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2020-2021学年湖南省郴州市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时间:2022-01-17 13:20:47 来源:网友投稿

 绝密★启用前

 郴州市 0 2020 年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试卷

 高二语文试题

 (命题人:李学农

 李成春

 邝晶

 廖小平

 审题人:廖小平

 李柳英

 段智文)

 注意事项:

 1. 本试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卡。试题卷共 0 10 页,有四道大题,共 3 23 道小题,满分 0 150 分。考试时间 0 150 分钟。

 2.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写在答题卡和该试题卷的指定位置上,并认真核对答题卡上的姓名、准考证号和科目。

 3. 考生作答时,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均须作答在答题卡上,在本试题卷上答题无效。考生在答题卡上按答题卡中注意事项的要求 答题。

 4.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5 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 5 题,9 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一位中国诗人说:“言有尽而意无穷。”另一位诗人说:“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用最精细确定的形式来逗出不可名言、难于凑泊(生硬地结合在一起)的境界,恰符合魏尔兰论诗的条件:

 那灰色的歌曲 空泛联接着确切。

 这就是一般西洋读者所认为中国诗的特征:富于暗示。我愿意换个说法,说这是一种怀孕的静默。说出来的话比不上不说出来的话,只影射着说不出来的话。济慈名句所谓:

 听得见的音乐真美,但那听不见的更美。

 我们的诗人也说,“此时无声胜有声”;又说,“解识无声弦指妙”。有时候,他引诱你到语言文字的穷边涯际,下面是深秘的静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离言说,悟悦心自足。”他不了了之,引得你遥思远怅:“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这“不知”得多撩人!中国诗用疑问语气做结束的,比我所知道的西洋任何一诗来得多,这是极耐寻味的事实。试举一个很普通的例子。西洋中世纪拉丁诗里有个“何处是”的公式,来慨叹死亡的不饶恕人。英、法、德、意、俄、捷克各国诗都利用过这个公式,而最妙的,莫如维荣的《古美人歌》:每一句先问何处是西洋的西施、南威或王昭君、杨贵妃,然后结句道:“可是何处是去年的雪呢?”

 巧得很,中国诗里这个公式的应用最多,例如:“壮士皆死尽,余人安在哉?”“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同来玩月人何在,风景依稀似去年。……春去也,人何处?人去也,春何处?”莎士比亚的《第十二夜》里的公爵也许要说:

 够了。不再有了。就是有也不像从前那样美了。

 中国诗人呢,他们都像拜伦《哀希腊》般地问:

 他们在何处?你在何处? 问而不答,以问为答,给你一个回肠荡气的没有下落,吞言咽理的没有下文。余下的,像哈姆雷特临死所说,余下的只是静默——深挚于涕泪和叹息的静默。

 (摘自钱钟书《谈中国诗》)

 材料二:

 “含蓄”是诗歌的一个基本要求。真正好的诗歌,应如雾霭笼罩的美景,美就美在若隐若现欲语还休之间。

 中国古代诗歌的含蓄特点的形成,有着深刻的艺术和社会原因。无论是何种流派的诗歌,都格外注重“含蓄”二字。因为只有含蓄,才不至于使诗歌味同嚼蜡,中国古代诗歌格外讲究诗歌的“味道”,自然对诗歌的含蓄性要求极严。事实上,中国古代诗词中的佳作,大抵都是含蓄之作。中国古代诗歌的含蓄除了艺术上的考虑与追求外,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的传统社会文化。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决定了中国文人的含蓄气质,此外,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文化专制政策也在一定程度上迫使文人采用一种间接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思想。因此,诗歌的含蓄性特点在中国的古代诗歌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有意境的诗,都是有“韵味”的诗。一首诗要有隽永的诗味,就不能只有表象的简单含意,而是要有“韵外之致”,这就是说诗歌一定要含蓄,要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例如陈子昂的“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并没有很具体的形象,但因在其中表现了“心事浩茫连广宇”的无穷时空感,透露出“壮志难酬”和“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的深沉复杂心情,它的韵外之致就非常丰富,令人味之无穷。至于李商隐以《锦瑟》为代表的“无题诗”,如他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无题》),“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无题》),更是通过既鲜明又朦胧的意象,曲折地表现了一种深层错综的情思,可算是韵外之致的典型之作了。

 含蓄在古人的词作中也得到了集中地展现。如这首李煜的《望江南》:“闲梦远,南国正清秋。千里江山寒色远,芦花深处泊孤舟。笛在月明楼。”写江南秋色,游子秋思,境界寥廓,意味深长。而最妙的地方正在与作者没有直抒胸臆,直接写故国之思,而是通过对南国一片芦花,一叶孤舟,一缕笛声这些看似平常的事物的描述,勾勒出自己满怀无着处的愁绪。愁苦之情不直接说出,反而更显出了愁之深,情之切。含蓄的手法,在这里取到了曲径通幽的艺术效果。

 含蓄手法的运用,大大增加了中国古代诗词的艺术感染力,使得诗词言简意远,余味无穷。

 (选摘自杨鹏飞《浅谈中国古代诗歌的含蓄美》)

 材料三:

 炼字炼得好,可以丰富诗的意境,加深诗意的表达,获得耐人咀嚼的艺术效果,从而增强诗的含蓄味,如《泊船瓜洲》中的“绿”字,把春风的巨大作用活画了出来,大大增添了诗的动人色彩,很是够人玩味。比喻手法用得巧妙,可以增添诗的意境的多层次色彩,从而形成诗的含蓄美。朱庆馀的《闺意献张水部》:“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这首诗是作者在临近考试之期写的。作者借闺房情事隐喻考试,把自己比作新娘,把主考官比作舅姑,问自己能否考中。诗意的表达是很含蓄的,难怪历代都有不少人把这首诗当作写新嫁娘的诗来看,这是运用比喻手法创造的含蓄美。典故本身的意思就是丰富的,而引用典故创造新意就形成了一种意境特别深远的含蓄美。作者不直抒胸臆,而借助于这些典故来作委婉含蓄的表达,让读者去想象揣摩,从而收到发人深思,经久玩味的效果。

