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届山东省烟台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
高三历史试题
说明 ∶ 本试卷分第 Ⅰ 卷(选择题)和第 Ⅱ分 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 100 分,考试时间
90分钟。第 Ⅰ 卷的答案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第 Ⅱ 卷答案直接写在答题卡上。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卡。
第 Ⅰ 卷
一、选择题 ∶共 本大题共 15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45
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战国末期,荀子曾将当时的各种学说一一驳斥,认为战国混乱的原因之一是“百家异说",要社会安定就要做到“天下无二道,圣人无两心”。荀子的主张 A. 意在突出儒家的地位 B. 奠定了法家的思想基础 C. 顺应政治发展的潮流 D. 改变了社会动荡的局面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体现的是荀子认为社会混乱的根源在于思想不统一,主张强化思想控制,这顺应了当时政治统一的潮流,C 正确;材料突出的是法家思想,A 排除;B 与材料无关,排除;D 是在秦朝统一六国后,排除。故选 C。
2. 下表是中国古代医学名著中有关“茶"的记载。据此,能够得出的结论是
A. 《神农本草经》是现存最最早记述茶的书籍 B. 茶叶具有药用保健功能和饮料功能 C. 汉末社会动荡促成对茶叶保健功能的研究 D. 茶叶对我国古代医学产生重大影响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从材料中“ 使人益思”、“治便脓血"、“益意思”、“利小便”、“清头目”等信息可知,茶叶具有药用和饮料功能,B 项正确;无法通过材料直接得出最早记述的结论,故 A 错误;C 不符合史实和题意;茶确实对中国医学有影响,但是材料内容强调的是功效,故排除 D。
3. 《国史十六讲》提到,在皇帝和皇太后的全力支持下,张居正把内宫(皇帝)与外朝(政府)的事权集于一身,成为明朝权力最大的内阁首辅。张居正经常对下属说:“我非相,乃摄也”意思是他并非一般的丞相,而是“摄政”——代帝执政。对这一历史现象的本质理解准确的是 A. 内阁首辅是名副其实的丞相 B. 内阁此时已经取得了法定的地位 C. 张居正提升了内阁首辅之权 D. 内阁权力加大是君权强化的产物 【答案】D 【解析】
【详解】张居正强调自己作为内阁首辅权力很大,能够“代帝执政”。结合所学可知,内阁权力的大小取决于皇帝的信任,因此内阁权力不断加大,是君主专制不断强化的表现,故 D 项正确;内阁不是丞相,没有法定的地位,排除 AB 项;C 项只是对材料表面的解读,不是本质的理解,排除 C 项。
4. 福建船政学堂正式开办于 1867 年,开设了英语、法语、驾驶、管轮等课程,以培养轮机的设计人才作为主要教学目标,并附设了船厂工人业余培训的课程。这反映了当时 A. 近代化对人才培养的需求 B. 已突破“器物”限制 C. 军工企业市场化特征明显 D. 近代教育走出困境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以培养轮机的设计人才作为主要教学目标”“附设了船厂工人业余培训课程”等信息可知福州船政学堂注重对人才的培养,这反映了当时近代化对人才培养的需求,故选 A;福州船政学堂是洋务派企业,洋务派并没有突破“器物”的限制,排除 B;洋务运动时期的军工企业并不是主要面向市场,排除 C;材料反映的内容并不属于近代教育,排除 D。
5. 梁启超于 1903 年提出了“合族民族主义”主张,即强调在中华共同体内各族为统一之民族,并称国家要实现自强,需“平满汉之界”,新的中华民族应是“合汉合满合蒙合藏,以一下大民族”,遂达“合族救国”之大成目标。由此可知,梁启超 A. 呼吁各民族团结共同推翻清政府 B. 主张消除满汉差异挽救民族危亡 C. 具有民族国家和民族认同的理念 D. 具有明显的狭隘民族主义观念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根据材料“合汉合满合蒙合藏,组成一个大民族’,遂达‘合族救国’之大成日标”可知,梁启超主张民族团结和加强民族认同,其思想中包含了民族国家和民族认同等进步的国家观和民族观,故选 C项;材料未体现其主张推翻清政府,故排除 A项;材料“平满汉之届”主要是指促进民族融合,缓和满汉矛盾等,并不是笼统地消除满汉的差异,故排除 B 项;梁启超强调“在中华共同体内各族为统一之民族”,打破了狭隘的民族主义局限,故排除 D项。
