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的距离摘抄加赏析12篇
守望的距离摘抄加赏析篇1
《守望的距离》是一本关于人生的散文集,里面每一篇散文读了都引人入胜,本书写作期间,作者生活中发生了一连串变故,因而偏多对于人生难题的思考,诸如生与死、爱与孤独、执著与超脱、苦难与幸福等等。事实上,这些问题是每一个热爱人生但又难免遭遇挫折的人都会面临的。散文里说“每个人都是一个宇宙,每个人的天性中都蕴藏着大自然赋予的创造力。把这个观点运用到读书上,爱默生提倡一种‘创造性的阅读’。这就是:把自己的生活当作正文,把书籍当作注解;听别人发言是为了使自己能说话;以一颗活跃的灵魂,为获得灵感而读书”。是的,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宇宙,如果我们自己都放弃了自己,那谁还来拯救这个“宇宙”呢?我也希望自己成为自己人生的守望者,守望着自己的人生。人生就像一盘棋,走错了一步就会悔悟终生。但与棋不一样的是:棋可以悔或重下一盘,可人生不能重来。所以,我们要认真下这盘棋。
我要做一个幸福的守望者?守望着我拥有的东西,守望着我的理想,守望着我的朋友,守望这世间美好的一切,守望幸福。
守望的距离摘抄加赏析篇2
虽然短短的寒假已被各科作业和家庭活动挤得满满当当,但是黄庭坚说过:“一日不读书,则语言无味,面目可憎。”所以我在时光的缝隙中挤出了读书的时间,好好地享受了过年的精神大餐——《守望的距离》。
“守望的距离”,书名起得真好!有守望就有期待,在现实和梦想之间找到自己的差距。翻看目录,那一篇篇文章的标题就引人入胜。“未经省察的人生没有价值”、“每一个人都是一个宇宙”、“生命的烦恼和创造的欢欣”、“闲适:享受生命本身”。在题目的背后闪烁着作者作为一个哲学家特有智慧和对人生的思考。
“每个人一生中,都曾经有过一个依照真性情生活的时代,那便是童年。孩子是天真烂漫不肯拘束自己的。他活着整个儿就是在享受生命,世俗的厉害和规矩暂时还都不在他眼里。随着年龄增长,染世渐深,俗虑和束缚愈来愈多。”
我承认,原先的我有些自私虚荣,在成长的过程中,看到了一些尔虞我诈,感觉好可怕。但人总要面对,总要长大,这是不可以逃避的!读了这本书,我得到许多感悟:生活不必要追求十全十美,只求简单,潇洒!不要刻意去追求那世俗成就,只是坚持自己的灵魂!坚持自己生命的真实!我不求生活能多姿多彩,永远幸福。也不希望有大风大雨,坎坎坷坷。我只希望过着平静、淡定、欢喜的生活。我会真实地感受到,自己真真切切地活着!这就很好!。
活着,爱着。这也许是很多人的追求。作者也在寻求爱的智慧,他认为爱情基于幻想,而爱的魅力在于“永远未完成”,每当爱完成了的时候,爱就终结了。他说幸福是爱心的充实,是一种活得有意义的鲜明感受。他侃侃而论的是人生各种生活形态和情感世界。其中,好多我现在不懂。我也不想多做纠缠。我只是告诉自己:我与心灵有个约会,每一天都要心中有爱,坚强地活着!
