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墨子的民本思想从最广大平民的角度出发,维护人民的利益并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延伸。文章从民本视角,探讨墨子思想蕴含的民本思想并审视其当代价值有助于践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
【关键词】墨子;民本思想;现实审思
【中图分类号】B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8)07-0088-03
“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等思想体现出强烈的民本思想的理念色彩。笔者主要通过对墨子的民本思想进行探析,充分挖掘墨子民本思想的丰富内涵,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提供借鉴。
一、墨子民本思想的内涵及其特征
“民本”一词最早出自《尚书·五子之歌》中的“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将人民作为国家的根基和根本,只有根基牢固国家才能够稳固。这是对民本意思的最早表述。墨子从普通大众和下层阶级的视角出发,对国家的政治生活、统治者的生活方式、人与人和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提出了一系列“民本”思想。
(一)“兼爱”:平等爱人与民兴利
“兼爱”要求一视同仁的爱人是最广大的民本。“兼爱”是平等而广泛的爱人。在墨子看来,“兼”是一种公而忘私、不分彼此、爱人尤己的高尚的道德品质,充分体现了中国人民对全人类无限热爱的美好情怀。”[1](P.184)墨子认为,“兼爱”必须落实在行动上,做到“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墨子·尚贤下》兼相爱”的根本目的在于“交相利”,墨子是脱离了氏族血缘关系来达到“交相利”的。墨家的民本思想是从现实的需要为出发点。相比儒家爱有等差的“仁爱”,墨子的“兼爱”是一种不分彼此、亲疏、厚薄、贫富、贵贱的博爱,这是墨子在破除氏族血缘传统社会下同心圆式的社会结构提出来的,体现了平等爱人的思想。墨子的“兼爱”主义直攻儒家的亲亲主义,这是平等观念的第一步。[2](P. 289)这是一种社会理想也是墨子的人生理想。兼爱是为劳动人民的利益着想,要求的是平民阶级和小生产者所理想的人人平等、互相帮助、天下均利。这个群体处于社会阶层的底层,他们渴望改变自身的命运的生存状况。对于处于社会底层的人民和小生产者来说,这种平等在一定意义上帮助了他们改善不平等的阶级现状和现实处境。但对于贵族阶级统治者而言,这种平等反而对他们是一种制约。墨子作为平民思想家能真正地站在小生产者和平民的立场感受到他们的生活艰苦和无助,真诚地为他们表达诉求实现交相利为目的的兼爱。墨子的这种“人人劳动,互相帮助,以贤为能,天下均利”的平等思想对人民利益的重视,其言论行动,皆以国家、人民之利为准绳,其最核心的目标便是实现人民之利。
(二)“非攻”:维护社会安定休养生息
“非攻”是维护社会安定以保护人民生命财产的民本思想。墨子生于战国时代,饱尝战乱之苦,深知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主张“非攻”,反对统治阶级为争权夺利而发动战争,置人民的生命于不顾。墨子认为“今至大为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别乎?”,认为发动战争攻打别国是不仁义之举,这种战争给人民带来巨大伤亡,同时发动战争会造成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春则废民耕稼数艺,秋则废民获敛”(《墨子·非攻中》),百姓在动荡不安的环境之下“居处之不安、食饭之不时、饥饱之不节”,更甚者“饥寒冻馁而死者,不可胜数”(《墨子·非攻中》)。墨子希望这种给人民带来痛苦后果的不义之战能够停止,在“兼爱”的基础上表达一种希望人与人,国与国之间是一种平等、和平的关系,从而提出“非攻”主张。墨子希望國家为人民提供一个稳定和平的生存环境,帮助人民逃离这种水深火热之苦,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免受威胁,体现了墨子对人民深厚的同情心和人民诉求。“非攻”主张的出发点是维护社会安定给人民提供一个和平安定的生存坏境,人民免于战乱流离失所之苦,人民的利益和诉求是墨子思想形成的出发点。
(三)“非乐”“节用”“节葬”:保障人民的基本生存
“非乐”“节用”“节葬”是保障人民基本生存的民本思想。在古代生产力极端低下、社会财富非常贫乏、老百姓经常处于饥寒交迫的情况下,墨子主张“非乐”“节用”“节葬”,要求统治者首先要保障人民的基本生存需要,是有其历史合理性的。 “上不厌其乐,下不堪其苦”(《墨子·七患》),音乐虽能在听觉上使人愉悦,却不能满足百姓生存。墨子认为厚葬久丧不但会造成物质财富的巨大浪费,而且影响农业生产。“节用”是在当时的社会物质生产条件下百姓连温饱问题都没有解决的状态,而统治阶级却是铺张浪费和追求奢侈享受不顾民生提出的。墨子说“俭节则倡,淫佚则亡”,这是从古至今都适用的治国之道。“圣人为政一国,一国可倍也;大之为政天下,天下可倍也。其倍之,非外取地也;因其国家,去其无用之费,足以倍之。”《墨子·节用上》对国家和人民有利的事物都是有用的是有价值的,而对于国家和人民无益或者是有害处的,都应当废弃。墨子“为万民兴利除害”的民生思想独树一帜,真切反映了广大民众的利益诉求。[3]强调民众的食饱衣暖,讲求实际和关怀人民的生活状态实为“重民”。 “诸加费,不加民利者,圣王弗为”(《墨子·节用中》)。墨子基于所处的社会环境背景和怀着对广大中下层人民的深切同情,对上层社会尖锐的批判反映了中下层人民的真切诉求,他站在民众的立场始终坚持为平民阶级请命,以利民为一切举措的出发点。
