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省联盟 · 湖北新高考适应性测试卷(一)
高 高 三 生 物 物
考生注意 ∶
1. 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 100 分,考试时间 75 分钟。
2. 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 0.5 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 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径 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 0.5 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 本卷命题范围 ∶ 高考全部内容。
一、选择题( 本题共 20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60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某同学考试前在餐饮店食用了如下早餐∶一碗稀饭、一个煮鸡蛋、一个肉包子、一份炒肝和一碟凉拌蔬菜。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该早餐中包括糖原、淀粉、纤维素等糖类物质 B. 该早餐中包括的脂质有磷脂、胆固醇、脂肪等 C. 若某食物中含有脂肪,则其可被苏丹Ⅲ染液染成橘黄色 D. 食物加工过程中蛋白质变性会影响蛋白质的营养价值 【答案】D 【解析】
【分析】
1、糖类分为单糖、二糖和多糖,葡萄糖、核糖、脱氧核糖等不能水解的糖称为单糖,由 2 个单糖脱水缩合形成的糖称为二糖,多糖有淀粉、纤维素和糖原,糖原是动物细胞的储能物质,淀粉是植物细胞的储能物质,纤维素是植物细胞壁的成分。
2、常见的脂质有脂肪、磷脂和固醇。①脂肪是最常见的脂质,是细胞内良好的储能物质,还是一种良好的绝热体,起保温作用,分布在内脏周围的脂肪还具有缓冲和减压的作用,可以保护内脏器官;②磷脂是构成细胞膜的重要成分,也是构成多种细胞器膜的重要成分;③固醇类物质包括胆固醇、性激素和维生素 D,胆固醇是构成细胞膜的重要成分、在人体内还参与血液中脂质的运输,性激素能促进人和动物生殖器官的发育以及生殖细胞的形成,维生素 D能有效地促进人和动物肠道对钙和磷的吸收。
【详解】A、该同学的早餐中炒肝含有肝糖原,稀饭含有淀粉,蔬菜含有纤维素,A正确; B、鸡蛋中含有丰富的磷脂和胆固醇,还有脂肪,B 正确;
C、脂肪可以被苏丹Ⅲ染液染成橘黄色,C 正确; D、蛋白质在高温、pH过高或过低时会变性,煮鸡蛋、肉包子和炒肝中的蛋白质都经过了高温处理,蛋白质会发生变性,蛋白质变性只是空间结构改变,不改变氨基酸的组成,所以不影响蛋白质的营养价值,D错误。
故选 D。
2. 下列有关生物膜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细胞间进行信息交流时,均离不开细胞膜上受体蛋白的参与 B. 酶都分布在生物膜上,没有生物膜生物就无法完成各种代谢 C. 核糖体、中心体不具有膜结构,不是生物膜系统的组成成分 D. 核膜由两层磷脂分子构成,其上的核孔可让核酸和蛋白质等通过 【答案】C 【解析】
【分析】
1、在真核细胞中,细胞膜、核膜以及细胞器膜,在结构和功能上是紧密联系的统一整体,它们形成的结构体系,称为生物膜系系统。
2、生物膜系统在细胞的生命活动中作用极为重要.首先,细胞膜不仅使细胞具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内部环境,同使在细胞与外部环境进行物质运输、能量转换和信息传递的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第二,许多重要的化学反应都在生物膜上进行,这些化学反应需要酶的参与,广阔的膜面积为多种酶提供了大量的附着位点.第三,细胞内的生物膜把各种细胞器分隔开,使细胞内能够同时进行多种化学反应而不会互相干扰,保证细胞生命活动高效、有序地进行。
【详解】A、细胞间的信息交流不一定需要细胞膜上受体蛋白的参与,如某些植物细胞可以通过胞间连丝进行信息交流,A错误; B、细胞质基质、叶绿体基质、线粒体基质等均含有细胞代谢所需的酶,B 错误; C、核糖体、中心体不具有膜结构,因此不是生物膜系统的组成成分,C 正确; D、核膜由两层膜(四层磷脂分子)构成,其上的核孔可以允许 RNA 和蛋白质及一些其他物质通过,不允许 DNA通过,D错误。
故选 C。
3. 下图甲为小肠上皮细胞吸收葡萄糖的示意图,GLUT 是一种葡萄糖载体蛋白;图乙表示肝细胞和原核生物细胞上 GLUT 对葡萄糖的摄取速率与葡萄糖浓度的关系。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 )
A. 据图甲可知,小肠上皮细胞膜上运输葡萄糖的载体有三种 B. 据图甲可知,Na + 进入小肠上皮细胞时,伴随着葡萄糖的运入 C. 图乙表明,与 B 点相比,制约 A点葡萄糖转运速率的因素主要是 GLUT 数量 D. 图乙表明,与 A点相比,制约 C 点葡萄糖转运速率的因素主要是葡萄糖浓度 【答案】B 【解析】
分析】
图一中小肠上皮细胞膜上运载葡萄糖的载体有 GLUT(运载葡萄糖出细胞)、Na + 驱动的葡萄糖同向转运载体(运载葡萄糖进细胞)。图二中 GLUT 介导的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速率比自由扩散高;GLUT 介导的原核生物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速率比 GLUT 介导的肝细胞高。
【详解】A、由图甲可知,小肠上皮细胞膜上运输葡萄糖的载体有 GLUT(运输葡萄糖出细胞)和 Na + 驱动
的葡萄糖同向转运载体(运载葡萄糖进细胞),A错误; B、葡萄糖通过 Na + 驱动的葡萄糖同向转运载体进入小肠上皮细胞时,伴随着 Na + 内流,B 正确; C、图乙曲线表明,与 B 点相比,制约 A点葡萄糖转运速率的因素主要是葡萄糖浓度,C 错误; D、图乙曲线表明,A点与 C 点对应的葡萄糖浓度相同,而原核细胞转运葡萄糖的速率高于肝细胞,说明制约 C 点葡萄糖转运速率的因素主要是肝细胞与原核生物细胞膜上 GLUT 数量不同,D错误。
