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水稻“蜂—蛙—灯”绿色生产技术示范效果

时间:2022-10-22 19:25:08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介绍了常德市临澧县四新岗镇等地开展水稻“蜂—蛙—灯”绿色防控技术的基本情况和主要内容,并对比分析了绿色防控技术与常规的统防统治技术在水稻生产中对主要害虫及天敌等的影响,并比较了2种技术之间水稻产量的差异。结果表明:水稻“蜂—蛙—灯”绿色防控技术能有效预防水稻主要害虫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的大爆发,解决了因害虫抗药性增强而导致的化学杀虫剂难以防治的难题,同时也提升了稻米品质,促进了农民增收、农业增效。

关键词:水稻;绿色生产技术;害虫防治;产量

中图分类号:S435.1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60X(2017)12-0104-03

The Demonstration Effects of Pollution-Free Production Technology of Trichogrammae-Bullfrog-Lamp in Paddy

GONG Yue-zhong1,CHEN Yi-lin1,LIU Yang2,ZHAO Zheng-hong2,ZHANG Yu-zhu3

(1. Linli County Agricultural Bureau, Changde 415200, PRC; 2. Hunan Rice Research Institute, Changsha 410125, PRC;

3. Hunan Hybrid Rice Research Center, Changsha 410125, PRC)

Abstract:The pollution-free production technology of Trichogrammae-bullfrog-lamp was carried out at Sixingang town of Linli County in Changde City.The basic situation and main contents were introduced and the difference of rice yield between two production technologies were under comparation.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pollution-free production technology of Trichogrammae- bullfrog-lamp had a valid preventive effect on the outbreaks of the main pest of rice such as Chilo suppressalis Walker, Cnaphalocrocis medinalis (Guenée) and rice planthopper. Not only does the tough challenge of the arising pests drug-resistant brought about by chemical insecticide is settled but also the quality of rice is being improved. Hence, great promotation is made for famers and agricultural.

Key words:rice; pollution-free production technology; pest control; yield

發展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农业生产的一项重要任务,是适应农业生产经营方式转变和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然趋势和方向,有利于解决现阶段防治病虫难的问题,有利于减少化学农药使用,提高防治效果和防治率,也有利于无公害农产品生产,从源头上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对保障农业生产安全,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3]。20世纪90年代,我国就保障人民身体健康提出了水稻无公害栽培技术。然而,由于与水稻无公害栽培相配套的水稻病虫草害无公害防治技术效果不佳,稻米安全问题仍没有得到有效解决[4]。根据国家质量监督局最近公布的抽样结果显示,全国23个大中城市粮食批发市场中,有近30%的稻米农药残留超标。因此,进行稻米无公害生产及病虫草害绿色防控显得尤为迫切[5-6]。

针对水稻生产中化学农药过量施用引起稻田主要虫害抗性增强,蛙类、蜘蛛等天敌生物大量减少、环境污染日益加剧,以及稻米农药残留超标的严峻现

实[7-8],2010年以来,笔者先后在常德市临澧县四新岗镇等地开展了水稻主要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的研究,集成示范水稻“蜂—蛙—灯”绿色生产技术体系,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为当地水稻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

1 示范基地概况

水稻“蜂—蛙—灯”绿色生产技术示范基地位于常德市临澧县四新岗镇,基地面积156 hm2。2010~

2014年基地早稻品种为湘早籼45号、株两优819,晚稻品种为隆香优130、泰优390,中稻品种为准两优608;2015~2017年基地早稻品种为中早39、株两优819,晚稻品种为玉针香、湘晚籼17号、泰优390、盛泰优018,中稻品种为桃优香占。近3 a来,在技术示范的带动作用下,水稻主要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的推广面积以及玉针香、湘晚籼17号等优质水稻品种种植面积均呈逐年递增趋势。

2 技术示范内容

2.1 稻螟赤眼蜂优良种群及“繁、控、保”释放法控制二化螟和稻纵卷叶螟技术

利用稻螟赤眼蜂的寄生特性,结合田间科学释放方法,通过寄生鳞翅目害虫卵的方式将二化螟与稻纵卷叶螟危害控制在防治阈值以下。

2.2 构建稻田天敌保育中心,繁育蛙类等天敌生物辅助防治稻飞虱的配套技术

保护稻田生境,构建天敌保育中心,建立水稻—害虫—天敌之间的食物链平衡,提高稻田蜘蛛、青蛙、隐翅虫、黑肩绿盲蝽等益虫的群体基数,减少田间螟蛾30%,将稻飛虱控制在防治阈值以下。