(四)“尚贤”“尚同”:维护平民权利体现民主政治
“尚贤”“尚同”是保障平民政治权利的民本思想。墨子在当时“贵族政治”下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打破了“贵族政治”尊尊亲亲的氏族血缘传统,反映了下层的利益。“尚贤”就是“尊尚贤而任使能”认为举能者而用之,认为“尚贤”是“为政”之本。把任用贤人当做国家政治的根本,只有这样国家才能得到很好的治理,社会才能安定,百姓才能够安身兴利。 “因此,作为“为政之本”的“尚贤”,是直接服务于物质生产以满足人民需要这个总目标的。” [4](P.53)体现了以民为本的理念,符合历史和人民的需要。“选天下之贤可者,立以为天子”实行“尚同”。“尚贤者,天鬼百姓之利,而政事之本也。”(《墨子·尚贤下》)可见,“尚同”的出发点是“为万民兴利除害”,是以考虑人民的意愿和利益为主,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尊重民众的政治权利。体现出墨子尊重和保护民众政治利益,是民主政治中的一项重要原则。“尚贤”“尚同”相结合的用人主张对历代君王的统治和人才任用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即使在今天,影响仍然深远。
二、墨子民本思想的当代审思
墨子传统的民本思想散发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光辉。兼相爱交相利、维护社会安定、提倡节俭、选贤任能,是对民本思想的多角度展开和更加全面推进的体现;对关切人民,把人民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与归宿,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具有丰富的指导意义。
(一)成果共享实现人民利益最大化
坚持共享发展实现人人享有。墨子“兼爱”思想的目的是通过宣扬人人平等,人人互爱的政治文化氛围,构建一个平等友爱,符合大众利益的和谐社会,为践行共享理念提供合理逻辑。只有实现人人平等才能将社会大众凝聚起来,在人人平等的基础上达成人人互爱的社会共识,为践行共享理念营造社会政治文化环境,最终实现最广大整体利益的目的。国家目前将“消除贫困”作为改善民生和实现共同富裕的最直接和关键的方式和突破,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夯实物质基础,实现人民从“共享”走向“共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国改革开放成果由人民共享最直接的方式,实现了最广大人民利益的最大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通往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只有成果实现由人民共享才是社会主义,体现出社会主义的本质和优越性。“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推动经济社会健康持续发展,必须遵循的首要原则——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决定了共享发展理念。” [5]共享发展理念要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把立足点和落脚点放在人民群众的利益上来,把改革开放发展所获得的成果惠及每一位人民群众,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共享理念不仅体现社会公平,真正让广大人民群众享受到改革开放成就带来的成果,符合社会主义本质所倡导的“平等”“共富”。更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提供动力,为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目标指明方向。
(二)关注与改善民生推动改革发展
关切和保障民生为人民谋幸福,推动改革不断向前发展。关注和改善民生就是为人民谋福祉,“利人乎,即为;不利人乎,即止”。(《墨子·非乐上》)墨子的“利”是天下之利,党要为人民利益着想,做有利于人民的事情。习近平始终站在人民的角度,坚持群众至上,把改善民生问题放在了党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得到了群众的拥护和爱戴,为党治国理政新理念的贯彻和执行提供了坚实的群众基础。[6]人民最关心的问题也是党和国家最关心的问题,改善民生同时不但有利于促进改革发展,而且社会基础更加稳定。习近平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6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引用了“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说出了执政党和人民心中所向往的生活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强调了政府要以人民利益为根本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讲话中透露出对人民群众基本生活状况的真切关怀,把人民的民生问题牵挂于心。民生问题是广大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最基本的问题。民生问题的解决可以直接检验出执政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真伪,是否真正把人民作为国家社会的根本。习近平总书记关心人民,爱护人民,重视人民的根本利益,把民生问题作为一切政治工作的出发点和工作目标。在这个出发点和目标的指导下形成了全国人民共同的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守住底线,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需求;突出重点,着力解决与人民群众关系最密切的促进就业问题、收入分配问题、全民医保问题、医疗卫生问题、教育公平问题以及住房保障问题;[7]大力倡导和维护社会公平与正义,进一步健全和优化教育、医疗、住房、交通、养老等制度和体系推动改革不断向前发展,改善人民生活质量构建有利于改善民生的社会环境。2018年国家要再减少农村贫困人口1 000万人以上,这些贫困人口最终是否真正如期实现脱贫直接关系着社会公平和国计民生。