6. 辜鸿铭曾对中国士大夫的两种极端心理给予批评:“自来我中国士大夫夜郎自大,其贻讥外人固不足怪,惟今日慕欧化者,又何前倨而后恭也。”这表明他 A. 主张理性地对待中西文化 B. 批判崇洋媚外的社会风气 C. 带有复古守旧的思想倾向 D. 主张东西文化应互补调和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中辜鸿铭批评传统士大夫夜郎自大和盲日欧化这两种极端思想,可见其主张理性对待中西文化,A 正确;B 片面解读材料,排除;辜鸿铭批判知识分子对西方文化卑躬屈膝,并不一定就带有复古保守的思想倾向,排除 C;材料并未明确主张中西调和,排除 D。
7. 歌曲是时代的产物。以下这两首歌曲
A. 反映了寻求救亡之道的时代主题 B. 推动了土地革命的最终胜利 C. 体现了中共反帝反封的革命任务 D. 促进了中华民族意识的形成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国民革命歌》中的主题是“打倒列强除军阀”,体现了 20 世纪 20 年代的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大众和帝国主义支持下北洋军阀之间的矛盾,1935年《义勇军进行曲》中号召中华民族团结,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5 年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由此可知,不同时期的歌曲体现了不同时期寻求救亡之道的时代主题,A 正确;土地革命在歌曲中并未体现,排除 B;两首歌曲并不是代表中共的政治诉求,而是代表
整个民族,排除 C;通过题干内容无法判断中华民族意识形成情况,排除 D。
8. 1949~1978年间国内史学界专题研究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但这一时期学者们研究的论文数具有不均衡性。其中研究“戊戌变法”论文数量可能是 A. 722 篇 B. 614 篇 C. 287 篇 D. 96 篇 【答案】D 【解析】
【详解】1949-1978 年是新中国成立到文革结束的阶段,在此阶段内受社会政治经济环境的影响,在学术上侧重于研究斗争和革命,对于社会改良持摒弃的态度,因此与斗争和革命有关的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和辛亥革命都是重点研究内容,而主张维新变法的戊戌变法是研究的冷门。表现在论文数量上,戊戌变法的论文数量就有可能是极少的,因此综合比较选项可知 D 符合题意,排除 ABC。
9. 下面是毛泽东给鞍钢工人的回信。这一回信的历史背景是,当时中国
A. 国民经济恢复工作逐步展开 B. 生产资料所有制已发生根本变化 C. 大规模工业化战略正在实施 D. 原有重工业基础得到充分的利用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1953 年”“鞍钢无缝钢管厂”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毛泽东这一回信的历史背景是当时中国大规模工业化战略的实施,C 项正确;1952 年我国国民经济已经恢复,1956 年三大改造完成后生产资料所有制已发生根本变化,AB 两项表述发生的时间与材料不符,排除;D 项与材料信息构不成逻辑关系,排除。
【点睛】
10. 古希腊城邦雅典的公共墓地主要用于埋葬牺牲的战士,城邦为他们树立墓碑,刻上所有牺牲者的名字,但并不写明他们的家世。这旨在强调 A. 城邦公民的平等 B. 军事对城邦的重要性 C. 共同的宗教信仰 D. 血缘对城邦维系的作用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材料“墓碑,刻上所有牺牲者的名字,但并不写明他们的家世”可以看出材料强调城邦公民的平等,故 A 项是正确的;材料中反映城邦对战士的死后的一种礼遇,没有体现出军事对城邦的重要性,故 B 项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宗教信仰问题,排除 C。不写明家世体现了要否定家族和血缘在城邦中的作用,故 D项不符合题意。