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进入新时代,中小学校长培训基地建设作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加强中小学校长队伍建设的一项重大举措,已纳入国家教育发展战略格局之内,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这也表明,把握新时代中小学校长培训基地建设的新特征,探索新时代中小学校长培训基地建设的新实践,并由此梳理新时代中小学校长培训基地建设的新线路,无疑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使命与责任。
关键词:中小学校长;培训基地;建设;探索与践行
把握我国基础教育创新的时代诉求,廓清中国特色中小学校长培训基地的时代特征,探索中小学校长培训基地建设的实践规律,并由此梳理中小学校长培训基地建设的践行路线,不仅是中小学校长培训基地建设的方法论选择,更对我国基础教育创新起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中小学校长培训基地建设的特征辨析
中小学校长培训基地是通过对职业教育、岗位培训、技能实训等形式,对中小学校长进行综合素质和职业技能教育的主要载体和基本力量,有国家相关政策的支撑,政府教育资源的投入,高水平的专兼职师资队伍,集多种功能为一体,彰显出鲜明的中国特征。
(一)中小学校长培训基地建设定位的科学性
培训基地作为我国中小学校长素质提升的主要载体,科学定位是培训基地建设的核心特征。它诉求根据国家和教育部的战略要求,合理谋划、勇于创新,力图走一条同步发展、差异发展、特色发展的中国之路。它有三重涵义,一是规模适度化。即通过基地的教育职能与服务范畴的定位,以及教学资源与教育要素的适度集中与倾斜流動,极大改变以往中小学校长培训分散与培训资源细碎的固疾,为现代教育技术和现代培训成果在中小学校长培训领域内的全面推进创造条件,获得办学规模效应递增以及教学效率的大幅提升。二是教学集约化。主张通过现代化的教育技术和教学模式的引入,优化培训要素集合渠道和组合方式,有效提升教学资源利用效率和培训质量,实现师资队伍与教学模式的集约化。三是管理规范化。它诉求通过管理机制的现代化,以国家基础教育创新要求为导向,以管理现代化为原则,以强化培训质量为目的,通过管理体制的适时变革,管理模式的不断创新,达到“以管理促质量、以质量推管理”的目标。
中小学校长培训基地建设定位的科学性涵盖了诸多要素。既有立足本土、辐射周边、面向全国,服务国家基础教育事业改革的发展定位;建设成具有鲜明特色的高水平专业人才培训机构的目标定位;建设为基础教育多能型专业人才的培训高地的类型定位。更有以高端专业管理人才培训为主,积极发展多能型专业管理人才的定向培训的层次定位;以培养一批推进学校改革创新和实施素质教育带头人的人才培养定位。以上要素的聚合,在客观上表述了我国中小学校长培训基地建设的认定标准,决定了它是一种特殊的、具有专业内涵的办学实体。
(二)中小学校长培训基地建设目标的前瞻性
前瞻性表现在:一是在新时代背景下,通过基地建设发展目标的合理确立和长远规划,能实现培训范畴拓展和培训效率提升,由粗放培训转向集约培训,最大化的显示出中小学校长培训的岗位适应性、发展连续性和社会综合性,为参训中小学校长履行岗位责任提供更多的动力与平台,进一步突出中小学校长在培训基地建设中的主体地位。二是在基础教育创新的大势下,通过培训基地建设的阶段性目标确定和目标要素分解,更好地反映中小学校长培训的社会性、前沿性和创新性,彰显培训基地建设的社会价值,为中小学校长培训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正确导向。三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通过培训基地建设目标要素的适度集中和倾斜变迁,更好的在市场需求与基础教育发展的区间不断拓展中小学校长培训的范畴。