 (选摘自赵彩琴《诗歌的含蓄之美》)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确切”指最精细确定 形式,它能让读者产生无限的“空泛”,即不可名言、难于凑泊的境界。

 B. 中西方诗歌都喜欢运用“何处是"这个公式,它的艺术效果是“他不了了之,引得你遥思远怅”。

 C. 一首诗要有隽永的诗味,就要有意境,这不是由表象的简单含意决定,而是由它的“韵外之致”决定的。

 D. 炼字手法的运用,可以丰富诗的意境,加深诗意的表达,获得很好的艺术效果,增强诗的含蓄味。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在分析古代诗歌含蓄特点形成的社会原因时,主要是从儒家文化、文化专制政策方面入手。

 B. 引用莎士比亚、拜伦的话,是为了反面衬托,这种结尾发问的方式在中国诗歌中太多,以致让人生厌。

 C. 作者运用引用、举例论证来论证“诗歌的含蓄性特点在中国的古代诗歌中表现得尤为突出”,说服力强。

 D. 作者评价李商隐的诗,“既鲜明又朦胧的意象,曲折地表现了一种深层错综的情思”,暗合“空泛联接着确切”。

 3.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能..印证材料三的一项是(

  )

 A. “润物细无声”中的“细”字,写出春雨脉脉绵绵,润物悄无声息的特点,更暗示自然造化发生之机。

 B.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慨叹人生的不可知性,充满了一种迷茫不可预测的哲学思辨。

 C.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一句,言简意远,发人深思,收到了一种更加悲切、深沉的艺术效果。

 D.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一句,寻访不遇,不知隐者何处去,愈衬出寻者对隐者的钦慕高仰之情。

 4. 简要梳理材料二的行文脉络。

 5. 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三,简要概括诗歌创造含蓄美的手法。

 【答案】1. A

 2. B

 3. D

  4. (1)首先提出“含蓄是诗歌的一个要求”的观点。(或提出中心论点)(2)然后陈述诗歌含蓄特点的形

 成原因。(3)再从诗与词两方面具体论述诗歌的含蓄性特点。(4)最后总结全文,照应开头。

  5. (1)静默不言,欲说还休;(2)故说不知,不了了之;(3)问而不答,以问为答;(4)炼字创造含蓄美;(5)运用比喻手法创造含蓄美;(6)引用典故创造含蓄美。

 【解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材料内容的能力。

 B.“它的艺术效果是‘他不了了之,引得你遥思远怅’”错误,“艺术效果’是“给你一个回肠荡气的没有下落,吞言咽理……”; C.“这不是由表象的简单含意决定,而是由它的‘韵外之致’决定的”关系理解错误,原文是“不能只有表象的简单含意”; D.“炼字手法的运用,可以丰富诗的意境,加深诗意的表达……”错误,原文的表述是“炼字炼得好,可以丰富诗的意境”。

 故选 A。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

 B.“这种结尾发问的方式在中国诗歌中太多,以致让人生厌”错误,这种结尾发问的方式虽多,但每次给你一个回肠荡气的感觉,没有生厌的感觉。

 故选 B。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与论证关系的能力。

 材料三主要是从炼字、比喻、用典三方面来论述创造含蓄美的手法。

 A.对应炼字; B.对应比喻; C.对应用典。

 D.这是“故说不知”,印证材料一。

 故选 D。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梳理材料脉络的能力。

 材料二第一段指出“‘含蓄’是诗歌的一个基本要求”,这是整段材料的中心,其后都围绕着“含蓄”来说,第二段介绍“中国古代诗歌的含蓄特点的形成”,并分别从“诗歌一定要含蓄”“含蓄在古人的词作中也得到了集中地展现”两方面来论述诗歌含蓄性;最后一段说“含蓄手法的运用,大大增加了中国古代诗词的

 艺术感染力,使得诗词言简意远,余味无穷”,总结全文,照应开头。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

 从材料一“说出来的话比不上不说出来的话,只影射着说不出来的话”“听得见的音乐真美,但那听不见的更美”“此时无声胜有声”等,可见可以静默不言,欲说还休; “他不了了之,引得你遥思远怅”“‘不知’得多撩人”可见,可以故意不说,不了了之,引人遥思远怅; “问而不答,以问为答,给你一个回肠荡气的没有下落,吞言咽理的没有下文”可见,可以问而不答,以问为答; 材料三中“炼字炼得好,可以丰富诗的意境,加深诗意的表达,获得耐人咀嚼的艺术效果,从而增强诗的含蓄味”可见,炼字创造含蓄美; “比喻手法用得巧妙,可以增添诗的意境的多层次色彩,从而形成诗的含蓄美”可见,运用比喻手法创造含蓄美; “典故本身 意思就是丰富的,而引用典故创造新意就形成了一种意境特别深远的含蓄美”可见,可引用典故创造含蓄美。

