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化学相关理论概述
(一)文化
对“文化”一词有多种解释,其中《辞海》定义道: “文化是人类在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我国著名的民族传统体育专家白晋湘教授认为:文化是某一特定民族通过长期的历史实践所创造的物质成果、精神形态以及制度、规约、 交往方式、生活习俗、语言、思维方式的总和或复合体。文化实际上就是人类社会实践所创造的全部物质、精神成果以及反映这些成果特质的制度、习俗和语言、思维方式。文化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文化是指与物质技术、组织制度相对应的文化观念;广义的文化则包括物质文化、组织制度和文化观念。
(二)文化形态学理论
顾乃忠先生通过对摩尔根、黑格尔和斯宾格勒等人的文化形态学理论的优劣作出分析和批判,并根据马克思的三大社会形态理论对文明时代的文化形态进行了构建:农业文化、工业文化和后工业文化是文明时代人类文化发展的三个阶段,也是人类文化存在的三种形态。 它们是一种从低级向高级发展依次递进的文化形态体系,当前中国文化的整体处于农业文化向工业文化过渡时期。顾先生从历史哲学的层面考察,认为文化的流传应称文化流动,文化流动有三大规律:高文化向低文化流动、文化中不同成分流动的不同步性、文化流动的整体性。
二、陀螺运动的起源及其生存形态
据考古发掘,陀螺在中国起源于约公元前5000年的河姆渡文化时期。在宋代,陀螺曾被称“千千年”,且十分流行。另据有关典籍文字记载,明崇祯八年(1635年)的《帝京景物略》中记载了京师儿童玩“陀螺”的情景[5]。清代的《帝京岁时纪胜》和清末民初《燕京杂记》、《旧京琐记》等,都有陀螺活动的记载。陀螺活动历史悠久,有木、石、陶、竹制之种,其玩法也多种多样。由于玩法多种多样,由于各地玩法不同,在称谓上也有差异,如称“抽陀螺”、“打陀螺”、“打地螺”、“抽地牛”、“赶老牛”、“打猴儿”、“打格螺”、“拉拉牛”等等。
陀螺是我国少数民族如彝族、壮族、佤族、瑶族等喜爱的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在云南、贵州、湖南等地区开展较为广泛。1985年,在云南昆明举行的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陀螺首次被列为全国民族运动会的比赛项目。从此,陀螺运动从民间活动形态走向了竞技体育形态的发展道路。
三、不同生存形态的陀螺运动的差异
(一)物质技术层面的差异
从物质技术层面上看,民间陀螺设备简陋,技术要求及活动场地不规范。而现代竞技陀螺运动具有标准统一的竞赛场地:比赛场地宽15米,长25米,正中央放两块胶垫,垫上画一个直径80公分的圆圈。
(二)组织制度层面的差异
从组织制度层面上看,民间陀螺运动是一种民风民俗。缺乏竞技性、规范性和精确性的特点,没有形成完善的制度。而现代竞技陀螺运动具有较完善的比赛规则:防守的一方,将陀螺掷在圆圈内旋转,由进攻一方在6米外(女子比赛为5米)用自己的陀螺掷打,如果击不中不得分,如果击中,可以得1至4分:自己的陀螺先于防守方陀螺停转得1分,反之得3分,将对方陀螺击出界外得4分。
(三)思想价值层面的差异
从思想价值层面上看,民间陀螺运动体现出东方民族崇尚礼仪、以和为贵,在体育活动中寄托美好心愿的特色,而现代竞技陀螺运动已突破了传统体育的局限,发展成为具有独立形态和独立价值的体育形式,体现出明显的工业化特征,具有鲜明的竞技性、规范性和精确性特点。
由此可见,民间陀螺运动与现代竞技陀螺运动的差异在于现代竞技陀螺运动具有民间陀螺运动所没有的竞赛组织制度和以竞争为核心的精神价值,以及由这种制度和价值所规约的更加趋于规范和精确的技术体系。
四、我国陀螺发展的文化学依据
陀螺运动集娱乐、健身、宗教信仰、民风民俗等于一体,具有较高的参与、观赏、健身、休闲娱乐等价值,是我国一项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国原生态陀螺产生于农业社会,具有鲜明的农业文化特征。然而,目前我国正处于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期,加上现代竞技体育的冲击,我国陀螺运动已显濒临流失之倾向。所以,我们体育界及教育界理论与实践工作者对陀螺的现代化发展应做出更深层次的思考。陀螺运动是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中的一朵独特的奇葩,也是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它的发展必须遵循文化发展流动的规律。
纵观世界文化发展史,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经历了从农业文化到工业文化再到后工业化文化的这样一个从低级逐渐到高级依次递进的文化形态体系。在文化形态体系依次递进的逻辑进程中演绎着文化发展最普遍的流动规律:高文化向低文化流动、文化中不同成分流动的不同步性、文化流动的整体性。文化形态学理论和文化流动的规律为我们探讨陀螺运动现代化发展提供了科学的文化理论依据。
首先,我们对陀螺运动的物质技术和组织制度按照现代竞技体育的理念进行改造,这是遵循文化流动的第一个规律:高文化向低文化流动。以现代奥林匹克精神为理念的现代竞技体育是工业形态的文化,它与存在于少数民族民间的陀螺运动相比是一种较高形态的文化。对陀螺运动进行改造的过程也就是现代竞技体育的高文化向少数民族民间陀螺运动的低文化流动的过程;其次,物质技术和组织制度在文化流动中是最容易改变的两个方面,最难改变的是思想价值成分。根据文化流动的第三个规律:即文化流动的整体性规律。既然陀螺运动的物质技术成分和组织制度成分已经发生了改变,那么思想价值成分的改变将是必然的。
五、我国陀螺运动发展的对策
(一)物质技术层面的改造。在物质技术层面,首先应进一步加强陀螺质料的研发力度,以确定使用哪种材料做的陀螺可以更好的使用。其次,进一步加强陀螺鞭打等动作技术研究。应用力学原理,对陀螺的技术动作进行定量研究。
(二)组织制度层面的改造。在组织制度层面,首先,应改变过去由群众自发组织的形式,逐渐向群众自发与政府介入与社会组织参于管理相结合的方式过渡。其次,与大众健身活动相结合,并定期举行各种规模的陀螺接力比赛与对抗比赛。比赛可按性别与体重级别分组进行。最后,把陀螺运动纳入学校体育教学。陀螺运动具有就地取材, 因地制宜等特点,是少数民族地区重要的体育教学资源。 通过学校教育实行陀螺的传承与发展。
5.3 精神价值层面的改造。以公平与竞争为核心的现代竞技体育思想价值的借入是推动陀螺运动思想价值层面改进的核心。只有用现代竞技体育价值理念对民间陀螺运动进行改进,才能较好地实现陀螺运动从农业文化形态走向工业文化形态,以切合社会文化转型之要求。
【作者简介】吴力(1979-),男,海南文昌人,湖南吉首大学体育科学学院教师。
相关热词搜索: 文化学 陀螺 现代化 思考 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