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马尾松毛虫微生物杀虫剂林间防治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将微生物杀虫剂苏云金杆菌(Bt)和松毛虫质多角体病毒CPV复配,进行马尾松毛虫的防治见效较快。以组合松毛虫CPV 15.0×105 CPB/mL、8 000 U/g苏云金杆菌(Bt)800倍液、药后7 d和组合松毛虫CPV 15.0×105 CPB/mL、8 000 U/g苏云金杆菌(Bt)1 200倍液、药后12 d最优,2组杀虫效果分别为89.60%和90.51%。
关键词 马尾松毛虫;苏云金杆菌;林间防治;效果
中图分类号 S763.712.48;S48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1-0159-01
在各地的马尾松毛虫防治中,微生物杀虫剂的应用已成为重要控制手段之一,应用苏云金杆菌(Bt)和松毛虫质多角体病毒(CPV)防治马尾松毛虫已经做出许多研究。松毛虫CPV杀虫效果持续时间长,但是杀虫过程中致死速度较慢。苏云金杆菌(Bt)杀虫较快,但是杀虫持续性不佳。如果二者分开单独使用,杀虫效果不理想。为了克服防治马尾松毛虫中苏云金杆菌(Bt)和松毛虫CPV应用存在的缺陷,加快防治马尾松毛虫微生物杀虫剂的应用及推广,将微生物杀虫剂苏云金杆菌(Bt)和松毛虫质多角体病毒CPV复配,进行马尾松毛虫的防治试验[1-3],现将试验结果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概况
试验地位于某县马尾松林区,面积约为25 hm2。郁闭度为0.6,有虫株率为95%,林龄为5~6龄,平均虫口密度为30头/株,虫龄为3~5龄。供试药剂为8 000 U/g苏云金杆菌(Bt)可湿性粉剂,30亿CPB/g松毛虫CPV。
1.2 试验方法
林间松毛虫CPV设4个浓度处理,分别为1.5×105 CPB/mL(A)、3.0×105 CPB/mL(B)、7.5×105 CPB/mL(C)、15.0×105 CPB/mL(D),以清水作对照(CK),3次重复;8 000 U/g苏云金杆菌(Bt)(浓度分别为0、1 500、1 200、800倍液)和松毛虫质多角体病毒(CPV)(上述浓度)按照不同的剂量进行复配,处理浓度共设16个。将每个小区安排面积为660 m2的处理处,标准株设立株数为20~30株。试验中药剂需现配现用,施药采用背负式工农-16型喷雾器,要求施药均匀,在施药后1、2、7、12 d对活虫数分别进行调查,并对幼虫的死亡率及防治效果进行计算[4-6]。公式如下:
防治效果(%)=[1-(对照组药前虫口数×处理区药后虫口数)/(对照区药后虫口数×处理区药前虫口数)]×100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剂量松毛虫CPV林间防效
马尾松毛虫经林间松毛虫质多角体病毒(CPV)防治,其死亡率随着药剂量的增加而增大。当松毛虫质多角体病毒(CPV)为1.5×105 CPB/mL时,12 d马尾松毛虫防效为39.28%,当松毛虫质多角体病毒(CPV)为3.0×105 CPB/mL时,马尾松毛虫防效提升为42.15%。当松毛虫质多角体病毒(CPV)为15.0×105 CPB/mL时,药后1 d死亡率为16.39%,药后2 d死亡率为22.78%,药后7 d死亡率为42.58%,药后12 d死亡率为51.35%(表1)。
2.2 苏云金杆菌(Bt)和松毛虫CPV复配林间防效
为探讨苏云金杆菌(Bt)和松毛虫CPV复配林间对马尾松毛虫防治效果,对最佳复配组合进行筛选,采用正交试验设计,安排4水平、3因子正交试验,复配试验共16组(表2)。
从供试的16组苏云金杆菌(Bt)和松毛虫CPV复配组合中,可以看出组合A4B4D3和组合A4B3D4最优,2组杀虫效果分别为89.60%和90.51%。
3 结论与讨论
松毛虫(CPV)单用时,马尾松毛虫经林间松毛虫质多角体病毒CPV林间防治,其死亡率随着药剂量的增加而增大。正交试验设计方法的采用,可得出组合松毛虫CPV 15.0×105 CPB/mL、8 000 U/g苏云金杆菌(Bt)800倍液、药后7 d和组合松毛虫CPV 15.0×105 CPB/mL、8 000 U/g苏云金杆菌(Bt)1 200倍液、药后12 d最优,2组杀虫效果分别为89.60%和90.51%。
苏云金杆菌(Bt)和松毛虫CPV复配组合两者交互作用不明显,即苏云金杆菌(Bt)和松毛虫CPV之间的影响较小,但是松毛虫CPV为微生物杀虫剂,苏云金杆菌(Bt)也为微生物杀虫剂,对环境无污染,对人畜无害,而且苏云金杆菌(Bt)和松毛虫CPV复配后,两者能够取长补短,优势互补,充分发挥松毛虫CPV持效较好的特性,以及苏云金杆菌(Bt)的杀虫速度较快特性,既可以减少松林环境的污染,又能降低林间虫口密度,又可维持较长期的马尾松毛虫虫口低密度。
4 参考文献
[1] 彭龙慧,许永青,曾文文.马尾松毛虫微生物杀虫剂林间防治技术研究[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5(6):839-842.
[2] 吴寿德,谢绍舟,周炳清,等.复合生物杀虫剂防治马尾松毛虫研究[J].林业科技开发,2003(S1):74-77.
[3] 胡光辉,陈尔厚,陈世维,等.Bt-DCPV复合微生物杀虫剂防治文山松毛虫试验[J].云南林业科技,2002(1):56-60.
[4] 刘际建,魏君艳,郑书辉,等.绿得宝林间防治马尾松毛虫的药效试验[J].西南林学院学报,2002(3):54-56.
[5] 温小遂,彭龙慧,万雪民,等.马尾松毛虫抗药性监测及增效磷与3种菊酯混配的增效作用[J].林业科学研究,2001(2):141-147.
[6] 金东文.不同药剂药械防治马尾松毛虫效果及经济指标比较[J].安徽林业科技,2011,37(5):31-32,35.
作者简介 王志刚(1969-),男,安徽池州人,林业工程师。研究方向:林业病虫害防治与造林绿化。
收稿日期 2013-12-10
相关热词搜索: 松毛虫 马尾 杀虫剂 林间 微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