 (二)现代文阅读Ⅱ( 本题共 4 4 小题,6 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高地

 王刚 ①谁也搞不明白,麻婶为啥要上马鞍山种地。那也配叫地吗?窄窄的一条,像一块长布匹,风大点就能吹起来。这年头,还缺地吗?自从长根带着媳妇儿子进城后,麻婶家的地都撂荒了。长根说,荒就荒吧,能值几个钱?长根是个孝子,隔三岔五给麻婶打钱,叫麻婶放开胆子用,啥也不要操心,想吃就吃,该喝就喝。话虽如此,可麻婶坐不住。长根说,坐不住也无所谓啊,可以种种花,唠唠嗑,一天的光阴不就混过去了?对于老年人来说,混光阴没什么不好,相反,有福的老人才有资格混光阴呢。换句话说,麻婶是有福的,可她身在福中不知福,她不愿混光阴,动不动往马鞍山那片瘦地上跑。她经常提着锄头,背上背兜,别上镰刀,弯着腰,沿着崎岖不平的羊肠小道爬上马鞍山。从后面望去,她佝偻的背影就像一只黑蜘蛛,咬着丝线一样的小路,摇摇晃晃往上爬。风呼啦啦吹起来,人们不禁为她捏了一把又一把冷汗,担心被风吹起来,从山上飞落下来。

 ②村主任王大明看不下去,劝麻婶说,婶子,你闲得骨头生锈?有福不享,天天往山上跑。村里有那么多荒地,为啥非要去那么高的马鞍山?麻婶听不进去,朝王大明笑了笑,转身向马鞍山走去。王大明扯着嗓子喊她,她依旧往山上爬。风吹动她的头发,像一棵开满百花的树。王大明给长根打电话,叫他管管麻婶。长根给麻婶打电话,叫她好生待着不要添乱,不要让村里人戳他的骨头。长根越说越生气,批评麻

 婶死脑筋,过惯了苦日子,连享福都不会,以后不要再上山了,该吃就吃,该喝就喝,该睡就睡。麻婶能说什么呢?只会说好。长根的口气越来越严厉,叫麻婶不要惹乱子,不要拖后腿,不要让他们分心,缺钱尽管说,需要什么尽管讲,不要越老越糊涂……长根说了一大堆,麻婶只会哦哦哦,好好好,嗯嗯嗯。长根以为做通了麻婶的思想工作,满意地挂了电话。他不知道的是,麻婶就是站在马鞍山上接的电话。地中有块凸起的大石头,麻婶举着老人机,站在石头上面,望着天边的云,望着那条伸向村外消失在天边的路,不停地哦哦哦,好好好,嗯嗯嗯。信号不太好,她张着嘴巴,对着手机大声喊叫。风吹乱她花白的头发,使她看上去像一棵摇来晃去的树。

 ③站在大石头上,村庄就在脚下,看得清清楚楚。稀稀疏疏的房子,大片大片荒芜的土地,几个蚂蚁似的老头老太。麻婶闭上眼,想起几十年前的村子,有成片成片的庄稼,有拄着拐杖的老寿星,有山一般结实的汉子,水一样温柔的姑娘,叽叽喳喳的孩子,喔喔打鸣的鸡,汪汪乱叫的狗,哞哞长鸣的牛。……那时的村子热腾腾的,像一个爱跳爱闹的年轻人。不知从何时起,村子忽然安静下来,变成了沉默寡言的老人。麻婶叹了口气。

 ④麻婶依旧往马鞍山跑。王大明劝过多次,麻婶嘴上说好,可她依旧还去。王大明拿她没辙,他只能眼睁睁看着麻婶黑蜘蛛一般爬上马鞍山,风中飘摇的背影让他心惊胆战。为了阻止麻婶,王大明甚至动员村里的老头老太轮番上阵,给她做思想工作。麻婶不争不吵,不管别人说什么,她总是微笑着,不停地说好好好,等他们走后,该干啥还干哈。王大明很快发现,他们说的话不过是一阵风,呼啦啦从耳边刮过,对麻婶没什么影响。无奈之下,王大明又给长根打电话,长根倒也配合,很快给麻婶回了电话,叫她好好待着,别到处乱跑。长根甚至冲麻婶发了火,叫她不要老往山上跑,搞得好像活不下去似的,缺钱尽管说,需要什么尽管讲,不要越老越糊涂……。说来说去,还是以前说过的话。不管长根说什么,麻婶只会点着头说哦哦哦,好好好,嗯嗯嗯。每次挂了电话,她握着手机站在石头上,看着天边的云发呆,看着那条伸向村外消失在天边的路发呆。从远处看去,她就像一株矮矮的树,长在石头上似的。

 ⑤时间长了,王大明不再给长根打电话。麻婶不但没有收敛,反而变本加厉,王大明不管了,其他人更不会管。他们都老了,连自己都管不了,哪里还管得了别人。王大明不给长根打电话,长根也就不再给麻婶打电话。他想当然地认为,既然王大明不打电话,那母亲肯定不再爬马鞍山了。渐渐地,长根几乎忘了这件事,只偶尔在某个深夜,他会忽然想起母亲,心里掠过一丝不安。

 ⑥麻婶仍沿着那条陡峭的小路爬上爬下。那块又长又细的瘦地挂在村子上面,像一条随风摇晃的飘带。麻婶在地里种上玉米,荞子,高粱,洋芋,白菜,南瓜,天星米,西红柿,辣椒……每次上山,不过就是拔拔草,施施肥,在地里转来转去,看看她种的东西,跟它们说说话。在那块地里,她收过玉米,高粱,洋芋,白菜,南瓜,天星米,西红柿,辣椒……进入冬天后,就只剩下白菜了。麻婶的白菜长得好,她邀请村里人去山上采白菜,但没有人愿去,不就几棵白菜吗?再说呢,一群泥巴埋到脖子的老家伙,谁爬得上去?麻婶是好样的,那么高的山,她想去就去。人们看着她灰黑的背影像一只蜘蛛,咬着丝线般的小路,

 晃悠晃悠飘上山腰,只能啧啧叹息。入冬以后,麻婶经常提着提篮上山收菜,回来总提着一大篮子碧青鲜嫩的白菜。麻婶不吃独食,总把白菜送给大家。可以说,几乎家家都吃过麻婶的白菜,包括王大明。

