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组织病理分型的相关性分析研究

时间:2022-10-23 12:40:12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目的 探讨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与胃癌组织病理分型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我院2013年6月~2016年8月接诊的疑似胃癌患者37例作为研究对象,借助胃镜对患者胃部病变组织进行取材,采用14C-呼气试验检查患者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情况。结果 弥漫型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率42.11%显著低于肠型患者62.50%(P<0.05),混合型患者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率60.00%与肠型患者、弥漫型患者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胃癌组织病理分型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存在一定的关联性,医护人员应该加强临床检测,为后续治疗提供可靠参考。

关键词:胃癌;组织分型;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相关性

胃癌在临床上属于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该病致死率在我国恶性肿瘤中居于第一位[1]。患者发病后没有典型的症状,随着分型的增加,患者临床症状逐渐变得显著,如不及时入院治疗,极有可能引发其他一系列的并发症,严重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WHO将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定为人类Ⅰ类致癌原[2]。胃癌发生、发展与幽门螺旋杆菌存在一定的联系已被诸多学者证实,然而关于胃癌组织病理学分型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相关性却鲜有报道。本次抽取37例疑似胃癌的患者进行研究,旨在分析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是否与胃癌组织病理分型有关,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37例疑似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经胃镜组织病理学检查确诊为进展期胃癌患者,病灶位于贲门者有13例,位于非贲门者有24例。37例中,男21例,女16例,年龄34~72岁,平均(51.3±10.4)岁。Lauren分型中,肠型者有8例,弥漫型者有19例,混合型者有10例。

1.2入排标准 纳入标准:①患者经胃镜病理检查首次确诊为进展期胃癌;②经14C-呼气试验检测出幽门螺旋杆菌感染;③基线资料齐全,愿意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检查为早期胃癌,病理分型不明确;②已行放化疗、手术治疗;③检查前2 w内服用过抗生素、质子泵抑制剂等。

1.2方法 利用胃镜在胃部病变部位取材:若患者病变隆起,需在基底部、顶部周围取黏膜组织4~6块;若为溃疡性病变组织,需在病变组织周围、接近病变内侧取黏膜组织4~6块;若病变组织较为平坦,可取中央、周围黏膜组织4~6块。用10%中性福尔马林固定病变组织,给予石蜡包埋处理,切片后采用苏木精-伊红进行染色,利用显微镜观察病变组织浸润情况,采用14C-呼气试验进行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检测。

1.3观察指标 观察不同组织病理分型患者幽门螺旋旋杆菌感染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16.0对临床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检验方法为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不同病理分型患者感染情况 8例肠型患者中5例呈阳性,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率为62.50%;19例弥漫型患者中7例呈阳性,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率为36.84%;10例混合型患者中5例呈阳性,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率为50.00%,见表1。

2.2相关性分析 肠型患者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率与弥漫型患者差异显著,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肠型患者幽门旋螺杆菌感染率与混合型患者无明显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弥漫型患者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率与混合型患者无明显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胃癌在临床上具有较高的发病率,据流行病学统计[3],每年约有70万人因胃癌死亡,给人类健康造成较大威胁。虽然大量文献报道指出,幽门螺旋杆菌是胃癌主要的致癌因子,但是关于幽门螺旋杆菌的致病机制目前还未明确。有学者通过研究发现[4],胃癌患者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率与病灶部位、组织分化程度、组织病理分型存在密切的关系。

