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旅游管理专业论文校企联盟下的产教协同培育旅游管理人才

时间:2022-04-24 12:10:04 来源:网友投稿

  旅游管理专业论文校企联盟下的产教协同培育旅游管理人才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旅游行业对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情况,结合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以辽宁省旅游服务业校企联盟为例,提出了校企联盟助力产教协同培育旅游管理人才的路径:政府在推动校企联盟运行中发挥监督指导作用;专家咨询委员会发挥产教问题分析、研究、指导作用;信息共享平台即时发布旅游行业、人才供需资讯;定期召开高峰论坛研讨旅游产业、旅游教育热点问题;联盟专家通过调研、项目研究等方式助力服务地方旅游产业。

  关键词:旅游管理专业;校企联盟;产教深度融合;辽宁省

  随着我国旅游业向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和现代服务产业的升级,产业发展和转型升级的速度加快,旅游业对经济、社会的贡献度提升,与此同时,旅游行业对人才需求的数量增加、质量提升,人力资源素质的高低逐渐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旅游竞争力的一项重要指标,因此,旅游人才的培养质量备受关注。高校作为旅游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所培养的学生能否适应旅游行业的需求,能否引领旅游行业的发展,是判断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也是高校、行业以及社会关注的焦点。我国的旅游人才培养包含学历教育和非学历培训两部分,其中,学历教育已经形成了涵盖大专、本科、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四个培养层次,本文主要探讨本科层次的学历教育。由于旅游管理专业的应用性特征,我国许多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层次的教育由注重培养学生的理论研究能力,向注重培养行业实践能力转变,也有许多高校将培养学生的理论研究能力与行业实践能力置于同等重要的位置。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大多借助于行业实践教育基地,产教协作共同培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为旅游业培养了众多人才。然而,笔者通过对一些旅游企事业单位的调查发现,旅游管理专业的教育仍然存在着实践应用能力、职业适应能力不强的问题,人才供需错位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基于此,笔者探讨基于校企联盟,高校、企业、政府形成合力、共同发力,助力产教深度融合,协同培育旅游管理人才的路径。

  一、旅游产业的发展亟需大量旅游管理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大致分为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1949年至1978年。这一时期我国的旅游业受生产力低下和经济落后等因素的影响,国内游客数量很少,旅游活动主要面向来华的外宾,因此,在一些主要城市陆续设立了华侨服务社,接待来内地的海外华侨、港澳台同胞和外籍华人。旅游产业规模不大,需要的就业人数也有限。第二个时期是改革开放至今,即1978年至今。在这一时期我国的旅游产业经历了初步发展、快速发展、稳定发展三个阶段。初步发展阶段(1978-1987):这一阶段的特征是接待入境旅游为主,国内旅游业相对比较落后,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但旅游产业对人才的需求已经显现,旅游人才的学历教育和培训开始有了一定的发展。快速发展阶段(1987-1997):这一阶段的特征是入境旅游、国内旅游并行发展,我国居民的商务旅游、休闲旅游需求发育并迅速增长,国内旅游人(次)数迅速增加,旅游市场逐渐成熟。与此同时,旅游人才学历教育和培训也迅速增加。稳定发展阶段(1997至今):这一阶段的特征是出境旅游市场、入境旅游市场、国内旅游市场全面稳定发展,旅游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与此同时,为了适应旅游产业的人才需求,旅游人才学历教育和培训的规模也不断扩大。2009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指出: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力争到2021年我国旅游产业规模、效益基本达到世界旅游强国水平。2009年以来,国家陆续出台了支持旅游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文件,主要有《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2015)《关于加强旅游市场综合监管的通知》(2016)《关于进一步激发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的意见》(2019)。国家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出台极大地推动了旅游产业的发展。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2018年文化和旅游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8年,国内旅游达到55.39亿人次。入境旅游14120万人次,出境旅游14972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达到51278亿元,入境旅游收入1271.03亿美元,旅游总收入达到5.97万亿元(与2017年相比,增长10.5%)。旅游产业的发展、“一带一路”倡议、文旅融合背景,一方面有利于促进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另一方面对旅游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从发展趋势看,我国旅游产业亟需旅游宏观管理人才旅游产业研究人才、旅游行业高级管理人才、全域旅游创新人才、数字旅游专门人才、景区运营管理人才、定制旅游策划人才、文旅资源整合开发研究人才、旅游服务人才、旅游营销人才等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二、高校培养旅游管理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问题及原因