 (选自《南方文学》有删改)

 6.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村主任王大明多次劝说麻婶,劝说失败后又多次打电话给长根,表明他是一个尽职尽责的好干部。

 B. 麻婶不顾多方劝阻坚持上马鞍山劳作,并不是身在福中不知福,而是家庭氛围缺失,精神生活单调。

 C. 长根“隔三岔五给麻婶打钱”,但多次电话沟通效果不佳,后来“几乎忘了这件事”,长根的孝心显得片面而虚伪。

 D. 麻婶在高地上劳作,一方面是不愿混光阴,更重要的一方面是通过眺望来排遣孤独,寄托思念。

 7.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把麻婶爬马鞍山佝偻的背影比作黑蜘蛛,突出麻婶年老体迈,表明马鞍山地势陡峭难行,也从侧面表现了麻婶的固执。

 B. 文中两次描写长根打电话叮嘱麻婶不要上山的相似情节,看似赘笔,实则能更深刻地表现这对母子的隔阂。

 C. 文中描写马鞍山的那块高地“像一块长布匹”“像一条随风摇晃的飘带”,点明麻婶劳作的环境及众人反复劝阻麻婶的原因。

 D. 小说第三段插人麻婶对村庄过去的回忆,表现麻婶对过去生活的怀念,更加深刻地凸显了老人内心的孤独。

 8. 第①⑥段都描写了麻婶上山的情形,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9. 小说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象?联系现实,简要谈谈应如何解决这种现象带来的问题。

 【答案】6. C

 7. A

  8. 同:①都是运用比喻来写麻婶上山的情况;②都是从人们的视觉、心理角度来描写。异:①视觉:由“佝偻的背影”变成“灰黑的背影”,由“摇摇晃晃爬”变为“晃悠晃悠飘”,暗示麻婶的麻利和周健。②心理:人们由担心到赞叹。

  9. ①小说通过塑造空巢老人麻婶的形象,描绘了一个沉默寡言的老人似的小村庄,突出反映城镇化加速发展,空巢老人增多的现象,也展现了现代社会代际观念的差异和冲突。②第一,政府进一步完善社会救助制度、医疗保险制度等,同时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机构,促进社会养老事业发展;第二,村、社区等基层组织要想办法做好社区服务,缓解空巢老人的孤独感,增强其归属感;第三,要在全社会加强“孝”文化宣传,积极倡导敬老养老之风;要给予优惠政策,调动家庭养老的积极性,如批准设立探亲假等;倡导子女“常回家看看”,使老人获得心理上的满足与安慰。

 【解析】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原文内容的能力。

 C. “长根的孝心显得片面而虚伪”错误,长根也是真心实意地为麻婶付出,只是偏重于物质而未考虑到精神追求,可以说他没考虑全面,但不能说这是“虚伪”。

 故选 C。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文章艺术特色的能力。

 A.“比作黑蜘蛛”不能从侧面表现了麻婶的固执,主要是通过小路之细、陡峭体现麻婶爬山的艰难。

 故选 A。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比较分析文中语句内容及表达效果的能力。

 相同处,这两段描写都是描写麻婶爬马鞍山的情景,都把麻婶爬山的过程比喻成“蜘蛛”“咬着丝线般的小路”,这是视觉描写,再加上“人们不禁为她捏了一把又一把冷汗”“只能啧啧叹息”等人们的心理反应来描写。

 不同处,第一句写“她佝偻的背影就像一只黑蜘蛛”“摇摇晃晃往上爬”,第二句是“她灰黑的背影像一只蜘蛛”“晃悠晃悠飘上山腰”,可见从麻婶爬山的动作从原来的令人担心到了令人赞叹的矫健麻利,而人们的心理也有所变化,一开始是“不禁为她捏了一把又一把冷汗,担心被风吹起来,从山上飞落下来”,到后来“只能啧啧叹息”,从担心到赞叹。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文中描写的麻婶,是一个儿子常年在外,有物质上的保障,却只能依靠种地来满足精神需求的留守老人,儿子常年在外,尽管经常打钱,却不能给予她精神抚慰,村子现在是“稀稀疏疏的房子,大片大片荒芜的土地,几个蚂蚁似的老头老太”,可见空巢老人现象并不只麻婶一个人,而麻婶渴望的是“几十年前的村子,有成片成片的庄稼,有拄着拐杖的老寿星,有山一般结实的汉子,水一样温柔的姑娘,叽叽喳喳的孩子,喔喔打鸣的鸡,汪汪乱叫的狗,哞哞长鸣的牛。……那时的村子热腾腾的,像一个爱跳爱闹的年轻人”,这种变化是城市化进程带来的,人们都愿意居住在城镇,村庄就此荒芜、沉寂,老人们故土难离,却也不得不因此忍受寂寞。老人与年轻人的思想、追求皆不相同,也展现出现代社会代际观念的差异和冲突。

 关于如何解决这种现象,首先从政府立场来看,要重视乡村空巢老人的需求,可以从制度上、设施上着手,保障老人们能安度晚年;其次从基层组织来看,像文中的王大明,除了劝说麻婶让长根打电话等,并没有真正了解麻婶的心理需求,不懂得麻婶为何非要爬山种地,就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此基层组织要想办法让老人们能够有足够的精神生活,让他们不再感到孤独寂寞;再次从儿女的角度来看,不应该把老人

 彻底抛在村中不管不问,应该经常回乡看望老人,满足老人的心愿。

 二、古诗文阅读(5 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5 小题,0 20 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欧阳修《(伶官传〉序》)