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雅典民主政治平等 11. “二月革命后布尔什维克党到底应当采取什么样的策略,一直处于模糊不定的状态,直到列宁回国提出‘四月提纲’,才有了较为明确的行动纲领。”这个“行动纲领”是指 A. 取得工农群众的支持 B. 武力推翻临时政府的统治 C. 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D. 实现向社会主义革命的转变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列宁在《四月提纲》中提出,俄国革命应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为俄国革命指明了方向,故答案为 D 项;《四月提纲》没有涉及对工农群众问题的看法,排除 A 项;《四月提纲》认为存在和平夺权的可能性,排除 B 项;《和平法令》宣布退出一战,排除 C 项。
12. 出身容克阶层的俾斯麦,使用战争暴力手段,完成德国的统一,并把德国带入现代发达国家的行列。后世有史学家将其称作“白色革命家”。对此最合理的解释是 A. 德国统一解决了德意志民族的生存问题 B. 经济 工业化和思想的现代化共同发展 C. 国家统一的革命性和新建政体的局限性 D. 社会革命的进步性和工人运动的容忍性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革命家”是指俾斯麦通过王朝战争完成了德意志统一,推动了德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很快跻身于资本主义强国之列。“白色”是指 1781 年宪法中资产阶级民主改革 保守和不彻底,君主权力大,故 C 项正确。A 项只解释了其革命性,没有解释其保守性,故排除。德国的经济工业化
和思想现代化并没有共同发展,其思想是比较保守的,故 B 项排除。德国的社会革命的有限的,对工人运动是不容忍的,故 D 项排除。
13. 如图为 1890~1938 年美、英、德、苏联四国的生铁产量示意图,其中③是
A. 英国 B. 美国 C. 德国 D. 苏联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与 1890~1938 年美、英、德、苏联四国的生铁产量示意图中的曲线③相对应的,是一战之前相对落后,经过 1920 年代的新经济政策和两个五年计划,在西方大危机时期依然发展较快的苏联,D 选项正确;图中 20 世纪前期发展最快的是美国,20 世纪初被美德超过的是英国,一战之前仅次于美国的是德国,ABC 三项不符合题意。
14. 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当苏联政府每年拿出国民收入的三分之一用于再投资时,这便意味着低工资与消费品的短缺。一位工人的反应很典型:‘他们假装他们在付给我们工资,于是我们也假装我们在工作。’”材料主要表明苏联 A. 工厂管理僵化未调动生产积极性 B. 轻重工业及农业结构严重失衡 C 工业化模式未能使民众有获得感 D. 工人的工资水平长期处于低位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材料“低工资与消费品的短缺”反映了苏联工业化的弊端,材料“他们假装他们在付给我们工资,于是我们也假装我们在工作”反映了工业化模式未能使民众有获得感,故 C 正确;材料未涉及工厂管理僵化的问题,故 A 错误;材料主旨不是强调轻重工业及农业结构严重失衡,而是说明民众缺乏获得感,故 B
错误;材料虽然反映了工人的工资水平低,但这不符合材料主旨,而且“长期”一词材料无法体现,故 D错误。
15. 有学者认为,“关于"冷战”是什么时候开始的问题,谁也说不出一个恰当的日子,但是,冷战所以产生并成为早期的那种样子的争端,可以肯定是在东欧”。其观点的主要依据是 A. 东欧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B. 东联国家是“冷战”挑起者 C. 美苏两国在东欧角逐激烈 D. 二战后西欧国家普遍衰落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体现的是该学者把冷战的责任推卸到东欧,这主要是因为东欧国家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A正确;B 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CD 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 A。
第 第 I II 卷