  我国高校本科层次培养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始于1980年,至今经历了萌芽、巩固发展、规模扩张、内涵提升四个发展阶段。许多高校界定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由研究型、复合型高级人才转向应用性、复合型人才。教育部发布的普通高等院校本科专业目录,提出了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的指导性意见,由高级专门人才转化为应用型、复合型人才。2017年教育部颁布的专业目录指出,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适用现代旅游业发展需要,具备较高的现代管理理论素养和系统的旅游管理专业知识,具有人文素质、国际视野、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能在各类旅游相关企事业单位以及教育和研究机构等从事经营、管理、策划、咨询、服务等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要实现上述培养目标,尤其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理论应用能力,仅仅依靠高校自身的资源和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因此,许多高校开展了产教协同培育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探索,通过见习、实习、聘请行业教师授课、校校和校企联合开展项目研究等方式,尝试校校、校企、校政企等多种培养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毕业生在旅游行业的职业发展能力大大提升。但是,由于学校、企业、学生和家长各方利益诉求的差异性,高校人财物等教学资源不足,人才培养的理念、培养模式、产教融合度等方面仍然存在许多问题,产教协同培育人才的长效机制尚未建立,人才供需错位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1)具体的培养目标与总体目标的吻合度不高。在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方案中,培养目标的总体描述是明确的,在符合教育部本科专业目录关于旅游管理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前提下,结合各高校的办学优势以及区域旅游产业发展趋势,体现办学特色。但是,具体的培养目标不是十分明确,与总体培养目标不是十分吻合,不能支撑总目标的实现。(2)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与旅游行业所需人才的核心能力不匹配。在课程设置上,大多以管理学或经济学相关课程为主,课程教学仍然存在以理论知识传授为主、实践知识和专业技能训练为辅的现象,许多教师很少持续开展行业调研,对行业发展对人才的新需求不了解,对毕业生职业发展所需的核心能力不明确,教学内容、教学设计尚不能完全支撑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教学效果不能适应行业发展的需要,不能完全支撑总体培养目标的实现。

  (3)教学资源的先进性和实效性不强。受高校人财物等资源的影响,实践设施设备的购置、维护和更新缺乏充足的财力支持,双师型师资的配备以及教师职业能力的发展培训不能满足教学和研究的需要。有些高校虽然聘用了一些业界实践操作人员和管理人员作为兼职教师,但是由于他们的教学经验不足,教学手段单一,课堂掌控能力较弱,教学时间的安排也会因为原单位的工作而临时调整,教学质量不高。校内教师以理论知识传授为主,对行业发展动态、企业经营管理的趋势、新市场、新产品、新技术、新机遇、新挑战以及对人才的新需求等方面的内容不熟悉,讲授的知识相对滞后。(4)校企合作形式较为单一。企业缺乏与高校深度融合协同培养学生的内驱力,大多局限于企业提供实习的场地和实习岗位,高校提供短期实习的学生。企业由于接纳学生实习需要投入培训和管理成本,而学生实习结束往往就会离开企业,企业往往只是对实习学生做简单操作方面的短期培训,就将其作为廉价的劳动力派往最基层的服务岗位,学生得不到管理岗位实习、轮训的机会,许多学生对简单重复的最基层岗位的工作产生厌烦心理,行业内就业率不高。

  三、实证分析:

  校企联盟助力产教协同培育旅游管理人才校企联盟是学校、企业、研究机构、政府采用协议的方式,自愿结成一个非盈利性的相对稳定的组织,利用各自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将学生课堂学习与工作实践环节的学习有机结合起来,利于构建产教深度融合协同培育人才的培养模式。目前,校企联盟大致分为学校主导型、企业主导型和校企融合主导型三种模式。校企联盟是学校、企业、研究机构、政府之间建立的一种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在旅游管理人才培养过程中,一些高校尝试实施校企联盟的方式,与企业、研究机构、政府建立相对稳定的联络机制,促进产教深度融合、协同育人,解决人才培养供需错位问题,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由于企业与高校之间、高校与高校之间对联盟诉求的差异性,政府指导和监督力度的差异性等原因,联盟在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方面的作用参差不齐。笔者任辽宁省旅游服务业校企联盟秘书长两年多来,尽力打造联盟助力产教协同育人的平台,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因此,以辽宁省旅游服务业校企联盟为例,分析校企联盟助力产教协同培育旅游管理人才的路径。

