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文化的范围很广,一般说来文化包括人们社会生活中所创造和继承的一切物质产物和精神产物。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民族、不同地区,人们所创造和积累、发展起来的文化彼此之间存在很大差异。文化的价值在于其为人远离以肉体为生命、生存延续为内容的世俗生活承诺去处,而雕塑艺术的意义在于其为人的去处给出一种可能的空间。当代文化背景变化导致了当代雕塑艺术不同的发展方向以及发展趋势。
关键词:文化背景 当代雕塑 雕塑艺术 发展
德国哲学家、史学家施本格勒在其所著的《西方的没落》一书中将人类文化分为八种类型,如中国文化、印度文化、希腊文化等。在人类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同一类型文化又可根据在不同地区形成的特点分为不同的文化区,例如:中国的齐鲁文化、吴越文化、巴蜀文化、楚文化等;也可以根据在不同时期形成的特点分为不同的文化时期,例如,中国的先秦文化等。概言之,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民族以及不同的地区,人们所创造的和积累的并发展起来的文化彼此之间存在着很大差异。因此,从文化背景的视角分析雕塑艺术的发展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研究。
一 中国雕塑的演变
在漫长的人类社会造物文化的发展过程中,中国早期的传统雕塑艺术呈现出的是悠久的历史文化特点。例如,龙门石窟、云冈石窟、莫高窟等,都体现着中国式的造型审美特征,其雕塑所有的材料多以石刻、金属铸造以及陶塑为主,其形式语言上也多以具象和意象形式为主。可以说,在中国雕塑艺术的历史长河中可谓历史久远,但在其发展的过程中确始终伴随着雕塑艺术的创作,而且在历史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表现,同时具有鲜明的艺术特征。这一点,在两河流域的陶文化、商代青铜器铸造、秦代兵马陶俑烧制等,都呈现出了艺术家们独有的雕塑技艺以及彩绘工艺。中国古代的雕塑艺术曾经是辉煌一时,但是到了中国近代由于战乱等发展处于停滞状态。新中国成立初期虽然得到了一定的恢复,但是中国的十年文化大革命又一次遏制了雕塑艺术的发展。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国内的文艺事业也迎来了繁荣的春天,中国的艺术领域也再次迎来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这个喜人的发展势头。至此,中国的文艺事业开始迎来了全面的快速发展阶段。这一点,从城市建设中就可以窥视一般。随着水泥、树脂和大理石以及铸铜、锻铜还有不锈钢等现代材料的大量运用,从这些现代雕塑作品的身上,人们不仅能够看到雕塑作品对城市美化方面上所起到的作用,而且还可以看到其对城市的居住人口进行了陶冶情操、纪念与教育的作用。可以说,中国的雕塑艺术已经开始由封闭式的发展模式向开放式靠拢,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西方流派也开始引入到国内,为中国的雕塑艺术发展开阔了视野,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对中国的雕塑艺术形式与艺术格局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在近十年,中国当代雕塑发展迅猛,借材料来表达主题观念,材料的构成方式也由传统具象形式转向多样性表现形式,涉及的材料也非常广泛。
二 雕塑与文化
对于文化的界定,目前学术界上还没有一个完整而统一的说法。但是,从已有的界定表述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其范围所具有的广阔性。通常情况下,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所创造和继承的一切物质产物,例如:衣服、食品、房屋等都属于文化的范畴。当然对于人们所创造的精神产物,例如:学术、伦理、文学以及艺术等也都属于文化的范畴。马林诺夫斯基曾说过:“一切文化要素,若是我们的看法是对的,一定都是在活动着,发生作用,而且是有效的。”这就是说文化被创造出来其最初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类的物质生活以及精神生活上的需要。因此,有学者认为文化是滋生艺术的最好土壤,它作为社会现象中的一种在社会发展的地位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在艺术与文化的交融过程中,文化的倾向性是可以通过相关艺术加以表现出来的。从这一层面来讲文化与艺术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二者之间有着相互促进、相互发展的关系。
文化与艺术的相互发展过程中也表现出了中西方的差异性。但是,相关文献研究结果显示在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的过程中,中国的雕塑艺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得以发展的中国雕塑艺术在文化背景下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分析中西方的雕塑文化,其存在的区别是非常明显的。例如,在对于美的追求上,中国的雕塑艺术所追求的是一种神韵的美,这种神韵是一种在“似与不似之间”突出共性的美,不仅如此中国的雕塑艺术在重视美与善相结合的同时,也非常关注雕塑艺术另一个功能——教化功能。相比之下,西方的雕塑艺术所追求的美则不同,西方雕塑所追求的美是自然模仿的美,比较注重的是一种“形似”之美,其强调是在雕塑作品创作上对人体解剖结构与规则的准确把握,且对个性突出也非常注重。西方雕塑艺术的文化在重视“美”与“真”的二者的结合时,更加关注的是雕塑艺术自身的认识功能。通过中西方雕塑艺术的比较,我们更加清楚地认识到文化与雕塑艺术的关系。可以这样讲雕塑艺术的发展就是一个国家或者一个地区以及一个民族文化发展的过程。因此,人们赞叹雕塑是立体的诗,立体的画、立体的音乐。为此学者也认为伟大的雕塑艺术,常常被看作是一个国家、民族、城市的象征与精魄。
