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基于自组织理论的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研究

时间:2022-10-19 18:25:06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随着校园网的日益普及,校园网络文化已成为影响大学生思想和行为的重要因素之一。网络的自组织特性给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带来了一定的新特点,因此,探索自组织理论视角下的和谐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对充分体现校园网络文化的育人功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自组织理论; 网络文化; 校园文化

中图分类号: G12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10)03-0072-03

随着高校校园网络的日益普及,网络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交往和就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一种新的高校网络文化日趋形成,并深深地影响着大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据中国互联网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24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9年6月30日统计结果表明:从网民的年龄结构上看,中国青少年网民规模为1.75亿人,半年增幅5%,这一人群在总体网民中占51.8%,即占到半数以上。从职业结构上分析,目前网民的最大群体是学生,占31.7%。[1]由此可见,网络已成为大学生学习与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网络文化的建设日趋紧迫。

自组织是20世纪60年代在自然科学成就上发展起来的,阐释一般自组织系统产生的环境和条件、发展过程及演化形式的科学理论,其重要原理如开放性原理、协同性原理等对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2]因此,如何从自组织理论视角来探索和谐的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就成为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中的新课题。

一、自组织理论概述

自组织(Self-organization)是一个开放系统,由无序态到达有序态的方式之一,是指在一定条件下,由于系统各元素(或子系统)的相互作用,使系统形成具有一定功能和结构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动态的,是系统从一个均匀、简单、平衡的状态转变为一个有序、复杂、非平衡的状态,这种转变也是一种系统有序程度提高的过程。它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耗散结构理论(Dissipative structure)、协同学(Synergetics)、突变论(Catastrophe theory)。

自组织系统具有明显的开放性、非线性、远离平衡态和涨落等特性,也是形成自组织系统的重要条件。[3]第一,开放性。系统必须是开放系统,并不断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的交换。第二,非线性。系统内部必须存在着非线性反馈的动力学机制,各要素间的非线性相互作用能产生相干效应和协调动作,使系统走向新的有序。自组织系统是非线性与多个子系统结合,是多种非线性作用整合后的整体效应。[4]第三,远离平衡态。系统必须远离平衡态,其内部物质能量分布存在显著的差异性和不平衡性,不断进行物质能量的宏观转换。第四,涨落性。系统存在着随机涨落,当涨落被非线性机制放大后,稳态可能转化为失稳,而造成失稳的临界涨落在分叉点上,又可按非线性关系所引导的某个方向转化为新的涨落,所以,随机涨落是系统自组织的内在驱动力。

利用自组织理论来研究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其理论意义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丰富和拓展自组织理论的应用领域;二是为高校网络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理论支持。其实践意义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高校网络文化的自组织研究,为高校网络文化持续、健康、稳定发展提供切实可行的方法和有效途径;二是消除网络文化自组织中的不良后果,自组织运用于高校网络文化中并非一定会产生必然有益的结果,还需要经过深入研究和探讨,从而正确地引导其向有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发展。

二、高校网络文化的自组织特性

高校网络文化是以互联网为载体,借助计算机技术,以数字化形式存储与传播,在世界范围内资源共享的一种信息文化。高校网络文化作为大学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开放性、非线性、远离平衡态和涨落等自组织特性。

1.高校网络文化的开放性

系统能否进行自组织以及自组织的演化与系统的“开放性”有关。网络本身是一个开放系统,因此,网络文化也具有开放性。高校网络文化亦是一个开放系统,不断地与外界进行信息交换、资源交流,进而对高校网络文化动态调整。任何孤立的系统都不能自发地由无序转化为有序,只有保证高校网络文化的开放性,才能使各种文化得以充分交流和展现、冲突与整合。这足以保证网络文化的新陈代谢,使其具有无限生机与活力。

2.高校网络文化的非线性

非线性相互作用使子系统之间相互制约、协调同步,又使系统与环境协调同步,从而使系统从无序走向有序。高校网络文化并非是线性且向唯一方向发展的,而是非线性且向多维方向螺旋发展的。“线性的相互作用至多能产生平庸的自组织,真正的自组织只能出现在非线性系统中,而且要有足够的非线性才行。”[5]因此,非线性是推动和加强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内在动力。

3.高校网络文化的远离平衡态

远离平衡态是指系统内可测的物理性质极不均匀的状态,是相对平衡态和近平衡态而言的。在平衡状态下,系统是死的,缺乏生机的。高校网络文化的形成并非处于稳定的平衡态,其本质上是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网络文化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不同高校形成的网络文化也不尽相同,然而却都必须面对网络文化给思想政治教育所带来的影响。每所大学所采用的网络文化建设的方法也不尽相同。因此,网络文化必然会进行不断调整,使网络文化产生偏离原有平衡态,进而形成新的平衡态。

4.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涨落性

涨落即为起伏,是系统自组织的内在诱因,普遍存在于任何一个现实的系统中。高校网络文化的形成过程中,参与者的身份可以是虚拟且平等的,没有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分,大家都是对等的主体,具有较强的隐蔽性。这样使网络文化的建设偏离正确的教育方向,从而出现不同程度的涨落现象。高校网络文化建设过程中,必须对涨落现象中的利弊因素综合考虑,以达到适应与调整自身所处的网络环境变化的目的,使之向有利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发展变化,从而趋向于新的平衡态。