  (一)辽宁省旅游服务业校企联盟简介辽宁省旅游服务业校企联盟(简称联盟)成立于2017年5月,由辽宁省教育厅主管、指导,辽宁省旅游发展委员会(现与文化主管部门合并组建为辽宁省文化和旅游厅)、省内各市旅游主管部门、省内开办旅游管理类专业的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省内部分旅游行业企业(包括行业协会、规划设计院所、旅游集团、景区、旅行社、酒店、展览馆、会展公司)163个成员单位共同组建,并根据联盟章程开展各项活动。联盟实行理事会制度,由沈阳师范大学任理事长单位,下设秘书处,负责理事会各项决定的组织落实工作,协调联盟的业务活动并具体管理联盟的档案工作。

  (二)辽宁省旅游服务业校企联盟助力产教深度融合的路径(1)政府在推动校企联盟运行中发挥监督指导作用辽宁省旅游服务业校企联盟建设是推进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个重要举措,是促进供需双侧提升人才供给质量和水平的必要途径。辽宁省教育厅发挥主管、监督、指导作用,制定《校企联盟任务清单》,指导联盟围绕人才培养、科研项目和成果转化、实习和就业、校企人才队伍建设、对接地方经济等五个方面组织活动,组织召开联盟专题研讨会、经验交流会指导联盟运行工作,同时拨付专项资金支持联盟的运行,并制定《辽宁省校企联盟考核评价标准(试行)》,将联盟的运行情况纳入省内高校的业绩考核范畴,使得联盟的运行有方向、有目标、有动力。(2)联盟专家咨询委员会发挥产教问题分析、研究、指导作用联盟吸纳高校、企业人员,遴选60名专家组建咨询委员会,结合联盟发展的实际工作需要,为联盟提供旅游产业态势研判、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政策咨询等方面强有力的智力支持,保障校企深度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和服务地方经济工作的开展。

  (3)联盟信息共享平台即时发布旅游行业、人才供需资讯辽宁省旅游服务业校企联盟网站,设置通知公告、供需信息、行业资讯等板块,打造联盟的信息对接、供需对接、成果转化对接平台。建设联盟微信公众号,多渠道做好联盟信息工作。设置联盟单位联系人和专家咨询委员会微信群,即时发布旅游行业资讯和人才供需资讯。(4)联盟召开高峰论坛研讨旅游产业、旅游教育热点问题联盟每年定期召开2次高峰论坛,就辽宁省旅游产业发展与人才培养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研讨,邀请境内外专家、学者作讲座,探讨辽宁旅游产业发展的现状以及趋势、辽宁省《十三五旅游发展规划》提出的“六大新兴旅游区综合开发”和“八大重点工程体系建设”、旅游大数据、旅游互联网发展对旅游人才培养的新诉求,为辽宁旅游产业发展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新思路,使高峰论坛成为产教深度融合交流的平台,促进联盟成员单位共建、共通、共融、共赢。(5)联盟专家通过调研、项目研究等方式助力服务地方经济联盟专家组成调研团队、项目团队,形成合力,先后为彰武县、朝阳县、喀左县、阜蒙县、建平县、凤城市、宽甸县、昌图县、康平县等县域旅游产业发展献计献策。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引领,发挥旅游学科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优势,推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同时,为旅游教育提供具有时效性、针对性的产业发展态势素材,利于实时更新教学内容。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J].国发[2009]41号.

  [2]刘芳.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中本科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5(1).

  [3]张培茵,王玉.旅游高等教育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10).

  [4]郭丽.基于协同理论的高职旅游人才培养机制研究[J].四川旅游学院学报,2015(3).

  [5]王文杰,基于互联网背景下的旅游管理专业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8(2).

  [6]吕爽,杨小键等.校企合作下高校创新创业类人才培养新模式研究[J].中国高校管理,2016(3).


 

相关热词搜索: 管理人才 协同 培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