 【乙】庄宗好俳优,自其为王,至于为天子,常身与俳优杂戏于庭,伶人由此用事,遂至于亡……其战于胡柳也嬖伶周匝为梁人所得其后灭梁入汴周匝谒于马前庄得之喜甚赐以金帛劳其良苦。周匝对曰:“身陷仇人,而得不死以生者,教坊使陈俊、内园栽接使仇德源之力也。愿乞二州以报此两人。”庄宗皆许以为刺史..。郭崇韬谏曰:“陛下所与共取天下者,皆英豪忠勇之士。今大功始就,封赏未及于一人,而先以伶人为刺史,恐失天下心,不可。”因格其命。逾年,而伶人屡以为言,庄宗谓崇韬曰:“吾已许周匝矣,使吾惭见此二人。公言虽正,然当为我屈意行之。”卒以俊为景州刺史,德源为宪州刺史。

 (节选自《新五代史·伶官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其战于胡柳也/嬖伶周匝为梁人/所得其后/灭梁入汴/周匝谒于马前/庄宗得之喜甚/赐以金帛/劳其良苦/ B. 其战于胡柳也/嬖伶周匝为梁人所得/其后灭梁入汴/周匝谒于马前/庄宗得之喜甚/赐以金帛/劳其良苦/ C. 其战于胡柳也/嬖伶周匝为梁人所得/其后灭梁/入汴周匝谒于马前庄宗得之/喜甚赐以金帛/劳其良苦/ D. 其战于胡柳也/嬖伶周匝为梁人/所得其后灭梁/人汴周匝谒于马前/庄宗得之/喜甚赐以金帛/劳其良苦/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庙,指宗庙,古代帝王祭祀祖先之所。下文的“太庙”也同此意。

 B. 牢,祭祀用的牲畜。用一猪一羊为“少牢”,牛、羊、马三牲全备为“太牢”。

 C. 伶人,戏子,或唱戏杂技演员。伶官,是宫廷中的乐官和授有官职的演戏艺人。

 D. 刺史,古代官名,自汉设立本为监察郡县的官员,宋元以后沿用为一州长官的别称。

 12. 下列对甲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总结了后唐庄宗得天下而后失天下的历史教训,阐明了国家盛衰取决于人事,讽谏后唐统治者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励精图治。

 B. 第三段由叙事转入议论。先以饱蘸感情的笔墨赞叹庄宗的成功,用“意气之盛”回应文章开头的“盛”字和“得天下”三字,并顺承第二段的叙事。

 C. 本文通过正反两方面的鲜明对比,既突出了中心论点,使说理深刻,透彻,也使文章一气贯通,前后呼应,脉络清晰,结构严谨。

 D. 本文叙事议论波澜起伏,对唐庄宗的扬和抑的对比度越大,便越能证明作者所要宣扬的“忧劳兴国”“逸豫亡身”的道理。

 13. 简要分析甲乙两文表达的异同。

 14.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陈情表》)

 (2)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六国论》)

 【答案】10. B

 11. B

 12. A

  13. 同:乙文与甲文立足点是一致的,都揭示了庄宗失败的原因在于人事。异:甲文是史论文,议论性强,逻辑严密;乙文是史传文,故事性强,史学味浓。

  14. (1)希望陛下能怜悯我的诚心 ,满足我微不足道的心愿,或许能够使祖母刘氏侥幸地保全她的余生。

 (2)如果凭借偌大国家,却自取下策反而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这就又在六国之下了!

 【解析】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子的翻译是:与梁在胡柳打了一仗,他的一个宠爱的伶人周匝被梁人抓获。后来他灭掉梁进入汴州,周匝拜于马前,唐庄宗得到他非常喜欢,赐给他黄金与布帛,犒劳他的辛苦。

 “为……所”是固定结构,表被动,中间不能断开,排除 AD;“入汴”的主语承上文是庄宗,与“灭梁”构成连动短语,“周匝”是人名,应作下一句的主语,故“周匝”前断开,排除 C。

 故选 B。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

 B.“牛、羊、马三牲全备”错,牛、羊、猪三牲全备为“太牢”。

 故选 B。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讽谏后唐统治者”错,本文借古喻今,欧阳修是宋代人,是为了讽谏北宋统治者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励精图治。

 故选 A。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表达特点并进行比较鉴赏的能力。

 本题要求分析甲乙两文表达的异同,从相同的角度看,甲文“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是文章的中心论点,指出国家兴盛与衰亡都是由于人事的道理。乙文“庄宗好俳优,自其为王,至于为天子,常身与俳优杂戏于庭,伶人由此用事,遂至于亡”也指出庄宗失败的原因在于人事。可见,两文立足点是一致的。

 从不同的角度看,甲文通过对五代时期的后唐盛衰过程的具体分析,推论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和“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结论,说明国家兴衰败亡不由天命而取决于“人事”,借以告诫当时北宋王朝执政者要吸取历史教训,居安思危,防微杜渐,力戒骄侈纵欲。文章开门见山,提出全文主旨:盛衰之理,决定于人事。然后便从“人事”下笔,叙述庄宗由盛转衰、骤兴骤亡的过程,以史实具体论证主旨。具体写法上,采用先扬后抑和对比论证的方法,先极赞庄宗成功时意气之盛,再叹其失败时形势之衰,兴与亡、盛与衰前后对照,强烈感人,最后再辅以《尚书》古训,更增强了文章说服力。全文紧扣“盛衰”二字,夹叙夹议,史论结合,笔带感慨,语调顿挫多姿,感染力很强。乙文以叙事为主,主要叙述庄宗宠幸伶人之事,重点记叙宠幸伶人周匝的事件,文章故事性强,史学味浓,是典型的史传文。

 【1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关键词:愿,希望;矜悯,怜悯;听,准许、成全;庶,或许;卒,终。

 (2)关键词:苟,如果;天下之大,定语后置,偌大国家;故事,旧例、先例。

 参考译文:

