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论高校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的新使命

时间:2022-10-21 16:00:07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高校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培养大批拔尖创新人才,提供基础研究和技术研究的原创性成果;为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立产学研战略联盟,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撑;高校的文化创新,增强国家的“软实力”,引领社会前进。

[关键词]自主创新,创新人才,基础研究,产学研,战略联盟。

[中图分类号]G649.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4634(2008)01-0001-04

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我国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高校在这重大战略决策中肩负着新的使命。

1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在创新型国家中的战略地位

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有一批高水平研究型高校作为支撑。根据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划,2020年,我国高校在校生人数将达到4000万人,这相当于北美、日本以及所有西欧发达国家高等教育规模的总和,如果其中创新人才的规模也能与全世界所有发达国家的总和相当,意义将是极其深远和重大的。如英国的牛津大学至2001年,共为英国培养出40名诺贝尔奖获得者,25位首相。美国的哈佛大学截止至1998年已有35名教师、38名毕业生获得诺贝尔奖,为创新型国家作出了杰出贡献。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必须大力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大力推行创新教育,实行研究性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高校的优势来自教学与科研的结合,来自充满创新活力的学生与具有丰富学识的教师的结合,来自不同学科的荟萃和中外学术的交融,正是这些特性使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研究型大学具有以下的主要特征:第一,在办学理念上,更加强调创新是高校的灵魂和核心竞争力;第二,在人才培养上,更加注重培养创新型人才,注重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第三,在科学研究上,更加突出自主创新,注重科技创新团队与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第四,在社会服务上,更加强调要参与国家和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第五,在文化创新上,既融贯中西,又具有民族特色,屹立时代潮头,引领社会前进。

2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要培养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

创新人才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所难以胜任的。需要努力探索新的思路、政策和举措,充分利用优质的科研资源,转化成优质的教学资源,促进教育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创新型人才的知识结构必须是文理相通。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知识相互渗透,还要有较深厚的艺术素养。培养创新人才要特别注意学生个性的发展,这是创新人才成长与发展的前提。硕士生和博士生招生要重视跨学科选拔和跨校选拔,导师要由不同学科教师组成,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是一所集技术与艺术之大成的著名学府,这所学校非常强调学科的交叉融合。博士生由来自不同学科的导师共同指导,本科生的创新团队汇合了各专业的学生,甚至有些信息科技研究项目,竟然是由艺术家来牵头组织的。科技创新需要有发散性思维,在这方面艺术家的能力要强得多。科学家与艺术家的思维方式互补,他们组成的团队是有很大创造力的。

创新人才的基础是人的全面发展。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并不是凭空产生的,也不是完全独立发展的,它与人才的其他素质有着密切的联系。从这个意义上讲,创新人才首先是全面发展的人才,是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高度发展的人才。

个性发展是创新人才成长与发展的前提。日本关于教育改革的第一次审议报告指出:“创造性与个性有着密切的关系。”大学要培养具有创新性的创新人才就必须首先是具有个性的独立性的人才,没有个性的发展,创新人才就不能诞生。从这个意义上讲,创新人才就是个性自由、独立发展的人。

加强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培养创新人才首先要靠一批有一流水平的教师。培养和稳定一批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要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应当把具有创新能力的科学家放到我们政策的中心,尊重科学家的首创精神。为了培养高水平的创新人才,教育体系要能适应这样的要求。从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上要体现科学的整体性和统一性,还要注意加强学科之间的联系,建立交叉学科研究的环境,如有条件的高校可成立交叉学科系,如物理与天文系、数学与物理系等。

3高校要高度重视基础研究,为国家取得一批原创性突破性成果

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是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应当在基础研究方面作出根本性贡献。高校开展基础研究要以学科前沿突破,孕育新生长点和培养创新人才为主要目标,以丰富人类知识宝库和为实际应用与技术进步提供强大支撑为己任。根据自身特点和存在的不足,在发展策略上,要强调加强组织协调,发挥学科综合、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结合等优势特色,实施交叉集成战略,大力促进学科间相互渗透、跨学科集成、多学科合作和新学科开拓,推动跨校跨系统的合作,面向国家需要,瞄准科技前沿,集中优势力量重点突破,造就一批知识创新骨干人才。

组织一批重大科技前沿基础研究,积极创造条件,采取宽松的政策措施,引导有志者潜心研究,广泛探索,与此同时,建议选择一批基础科学前沿和应用科学技术中的重要基础课题,优先给予重点支持,以期取得较大进展,某些领域争取有较大的突破,做出若干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重大成果。

遴选重大基础研究课题的原则是:对人类认识世界有重要作用或重大影响;具有良好基础和发展优势或能充分体现我国资源与地域等特色,有利于迅速提升我国基础科学的国际地位;可能成为我国未来技术发展瓶颈的重要基础科学问题;与其他相关科学分支交叉融合,可能形成新的学科生长点。

