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试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基本经验

时间:2022-10-22 13:30:10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已经在河南全面开展,在一些地区已经取得显著成效,并积累了一些基本经验,例如:居民的生活方式要与劳动方式相结合:规划实施要与当地的基本建设条件相符合;促使群众劳动方式的转变。确保群众收入增加:促使群众生活状况的改善:健全管理服务等等。研究和总结这些基本经验对于推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将会起到积极作用。

关键词:新型农村社区;城镇化;基本经验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新型农村社区是指打破原有的村庄界限,在一定期限内,将若干个自然村或行政村搬迁合并,按照统一部署和规划,组建统一的居民住房和社区管理模式,形成新的产业格局。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重要组成部分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其要义在于通过土地集约利用、农业规模经营、农民多元就业等方式,转变农村的生产方式和农民的生活方式,缩小城乡差距,切实享受改革带来的利益和成果。新的历史时期下,如何实现河南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实现中原崛起的目标是摆在全省人民面前的一个重要议题。

一、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要促使居民的生活方式与生产方式相适应

在建设新型农村社区的过程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居住向社区集中,产业向园区集中,其中自然伴随着农民生产方式的转变。河南地处中原,农村原有的生产方式主要以第一产业为主,传统农业发挥和占据着主导地位,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第二、第三产业也逐步走入农民生活,引发了生产方式的转变。在新型农村社区,随着土地集约利用程度的提高、人口构成和规模的变化,必然带来生产方式的进一步转变。例如,生产资料的使用方面,不再局限于个体或集体所有或使用,而是更多地面向市场、面向需求,日趋社会化。随着对外联系的日益紧密,从农业生产中派生出来的各种农副产品加工业日益发达,在生产过程中,分工更加明确,协作更加广泛,生产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各生产部门之间相互依赖程度越来越强,在这一系列变革中,生产方式自然而然发生了转变。以生产方式为划分主要依据,将新型农村社区划分为农业集聚型、工业引导型、旅游带动型等几类。以农业集聚型为主的农村社区建设在规划之前要充分考虑社区居民的生活半径和劳作半径之间的便利问题、土地的集约程度、农业资源的优势利用等问题。以工业引导型为主的地区通过规划相关的非农产业,以优势产业为主导,吸引一批实力雄厚、招工用工多的企业到本地投资建厂,加快产业园区的建设,为居民就近在非农企业就业提供便利条件。以旅游产业为主导的地区,要因地制宜,充分利用优美的自然环境,建设、开发一批依山傍水、独具风情的景区式社区或风情小镇。利用当地农业资源和田园景观,发展园林、花卉等高效生态观光农业,打造农业生态旅游精品项目。

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过程中,第二、三产业的逐步发展深刻地影响了传统的以第一产业为主的农村生产方式,在这种格局下,农民的生活方式、生活条件、观念意识等均逐步发生了较为明显的变化,逐渐具有了城市居民的特点,这也是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带来的必然变化。

二、新型农村社区的规划实施要与当地的基本建设条件相符合

新型农村社区的规划实施要在满足基本建设条件的基础上才能开展,要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有计划、分步骤地推进。

第一,思想认识的统一和政策文件的形成是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思想基础和实施依据。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各级党委、政府首先要在思想上达成共识,并形成一系列的政策文件,出台包括土地流转、住房抵押贷款、财政奖补等一系列政策。例如,洛阳市就出台了诸如土地规划编制(审批)、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管理、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指标交易管理、土地和房屋产权管理以及居民住房按揭贷款操作、个人经营性住房抵押贷款管理等相关政策。同时,要组织广大干部和群众到外地参观、考察、学习,并召开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动员会、现场会、座谈会,利用广播电视、报纸、互联网等现代传媒手段,通过播放专题栏目、印发宣传标语、知识手册和画册等方式,让广大农民群众深刻认识建设新型农村社区的重大意义,进一步转变观念、深化认识、理清思路。各级领导层思想达成共识,规范性政策文件的制定,当地群众的认可与支持,这是新型农村社区进行规划实施的前提条件。