 【甲】唉!国家兴盛与衰亡的道理,虽然说是天命,难道不是由于人事吗?推究庄宗得天下和他失天下的原因,就可以知道了。

 世人说晋王将死的时候,拿三支箭赐给庄宗,告诉他说:“梁国,是我的仇敌;燕王,是我扶持建立起来的;契丹与我订立盟约,结为兄弟,他们却都背叛晋而归顺梁。这三件事,是我的遗憾;给你三支箭,你一定不要忘记你父亲的愿望。”庄宗接了箭,把它收藏在祖庙里。此后出兵,就派随从官员用猪、羊各一

 头祭告祖庙,请下那三支箭,用锦囊盛着,背着它走在前面,等到凯旋时再把箭藏入祖庙。

 当庄宗用绳子捆绑着燕王父子,用木匣装着梁君臣的首级,进入太庙,把箭还给先王,向先王禀告成功的时候,他意气骄盛,多么雄壮啊。等到仇敌已经消灭,天下已经平定,一个人在夜间呼喊,作乱的人便四方响应,他仓皇向东出逃,还没有看到叛军,士卒就离散了,君臣相对而视,不知回到哪里去。以至于对天发誓,割下头发,大家的泪水沾湿了衣襟,又是多么衰颓啊。难道是得天下艰难而失天下容易吗?或者说推究他成功与失败的事迹,都是由于人事呢?《尚书》上说:“自满招来损害,谦虚得到好处。”忧虑辛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闲享乐可以使自身灭亡,这是自然的道理。

 因此,当庄宗强盛的时候,普天下的豪杰,都不能跟他抗争;等到他衰败的时候,几十个伶人围困他,就自己丧命,国家灭亡,被天下人讥笑。可见祸患常常是由微小的事情积累而成的,聪明勇敢的人反而常被所溺爱的人或事困扰,难道只有宠爱伶人才会这样吗? 【乙】唐庄宗既喜好滑稽戏,又通晓音乐,还能谱曲,到现在,汾州、晋州一带,很多人能唱他唱的歌,称为“皇帝亲自制作”的歌到处都是。他的小名叫亚子,当时有人叫他亚次。另外他又给自己取了个艺名,叫李天下。从他做王,到做天子,他常常与伶人一道在庭院里演杂戏,伶人因此而当权,最终到了灭亡……与梁在胡柳打了一仗,他的一个宠爱的伶人周匝被梁人抓获。后来他灭掉梁进入汴州,周匝拜于马前,唐庄宗得到他非常喜欢,赐给他黄金与布帛,犒劳他的辛苦。周匝回答说:“我身陷仇敌之中,能够不死而活着回来,是教坊使陈俊、内圆栽接使仇德源的功劳啊。希望请求用两个州来报答这两个人。”唐庄宗都答应下来决定任用为刺史。郭崇韬劝谏说:“与陛下共同作战夺取天下的人,都是杰出的忠诚勇敢之人。现在大功刚刚告成,一个人都还来不及封赏,却首先任用伶人为刺史,这样恐怕会失去天下民心,是不行的。”于是任命没有得到执行。过了一年,伶人多次拿话在庄宗面前请求,庄宗对郭崇韬说:“我已经答应周匝了,你让我见到这两人时很惭愧。你的话虽然公正,但你应当为我委屈心意来执行这件事。”最终,任用陈俊为景州刺史,仇德源为宪州刺史。

 (二)古代诗歌阅读( 本题共 2 2 小题,9 9 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杂诗十二首·其二

 陶渊明 白日沦西阿,素月出东岭。

 遥遥万里晖,荡荡空中景。

 风来入房户,夜中枕席冷。

 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

 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

 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

 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

 15.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起笔四句,西阿东岭,万里空中,极写四方上下,光明澄澈,展现开一幅无限阔大光明之境界,这也是陶渊明襟怀之体现。

 B. “风来入房户”是对自然的客观叙写;“冷”字表面上写的是半夜时分睡觉的枕席让人觉得寒冷,实际上是写诗人心境的寒冷。

 C. 七、八两句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气变”“时易”总括前六句,以“悟”和“知”引入到下文的抒怀。

 D. 李白“独酌无相亲”“对影成三人”诗句与陶诗“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内容、情感有相通之处,且两诗风格一致。

 16. 诗人在尾联直抒胸臆,表明“悲凄”,他为何“悲凄”?请简要分析。

 【答案】15. D

 16. (1)感叹人生孤独。欲将悲怀倾诉出来,可是无人与其交谈。只有借酒“劝孤影”,欲解寂寞。(2)慨叹时光飞逝。“气变悟时易”“日月掷人去”,时节变换,时间飞逝,令人伤感。(3)悲叹有志难酬。生命有限,有志却(不获骋)得不到施展。

 【解析】

 【1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D.“两诗风格一致”错。陶诗深沉,李诗飘逸而豪放。

 故选 D。

 【1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

 诗歌尾联“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意思是,想起这件事满怀悲凄,心里通宵不能平静。分析“悲凄”的原因,要结合整首诗的理解。“气变悟时易”“日月掷人去”,光阴流逝不舍昼夜,并不为人停息片刻,生命渐渐感到有限,时节变换,时光飞逝,令作者感伤;“有志不获骋”空怀壮志,却不能得到伸展,悲叹有志难酬;“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欲将悲怀倾诉出来,可是无人与我交谈,抒发了世无知音的感伤,体现了作者的孤独和凄凉。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1 小题,6 6 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明代的胡东皋,字汝登:出自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____________”一语。清代的奚疑,字子复:亦出自此文中“____________”一语。

 (2)庄子《逍遥游》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宋荣子能够分清自我与外界 区别,辨清荣誉与耻辱的界限。

