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基于大学生特征思维、行为方式和文化诉求的校园文化构建

时间:2022-10-20 10:50:09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文化建设作为评判高校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标准之一,各大高校均十分重视。在我国,高校校園的文化建设总体发展上呈上升趋势,但是仍然存在一些发展不足之处。文章从大学生的思维特点、行为方式、文化诉求等方面入手,对构建健康的校园文化提出了解决措施。

关键词:特征思维;行为方式;文化诉求;校园文化

健康良好的校园文化建设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培养优良的校风,而且对于加强师生凝聚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都具有着重要的意义。目前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状况普遍良好,但是仍然存在诸多不理想的地方。比如,活动中缺乏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学术型学生活动占比较低、活动质量良莠不齐等问题。文章在界定了思维特征、行为方式、文化诉求等概念后,分析了我国目前的校园文化发展现状及问题,并提出了加强教育导向机制建设、提高学术型活动占比、端正文化建设价值观的举措。

一、 理论综述

(一)大学生思维特征

思维是指人用头脑进行逻辑推导的属性、功能和过程。由于大学生特殊的成长时期以及心理阶段,大学生思维普遍具有以下四个特征:

1.逻辑思维能力强。

由于接受了较长时间系统的教育,大学生的逻辑思维以及抽象概括能力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他们时常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并且对于他们所关注的社会问题进行了一定的逻辑分析,在分析过后通常还会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对于一件事情,他们不再只关注事情的表面,而是更加深入地去探讨事情内部更深层次的问题,以探索解决社会问题的解决办法。这些都是与其发达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分不开。

2.思维发展方向多样化。

基于我国的教育模式和教育传统,大学生在思维发展上也呈现出较大不同。文科类学生由于其自身学习内容的特点,其思维更加抽象化,抽象思考能力也较强。而理工科类学生接触的内容常常是具体的、实践性的,因此其思维更加具有直接性。

3.更加关注本我。

一个人的儿童时期,其学习和关注的焦点往往是外在世界,需要不断学习以适应社会;而当一个人进入青年时,或处于大学生活阶段,他的生活技巧已经得到了很好的学习,这时候,他开始关注自我,审视自我,重新发现自己、定位自己、思考自己。

4.创造性思维发展迅速。

大学生由于其高度活跃的思维以及良好的身体素质,使得他们在大学期间的创造性大大提高,他们渴望新事物,并且积极探索去发明新事物。

(二)大学生行为方式

目前的大学生大部分属于90后、00后,相比于70后、80后而言,由于他们成长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此其行为方式也具有与众不同的地方。归纳起来有如下两点特征:

1.行为更加理性和务实。

当代青年仍然将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认为国家利益高于一切,但是在处理具体事务时,在保证维护好国家利益的前提下,青年们更加关注对个人合法利益的诉求和渴望。他们不仅仅是爱国的好青年,同时也是理性的个体。

2.行为尚且具有不确定性。

青年虽然有较强的思考能力,但是由于社会经验尚且不足,将理论付诸实践能力还有待提高等缺陷,导致其行为方式还具有不明确性。其行为模式容易受到他人的影响,特别是来自同龄人的影响。

(三)大学生文化诉求

文化诉求指人们对于周围的文化要求以及期望。大学生的文化诉求与其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具有很大的联系。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的文化诉求:

1.文化要求多样化。

大学生涉猎的文化形式众多,单一的文化模式已经不能很好地吸引他们,需要多种多样的文化形势与文化模式来满足大学生丰富且多变的文化要求。

2.文化要求新颖。

在当下文化市场飞速发展的时代,文化产品的更迭速度快,大学生作为文化消费中举足轻重的群体,对于文化的要求更是具有较高的标准,大学生喜欢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文化产品,只有这样的产品才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二、 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

(一) 校园文化建设整体态势

校园文化是在社会人文环境下,在学校这一特定的社会空间内,以学生为主要对象,学校为主要引领者的创造精神财富的活动的总称。我国各大高校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就开始对校园文化建设进行了较为深刻的探索;到了90年代中期,我国的校园文化建设取得了良好的发展趋势,近年来,尤其是在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后,我国的校园文化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主要表现在:

1.重视程度大大提高。

大学是一个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圣地。在这里,学生不仅可以收获知识上的熏陶,而且还可以通过参加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汲取营养,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近年来,我国高校对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大大提高,对于校园文化活动的支持力度明显提升。积极鼓励学生开展文体、科技创新、学术交流等活动,尊重学生对优秀文化活动的诉求,为学生锻炼自我、发现自我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2.规范化程度提高。

