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鼻行怪物

时间:2022-10-19 16:05:03 来源:网友投稿

编译 吴再丰

鼻行动物的故乡

在南太平洋哈伊艾伊群岛上生息着一种奇妙的哺乳类动物,它们的奇形怪状远远超出人们的常识——脑袋朝下、尾巴朝上,倒着走路,这群另类的精灵在动物分类学上被称为“鼻行类动物”。

位于南太平洋的哈伊艾伊群岛,于1941年由瑞典人谢姆维斯特发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谢姆维斯特从日本战俘营里逃脱,漂泊到了哈伊艾伊群岛中的哈伊达迪菲岛上。这是一个南北长32千米、东西宽16千米的小岛,由石炭岩和粘板岩构成,上面还耸立着一座高为1752米的活火山。

哈伊艾伊群岛的气候全年变化不大,人们对其上生长的热带植物的情况尚不完全清楚,但已发现许多古生代的特有种群。从地质上看,群岛地层几乎全是古生代地层。尽管总面积仅1690平方千米,但是岛上特有的奇异生物群比新西兰群岛的还要丰富,这意味着该群岛自古以来就存在,或许是在白垩纪后期就从大陆分离出来了。岛上曾经生活着土著居民700多人,他们把这个小岛称为“太古之岛”。但遗憾的是,岛上的土著人被后来登上岛的外来者携带的流感所传染而灭绝了。

在群岛中的马伊尔维利岛的东海岸有一座达尔文研究所,供国际生物考察队在此进行研究工作,也就是在这里科学家发现了奇异的鼻行动物,并获得了大量的生态观察资料和记录。鼻行动物的发现及其科研成果轰动了国际动物学界,被一致认为是20世纪动物学领域里最伟大的发现。

遗憾的是,1957年在南太平洋进行的一次秘密核武器试验让群岛瞬间消失了,整个鼻行类也随之消失了。从1941年发现到1957年灭绝,鼻行动物展现在人类眼前仅仅只有短短16年,连一个活标本也没留下。所幸的是,动物学家哈拉尔特·施顿普凯留下了一本弥足珍贵的著作——《鼻行兽》,书中记录了各种此类动物的解剖图和生态图,为后人了解鼻行类动物提供了难得的信息。

哺乳类中的特殊种类

鼻行类动物是胎生哺乳动物,仅就目前所知,它们拥有一个很大的家族,共有14科189种,在生物进化史上占有独特的地位。它们的祖先很可能是一些食虫类动物,在特殊的地理环境下走了一条特殊的进化道路。

鼻行类动物的最大特征是它们的鼻子构造极为特殊,有的种类只有1个鼻子,有的则有4个鼻子或更多。它们的鼻子千姿百态,奇形怪状,有的像柱子,有的像喇叭,有的像蜗牛。鼻行动物的鼻子有众多功能,鼻子不但可用来爬行、跳跃,甚至还能用来捕捉虫子,在生活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主要作用还是移动身体、支撑身体,这在为数众多的脊椎动物中还是仅有的,难怪有动物学家给它们的鼻子起名为“鼻性步行器”,简称“鼻器”。所谓“鼻器”只是一种功能性概念,并不是形态学上的概念,与象、猪或其他动物的鼻子不可同日而语。

鼻行类动物的另一个特征是四肢逐渐退化。它们的四肢作为移动器官早已失去了本来的功能,其功能已由鼻子取代。后腿有的退化成两条短小的赘物,有的干脆就消失了。而前腿作为一种抓握东西的器官依然存在,但很少使用。