 (3)杜甫《蜀相》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乐景写哀情,感叹碧草娇莺无人赏玩,显出英雄长逝,遗迹衰落,流露出对诸葛亮的深沉悲痛。

 【答案】

 (1). 登东皋以舒啸

 (2). 乐夫天命复奚疑

 (3). 定乎内外之分

 (4). 辩乎荣辱之境

 (5). 映阶碧草自春色

 (6). 隔叶黄鹂空好音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以下关键字:皋、啸、奚、辩、隔。

 三、语言文字运用(0 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这里,我打算提出一个各民族的建筑之间的“可译性”的问题。

 如同语言和文学一样,为了同样的需要,为了解决同样的问题,乃至为了表达同样的情感,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时代是可以各自用自己的“词汇”和“文法”来处理它们的。简单的如台基栏杆、台阶等等,①___________,但多少民族创造了多少形式不同的台基、栏杆和台阶。例如热河普陀拉的一个窗子,就与无数文艺复兴时代的窗子“内容”完全相同,但是各用不同的“词汇”“文法”,用自己的形式把这样一句“话”说出来了。又如天坛皇穹宇与罗马的布拉曼提所设计的圆亭子,虽然大小不同,基本上是同一体裁的“文章”。又如罗马的凯旋门与北京的琉璃牌楼,巴黎的一些纪念柱与我们的华表,都是同一性质,同样处理的市容点缀。这许多例子说明各民族各有自己不同的建筑手法,②___________,就如同不同的民族使用他们不同的文字所写出来的文学作品和通俗文章一样。

 (节选自梁思成《中国建筑的特征》)

 18. 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第一段引号的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 “满招损,谦受益”这句格言,流传至今已有二千年了。

 B. 他是一个节俭的人,衣服旧了,破了,也“敝帚自珍”,舍不得丢弃。

 C. 科学家仔细研究了鲸,发现它的外形是一种极为理想的“流线型”。

 D. 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挂过去。

 19.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句子,使语意完整连贯,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 字。

 20. 请结合上下文,简要分析文中比喻的运用及表达效果。

 【答案】18. C

 19. ①所要解决的问题基本上是相同的

 ②建筑出来各种各类的建筑物

  20. ①用“语言和文学”为喻,形象地揭示了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即民族建筑之间的可理解性。②以不同民族的语言表达同一个意思而语言形式却不相同为喻,阐述各民族建筑的功用和主要性能是一致的,有相通性,但表现出来的形式却有很大不同。③形象地揭示了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理解性,可以透过

 其纷繁多样的表现形式解读出来。④以文学手法为喻,强调各民族建筑在相同的内容中的不同形式。

 【解析】

 【1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引号作用的能力。

 原文第一段“可译性”表示特殊含义,各民族建筑的功用或主要性能是一致的,有相通性,但表现出来的形式却有很大不同,恰似不同民族的语言,表达同一个意思,语言形式却不相同一样。所谓“可译性”,是指各民族建筑在实质上有“同一性质”,可以透过其纷繁多样的表现形式解读出来。

 A.“满招损,谦受益”是引用的格言名句,表直接引用; B.这里是为了借此说明他舍不得丢弃,表强调; C.“流线型”本是设计术语,此处指鲸的外形,是特殊含义; D.这里是反语,实则是表达否定讽刺。

 故选 C。

 【19 题详解】

 ①从前文来看,“台基栏杆、台阶”功能都一样,就是为了方便人们登上高处及避免跌落,而根据后文“多少民族创造了多少形式不同的台基、栏杆和台阶”可见,该空要强调其相同点,以便与“形式不同”形成转折。

 ②该空根据后文的比喻“使用他们不同的文字所写出来的文学作品和通俗文章一样”可见,要填的是用“不同的建筑手法”干什么,即建造出各种不同的建筑。

 【2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修辞手法的作用。

 作者把建筑上形式不同而功能相同的特点称为“可译性”,并说“如同语言和文学一样”“各自用自己的‘词汇’和‘文法’来处理它们”“例如热河普陀拉的一个窗子,就与无数文艺复兴时代的窗子‘内容’完全相同,但是各用不同的‘词汇’‘文法’,用自己的形式把这样一句‘话’说出来了”,形象地说明民间建筑尽管外形可能各有特色,其内在功能却具有相通性,故而可理解。用人们熟悉的语言“可译”来比喻举例人们较远的不同建筑风格和特色,形象地揭示出各民族建设各有特色,但仍可理解。

 “各民族各有自己不同 建筑手法,建筑出来各种各类的建筑物,就如同不同的民族使用他们不同的文字所写出来的文学作品和通俗文章一样”一句,又用写作手法来比喻各民族在表现相同内容时,采用不同的形式,更容易理解。

 21. 下面文段有四处语病,请指出其序号并作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①我国知识产权事业不断发展,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知识产权发展之路,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取得了历史性成就,②全社会保护和尊重知识产权意识明显提升。③当前,我国正在知识产权引进大国向知识

 产权创造大国转变,知识产权工作正在从追求数量向提高质量转变。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从国家战略高度和进入新发展阶段要求出发,全面提高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构建发展新格局。⑤“知识产权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创造的智力劳动成果的专有权利,是社会财富的重要来源。⑥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成果的多寡,反映着一个国家和企业竞争力的强大。”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北京大学国际知识产权研究中心主任易继明如是说。

 【答案】②语序不当,“保护”和“尊重”调换位置。③成分残缺,在“知识产权引进大国”前加一个介词“从”。④搭配不当,把“提高”改为“加强”。⑥两面对一面,“强大”改为“强弱”。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②“保护和尊重”语序不当,应该先有态度“尊重”,然后才有行动“保护”; ③成分残缺,“在知识产权引进大国向知识产权创造大国转变”中,显然“向”字前句缺了介词“从”,应为“从……向……转变”; ④搭配不当,“提高工作”错误,把“提高”改为“加强”。