建设有国际影响的研究基地对我国基础研究发展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要把人才培养基地与研究基地结合起来,有选择地支持一些创新团队,这是高校基础研究队伍建设的重要举措,应认真抓好。

加强研究平台建设。除了继续建设和办好一批重点实验室和实验中心外,建议成立若干类似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清华高等研究院、德国马克普朗克数学所、南开陈省身数学所等国际一流的基础科学研究与交流中心。这样做对于改善和加强学术交流,加强对青年人才的培养,更好地组织全国高校的科学家向新的高峰攀登有重要意义。有计划地建设一些图书资料中心,并提供面向全国的资料服务是十分需要的。图书资料对有些基础学科(如数学)的作用应该相当于仪器对实验学科的作用。加强网络平台建设,使全国高校的科学家之间及中外科学家之间能够便捷地进行网上学术交流和合作研究。高校是要发挥多学科综合和整体优势,积极参加国家重大科学工程、并在国家重大科技工程的实施中培养下一代优秀的科学家和工程师。

加大经费投入和政策支持,切忌急功近利行为,基础研究具有很强的探索性和不确定性,需要长期的积累,这是其固有特点所决定的。要不断改善研究环境,一个自由的宽松的研究环境和氛围是基础研究健康发展的基本保障。基础研究是科学家群体自由探索未知世界的高强度智力活动,一个宽松自由的研究环境和氛围是至关重要的。尊重客观规律,尊重科学,尊重科学家的科学探索活动,当前我国营造宽松自由的研究氛围是关键。对基础研究,不能急功近利,更不能见到立竿见影的效果。“非欧几何”的发现半个多世纪以后还无人知道会有什么用;“相对论”发现之后,也不知道怎样用;麦克斯韦尔推演出了“电磁波”,可它究竟在哪里,30年还不知道哩;“黄金分割”出现两千多年之后,谁曾想到它竟可应用于优选;“拓扑学”仅仅是源于“七桥问题”这样的游戏,谁曾预料它后来如此大的用途。陈景润研究数论是最抽象的理论,1978年前处境艰难,之后情况好转了,可是我们发的电子邮件都受益于过去25年数论的新发现。因为对质数的研究构成了编码算法的基础,编码算法是今天电子通信交流的基础。而这一切都来自最抽象的知识。由此可见,基础研究是何等的重要。但不是急功近利所能奏效的。

国家在经费和政策上长期、稳定和有力的支持是我国基础研究健康发展的关键,按国际平均水平,基础研究经费投入占研究与开发经费的10%。经费的投入不能马上见效,需要国家给予支持,否则,受损害的何止是中国的基础理论,也损害了中国的应用科学和技术科学。高校具有原始性创新的能力,但是由于多年来没有稳定的基础研究经费来源,因此也难以培养出甘坐冷板凳的奉献精神。重要的科学发现往往是在成千上万次失败的基础上获得的,甚至于以失败告终。如果国家没有对基础研究的特殊政策,缺乏宽容的研究氛围,那么科学发现将会成为无本之木。为此,希望“十一五”期间国家在这方面推出重要举措,加大对基础科学、前沿技术的支持力度,给予相对稳定的经费支持;优化科技评价体系,特别是不过分强调基础研究与经济相结合,使科学家能够真正潜心于学术研究,同时鼓励探索,为创新性“非共识”项目提供特别资助,有了好的政策,高校将能够聚集起一批献身科学的人才,充分发挥基础厚实,交流广泛的优势,真正埋头于基础研究;争取有更多的科学发现。

4高校努力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促使企业更好地发挥国家自主创新主体作用

4.1高校要与企业建立产学研战略联盟,为企业提供技术创新的支撑

发达国家经验表明,经济发展需要技术创新的支撑和推动。技术创新首先是一个经济活动过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作为投资主体、利益主体和风险承担主体,在技术创新中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很弱,投入的研究与开发的经费也很不足,“据统计,目前全国规模以上企业开展科技活动的仅占25%,研究开发支出占企业销售收入的比重仅占0.56%,大中型企业仅为0.71%,而发达国家则高达2%以上,差距很大,只有万分之三的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1]自己生产的产品、核心技术依靠引进,受制于人。这种现状必须下大决心加以改变。

过去,高校与企业也建立过许多产学研合作关系,但效果不太理想,合作模式有缺陷,主要问题是企业缺少创新动力,企业被动地等待高校拿出成果来,并且常常要由高校来承担成果转化的工作,甚至还要负责市场调研、市场开发。