故选 B。
4. 烟酰胺磷酸核糖转移酶(NAMPT)是一种蛋白质类物质,它普遍存在于哺乳动物体内,对延缓细胞衰老有重要作用。研究发现,衰老细胞中 NAD + 的含量明显降低,NAMPT 是 NAD + 合成的关键限速酶(指整条代谢通路中催化反应速度最慢的酶),通过促进 NAD + 的合成来延缓细胞衰老。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哺乳动物衰老细胞的细胞核体积减小、核膜内折、染色质固缩 B. 哺乳动物通过有氧呼吸将 NAD + 转化成 NADH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 C. NAMPT 合成后分泌到细胞外需要消耗能量,运输方式是主动运输 D. 衰老细胞与正常细胞比较,前者 NAMPT 的数量可能减少、活性降低 【答案】D 【解析】
分析】
衰老细胞中的 NAD + 的含量明显降低,说明其含量的多少将会影响细胞的衰老,NAD + 含量的增加将会减缓细胞的衰老,而 NAMPT 是合成 NAD + 的关键限速酶,故能够推导出 NAMPT 通过促进 NAD + 的合成,使其含量增加从而延缓细胞衰老。
【详解】A、衰老的细胞中细胞核体积增大、核膜内折、染色质固缩,A 错误; B、哺乳动物细胞有氧呼吸的第一和第二阶段都可将 NAD + 转化成 NADH,场所分别为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基质,B 错误; C、NAMPT 是一种蛋白质类物质,属于生物大分子,其合成后通过胞吐分泌到细胞外,需要消耗能量,C错误; D、由题意知,NAMPT 是 NAD + 合成的关键限速酶,通过促进 NAD 的合成来延缓细胞衰老,衰老细胞中NAD + 的含量明显降低,可能与衰老细胞中的 NAMPT 数量减少、活性降低有关,D 正确。
故选 D。
5. dUTP(d 表示脱氧)是脱氧尿苷三磷酸的英文名称缩写,其结构式可简写成 dU-P α ~P β ~P γ 。
dUTPase(脱氧尿苷三磷酸酶)通过水解 dUTP,可降低尿嘧啶在 DNA中的错误掺入,调节 dUTP/dTTP的正常比例,保证了 DNA复制的准确性和顺利进行。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A. dUTP 分子与 ATP分子组成的元素不同
B. dUTP 与 ATP 分子结构的主要区别是含氮碱基和五碳糖不同 C. 在细胞增殖过程中,dTTP 可为转录提供能量和原料 D. 据题中信息推测,口腔上皮细胞中 dUTPase 含量较高 【答案】B 【解析】
【分析】
ATP 的中文名称叫三磷酸腺苷,其结构简式为 A-P~P~P,其中 A 代表腺苷,P 代表磷酸基团,-代表普通磷酸键,~代表高能磷酸键。水解时远离 A 的磷酸键易断裂,释放大量的能量,供给各项生命活动,所以ATP 是新陈代谢所需能量的直接来源。
【详解】A、dUTP 分子与 ATP 组成的元素相同,都是由 C、H、O、N、P 组成,A 错误; B、dUTP 与 ATP 分子结构的主要区别是含氮碱基(分别为尿嘧啶和腺嘌呤)和五碳糖(分别为脱氧核糖和核糖)不同,B 正确; C、在细胞增殖过程中,dTTP 能水解成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并释放能量,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可以作为 DNA复制的原料,因此 dTTP 可为 DNA 复制提供能量和原料,而转录的原料为核糖核苷酸,dTTP 不可为转录提供原料,C 错误; D、据题中信息推测,dUTPase 主要存在于 DNA 复制较旺盛的细胞中,口腔上皮细胞高度分化不能进行 DNA 复制,其 dUTPase 含量不高,D 错误。
故选 B。
6. 近日,研究人员发现奈必洛尔这种药物能够抑制癌细胞中线粒体 ATP合成酶的活性以及抑制肿瘤中血管生成,从而抑制肿瘤生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线粒体中
ATP 合成酶只能在其内膜上发挥作用 B. 肿瘤中血管的形成能影响癌细胞中线粒体的功能 C. 癌细胞细胞膜成分的改变导致其在适宜条件下能无限增殖 D. 癌细胞细胞核内的遗传物质表达情况和正常细胞完全不同 【答案】B 【解析】
【分析】
1、癌细胞的特点是:①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突变,不受机体的控制,在适宜条件下可无限增殖。②细胞形态发生改变,近似球形。③细胞膜上糖蛋白减少,导致细胞之间的黏着性下降,易扩散。
2、据题可知,该药物掏线粒体 ATP 合成酶的活性,即作用于线粒体中合成 ATP 的所有场所。
3、该药物抑制肿瘤血管的生成,即减少通过血液对肿瘤营养物质的供应。
【详解】A、线粒体中可以合成 ATP的场所有线粒体基质和线粒体内膜,ATP 合成酶在这两个场所均能发挥作用,A错误; B、在线粒体进行有氧呼吸需要氧气,肿瘤中血管形成有利于氧气的运输,B 正确; C、癌细胞细胞膜成分改变导致细胞之间的黏着性下降,癌细胞易扩散,这不是癌细胞无限增殖的原因,C错误; D、癌细胞内基因的表达和正常细胞内不是完全不同,如控制细胞呼吸相关酶基因的表达是相同的,D错误。
故选 B。
7. 孟德尔以豌豆为实验材料,运用统计学的方法,总结出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下列相关实验及分析正确的是(
)
A. 在其杂交实验中采用的正反交实验,需对父本和母本分别去雄后再杂交 B. 统计实验结果时应先统计一对、再统计多对相对性状,对统计的数量无要求 C. 可用测交对实验结果进行验证,但无法推断出未知亲本产生的配子种类及比例 D. 在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中,因豌豆无性染色体,故后代的性状比例与性别无关 【答案】D 【解析】
【分析】
孟德尔关于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对母本的处理,应该在雄蕊未成熟时即花蕾期进行,对杂交结果采用了假说演绎法进行了推理,并对杂交结果大量的统计来减少实验误差。
