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印度历史上流行的主要思想派别都有明显的宗教背景,而宗教教义则大多带有思辨色彩,印度正统六派哲学继承和发展了古代圣典奥义书中的主要宗教哲学思想、构成了古代哲学的主体。佛教等非正统派别则提出了具有极高理论价值的哲学体系,在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印度古代宗教哲学中蕴念者宝贵的文化遗产,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和借鉴,对当今人类的文化建设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印度;宗教哲学;派别
从印度的东到西,自与我国接壤算起,到伊朗为止,陆地边界线长达3700公里;从印度的北到南,自克什米尔起到斯里兰卡止,长达3200公里。从纬度来看,从北纬6度到37度。古代我国曾把印度分为五个地区因而有“五印”或“五天(竺)”的说法。杜依森(Paul Deussen)文化发展史的角度将印度分为三个地区:(1)以印度河为中心的五知。(2)恒河流域;(3)频阇耶山以南的印度中南部地区。雅利安人首先在五河流域开创出印度古文明;然后再入住恒河流域,开创了第二期的印度古文明;最后到达频阇耶山以南的德干高原,开创第三期印度古文明。这三期印度古文明、奠定了以雅利安人为中心的宗教信仰和思想,为后代的印度宗教、哲学铺了深厚的基础。
一、古代印度哲学的特点
(一)主要特点
1.基本上不创立新的派别
印度哲学的大部分体系都是以古代的吠陀经典为基础建立起来的,或者以它为理论指导,或者以它为理论出发点。正如姚卫群先生所说的“印度许多相互对立的哲学观点都有非常古老的历史渊源。哲学家不断地出现,但基本上不创立新的学派而是每人维护一个古代的哲学流派”,他们创立了新的理论,但不会说是他个人的独特观点,而是说其理论只是对古代神圣理论的一种阐明和发挥。印度每个哲学派别都把吠陀经典奉为自己理论的雏形,这种传统在西方哲学中是罕见的。
2.带有强烈的实用主义倾向
印度思想不满足于单纯的解释世界,不满足于为认知而认知,它们带有一种强烈的实用主义倾向:希望能够多为人民提供一种正确的人生指南和获得解脱之道。
3.强调真理存在于理性之外
印度哲学家都轻视纯粹的理性认知,他们“强调真理存在于理性之外”,真理是不可言说的,只有通过直觉才能把真理。
二、古代印度哲学的主要派别
在印度每一个宗教派系就有它的哲学理论,离开宗教的哲学是及其少数。“在印度,哲学虽不像西方中世纪那样成为了神的奴婢,但哲学与宗教始终也是密不可分的亲友,它从思想理论上对宗教加以指导;而宗教则作为哲学发育的温床对其加以培育。”这也是印度哲学的一个重要特点。印度历史上影响较大的有所谓正统六派和异流三派,划分标准是按一个派别对待吠陀(现存印度古代最早的宗教历史文献)的态度来确定的。尊奉吠陀权威的派别被称为正统派,不尊奉的则被称为非正统派或异流。正统六派哲学是吠檀多派、弥曼差派、数论派、瑜伽派、胜论派、正理派。异流三派是顺世论、耆那教、佛教。正统六派是属于婆罗门教的哲学派别,它们部与宗教思想有着不同程度的关联,这在各派中都有具体表现。
(一)吠檀多派
吠檀多派是印印度哲學中的主流派别,它提出的理论在印度思想史上影响巨大,一直到近现代仍然在印度社会中起着重要作用。此派哲学理论有着典型的婆罗门教背景,它继承和发展了奥义书中的主要婆罗门教思想,认为“梵”或“阿特曼”是一切的根本,既是一般自然现象的根本因,也是众生生命现象中的主体。
