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我国自计划生育政策实施以来已历时30多年,本文在肯定计划生育的历史作用的同时,分析指出其实施后带来的一些新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措施建议。
关键词:计划生育;政策;再思考
中图分类号:C923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s).2012.02.35 文章编号:1672-3309(2012)02-83-02
一、计划生育的历史背景
1970年,全国总人口规模超过8亿。党中央基于以下两方面考虑:一是人口的快速增长使我国人民在吃饭、穿衣、住房、交通、教育、卫生、就业等方面都遇到越来越大的困难,整个国家不容易在短时间内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二是当时30岁以下的人口占到总数的65%,之后每年平均将有大量的人口进入婚育期,因此必须要严格控制每对夫妇的生育数量。因此中国政府在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大力推行计划生育,在1978年把计划生育做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计划生育主要内容是: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提倡晚婚、晚育,少生、优生,从而有计划地控制人口。
二、计划生育的历史作用
自20世纪70年代在全国城乡普遍推行计划生育政策,已经过去了30多年,在30多年的时间中,取得了显著的宏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主要体现在:
1.促进我国生育率大幅度降低,有效遏制了人口快速增长的势头。我国进入人口低速增长阶段,实现了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
2.有利于国家加速资金积累。实行计划生育,使国家用于新增人口的消费减少,从而加速资金积累。
3. 有利于劳动就业。实行计划生育,可以使每年进入劳动适龄人口减少,从而有利于劳动就业。
4.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的人口质量。实行计划生育,国家可以把积累下来的资金用于教育,使更多的人受到更多更好的教育和技术训练,从而达到提高全民族的人口质量的目的。
5.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和提高人均资源水平。实行计划生育,可以缓解人地矛盾,提高人均占有耕地面积、人均占有粮食的水平。
6.有利于农民少生快富。实行计划生育使每个家庭的人口减少,不仅可以减少家庭消费,而且使家庭主要成员腾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发展家庭经济和健康娱乐中,从而保证家庭幸福、社会稳定。
三、实施计划生育带来的新问题
实施计划生育政策,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但在计划生育已经实行30多年后的今天,反观这项基本国策,我们会发现实行现行的计划生育政策给我国的社会经济生活带来了新的问题,主要有如下几点:
(一)加速了人口老龄化进程,导致我国人口结构恶化
由于计划生育只能减少小孩的数量而不能把老、中、青的人口同时按比例减少,也就是说计划生育使得人口规模在自然萎缩的同时还会伴随着年龄结构的不断恶化,导致人口老龄化。老年人及老年人口中高龄人口比例的增加,意味着老年抚养系数的增加和社会保障系统的负担加重。
(二)出现人口金字塔倒悬
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中国得以在比多数发达国家短得多的时间内完成了人口转变过程。中国人口转变的第一阶段:从高死亡率、高出生率、低自然增长率过渡到低死亡率、高出生率、高自然增长率,这是在上世纪50年代完成的。第二阶段:从低死亡率、高出生率、高自然增长率到低死亡率、低出生率、低自然增长率,这是在1980-2000年短短20年中就完成了。中国的人口结构也相应从早期年轻人口占主要地位的典型金字塔形转变为老年人口增加、中间年龄人口占主要地位的近乎橄榄形。
据联合国的预测,到2030年,中国人口的年龄结构将更趋向于老年人口多于青年人口的倒金字塔形。支撑国家社会形态的高中端人口呈现停滞,增加的人口几乎全是“无效人口”,而社会之城市人口或所谓“相对高素质人口”却走向发达国家之低增长率趋势。长此以往,国家竞争力将大幅下降,改革开放或为无源之水。
(三)造成未来劳动力短缺
联合国预测说,到2015年,中国劳动年龄人口比例将停止增长,届时中国劳动年龄人口将达到10亿人左右的峰值,随后即开始逐渐下降。鉴于中国劳动年龄人口的净增长量已开始下降,而非农产业的用工人数还将持续增加,中国的劳动力供需很快就将出现缺口。中国每年新增就业人口的净增长量都低于新增加的劳动力需求量,随着时间的推移,两者之间的差距还将逐步扩大。尽管随着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农业部门将持续释放出多余的劳动力,但具体到不同的地区、行业和工种,劳动力短缺的现象预计仍将不时出现。
(四)性别比例失衡
人口性别比是指一定数量的人群当中男孩数量与女孩数量之间的比例关系,通常是以100作为衡量单位。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我国开始正式出现性别比失衡的情况,男女性别比为108.5,而正常的数字应该是107。到2007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我国男女性别比已高达120.2,有的地区性别比甚至高达130以上。据有关专家预测,照这样的速度发展下去,到2020年,我国将会有11200万25岁至35岁的男青年。而对应的20岁至30岁的女青年只有7200万。也就是说,处于这种适婚年龄段的男性比女性多出了约4000万。据有关数据显示,我国农村地区实行的“一孩半”政策导致了农村地区第一胎出生性别比为107.1基本正常,而第二胎出生性别比猛增到151.9。由此可见,我国计划生育政策中的在农村地区“一孩半”政策是导致性别比偏离的一个重要原因。
(五)削弱了农村家庭的养老保障功能