守望的距离摘抄加赏析篇3
第一次读《守望的距离》是在去年,刚开始就被周国平老师文中睿智的哲理和充满魅力的语句所吸引。品读之间,不仅仅是对他文笔和思想的惊叹,更加是对自我境遇和人生的思考,同时也是触及到自我灵魂深处的感叹。直到之后我又情不自禁地翻看数遍,每次都获益颇丰,它就像是一把手术刀,一点点剖开自我给别人看,同样也将自我的内心打开了展示给自我看。
周国平的文笔算不上晦涩,平淡中透露出深邃的神秘感,有着十足的爆发力和张力,在看似平白的文字后面其实隐藏着一位智者对人生独有的洞察和思考。所以该书需要在一种相对安静的环境下慢慢品读,我也是每一天早起晚睡才把它读完的。这本书让我的思想变得更加清澈,对生活的理解也变得简单。我慢慢跟着作者的脚步走进书中,体会他对人生的思考,对爱与孤独的发问,对执著与超脱解释,对苦难与幸福的感叹。事实上,书中的每一篇文章都是我们每一个热爱人生但又难免遭遇挫折的人都会面临的,只是那种纯粹的感觉,在物资和世俗化的这天,早在不经意间地被消磨殆尽了。
重温全书,直叫我掩卷沉思。反复品酌之下,不得不为作者构思拍案叫绝。全书资料几乎都取材于生活琐碎小事,放佛就是将道理摆放在我们眼前。触手可及的哲理,是那么情真意切。“我们短暂的生命过于拥挤,我们把太多的光阴抛洒在繁忙的工场和喧闹的市场。”这是在文中让我记忆犹新的一句话,也是带给我最多感触与同感的一句话。人生数十年,历经风雕雨琢享受过光荣失败,然繁华过后总是寂然,所有一切都免不了走向共同的终点,那就是寂灭。周国平站在一个更高的高度来守望这一世繁华,他俨然一个守望者,一个时代的指引者。他在书中告诫众生,虚名浮利到头来终究一场空。他在慢慢探索,为这本书的读者们寻找人生的真谛,其实答案早就写在了书的名字上——守望的距离。
究竟要历经多少跋涉,才能将这守望的距离看破?时光被蚕食鲸吞之后,余下的才是人生的根本。而世人苦苦追寻的浮华,终究抵但是荏苒的烟云。混淆在红尘之中,其实谁都无法自拔,唯一的解脱便是做一个守望者。何为守望者?他与时代潮流持续了适当的距离,他守护着人生的那些永恒的价值。而“距离”是什么?它不单单是指身体上的距离和心灵上的距离,更多的就应是作者来估量生命个体之间空间与时光的度值。这种度值,是对人生本质和好处的拷问,也是对我们自身缘何存活于世界的解答。
守望一片安静,守望一生淡泊,守望一段内心与世界的距离。这段距离,就是我们灵魂的长度,人生的价值和好处也全部都蕴藏于此。而若想自我始终平和而从容地历经森罗万象,唯有坚持在这段守望的距离里净化自我,这样哪怕你走到结束也不会恐惧,因为你的人生已经到达了新的高度。
守望的距离摘抄加赏析篇4
国平的散文不是时下流行的“休闲散文”和“文化散文”,更有别于近年来比较有影响力的余秋雨散文。作为一个哲学家,他作的是那种探索人生之谜、追索生活价值和意义的哲理散文。他关怀的是当前人们的精神境遇和精神状况。在这个日趋实利的时代,这种探索显得有些“不识时务”。从这个意义上说,国平是孤独的。然而,他却是博爱的,追索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已经成为他难解难分的情侣,他在追索中体验着并与读者分享着人生的乐趣和心灵的欣慰。
国平说他的孤独“带着如此浓烈的爱意,爱着田野里的花朵、小草、树木和河流。”在本书中,他怀着对生活的深深爱意,谈生活、谈人生境界。他认为一个人不能把自己的一切都投入在现实的利益世界中,在其中随波逐流。“人必然有人格上的独立自主,不能攀援在社会建筑和他人身上。”在人的现实生活之中,还应有独立自主的精神家园。失去精神价值的生活,纵然轰轰烈烈,也只是浮光掠影的表象,是一种空虚和无聊的生活。“每个人都是一个宇宙,都应该有一个自足的精神世界。这是一个安全的场所,其中珍藏着你最珍贵的宝物,任何灾祸都不能侵犯它。”他告诫人们,不要让琐屑的生活淹没自己,不要失去自己,尤其是不要失去精神家园,一个人拥有了精神家园,他就拥有了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守望的距离摘抄加赏析篇5