梵在吠檀多派中常被赋予造物主的色彩,具有神的特性。但它与一般的神又不同,虽然世间事物来源于梵,但梵与事物又无本质上的差别。吠檀多派的主要思想家筒羯罗等认为,事物与梵是不二的,梵作为神有一种幻力,这种幻力就是人的无明,它使人将事物看作是有别于梵的独立存在。这就引起人去追求不实在的东西,使人陷入痛苦。当人消除了无明认识了事物在本质上是梵,不再进行无义的追求时,也就得到了解脱。吠檀多派的这种理论具有不同于一般有神论的特性。
(二)弥曼差派
弥曼差派是婆罗门教系统中的重要派别,此派的思想渊源可追溯到吠陀出现时期。这一派的特色是崇奉印度古代盛行的祭祀活动,认为祭祀具有实在的功效,他们相信吠陀圣典中关于祭祀的种种言教,认为这些言教是绝对正确的。
弥曼差派尽管崇奉宗教祭祀活动,但却又是一个反对有神论的派别。此派反对有神论是与其崇奉祭祀的基本立场直接相关的。弥曼差派相信祭祀的功效,认为祭祀行为能产生给人们带来好处的力量,这种力量被称为“无前”(即在作祭祀前不存在之意)。如果主张有神,那就要承认神的超自然力,就要承认在祭祀行为与果报之间起作用的是神,而不是“无前”,这会否认祭祀行为的神圣有效性,因而弥曼差派明确表示了反对有神神论的立场。此派的重要思想家枯马立拉和普拉帕格拉在这方面是极为突出的,他们从逻辑上有力地批判了有神论。
(三)数论派
数论派在正统派中属于转变说的理论体系。此派认为,自性和神我结合(相互作用)后转变出世间事物或人生现象。数论派最初没有提神,但后期数论派在体系中也纳入了神的观念。数论派的宗教特性还表现在它也有明确的轮回观念,轮回被分成不同的道,具体有三种,即:天道、兽道和人道(三界)。此派认为,轮回中的事物在本质上是痛苦的,痛苦主要有三类;依内苦、依外苦和依天苦。脱离这些痛苦的根本方法是依靠数论派的智慧,特别是辨别自性和神我的差别。数论派也有具体的宗教修行理论,这类理论在总的方面是采用瑜伽派的学说。瑜伽派是以宗教修持为主的派别,它与数论派关系密切。
(四)瑜伽派
瑜伽派侧重修持方法,修持的基本宗旨是要抑制人心的作用。具体的瑜伽实践有所谓“八支行法”,它们是:禁制、劝制、坐法、调息、制感、执持、静虑、等持。
(五)顺世论
在非正统派的三个派别中,顺世论是印度主要思想流派中唯一一个不带宗教色彩的派别。此派反对印度各宗教派别的主要理论也受到各宗教派别的严厉批判。尽管顺世论自身不主张宗教理论,但它在阐明其观念亦大量涉及各种宗教思想。因此,顺世论的历史发展也具有明显的宗教背景。
(六)佛教
佛教既是印度的一个宗教派别,也是世界几大主要宗教派别之一。它在理论上提出了缘起的观念,认为一切事物是因缘和合而放的,否定世间事物或人生现象中有一个最高的主体或根本因。与此基本观念相对应,佛教不认为万物是神创造的。佛教属于一个丕崇奉有神论的宗教派别,在印度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三、结语
印度古代宗教哲学对世间现象的分析极为细致,这在各种宗教哲学中是不多见的,佛教和婆罗门教在这方面都很突出。佛教中较典型的是瑜伽行派,婆罗门教中较典型的是胜论派。这些宗教哲学派别对事物的本质、事物的种种表现形态、事物间的关系等的分析,对于现代的科学研究仍然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孙晶.《印度六派哲学》[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
[2]尚会鹏.《印度文化史》[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姚卫群.《印度古代宗教哲学中展示的思维方式》[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2003
[4]姚卫群.《古代印度哲学的几个重要特点》北京大学学报[J].1990年第一期
相关热词搜索: 辩证法 印度 宗教 思维 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