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gǎn wù,是指人们对特定事物或经历所产生的感想与体会,出自汉刘向《列女传·张汤母》,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学四史感悟500字4篇 , 供大家参考选择。
学四史感悟500字4篇
第一篇: 学四史感悟500字
学习四史心得感悟发言2
学好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是今年党内学习教育的重点,也是牢记初心使命的重要途径。通过对“四史”系统化学习,能够更加深入的对当前面临的新形式、新任务、新要求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把握。
一、学好“四史”,在鉴古知今中把准规律。总书记强调,对组工干部来说,第一位的是政治上绝对可靠、对党忠诚。四史学习涵盖了我们党近百年的奋斗史、新中国X多年的发展史、改革开放X多年的实践史,是我们深刻理解新思想的理论渊源、历史脉络和实践逻辑,学好“四史”,能够帮助我们即使走得再远也不忘来时的路,看清脚下的路,坚定未来的路,在实践中不断和党中央、向新思想对标对表,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文化自信。
历史是最好的教课书,树立正确的历史记忆,有助于鉴古知今,学史明智。四史学习不是水煮历史,是必修课不是选修课,不能抱着走马观花,挑挑拣拣的心态去学习,而是真正把四史学习作为接受政治锻炼的一条必经路,提高政治能力的一场马拉松,学在日常,习在经常。对浩瀚无垠的四史,也要做好深学、细照,做到学有所获,学有所悟。
二、用好“四史”,在学史明智中谋事创业、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指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党建工作归根结底就是做人的工作,要从四史学习中汲取直抵人心的力量、厚植坚定的政治素养、提升自身的理论功底,并进一步转化为党建引领社区治理各项难点瓶颈工作的实践热度和情感温度,从而实现党建跟人走,人才能跟党走的根本目标。
毛主席在延安时期就曾说过,延安的人要通古今,全国的人要通古今,尤其是我们共产党员,更要通古今。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更好地认识过去,运用好历史这门大学问,才能把握当下和未来。
发展是历史不变的旋律,也是基层党建永恒的主题。要善于把四史作为“显微镜”、“望远镜”,对我们现在的工作进行全面的审视,找准基层党建的定位,判明工作所处的时和势,在比学赶超中,在解锁新技术、新模式、新品牌中,不断创造新的历史传奇。
第二篇: 学四史感悟500字
四史教育感悟(4篇)
(篇一)
历史就像一面镜子,洞照世事。历史也是一笔丰厚的财富,了解历史可以反省以此提高觉悟,避免重蹈覆辙,减少错误,参照过去选择,就能知道如今的选择是否正确,看过去的生活就能了解到当下生活的利弊。
历史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形成、发展及其盛衰兴亡的真实记录,凝结着前人的各种知识、经验和智慧。以史为镜,可以牢固信仰;以史为镜,可以知荣辱;以史为镜,可以明方向。历史是精神的故乡,也是最好的教科书、最好的营养剂和清醒剂。
把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作为党员,干部学习教育的重要主题,把学习教育落实到解决问题、推动事业发展上来,推动党员干部充满激情、富裕创造、勇于担当,便是“四史”学习教育的题中之义。
知史可以明鉴。“四史”,就是我们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奋斗史,就是我们党带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创业史,就是我们党不断勇于自我革命精神打造和锤炼自己的发展史。“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的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面向 美好生活。我们更要守住初心、勇担使命、勇于担当、勇往直前。
学习历史,是为了鉴往未知,更是为了让初心“薪火相传”。
(篇二)
作为一名团干部,我将平衡好工作和学习的关系,抽出碎片化时间抓紧学习,以史鉴今,不断从历史中汲取精神力量、汲取经验智慧,牢记党的初心和使命,坚定理想信念,提高政治站位,更好地引领和推动四平团员青年在疫情防控、复工复产中发挥突击队和生力军作用,在社区建设和发展中绽放青春光芒。
(篇三)
目前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成为了一种潮流,一种新风尚,吸引着大家去学习,去了解,去感受着他的历史路程。在“四史”学习教育中,更清楚地洞察历史发展中的价值性与规律性,更好把握历史进步规律与发展趋势。不忘初心跟党走,初心之火担使命。就像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他威胁着亿万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时,党中央一声号令,全党从上到下闻令而动,广大党员、干部在危难时刻挺身而出、英勇奋斗。学好四史,了解过去把握今天,牢记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传承好长征精神,以更加坚定的信仰和信心迎接新挑战,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篇四)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吉林考察期间强调,我们一定要牢记革命先辈为中国革命事业付出的鲜血和生命,牢记新中国来之不易。创业难,守业更难。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要很好学习了解党史、新中国史,守住党领导人民创立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世世代代传承下去。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充分利用红色资源,开展党的优良传统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激励广大党员干部结合新的时代特点发扬革命传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好团结带领各族群众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而奋斗。因此,我们一定要深入研究、广泛挖掘、充分利用红色资源,切实抓好“四史”学习教育,做到“知事、明势、求是、尚实”。