2021年的炎夏,我第一次踏入了大学校门,也一头扎入了那浩瀚书海中。初读周国平先生的书,我庆幸我看到了这样的一段话,“每个人都是一个宇宙……人仿佛有两个自我,一个自我到世界上去奋斗,去追求,也许凯旋,也许败归;另一个自我便含着宁静的微笑,把这遍体汗水和血迹的哭着笑着的自我迎回家来,把丰厚的战利品指给他看,连败归者也有一份。”记得当年的我还把这段话抄在了活页纸上,大学四年里,笔记本的扉页语一直都没有变过,一直都是这段温暖又激励的话语。它就像路的尽头的那盏灯,一直指引着我前行,它更像是我深藏于内心的一个温暖的家园,时刻都对我喃喃细语,“累了就回家。”时光荏苒,如今的我已不再是那象牙塔里的人儿,一头扎进了工作后,生活也复杂了许多,不能说迷茫满布,困扰也是不少的,很难能静下心一读好书。
于周国平先生,我是心怀感激的。正是这么一个朴实温暖的哲学家让我对哲学产生了兴趣,哲学也不尽是晦涩难啃的理论,也不都是些抽象难懂的哲学问题,原来我们也可以过上一种哲学的生活。哲学与生活,也是理性与感性。一个不感性又不理性的人,生活不一定精彩,但也肯定是纯朴的。一个既感性又理性的人,理性的光辉普照生活中的杂绪万千,若能理得清清楚楚,想个透彻明白,那便是有福气的生活。倘若总是在感情与理性之间徘徊与挣扎,那便是纠结丛生。理性而不感性,生活会枯燥些,但应该也是井井有条的。人最怕的就是感性而不理性。缺少了理性对生活的整理,人就容易迷失在感性化的生活里。莫名的挫败感,难以驱逐的空虚感,对未来的无力感,斗志昂扬又情绪低落,自信又自卑,生活陷在情绪化的泥潭中无法解脱。
感性是天生的,你不能控制自己对一花一木伤怀。感性也并非不好,它让生活变得更加丰富。但要丰富且多彩,人就必须理性的活着。作为一个普通人,我们理性不必达到通晓生死的哲人智慧,我们理性的活着,只需要接受现实,接受自我。接受现实,人理性活着的第一步。接受现实,生活的每一步才能扎实的落在土地上。而接受现实,最重要的莫过接受自我。恰当的自我评价,你才不会陷入无谓的自信与自卑之中。接受了现实,你就要着手做你力所能及的事。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时间于你才真正产生了价值。做力所能及的事,一是有得做,二是可做,在一点一滴的小成功中积攒把握生活的信心。
守望的距离摘抄加赏析篇6
《守望的距离》是周国平先生的一本散文集,里面每一篇散文读了都让人觉得扣人心弦,每一篇散文都体现了周先生对待生活充满激情与热爱,对待人生充满睿智与希望!而散文里那些魅力的近乎格言和诗句的语言,也深深的触动了我的灵魂。
从周先生的文字中我看到了一位智者的沉思,一位长者的感悟,也找到了一份力量去面对凡尘中的一切琐事。周国平在自序中告诉我们要做一个守望者,“与自己在人世间的遭遇保持一个距离,有了这个距离,也就有了一种看世界的眼光”。而做一个守望者,“职责便是与时代潮流保持适当的距离,守护人生的那些永恒的价值,了望和关心人类精神生活的基本走向”。这样,即使到头来你在物质上一无所有,但你在精神上一定是一个富翁。这是多么深邃的思考啊。其实,在如今这个高速发展的社会,人的使命不仅仅是激烈的竞争,一个人不能把自己的一切都投入到现实的利益世界中,在其中随波逐流。
人生是场边走边唱的戏,有太多的欢喜和悲伤要我们用一生去品尝,去守望,去记载。但人生也终究是美的,不管这其中夹杂着多少零乱不堪的东西,从中领悟一份真谛,得一份智慧,然后始终平和而从容的走下去,一直到结束也不会害怕,这就是一份完美的世俗人生!