中小学校长培训基地建设目标可分为三个层次,一是现实目标。就是要把培训基地建设为“区域性乃至全国性的基础教育专业人才培训中心”,充分发挥培训基地建设的特色与优势,主动适应国家基础教育高端人才培养的要求,使培训基地成为基础教育高端人才培养的主阵地。二是发展目标。要把培训基地建设成“区域性乃至全国性的基础教育专业人才培训理论研究中心”,通过开展全方位、高层次的理论研究工作,获得高水平学术成果,开创我国中小学校长培训理论研究的新局面。三是职能目标。要把培训基地建设成“区域性乃至全国性的基础教育专业人才培训信息与咨询中心”,积极主动为本区域以及外区域各级各类政府部门、培训机构、参训学员,提供多样化、社会化的基础教育专业人才培训信息与咨询服务。
(三)中小学校长培训基地建设线路的多样性
中小学校长培训基地建设线路主要有三:一是高端与实用相结合的线路。要针对参训学员的工作经历、岗位背景、专业素质、学习能力的各不相同,以及参训目的、培训需求和学习行为的差异性,在充分考虑参训学员现实差异的基础上,着力构建一种既尊重学员个体差异,又有利于学员整体提升的培训体系。二是传承与创新相结合的线路。要在传承以往培训基地建设优势的平台上,通过吸纳国内外中小学校长培训基地建设的经验与成果,不断创新基地建设的认识与理念,体系与机制、教学与课程、研修与科研,形成“传承与创新相结合”的基地建设的新常态。三是专业与事业相结合的线路。要以建立省内外中小学校长实训基地为重点,尽可能多地为参训中小学校长提供各类学习实践机会,让所有参训学员尽可能多地深入中小学的行政管理、教学管理、科研管理、后勤管理等实践,使所有参训学员都形成“专业与事业相结合”的岗位意识。
二、中小学校长培训基地建设的实践探索
在新时代条件下,对中小学校长培训基地建设进行实践探索,掌握其内涵要素,把握培训基地建设的实质、主体确立和方式选择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一)中小学校长培训基地建设的实质把握
实践表明,仅突出专业化并不能涵盖中小学校长培训基地建设的实质。专业化是推进基地建设的充分条件,但并不是必要条件。在新时代背景下,中小学校长都肩负着基础教育创新和新课程改革的繁重任务,所从事的职业岗位要求和所面对的问题与困惑都是前所未有的,在现有的专业理论中尚没有现成的答案,加之不同区域和不同层次学校发展阶段参差不一、参训校长个人培训需求各异,如果培训形式的多样和培训内容的专业不能满足校长的实际需求,就会产生培训基地建设与中小学校长参训主观意愿之间的矛盾,出现“看着激动,学则无用”的窘况。
实现专业化培训在基础教育领域内的“具体化”,才是彰显培训基地建设实质的充分而必要的条件。所谓专业化培训的具体化,就是要把专业化与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实践相结合。因此,培训基地建设要在深度把握新时代基础教育创新发展规律,以及不同区域和不同层次基础教育发展特点的基础上,深入研究和准确应答与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相关,与中小学校长工作实践紧密联系的校长特别关注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由此推进培训基地建设的发展,只有这种专业培训的具体化,才能使参训中小学校长感到学而有益、学有所获,促使真学和真用,从而使校长在工作实践中最大限度地发挥培训成效。
(二)中小学校长培训基地建设的主体确立
关于如何确立中小学校长培训基地建设的主体?或者说培训基地建设的任务到底应由谁来完成?有两种看法,一是认为培训基地建设的主体是国家和政府;二是认为培训基地建设的主体应是相关承办机构和学校。实践印证,如果只是单一性的依靠上述的某一“主体”,要完成中小学校长培训基地建设任务就会引发建设信息不对称、建设资源使用效率低、建设取向模糊等一系列问题,甚至导致培训基地建设目标、培训模式、课程设置、资源配置、效果评估等方面出现整体性迷惘的状况。
中小学校长培训基地建设的主体并不仅仅是国家或政府或是相关承办机构,最为重要、且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主体只能是参训的中小学校长。其中道理十分简明,既然培训基地建设的实质是把中小学校长培训具体化,而多样化培训形式与内容又是培训基地建设的方法论选择,其核心都是为了满足参训中小学校长的需要,那么,要实现培训基地建设就必须主要依靠参训中小学校长这个主体。当然,并不是说中小學校长就能天然的成为培训基地建设的主体,只有在培训基地建设具体化过程中,通过深入参与培训基地建设的各种实践活动,深刻把握培训基地建设的本质与意义,积极为培训基地建设建言献策和添砖加瓦,才能真正成为培训基地建设的主体,为推进中小学校长培训基地建设做出实际贡献。