随着校园文化的大发展,越来越多的学生文化活动涌现出来,此时就需要将其纳入一个完整系统的体系,以此来规范其发展。目前,大多数高校很好地做到了这一点。通过建立规章制度、监督机制、考核机制,将学生文化活动推向越来越规范化的平台。

3.重视合作,影响力不断扩大。

目前很多高校除了在自己学校内部举办各种文化活动的同时,还不断提高院校间举办活动的频率。不同的院校联合起来举办活动,不仅在活动质量以及活动影响力上得到了很好的提高,而且更为重要的是,不同院校间的学子可以借此机会进行充分的交流与互相学习。这是十分具有教育意义的举措。

(二) 校园文化建设问题

1.传统文化在校园文化中被弱化。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社会实践中形成的思想理念、传统美德和人文精神的集合,也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和精神标识的最终体现。但是在近几年高校举办的校园文化活动中,传统文化所占的比重却是少之又少。目前的文化活动一味追求趣味性和潮流感,忽视了传统文化的重要作用,这点是需要注意的。

2.学生社团活动质量良莠不齐。

在高校,学生社团作为举办学生活动的重要载体,虽然在数量上呈现出雨后春笋的态势,但是在举办的活动质量上却差强人意。一部分社团存在活动安排不周密、活动宣传不及时到位、活动效果低下等问题。对于这部分学生社团,大多数学生往往不愿意抽出自己的空余时间来参加其举办的活动,或者认为参加了也没有太大的意义而导致积极性不高,不能得到很好的预期目标。

3.学术型学生活动占比不高。

在目前的高校学生文化活动中,受欢迎的往往是趣味性、参与性较高的活动,例如啦啦操比赛、歌曲比赛、文艺晚会等。在此基础上,学术型学生文化活动所占的比例就大大降低,长此以往,学生会逐渐降低对学术活动的兴趣和注意力,这与培养综合性人才的初衷大相径庭。

三、 新时代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探讨

(一) 加强教育导向机制建设

校园文化活动虽然以广大学生为主体,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对校园文化活动的完全放任自由。相反,校园文化活动的指导者必须肩负起自身的责任,牢牢把握校园文化建设的总方向,确保校园文化活动在正确的总目标、总纲领的指导下有序开展校园文化活动,使之不偏离社会总体人文环境的要求以及不发生社会越轨行为。这要求学校必须建立学生文化活动监督指导机制,学生活动在举办前必须经过审核,以保障活动质量,提高活动举办的连续性。但是举办效果不好的活动将取消其继续举办的资格以确保监督机制切切实实发挥指导作用,做到一切以制度为准,以制度约束行为,以制度规范行为,以制度促进行为。

(二) 提高学术型活动占比

要想实现校园文化活动全方位、多层次的健康发展,必须认识到目前学术型学生活动占比不高的情况。为此,应积极加大学术型文化活动占比,定期开展学术讲座、学术沙龙、学术交流等活动。并且应该积极宣传,提高广大学生对于学术型学生活动的关注度以及喜爱程度。学校可以利用自身的优势邀请学者进行文化讲座,为学生文化活动注入新鲜的血液。大学,不仅追求知识的传授,更注重学生素质的发展,多加强能提高自身学术思考能力的活动。

(三)端正文化建设价值观

校园文化价值取向作为校园文化的核心内容,它所反映的是老师与学生们在校园文化生活中形成的价值观念。在大学校园里,从文化管理部门、宣传部门到各院系、各学生社团,不论是广播通讯、校报杂志、宣传橱窗还是校园网等各种形式的宣传方式使得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被弘扬,党的方针政策、国家的法律法规深入学生心。这还是值得我们欣喜的地方。但是,我们还应该发现,在文化发展日益迅速的今天,人们尤其是青少年们对于外来文化的接受程度以及追捧程度都大大超乎了我们的想象。在此种情况下,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显得尤为重要。所以,要端正文化建设的价值观就要建设整体协调的校园文化,以促进其结构合理、健康地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月群,张文浩,卢黎.大学校园文化建设长效机制探析[J].高等农业教育,2015(06):30-33.

[2] 蔡紅生.正确处理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几个关系[J].高校理论战线,2010(11):41-43.

[3] 覃轶珊,朱百里.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校园文化建设[J].思想教育研究,2010(06):90-92.

[4] 孟凡华.试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02):81-84.

[5] 欧阳康.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价值取向[J].高等教育研究,2008(08):5-10.

相关热词搜索: 诉求 校园文化 构建 特征 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