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关于幼儿生活自理能力问卷调查范文二篇

时间:2022-01-21 16:51:45 来源:网友投稿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关于幼儿生活自理能力问卷调查2篇 , 供大家参考选择。

关于幼儿生活自理能力问卷调查2篇

第1篇: 关于幼儿生活自理能力问卷调查

小班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培养

小班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培养初探对小班孩子来说,从家庭来到幼儿园是生活上的一大转折。本来由父母甚至更多的人照顾生活,“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象小皇帝、小公主一样被大人哄着,现在却要开始学习自己照顾自己,能否顺利地进行盥洗、入厕、进餐、午睡,是小班孩子一入园就首先碰到的难题。生活能力的培养贯穿在幼儿园的整个阶段,而抓好小班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具有更重要的意义。从小培养幼儿初步的生活自理能力,为幼儿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和今后的学习、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小班幼儿的基本动作已发展得比较自如,他们已能够掌握各种运用大肌肉的动作和某些运用小肌肉的精细动作,这为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奠定了基础,而且他们自身也产生了独立地进餐、盥洗、睡觉、穿脱衣服的愿望。这时,成人既不能撒手不管,也不能包办一切,而要针对他们的发展水平,提供必要的条件和机会,帮助他们实现生活自理能力的愿望。为此,当我今年接任小班时,我和搭班老师着重对幼儿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的培养。

一、通过形象的教学,学习各项生活技能

学会各项生活技能的正确的操作方法是幼儿获得生活自理能力的重要环节。小班幼儿是直觉形象思维,根据皮亚杰的认识发展理论,幼儿的动作和知识发展是通过活动而习得的。为了让幼儿学得轻松愉快,我们运用了形象生动的教学形式,使幼儿乐于学习。

如小班幼儿盥洗的主要内容是洗手,我们的要求是:按顺序正确洗手,洗手后用自己的毛巾擦手,并且在老师的提醒下,逐步养成饭前、便后和手脏时洗手的习惯。在组织孩子盥洗时,我们发现孩子不易掌握正确的洗手方法,因而洗不干净,还容易打湿袖子。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根据小班孩子的特点,将洗手方法分解成相互联系的几个步骤:卷衣袖,把手打湿,擦肥皂,搓洗手指、手心、手背,冲洗干净,甩掉手上的水,用毛巾擦干。我们让孩子一个动作一个动作地学,还将这些动作编成朗朗上口的儿歌,让孩子边念儿歌边洗手。孩子们在游戏化的情景中兴致勃勃地反复练习,很快就掌握了洗手的方法。每次洗手,孩子们一边洗一边念儿歌:“卷起衣袖淋湿手,手心手心搓搓,手背手背搓搓,手心手心冲冲水,手背手背冲冲水,洗完小手甩三下,一、二、三,搭间房子往回走。”通过一个阶段的培养,孩子们都能正确地洗手了。

进餐也是小班孩子能否适应集体生活的一大难关。我们对小班幼儿进餐的要求是:学会使用小勺,能独立进餐;细嚼慢咽,不边吃边玩,基本保持

桌面和衣服的整洁。

按照以上要求,我们请家长配合,养成孩子按时进餐和不多吃食的习惯,帮助他们掌握正确的咀嚼方法,养成自己吃饭的习惯。通过常识活动认识餐具,使幼儿认识了碗、勺、茶杯等;语言活动给幼儿讲故事“大公鸡和漏嘴巴”、“吃得真干净”,编儿歌“小米粒别生气”、“吃饭”等,餐前教师朗诵诗歌“下巴上的洞洞”。还让幼儿听、念一些有关蔬菜的简单儿歌,如“青菜”、“黄瓜”、“萝卜”、“番茄”等等,教师还经常向孩子们介绍饭菜的色、香、味、激起孩子的食欲。每当吃饭前孩子们念起儿歌“吃饭了,坐坐好,手拿勺,扶住碗。一口一口全吃掉,吃得干净吃得饱。”用餐时,孩子们就始终保持愉快的情绪。

