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雕塑概念浅谈

时间:2022-10-20 12:40:06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雕塑作为一传统的艺术形式,从其产生之初就具有个性鲜明的特点;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内涵和外延在不停的发生着变化,因其自身的包容性,不断的汲取其他艺术门类的养分而扩展着自身的形式及语言;直至今日,因为艺术的多元化发展,其边界变得极为模糊,本文就雕塑在各个时期的定义进行了一次系统的梳理,并尝试给出新的定义。

关键词:雕塑;概念;发展

中图分类号:J31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4)08-0196-02

雕塑作为一门传统的艺术形式,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其自身的实体性及材质的永久性,使得其在时间的侵蚀中能得以长久的留存,所以我们在研究过往的历史及文化时,雕塑以重要的史料依据而存在着,从这种意义上来讲,雕塑是一部记录人类活动的形象史。

一、雕塑概念梳理的迫切性

雕塑是什么,这个貌似妇孺皆知的问题,如果放在以前,可能会招来耻笑,但是,雕塑发展至今,真要尝试对这个问题给出一个专业并完整的回答,却显得无比困难,甚至在一些专业的雕塑家身上,都不能找到一个能涵盖当今被称之为“雕塑”的准确答案;因为你将发现,当在试图用一些传统的概念理解来解释这一个名词时,很多被称之为“雕塑”的雕塑并不具备这些特征,这样一个在我们意识里面那么清晰明确的词汇,一瞬间变得模糊甚至混乱,难道是我们的概念发生了错误?

其实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因为艺术的发展,当艺术变得越来越多元,各种艺术门类之间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直至相互交集,现今的艺术家在进行创作时,方法和手段变得更加自由和丰富,他们已经不再满足于单纯的使用单一的艺术表达方式来进行表现,他们更愿意被称之为“艺术家”而不愿单单只是作为一位“雕塑家”或“画家”。那么我们在这种情况之下,是否还有必要来梳理这状如乱麻的现状呢,既然艺术各门类都已进入一种大融合的境况了,有这个必要在此纠缠不清么?

从现实的需要来看,越是如此,对雕塑概念的梳理愈发显得迫切。雕塑概念的含混,将会导致我们无法准确定义我们的行为,在进行一些艺术活动时无法清晰定位。如前几年的一次大型的专业雕塑展览在筹备过程中,一些认识到这一问题的专业人士就提出了这一个问题,因为雕塑外延的扩展导致其边界的模糊,而不得不提出了有待商榷的“泛雕塑”的概念。这种境况的继续发展将会导致我们的艺术理论及艺术史面临一种失语的窘迫,我们长期建构的史论体系将全面崩盘,无法延续,除非另起炉灶。当然,最简单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宣告“雕塑已经死亡”或者“艺术已经死亡”,而这并非现实所愿,当真如此,那么现在的雕塑活动岂不成了见不得光的勾当,现在的雕塑家岂不是过的是行尸走肉的生活。

二、雕塑概念在各个艺术时期的变化及其背景

雕塑的概念,从其产生至今,一直在因时代的发展,观念的更迭而发生着变化,总体来看是一种扩展的趋势,从最早的简单对泥、石材的加工,到后来随着生产技术的提升,对多种材料的利用,雕塑的领域变得越来越丰富。而对雕塑的定义也在发生着改变,

(一)传统的雕塑定义:制作技艺的总称。

雕塑的传统概念,那就是运用物质材料为视觉及触觉提供实体造型的艺术,它使用雕、塑、刻、镂、凿、琢、磨、铸、焊、堆积、编织、放大等技术手段把材质纳入审美活动。

雕塑的产生,先于其他艺术门类,这种观点在梁思成先生的《中国雕塑史》中得到了肯定,他认为:“艺术之始,雕塑为先。盖在先民穴居野处之时,必先凿石为器,以谋生存;其后既有居室,乃作绘事,故雕塑之术,实始于石器时代,艺术之最古老者也。”雕塑这一概念,源自其制作的技术及方法,是“雕”和“塑”两类技术手段的合称,“雕”是指针对材料进行削减来得到我们需要的形态,包括雕、刻、削等等,我们常见的有石雕、木雕、冰雕等等;“塑”是指对具有可塑性的材料采用增加、堆叠等方式来控制材料的形态,以得到我们需要的形体,我们常见的有泥塑、面塑等等。其外延从最初的在石头上雕刻和用黏土捏塑,一直随着生产技术的提升在不断的扩展,金属工具的使用让雕刻对材料的驾驭越来越容易和熟练,能用于雕刻的材料范围也就随之扩大,分类也就越来越多。而对于金属的发现利用,不仅促进了雕刻类的发展,也将塑造带向了一个辉煌的时代,那就是青铜时代的开启。由于塑造的技术特性,只能是针对具有可塑性的物质材料来进行,而这些材料的定型是一个困难的问题,在最初,只能是通过将泥烧制成陶的方式来进行材质的转换;当人类能将金属进行冶炼之后,浇铸成型的技术手段得以出现,金属铸造的雕塑出现了,也就使得使用塑造手段制作的雕塑作品能摆脱材料的限制,得以自由的发展;由于金属特有的坚固稳定的特性,使得我们今天还能够看见大量的远古时期的璀璨的艺术作品。