2.3 扇吸式益害虫分离诱虫灯保益控害诱杀技术

安装利用强气流主动吸虫的扇吸式诱虫灯,并根据害虫植食、益虫肉食的原理高效分离益虫和害虫装置,可在减少稻田害虫的同时提高稻田天敌的存活率60%以上。

2.4 增苗节氮及穗肥均衡施用技术

选用常规优质稻品种,在当地惯用水平基础之上增加移栽苗数20%~30%,全生育期减少氮肥用量10%。

3 技术示范效果

以当地常规化学防治(统防统治)为对照,对水稻主要虫害绿色防控技术体系的防治效果进行了连续6 a的定位观测。其中,绿色生产区主要通过“蜂—蛙—灯”技术防治虫害;化学防治区主要用药及用量如下:康宽10 g/667m2,稻腾30 mL/667m2,阿维菌素100 mL/667m2,甲维盐100 mL/667m2,噻嗪酮60 g/667m2,

吡蚜酮16 g/667m2,速灭威150 mL/667m2。防病主要用药、井冈霉素10 g/667m2,拿敌稳10 g/667m2,井腊芽30 g/667m2,爱苗15 mL/667m2。

观测示范区与对照区的主要虫害发生情况,例如二化螟引起的枯心、白穗发生情况,稻纵卷叶螟引起的卷叶发生情况以及稻飞虱发生量和纹枯病株率。同时,调查示范区内的天敌种类及数量,并比较示范区与对照区的产量。

3.1 主要虫害发生情况

由表1可知,6 a来,绿色防治区二化螟导致的枯心率、白穗率、虫伤株率分别在0.02%、0.01%、0.03%左右,防治效果非常稳定;而化学防治区的则分别为0.20%~0.62%、0.06%~0.16%、0.26%~0.73%,虫害发生率变幅较大,防治效果不稳定;其中,2013年二化螟发生较为严重,化学防治下枯心率(0.62%)和虫伤株率(0.73%)均高于其他年份,但在绿色防控下,二化螟引起的植株伤害得到很好控制,枯心率和虫伤株率分别只有0.02%、0.03%。

6 a来,绿色防治区齐穗期、乳熟期的平均卷叶率分别为0.15%、0.18%,而化学防治区卷叶发生严重,分别为0.90%、2.26%;其中,2014年齐穗期、乳熟期卷叶率分别达到了3.12%、9.45%。

在水稻齐穗期、成熟期,化学防治区稻飞虱的平均发生量是绿色防治区的9.98倍、6.78倍;由于2012年是绿色防控开始的第一年,稻田天敌生物还未自然繁殖,导致绿色防控区成熟期的稻飞虱达到

1 236头/100丛,但其发生量仍显著低于化学防治区

(2 860头/100丛);2013年,飞虱发生量大,由于未准确掌握施药时期,齐穗期和成熟期稻飞虱分别达

6 591和4 632头/100丛,而绿色防控区内,由于蜘蛛、蛙类等天敌通过自然繁殖,数量显著增多,稻飞虱得到持续有效控制。

在纹枯病发生方面,绿色防控区和化学防控区均采用生物农药进行防治,因此2种防控处理下,纹枯病的病株率差异不明显;绿色防控区纹枯病株率稍低于化学防控区,这可能与绿色防控区采用了水稻增苗节氮栽培技术有关。

3.2 主要天敌数量

从表2中可以看出,绿色栽培模式下田间青蛙、蜘蛛等天敌数量显著多于当地常规栽模式。常规栽培模式下,由于受到化学农药不同程度的影响,天敌数量年度间变化较大:青蛙数量在0.8~3.7只/100丛之间,蜘蛛数量在64.8~127.6只/100丛之间;绿色栽培模式下,由于田间无化学农药污染,田间天敌数量大致呈逐年递增趋势:经过6 a的绿色防控和稻田生境建设,田间青蛙从5.8只/100丛增长到16.3只/100丛,增长1.81倍;田间蜘蛛从174.2只/100丛增长到512.0只/100丛,增长1.94倍。