【详解】A、在豌豆的杂交实验中,只需对母本进行去雄,A 错误; B、对实验结果的统计必须达到一定的数量才行,对数量有要求,B 错误; C、测交是某一个体与隐性纯合子杂交,隐性纯合子只产生一种配子,因此可通过测交的方式推断出未知亲本产生的配子种类以及比例,C 错误; D、豌豆属于雌雄同株植物,不存在性染色体,后代性状比例与性别无关,D 正确。
故选 D。
8. 图中①②③为某二倍体生物细胞的部分生理过程。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细胞 A可通过有丝分裂进行增殖 B. 过程①②发生了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互换造成的基因重组细胞 B 细胞 C C. 过程①中,若细胞中染色体数和核 DNA 数之比为 1∶1,则该细胞的名称可能为初级卵母细胞或第一极体 D. 细胞 D进行的细胞分裂过程中,不会发生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可知:过程①②为减数分裂,过程③为受精作用,细胞 A 可表示精(卵)原细胞,细胞 B 为卵细胞,细胞 C 为精子,细胞 D 为受精卵,据此作答。
【详解】A、由图可知,过程①②为减数分裂,则细胞 A可表示精(卵)原细胞,精(卵)原细胞可通过有丝分裂进行增殖,A正确; B、图中过程①②(减数分裂)发生了四分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的片段交叉互换,导致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互换造成的基因重组,B 正确; C、过程①中,若细胞中染色体数和核 DNA数之比为 1∶1,说明此时染色单体已经分离,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则该细胞的名称可能为次级卵母细胞或第一极体,C 错误; D、细胞 D(受精卵)进行的细胞分裂(有丝分裂)过程中,不会发生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D正确。
故选 C。
9. DNA分子结构的稳定性及精准复制对生物的遗传有重要意义。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细胞分裂间期,控制解旋酶和 DNA 聚合酶合成的基因表达增强
B. X、Y 染色体上 DNA 碱基序列不同,(A+C)/(T+G)的值也不同 C. 若某 DNA中部分 A-T 被 C-G替换,则该 DNA分子的稳定性将会发生变化 D 若 DNA与某物质结合后导致其双链不能解旋,则该物质会影响 DNA 复制和基因表达 【答案】B 【解析】
【分析】
DNA 的双螺旋结构:①DNA 分子是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长链盘旋而成的;②DNA 分子中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在内侧;③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起来,形成碱基对且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详解】A、在细胞分裂间期进行 DNA 的复制,复制需要解旋酶和 DNA 聚合酶,解旋酶和 DNA 聚合酶的化学本质都是蛋白质,因此相关酶基因的表达增强,A 正确; B、X、Y 染色体上的 DNA 碱基序列不同,但双链 DNA 分子中 A=T, G=C,但在双链 DNA 分子中(A+C)/(T+G)的值均为 1,B 错误; C、DNA 中部分 A-T 被 C-G 替换,因 C-G 间有三个氢键,而 A-T 间只有两个氢键,所以突变后 DNA 的稳定性增强,C 正确; D、DNA 的复制和基因表达过程中均需要先解旋,DNA 双链不能打开,既影响 DNA 复制也影响基因的表达,D 正确。
故选 B。
10. 果蝇的突变型细眼(A)对野生型粗眼(a)为显性,基因型为 Aa 的果蝇相互杂交,子代中细眼∶粗眼=1∶1,灰身(B)对黑身(b)为显性,这两对基因独立遗传且均位于常染色体上。现有一对细眼灰身雌雄果蝇相互交配,F 1 表现型之比为 3∶1∶3∶1,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含有 A 的雄配子可能没有受精的能力 B. 自然界的细眼灰身果蝇的基因型有 4 种 C. 这对细眼灰身果蝇的基因型均为 AaBb D. 让 F 1 中的细眼灰身果蝇自由交配,则 F 2 中细眼黑身果蝇约占 1/18 【答案】B 【解析】
【分析】
基因型为 Aa 的果蝇相互杂交,子代中细眼∶粗眼=1∶1,说明含有 A的雌配子或雄配子致死(或者不能进行受精);A(a)、B(b)两对基因独立遗传且均位于常染色体上,根据 F 1 个体表现型之比可推断出,灰身
和黑身这对基因无致死现象,杂交亲本基因型为 AaBb×AaBb。
【详解】A、由分析可知,含有 A 的雄配子可能没有受精的能力,A正确; B、根据分析可知,灰身和黑身这对基因是无致死现象的,即灰身果蝇有两种基因型,含 A的雌配子或雄配子致死,自然界没有基因型 AA的细眼,细眼的基因型均为 Aa,即自然界的细眼灰身果蝇的基因型只有 2种,B 错误; C、根据分析可知,这对细眼灰身果蝇(亲本)的基因型均为 AaBb,C正确; D、让 F 1 的细眼灰身果蝇(1/3AaBB 或 2/3AaBb)自由交配,F 2 中细眼占 1/2,黑身果蝇占 1/9,所以 F 2 中细眼黑身果蝇占 1/2×1/9=1/18,D正确。
故选 B。
11. 通过诱变育种可以获得某种生物前所未有的新性状,但在育种过程中,针对不同生物处理方法存在差异。下列关于诱变育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经诱变获得的个体一般为杂合子,必须进行纯合才有育种价值 B. 经诱变后得到的个体若性状没有发生改变,其遗传信息也不会发生改变 C. 以种子为繁殖对象的植物,诱变处理后必须经多次自交、选择才能用于生产 D. 经诱变育种后所选育的新品种不一定是自然环境中竞争力强的品种 【答案】D 【解析】
【分析】