一是知事,学习历史知识,了解历史事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四平战役纪念馆、杨靖宇干部学院、东北抗联密营遗址等红色资源对于“四史”学习教育具有重要意义。每一处革命遗迹、每一件革命文物、每一段革命故事都是红色文化理念、传统美德、人文精神的有形载体、典型案例和鲜活记录,都承载着革命奋斗的印迹,都闪耀着爱国主义的光芒,都是鲜活的学习素材。组织广大人民参观革命遗迹、瞻仰革命文物,组织评选红色历史名人、讲述红色革命故事,让红色历史名人走进现实生活、让红色革命故事家喻户晓,通过开展学术研究、文化传习、品牌打造、文艺创作等,将对红色资源的深刻把握、深刻总结、深刻洞察、深刻体悟,蕴涵、体现在“四史”讲述的历史事实中,可以让广大人民生动、鲜活、深刻地学习历史知识、了解历史脉络、掌握历史事实。一方面,坚定“四个自信”,坚定广大党员干部的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另一方面,旗帜鲜明地批判历史虚无主义,把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清醒认识、深刻揭露、彻底批判建立在翔实准确的历史事实支撑和深入细致分析基础上,切实增强历史感、说理性和感染力。
二是明势,分析历史形势,明确社会走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世界的今天是从世界的昨天发展而来的。今天世界遇到的很多事情可以在历史上找到影子,历史上发生的很多事情也可以作为今天的镜鉴。“四史”可以帮助我们从根源上理解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现实原因、发展逻辑、演变趋势等,提供一把“金钥匙”,找到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从历史中总结经验、汲取智慧、明晰大势需要博古通今、鉴古知今、古为今用。一方面,强调空间维度,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把历史事件放到中国历史长河、世界历史大局中去审视,才能科学理解历史事件,更加客观总结经验,更加深刻认识到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另一方面,要强调时间维度,把历史事件放在前后相继中加以考量,弄清楚来龙去脉,用历史思维思考中国共产党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才能深刻理解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三是求是,坚持实事求是,探求历史哲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重视历史、研究历史、借鉴历史,可以给人类带来很多了解昨天、把握今天、开创明天的智慧。唯物史观要求历史研究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原则,积极探求事物的内部联系及其发展的规律性,认识事物的本质。“四史”知识及其蕴含的智慧和哲理,不仅能够帮助我们深刻地了解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而且对于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主义事业也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加强“四史”学习,要通过比较研究和辩证思考,准确把握主题和主线、主流和本质,汲取“历史营养”,真正做到用历史来教育自己、启迪他人、鼓舞群众,用历史哲理来武装头脑、启发思考、提升能力。要积极保护、不断开发、充分利用红色资源,组织广大人民尤其是广大青少年追寻革命先辈的足迹,领略革命精神的真谛,夯实信念之基,补足精神之“钙”,坚定跟党走的理想信念。
四是尚实,坚持脚踏实地,推进工作实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学习历史知识的时候,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和方法论,不能读死书,要同工作实际结合起来。加强“四史”学习教育,传承红色基因,要引导广大人民尤其是广大青少年深刻地理解和感悟信仰之力、理想之光、使命之荣、担当之重。一是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充分利用红色资源富集的地缘优势,激发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的爱国情、报国志、筑梦行,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精神动力。二是要把“四史”学习教育与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紧密结合,健全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的工作体系,推进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深厚支撑,凝聚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磅礴力量。
第三篇: 学四史感悟500字
学四史小报
第四篇: 学四史感悟500字
高校四史教育思考体会感悟发言
一、理论逻辑方面:“四史”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思致相因
“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实际上是中国共产党的为民服务史、孜孜奋斗史、理论探索史、自身建设史。它生动地反映了人民的政治选择历程、国家的政治现代化历程和党的政治建设历程,具有极强的政治性。
就理论逻辑而言,“四史”教育不是一般的历史教育,而是以历史学为基础的特殊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思致相因。“四史”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实然性的历史基础,思想政治教育是“四史”教育应然性的价值体现,二者具有高度的内在契合性。
党的*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更加注重从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宝库中汲取理政的智慧。强调:“要继续加强对党史、国史的学习,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做好现实工作、更好走向未来。”他将“四史”教育提升到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2013年7月,再访西柏坡时指出,党史是最好的营养剂,“多重温这些伟大历史,心中就会增加很多正能量”。他从坚定党员干部的公仆意识与为民情怀的角度阐明了党史教育的重要意义。
2019年7月,中央“*”主题教育领导小组印发《关于在“*”主题教育中认真学习党史、新中国史的通知》,要求党员干部把学习党史、新中国史作为牢记初心和使命的重要途径。2020年1月,在“*”主题教育总结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要把学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作为思想wz的重中之重,同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贯通起来,同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结合起来。”