午睡时的穿脱衣服对小班孩子来说是相当困难的。为了使孩子不依赖大人,培养其初步的自理能力,帮助他们适应集体生活。我们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把本身较为单调的生活能力训练活动转化成幼儿乐于参加的游戏活动,使幼儿初步感受到自理的乐趣,如穿套头衫,可以教孩子钻山洞的游戏(下摆),再钻小山洞(领口);穿开襟衫,通过“先抓领子,再盖房子,伸出袖子,再扣扣子,理好领子”的顺口溜等等,幼儿就知道了穿衣服的方法。

直观形象的教学,提高了幼儿学习的兴趣,使幼儿较好地掌握了各项生活技能。

二、在日常生活中,进行生活技能的操作练习

为了使幼儿熟练掌握生活技能,教师必须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创造条件让幼儿反复练习。我们抓住日常生活中每一个可以利用的机会,为幼儿提供学习途径。如期初我们利用午睡前后的机会让孩子练习自己穿鞋,当发现很多孩子不能区分鞋子的左右时,我们组织了“认识鞋子正反”这一活动,期中我们又重点让幼儿练习穿脱衣服。特别是午睡前的一段时间,我们对前几天午睡

活动中穿脱衣服困难、动作慢的个别幼儿,重点加以指导,请能干的幼儿来示范。让能力弱的幼儿学习并练习,并进行“看谁穿得又快又好”的游戏竞赛,表扬鼓励有进步的幼儿。通过日常生活中持之以恒的练习,到学期结束,大部分幼儿掌握了这些生活技能。

三、做好家长工作,形成家园教育合力

小班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仅在幼儿园培养还不够,需要家园一致,一方面能使孩子养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好习惯,另一方面,对孩子来说,学到一个新的本领会无比高兴和自信。如早晨起床后的穿衣,晚上临睡前的脱衣和晚餐、早餐等都需要家长在家庭中加以督促。为此,我们召开了家长会,向家长详细地介绍了培养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意义及需要家长配合的事项,希望家长尽量让孩子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在家园宣传栏里,我们定期向家长宣传生活活动指导要点,还向家长介绍一些有关的常识,如“怎么教幼儿自己穿脱衣”等。由于家长明确了活动意义,在家里不仅督促幼儿,还教会幼儿一些掌握技能的窍门,并时常和教师商讨教育的方法,谈自己孩子在家的情况。家长的支持和配合,使我们的教育工作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做好家长工作,使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形成合力是培养幼儿自理生活能力的关键。