1、诱变育种的原理是基因突变,基因突变具有低频性、不定向性和多害少利性等特点。基因突变包括显性突变和隐性突变。
2、诱变育种:在人为条件下,利用物理、化学等因素,诱发生物产生突变,从中选择、培育成满足生产的动植物和微生物的新品种。
【详解】A、在诱变过程中获得的一般为杂合子,但如果可通过无性生殖繁殖的,杂合子也存在价值,A错误; B、经诱变后的个体若性状没有改变,可能是隐性突变,遗传信息发生了改变,B 错误; C、以种子为繁殖对象的植物,诱变处理后若优良性状为隐性性状,不需自交多代,只要出现即为纯合的个体可以稳定遗传,C 错误; D、经诱变育种,选择的是符合人们要求的品种,但是该性状是人类需要的,不一定是在自然界中竞争力强的,D正确。
故选 D。
12. 某兴趣小组欲利用健康且生理状况相同的小鼠若干只、胰岛素溶液、葡萄糖溶液、生理盐水、注射器等,
验证胰岛素具有降血糖的生理作用。小鼠被随机均分为甲、乙两组,给甲组小鼠注射适量的胰岛素溶液,给乙组小鼠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甲组为实验组,乙组为对照组,若以血糖浓度为检测指标,则实验前不需要测定两组小鼠的血糖浓度,注射后测定一次小鼠的血糖浓度即可 B. 为了保证实验的严谨性,给甲组小鼠注射的胰岛素溶液应用生理盐水配制 C. 甲组小鼠若出现活动减少、昏迷等症状,并在补充葡萄糖后恢复正常,即可说明胰岛素具有降血糖的作用 D. 正常情况下,乙组小鼠在注射生理盐水前后的血糖浓度或活动状况变化不大 【答案】A 【解析】
【分析】
1、胰岛素是由胰岛 B 细胞分泌的,它的主要作用是调节血糖的浓度,通过促进组织细胞对血糖的摄取、利用和储存降低血糖的浓度。
2、分析题意可知:本实验是验证胰岛素的生理作用,根据实验材料,故该实验的自变量是否有胰岛素,因变量是血浆中的葡萄糖浓度,另外实验设计要遵循等量性原则,单一变量原则。
【详解】A、分析题意可知,实验目的是验证胰岛素具有降血糖的作用,给甲组小鼠注射胰岛素溶液,给乙组小鼠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则甲组为实验组,乙组为对照组。若以血糖浓度为检测指标,为了比较注射胰岛素前后小鼠血糖浓度的大小,实验前需测定小鼠血糖浓度,注射后也要测定血糖浓度,A错误; B、乙组为对照组,注射的是生理盐水,为了保证实验的严谨性,实验组(甲组)所用胰岛素溶液也应用生理盐水配制,B 正确; C、甲组为实验组,若注射胰岛素溶液后小鼠表现出活动减少、昏迷等低血糖症状,再注射葡萄糖溶液后恢复正常,则可说明胰岛素具有降血糖的作用,C 正确; D、乙组为对照组,正常情况下,乙组小鼠在注射生理盐水前后,其血糖浓度或活动状况应变化不大,D 正确。
故选 A。
13. 经颅超声刺激(TUS)是使用低强度脉冲超声波透过颅骨等组织而作用于大脑皮层或深部脑区,从而引起神经活动变化的一种新兴的大脑功能调控技术。脉冲重复频率的改变引起兴奋的类型不同,为后续的抗抑郁作用研究中经颅超声刺激的参数设置提供了可靠依据。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不同脉冲重复频率会导致突触后膜产生的神经递质类型不同 B. 使用 TUS时,前一个神经元兴奋会导致后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 C. 大脑皮层位于大脑表层,有许多神经中枢且是整个神经系统最高级的部位
D. 脉冲超声波引起神经活动变化过程中神经元会发生电信号到化学信号的转换 【答案】A 【解析】
【分析】
动作电位产生后,兴奋部位立刻恢复静息电位,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兴奋传导的方向与膜外局部电流方向相反,与膜内局部电流方向相同;兴奋经过突触时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使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同时完成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换。
详解】A、递质由突触前膜释放,A 错误; B、题干信息表明脉冲重复频率的改变引起兴奋的类型不同,即会引起下一个神经元的兴奋或抑制,B 正确; C、大脑皮层位于人大脑表层,有 140 多亿个神经元,可组成许多神经中枢,是整个神经系统中最高级的部位,C 正确; D、当使用脉冲超声波导致神经活动变化时,突触前膜中的突触小泡释放神经递质,会发生电信号到化学信号的转换,D 正确。
故选 A。
14.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揭示了蜂王浆提高人体免疫力的机理。研究发现,蜂王浆中存在一种 10-HAD 的"王浆酸",该物质可促进小鼠 T 细胞和 B 细胞的增殖、提高 T 细胞杀伤能力和浆细胞产生抗体的能力,从而达到保护免疫器官、提高免疫功能的效应。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蜂王浆通过增强特异性免疫来提高人体的免疫力 B. 10- HAD 会增强 T 细胞和 B 细胞有丝分裂的能力 C. 10- HAD可促进 B 细胞分化为浆细胞及相关基因的表达 D. 在 10-HAD的作用下,T 细胞分裂直接形成效应 T 细胞 【答案】D 【解析】
【分析】
特异性免疫的过程:
【详解】A、由题干信息知,蜂王浆提高人体免疫力是通过其中的物质 10-HAD实现的,该物质影响 T 细胞和 B 细胞的增殖和分化,而 T 细胞和 B 细胞参与特异性免疫,A正确; B、10-HAD可促进小鼠 T 细胞和 B细胞增殖,而 T 细胞和 B 细胞增殖方式为有丝分裂,B 正确; C、根据题意,10-HAD促进小鼠 B 细胞的增殖、可提高浆细胞产生抗体能力,浆细胞是由 B 细胞增殖分化产生的,浆细胞合成分泌抗体是相关基因表达的结果,因此 10-HAD可促进 B 细胞分化为浆细胞及相关基因的表达,C 正确; D、T 细胞被抗原刺激后通过分化形成效应 T 细胞,D错误。
故选 D。
15. 人工合成的萘乙酸在果树生产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如下表(部分示例),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