现今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战略联盟,是一种新的合作模式。在这种模式中,企业以市场为驱动力,以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为纽带,依托高校的研究力量,弥补企业的技术力量、技术水平和试验设施的不足,形成持续的自主创新能力,而高校则借助企业的平台,实现与市场的沟通,与社会的联系,获得科技创新的持续推动力,促进学科的不断发展。合作双方不是以单项成果的转化为目标,而是以企业的发展改造、产品的更新换代,以新兴产业的崛起为志向,在建立产学研战略联盟的过程中,政府起到引领和推进的作用,规划和确定重点领域,并且制定政策,保证产学研合作的顺利进行。但同时,企业与高校毕竟是两个不同的利益主体,要形成互利互惠的关系,获得双赢的结果,各自都应该有所调整和适应。企业是创新的主体,也是利益的主体,投入的主体,企业在选择主攻领域时,会较多考虑市场需求的关系,而高校作为技术的支撑,除了争取科研经费之外,更多地会考虑学科的发展。因此,把双方的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结合起来,是非常重要的。企业要加大对技术创新的投入力度,要尊重高校教师的研究工作。而高校要承担起争取项目成功的责任,有更多的市场意识和经济头脑,分担企业的风险,弥补企业的不足。双方在发展战略上要找到结合点,这是最关键的。

4.2高校为企业提供集成创新技术,催生高新技术企业

高校以其拥有的人才、技术、信息、实验设备、图书资料等综合智力优势,结合学科发展前沿及产业化热点,提供大量的集成创新技术,主动介入高新技术产业化,大力兴办大学科技园,培育一批知识智力密集、具有市场竞争优势的高新技术企业和企业集团,使产学研紧密结合,促使高新技术企业在科技园区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在事关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大核心技术等方面开发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实用价值高的原创性科研成果及集成创新性科研成果,在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方面扮演重要角色。

5高校的文化创新,为创新型国家增强“软实力”,引领社会前进

文化创新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它为整个社会革新提供精神支撑。我国在建设创新型国家过程中必然要进行文化创新。管理学大师彼德杜拉克曾说过:“创新不仅指科技的创新,还包括文化的创新。文化的繁荣与兴衰深刻影响着科技的发展与变革,这是一条亘古不变的真理”。文化创新为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提供适宜的环境条件和生长土壤,它是整个社会革新的精神支撑。正如胡锦涛总书记指出的:“一个国家的文化,同科技创新有着相互促进、相互激励的密切关系。创新文化孕育创新事业、创新事业激励创新文化。”[2]所以,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过程中,需要进行文化创新,在全社会树立创新求发展的新理念,大力宣传创新思想,增强全社会的创新意识,建设良好的创新文化氛围,构建文化创新的价值体系。

高校的文化创新具有以下特质:①“以人为本”的理念,尊重人才,尊重人的精神力量,尊重人的创造力,尊重个体的个性差异,尊重不同群体与个体的意见。让人才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性得到最大限度的激发;② 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不惟书、不惟上、不惟洋,一切从实际出发,严谨治学,遵守学术规范;摈弃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的浮躁心态;③ 崇尚创新、追求真理的理念。尊重传统而又不拘泥于传统,提倡建设性的批判思维,鼓励探索、宽容失败;④ 积极活跃的学术氛围。学术无禁区,思想不强制,体现思想自由,学术自由和社会责任,科学道德、科学规范的和谐统一。保护脱离主流、有悖传统的观点;⑤ 信任、平等、开放、合作的学术平台和人际关系。在开放式的学术平台上实现科学的综合交叉,不同观点的碰撞启迪;创新和竞争互动,不迷信权威,不论资排辈,不排斥少数,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大学文化的建设与创新,有赖于理论的自觉。大学文化既是历史的产物,又在现实中呈现,更事关未来的发展,因此要大力推进大学的文化建设和大学的文化创新。大学的精神文化是大学文化的核心要素。在大学精神文化建设中,要体现继承与创新、共性与个性、形式与内容、理论与实践、理想与现实的统一。第一,大学精神文化建设必须充分考虑文化的意识形态属性,坚持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第二,必须保持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文化是民族的根、民族性是文化最大的个性,维护文化的民族性是全球背景下发展中国先进文化的基本前提,大学在文化建设和创新中要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发扬光大;第三,必须结合时代的要求和国家的需要创新大学文化,当今我国已在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之路,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大学文化建设要立足于国家和时代的要求,构建与之相适应的创新型大学文化;第四,必须坚持文化的多样性与开放性,人类文明的发展过程,是一个不同文化相互影响、相互融合又相互冲突的辩证发展过程,大学文化也是多元文化激荡交融、矛盾冲突的产物,大学精神文化建设既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文化的优秀元素,又要以开放的姿态吸收、借鉴西方及其世界其他文化的先进因素。

大学文化创新要特别关注社会文化的进步。大学的新文化是站在时代的潮头,引领社会前进的源动力。因此,保持大学与社会的协调。大学既要走出“象牙塔”,融入社会,作为社会的轴心,承担起教育责任、学术责任、服务社会的责任和国际交流的责任,更要超越“象牙塔”,在坚持大学文化的基本理性和学术价值的基础上自觉地以其创造的新思想、新知识和新文引领社会前进,成为发展人类文化,特别是发展中国特色先进文化的重要基地,为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新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徐冠华.关于自主创新的几个重大问题[N].科技日报,2006-04-04(1).

2胡锦涛.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努力奋斗——在全国科技技术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6-01-10(1).

相关热词搜索: 使命 高校 创新 国家 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