2020年10月,在参观“铭记伟大胜利捍卫和平正义--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主题展览”时强调,要“学好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激励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更加紧密地团结在党中央周围”,为实现*不懈奋斗。显然,他把“四史”教育作为推动全党和全国人民思想统一、政治团结、行动一致的必要途径。
“四史”教育的理论形态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课程形态之间的融通互构,是对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政治观的塑造与坚守,二者归根到底统一于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动实践。
二、历史逻辑方面:“四史”教育与新中国成立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建设相融相通
从历史逻辑来看,新中国成立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建设从未缺失对“四史”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自觉回应。一方面,“四史”教育的设计安排塑造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建设的内容和方法,从而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建设的行稳致远;另一方面,正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建设的与时俱进,才推动了“四史”教育的不断深化,进而促进了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达成。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史、革命史等课程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1949年10月,新中国史上第一个高校思政课课程方案--《华北专科以上学校一九四九年度公共必修课过渡时期实施暂行办法》将原“中国革命运动史”发展而来的“新主义论”(重点讲授新主义革命史)列为文科学院的公共必修课。1950年10月,教育部发文把中国新主义革命史列为“新主义论”课程的教学重点。1953年6月,教育部阐述“中国革命史”课程(由“新主义论”改名而来)的教学目的:“系统地讲授毛泽东思想的基础知识,使学生认识中国政治的发展规律。”
1957年12月,教育部要求全国高等学校各年级都开设“社会主义教育”课程,以《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为核心教材,“中国革命史”课程一律停开。这实际上不利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育。一年后,“中国革命史”课程得到恢复。1961年7月,教育部发布征求意见稿,将“党史”纳入全国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在这个方案中,“党史”课程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课程。
1964年10月,中央发文规定,“党史”成为“今后高等学校共同政治理论课”。实际上“党史”是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进程为具体教学内容。随着政治形势的变化,该课程开始突出“以阶级斗争为纲”。总体来说,这一时期党史、国史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建设的相融相通还处于探索阶段。
改革开放时期,“四史”教育由侧重于史实转向侧重于理论体系,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建设的相融相通不断深入。改革开放之初,恢复了1964年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重开“党史”课程。1985年8月,我国将“中国革命史”“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纳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这两门课程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为主要教学内容,涵盖了党史、国史的各历史阶段,强化了党史、国史教育的功能。
1998年4月,我国在高校开设“*理论概论”课程;同年6月,重新设置“两课”课程,把“毛泽东思想概论”“*理论概论”纳入马克思主义理论课课程体系。这一年的两次调整还具体规定了上述两门课程的教学内容,但没有专门设置以历史学为基础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2003年2月,教育部将“*理论概论”课程调整为“*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程。2005年2月,我国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重新设置,增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内容包括中国革命史、党史、新中国史和改革开放史。
2008年8月,教育部决定,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毛泽东思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程名称调整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此课程设置沿用至今。高校思政课课程体系中“四史”教育的内容得到进一步的拓延。
党的*大以来,“四史”教育更加全面、具体地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2015年1月,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着眼于全面推动*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师生头脑,提出要加强党史国史和形势任务政策教育。2019年8月,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要求各高校在开设系列选择性必修课程时重点围绕*思想、“四史”等设定课程模块。
2020年4月,教育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把强化“四史”教育作为加强政治引领的具体措施和路径之一。2020年9月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巩固深化“*”主题教育成果的意见》把开展“四史”专题教育作为强化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方式。这表明,加强“四史”教育与推动*思想教育进一步融通起来,成为加快构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一项重要任务。
相关热词搜索: 感悟 精选 学四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