鼻行类动物的第三个特征是大部分体表有毛,皮毛有各种颜色,有的身上甚至有硬鳞。皮毛一般细腻、有光泽,十分漂亮。而在足尖、耳朵、头部没有毛。

鼻行类动物的第四个特征是尾巴比较发达,有的尾巴比身体还长,尾巴不仅能套取食物,有的甚至还带有毒钩,能置敌人于死地。

鼻行动物的繁殖力不太强,一胎只怀一个仔,很少一胎多仔,妊娠7个月到1年。由于栖息的群岛天敌较少,所以存活率较高。

以下是几种最具特色的鼻行动物。

大型鼻行兽

大型鼻行动物体形高大,加上尾巴的长度可达1.7米以上,其代表种类是“四鼻兽”。它们长着4个鼻子并用4个鼻子走路。鼻子的构造相当奇特,既没有硬鼻骨,也没有软鼻骨,而是一种海绵体,海绵体在充血后能很快变硬。在它们的鼻子中还有空气压缩装置,行走中能发出“嗤嗤”的声音。更为奇特的是,幼兽四肢发达,成兽后肢退化。四鼻兽的尾巴十分特别,又细又长,每当摘取高处果实时,便自动把尾巴扭成一个圈套以套取食物。鼻行动物的尾巴与肠子相通,肠内气体可使尾巴膨胀、伸展到4米多长,不用时放掉其中的气体便可收缩。当地土著人在每年春、秋祭祀节日,都要抓捕一些鼻行动物用树叶包起烤着吃,但平时把它们视为神圣之物。

在大型鼻行兽中还有一族名叫“暴戾鼻行兽”。它们的鼻子构造与四鼻类差不多。尽管捕食猎物时相当凶狠,但因行走中会发出“嗤、嗤”的声音,猎物在没等它靠近时早已逃之夭夭。为此,暴戾鼻行兽采取伺机出击的捕猎方法。在捕猎过程中,它们发出的喧闹声和过慢的步速总给人留下滑稽的印象。

在鼻行兽中,暴戾鼻行兽是少有的后肢发达者,这可能是因为后肢有利于抓捕猎物的缘故。再者,它们的尾端带有毒钩,在同类斗殴或追捕猎物时,毒钩一旦刺入对方皮下,立即会注入毒液,瞬间使对方流泪倒地。另外,暴戾兽还具有锋利的牙齿,适宜于撕裂猎物的皮肉,甚至连大的骨头都可以吃光。这种鼻行兽在吃饱后喜欢找一片树阴躺在下面昏然入睡,因此它们的皮下脂肪十分发达,通常可以一睡几个星期不用捕食。

飞行鼻行兽

在鼻行动物世界里还有一种会飞的鼻行动物。它们只有一个细长、端部薄而扁担可折成三节的鼻子,降落时鼻子可以支撑整个身体。这类鼻行动物的鼻子有弹性,当起飞时鼻子能像弹簧一样把身体弹起,动作极快。但后肢已萎缩甚至消失,前肢细长。两耳发达,犹如兔子耳朵,飞翔时两只耳朵不停地振动,可以像蜻蜒一样飞来飞去在花丛中、在田间地头捕食虫子。耳朵的振动每秒可达10次以上,借助耳朵,飞行鼻行动物可以早晚不停地飞翔觅食。

蛞蝓鼻行兽

在麦尔维利岛海岸边的潮湿地带,还生活着一种带硬鳞和甲壳的鼻行动物,学名叫“蛞蝓鼻行兽”。它们靠近鼻子的颜面肌向鼻子部分延伸,呈现出显著分化,所以其鼻子构造很特别,肉质的鼻子既厚又肥大,软绵绵的像鼻涕虫一样,又像出了壳的蜗牛。利用这种特殊构造,鼻子上的肌肉伸缩自如,可以前进、后退,特别是在泥地上爬行更快。蛞蝓鼻行兽的尾根部有能分泌芬芳甜液的腺体,为此会招来一种带刺的熊蜂成群地聚集在其周围。遇到这样的敌情,蛞蝓鼻行兽下身和尾部的一排排硬鳞便会折叠起来,护住身体,进行自卫。蛞蝓鼻行兽的主食是昆虫,但有时也挖些卷贝充饥。

蛞蝓鼻行兽雌雄交尾的方式很别致。在黄昏时分,雄性开始围着雌性跳跃,不时发出鼻音向雌性求爱。交尾后立即离开。幼仔在出生后即可独立生活。蛞蝓鼻行兽善于与同种其他伙伴和睦相处。它们不会游泳,不能下海,只能在湿地爬行,从不远行。

