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成为教育界乃至全社会关注的热点、焦点之一。如何有效地对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培养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与发展,已成为广大教师的一个新鲜而又迫切的研究课题。
关键词:语文课教学;素质教育;学生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9-0084-01
近年来,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成为教育界乃至全社会关注的热点、焦点之一。如何有效地对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培养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与发展,已成为广大教师的一个新鲜而又迫切的研究课题。作为一名语文教研员,我认为,语文科基于它的社会性、人文性、文学性等特点,使它更便于在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在语文教学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语文教师的一个广阔的研究课题。
1.当前初中语文教学中人文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
1.1 初中语文课程内容设置远离生活,人文思想流失严重。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说“不观于高崖,何以知颠坠之患;不临于深渊,何以知没溺之患;不观于海上,何以知风波之患。”然而,目前,以分数论成败,以成绩定优劣是教学评价中最常见的现象,中考的升学率更是学校未来发展的直接保障。在这样的思想影响下,以分数论成败,以成绩定优劣是教学评价中最常见的现象。在初中课程的设置中,语文这门学科尽管课时并不少,但内容主要被高考所必须掌握的 语言、文法、修辞等"理性"内容和八股式写作技巧的枯燥训练所占据。学生被框在课堂里,框在语文教材里,学生缺乏必要的生活积累和生活常识,远离了生活实践。
1.2 语文教育理念走入误区,忽视人文精神的培养 。在统一、刻板、功利性的应试教育的阴影下,为了与严格的考试训练相适应,有些初中的语文教学依然偏重知识技能的训练,重视培养训练记忆、理解、概括、抽象等智力因素,重视逻辑思维能力,比较忽视情感、态度、意志、兴趣等非智力因素,忽视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从而使语文工具性特点更加突出;忽视了语文人文教育态度,削弱了它的人文属性,导致语文学科人文内涵及文化底蕴的缺失,使语文这门充满人性之美、人文底蕴极为深厚的学科,沦为了一种应试的技艺之学。
2.初中语文创新教学的策略
2.1 语文教学观念的转变。语文教学观念的转变:由内容分析本位而重视语感积累。语文老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必须落实语言素养训练方面的目标,这是保证语文课上出语文味的关键。在教学中要摆正篇章分析与学生感悟的关系,还是要讲精彩讲到位的,不是完全排斥分析,而是要把分析当成帮助学生领悟的手段,而非目的。但坚决反对对课文作琐碎的、微言大义的分析。整体感悟绝不等于主题先行,主题先行的方式存在一定问题,因为我们在课堂教学的逻辑关系中应处理好演绎和归纳的关系。 根据思维发展的规律来看,归纳教学优于演绎式教学,我们可以试想:中心意图都明确了,再分析不是浪费时间嘛。
2.2 教师的指导与学生的自主探究 学生的自主探究需要教师的导航,否则很容易偏离学习重点和难点的航线,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导航:(1)意见分歧处点拨,引导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难免对有些问题产生分歧,我们不要简单的充当裁判的角色直接判定谁是谁非,而要从课文的内容、情感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巧妙的点拨,使学生自己悟出结论。(2)我们提倡阅读过程中的多元化理解,但我们不能一味的强调学生的独特体验,而置教学内容本身的价值取向于不顾,这样不利于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必然会削弱教学内容在提高学生精神境界、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等方面的熏陶感染作用,教师在教学中既要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又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在学生多元化理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正确的价值取向上进行理解。
3.加强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道德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具有自尊、自爱、自信、自立、自律、自觉遵守社会公德的良好品德,使学生懂得运用伦理道德准则约束自己的行为,并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培养学生朴实、勤奋、勇敢和坚强的毅力。这些道德观也正是贯穿在中学语文课本的一根主线,语文课本是通过具体的文学形象的塑造来达到教化的目的的。例如第一册《皇帝的新装》运用夸张的手法,刻画了一批虚伪愚蠢,为了维护自己可怜尊严而讲假话、互相欺骗的可笑的君臣形象,使学生在笑声中明白做人要真诚的简单而又深奥的道理。第三册的《白杨礼赞》以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歌颂了那种“象征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少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而第五册的《海燕》,蔑视和批判了那些缺乏斗志、害怕斗争的胆小懦弱者,歌颂了海燕不畏强暴、渴望战斗来临的高昂斗志和战胜困难的信心。这些鲜明的文学形象,无一不在教育学生做人的道理。语文教师只要留心发掘,就可以在课本中找到很好的心育的素材。
4.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
陶行知先生曾说:“您若变成小孩子,便有惊人的奇迹出现:师生立刻成为朋友,学校立刻成为乐园;您立刻觉得是和小孩子一般儿大,一块儿玩,一块儿做工,谁也不觉得您是先生,您便成了真正的先生。”可见爱学生,就必须走进学生的世界,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去了解他们,去感知他们,真正地去爱他们。这种爱应该是发自内心的有基础的爱。一要有与学生平等的良好心态,二要有尊重学生的根本理念。
有些教师总是喜欢在学生面前表现出“高深莫测”、“凛然不可侵犯”的“派头”,从中体验着自己的“尊严”。其实,这不是尊严,只是威严。教师想要了解学生,仅仅通过日常的学习成绩、通过居高临下的俯视,是没办法真正了解学生的。只有拥有与学生平等的良好心态,在人格上与学生平等,不自视比学生"高出一等" ,才能真正了解一个学生的内心世界。教师真正的尊严,从某种意义上讲,并不是我们个人的主观感受,而是学生对我们的道德肯定、知识折服和情感依恋。当我们故作尊严,甚至以牺牲学生的尊严来换取自己的尊严时,学生根本不会买我们的账,只会向我们投来冷漠的目光;当我们无视自己的尊严,而努力追求高尚的品德、出色的教育、真诚的情感,并随时注意维护、尊重学生的尊严,虚心向学生学习时,学生会把他们全部的爱心和敬意奉献给教师。这样,教师便把自己尊严的丰碑建在了学生的心中,在教学中就会收到有的放矢的效果。
相关热词搜索: 语文课 素质教育 学生 如何在 教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