 ⑥不合逻辑,“多寡,反映着一个国家和企业竞争力的强大”两面对一面,应把“强大”改为“强弱”。

 22. 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 70 个字。

 2020 年 12 月 8 日,中国、尼泊尔两国向全世界正式宣布,珠穆朗玛峰的最新高程为 8848.86 米。这一基于全球高程基准的珠穆朗玛峰雪面高程一经发布,便成为热门话题。1975 年,我国测量出珠峰的高程为8848.13 米;2005 年,测得珠峰峰顶岩石面海拔高程为 8844.43 米;此次发布的珠峰高程是 8848.86 米。从技术层面来说,由于珠峰是世界第一高峰,气候多变、环境复杂,精确测量珠峰高程也是一个国家测绘技术水平和能力的综合体现。从政治和外交层面来说,珠峰是中尼两国界峰,也是两国友好的重要象征。中尼两国共同宣布珠峰最新高程数据,必将进一步促进两国睦邻友好关系,具有重要的纪念意义。

 【答案】今年 12 月 8 日,中尼两国共同正式宣布,精确测量珠穆朗玛峰的最新高程为 8848.86 米,两国睦邻友好关系也将推向新高度。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段压缩的能力。

 这是一段新闻报道的文字,共有 6 句话。其中第 1 句是新闻的主体,介绍了时间、对象和主要事件,关键信息有“2020 年 12 月 8 日,中国、尼泊尔两国向全世界正式宣布,珠穆朗玛峰的最新高程为 8848.86 米”;第 2 句紧承第 1 句是事件的影响;第 3 句回顾珠峰高程测量数据的变化情况;第 4 句强调“精确测量珠峰高程”的意义;第 5 句是珠峰对中尼两国的意义,第 6 句是这一事件的意义,关键信息有“必将进一步促

 进两国睦邻友好关系,具有重要的纪念意义”。分析可知,第 2、3、4、5 句是具体内容的介绍,相对来说属于次要信息,可以适当删除。主要信息在第 1 和 6 句,考生根据字数的需要进行整合即可。

 四、作文(0 60 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20 年 10 月,第八届中国网络视听大会在成都召开,发布了《2020 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该报告显示,我国网络视听用户规模突破九亿。短视频以其独特的形式迅速占领市场,俘获用户的心。短视频的流行,伴随着许多新现象产生。人们更加积极主动地表达自我,丰富了大众精神文化。但与此同时,平台的管理缺失、商人的逐利本性、用户口味的同化,又让各种低俗内容层出不穷,乱象丛生。

 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对“短视频”怎样的思考和感悟呢?请以高中生的视角写一篇文章,向《青眼看社会》杂志的“热点时评”栏目投稿。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字。

 【答案】例文 短视频,要流量更要正能量 自编自导自演,拍个短视频给生活加点料;录一段短视频,展现一番鲜活的城市形象;还有检察院专门录制短视频,通过真实案例推行法治教育……如今,短视频日益“渗入”日常生活,甚至有人认为短视频已成为视频领域的第三极,与电视台和网络视频节目成鼎足之势。虽有夸大之嫌,也足见短视频的迅猛势头。

 其实,早在几年前,就有人判断,短视频是继图文、长视频、直播之后的又一个流量洼地。有报告显示,我国网络视听用户规模突破九亿。与庞大用户相比,短视频数量特别是播放量早已以亿为单位,一些短视频播放数高达千万乃至数亿次,至今已不觉新鲜。

 应该看到,无论是网络直播还是短视频,这些新业态的涌现,不仅为企业带来巨大商机,还“调剂”着大众生活,丰富着我们的精神世界。更重要的是,互联网新业态风生水起,风头正劲,恰可说明我国的互联网发展充满无限生机,孕育无限可能。只要敏锐把握时代潮流,善于开疆拓土,就能在互联网“蓝海”中找到一席之地,同时为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提供新动能。

 “每个人都是生活的导演”。由于绝大多数用户并非专业人士,所制作的短视频趋于平庸化,这也无可厚非。但如果走向庸俗、沦为粗俗、甘于恶俗,乃至违背公序良俗,挑战法律底线,就值得警惕了。有的用户在“吸睛就是吸金”的逻辑支配下,用充斥着“黄赌毒”的内容获得点击量;一些短视频平台奉行功利化的思维,往往放弃守土有责的责任,只讲流量罔顾正能量,片面追求日活量而忽略内容质量,甚至为了“红利”使出黑招。众所周知,目前有大量年轻人活跃在各大短视频平台,如果对粗俗的内容听之任之,对错误的价值观放任自流,则不仅不利于短视频行业的长期健康发展,更不利于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自觉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自觉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加强道德品质修养,坚决抵制低俗庸俗媚俗,用健康向上的文艺作品和做人处事陶冶情操、启迪心智、引领风尚。”总书记不久前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强调的这句话,同样适用于短视频行业,适用于短视频平台,适用于短视频制作者。推精品,出力作,以高质量的产品占领市场,以有品位的内容赢得消费者信赖,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美学家说过:“这个时代所需要的美,应该有助于人民去创造属于自己的有意义、有价值、有情趣的人生。”如果能够以美为美,用鲜活的内容去承载正确的价值,那么短视频行业就不只是会站上风口,更会赢得更长远的未来。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这是观点类材料作文。材料围绕“短视频”这一话题展开,给我们展示了短视频这一市场的发展规模与潜在活力,有短视频的流行带来的好处,也有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考生面对的是复杂矛盾的现象...

相关热词搜索: 郴州市 湖南省 学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