示例 处理期 处理方法 主要作用 例一 扦插枝条 浸泡在 60~100mg/kg 萘乙酸 12~24 小时 促进生根 例二 红富士苹果盛花期 喷施 20mg/kg 萘乙酸 疏花疏果 例三 枣树盛花末期 喷施 40~50mg/kg 萘乙酸 疏花疏果 例四 葡萄果实成熟期 喷施 500~600 mg/kg 乙烯利加50~100mg/kg 萘乙酸 缓解采前落果,增加果重及果实含糖量,减少采摘和运输中的落粒
A. 萘乙酸和乙烯利都是影响植物生长发育的植物激素 B. 实验结果表明萘乙酸与生长素的生理功能完全相同 C. 例四可以表明一定浓度的萘乙酸能降低乙烯利的作用
D. 萘乙酸和乙烯利的作用效果只与浓度及使用时期有关 【答案】C 【解析】
【分析】人工合成的生长素类似物,如 2,4-D、萘乙酸等,具有与生长素相似的生理效应。它们在生产上的应用很广泛,属于植物生长调节剂一类。
【详解】A、乙烯利是人工合成的跟乙烯具有相同作用的植物生长调节剂,萘乙酸和乙烯利都是人工合成影响植物生长发育的生长调节剂,A 错误; B、由表中数据可知,萘乙酸既可以疏花疏果(例二、例三)也可以缓解落果(例四),说明其对植物生长具有两重性,但不能说明与生长素的作用完全相同,B 错误; C、乙烯利可以促进果实成熟和脱落,例四表明一定浓度的萘乙酸和乙烯利结合使用,可以缓解落果,说明一定浓度的萘乙酸能降低乙烯利的作用,C 正确; D、表中数据显示萘乙酸和乙烯利的作用效果与施用对象(枝条、红富士苹果、枣树、葡萄)、浓度(60~100mg/kg萘乙酸、20mg/kg 萘乙酸、40~50mg/kg 萘乙酸、喷施 500~600 mg/kg 乙烯利加 50~100mg/kg 萘乙酸)及使用时期(盛花期、盛花末期、果实成熟期)有关,D 错误。
故选 C。
16. "草→蒙古兔→狼"是蒙古草原某区域的一条主要食物链,狼能够依据蒙古兔留下的气味去猎捕,也能根据标志重捕法调查蒙古兔种群密度时作的标记去猎捕;蒙古兔同样也能够依据狼的气味或行为躲避猎捕。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蒙古兔同化的能量约有 10%~20%传递给狼 B. 蒙古兔较狼获得的相对能量较多,比狼有一定生存优势 C. 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该区域蒙古兔的种群密度,结果会偏大 D. 蒙古兔躲避狼的猎捕,属于信息传递对生物种间关系的调节 【答案】A 【解析】
【分析】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某营养级的生物的摄入能=该营养级的同化能+该营养级的粪便能。该营养级的同化能的去向主要有呼吸作用消耗、流向下一营养级、未被利用和流向分解者。信息传递可以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详解】A、生态系统能量传递效率约为 10%~20%指的是在两个相邻营养级之间,而不是在某两种生物之间,A 错误; B、兔比狼的营养级低,所以获得的相对能量较多,比狼有一定的生存优势,B 正确;
C、由题干信息知,狼能根据标志重捕法调查兔种群密度时作的标志去猎捕,若标记的蒙古兔有部分被狼捕食,根据公式种群数量=(第一次捕获标记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的个体中被标记的个体数,其中第二次捕获的个体中被标记的个体数减少,会导致种群密度估算结果偏大,C 正确; D、狼能够依据兔留下的气味去猎捕,兔同样也能够依据狼的气味躲避猎捕,这属于信息传递对生物种间关系的调节,D 正确。
故选 A。
17. 灰沼狸是非洲群栖性很强的哺乳动物之一,群体中的一部分个体会在其他个体取食时占据高处,站立放哨。灰沼狸喜食昆虫、小型脊椎动物和植物的块茎和根,也取食毒性很强的蝎子、眼镜蛇等,长期的自然选择使它们对这些动物的毒性不敏感,灰沼狸的天敌主要是鹰和隼,站岗放哨的个体发现天敌后会发出警告声。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A. 灰沼狸属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的消费者 B. 灰沼狸同化的能量可以百分之百传递到鹰体内 C. 站岗放哨的个体发现天敌后发出的警告声属于物理信息 D. 灰沼狸种群因为抗毒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而适应毒性 【答案】B 【解析】
【分析】
1、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2、在一食物网中,除了最高营养级,某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的去向包括呼吸作用消耗和用于生长、发育与繁殖的能量,用于生长、发育与繁殖的能量包括流入下一营养级的能量、流向分解者的能量和未被利用的能量。
3、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1)个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
(2)种群: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传递。
(3)群落和生态系统: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经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详解】A、灰沼狸喜食昆虫、小型脊椎动物和植物的块茎和根等,属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的消费者,A正确; B、灰沼狸同化的能量一部分通过呼吸作用消耗、一部分流向分解者、一部分储存在灰沼狸体内未被利用,B 错误; C、站岗放哨的个体发现天敌后发出的警告声属于物理信息,C 正确; D、长期的自然选择使一些灰沼狸适应蝎子、眼镜蛇等的毒性,即灰沼狸群体发生进化,而灰沼狸适应毒性
的实质是种群的抗毒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D正确。
故选 B。