第2篇: 关于幼儿生活自理能力问卷调查

幼儿生活自理能力


  一、探究的缘由
  生活不能自理,样样由别人操心代劳,势必造成孩子的懒惰、无能。在晋朝,一些权贵子弟终日斗鸡玩鸟,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后来,发生了战乱,奴仆们四散逃命,这些子弟有马不会骑,有米不会做饭,只得坐着等死。如今我们的大学生也是半斤八两啊!大学生不会挂蚊帐,不会洗衣服,上大学需要父母陪伴,挂蚊帐父母跟着去,衣服裤子带回家“孝敬”父母或者直奔干洗店等等。比比皆是啊!简直把大学生培养成了一条“虫”,而不是一条“龙”。这些结论的导出不就是从小缺乏自理能力的培养吗!
  2---4岁是儿童生活自理能力的初步形成的关键期,家长和教师应当抓住这一时期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培养其简单的生活自理能力。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形成,有助于培养幼儿的责任感,自信心,以及自己处理新问题的能力,对幼儿今后的生活也产生深远的意义,但现在大部分的幼儿依靠性强,生活自理能力差,以致不能很好的适应新环境,所以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致关重要。“生活、卫生习惯良好,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是《纲要》对健康领域所提出的目标之一。如今《纲要》一再的强调“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首位,”强调“健康”第一。由此可见,培养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重要性。
  为了使今天的幼儿将来能成为21世纪祖国建设的栋梁,从小培养他们良好的生活自理能力是相当迫切和必要的。本课题旨在通过一系列的教育和情景操作练习,同时在取得家长重视、配合的基础上,以家园互动的形式,同步探索培养、提高幼儿良好生活自理能力的有效手段和组织形式,使新课程的贯彻实施落到实处。
  二、探究目的
  我们试图通过本课题的探究让幼儿在一日生活活动中把握生活自理的技能,巩固幼儿的生活自理意识,学会生活自理的方法,促进幼儿良好饮食、睡眠、盥洗、排泄等生活卫生习惯的形成。
  三、概念鉴定
  生活自理能力:简单地说就是自我服务。自己照顾自己,它是一个应该具有的最基本的生活技能。从狭义的角度来说就是能够做到“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不会的学着做。”从而培养幼儿良好的饮食、睡眠、盥洗、排泄等生活习惯和生活自理能力。
  中班幼儿:是指3—4周岁的幼儿,属于中班年龄的幼儿。
  四、理论依据
  新《纲要》指出:“幼儿的身体健康以具备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为主要的特征。”幼儿只有具备了基本的简单的生活自理能力,才能健康的成长,身体才能健康的发展。并指出:在尊重和满足幼儿不断增长的独立要求时,避免过度保护和包办的代替,鼓励并知道自理自立的尝试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要培养幼儿具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2-3岁是幼儿生长发育的关键期。闻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提出“凡是儿童自己能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的教育原则。
  大量的信息和探究揭示:孩子不能很好地把握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不仅会影响孩子现在的生活,而且也会给将来的学习、生活、处事带来极大的影响。相反,有助于培养孩子的责任感,自信心以及自己处理事情的能力,对今后的生活也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前苏联闻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幼儿的智力发展应当同时体现在手指的操作、语言的表达和用脑的思索上,动手、动口和动脑三者之间有着息息相关的内在联系。从小给孩子一双灵巧的小手,是促进孩子思维发展、丰富其语汇、增强其自信心的基础和前提。我们不要荒废孩子双手上的聪明,要教给孩子一些实干巧干的方法和技能,这是孩子学会生存学会自主的起点。
  五、探究的内容