(三)中小学校长培训基地建设的方式选择
标准化作为培训基地建设的主要方式有着一定的合理性,有利于培训基地建设共性的显扬,但也存在着以共性屏蔽个性的隐患与弊端。尤其是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情势下,不仅各个地区的基础教育发展有着不同的个性与特点,培训基地建设的内涵与外延也存在很大差异,并由此带来参训学员学习动机和学习需求的差异,如果只是一味的强调培训基地建设的标准化,就极可能产生“外在型、粗放式、同质化”的问题,即培训基地大都采用通识性、预设性、固态性的培训方式与培训内容,有针对性和特色性的培训项目或培训内容明显不足,不能满足不同区域、不同学校、不同学段、不同参训校长的培训要求,使培训基地建设处于一种“共性有余,个性缺失”的尴尬境地。
因此,在标准化建设的平台上,倡导中小学校长培训基地建设的多样化就成为方法论的选择。这里所倡导的多样化,主张不同区域的中小学校长培训基地建设,不仅要因地制宜的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相适应,与本地区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进程相结合,实现基地建设理念、建设方向、建设模式、培训形式、评价标准等的多样化。更为重要的是,要每一所培训基地都要通过多样化的培训形式和培训内容,为参训学员提供多种的选择机会,以培训形式和内容的多样性去提升中小学校长参训的吸引力,使培训基地真正成为中小学校长专业成长与发展的集聚地和有效平台,提升主动培训的参与率,从而使中小学校长培训基地建设获得广泛的社会认同。
三、中小学校长培训基地建设的践行路线
在新时代条件下,我国中小学校长培训基地建设的路径十分宽阔,概括意义上,即创新参与机制、创新协调机制、创新前瞻机制。
(一)创新参与机制,激发行业活力
培训基地建设只有在满足基础教育发展和中小学校长岗位需求的前提下,才可能发挥最大功效。因此,在培训基地建设过程中,应积极鼓励和吸引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各类学校、教育协会、研究机构参与其中,使各类社会机构从被动参与培训基地建设转化为主动参与,达成广泛的社会共识。创新参与机制有三重要义:一是加强培训基地建设的前期调查与研究。二是重视行业协会培训基地建设中的积极作用。三是积极回应培训基地建设的现实诉求。
“四级互动”是创新参与机制的核心内容。一是省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负责配合国家级项目办统筹组织实施本省培训基地建设工作,落实省级培训基地建设负责人。二是省级培训中心负责统筹本省中小学校长培训基地建设,对培训基地承办学校进行指导、督促和考核工作,选派项目指导专家、培训基地学校校长组成省级培训指导专家团队,与培训基地学校协同组建基地管理团队。三是县(区)级教育行政具体承办机构,负责配合省级培训中心织实施本县培训基地建设工作,落实县级培训基地建设负责人。四是培训基地管理,遴选出的培训基地承办学校要积极参与,明确培训任务要求,设计培训方案、组建基地学校专家团队,提供施训平台。以上四个方面上下贯通,互为支撑,形成参与机制的核心部分,并由此向外拓展,吸引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其中。
(二)创新协调机制,形成整体合力
在新时代背景下,创新协调机制将涉及三个界面:一是要充分认识中小学校长培训基地建设对推进我国基础教育创新和中小学校长队伍建设的关键作用,提升培训基地建设的地位与作用,其他社会参与机构和非参与机构都要更好的为培训基地建设服务。二是要形成创新协调机制的组织保障,在国家相关政策法规的战略框架下,相关的国家教育职能部门、省市区教育职能部门、省市区培训中心、以及遴选为培训基地的中小学校之间,要加强联系与沟通,以保证协调机制的全覆盖,使其有针对性与可操作性。三是要积极利用一些行之有效的渠道和路径,尤其是要争取各种必要的政策倾斜为培训基地建设发展服务,例如出台差别化的相关政策,协调不同地区和不同学校培训基地建设的不平衡问题。