(三)培育现代民主政治意识
古代的封建制度下的“民”指的是君臣关系基础上的“民”,实质上是一种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而现代社会所说的“民”是法律意义上的人民,宪法赋予了人民的权利,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墨子提倡人民应提高自身素质,树立社会责任感。在现代社会,人民作为国家的主人,国家应保障人民的平等地位,做到尊重人才,选贤任能,以维护社会公平与正义。虽然自辛亥革命后,封建制度已经结束,民主意识和平等观念得到提高和重视,但是一些旧的臣民文化和特权文化仍然在影响着我们。特别是在部分经济教育落后的地区,教育水平较低,民主政治意识淡薄。“墨家强调民情民意、民主选举、法制统一性、政府义务与责任等,这与现今法治极似。”[8]民本思想为培育现代人民政治民主意识提供了传统文化资源,为现代公民政治主体性的养成提供参照和助益。人民对民主与平等的认同是现代公民政治主体性形成的重要内在因素,民主政治文化心理有助于促进和培育人民政治民主意识的觉醒,提高公民总体的政治意识和人民的政治参与度。同时,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保障人民的主体地位,引导和扩大人民有序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形成良好的民主政治环境。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是实现民主政治的保障,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增强党和国家的活力,更加坚定我们在发展道路上的制度自信。
三、结语
墨子体察人民疾苦,从经济到政治等方面积极探索,具有鲜明的民本倾向。希望得到统治阶级的认可采用将其主张付诸实践,最终实现“刑政治,万民和,国家富,财用足,百姓皆得暖衣飽食,便宁无忧。”(《墨子·天志中》)的理想社会。墨子从平民的切身利益出发提出了兼相爱交相利、关切和保障民生、民主政治的民本思想,这启示我们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要始终站在人民的角度和立场出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的利益。对墨子民本思想的现代审视中,启示当今党和国家确保人民利益至上的价值取向,人与人之间平等互爱,人民从“共享”走向“共富”让每个人都能共享社会进步发展的成果。人民生活水平得到实实在在的保障和提高,党和人民的联系不断加强。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提高公民的民主认知、民主意识、民主参与、民主自觉。让广大人民群众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真正拥有话语权,让人民群众能够充分意识到自己在社会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到政治经济建设中,充分发挥积极性与创造性。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地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才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本”。
参考文献:
[1]江心力.墨子与中国人的兼爱情怀[M].长春:长春出 版社,2009.
[2]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
[3]杨明辉.试论墨子“兴利除害”的民生思想[J].江苏大 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
[4]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M].北京:生活·读书·新 知三联书店,2008.
[5]王立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共享发展理念[J].中国 国际共运史学会年会暨学术研讨会,2016,(3).
[6]高颖.习近平民本思想的理论传承及现实意义[J].吉 林:党史博采,2016,(8).
[7]王晶晶.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理论基础、主要 内容和价值意蕴[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7, (10).
[8]王洪铁.试论墨子思想及其现实意义[J].文化传承, 2017,(2).
[责任编辑:褚永慧]
相关热词搜索: 墨子 民本 审视 试论 当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