  了解家长的教育抚养态度和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实际水平。
  古代所谓“子不教,父之过”、“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名言,以及“孟母三迁”、“小时偷针,大时偷金”的故事和传说,都说明了对儿童进行良好的家庭教育的重要和必要性。有这么两位母亲都很疼爱孩子,可两人观点不同,做法有别,其结果也就各异。面对孩子自己动手叠的并不整洁的被子,甲母亲气冲冲地冲孩子喊:“我说你不会,你偏要逞能,躲开!让我重新给你叠。”这个孩子由这之后再不愿尝试着自己做事情了。乙母亲却欣喜地赞赏孩子:“哟!今天你自己叠被子了,真能干。来,让妈妈瞧瞧!嗯,不错,假如这个地方再整理一下就更好了。”这个孩子受到鼓励,不仅把被子叠得越来越整洁,而且独立做事的喜好和信心也越来越强了,久而久之,自理能力也越来越强。
  1、家长的教养态度直接关系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发展。为此我设计了调查问卷。
  附:中班幼儿家长对幼儿生活自理的教养态度的调查问卷
  亲爱的家长,你好!下面的一些新问题需要你的如实回答。你的回答不存在对错,但为了回答调查探究的真实的可靠,我们需要你的真实的回答。谢谢你的支持和合作。
  1.你和孩子的关系是什么?1.父子2.母子3祖孙4其他
  2.你的职业是什么?1工人2农民3知识分子4干部5个体商业6其他
  3.你的年龄有多大?———以上
  4.当你孩子要使用筷子吃饭,可是又不会,你会怎么做?
  5.当你孩子要自己去拧毛巾并要求自己洗脸,可是你上班快要迟到了,你会怎么做
  6.当你的孩子洗手时,你发现孩子在玩水,而且衣服弄湿了,你会怎么做?
  7.当你孩子在收拾碗时不小心打破了,你会怎么做?
  8.当你的孩子要求你教他学系鞋带,可你的上班时间已经到了你会怎么做?
  9.当你的孩子叠好被子,但是叠的不好,可那天有客人来做客,你会怎么做?
  10.你的孩子在大便后自己擦,可是他的手上却弄脏了,你会怎么做?
  11.你的孩子要帮助你洗衣服,你会怎么做?
  2、附:中班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实际水平调查
  1.你的孩子会使用筷子吃饭吗?A会B不会
  2.你的孩子会正确洗手、漱口吗?A会B不会
  3.你的孩子养成了饭前便后洗手的习惯吗?A会B不会
  4.你的孩子会自己收拾碗筷、存放碗筷吗?A会B不会
  5.你的孩子会擦桌子吗?A会B不会
  6.你的孩子能保持地面桌面和衣服的清洁吗?A会B不会
  7.你的孩子能按顺序穿脱衣服鞋袜吗?A会B不会
  8.你的孩子会自己叠衣服裤子吗?A会B不会
  9.你的孩子会自己存放自己的衣鞋吗?A会B不会
  10.你的孩子会叠铺被子、整理床铺吗?A会B不会
  11.你的孩子能独立恬静地入睡吗?A有B没有
  12.你的孩子有正确的睡眠的姿态吗?A有B没有
  13.你的孩子会自己洗脸刷牙,并用正确的方法吗?A会B不会
  14.你的孩子会自己料理大小便吗?A会B不会
  15.你的孩子会正确使用手帕和毛巾吗?A会B不会
  16.你的孩子会帮助你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吗??A会B不会
  17.你的孩子会洗手帕吗?A会B不会
  观察了解幼儿自我服务的能力所处的水平
  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贯穿于幼儿的一日生活活动中,它是在一日生活活动中不断的巩固.我运用了观察法中的清单法对幼儿的一日生活自理能力进行记录:
  观察中班幼儿生活自理的内容结论选择能不能基本能1.幼儿能否恬静地进餐?2.幼儿能否收拾餐具,并放到指定的位置?3.幼儿能否保持地面、桌面的整洁?进行擦桌子?4.幼儿能否正确地使用毛巾?5.幼儿能否正确地漱口?6.幼儿能否正确地洗手?7.幼儿能否恬静地入睡?8.幼儿能否按顺序穿脱衣服、鞋袜?9.幼儿能否叠被铺床?10.幼儿能否自己料理大小便?11.幼儿能否根据冷暖进行增减衣服?12.幼儿能否收拾玩具?
  探索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培养的有效手段和组织形式
  1、幼儿进行正面教育,增强幼儿的生活自理意识。
  谈话法:根据幼儿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问答或交谈,丰富知识。如通过谈话“我是中班了”、“我学会了新本领”、“妈妈的小帮手……”等活动,利用提问、讨论、行为练习等形式,让幼儿意识到自己有能力干好一些事情,为自己会干力所能及的事情感到兴奋。