3.3 产量对比

如表3所示,绿色防控栽培模式下早稻产量变幅在363.2~432.6 kg/667m2之间,晚稻产量变幅在406.0~457.5 kg/667m2之间,一季稻产量变幅在508.0~553.2 kg/667m2之间;常规栽培模式下早稻产量变幅在298.0~306.0 kg/667m2之间,晚稻产量变幅在415.0~430.0 kg/667m2之间,一季稻产量变幅在403.0~440.0 kg/667m2之间。由于二化螟发生严重且抗药性增强,常规栽培模式下化学农药对主要虫害的控制效果不佳,而绿色防控通过赤眼蜂寄生和诱虫灯捕杀,对二化螟及稻纵卷叶螟的防治效果稳定,所以绿色栽培模式下早稻产量高于常规栽培,尤其在虫害发生严重的年份,绿色模式产量优势更为显著。近3 a来,绿色防控模式下晚稻产量略低于常规模式,主要是由于绿色防控区优质稻种植面积逐年递增,而大面积常规栽培以杂交稻为主。

4 小 结

近20 a来,我国粮食产量由4.35亿t提高到6.08亿t,提高了39.77%;同期,农药用量由76.5万t提高到184.3万t,提高了140.92%。由此可见,化学农药对我国粮食生产安全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然而,长期过量的施用化学农药导致了天敌生物锐减、害虫抗药性增强、农药残留等一系列问题,严重制约了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在常德市临澧县四新岗镇的基地示范过程中发现,由于蛙类、蜘蛛、隐翅虫等天敌生物比害虫更容易受到化学农药的毒害,导致在害虫入侵时稻田里没有足够量的天敌去捕杀害虫,此时为了确保水稻安全生长,除了喷施化学农药就别无选择。这样就形成了从喷施农药到杀害天敌的恶性循环,导致稻田天敌生物数量锐减,甚至消失。另一方面,由于季节气候复杂,病虫发生规律多变,水稻种植者很难准确掌握化学农药的施用时期和施用量,即使增加施药次数和施用量也会出现虫害大发生现象。

通过绿色防控手段,保护了稻田生物多样性,保存了一定量的水稻主要及次要害虫,保证了以这些害虫为食的天敌生物得以生存,通过在稻田生境中建立水稻—害虫—益虫的食物链平衡,实现对二化螟、稻纵卷叶螟和稻飞虱等水稻主要害虫的稳定、持久防控。该技术体系能有效预防水稻主要害虫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的大爆发,解决了因害虫抗药性增强而导致的化学杀虫剂难以防治的难题,同时也提升了稻米品质,促进了农民增收、农业增效。

参考文献:

[1] 黄志农,张玉烛. 水稻有害生物生态调控的理论与实践[J]. 作物研究,2006,(4):297-307.

[2] 张玉烛,王凯荣,刘见平,等. 稻米质量安全控制技术研究与示范[J]. 作物研究,2006,(4):287-296.

[3] 颜日红,黄贤华,蔡方义. 应用农作物杀虫灯杀虫的生态效果[J]. 中国植保导刊,2004,(7):32-33.

[4] 罗淑萍,黄寿山,梁广文,等. 水稻害虫治理措施的综合评价[J]. 应用生态学报,2008,19(12):2731-2737.

[5] 黄毅斌,翁伯奇,唐建阳,等. 稻-萍-鱼体系对稻田土壤环境的影响[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1,9(1):75-76.

[6] 黄志农,文吉辉,徐志德,等. 稻田养鸭与杀虫灯对水稻三大害虫的防控效果[J]. 湖南农业科学,2009,(11):61-65.

[7] 沈君辉,王敬宇,刘光杰,等. 我国稻田养殖防虫除草的研究概况[J]. 植物保护,200,30(3):10-13.

[8] 王致能,刘功朋,张玉烛,等. 水稻主要害虫生态防控技术应用现状与发展前景[J]. 湖南农业科学,2012,(1):92-95.

责任编辑:成 平)

相关热词搜索: 水稻 生产技术 示范 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