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生存的空间及其中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各种自然因素称为环境。对人的心理发生实际影响的整个生活环境也称为环境,更多称为心理环境,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农村人居环境卫生整治简报3篇 , 供大家参考选择。
农村人居环境卫生整治简报3篇
【篇一】农村人居环境卫生整治简报
乡镇农村人居环境卫生整治村庄清洁行动方案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任务,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事关广大农民的福祉,事关农村社会文明和谐。
实施村庄清洁行动是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一项基础性工程,也是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X的重要抓手,为深入推进我乡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全面提升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质量。
结合我乡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统筹城乡发展,以建设美丽宜居村庄为目标,以农村垃圾、厕所粪污、生活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为主攻方向通过广泛动员各方力量、优化整合各种资源,集中整治农村环境脏乱差问题,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从典型示范转到全面推开上来,加快提升村容村貌、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
二、行动目标
以“清洁村庄助力乡村振兴”为主题,综合整治影响农村人居环境的突出问题,深入开展清洁行动,动员广大农民群众,广泛参与、集中整治,着力解决主干道路、村庄环境“脏乱差”问题。
实现村庄内垃圾不乱堆乱放,污水乱泼乱倒现象明显减少,粪污无明显暴露,杂物堆放整齐,房前屋后干净整洁,村庄环境干净、整洁、有序,村容村貌明显提升,文明村规民约普遍形成,长效清洁机制逐步建立,村民清洁卫生文明意识普遍提高。
三、行动原则
(一)乡级主抓、多方参与。
坚持在乡党委、政府领导下,党委书记为“一线总指挥”,各村狠抓落实,强化主体责任,由环村办牵头做好村庄清洁行动部署动员、督促指导、检查验收等工作。鼓励群团组织、社会力量等参与村庄清洁行动。
(二)因地制宜、分类实施。
立足本地自然资源禀赋、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合理设定行动目标,科学确定重点任务,不搞“一刀切”,不搞层层加码,杜绝形象工程、政绩工程。
(三)村为单位、农民主体。
坚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以村为单位实施,村党组织书记是第一责任人,做好宣传发动、组织实施、卫生保洁、垃圾清运废弃圈舍及秸秆清理等,组织动员农民群众自觉行动,培养形成维护村庄环境卫生的主人翁意识,主动投身村庄清洁行动,整治一片,提升一片,规范一片,长效管理一片,确保村庄内部长期清洁。
(四)教育引导、移风易俗。
坚持环境整改与转变观念相结合,落实“门前三包”责任制,与农户签订“门前三包”责任书,加强宣传教育,积极倡导文明新风,引导农民群众转变观念,改变传统不良生活习惯,培养农民群众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倡导健康生活方式。
(五)先易后难、循序渐进。
学习推广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从农民自己能动手干、易实施、易见效的村庄环境卫生问题入手实施先行整治,坚持少花钱或花小钱办大事、办好事,达到干净、整洁、有序标准。在此基础上,稳扎稳打、渐次推进村庄环境整治。
四、行动内容
针对当前影响农村环境卫生的突出问题,广泛宣传、群策群力,集中力量从面上推进农村环境卫生整治,掀起全民关心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农民群众自觉行动、社会各界积极参与村庄清洁行动的热潮。
(一)做好村庄外主干道路的环境整治。重点抓好XX沿路的村庄整治。
(二)重点做好村庄内“三清一改一加强”。
一是清理村内沟渠。推动农户节约用水,引导农户规范排放生活污水,宣传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常识,通过卫生厕所改造提高生活污水综合处理能力。以房前屋后渠道、排水沟等为重点,清理垃圾和杂物。有条件的地方实施清淤疏浚,采取综合措施恢复水生态,达到村内沟渠无黑臭水体,无污水乱流现象。
二是清理农村生活垃圾。清理村庄农户房前屋后和村庄巷道柴草杂物、积存垃圾、塑料袋等白色垃圾、村庄公路和村道沿线散落垃圾、生产工具和建筑材料乱堆乱放等。做到村庄内外无散乱垃圾,解决生活垃圾乱堆乱放污染问题。
