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作为一种文化符号,校训是学校文化传统的浓缩、凝练与沉淀;作为一种精神追求,校训是学校办学理念与灵魂的具体化;作为一种办学目标传统,校训是师生共同愿景的精练概括;作为一种座右铭,校训是师生共同价值取向与精神规范传统的时代创化。了解校训,就可以触摸学校的灵魂和传统特质;解读校训,就是打开学校办学理念与传统特色研究之门的钥匙。
关 键 词 学校校训;办学理念;文化传统
作者简介 方健华,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江苏教育研究杂志社编辑部主任
校训是学校文化传统和办学理念的沉淀。了解校训,就可以直接触摸到学校最核心的灵魂和特质;解读校训,就是破译学校办学理念与特色研究之门的密码。
一、作为学校的精神追求,
校训是学校办学理念与灵魂的具体化
“校训是一种格言、箴言和座右铭,是一所学校独特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精神的集中表述,是学校悠久历史和优良传统的高度浓缩,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最能反映学校特色和整体价值取向的根本标志之一,最能体现一个学校的精神风貌和理想追求。”[1]“办学理念是一个精神层面的概念,是人们经过长期的理性思考及教育实践所形成的思想观念,是精神向往和哲学信仰的抽象概括。而校训将这种精神层面的东西具体化,用人们接受的方式表现出来,从而指导教育实践,校训的本质决定了它能够体现学校办学理念。”[2]校训是学校自我文化意识的理性抽象,是学校精神的高度凝练与浓缩。校训的存在与发展构成了师生思想和行为的不同文化模式,是此校与彼校相互区别、不同时代相互区别的重要标志。一所具有个性精神的学校,往往具有体现其个性精神的校训;而内涵丰富、意境高远的校训,则最能够表现这所学校的理念与精神品位。
首先,校训能折射出学校所特有的教育哲学思想。校训是学校办学理念与灵魂的具体化,本质上是学校的文化意识、精神风貌、办学理念、育人方针、学术追求、管理模式的哲学抽象,是对学校的“文化体”和“文化群”的整合、凝练和升华。校训在哲学层面上具有世界观和方法论相统一的理论品质。通过校训,我们能清晰地看到这所学校的理想目标、精神信念、价值取向以及认知世界的态度和方法,感受其理性的光芒。
其次,校训统一了学校发展的历史足迹和现实追求。校训是一所学校经过长期的历史沉淀凝聚、发展而成的,是对办学理念的倡导、践行、提炼和升华,进而形成共同的价值判断、价值选择和价值认同的自然结果。校训在历史层面上具有继承和创新相统一的理论品质。从校训中,我们既能看到学校的历史足迹,又能看到其现实追求;既能看到其优良传统,又能看到创新的硕果,感受到其与时俱进的精神脉搏。
最后,校训融合了学校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校训是办学者以继承、整理和发展科学文化作为自己的存在方式,传承、整理和发展学校文化活动所产生的关于自身的价值追求、行为方式、行为准则和文化成果。校训在文化层面上具有伦理、科学与民主开放相统一的理论品质。从校训中,既能切实感受到人们对知识的渴求、对真理的探索和对科学的崇尚,又能深刻地领略到对合理公正的社会理想的不懈追求,以及其透射出的报效祖国、改造社会、关心社会进步的崇高使命感与责任感。
概言之,校训体现了一所学校的办学传统、精神风貌、文化风格,像一盏明灯指引着学校的办学方针和发展方向,是学校得以不断发展与进步的动力所在。尽管学校文化具有多方面的特征,但其核心只有一个,即学校精神,而学校精神中的“精神”就是校训。在学校精神层面上,可以说校训是在诠释一所学校的个性。学校精神是学校灵魂之所在,而校训则是灵魂中的灵魂。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校训是学校理念与精神灵魂的具体化”,学校的办学理念与精神、灵魂完全可以通过校训来解读和破译。
二、作为学校的文化符号,
校训是学校文化传统的浓缩与凝练
正如文化学家克利福德•格尔兹所说:“文化的分析不是一种探索规律的实验科学,而是一种探索意义的阐释性科学。”[3]而不管如何理解文化,一定的精神追求总是其根本规定性,内在于其中的超越性只有通过文化分析才能全面地揭示出来。校训是一种具有极高探讨价值的文化现象。从深层意义上来讲, 校训是学校办学理念、人才培养和学校传统的文化表征,也是对学校精神和办学风格的理性抽象。校训是属于学校的标志物象体系的核心,是符号化的学校教育精神,是办学理念的文化反映和哲学思考,是学校文化传统的积淀和凝练。因此,通过对校训的产生、变迁、语言内涵、表达特点及价值取向等方面的分析,可以解开其携带的学校文化基因密码和内在于其中的关于教育的哲学思考。
首先,校训是学校历史与文化传统的浓缩。校训是一种学校文化符号,是以学校为载体的、特殊的文化形式。它在长期办学实践的基础上形成,与整个社会文化背景密不可分,并深深地根植于文化传统的土壤里,其内容和形式与文化传统有着继承和发扬的关系。了解一个学校的校训,就可以直接看到该校的文化品位、思想灵魂和办学特色。根据克利福德•格尔兹的观点,作为“地方性知识”的社会文化现象应该纳入到地方性的框架中去解释,文化的解读必须基于时间、空间、意义三个维度。可见,校训这种“地方性知识”的学校文化,其意义也总基于特定的时代和社会背景。知识社会学认为,知识并不生长于纯粹客观的背景之中,它的生成与运作不能脱离特定的历史文化传统与社会背景。由于校训是产生于某一学校特定文化土壤的知识表现形式,而任何一所学校又都是在一定的时代和特有的条件下发展的,因而学校便有了独特发展的可能,同时也决定了学校逐步凝练出具有自身传统特色和个性的校训的可能。