国外学者Park等指出[5],肠型与混合型胃癌与幽门螺旋杆菌存在一定的关联性。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肠型患者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率为62.50%,弥漫型患者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率为36.84%,混合型患者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率为50.00%,肠型感染率显著高于弥漫型感染率,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究其原因,具体包括以下几点:①幽门螺旋杆菌入侵机体后,会促进CRS-1细胞转化,部分患者会出现肠型胃癌分化特征。②幽门螺旋杆菌侵袭胃部黏膜表皮后,会改变胃黏膜微环境,导致大量氧自由基堆积,损害细胞内线粒体及溶酶体,造成局部区域细胞变性或者坏死,患者胃部组织会出现萎缩症状及分化障碍,进而引发肠化生,更甚者有患者会出现异型增生,随着病情的不断发展,最终演变为胃癌[6]。③幽门螺旋杆菌中细胞毒素蛋白等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强细胞顶端复合体感染能力,上皮细胞在其作用下会迅速分化,最终失去活性,导致癌变情况的发生;Kato等在实践中发现,细胞毒素相关蛋白(Cag A)可破坏细胞顶端连接复合体的结构与功能,降解上皮细胞基膜,使细胞失去粘附性,认为这是胃上皮细胞癌变的重要环节;其还指出,Cag A阳性幽门螺杆菌感染可通过上调癌组织中环氧化酶-2(CXO-2)、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等的表达实现推动胃癌发展的作用。大量研究报道证实,胃癌特别是肠型胃癌与Cag A蛋白有着密切的关系。④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胃癌患者后,其穿过CXO-2等因子的难度也会随之降低,进而大大加快胃癌的发展,与陈晓丹等[7]研究结论一致;CXO-2是肠型分化的重要标志,其可促进细胞增殖,加快肿瘤内新生血管生成速度,因此被认为与肿瘤发生、发展存在相关性;刘霖发现,肠型胃癌组织中CXO-2表达程度显著高于弥漫型胃癌,证实CXO-2与幽门螺旋杆菌、胃癌分型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幽门螺旋杆菌被视为促进胃癌发生的因子之一,及时根除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对预防胃癌具有重要作用。

观察本次研究结果还可以发现,肠型、弥漫型、混合型胃癌患者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率均较高,且肠型患者>混合型患者>弥漫型患者,这表明胃癌组织分化与幽门螺旋杆菌存在较大的联系,肠型胃癌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关系更为密切。因此,建议临床对疑似胃癌患者进行诊断时,应该在生化检查、影像学检查基础上,进行幽门螺旋杆菌检测。临床检测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情况的方法较多,常用的方法有组织病理学检查、尿素酶试验、W-S染色方法等。14C-呼气试验属于非侵入性操作,患者耐受性较高,且能为患者后续诊治提供可靠依据[8]。本研究检测幽门螺旋杆菌就采用的是14C-呼气试验,效果良好。患者一旦确诊后,医护人员应该立刻给予有效的治疗措施,最大限度提高患者生存率。

综上所述,胃癌组织分化程度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情况有着紧密的联系,医护人员在临床治疗时,应该加强幽门螺旋杆菌检测力度,根据检测结果,及时为患者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为患者生命安全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董秋萍,罗兵,郭爱军,等.3种上消化道疾病中幽门螺杆菌感染率的检测及分析[J].安徽医科大学学报,2012,47(2):208-210.

[2]吴婧.幽门螺杆菌毒素分型与胃肠疾病的关系及对根除率的影响[D].河北医科大学,2011.

[3]吴婧,刘改芳,赵丽伟,等.幽門螺杆菌毒素分型与胃十二指肠疾病的关系[J].临床荟萃,2012,27(19):1709-1711.

[4]刘聪,王宇美,李哲轩,等.胃癌高发区人群幽门螺杆菌血清学分型及其与胃黏膜病变的关系[J].中华肿瘤杂志,2013,35(7):547-551.

[5]张亚琼,章月桃.幽门螺杆菌的毒力因子分型及与胃肿瘤的相关性分析[J].黑龙江医学,2013,37(6):501-506.

[6]李志彬,司金春,丁战伟,等.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预后的相关性研究[J].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2014,(2):211-213.

[7]陈晓丹,孙丽君.胃癌组织病理分型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相关性分析[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4,(21):84-84.

[8]吴艳林,蔡政,王文廉,等.胃癌患者癌旁黏膜炎症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系[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5,(14):3192-3193,3240.

编辑/安桦

相关热词搜索: 幽门 胃癌 分析研究 相关性 螺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