三、自组织理论在高校网络文化建设中的应用

基于自组织理论在高校网络文化建设中的适用性,建立高校网络文化自组织建设模型,如图所示。

1.高校网络文化环境的不确定性

高校网络文化本身是一个开放系统,处于一种不确定的环境中,不断与外部环境进行诸如信息等各种要素的交流。高校网络文化作为一个开放的平台决定了其在形式、内容和主体等方面具有多样性,各类主体和各种文化形态都可参与其中,在协同与竞争中多元并存。一方面,大量的进步、健康的文化形态渗透到校园网络文化中,对大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起到积极作用;另一方面,不少反动、迷信、不健康的文化形态侵蚀着校园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思想素质产生消极影响。因此,利用自组织特性提高主体对网络的适应力和对有害信息的洞察力,营造良好的校园网络环境,使高校网络文化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红色阵地”。

2.高校网络文化的自组织学习

自组织的非线性相互作用,必然使其内部的子系统之间相互竞争和协作,促进系统主体不断学习和创新,最终实现自组织系统从无序到有序到更有序的良性循环。网络使校园文化超出了传统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内容、形式的多元性和兼容性使主体在网络中接受到各种形态的校园文化,在参与过程中他们开始意识到自我不足,从而通过网络自组织学习不断调整完善,使自己由网络劣势地位向优势地位发展,从而体现高校网络文化的教育作用。首先,高校大学生可以通过校园网络接受思想政治教育。高校通过校园网创建各类思想政治教育专题网站,其针对性、专门性特点能够更加调动大学生的参与性和互动性。在思想政治教育网站上,大学生可以研读马列毛邓学说,浏览国内外时政新闻,关注时事政治,交流和讨论政治理论学习心得和体会,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水平。大学生还可从中学习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自觉抵御西方文化的侵蚀,学习法律知识和接受道德教育,增强自己的法律观念和道德自律意识,成为合格的校园网络文化主体。其次,高校大学生通过校园网络拓展自己的求知方式和学习范围,利用网络信息的全面性、时效性和快捷性优势,从中获取自己所需的知识和资料,以完善自己的知识库,扩大自己的视野。大学生还可以通过网上课堂和网络辅导等网上学习形式,特别是精品课程网站,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教材和老师的授课风格,自主选择学习的时间、学习的进度等,这样学习更方便,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更强。最后,校园网络为大学生交流和自我展示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平台。大学生在网上可以平等、自由、民主地进行沟通,这样有助于他们自觉主动地与老师交流,还可以自觉通过心理咨询网站,接受心理咨询专家的心理健康指导,舒缓自己的心理压力,及时排除自己的心理障碍,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3.自组织对高校网络文化的动态调整及正确导向与支持

校园网络文化时时刻刻都处于创新和发展之中。社会和网络环境、网络活动、规章制度等都会影响高校网络文化,使之失衡,当然最主要的是高校教育教学的各项活动。网络文化作为高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总是与高校发展紧密相关的,每所高校都有其独特的办学理念和校风校训,这些都是在学校长期办学历程中积淀下来的优良传统,他们的形成除了制度和老师们的传授,更重要的是靠校园文化来传承。因此,高校教育教学的各项活动都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校园网络文化的发展。当影响校园网络文化的这些活动发生涨落时,如果这种涨落得到系统整体成员的响应,就会被放大成为引起系统整体进入新的有序态的巨涨落,系统自身也会随之失衡。[6]例如,当校园网络上的某一话题得到越来越多大学生的关注和讨论时,可能出现巨涨落现象,进而引发高校网络文化失衡。此时便需要系统主体进行适当疏导及动态调整,以寻找新的平衡点。在调整过程中,需要结合网络文化发展的实际状况,给予正确的导向和支持。运用自组织理论,克服网络环境中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正确导向与支持网络文化向着有利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发展。

利用网络文化的涨落机制,达到教育的目的。远离平衡态和涨落性是高校网络文化适应新形势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实现高校网络文化由低层次有序向高层次有序跃进的决定因素。因此,在高校网络文化中,要鼓励这种“远离平衡态”和“涨落”行为活动的出现,引导主体积极参与、推陈出新,促进校园网络文化的蓬勃发展。

自组织作为一种研究自组织系统形成与发展的系统理论,为网络文化建设提供了新理论依据和思路。利用自组织理论,突破原有思维的束缚,对高校网络文化的建设和管理策略进行创新性、实效性研究,是一项崭新的课题。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第2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调查[EB/OL].http://.

[2]王静,叶长森,李文洪.自组织理论对研究型大学形成与发展的启示[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182-185.

[3]徐红薇.略论企业自组织特性对企业管理的新要求[J].科技创业月刊,2009(4):103.

[4]朱晓娜,袁望冬.自组织理论视野下的自主创新系统[J].系统科学学报,2009(2):84-85.

[5]梁继峰,吕莉媛.自组织理论视野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7):122-124.

[6]曾国屏.自组织的自然观[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7]汪盛科.大学校园文化:大众文化扬弃与人文精神培育[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3):90-92.

[责任编辑:张俊华]

相关热词搜索: 文化建设 理论 高校 组织 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