在传统的雕塑时期,雕塑和材料是一种利用关系,雕塑家通过“雕”、“塑”这两类技术手段,改变物质材料的形态来得到自己所需要的形状和体积;材料仅仅是雕塑的体积呈现。并没朝向自己本位属性去发展自己的独特语言。

(二)现当代艺术时期的雕塑:概念模糊混乱的开始。

当艺术发展至现代艺术时期,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引发了艺术观念及思想的变革,艺术的形式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在雕塑领域,也同样的经历着重大的变革,有这样一则趣闻,著名雕塑家布朗库西在1926年到1928年,被卷入了一场与美国海关的诉讼之中,海关拒绝承认他的作品《空间之鸟》是一件应该免税的艺术品,坚持要把它作为一块金属而课税;由此可见,传统雕塑的概念已经不能完整的涵盖雕塑的发展了。工业化的生产方式,颠覆了传统的手工制作,带来了批量化同一化的产品;而工业化同时带来的材料的变化,也发展出了一些新的制作手段和技术;如金属型材的出现和切割及焊接技术的成熟,所带来的锻造技术的发展,导致大量具有时代气息的冷锻成型的雕塑出现;而这类雕塑的制作方式是利用锻压的方法对板材进行形态改变,再拼装成型,这里面已经不具备“雕”和“塑”这两类制作技艺的特征了;如考尔德用金属板材制作的雕塑作品。

随着艺术观念的改变,对视知觉所感知的形象的再现已经不再作为艺术家活动的直接母题,取而代之的是艺术家精心制作的一种象征,它也许还保留了对感知客体的回忆或对这客体的参考,但不再寻求对视觉形象的忠实记录了。正如布朗库西作品中所显现的对宇宙的和谐和材料的真实,对简单和纯净的追求,在他这里,形成了现代雕塑进一步的特色,那就是“尊重材料的性质”;一些现成品被用于雕塑的创作中,如毕加索最初用自行车的车把及坐垫拼接所创作的《牛头》,到了马塞尔·杜桑用工业生产出的小便器创作的现成品雕塑《泉》;将现成品集合的雕塑势不可挡的推入了艺术史中,这类作品以任何意义的字眼来称他们为雕塑都只能引起疑问,如路易斯·尼文尔森《皇家潮流V》,这种走向最终将“装置艺术”推入了轰轰烈烈的当代艺术大潮,成为了主流的当代艺术样式之一,当代的许多雕塑家也在自己的头衔里加入了装置艺术家的荣誉称号。而这也正是当代雕塑界限最模糊的地方。

三、雕塑的艺术特征浅析

既然传统的雕塑概念已经不能完整的表述,我们该如何来重新为雕塑定义呢?让我们来分析一下当下雕塑的一些显性特征。

首先,雕塑作品始终是由一定材质构成的实体,实体性作为雕塑的一个显著特性是不容置疑的。实在体积作为可视可触的对象,是雕塑艺术语言中最基本的东西,实在体积需要由材质来得以实现,在这里包括对材质的借用和材质本身物理属性的突破。但是,仅仅具有实体性是不够的,因为这个世界上所以的物质存在都是具有实体性的,而我们并不能将其称之为雕塑。

其次,雕塑是三维空间艺术中最典型的样式,那么空间性是作为雕塑的另一显著特性而存在的。这里的空间包括以下三个方面:雕塑本身所占有的实体空间;由形体变化所围合的形成的凹陷或孔洞或间隙等,也被称之为负空间;雕塑所散射的空间,也可以说是雕塑的场域。那么,雕塑的空间性不仅是实体的,而且是虚空;不仅是物质的,也是感性的。

再者,传统意义上的雕塑概念从技艺出发来定义并没有偏差,它只不过是已经不能顺应雕塑的发展,不能完整的涵盖现今雕塑的多样性而已。所以,技艺仍是雕塑的一个显著特性,即利用制作的技术手段对材质的形态进行改造加工。如果雕塑失去了这一个特性,雕塑将会和装置艺术、行为艺术、大地艺术等艺术形式失去界限而陷入混乱。

综上所述,雕塑实质上是利用实体占有空间,通过人工手段所创造的凹陷和体量、丰富和空虚来构造一个物体,即用这类对立因素相互之间的变换、对比和坚定而相互补充的紧张感来构造一个物体,而在最后获得的形式中,则必须表现这些因素相互之间的平衡。

四、结语

对于雕塑,每个人都有着自身的独特体验,这些不同的体验方式也就带来了不一样的理解,在我国,虽然有着悠久的雕塑历史,也有着大量的雕塑精品留存于世间,但是,对于雕塑的理论建设,却由于种种原因,远远滞后于雕塑的实践,而这种滞后也同时在影响着我国雕塑的发展。本文在这里就雕塑的概念所进行的一些尝试性清理,并不奢望给予雕塑一个准确的定义,只是根据自己多年的雕塑经验所得到的一些个人见解,意在抛砖引玉,希望更多的热爱雕塑的人们能加入到雕塑理论建设的队伍中来,以使得我们的雕塑能有着坚实的基础奠定。

参考文献:

[1]王照宇.雕塑[M].中国文联出版社,2009.

[2]赫伯特·里德.现代雕塑简史[M].成都:四川美术出版社,1989.

[3]王林.美术形态学[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1.

相关热词搜索: 浅谈 雕塑 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