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状况影响,受学生的主要组成及其文化素质等主要因素的影响。
校园历史文化寻求优质化、特色化
优秀而有生命力的校园精神是经过精心培育并经代代传承而成的,传播优秀的校园精神文化,就必须做到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统一。
重视收集整理校史
校史是校园精神文化不可或缺的传承载体,是对学校办学发展历程的回顾总结,记载了全体教职员工在学校创业初期的艰辛,记载了学校在不同时期的教学科研成果,记载了一代代莘莘学子走出校门踏向社会的贡献,能够起到凝聚人心、激人奋进的作用。
高度提炼概括校训
校训是一所学校的“名片”,是校园精神文化的特征和灵魂,是对一所学校历史形成的办学精神和办学理念的高度概括,具有历史性、特殊性、稳定性和传承性。
引起文化的自觉与重建
时代的发展与变化是永恒的,在课程改革不断地深入的进程中,学校文化是制约课程实施的一个重要因素,当学校形成、具备一种良好的组织文化时,改革会更容易实施。所以,要促进新课程的实施,需要引起学校的文化自觉,使之在了解自身文化的基础上,主动去重建自身的文化。
校园观念文化要求现代化、人本化
“教育的最终目的即培养完善的人”,“教育应扩展到一个人的整个一生,教育不仅是大家都可以得到的,而且是每个人生活的一部分,教育应把社会的发展和人的潜力的实现作为它的目的。”按照新课程改革的标准和要求,应当从价值取向入手,改革质量评价体系,注意评价的多元化和综合性。组织一种适应未来的教育,让“民主平等”“教学相长”的价值取向占居主导地位,以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让“终身教育”“全民教育”的价值观念深入人心,以利于教师建立正确的质量观,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提高全民素质。让“民主化”“多元化”的价值取向指导教师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时常提醒教育者尊重受教育者的个体差异,激发每一个人的潜能,促进人的主动、全面发展。
首先,要进一步改进并真正落实教师专业化发展性评价,以相对公平、科学以及发展性为原则,以评价管理为杠杆,积极引导教师自身的专业化发展。其次,要全面加强校本研究,整合教研工作和科研工作,改变教师的职业生存形态,搭建平台,唤起教师的职业成就感,提高教师自身的反思能力、生涯规划能力、变革再生能力,树立合作、开放、忠诚、本真、科学的现代教师的职业生存方式。
校园行为文化力求规范化、生活化
制度建设
校园制度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内在机制,包括学校的传统、仪式和规章制度,是维系学校正常秩序必不可少的保障机制,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保障系统。“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只有建立起完整的规章制度、规范了师生的行为,才有可能建立起良好的校风,才能保证校园各方面工作和活动的开展与落实。优良的制度,可以成就优秀的校园文化品位。要制定好激励师生奋发向上的激励制度,比如考核、评价、奖励制度等,要科学合理,真正起到奖勤罚懒的作用;要制定好规范各项工作正常运行的制度,比如,教学、科研、学生等管理工作制度,各类事项的议事制度等;要制定好创造和谐工作环境的管理制度,比如,校务公开制度、民主管理制度、师生与管理者对话制度等;要制定好对违纪师生的惩戒制度。比如,各种处分条例、规定等。通过长期规范的制度约束和管理,使师生习惯成自然,努力营造健康向上的工作氛围。
组织建设
重在创建有利于教师自我发展的民主、和谐、上进的学习型组织,确保制度建设落到实处,并使其真正起到规范校园人言行的关键环节。在学校管理中,用正确思想教育人,用切实目标鼓舞人,用科学制度管理人,用积极舆论引导人,用真情实感调动人,用完美形象感召人,用廉洁务实取信人。学校还要充分调动广大教师参与学校管理的积极性,为学校的发展献计献策。吸引教师关注学校的发展。认真落实校务公开制度,把教职员工视为学校的主人,培养主人翁精神,培养热爱学校、“校兴我荣”的集体荣誉感。学校领导还要不断提高教师的心理承受能力,使教师保持心理平衡,其中包括教师觉悟的提高,帮助教师确立合适的个人目标,同时在教师成功、失败时引导正确归因。
队伍建设
教师群体作为制度建设的设计者和执行者、作为校园文化活动的领导者、组织者和建设者,其素质的高低及工作作风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校园文化的建设和发展水平。其一要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做到“心中有爱,目中有人”,弘扬“敬业、奉献”精神;其二要转变传统观念,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与时俱进,超越自我;其三,做营造浓郁的学习氛围引导者。浓郁的学习氛围以及良好学风、教风的形成需要依靠师生的交流互动才能得以养成。
校园物质文化追求信息化
现代社会已经进入信息时代,面对知识的不断更新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要对学生实施效率高、效果好的环境美育,就必须充分发挥现代教育媒体“激情、明理、导行”的作用。只有充分利用现代化的媒体手段,创设出比较真实的校园文化交流的立体场面,才能促使学生置身于现代化的快节奏之中,获得最大的文化信息量。因此,要充分发挥网络等新型媒体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建设好融思想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校园网站,积极开拓校园文化建设的新载体,拓展校园文化建设的渠道和空间,牢牢把握网络文化建设的主动权,使网络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新阵地。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高新区新升实验小学)
相关热词搜索: 培育 校园文化 重视 体系 校园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