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中药化学是一门结合中医理论和现代化学分离分析方法的学科。针对其专业特点,本文提出在教学过程中应强调中医理论,明确教学主线,并分层次开展实验课,同时采用互动式教学、双语教学以及灵活的考核方式等手段,为学生提供广阔的自主学习空间,从而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关键词] 中药化学;教学改革;中医理论;创新精神;实践能力
[中图分类号] R2-0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3)10(b)-0145-02
中药是中华民族的国宝,在人类与疾病斗争的过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在世界医药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但是由于中药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其真正作用的物质基础尚不够清楚,严重阻碍了中药的现代化和国际化进程[1]。随着人类疾病谱的变化,我国中药事业的飞速发展,中药成分的研究成为了中药现代化的关键和保障。在这样的趋势下,《中药化学》课程显得愈加重要。中药化学是一门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充分利用化学、物理、色谱、光谱等现代科学技术,寻找中药中的化学成分,研究其结构、性质、组成,揭示中药作用物质基础的重要学科。故而,在中药化学的教学中也就应围绕中药现代化的目标进行适当的调整和改进。近年来,针对《中药化学》的理论和实验教学,进行了初步的改革尝试。
1 理论教学中强调中医理论,突出重点、难点
1.1 强调中医理论
中药化学研究的是遵循中医理论使用的中药的化学成分,其结构、理化性质、提取、分离、鉴定、活性,与天然药物化学研究的内容有相近之处,但是后者没有中医理论的限制,因此在思路和方法等方面侧重也有不同。故在教学过程中应突出中医理论的特色,通过实例,结合中医和中药学内容,涉及药物临床用药基础,讲述常用中药含有的主要有效成分,以此启发学生通过中药化学成分的研究阐明中药药理作用、药性、方剂配伍规律等。
1.2 主线明确,重点分明
中药化学课程分为总论和各论两部分。前者主要介绍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技术;后者分章讲述中药中的主要八大类成分,涉及其结构特征、理化性质、提取分离、理化检识及结构鉴定。面对如此繁杂的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做到主线明确,抓住教学的重点、难点,采用“总—分—总”的教学思路:先总述提取分离鉴别的一般方法,使学生对该门课程研究内容有粗略的了解;在各论中,紧扣各类成分的化学结构,从结构出发分析理化性质,根据性质确定提取分离方法及结构的鉴定,同时将总论中的一般方法应用到各成分的提取分离鉴定中,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强化记忆;最后进行归纳总结,以代表性的中药为实例,通过其主要化学成分的具体研究过程,进一步加深理解。同时引导学生经常进行归纳总结,如在讲述强心苷类化合物的颜色反应时,14个反应很难一下记住,要求学生根据结构对颜色反应进行总结,则可较容易地将甲型和乙型强心苷、强心苷与非强心苷区别开。
1.3 化繁为简,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在教学过程中,多用形象的比喻阐明疑难问题,帮助学生对抽象理论的认识[2]。如讲到总论中正相吸附洗脱顺序时,可以比喻成粘在同一面墙上不同黏性的粘钩,当在用同一力度往下拉时,质量较差的粘钩较易被拉下,而强力吸附的“502粘钩”则很难被拉下。以这样的比喻,提高学生对这一问题的理解和认识。另外,适当减轻学生的记忆负担:对于繁多的化学结构仅要求对每一类成分结构骨架进行记忆,对于常用常见的中药化学成分熟记其分类即可;对于同一基团的多个显色反应,要求记忆其中2种即可;对于波谱分析仅只要求记忆特殊结构的信号等。化繁为简,以促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并转化为一种学习的动力。
2 分层次开展实验课,实现多学科融入
中药化学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其实验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研思维,使学生在掌握基本实验技能和方法的前提下,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在此本文分层次展开实验课程,逐步对学生进行训练[3-6]。
2.1 基础实验
实验一,基本技能实验(4学时)。内容包括提取、分离所涉及的基本操作的演示及操作[3]。通过基础实验课,强调实验习惯、实验记录,使学生正确掌握实验过程中的基本操作技术。
2.2 验证性综合实验
在基础实验的基础上,安排2~3次验证性综合实验(22学时)[4-5],其内容主要是对1~2味中药已知有效成分完整的实验研究,包括提取、分离、理化检识以及简单的紫外光谱或氢谱的分析。同时要求学生分析所得成分与该中药药效的关系,将本专业所学知识融会贯通。通过这样系统地练习,使学生将理论知识付之于实践,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动手能力。
2.3 结合多学科知识,开展设计性综合实验