“四相同步”是创新协调机制的关键要素,一是发挥标杆作用。要充分发挥“种子校长”在创新协作机制中标杆作用,通过强化培训基地学校校长的岗位职责,使之成为协调机制创新的主要力量。二是注重专家引领。要积极发挥培训基地建设指导专家和国家级名校长工作室在培训基地建设中的引领、指导、解惑作用,并由此蜕变为协调机制创新的基本元素。三是要有效激励学员。通过各种培训制度和激励措施的执行与供给,全面激活参训学员的培训积极性,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研互动的培训情境,突出参训学员在协调机制创新中的主体位置。四是质量反馈。注重将培训基地建设与建设质量评价相结合,通过专业设计、经验交流、质量评价等方式,全面掌握培训基地建设的情况,分析培训基地建设中还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及时做好相应调整。
(三)创新前瞻机制,强化发展能力
前瞻机制要义有三:一是注重原始创新。大力支持培训基地建设的现代教育技术的引进与研发,基本建设数据的收集与沉积,以及实施与运作能力的增强。二是制定立足现实又面向未来的長期性培训基地建设发展规划,既要加快成熟建设技术和经验的行业化,又要针对今后一个时期内中小学校长培训工作发展制订建设规划,实现多阶段培训基地建设的同步设计。三是要承办学校作为中小学校长培训基地建设的载体,要在培训基地建设的前瞻性设计上有所担当。四是培训基地建设的政策和制度体系建设要有战略性和持续性,要根据培训基地建设的远期目标,并以此作为加强培训基地建设宏观调控的手段,在不同的阶段及时采用相应的政策行动,以实现预定的建设目标。
“政策前瞻”是创新前瞻机制的要害所在。国家和地方政府不仅要满足当前培训基地建设的现实,而且要根据未来影响因素对培训基地的建设与发展进行充分预测和远程分析,进而制定具有战略意义的基本政策体系,从根本上改变以往相关政策制订中出现的“头疼医头,脚痛医脚”的问题。主要涉及三个层面:一是基本政策制订,包括关于《区域性中小学校长省级培训基地建设方案》《关于遴选区域性中小学校长省级培训基地的意见》《区域性中小学校长培训基地资格认定暂行办法》等;二是项目管理政策制订,包括《区域性中小学校长培训工作水平评估方案》《区域性中小学校长培训项目质量评估管理办法》等;三是培训实践政策制订,包括《区域性中小学校长跟岗体验、学校考察任务驱动范式》《基地学校校长指导参训校长学习活动程序设计参考范式》《培训基地教师组织参训校长观摩点评示范课的程序设计参考范式》《培训专家点评基地学校的思维表达程序参考范式》等。以上三层政策的前瞻性又具有同步性与交互性,对中小学校长培训基地建设发展能力具有明显的指导强化效应。
参考文献:
[1]汤丰林.关于专业化、综合化、现代化校长教师培训基地建设的思考[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6(3):58-62.
[2]陈牛则.中小学校长培训基地及其资格认定评估体系的构建[J].教育测量与评价,2009(5):23-26
[3]丁钢,王丽琴.校长培训基地专业规范研究[J].教育发展究,2010(24):51-55.
[4]夏芳.中小学校长培训基地模式的实践研究[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2(9):28-30.
[5]陈芬萍.中小学校长培训基地专业化建设探析[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0):163-166.
作者简介:
郭荔宁(1980年—),女,陕西西安人,陕西学前师范学院校园长培训部,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教育培训理论与实践。
项目来源: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2018年度科研基金项目,陕西省中小学校长培训基地建设研究(项目编号:2018YBRS59)。
相关热词搜索: 践行 中小学 基地建设 校长 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