18. 植物细胞工程包括植物组织培养、植物体细胞杂交等技术,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和实用价值。下列对这些操作或应用描述错误的是(
)
A. 可用 PEG 诱导植物细胞融合,再生出细胞壁是融合成功的标志 B. 利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可大量获得人参皂甙干粉,且已投入规模化生产 C. 植物培养基中常用的植物生长调节剂一般可以分为生长素类、细胞分裂素类和赤霉素类 D. 获取植物原生质体时,需在蔗糖浓度高于细胞液浓度的缓冲液中进行,以使细胞发生质壁分离 【答案】D 【解析】
【分析】植物组织培养技术:
1、过程:离体的植物组织,器官或细胞(外植体)→愈伤组织→胚状体→植株(新植体)。
2、原理:植物细胞的全能性。
3、条件:①细胞离体和适宜的外界条件(如适宜温度、适时的光照、pH 和无菌环境等);②一定的营养(无机、有机成分)和植物激素(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
【详解】A、植物细胞(或原生质体)融合可用 PEG 进行诱导,融合成功的标志是再生出细胞壁,A 正确; B、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生产人参皂甙干粉,已投入规模化生产,B 正确; C、植物生长调节剂在植物组织培养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根据其功能特点可分为生长素类、细胞分裂素类和赤霉素类,C 正确; D、获取植物原生质体时,除使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外,还要在蔗糖浓度与细胞液浓度相当的缓冲液中进行,以免细胞过度吸水或失水,此时原生质体已无细胞壁,无法观察到质壁分离,D 错误。
故选 D。
壁分离便于观察 19. 囊胚期是哺乳动物胚胎发育的一重要阶段。下列关于囊胚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要使胚胎移植容易成功,可选择囊胚阶段的胚胎进行移植 B. 滋养层细胞在囊胚期已发育成胎膜和胎盘并可用于性别鉴定 C. 囊胚从透明带中被挤压出来称为孵化,这之前属于卵裂期 D. 从受精到囊胚的发育过程中每个细胞的核质比逐渐增大,胚胎中 DNA总量逐渐增加 【答案】B 【解析】
【分析】
哺乳动物胚胎发育的重要阶段(1)卵裂期:在透明带内进行的,特点是细胞分裂方式为有丝分裂,细胞的数量不断增加,但胚胎的总体积并不增加,或略有缩小;(2)桑椹胚:32 个细胞左右的胚胎[之前所有细胞都有发育成完整胚胎的潜能属全能细胞];(3)囊胚:细胞开始分化,其中个体较大的细胞叫内细胞团将来发育成胎儿的各种组织;而滋养层细胞将来发育成胎膜和胎盘;胚胎内部逐渐出现囊胚腔[注:囊胚的扩大会导致透明带的破裂,胚胎伸展出来,这一过程叫孵化];(4)原肠胚:内细胞团表层形成外胚层,下方细胞形成内胚层,由内胚层包围的囊腔叫原肠腔。[细胞分化在胚胎期达到最大限度] 【详解】A、在胚胎移植中,选择桑椹胚或囊胚期的胚胎移植较易成功,A 正确; B、囊胚分为内细胞团和滋养层,其中滋养层将来发育为胎膜和胎盘,但这发生在囊胚期之后,B 错误; C、胚胎的早期发育在透明带内进行的阶段称为卵裂期,囊胚发育到一定阶段会被从透明带内挤压出来,这一过程称为孵化,C 正确; D、从受精卵到囊胚的发育为卵裂期,卵裂期因细胞有丝分裂导致细胞数量增加,但胚胎总体积并不增大,所以每个细胞的核质比增大,胚胎中 DNA 因细胞数量的增加而增加,D 正确。
故选 B。
20. 桑葚营养丰富,为解决桑葚的季节性过剩、不易储存等问题,可利用下图甲、乙装置发酵制备成桑葚果酒,甲装置小试管中"X 溶液"可吸收 CO 2 ,有助于维持甲装置的瓶中气压相对稳定且适宜。已知甲、乙装置中接种的酵母菌菌种、接种量及其他条件均相同。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 若用甲装置酿制果酒时需要开盖放气 B. 若甲、乙装置中原料消耗完,甲装置的酒精量大于乙装置 C. 开始一段时间,甲中的酵母菌数量多于乙中的酵母菌数量 D. 若制作果醋,可用甲装置及条件,也可用乙装置及条件 【答案】C 【解析】
【分析】1、在利用酵母菌发酵时最好是先通入足够的无菌空气在有氧环境下一段时间使其繁殖,再隔绝氧
气进行发酵;酒精发酵的最佳温度是在 18℃~25℃,pH 最好是弱酸性。
2、参与果酒制作的微生物是酵母菌,其新陈代谢类型为异养兼性厌氧型,参与果醋制作的微生物是醋酸菌,其新陈代谢类型为需氧型。
【详解】A、因甲装置试管中的 X 溶液能够吸收酵母菌酒精发酵产生的 CO 2 ,有助于维持甲装置的瓶中气压相对稳定,所以在酿酒过程中不需要开盖放气,A 错误; BC、装置甲中有一定量氧气,酵母菌先消耗原料和氧气进行有氧呼吸而进行大量增殖,氧气减少,然后再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和 CO 2 ,酒精含量才开始增加;乙装置中没有氧气,只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和CO 2 ,酒精含量一开始就增加,因此在其他条件相同且适宜的情况下,最终甲中的酒精量小于乙,B 错误; C、装置甲中有一定量氧气,酵母菌先进行有氧呼吸而进行大量增殖,乙装置中没有氧气,只进行无氧呼吸,酵母菌增殖比较慢,因此开始一段时间,甲中的酵母菌数量多于乙中的酵母菌数量,C 正确; D、果醋制作所用菌种为醋酸菌,属于好氧菌,醋酸菌在氧气、糖源都充足时,可将糖分解成醋酸,所以甲装置可以制作果醋,乙中没有氧气,醋酸菌不能生存,乙装置不可以制作果醋,D 错误。
故选 C。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 4 小题,共 40 分)
21. 某生物实验小组将若干生理状态相同的草莓植株分组放在特定实验装置内,在 25℃恒温条件下研究草莓植株在不同光照强度和外界 CO 2 浓度下 O 2 释放量,实验结果如图。
回答下列问题∶
(1)该实验的自变量是_____。实验在 25 ℃恒温条件下进行的原因是__________。
(2)当光照强度小于 1klx 时,图中不同的外界 CO 2 浓度下 O 2 的释放量都相等,说明此条件下限制光合强度的主要因素是_____。图中 a、b、c 对应的条件下,草莓植株释放的 O 2 量相同,从而推断草莓总光合作