三是改变影响农村人居环境的不良习惯。加强健康教育工作,广泛宣传卫生习惯带来的好处和不卫生习惯带来的危害,提高村民清洁卫生意识。建立文明村规民约,强化社会舆论监督,引导群众自觉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从源头减少垃圾乱丢乱扔、柴草乱堆乱积、农机具乱停乱放、污水乱泼乱倒、墙壁乱涂乱画、“小广告”乱贴乱写、畜禽乱撒乱跑、粪污随地排放等影响农村人居环境的现象和不文明行为。
【篇二】农村人居环境卫生整治简报
为深入了解当前全州农村人居环境卫生整治情况,州委政研室组成课题调研组,深入部分乡(镇),开展专题调研,形成调研报告。
一、整治成效
我州以美丽宜居乡村建设为重点,先后实施了农村危房改造及地震安居工程、“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农村公路建设、农村环境整治、省级重点村建设等一系列项目建设,增加了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投入,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得到较大改善。农村污水、垃圾、畜禽粪便得到有效处置,入河污染物得到有力控制;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夯实,农村环境“脏、乱、差”局面得到扭转,逐步向村容整洁、环境优美的目标迈进;群众生态文明意识显著提高。2016年-2017年获得中央和省补助农村环境整治资金3555万元,州级配套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资金396万元。全州94个乡(镇)均建设了生活垃圾处理基础设施,覆盖率为100%;12776个自然村实现垃圾有效治理,有效治理率为94.67%;13495个自然村建立了保洁制度,八县(市)均实现生活垃圾治理保洁制度全覆盖;13495个自然村建立了生活垃圾收费制度;53个乡镇建设了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覆盖率为56.38%;86个乡(镇)和街道办(除城关镇外)实现自来水设施供水,设施覆盖率为91.49%;94个乡(镇)均建设了2座以上公厕,乡(镇)公厕实现全覆盖;908个建制村村委会所在地至少建成1座公厕,覆盖率为99.67%;农村畜禽粪便排放量1355.4万吨,回收利用量998.4万吨,利用率为73.66%。完成农村户用沼气建设70902口;农村沼气乡村服务网点564个;联户沼气工程82个;大中型沼气工程建成14座。
二、突出问题
近年来,随着新农村建设特别是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力度的不断加大,全州农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环境卫生大为好转,村民环保意识和爱护公物的意识不断提升,广大农村群众通过乡村游、农家乐等途径,实现了家庭经济增收,享受到了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带来的“红利”。但从调研掌握的情况看,新农村建设后,一些村寨后续管理跟不上,乱扔乱丢垃圾、破坏公共设施等现象出现反弹。污水靠蒸发、垃圾靠风刮以及畜禽粪便随处见、污水到处流等现象有所抬头。目前,除乡村集镇、乡村旅游景区等少部分村寨对生活垃圾进行回收处理外,大部分村寨的生活垃圾随处可见,人居环境质量堪忧。
(一)生活污染多种多样,生活环境差。一是受传统陋习和落后观念影响,很多村民随地乱丢垃圾习以为常。路边、沟渠、河岸及村寨路边、屋前屋后、树下、洼地成了垃圾场,塑料袋、纸屑、果壳等垃圾四处散落,形成“垃圾围村”现象。二是住宅与禽畜圈舍混杂,虽然多数农户通过房屋改造实现了人畜分离,但受传统养殖习惯影响和防盗需要,在屋前屋后修建禽畜圈舍的情况仍然普遍,动物粪便和冲洗圈舍的污水随意排入露天沟渠。三是建筑垃圾随意遗弃。村民建盖新房产生的砖头、水泥块、瓷砖、砂石等废弃材料在房前屋后长期乱堆乱放。
(二)农业垃圾日益增多,面源污染重。随着农业机械化的进一步普及发展,很多农村群众不再使用传统的农家肥种植,而是完全依靠农药杀虫、化肥催肥养苗、地膜提速增效等短平快的方式。加之环保意识不强,施药后随手将包装物就地乱扔,河道、灌溉沟渠、田边地角农药包装袋和塑料瓶屡见不鲜,化肥农药污染、白色污染等问题逐渐显现。对土壤、水源甚至人、畜的生命安全带来较大隐患。
(三)乱堆乱放依然突出,监管力度弱。由于公共观念和集体主义思想淡化,部分群众认为自家门外、道路等公共场所不占白不占,把建材、农家肥直接堆放在道路边上,一下就占去大半条村道,有的一放就是半年、一年,有的甚至是几年,逐渐形成了卫生死角、藏污纳垢之处。另外缺乏有效的管理和监督,别人也不多过问,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种不良习惯,既影响村容村貌又阻碍交通。
(四)配套设施严重不足,项目融资难。近几年来,全州持续实施了一系列的农村危房改造及地震安居工程、“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农村环境整治、省级重点村建设等项目,全州乡镇(社区)自来水供水率、生活污水治理率不断提高,但乡镇“一水两污”项目建设总投资约50亿元。缺口项目融资资金37.5亿元,筹融资压力比较大。加之村级分散、点多面广,基础设施建设任务琐碎而繁重、项目资金偏紧、群众筹资困难等原因,现有的环卫公共设施根本无法承载日益增多的垃圾。如,有的乡(镇)自来水供水设施不具备混凝沉淀、过滤和消毒工艺;大部分乡(镇)还没有建成生活污水治理设施,设施覆盖率偏低。部分乡(镇)、村庄环卫清运设施配套不足,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跟不上,生活垃圾、污水治理工作相对滞后;部分乡(镇)没有环卫保洁队伍、村庄保洁员制度不健全,保洁制度与村规民约结合不紧密,生活垃圾还没有完全实现日扫日清。
