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刍议中华传统文化与中小学校园文化有机融合的有效策略

时间:2022-10-20 10:45:06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先祖智慧的结晶,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传统文化对于提高中国人的民族认同感、民族自信心、民族向心力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小学生作为中华民族的未来有责任和义务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小学校是中小学生接受传统文化教育的最主要的途径。因此,要想提高中小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就必须加强中小学校的传统文化教育。而做好中华传统文化与中小学校校园文化的有机融合就是加强学校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方式。那么,中华传统文化与中小学校校园文化有机融合的有效策略又有哪些呢?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和实践经验,谈一谈以下几点看法:

关键词:传统文化 校园文化

一、传统文化与校园环境相融合

中小学校园环境是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学校有目的有选择性的在校园环境中融入一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学校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提高学校文化品位的重要方式之一。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的墙体、走廊、宣传栏等载体适时展示成语故事、古典诗词、传统艺术等传统文化,让中小学生随时随地都沉浸在传统文化的包围之中,潜移默化地去影响中小学生。久而久之,中小学生会被传统文化所感染,从而爱上中华传统文化。例如,课题承担学校王家巷小学充分利用学校环境,因地制宜,巧妙地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到校园环境中。文化墙的内容是经典古诗词,走廊张贴的是名言警句、成语故事,宣传栏里展示的是弟子规……还有课题参与学校常坟中学立足诗教特色,全力打造诗教特色,已经被评为省级诗教先进单位。

二、传统文化与制度文化相融合

校园制度是规范师生行为的一系列规章、制度、公约的总称。恰当的校园制度有利于中小学校形成正确的舆论氛围,有利于校园形成正确的校风、学风、教风、班风。学校在制定学校规章制度时,可以考虑把中华传统文化融入进去。这样既能提高中小学校的文化品位,又能提高师生的传统文化素养。例如,课题承担学校张沟中学摘取《中庸》中的:“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作为本校的校训,“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则是该校的教风,另外该校各班级的公约则是摘取《弟子规》中相关语句。

三、传统文化与校园活动相融合

校园活动是学生的第二课堂,也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中小学生非常喜爱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更乐于参与校园活动。学校可以抓住这一点,通过喜闻乐见的形式,把传统文化融入到校园活动中去,让中小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这样既能极大地激发中小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又能提高中小学生的传统文化的素养。近些年来,常坟学区管理委员会先后组织了一系列的传统文化活动,如:古诗词默写比赛、诗词楹联大赛、研学旅行诗词创作比赛、中小学生书画比赛、春节征文等,这些活动的开展,提高了学校师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激发了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中小学生的传统文化知识水平有了不小的进步。

四、传统文化与校本课程相融合

2011版新课标要求中小学校要有强烈的课程意识,充分利用本地域的资源,因地制宜,搞好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校本课程就是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优秀产物,校本课程是基础课程的重要补充,是学校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而在校本课程中渗透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学校传统文化教育的又一重要的途径。相对于其它教育方式,在校本课程中渗透的传统文化元素更容易贴近本地域的特色资源,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例如,我课题组经过全体参研教师的努力,编写出了怀远地域特色传统文化校本课程——《鼓乡情韵》。该校本课程立足怀远地域特色,以传统文化为切入点,涵盖了诗词、楹联、童谣、传说、民俗、花鼓、美食、方言八个方面的内容。《鼓乡情韵》校本课程的编写与运用,极大的方便了学校传统文化教育的开展。又如,荆涂学校《走进荆涂》系列校本课程,以“根”的教育为主线,引导学生学习怀远传统文化。

五、传统文化与学科教学相融合

教师有目的的在学科教学中渗透进传统文化元素是中小学生接受传统文化教育最主要的途径。中小学校一天七节课,除去早读课和活动课,剩余五节课全是语数英等基础课程,那么一周就有二十五節课,这么大量的课程教师应该充分有效地利用起来,积极做好传统文化与学科教学的有机融合。这样既做到学科教学,又可以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真可谓一举两得。例如,在教授《北京的春节》一课时,我们可以渗透进有关春节的传说、童谣、诗词等传统文化元素,不仅可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提高了学生传统文化素养。再如,在教授《时、分、秒》一课时,我们可以以猜谜语的方式导入,课中可以穿插展示我国古代的计时方法和计时工具(日晷、滴漏等),结尾可以出示一些珍稀时间的名言警句,培养学生养成珍惜时间的好习惯。

六、传统文化与学校社团相融合

传统文化与学校社团相融合是学校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又一有效的途径。学校可以根据中小学生的兴趣爱好引导学生组建不同的兴趣小组或者社团。这样既可以为拥有相同爱好的学生搭建一个交流学习的平台,又是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很好的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例如,怀远县第三中学的国学社就是一个非常优秀的传统文化社团,该社团在近几届的怀远县教体系统诗词楹联大赛中,获得了非常好的成绩。该社团的建立,极大地推动了诗词楹联文化在校园内的传播,提高了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而农村中小学校在这一方面做的非常欠缺,有待加强和提高,组建社团的任务已经刻不容缓,应该引起学校的重视。

七、传统文化与主题班会相融合

每周一次的主题班会也是学校加强学校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载体。班主任可以根据学校的工作安排以及中小学生的实际情况,适时地开展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班会课。班主任可以在传统文化主题班会课中,比较系统讲授传统文化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例如,清明节前夕的主题班会,我们可以选择“清明节”作为班会的主题,从清明节的来历传说讲起,继而解读有关清明节的习俗、诗词等,最后开展网上祭英烈活动,铭记英烈的丰功伟绩,珍惜今天来自不易的幸福生活。

以上几点就是笔者总结出来的传统文化与校园文化建设相融合的有效对策。传统文化教育任重道远,不可能一蹴而就的,这就需要我们学校教师耐心地坚持下去,我想我们中小学校的传统文化教育一定能够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

相关热词搜索: 刍议 中小学 中华 文化与 校园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