  通过分辨不同行为,巩固幼儿的生活自理意识。我们可以为幼儿预备不同行为表现的各种图片、录像带等等,让幼儿在比较中提高对自理行为的熟悉。
  再如通过讲故事“别说我小”、“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以及观看有关的电视节目等,让幼儿知道自己的事情应自己做,激发孩子参和做的欲望。通过诗歌、看图讲述帮助幼儿充分理解作品内涵,通过作品中角色的行为,使幼儿受到感染、教育。通过课堂集中教育活动,教幼儿辨认衣服的种类,如:夹克服、牛仔服、衬衫、长裤等四季服装。进一步知道各种餐具的用途以及使用方法。总之,通过多种教育活动使孩子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增强生活的自理能力。2、教给幼儿生活自理的技巧,采用多种形式,形象地教孩子学习各项生活自理
  A:游戏。根据《纲要》精神,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之中,注重活动过程,也不是结果,让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比如表演和角色游戏:“给小猫洗脸”,“给布娃娃扣纽扣”等,这类游戏是用拟人化手法的构思情节来巩固自理能力的。孩子们在这些游戏中,会学到一些吃饭、穿衣、整理玩具等基本技能。然后,再帮助孩子迁移到他自己的实际生活中。这种方法,符合幼儿心理特征,自然亲切,生动活泼,收效较明显。再比如竞赛游戏:此类游戏主要是通过竞赛活动来巩固生活只能,培养自立和竞赛精神的。有穿衣比赛,穿鞋、叠被铺床、用筷等等。
  B:儿歌。幼儿通过简短通俗的儿歌形式及设计成饶有趣味的情节,提高幼儿的喜好。俗话说喜好是最好的教育啊!比如“塞裤子”:哥哥、哥哥请你管好小妹妹,姐姐、姐姐请你管好小妹妹,大家一起帮助就OK。再如在教幼儿学习如何系鞋带时,我们可以结合歌曲《系鞋带》来进行:两个好朋友,见面握握手,钻进大洞口,用力拉耳朵,变成蝴蝶走。让幼儿在歌曲的愉悦里,轻松自主地学习系鞋带的方法
  3、巩固幼儿和生活自理行为
  技能的形成是一个反复的过程,还要注重以后的巩固练习。教师要经常督促、检查、提醒幼儿,使幼儿良好的习惯得到不断的强化,逐步形成自觉的行为。在生活活动中练习幼儿的自理行为。入厕、盥洗、加点无处不体现着幼儿生活自理的水平,我们要抓住这个关键时机,指导、监督幼儿的自理行为,使其形成习惯。如入厕后自觉整理好衣裤的习惯,餐前便后自觉正确洗手的习惯,点后正确漱口的习惯……在区角活动中练习生活自理的技巧。让幼儿在区角活动中把握技巧、练习技巧、熟悉技巧。如在操作区有计划的投放系鞋带的方法;投放各种豆豆,让幼儿练习使用筷子的方法,投放娃娃,练习扣纽扣……
  4、家园合作
  家长要有不厌其烦的精神,正确的方法教幼儿,耐心帮助,鼓励幼儿独立完成。
  家长要根据幼儿的能力和年龄特征出发,有的放矢的进行教育。
  家长不要溺爱孩子,什么事都包揽下。也不要剥夺孩子动手的权利,只要没有危险,放手让孩子去做。
  家庭还是幼儿园对孩子的要求都要保持一致性,统一思想熟悉,讲究方式方法,这样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有了一致性还要有一贯性,良好的习惯需要长期保持……幼儿园要和家长加强联系,达成一致目标,共同要求幼儿,及时肯定幼儿的进步,并逐步提出新的要求。
  教师在家长栏中不断地宣传知识,对一些家长错误的观念进行个别访问,运用理论和案例进行探索。家长配合幼儿园的工作,提高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不是一两次教育就能奏效的,这是个漫长的过程。孩子还小,只要他自己能做,就要给他创造锻炼的机会,在此基础上,施以言传身教,辅以耐心细致,结合家园同心,只有这样,培养幼儿较强的生活自理能力才能成为现实。
  六、探究的对象:本园中班幼儿40名
  七、探究的方法:调查法:利用调查问卷,了解家长的教育抚养态度以及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的实际水平。
  观察法:在幼儿的一日生活活动中,教师注重观察,并记录幼儿的表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及时改进,调整教育手段和方式。
  行动探究法
  八、探究的具体步骤:
  第一阶段:制定切实可行的专题方案。
  第二阶段:收集资料,实施方案,及时调整。
  第三阶段:分析总结,撰写论文。
  九、可行性论证
  、本专题的实施结合幼儿的一日生活,切合实际。
  、申报人十分重视幼儿的健康发展,尤其是自理能力方面的。幼儿生活自理能力

相关热词搜索: 自理 问卷调查 幼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