当然,中国的雕塑在悠久文化发展过程中也得到了丰富的养分,所形成独有的民族风格与浓郁地方特色使其成为中国文化苑囿中极为璀璨的瑰宝,同时在世界上也享有一定的盛誉。追溯中国的雕塑与文化间的关系,那就要从先秦时期谈起。在漫长的文化与雕塑艺术的发展过程中,古老的中国形成了具有历史悠久与品种繁多的特点,例如,在雕塑的材料上就拥有象牙、玉石、木材、竹子、陶泥等。翻开中国雕塑艺术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个极具特色的不同的发展时期。例如,在原始社会时期,中国雕塑艺术上就出现了石雕、骨雕、牙雕艺术品。到了秦汉的时期其陶塑工艺成为雕塑艺术发展的主要代表工艺,例如,举世闻名的秦兵马俑,就是一个非常有艺术代表性的作品集。7000多件的武士俑形态各异,每一个都有很深的艺术研究价值。其中还有上百件的战车、战马等大型雕塑作品,这里所有的雕塑作品在世界上被称之为迄今为止规模最为庞大的雕塑杰作。而到了魏晋南北朝和隋唐时期的石窟雕塑更是丰富了中国古代的雕塑体系,其也成为这一时期雕塑的主流。时至今日,中国当代雕塑与文化的结合更为紧密,随处可见的雕塑无不彰显着时代的气息与流露着时代的文化脉搏。
三 文化转型下的当代雕塑艺术发展
文化的转型也带动了雕塑艺术的转型,当然这种转型是一种艺术上的自我修正与发展。当代雕塑艺术发展中城市雕塑是一个非常有代表性的艺术发展分支。由于,城市雕塑所记载的是不同时期的城市的发展历史,通过雕塑艺术作品我们可以窥视出这一时期这个城市的人们的生活状况和这一时期这个城市的人们的精神追求等。换个角度来讲,对于城市而言其都是历史产物的代表,每一座城市都会有别于其他城市的历史、生活特点以及实物背后所隐藏的丰富文化之内涵。因此,有学者认为通过不同时代雕塑作品的研究就如同阅读这一年代的百科全书。
在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的雕塑艺术发展可以分为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首先,1949年以前所要解决的是如何将西方古典雕塑样式学到手;其次,是1949年至1979年,在这一发展阶段主要的特点是匆匆忙忙地利用之前所学的方式,并将其与中国当时的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相结合起来,因此,首要的任务就是如何解决对其的宣传功用问题;最后,1979年以后的发展阶段,这一阶段的雕塑艺术发展对于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学习从人们感性的日常生活中去发现问题。这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是新中国成立之后雕塑艺术发展的重要时期,其每一个阶段所要解决的问题都是与当时时代文化背景有着密切关联的。新中国雕塑文化转型的重要标志事件是发生在1992年的当代青年雕塑家邀请展。这一展览的特殊性就是因为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与90年代的转变时期。说这一展览是新中国雕塑文化转型的标志性事件是因为在此展览之前,中国的雕塑界整体上表现为两个特点,即中国雕塑新艺术的倾向不明显,雕塑在当时的中国美术界中发展呈现为滞后性,第二特点表现在西方形式主义影响下的形式美与抽象雕塑成为当时雕塑艺术家们探索的新动向。
“艺术之始,雕塑为先。”这是梁思成在《中国雕塑史》一书中所述。这句话说明我们在研究当代雕塑的文化及文化背景变化的同时,不能脱离中国雕塑史的研究。同时,准确地把握雕塑的界定以及雕塑艺术的内涵将有利于我们分析其所隐藏的文化变迁。现代的雕塑丰富传统雕塑组成体系,例如,按环境与放置位置将雕塑划分成了城市雕塑、园林雕塑、室内雕塑等。我们知道雕塑艺术上有圆雕、浮雕、透雕三种基本形式,而在文化转型后的当代雕塑艺术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如反传统的四维与五维雕塑、动态雕塑等形式,这些雕塑形式真正意义上地颠覆了传统雕塑的文化观念,将雕塑艺术所蕴藏的文化内涵也日渐丰满起来。我们知道在当代雕塑理论中将形体美比作雕塑形式美的核心灵魂。在此理解指导下,当代雕塑艺术的发展更加突出了雕塑形体比例上匀称、结构上严谨以及形体所呈现的形象动势、情绪与生命力等特性。例如,罗丹所创作雕塑作品《思想者》,马约尔所创造的雕塑作品《被锁链住的女人》等都以极具强烈感染力的动感语言。实践证明,合理有效的“影像”处理往往会给作品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通常情况下雕塑家们都会借此技巧表达出作品主题的宏伟崇高或是宁静沉重或是升腾飞跃。
综上所述,当代的雕塑艺术在发展的过程中受到了当代文化的影响,变化背景的转型促使了雕塑艺术的自我完善与发展。进一步而言,无论是在雕塑的创作方法上,还是在雕塑的题材上,亦或是在雕塑表现的形式与风格上,文化背景对其发展所起到的作用都是不可小视的。
参考文献:
[1] 顾明远:《教育大辞典》,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2] 查常平:《当代艺术的人文追思(1997-2007):俗世的与世俗的》,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3] 徐寒:《中国艺术百科全书》(第十一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4] 曹诗图、孙静:《旅游文化学概论》,中国林业出版社,2008年版。
[5] 张雪扬:《印象与领悟》,学林出版社,1994年版。
[6] 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室、江西人民出版社文教室编著:《中国文化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7] 刘谦功:《中国艺术史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8] 贾方舟主编:《批评的时代:20世纪末中国美术批评文萃》(第三卷),广西美术出版社,2007年版。
[9] 殷双喜:《雕塑的语言与观念》,《美术观察》,2000年第12期。
(张泽佳,齐齐哈尔大学美术与艺术设计学院讲师)
相关热词搜索: 艺术设计 视角 雕塑 看中 当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