周先生将这本集子命名为“守望的距离”,我想也正表明了人生的守望需要恰当的距离。以守望的态度来面对人生,面对生活其实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守望代表着一种期待,它期待的是一个完美的世俗人生。
以守望的姿态来面对生活、面对人生,应该是一件幸福的事。因为守望中含着期待,而这种期待是不浮躁、是踏实、是宁静、是信心十足。读他的书,我的心变得轻松,思想变得澄澈,对生活有了更新更积极的理解。
守望的距离摘抄加赏析篇7
20__年的暑假,一本散文集改变了我的人生观,使之得到升华。散文集有个别样的名字——《守望的距离》,这是迄今为止周国平最完整的一个散文集。最初是不是经意问看到书的饿封面,喜庆了我的眼球,唯美的画面,我决定开始捧起此书。
读着读者,发现周国平的哲理文很耐读,有种说不清淡淡的冷眼观之感,但始终掩饰不住作者心中对生命的挚爱之情。读过后与其说有一份感动,倒不如说是对生命灵性的深切感悟。
“守望者”的职责是与时代宝石适当的距离,守护人生的.那些永恒的价值,了解和关心人类精神生活的基本走向。而“距离”两字更耐人寻味,平时我们所说的距离不过只是身体上的距离,心灵上的距离,而作者想来是他在估量生命体相互召唤的空间与华考|zk168时间的宽度。
细细咀嚼,蓦然发现在物资化的今天,这种我们曾经拥有的心境在不经意中逐渐地掩埋了。书中有许多作者对人生的戏考,诸如生与死,爱与孤独、执著与超脱、苦难与幸福等等。事实上,这种问题是每一个热爱人生但又难免遭遇挫折的人都会面临的。而在众多篇章中,最让我印象深刻最触动我的便是悲观执著超脱。
这三个词语中,也许平时用的最多说的最多的要属三个中的执著了。平时我们都说做任何事都要抱着一颗执著的心,可在这本散问中,周国平先生所讲诉的执著与我们向来用到说到的截然不同,是具有多面性的,作者巧妙地将三个一般不大联系在一起的三个词语连成一段影响人生的态度。作者也多次在此篇中强调了一点人一辈子只想一个问题。
人生中值得思考问题很多,但很多问题通过哲学的方面来分析就会受益非浅,从《守望的距离中,能更引起我门深刻的思考。
守望的距离摘抄加赏析篇8
《守望的距离》中涉及的内容方方面面,林林总总,讲人生,爱,生死,旅行等等。在我看来,其实讲的都是智慧。周国平是著名作家,哲学家,思想家,上的是北大哲学系,读过的书无数,阅尽东西方大家的思想,研究过尼采,不过最重要的是通过自己的思考,结合所处的年代,写出的是自己的人生智慧。因为不是照搬别人的片言只语,那样显得空洞,也不仅仅是自己的偶尔灵光一现,那样很零碎。所以读起来觉得很有味。而关于写所思类的散文,里面有句话非常认同,写散文犹如在海滩上捡贝壳,知道前面已经有很多人捡到过了,而且后面也还会有很多人会捡到,于是感到很心安。对于偶尔也写写文字的自己来说,也觉得很心安。
如果人到了一定的年龄,智慧依然在原地踏步,那可能真的是浪费了人生的时间,只是在虚度光阴而已。有可能他们也在工作,也在养育家庭,也充当各种角色,跟着时代知识在增长,而智慧没有增长,因此总为烦事困扰,周而复始。到了一定的年龄,智慧的增长才是我们追求的。在我看来,智慧是关于人的,关于自己的,关于自己和世界的关系的。通过观察生活,观察人,审视周围,通过阅读古人的典籍,最重要的是通过思考,以更加宽阔更加高度的视角来看这世间的人生,获得对世间生活的豁达与宽容。这是最重要的我们应该学习的东西。这些东西也要反过来运用到当前的生活中,看透人生这洞穴里的生活,才能从眼光中透出这睿智。