【篇三】农村人居环境卫生整治简报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建议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建议(一)坚持规划引领,注重示范带动。要坚持科学规划,高质量开展村庄布局规划、村庄整治规划。要坚持因地制宜,通过以点带面,先行先试,示范带动,辐射带动全县各村开展整治工作,促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整体提升。
(二)提高思想认识,加强工作统筹。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任务。要提高政治站位,充分认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重大意义和迫切要求。要加强统筹协调,细化完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及推进办各项工作制度,进一步明确各成员单位职责,健全牵头部门抓总统筹、职能部门履职尽责的工作机制,形成部门协同作战的强大工作合力。
(三)突出重点难点,集中全面整治。一是突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要切实加强农村黑臭水体治理,要摸清全县农村黑臭水体底子,制定治理方案,明确责任主体并尽快实施。要重视养殖业污染问题,加快推进禁养区养殖场的退养,科学调控适养区养殖场的数量与规模,指导养殖场建设好粪污治理设施,确保全县每个养殖场排放达标。
二是要突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要加快推进乡镇污水处理厂和配套管网建设,逐步实现雨污分流,实现乡镇生活污水收集及处理全覆盖;
针对居住比较分散的农村居住户,探索建设适合分散户用的生活污水处理设施。
三是要突出农村生活垃圾治理。要加强垃圾分类处理,普及垃圾分类处理知识,指导农户搞好垃圾分类处理工作。加强村级公共区域卫生治理,特别是要搞好公路沿线清草除杂工作。要加强农村保洁员队伍建设,选用身体健康、年龄合适、认真负责的农民担任保洁员。健全完善农村垃圾收转运体系,合理布局生活垃圾收集点和中转站,购置足够的垃圾转运车辆。要加快推进生活垃圾焚烧发电等重点项目建设,着力解决垃圾“出口”问题,确保城乡生活垃圾终端无害化处理实现全覆盖。
四是突出农村厕所治理。要加快厕所改造建设进度。要合理选择改厕模式,在城镇污水管网可以延伸覆盖和实施污水集中处理的村,推广水冲式厕所,其他地区以化粪池、便池、冲洗设备等“两池一洗”为主要内容,建设卫生厕所。要加强改厕与农村生活污水整治的有效衔接,将厕所粪污、畜禽养殖废弃物一并处理并资源化利用。
(四)健全长效机制,夯实基础保障。一是健全资金投入机制。要积极争取上级财政专项资金,要鼓励农民投工投劳,要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要提高县级财政保障力度,将村保洁员工资、基础设施设备建设购置运行维护费用纳入财政预算。
二是健全考核机制。建立全面的考核评价监督制度,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纳入年终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考核结果与干部使用、整治资金拨付挂钩,以考核为抓手推动环境改善。对工作推进不力、整治效果不佳的部门和单位,要及时约谈、责令整改、通报批评,并追究相关负责人的责任。
三是健全长效管护机制。坚持建管结合,逐步建立有制度、有标准、有队伍、有经费、有督查的农村人居环境管护长效机制,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常态化开展。积极探索引入市场化、社会化管护机制,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社会主体参与等方式,将农村垃圾清运等服务外包,走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新路子。
(五)强化宣传引导,营造良好氛围。要进一步加强环保宣传教育力度,利用村民喜闻乐见、通俗易懂的方式,普及环境保护的各类知识,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环境意识和认识水平,逐步改变其垃圾乱倒、杂物乱放、畜禽散养等生活习惯。要进一步加强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及时报道工作动态,宣传报道好典型、好经验、激励先进,曝光问题、鞭策后进,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
要加强乡风文明建设,通过制定村规民约,落实农民主体责任,约束不卫生、不文明、不健康行为,提高农民的环境卫生意识和公共道德意识。要充分发挥村民主体作用,通过召开村民大会、加强村组干部学习培训等形式,使农村环境整治政策家喻户晓,让村民亲身感受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变化和好处,激发广大村民内生动力。
相关热词搜索: 环境卫生 人居 简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