在我国目前和今后的相当长的时期,家庭养老肯定是农村家庭养老的主要形式。大多数农民生儿育女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老有所养。家庭子女数量的减少,特别是一些家庭没有男孩子,在现行的婚姻居住方式下,子女数量的减少和没有男孩子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农村家庭的养老功能。
(六)计划生育政策带来的民族问题
我国现行的计划生育政策是严格要求城镇居民生一胎,农村是“一胎半”,而对少数民族生育却无限制。由此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人口普查报告显示:主要针对汉族施行的计划生育已经使得汉族新增人口占全国新增人口的比重降低至2005年的58%。这样,使得汉族人口比例在很短的时期内迅速下降,尤其是在边疆地区,各民族比例的急剧变化会引起一些很严重的问题。将造成比较多的民族问题和边疆问题,不利于国家的稳定和长治久安。
四、建议措施
(一)逐步放宽生育政策
我国可对某一年龄阶段的人适当放松生育限制以短时打破人口结构不佳状况。如对76-85年出生的一代人(不到两亿)适当放松生育限制,这批人处于生育高峰期25-34岁,即从现在(2010年)开始到2015年左右,准许一对夫妇生育两个。因为这“超生”的一代在2050年我国人口老化最严重时期将处于创造力高峰。
(二)多种措施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
首先,将实施健康老龄化战略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我们提出,健康老龄化战略内涵,主要包括“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教、老有所乐”等内容,这是对中国老龄工作的综合概括,是促使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是解决好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主体思路。其次,走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相结合的养老道路。建立以家庭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服务网络为辅助,公共福利设施养老手段为补充,社会保险制度为保障的居家养老体系,把老年人自身、家庭、社会和国家作用有机的组合起来,使之发挥出最佳效用。同时积极发展老龄产业,老龄产业是为了满足老年人物质和精神生活需求而 形成的产业,既包括生产性产业,也包括服务性产业,是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的重要手段。发展老龄产业,一是要从我国实际出发,以满足老人物质和精神生活的需要为目的;二是要以市场为导向,按经济规律办事;三是要保证养老费用的合理使用,提高老年人的消费能力。
(三)从法律和道德上控制性别比失衡
要组织大众媒体对出生性别比失衡问题进行广泛报道、讨论,让广大人民群众全面真实地了解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的严重现实,造成性别比失调的各种原因和可能造成的社会危害。加强宣传教育,广泛深入宣传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推动树立科学进步、男女平等、少生优生等文明婚育观念,大力提倡和推广招赘婚姻模式,招赘婚嫁模式能提高女孩的养老价值和传宗接代价值,还可淡化人们的宗族观念 因此,实行婚嫁模式变革,推行招赘婚姻来降低人们的性别偏好。
要促进人口性别比平衡的立法,运用行政手段与法律手段及经济手段,加强对B超,染色体检查技术进行性别检测的管理,依据《人口与计划生育法》、《母婴保护法》,严厉打击非法胎儿性别鉴定,非法选择性别引产等人为破坏性别比例的违法犯罪行为,并建立出生引产监测体系,严格禁止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和选择性别的人工终止妊娠行为,依法追究违法机构和人员的责任,加大对医学技术越轨行为的执法和惩罚力度。国务院重点制定《禁止非医学需要进行胎儿性别鉴定和选择性人工终止妊娠》法律条款。建议全国人大修改《刑法》,对利用非法手段进行胎儿性别鉴定和选择性人工终止妊娠,干扰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造成严重后果的违法行为,规定相应具体罪名,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四)增加劳动力供给
劳动力的供给问题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解决:调整退休年龄,而老年体力劳动者的工作能力极为有限,只有具有知识与技术的老人才有较强的工作能力;大力发展教育,让未来的老人具有知识与技术则只能从现在的教育着手并在未来积极推进终身教育;在生产方面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采取适当措施使青少年提前进入劳动力市场;调整生育政策及相关的人口政策,进行劳务输入等。
另外,对于针对汉族的计划生育政策,至少要全面允许所有妇女生二胎,并且要求生活在少数民族聚集地的汉族公民完全享受与当地其他民族一样的政策。应该采取按地域划分的原则,即某一地区受到照顾,则该地区所有公民(不分民族)一律受到照顾;相反,如果某一地区没有政策倾斜,那么这一地区所有公民一视同仁。这样也能体现各个民族平等的法律政策。只有平等才能保持稳定,才能真正的团结。
参考文献:
[1] 祁炜.浅谈中国人口计划生育政策困境与对策[J].社科论坛,2010,(05).
[2] 崔丽.惠民政策背景下计划生育政策面临的挑战和对策[J].发展论坛,2007,(11).
[3] 王俊红.我国计划生育政策浅谈[J].国策视点,2008,(04).
[4] 胡广洋.坚持计划生育不动摇[J].西北人口,2006,(06).
[5] 李晓波.我国计划生育工作不能否定[J].观察与评论,2009,(07).
[6] 伊莲娟.农村计划生育的政策浅析[J].现代经济信息,2009,(12).
[7] 傅端林. 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的原因、危害及对策[J]. 湖南行政学院学报(双月刊),2009,(01).
相关热词搜索: 计划生育 思考 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