智慧有多少没有一个考量的标准,不可言说,因为包含的内容太多,足够你花一辈子的时间去领悟。有些人可能在某个时间段会获得某些方面获得智慧,甚至有些并没有读过很多书的人,通过日常生活的思考,对身边世界的观察,比如年长一些的人,他们某些方面的看法也可能智慧的。因此在智慧这件事情上,永远应该保持谦逊。而通过看书,可以从优秀的古人中了解到更多的智慧,只是能否成为你自己的,那就仍需要你的消化,因为智慧不会教你具体的做法。因此读过很多书的人,也不一定就得到了智慧。更重要的是自己的思考,并能运用到现在的这一世中。在《守望的距离》一书中看到的就是周国平的智慧,方方面面的智慧。他觉得人生的意义就在于努力穷尽这一生的可能性。人生对他即是事业,除此之外无其他事业。智慧是成年人保持童心的唯一办法,成年之后,童心就丢失了,而通过智慧可以保有。
守望的距离摘抄加赏析篇9
黄庭坚说:“一日不读书,则语言无味,面目可憎。”看看现在的自己,大概已经丑陋不堪了吧?幸而学校制订了读书计划,并向我们推荐了些好书。于是,捧起了书,重新充实自己,提升自己。
“守望的距离”首先映入我眼帘。看这五个字就挺美的,有守望就有期待,在现实和梦想之间找到自己的差距。翻看目录,那一篇篇文章的标题就引人入胜。“未经省察的人生没有价值”、“每一个人都是一个宇宙”、“生命的烦恼和创造的欢欣”、“闲适:享受生命本身”。在很多言辞的背后闪烁着周国平一个哲学家的特有智慧和对人生的思考。
特别是“每个人都是一个宇宙”。他在这一节中写到“的严肃往往貌似玩世不恭。古希腊人就已经明白这个道理。爱默生引用普鲁塔克的话说:“研究哲理而外表不像研究哲理,在嬉笑中做成别人严肃认真地做的事,这是的智慧。“正经不是严肃,就像教条不是真理一样。真理用不着板起面孔来增添它的权威。在那些一本正经的人中间,你几乎找不到一个严肃思考过人生的人。不,他们思考的多半不是人生,而是权力,不是真理,而是利益。真正严肃思考过人生的人知道生命和理性的限度,他能自嘲,肯宽容,愿意用一个玩笑替受窘的对手解围,给正经的论敌一个教训。他以诙谐的口吻谈说真理,仿佛故意要减弱他的发现的重要性,以便只让它进入真正知音的耳朵。”
读了本书后庆幸——我已在路上!
守望的距离摘抄加赏析篇10
《守望的距离》是一本关于人生的散文集,里面每一篇散文读了都引人入胜,本书写作期间,作者生活中发生了一连串变故,因而偏多对于人生难题的思考,诸如生与死、爱与孤独、执著与超脱、苦难与幸福等等。事实上,这些问题是每一个热爱人生但又难免遭遇挫折的人都会面临的。散文里说“每个人都是一个宇宙,每个人的天性中都蕴藏着大自然赋予的创造力。把这个观点运用到读书上,爱默生提倡一种‘创造性的阅读’。这就是:把自己的生活当作正文,把书籍当作注解;听别人发言是为了使自己能说话;以一颗活跃的灵魂,为获得灵感而读书”。是的,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宇宙,如果我们自己都放弃了自己,那谁还来拯救这个“宇宙”呢?我也希望自己成为自己人生的守望者,守望着自己的人生。人生就像一盘棋,走错了一步就会悔悟终生。但与棋不一样的是:棋可以悔或重下一盘,可人生不能重来。所以,我们要认真下这盘棋。
我要做一个幸福的守望者?守望着我拥有的东西,守望着我的理想,守望着我的朋友,守望这世间美好的一切,守望幸福。
守望的距离摘抄加赏析篇11
这辈子不沾哲学!