会钓鱼的鼻行兽

靠近海滨栖息的鼻行动物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学会了用鼻子钓鱼。此类学名叫“鼻吸鼻行兽”的家伙钓

鱼的方法很独特,首先它们能从长长的鼻子上分泌出一种黏稠的黄褐色液体,悬垂到水中,这种鼻液既有气味又有黏性,在水中是很好的鱼铒。当小鱼被吸引上来叮咬时,黏液便把小鱼粘住。这时,鼻吸鼻行兽不紧不慢地拖出水中的鼻子,然后再用长舌把鱼卷到嘴里吃掉。

它们还喜欢成群结队地钓鱼。此时往往是四肢攀在水边树干上,尾巴竖起来,遇有外敌来袭,只要挥动尾巴,尾端带毒的钩子便可以把它们赶跑,保卫自身的安全。

似花鼻行兽

为了生存的需要,会伪装的鼻行动物更是千姿百态,它们的鼻子有的分瓣成片,模仿兰花、石竹花或其他野花。这种鼻行兽通常靠尾巴站立,鼻子朝天,远看上去真像一朵美丽的花。

还有一种长尾鼻行兽,它们的尾巴很硬,可以插进泥土中达15厘米,剩下的部分直立在花丛间就像花梗,有时高可达50厘米,还能随风摇动。幼兽的尾巴不够长,它们便爬上真正的花梗顶端,咬掉花朵,把自己伪装成鲜花的鼻子亮出来,引诱昆虫飞来以便捕食。再有一种“毛茛鼻行类”,它的鼻子像藤蔓一样可以盘在花梗上,以假乱真吸引昆虫前来停靠。

互助鼻行兽

有一种银灰色鼻行动物更是奇特:还在幼年时期,它们就选择一块地盘,用呈管状的鼻子将身体倒立在那里,鼻子的分泌物日积月累,使鼻子越长越粗、越长越高,最后由管状变成柱状,最终固定在那里,就像一棵小树一样永不移动。那么,它们怎样生存呢?一是靠尾部毒钩分泌出的像果实一样芳香的黏着力很强的分泌物,吸引昆虫过来停在尾巴上粘住吃掉;一是靠一种叫做“寄生鼻行兽”的鼻行动物给自己喂食物。

寄生鼻行兽体型很小,鼻子细长,嘴呈管状,不能吃东西,只能靠吸食液体为生。因此这种寄生鼻行动物就捉虫子喂银灰色鼻行动物,把它们喂饱之后,银灰色鼻行动物胸部的奶头就会膨胀起来,寄生鼻行兽就用管状的小嘴吸吮奶水喝。这种两厢情愿的互助行为十分有趣。

另类鼻行兽

这种鼻行动物性格温文尔雅,白天在洞中蜷缩成一个球睡觉,到了夜里才从洞口向四周伸展出4条或6条带状的东西。这些红色的带子宽2—3毫米,长达30厘米,在漆黑的夜晚犹如闪光灯似地闪烁着吸引昆虫来到近旁。其实,这些带状东西就是鼻行动物的鼻子,上面具有黏液,能捕捉前来的昆虫。这种鼻行动物警惕性很高,一旦有光照到洞口,它们立即麻利地退缩进洞中。

另外,还有一种全身长着长毛被称为“长毛鼻行兽”的。这种鼻行兽仿佛是靠父系社会维持着,以年长的雄性为首带着一小群生活。它们以胡萝卜为食物。4个管状鼻子粗壮有力,只需两个鼻子就能把胡萝卜从地下连根拔出。上年纪的雄性与全身呈褐色的年轻个体或雌性不一样,银灰色的尾巴非常醒目,它们挥动尾巴便能引起群体的追随效应。早先的动物学家曾经做过实验,即人为地把尾巴染成金黄色的雌性放人群中,结果同样引起了追随效应。

相关热词搜索: 怪物
上一篇:书里有什么 下一篇:绕了好几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