在毕业课题阶段,安排综合设计性实验(1学期),主要培养学生独立的科研能力和创新精神[3,5]。实验前学生认真查阅文献,并运用中医理论从药的味、色去简单推断;实验中结合生药学,对未知药材进行生药鉴定,以推断出可能的科属;然后通过化学成分预试,推断可能存在的化学成分,并设计出分离流程图,最后分离得1~2个主要成分,并进行结构鉴定。实验过程中,涉及生药学、中药学、波谱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让学生充分感受学科之间的联系;同时通过文献查阅,训练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摆脱实验讲义自主设计实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 多元化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果
3.1 互动式教学,活跃课堂教学
中药化学理论体系融合了化学、药学的多门学科,要求学生能在学习过程中融汇各相关学科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通过启发式提问、分组讨论、实例教学等多种方式[6],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枯燥的理论课堂,变成自主学习的天地。如在介绍黄酮结构时,诱导式地提问:“结合所学的中药学,在选择藏红花的时候,到底是红色的好还是深黄色的好?”然后引导学生分析红花在生长过程中主要黄酮成分的变化,其有效成分红花苷为黄色的二氢查耳酮,并非开花后期的红色醌类成分。如此将理论和实践,中药化学与中药学结合起来,既有利于学生理解,又增强了学生听课的兴趣。
3.2 融入科研经验和体会,以科研促教学
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是高校的必由之路。在理论课的教学中,每一章节最后都涉及发展前沿的简介,使学生能了解最新的方法、技术和科研动态。同时鼓励感兴趣的学生参与到老师的课题研究中[7],利用课余时间或毕业课题阶段锻炼学生的科研能力。
3.3 持续双语教学,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开展双语教学是国内大学教育的必然趋势[8]。教学过程中结合国内教材和国际著名原版教材或参考文献,一方面在课堂上摄入专业词汇;另一方面还可利用外国学者来校交流和访问的机会,安排与学生进行专业外语的交流。双管齐下,逐步增强学生的专业外语能力,提高其综合素质。
4 完善考核制度,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考核是衡量教师教学效果的重要形式。传统的考核模式存在着一系列弊端,如教师一味“应试教育”,学生抱着“临时抱佛脚”的侥幸心理等,无法考察学生的真实水平。为此以考核学生的能力为出发点,重视过程考核,将考核分为期末考试(60%)和平时成绩(40%)。期末考试包括理论考试(40%)和实验操作考试(20%)[9]。理论考试包括客观题和主观题,前者主要考察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后者为应用题,考察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同时对实验课还安排单独考试,主要考察学生的基本操作情况。平时成绩包括上课出勤率(10%)、实验态度(10%)、实验报告(20%)。
5 小结
中药化学是一门结合中医药基本理论和临床用药经验,采用现代化学分离分析方法研究中药化学成分、阐明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的学科[10]。在其教学过程中应强调中医理论,化繁为简突出重点,结合科研前沿,实现教学内容与时俱进;强化实践教学,分层次开展实验课程,力求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敢于创新的意识;改进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手段,采用双语教学,力求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完善考核制度,采用多元化考试方式,强调学习的过程,避免应试教育下的被动学习。多方面共同努力,将会提高中药化学教学效果,并有助于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 洪净,王跃生,巢志茂,等.加强中药化学研究是实现中药现代化的关键和保障——中药化学研究的现状与展望[J].中国中药杂志,2004, 29(2):98-100.
[2] 曲阳,王丽娜,窦德强.先行组织者教学理论在中药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13(7):148-150.
[3] 郑云枫.《中药制药》专业中药化学课程实验教学改革探讨[J].高等教育学院学报,2012,27(1):74-75.
[4] 刘梅.中药化学实验教学体系改革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西北医学教育,2010,18(3):531-533.
[5] 潘正,高运玲,刘毅,等.中药化学创新实验课改革初探[J].中国实用医药,2012,7(1):268.
[6] 余晓辉,赵磊,郭玫,等.中药化学精品课程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2012,29(1):71-73.
[7] 杨曦亮,刘嵩,胡霞敏.天然药物化学知识体系构建及教学创新性初探[J].时珍国医国药,2008,19(7):1792-1793.
[8] 赖依峰,周施杰.药物化学双语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19):128.
[9] 林於.中药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探讨[J].中国中医药,2010,8(6):60.
[10] 匡海学.中药化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1.
(收稿日期:2013-06-21 本文编辑:郭静娟)
相关热词搜索: 中药 化为 目标 调整 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