这是读过《守望的距离》后的第一感觉。
一个人要想热爱生活并且能在其中艺术地活着,就别沾哲学。哲学并非艺术,这门学科太过于理性化。而浮生若梦,沉醉于生活,热爱并享受它,比一切都重要,像哲学家一样把人生放于解剖台之上,费劲心机地分割归类创造概念,最终得到的只是更深的迷惘。
所以,同样是讨论生命,比起周国平,我更喜欢史铁生。
《守望的距离》读过后,我感到的反而是更深的迷惘,再读史铁生,感到的却是更多的释然。
史铁生一定也是研究过哲学的,然而,在经过了“未知死焉知生”的求索后,他能够自退一步,找回生活,笑看世界,而不是让人生僵化在一个个永远也说不明白的定义和概念中。
对于人生,这,才是最美的答案吧。
我想,对于后现代的精神危机,哲学也许无法解决,也无需解决。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像史铁生一样,笑着回到自己的生活中。正如史铁生所说,只要你最关心的是目的而不是过程你无论怎样都得落入绝境,只要你仍然不从目的转向过程你就别想走出绝境。事实上你唯一具有的就是过程,一个只想过程精彩的人是无法被剥夺的,因为死神也无法将一个精彩的过程变成不精彩的过程,因为坏运也无法阻止你创造一个精彩的过程,相反你也可以把死亡变成一个精彩的过程。
对啊,就这样,立足于目的的绝境却实现着,欣赏着,饱尝着过程的精彩,你便把绝境送上了绝境。梦想使你迷醉,距离就成了快乐,追求使你充实,失败和成功都是伴奏,当生命以美的形式证明其价值的时候,幸福是享受,痛苦也是享受。
有人说,史铁生一如既往地思考着生与死、残缺与爱情、苦难与信仰、写作与艺术等重大问题,并解答了“我”如何在场、如何活出意义来这些普遍性的精神难题,是史铁生解决了现代中国人的精神危机,我想,也许这是对的。
从今以后,像史铁生一样的活着,一起笑看。
守望的距离摘抄加赏析篇12
对周国平的印象始终是哲学方面有很深造诣的人,之前读愿生命从容对他的很多鸡汤格言不是很认同,这本更像一本哲学入门书吧,适合在很安静的午后阅读。
周国平是中国当代哲学家中我很喜欢的一位,因对哲学和心理学有感兴趣,所以大学时常跑图书馆看尼采柏拉图黑格尔,但无奈太枯燥读不透,思想也并未得以多少升华,而周老师的文相对通俗易懂,适合我这样的初学者。
在周国平的《守望的距离》中,他探讨了关于人生、亲情、爱情这些人生话题。这本书是周国平因生活变故而引发的深刻思考,对每个热爱生活而遭遇挫折的人,都具有指导人生的实用价值。
在本书写作期间,作者周国平生活中发生了一连串变故,因而偏多对于人生难题的思考,诸如生与死、爱与孤独、执著与超脱、苦难与幸福等等。事实上,这些问题是每一个热爱人生但又难免遭遇挫折的人都会面临的。也许正因为此,本书在今天仍不断获得新的知音,包括一茬一茬成长起来的可爱的青年读者。
短小的篇幅里充斥了大量的精美句子。这些句子往往用词华丽,使用大量对仗,读起来朗朗上口,却又不空洞地堆砌辞藻,能说明大道理。在当时的我看来简直是写摘抄作业的利器,我个人也将周国平的书奉为神作,供在书架最显眼的位置。我不敢说我读懂了他的文字:尽管读的云里雾里,我还是感叹于周能随手就写下富含深刻哲理的句子,并似懂非懂的把这些哲理作为自己待人接物的准则。
先生的文字实实在在地告诉了我们正确的三观,带领我们对这个世界的美丑有了初步的认识。就像你不能嘲笑幼儿园教给你的汉语拼音太基础,算术题太简单。现在觉得空泛,是因为已经有了自己的价值观,发现周先生华丽的辞藻是对文章内容过于浅显的掩饰。周先生的书更像是每个人成长路上的启蒙读物,并且具有很大的价值。
现在枯燥的生活让我们的精神日渐干涸,在我们苦恼于不知目的的时候,不妨看看哲学,不妨看看周国平的这本《守望的距离》。哲学不来就不乏对死亡的探索,但绝非是唯一的课题。哲学同样可以指导我们如何思考,如何智慧地面对人生。
相关热词搜索: 摘抄 赏析 守望 《守望的距离》摘抄及感悟 守望的距离摘抄段落 守望的距离读书笔记摘抄 守望的距离经典句子 《守望的距离》 守望阅读短文及答案 守望的距离作者 守望的距离主要讲了什么 守望的距离感悟 守望的距离主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