第二,当地经济发展状况和财政的积累是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经济基础。新型农村社区的规划实施一定要与本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相适应,对于经济基础较好,发展速度快的地区可以适当加快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进度,对于经济基础较为薄弱,发展较为滞后的地区就要在全面考察的基础上,根据具体情况推行开展。较好的财政积累是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开展的资金保障。建设新型农村社区也需要河南省财政及各地市、县、乡镇财政的共同支持才能逐步推进,目前,可资金来源主要有:土地收益反哺、财政奖补、项目资金集中打捆使用、金融信贷支持、市场运作筹资、与企业联建、群众自筹等几种。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开展需要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整合资金,抓住重点,突出地域经济特色。

第三,强化组织领导和完善推行机制是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制度保障。加强组织领导是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关键,各级政府要将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列为重点工作,列入综合目标评价考核体系,并定期督查、跟踪问效。明确推行机制是确保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顺利进行的保证,要形成市里统筹推进、县里组织实施、乡里具体操作、村里做好工作的机制,坚定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工作。

第四,居民积极性的调动和主动性的增强是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群众基础。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一定要尊重群众意愿,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努力使群众受益,充分调动群众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例如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过程中,住宅的设计与选择等方面要充分考虑、兼顾群众的利益与意愿,多层住宅、高层住宅、自建双层楼房、集体别墅等诸多方案的选择要根据各地农民的生产方式、居住习惯等来确定,同时还要充分考虑群众的经济承受能力,不能盲目地搞一刀切。

三、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要将确保农民的基本利益放在首位

保障群众利益,确保群众收入增加是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根本,也是衡量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成败与否的关键。广大农民是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主力军,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广大农民参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努力发挥农业资本的优势,促使生产方式、劳动方式发生转变,确保群众收入增加,最终使广大农民成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受益者。在新型农村社区,居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主要有:就业薪金、创业收入、土地租金、土地入股股金、政策性补贴、社会保障等多种途径。例如,社区居民通过在新型农村社区附近的各类企业就业,就地转化为产业工人和现代农业工人,取得薪金;居民通过充分利用农业资本,将现有耕地通过租赁的形式进行土地流转,由一些农业公司、农业合作组织或种植大户进行经营,取得租金。如农民以土地经营权参股,组建农业合作组织,委托专业公司进行经营,增加收入。新型农村社区居民转变为城市居民之后,一定时期内仍然可以依照政策享受农民种粮直补等各种政策性惠农补贴,同时对于社保、医保、低保等保障措施,居民按照就高不就低的原则也能享受。通过多途径的拓宽增收渠道,新型农村社区居民不仅实现了劳动方式的转变,而且增加了收入,切身利益得到了保障。

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要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健全组织管理体制

建设新型农村社区便于整合、集中社区的各种资源,强化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改善居民的生活条件,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让居民过上城市人一样的生活,真正实现身份的转化,享受城市化公共服务带来的便利,分享改革的成果和利益。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要紧紧围绕居民的公共服务要求,综合考虑人口密度、区位特征等因素,整合资源、优化配置,开展包括社区服务中心、卫生服务中心、文化健身中心、学校(幼儿园、小学)、老年公寓、公交车站、停车场、丧葬堂、警务室等在内的设施建设。新型农村社区配套的公共服务设施建成之后,将有利于教育、医疗等公共资源的集中利用,有利于居民业余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开展,有利于提高居民的生活条件和文明素质,改善人居环境、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营造出现代文明生活的氛围,进一步提升社区居民的幸福指数。

建立健全社区组织管理体制是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群众入住社区之后,社区化的组织管理和服务方式也要同步开展。结合实际情况,在社区过渡时期可以由原村委会继续行使管理职能,在社区建成之后,可以设立党工委和管委会,作为乡党委和政府的派出机构,党工委下设党支部,原村委会改编为居委会,社区党工委和管委会负责人可由乡镇干部担任,对合村并点的新型农村社区,原则上每个村至少有一名干部进入新型农村社区两委班子,等等。概括而言,要抓好新型农村社区党组织、社区村民自治组织、社区经济合作组织、社区团体组织建设,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农村社区工作综合部门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各负其责的社区工作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建立新型农村社区目标考核责任制,细化目标任务,强化落实措施,加大工作奖惩考核力度和督促检查力度,确保工作实效。

河南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大目标任务,也是实现中原崛起的重要途径之一,在各级领导和政府的重视、推动下,在相关部门、相关单位的协调和配合下,现已取得了一些阶段性成果,有了一些的经较为成熟的经验,但由于各地情况参差不齐,在具体建设过程中,应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深入研究,明确思路,分层推进。

相关热词搜索: 试论 社区建设 新型农村 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