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中心,所到之处便叫“捺钵之地”。久而久之,五个各有季节特色的城市被定为五京,分别是:位于内蒙古赤峰市的上京、位于辽宁省辽阳市的东京、位于内蒙古宁城县的中京、位于山西省大同市的西京以及位于北京市的辽南京。由于辽南京的气候在这五京之中算是较好的,所以辽代的皇帝在春秋两季的时候都会来到这里。一年四季中有两季皇帝都会来辽南京,如此受到皇帝的亲睐,所以辽南京在五京中的地位也就越来越高,由此也拉开了北京当选为首都的序幕。
金中都是北京成为首都的开始,在北京的建城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金中都建成于1153年,1215年被蒙古铁骑摧毁,辉煌壮丽的金中都仅存了短短的62年。自金代开始,北京成为政治的中心。
藏在地底下的金中都
博物馆的地下展厅是金中都水关遗址。郭先生介绍说,这处水关遗址在1990年10月发现后,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对遗址进行了正式考古清理和发掘,发掘总面积为660平方米。这处遗址因其完整性和宏大的规模使其在全国范围同类遗址中独占鳌头,这里是目前唯一一处经过正式考古发掘的辽金时期的水利设施,也是现今北京除部分金代城墙外仅存的金中都建筑遗迹。金中都水关遗址残存基础部分全长43.4米,过水涵洞长度是21.35米,宽7.7米。遗址平面呈“][”形,正南正北,南距今凉水河50米。
自古人们都是择水而息,在博物馆一层的地图上能看出,金中都城内的水源上游,在金中都城墙西北角的位置上,而根据都城位置的对比,金中都的西北角大概相当于现在军事博物馆的位置,那么水的来源应该是现在的莲花池。而在金中都宫城之内,还有一片面积比较大的水域,叫鱼藻池,大概位置在今天西城区的青年湖,相当于金代的太液池。只可惜如今这片水域早已不见了,只剩下青年湖这个地名了。北京城里的水自古都是自西北向东南流,当时的水源大致沿着今天莲花河的走向,从都城西北进入城内,先是自西向东流,然后折向南边,途经鱼藻池、龙津桥后,向南穿过丰宣门和景风门之间的南城墙,注入凉水河。
金大都都城里的水顺着由西北向东南的方向流到了如今辽金城垣博物馆所在的位置,也就有了今天所看到的水关遗址,这里是一个出水口。从莲花池、鱼藻池流过来的水就是通过这个水关汇进了南边的凉水河,所以说凉水河其实就是金中都南城墙外的护城河,辽金城垣博物馆所在的位置不仅是金中都水关的所在位置,同时也是金大都南城墙的位置。
这个水关是水源流出金中都前最后一道“关口”,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不过,当时的城墙是用土堆成的,想让水静静流过,并非易事。
郭先生说,这处遗址里,整个水关是木石结构的,一共用了1800多根柏木的木头,跟大葆台汉墓里发掘出来的黄肠题凑用的材料是差不多的,这些木头是当年水关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用这些木头像串糖葫芦一样把石板串到一起,俗称叫“铁柱穿心”。而水关结构中横向的这些石板,相邻之间由一个铁质、木制或砖石制成的银锭榫咬合固定,这样不仅坚固耐用而且还不会对构件造成侵蚀。博物馆遗址中的水关,其基础建筑结构与宋代的建筑图册《营造法式》上的规定相一致,以纵向的地钉贯穿两层木板和一层石板作为底,横向的石板以银锭榫相连,上面再建造涵洞,形成金代水关的完整结构。涵洞上方和两侧的部分就是金代的城墙。然而,随着元代北京城址的变迁,原来的金中都逐渐废弃,水关也随着这段城墙湮没无闻了。
考古工作者拨开历史的风尘,令水关重现昔日的风貌。这处遗址的发现,为今天我们了解金中都的城市布局和北京的建都历史提供了宝贵的实证。该遗址是我国目前已发现的古代都城水关遗址中规模最大的一处,是确定金中都城址和研究我国古代建筑和水利设施的重要实物。
由于辽金城垣博物馆所处位置较偏且展陈内容比较专业,所以这里的参观者一向不多。然而有时这恰恰是一件好事,在安静的博物馆里,仔细而又专注地欣赏着一件一件的展品而不被打扰,真正地沉浸其中,感受着文字、图画、模型、文物娓娓道来,讲述着它们的故事。
相关热词搜索: 金城 脚底 藏在 博物馆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