用量_____(填"a>b>c""a=b=c"或"a<b<c")。
(3)光补偿点是指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量与呼吸作用消耗的氧气量相等时的光照强度。图中符合光补偿点含义的点是_____。若将该条件下的草莓置于缺镁培养液中培养一段时间,则其光补偿点将_____(填"变大""不变"或"变小"),原因是_____。
【答案】
(1). 光照强度和 CO 2 浓度
(2). 温度为无关变量,各组的温度应设置为相同且适宜
(3). 光照强度
(4). a= b=c
(5). d
(6). 变大
(7). 镁是叶绿素的组成部分,缺镁导致叶绿素不能合成,光合速率下降,由于呼吸速率未变,为使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需提高光照强度,故光补偿点变大 【解析】
【分析】
该实验的目的是:在 25℃的恒温条件下,研究草莓植株在不同的光照强度和外界 CO 2 浓度下的 O 2 释放量,则自变量是光照强度和外界 CO 2 浓度,因变量是 O 2 释放量,代表净光合作用。
【详解】(1)该实验的自变量是光照强度和外界 CO 2 浓度。温度为无关变量,实验中应保证相同且适宜。
(2)当光照强度小于 1klx 时,图中不同的外界 CO 2 浓度下的释放量都相等,说明此条件下草莓植株的光合作用不受外界二氧化碳浓度的影响,而受光照强度的影响。图中 a、b、c 点对应的条件下,草莓植株的呼吸量相等,即0.6µmol•h-1,净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量相等,从而推断草莓植株的总光合作用量相等,即a=b=c。
(3)光补偿点的含义是指在此光照强度下光合作用强度等于呼吸作用强度,即氧气的释放量为 0,即 d。镁是叶绿素的组成成分,缺镁会导致叶绿素不能合成从而导致光合速率下降,由于呼吸速率未发生改变,为使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需提高光照强度,故光的补偿点会变大。
【点睛】本题结合曲线图,主要考查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净光合作用的关系及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要求考生从图形中获取有效信息,掌握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难度中等。
22. 如图是某神经调节过程的局部示意图,其中 c 为 bd 的中点,甲、乙、丙代表三个神经元,假设在图中所示位置放置电流表①②。回答下列问题∶
(1)针刺手指,会在_____产生痛觉,该过程是否属于反射?并说明原因。__________。
(2)若刺激 a 点,a 点膜外发生的电位变化是_____。大脑皮层发出的神经冲动可以调控脊髓反射活动的完成,说明_____。
(3)若刺激 c 点,电流表①会发生_____次偏转,电流表②会发生_____次偏转。
(4)如果图中神经元结构及其之间的联系均正常,刺激 e点,电流表②测得了电位变化,但肌肉未收缩,则最可能的原因是_____。
【答案】
(1). 大脑皮层
(2). 不属于,因为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
(3). 由正变负
(4). 低级中枢受高级中枢的调控
(5). 0
(6). 0
(7). 乙神经元轴突末梢释放的是抑制性神经递质 【解析】
【分析】
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而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高级中枢可以调控低级中枢的活动。
2、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K + 外流,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Na +内流,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
3、兴奋在神经元之间需要通过突触结构进行传递,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其具体的传递过程为:兴奋以电流的形式传导到轴突末梢时,突触小泡释放递质(化学信号),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产生膜电位(电信号),从而将兴奋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由于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只能是单方向的。
【详解】(1)针刺手指,在大脑皮层产生痛觉,由于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因此不属于反射。
(2)刺激 a 点,a 点产生兴奋,其膜外电位由正变负。大脑皮层发出的神经冲动可以调控该脊髓反射活动的完成,说明低级中枢受高级中枢的调控。
(3)刺激 c 点,兴奋同时到达电流表①的两电极,电极两处电位相同,因此电流表①不偏转。由于兴奋不能传递到电流表②,因此电流表②也不偏转。
(4)如果图中神经元结构及其之间的联系均正常,刺激 e 点,电流表②测得了电位变化,但肌肉未收缩,则最可能的原因是乙神经元轴突末梢释放的是抑制性神经递质。
【点睛】本题考查神经兴奋的传导和传递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3. 下图为某家族甲(由基因 A、a 控制)、乙(由基因 B、b 控制)两种遗传病的系谱图。已知甲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为 1/100,且 I只携带其中一种遗传病的致病基因(不考虑 X、Y染色体同源区段的遗传)。回答下列问题∶
(1)据图分析,I 1 携带_____(填"甲"或"乙")病的致病基因;从基因与染色体的位置关系分析,甲病的遗传_____(填"影响"或"不影响")乙病的遗传,原因是_____。
