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江苏省业余训练“体教结合”新模式的构建

时间:2022-10-20 17:25:03 来源:网友投稿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1)05-000-02

摘要本研究从江苏省业余训练“体教结合”新模式的构建指导思想、构建的原则等方面研究,构建江苏省业余训练“体教结合”新模式既“一般混合型”模式,即学校自主办运动队和体育部门联合办队相结合的模式,此模式将是江苏省业余训练“体教结合”的具佳模式。

关键词业余训练体教结合新模式

“体教结合”是指体育系统和教育系统相结合,以培养优秀体育后备人才和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的全面发展人才为目标,既遵循训练规律,又遵循教育规律的一种新型的业余训练体制。同样业余训练体教结合也是在遵循教育规律的前提下坚持以人为本,把青少年业余训练工作和学校素质教育有机结合,整合体育与教育的双重资源,通过教育系统和体育系统共同为国家培养和输送高素质优秀运动员和体育后备人才。同样符合我国人才培养的内在要求,顺应我国目前竞技体育发展的热切需要,也更体现了体育与教育事业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江苏省是我国的体育大省,现行业余训练“体教结合”模式已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在总体上还处于初级阶段,仍然面临着不少困难与矛盾,本研究从江苏省业余训练“体教结合”新模式的构建指导思想、构建的原则等方面研究,构建江苏省业余训练“体教结合”新模式,为进一步推动江苏省业余训练的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一、构建新模式的指导思想

构建“体教结合”新体系的指导思想应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首先,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转变原有的思维方式,“体教结合”的根本落脚点和出发点应放在“以从事竞技体育训练的人为本”,树立体育发展的是为了大多数体育人的方向,竞技体育发展要依靠大多数体育人,坚持由大多数体育人共享的发展观。其次,注重协调、全面与可持续的发展,高水平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体系必须遵循自然人成长为社会人的普通人塑造成体育人教育规律,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的目标体系、竞赛体系与训练体系,确保运动员成长的各个阶段都能接受良好的教育和接受专业人士的训练指导,努力形成各部门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加强“体教结合”的管理体制创新,将两个轨道上的分置力量有机整合为一体,合力形成统一的目标,在尽可能损害及对方利益的情况下,进行适当的机构调整,实行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在完善的法规制度框架内,履行各自的义务和责任,形成相互间合作共处的体教联合体,为竞技体育人才的全面发展构造普通学校、体育技术学校、体育院校、体育俱乐部等多单位协调互助的多元化运动员成才体系。

二、新模式构建的原则

综合性原则。体教结合新模式应综合分析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的沿革与趋势,整体把握体育、教育两部门的共同利益,协调好教育训练系统与体育竞赛系统中各子系统之间的关系。

和谐性原则。在建立公正平衡的机制下,找寻相互间和睦共处、互惠互利的平衡点,避免体育教育联合体中的对立与冲突,达到减少摩擦,和平共处,各类培养模式和谐并存、协调发展的目的。

协同性原则。体教结合新模式构建中体教联合体的各单位必须明确在结构、功能和效益上的一体化目标。在体育与教育领导机构的统一部署下,有机地调配运动训练队建制,发挥高水平专业教练员的作用,加强学校人才培养实力,科学组织运动竞赛,分工负责、各尽其职,协同完成工作。

多元化原则。体教结合新模式构建中根据运动项目的不同,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快慢与地理环境的不同,训练条件的好坏,运动员能力的高低,设计多条人才培养路径,供竞技体育后备人才选择最适合自身个性发展的成才轨迹。

三、“体教结合”新模式构建

体教结合新模式构架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加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认识,建立目标体系,运用资源整合方式进行“体教结合”的结构调整,统筹竞技体育人才培养全局,对体育和教育部门进行合理的分工,明确各部门的职责,构筑“体教联合体”管理体制,以体教联合自治的方式进行“体教结合”的管理,整合各方优势,构建多元化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训练体制,加强非营利性社区单项体育俱乐部建设,完善和谐的竞赛体制,同时加强网络建设,确保“体教结合”后,两部门能够和谐共存,提高办事效率,切实促进培养竞技体育人才体系的良性循环。

模式是指事物的结构或样式、事物运行的方式和作法。模式中包含了事物存在,发展的各种客观信息,也包含模式构建者的主观意图和运行理念。任何模式中都蕴涵着一定的文化观念,而文化观念的先进正确与否,决定着一种模式的存在状态、发展走向和生命力的旺衰。因此,构建我国业余训练体教结合的发展模式,必须以先进的文化观念为指导,既要考虑我国竞技体育举国体制的现实,又要充分考虑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我国社会将处于一个比较长的转型期,在这个转型期内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完善是一种必然的历史选择。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不仅为我国社会的总体发展提出了要求并指明了方向,制定了发展方略,而且也为社会各项大小事业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上的启迪与指南。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即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进步,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与全面进步。

