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时间的长河中,人类智慧不断增长,雕塑的各异材质层出不穷,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各色新型材料也开始走上雕塑舞台,如橡胶、纤维、塑料等。可以说,雕塑艺术的发展变革其实是材料科学推动与人类文化发展的缩影。本文将从材质本身所表现的美感,结合雕塑发展史上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来进行论述。
[关键词]雕塑 雕塑材质 雕塑艺术
[中图分类号]J3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4)03-0097-02
雕塑,是一门融合人类智慧巧妙的构思,经过千锤百炼的雕刻塑造而形成的有悠久历史的工艺。雕塑艺术的魅力不仅在于它美的形态,就材质本身的美感也极具吸引力。在时间的长河中,伴随着人类智慧的不断增长,雕塑的各异材质层出不穷,它们有相对古老的石质、陶、泥等,也有当今被大量采用的铜铁金属类,更不乏一些玉、牙等珍贵稀少的材质。伴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各色新型材料也开始走上雕塑舞台,如橡胶、纤维、塑料等。可以说,雕塑艺术的发展变革其实是材料科学推动与人类文化发展的缩影。材料个体都有自己相对差异的审美倾向,材质在创作雕塑的过程中,不再处于被动地位,材料本身所体现的美感同雕塑手法的完美结合则更被注重。本文将从材质本身所表现的美感,结合雕塑发展史上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来进行论述。
长久以来,不乏一些对材料探索脚步从未停息的雕塑家。雕塑家与雕塑材质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雕塑家优于其他门类艺术家的特点之一便是对材质的高敏感度。当面对一块可塑之材时,一个雕塑家没有任何的创作激情,那么作为雕塑创作者就不得不怀疑了。雕塑作品必须通过材料真实存在的质感特性,才能使艺术家脑中构思图像完全形象的转化为现实存在,因此,材质与雕塑的关系尤为密不可分。
雕塑家对雕塑材质的不断探索从原始时期便开始了。雕塑家对石材青睐有加,它是最天然的材质,直接开采便可以加工使用,这种方便的可获取性使石头雕刻作品在雕塑史上大放异彩,不可取代。根据形成原因及形态,石料大致可分为沉积岩、火成岩和变质岩。不同的成因也必然导致石材不同的色彩光泽以及不同的硬度质感,这些自然差异让人在欣赏的同时,会在生理视觉和心理上带来不同的感觉。以花岗岩和大理石为例,前者坚硬刚强有力,后者质地松软细腻,给人的触感完全不同。花岗岩坚硬粗糙的质感,在表现微妙的体积变化时显得力所不及,但同样,在表现大的形体变化时,花岗岩则显现出它得天独厚的优势,酣畅淋漓地将整体极致表现。大理石质地细腻光洁,在光源下展现的光影变化精致美妙。大理石可以将细节极致化,对细微形体转折之处可以刻画得细致入微,让人细酌之下,意味深长。由于这些自然特点,大理石通常用来表现神话人物或者细腻美感的女人体态。它们在雕塑题材表现上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花岗岩在塑造历史题材上更胜一筹。艺术家们擅于根据题材需要来选用最适合表现的材质,从而使所要表达的实质内涵与外在材质达成一致。《维纳斯》是用石质塑造的女性形象。作品中,极度夸张其女性形象,充斥着原始的粗犷美感,寄托了古人对旺盛的生育能力的崇拜理念。从早期的雕塑作品中可以看到,它同现今的审美存在很大差异,根本看不到现在主流意识里的柔美诱惑,被巨大化夸张的女性特征,也为我们了解祖先的生活提供了重要依据。这种表现艺术的手法,与当时的雕塑材料——粗糙且坚硬的岩石相得益彰,利用石材时而细腻时而粗犷的特性,将体现原始社会生存形态生动清晰地展现在后人眼前,成为全世界的精神财富。由于石料较为常见,易于得到,因而在早期多被应用。但由于当时相对落后的技术水平所限,对材质的可选择性也受到很大局限,但这些充满古人智慧和创造力的作品带给我们的艺术感染力是不可否认的。