(2)"甲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为 1/100",为获得这一结果,在调查时关键应做到_________。Ⅱ 6 为被调查人群中的一员,其与Ⅱ 5 婚配后,生一患甲病孩子的概率为_____。
(3)Ⅱ 3 的基因型为_____。
【答案】
(1). 甲
(2). 不影响
(3). 控制甲病的致病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而控制乙病的致病基因位于 X 染色体上,两对等位基因独立遗传
(4). 在人群中随机取样,且调查群体要足够大
(5). 1/33
(6). AAX B X b 或 AaX B X b
【解析】
【分析】
Ⅰ-1 和Ⅰ-2均表现正常生出甲病和乙病的子女,说明甲乙均为隐性遗传病,甲病若为 X染色体上的遗传病,Ⅱ-2 的致病基因应来自于父亲和母亲,但父亲未患病,因此甲病为 X 染色体上的遗传病,则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由Ⅰ-1 只携带一种遗传病致病基因,则Ⅰ-1 携带甲的致病基因,Ⅰ-1 不携带乙的致病基因,乙为 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Ⅰ-1 的基因型为 AaX B Y,Ⅰ-2 的基因型为 AaX B X b ; 【详解】(1)根据分析,Ⅰ-1 携带的是甲病基因,控制甲病的致病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而控制乙病的致病基因位于 X染色体上,两对等位基因独立遗传,因此两病的遗传互不影响; (2)调查人群中的某疾病的发病率时,要在人群中随机调查,并且调查的群体要足够大,5 号个体甲病基因型为 1/3AA、2/3Aa,人群中甲病发病率为 1/100,则 aa=1/100,a 的基因频率=1/10,A=9/10,则 6 号为携带者的概率为:(18/100)/(99/100)=2/11,5号和 6 号生患甲病概率为 2/3×2/11×1/4=1/33; (3)单独考虑甲病,Ⅱ-3不患甲病,则基因型为 AA或 Aa,且生有患乙病子女,则其为乙病基因的携带者,基因型 AAX B X b 或 AaX B X b 。
【点睛】本题的知识点是人类遗传病,根据遗传系谱图判断遗传病的类型,进行相关的概率计算,主要考查学生分析遗传系谱图的能力和运用所学的知识综合解题的能力。
24. 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可将不同种植物的优势集中在一个个体上,培育人们生产所需的优良杂种植株。如
图为利用某种耐酸植物甲(4N)和高产植物乙(2N),培育高产耐酸植物丙的过程。回答下列问题∶
(1)①过程为酶解法去壁,该过程所需的酶是_____,进行该操作前需对甲、乙植物细胞进行_____处理,以防止杂菌污染。
(2)“甲"+乙"”的名称为______,杂种细胞形成的标志是_____。
(3)②过程表示_____。植物丙"的体细胞中有_____个染色体组,若已确定植物丙"有耐酸的特性,则③过程“选择”的目的是_____。
(4)植物细胞工程可作为植物繁殖的新途径,例如植物微型繁殖技术。请说明与常规的种子繁殖方法相比,植物微型繁殖技术具有的优点∶_____(写出两点)。
【答案】
(1). 纤维素酶和果胶酶
(2). 消毒
(3). 融合的原生质体(融合的甲、乙细胞的原生质体)
(4). 再生出新的细胞壁
(5). 脱分化
(6). 6
(7). 筛选出同时具有高产性状的植物
(8). 能保持植物原有的遗传特性、繁殖速度快、不受季节、气候和地域的限制等(写出两点,合理即可,2 分)
【解析】
【分析】
1、利用细胞工程技术培养杂交植株时,首先利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①)处理细胞去除其细胞壁;甲乙两细胞的原生质体经诱导产生“甲"+乙"”,即融合的原生质体,其再生新的细胞壁,形成杂种细胞,杂种细胞经过②脱分化过程形成愈伤组织,再经过再分化过程形成植株丙",该植株经过图中③过程的选择作用培养出高产耐酸植物丙。
2、植物组织培养的过程:外植体→愈伤组织→胚状体→目的植株。
3、微型繁殖又叫快速繁殖技术,其优点包括:
(1)保持的遗传的优良特性
(2)能实现种苗的快速繁殖
(3)不受自然生长季节、气候和地域的限制(因为在具有一定人工设施的室内生产)
【详解】(1)由植物细胞变成原生质体,需要去掉细胞壁,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酶具有专一性,所以应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处理细胞壁。为了防止杂菌污染,进行该操作前需对甲、乙植物细胞进行消毒处理。
(2)两个原生质体经 PEG诱导后融合,形成的“甲"+乙"”的名称为融合的原生质体,其再生出细胞壁后变成杂种细胞,再生出新的细胞壁是杂种细胞形成的标志。
(3)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利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可通过脱分化得到愈伤组织,即图中②过程,图植物丙"是杂种植株为异源多倍体,根据题意可知,某种耐酸植物甲(4N)由 4 个染色体组,高产植物乙(2N)由2 个染色体组,因此丙"植株的体细胞中有 6 个染色体组。若已确定植物丙"有耐酸的特性,根据图示可知,则③过程“选择”的目的是筛选出同时具有高产性状的植物。
(4)根据以上分析可知,植物微型繁殖技术具有的优点∶能保持植物原有的优良的遗传特性、繁殖速度快、不受季节、气候和地域的限制等。
【点睛】本题考查植物细胞工程的技术和应用的知识点,要求学生植物植物体细胞杂交的过程和应用,能够正确识图判断获取有效信息,结合所学的知识点判断图中的过程和操作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把握植物组织培养的关键步骤,识记植物细胞工程的应用及其特点。
相关热词搜索: 湖北省 高考 适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