根据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要求,根据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根据体育与教育的发展规律,根据人的成长和发展的客观要求和规律,并结合江苏省体育事业发展的现状和体教结合的现状,笔者认为,“一般混合型”模式将是江苏省业余训练体教结合的具佳模式,即学校自主办运动队和体育部门联合办队相结合的模式,主要表现为:

第一,直接与中小学联办体育运动学校,这种模式就是说在当地选择教育体育条件好、知名度高的中小学作为依托兴办体育运动学校,进行业余训练。就近从当地各个中小学中选拔具有培养潜力的少年成立专项运动队或体育特长班,进行集中管理和训练。也在当地可以选择一所师资力量雄厚、体育设施条件完善良好的中学,业余体校把所有训练项目的学生集中到这一个学校,进行统一的训练和管理。也可以把训练项目分配到当地的各个学校,每个学校成立一个专项运动训练队,每个学校主抓一项训练。这些专项运动队或体育特长班在当地体育、教育行政部门共同领导、共同管理的前提下,实行体育部门主管,教育部门监管,或教育部门主管,体育部门监管等形式,统一对学生进行教育教学、训练和管理。这样以来既是体育系统的体育运动学校,又是教育系统的中小学校,两所学校的校长由一人担任,但需要配备一名熟悉体育训练业务主管体育的的负责人协助校长工作。

在教练员的配备上,也可以有两种情况,一是由体育行政和教育部门共同聘请业务能力强并且经验较为丰富的中小学体育教师担任业余教练;二是可以由体育部门提供专职教练员担任教练。另外,学校应设立运动员食堂保证运动员的营养搭配;为了吸引有运动潜力的学生积极参加训练,调动在训运动员的积极性,学校也依据运动员的运动竞赛成绩给予训练队员一定的伙食补助。体育与教育两个部门应协调配合,加强各学校之间体育竞赛活动的组织,在遵循教育规律与体育训练规律基础上,完善学校竞赛办法,创造良好的竞赛环境,形成良好的竞争局面。这是一种投资少、见效快、能够充分利用教育资源的非常有推广价值的体教结合模式。

第二,一校多制,开放多元。是指业余体校以体育中专为主,可以有多种教学训练建制,实行开放式、多元化办学即体育运动学校在校内以中专班教学训练为主,可以设立体育中学建制,把本地市区接受义务教育并在运动训练方面潜能和优势明显的学生集中到一起进行系统的训练,完成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学任务并发给初中毕业证书。也可以和当地中等职业学校建立教学与训练业务合作关系,中职学校热爱体育训练的学生可以到体校训练,体校中热衷某个职业技能的学生可以到中职学校申请选修课程。师资力量厚实的体育运动学校,还可以与体育类高等院校或普通高校的体育院系联合开办体育教育大专班,提高学生学历层次,满足社会对高学历的需求,为学生就业夯实基础。另外,各中学和中职学校也可以建立业余训练队,广泛培育喜爱体育运动的学生,体育运动学校则在此基础上进行选拔和重点的系统训练。

以上两种模式,都是以学生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为主导思想,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这两种模式兼顾了学生的文化素质提高、运动技能训练和职业技能培养,兼顾了眼前和长远、国家和个人的利益。现阶段,体育运动学校以这样的模式发展,以这样的模式培养体育后备人才,既有利于实现我国竞技体育事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又有利于促进人、竞技、社会三者的和谐发展。通过“体教结合”,从而使体育与教育资源得到优势互补,能够高质量的培养出既具有一定运动技能、又具有系统的文化知识或实用职业技能的运动员,进而使我国竞技体育的举国体制在后备人才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充实和优化,也为我国迈进体育大国奠定了基础。

建议新模式下要以完善机制为重点,纵深推进体教结合,进一步加强业余训练教练员队伍建设;要以文化教育为重点,努力促进运动员的全面发展;要从严治理运动员资格问题;各级部门要奖罚分明,定期交流;提高认识,进一步加强“一般混合型” 体教结合模式,端正指导思想,不遗余力地贯彻业余训练的发展方针,为我省业余训练体教结合的进一步加强做出指导,为构建体育强省提供借鉴。

★基金项目:江苏省体育局局管科研课题(TY8413)。

参考文献:

[1]杜伟.教体结合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现状与对策—以江苏省调查为例[J].体育与科学.2006(27)2:75-78.

[25]张义亮."体教结合"—探索中小学体育人才的培养[J].中国学校体育.2011.1(64).

[37]郑婕,陈志伟."体教结合"的内涵解析[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6(32).1:66-68.

[26]金学斌等.我国中等体育运动学校办学模式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0(27).2:142-145.

相关热词搜索: 江苏省 新模式 构建 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