事实上,校训不是人为随意设定的,也不是校长头脑中的理念产物,它的形成是多重因素长期相互撞击和融合的结果。一般说来,一所学校的校训总是同这所学校独特的历史、地理、文化环境有密切关联,是国家意识同社会流行趋势相互冲突与融合的结果。校训通常需要一个较长的办学历史才能凝练出来,它是学校传统中最宝贵的部分,是学校改革发展的生命力和底蕴所在,对于稳定学校的文化意识、文化风格、精神风貌以及水准,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校训一旦形成,就具有鲜明的个性,它代表学校的文化、精神、形象和风格,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深化,凸显出鲜明的时代特色。此外,校训精妙的语言表达具有鲜明的精神内涵,体现了其深厚的文化积淀,它为学校师生所认同并代代相传,不断地被赋予新的文化意蕴,进而演绎成学校经典,成为学校的文化名片。透过这张文化名片,我们可以深刻把握其独特的办学理念和教育思想的历史传统与文化渊源。
其次,校训是学校办学理念“文化话语”的表达与凝练。校训的存在不是偶然的,它是办学理念的产物。办学理念是一所学校通过长期的办学实践和对学校的整体发展情势清晰、深刻的把握而积淀、升华出来的反映学校办学宗旨、办学思想、办学策略的文化观念,是隐蔽于学校思想深处的文化批判意识。办学理念关注的是学校自身已有的发展条件及态势,始终具有强烈的自我否定和批判精神,是学校发展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动力和源泉。因而,作为办学理念的一种“文化话语”表达和展现方式,校训正是一所学校对自己发展的需要、条件及方向的深刻把握与思考。
校训应该包含对自己学校发展的个性化思考,这种学校文化的相对独立性,正是其文化价值的体现。“任何一所学校都是具体的、独特的、不可替代的,它所具有的复杂性是其他学校的经验不能说明的,是理论所不能充分验证、诠释的。”[4]因此,如果我们能够对校训进行清晰地剖析,就可以揭示出其所蕴含的独特的学校文化性格和深层的教育理念。
三、作为学校的办学目标,
校训是对师生共同愿景的精练概括
作为以培养人为旨趣的机构,“学校的目的应该囊括更为广泛的人类所关注的事物,它们应该反映普通生活的重要方面。”[5]学校在办学目标方面的理念与追求总能够通过校训表达出来。作为学校的总体目标,校训是对办学者及师生所共同追求的愿景的精练概括。一个富有文化底蕴的校训,总能充分反映出办学者的独特理想,即在表述上充分传递出办学目标与办学理念方面的个性化追求。从这一点看,校训是一种应然目标。但是,从校训产生的过程来看,许多学校在确立校训的过程中,都广泛地吸引师生参与,力求达成共识。事实上,校训往往正是由一个想法、一种理念激发生成,当它为全体成员认可并接受,作为共同持有的意象时,就成为一种真实存在。可以说,校训又是一种实然状态的师生共同愿景。
校训表达了办学主体的一种愿望,体现了办学主体的目标选择。校训所蕴含的学校共同愿景,其本质就是“我们想要创造什么样的学校”,它是校训文化的精髓与灵魂,是校训文化形成的基础。当然,学校共同愿景与校训的作用是相辅相成的,学校共同愿景深刻地影响着校训文化的形成与凝练,而成熟的校训文化又对共同愿景具有反哺作用,使之在文化力的作用下得以化成。因而,我们以校训的解读为切入口,回溯其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廓清其与时俱进的所来之径,完全可以揭示出学校历史上师生认同校训、自觉固守并不断完善的价值伦理,发现学校共同愿景得以化成全员奋斗目标的内在动力。
四、作为学校的座右铭,校训是师生共同价值与精神内核的体现
学校的办学理念是“形而上”的,总具有抽象性和丰富的内涵。为了便于师生正确把握它,必须通过丰富多彩的、具体的表现形态来展现。校训作为一种办学理念的展现手段和方式,成为了各级各类学校的首要选择。学校在各自的校训中都注入了自己的办学理念和价值追求,在表述上都比较豪迈,目的是要用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激励师生的士气。在这个意义上,校训发挥了座右铭的激励作用和教育价值。校训作为特定的对师生有指导意义的训语,是办学者对全校师生做出的一种群体性导向、规诫和劝勉,体现了教育活动的价值追求,是广大师生的座右铭和精神规范,同时也反映了学校的育人理念。
校训之于全校师生发展的作用应该是在不经意间发生的,这就意味着它不是干巴巴的、教条式的说教与强迫,而是春风化雨般的文化熏陶、涵化与浸润。对师生的发展而言,耳熟能详、沁入心田的校训的影响是巨大的。而且,校训之于全校师生精神世界建构的营养是最为丰富的,其中的每一个因素、每一个部分都因为它与师生之间的内在联系而具有了无可取代的价值。事实上,校训的精神和理念往往刻印在学校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管理体制、办学风格、活动仪式、教学管理、学生评价等方方面面的学校行为之中,也深刻影响着师生的思维方式与行为模式,成为代代相传的文化基因。研究校训,无疑是揭示办学者的办学行为和教育教学行为背后的共同价值取向与精神内核的最好途径。
参考文献:
[1]张立新,吴绍春.中国大学校训之研究[J].西安欧亚学院学报,2007(1):74.
[2]王彩霞.二十世纪中国学校校训研究[D].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0.
[3]格尔兹.文化的解释[M].纳日—碧力戈,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134.
[4]郑金洲.走向“校本”[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 20(6):11.
[5]克里夫•贝克.优化学校教育——一种价值的观点[M].戚万学,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7.
责任编辑/苗 培
相关热词搜索: 破译 理念 学校办学 密码 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