人类对金属的成功运用显示出生产力的巨大飞跃。变化多端的性质,使金属可以为人所掌控。金属塑造可以真实再现雕塑的原始塑造痕迹,不会在加工过程中对艺术魅力体现造成大的损失。据考古推断,中东和印度早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人们就已经掌握合金冶炼方法。在我国,对青铜的发现与使用具有久远的历史,古人经过长期摸索,青铜器逐步取代石器。在青铜器时代,由于社会环境体制的变革,历代统治者的高度重视,给予青铜器神秘威严的想象,更多地需要体现国家的权利和威严。这个时期,青铜器塑造的肃穆庄重艺术风格大大区别于传统石器的活泼欢快之风,而青铜自身冰冷凝重的质感,更是加强了恐怖狰狞的艺术风格。时代不断发展,艺术家对金属塑造早已不仅仅局限在铜塑上。钢、铁、不锈钢等重金属,都成为艺术家发挥想象力的重要材料。美国杰出雕塑家大卫·史密斯是美国金属焊接雕塑的创始人。他的作品大多体量庞大,闪现着富于时代感的冷峻金属光泽。在1937年,苏联著名女雕塑家穆西娜的《工人和集体农庄女庄员》是一件划时代的雕塑作品,它是不锈钢在雕塑艺术上的第一次成功运用。但由于不锈钢过强的反光特性,容易扭曲光线影响审美效果,因此材质的局限性致使不锈钢不适于表现细节,基本只适用于大型城市雕塑。除了这些较为常见的金属外,金、银等金属塑造技术人类也早已掌握,各民族都不乏运用金银相关技术塑造的作品,但因二者相对昂贵的造价,注定无法成为主流金属雕塑的首选。
相对造价较高的金属,木材无疑是最易得的材料,它有独特的色泽、变化多端的纹理,但易腐是不可避免的特性。从远古时期,人类就懂得在木头上篆刻符号,随着生产生活工具的日益先进、审美造型能力的不断提高,人类对木材的加工雕刻技术也逐步深入。木材象征着自然,每一道纹理都体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因此木材比其他材质都多了一份自然的亲和力。在自然的体验与审美中,衍生出了独具韵味的随形就势的根雕艺术。看似人的思路被局限,实则将人的想象力无限扩大,细细品味,优秀的根雕作品具有不可比拟的触动人心的魅力。
泥是一种年代久远的雕塑材料,在西方多作为构思小稿或是雕塑过程的中间环节,最后铸成金属或雕凿成石雕。但在中国古代却恰恰相反,泥塑是一种非常常见的创作方式,其中的筇竹寺、双林寺都是我国寺庙泥塑佛像的杰出代表。陶是将泥塑加温烘烤,使之增加强度,更易于恒久保存。中国的秦陵兵马俑迄今为止无疑是世界上规模最为宏大的陶土雕塑群。它风格浑厚,神韵各异,形神兼备,栩栩如生,展现给世人的不仅是震撼人心的庄严和气魄,还富有超常的艺术感染力。宏大的气势,杰出的创造力,自出土以来便引起轰动,令举世皆惊,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在雕刻材料中有一类非常稀有和珍贵的材质便是玉石和象牙。玉是一种硬度很大不易雕琢的稀有天然材料。但历史上,我国雕刻艺术家很早便开始了玉雕加工。因玉料本身的名贵度及精致优雅,一直以来都颇得上流社会的青睐,古时更是身份和地位的重要象征。自商代以后,皇权统治日益加重,“龙”开始成为雕塑的主要题材之一。其中,玉雕所占的比重非常大。艺术家们根据玉石自身纹理走向、颜色质地不一、尺寸各异的情况下,大胆创新,融入大量艺术创造,做出了大量优秀的作品,为中国传统雕塑中的玉雕部分做出了巨大贡献,也使中国人与玉结下不解之缘。象牙质地光洁细腻,作为一种稀有工艺雕塑材料历来为人们所喜爱。象牙在光线亮好的情况下,仔细观察会发现变化万千的网状纹路,佩戴久了会随着时间牙质上色,透出琥珀般透明光泽,是人们非常推崇的把玩雕刻品。
19世纪中期以后,材料科学高速发展,新的艺术形式和审美取向打破了长久以来的传统雕塑材质一成不变的模式,雕塑材质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革命性改变。雕塑家们打破常规,雕塑手法与材质本身所散发的美感的衔接,是新一代艺术家们所追求的。雕塑材料不再是雕塑形式创造的附着品,它与手法本身具有等同的地位甚至更高。伴随着更为开放的雕塑形式,雕塑材质也层出不穷,它可以是随处可见的任何物品、一片树叶、一张纸片、一块玻璃,甚至是一束光线,都是新式雕塑的可用材质,雕塑家的大胆创新和雕塑材质丰富多彩的多元化利用,给雕塑艺术开启了更大的创作空间。
所有雕塑都是真实存在的个体,这就决定了它必须通过某种材质为载体来将构思转为实质,因而要研究雕塑艺术必然需要对雕塑材质投入等同的深入研究。雕塑所呈现的艺术魅力一方面来自于其自身的形体主观美感和令人感受到的内在精神,雕塑材质也显示出不可小觑的令观者叹然的巨大艺术感染力。雕塑材质种类繁多,每一种不同的材质给人的感受都是截然不同的,即便是同种材料,不同的雕塑家不同的创造手法,最后所展现出的作品也有天壤之别。如何把握好材质本身与雕塑作品的关系,是作为雕塑家必须扎实掌握的问题。作为雕塑家,必须熟知各种不同材质的特性和制造工艺,这对于雕塑创作有着最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责任编辑:张立敏
相关热词搜索: 浅谈 雕塑 材质 关系 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