二、非选择题 ∶ 共 本大题共 5 小题,16 题 题 12 分,17 题 题 8 分,18 题 题 12 分,19 题 题 14 分,20 题 题 9分,共
55
分。
16. 卫盉(亦称裘卫盉),是周恭王(西周第六位君主)时期铸造的青铜器。
其形束颈,口沿外侈, 有盖,鼓腹,连裆,足作圆柱形,管状长流,为长舌兽首状,盖与器以链环相接。盖沿及器的颈部均装饰着垂冠回首分尾的夔龙纹, 流管装饰三角雷纹。
盖内铸有 132 字铭文,记载∶ 周恭王三年,裘卫(掌管裘皮生产的小官)用玉器和礼服,价值 80 朋("朋"是衡量和计算商品价值的货币单位,贝币以"朋"为计量单位,五贝为一串,两串为一朋。),从贵族矩伯手里换得 1300 亩田,并通过荣伯、定伯等执政大臣命令有司主持双方土地交易,办理了换田手续。
提取材料信息,说明上述材料对研究西周中期的历史有哪些史料价值? 【答案】作为一手史料,卫盉的制作工艺对研究西周中期手工业的发展、青铜文化及人们的审美观念等都有重要价值;材料体现的土地交易情况,可用于研究西周中期土地制度(井田制)的变化;作为货币计量单位的“朋”,可用于研究西周中期货币制度和商品经济的发展状况;卫盉铭文可用于古代文字发展的研究。
【解析】
【详解】材料展示的是西周时期的青铜器,其中卫盉上还有大量铭文。因此这两件青铜器可以作为研究西周时期青铜器制造工艺、青铜文化和当时审美观念的重要史料;根据卫盉铭文中记载的土地交易情况,可以用来研究当时的土地制度、货币情况等,上面的铭文还可以用来研究文字的演变等。
17. 历史研究应坚持"有一分材料,只说一分的话。" 史料 史料解释 结论
秦半两形状取"天圆地方"之意,外圆象征天命,内方代表皇权。
凡军国大事,则中书舍人各执所见,杂署其名,谓之五花判事。中书侍郎、中书令省审之,给事中、黄门侍郎驳正之。上始申明旧制,由是鲜有败事。
——《资治通鉴·唐纪》
皇权加强,提高了决策的正确性。
据材料并从论从史出的角度,对表中空缺部分进行补充。
【答案】秦朝:秦半两的设计体现出神权与皇权的结合,凸显君临天下、皇权至上的理念。唐朝:中书决策、门下(给事中、黄门侍郎)封驳,分权制约;五花判事,中书舍人各自提出对军国大事的处理意见;集体议政。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秦半两形状取‘天圆地方’之意,外圆象征天命,内方代表皇权”可以得出的结论秦半两的设计体现出神权与皇权的结合,凸显君临天下、皇权至上的理念。根据史料“凡军国大事,则中书舍人各执所见,杂署其名,谓之五花判事。中书侍郎、中书令省审之,给事中、黄门侍郎驳正之。上始申明旧制,由是鲜有败事”可以看出,这里描述的是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和中书省的运作机制,对这一史料进行解释可以得出,中书决策、门下(给事中、黄门侍郎)封驳,分权制约;五花判事,中书舍人各自提出对军国大事的处理意见;集体议政。
1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时期 基本描述
春秋战国 青铜货币大量出现且货币形状繁多,其中赵国铲币、齐国刀币、秦国圆形方孔钱、楚国蚁鼻钱较著名。
秦汉 公元前 210 年,秦始皇规定在全国范国内通行圆形方孔的半两钱;公元前 118 年,汉武帝废除汉初邦国制币权,由中央统一铸五铢钱。
唐朝 621 年,唐高祖下令统一铸造"开元通宝"钱,结束了秦汉以来以重量铢两定名的钱币体系,出现具有高级铸币形态性质的年号钱币,大小钱币的兑换进一步明确。
宋朝 1023 年,宋仁宗下令在成都设益州交子务,由京朝官一二人担任监官主持交子发行、并"置钞纸院,以革伪造之弊",严格其印制过程,这便是我国最早由政府正式发行的纸币"官交子"。
——-摘编自彭信威《中国货币 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从春秋战国到宋代货币演变趋势 理解。(要求∶表述成文,逻辑清晰)
【答案】随着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手工业的进步,商品经济、商业贸易的推动,特别是铸币技术的提高,以及专制皇权不断加强和政府强力推行,货币呈现形制渐趋统一、兑换规范化、便于携带和铸币权由国家主导的趋势,而货币的演变便于稳定金融和市场秩序,推动商品经济发展;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从具体的角度回答也可)
【解析】
【详解】本题为开放性试题,没有固定答案。解答本题首先应该根据材料内容总结论点,再结合所学围绕论点展开论述。根据“青铜货币大量出现且货币形状繁多”、“秦始皇规定在全国范国内通行圆形方孔的半两钱”、“中央统一铸五铢钱”、“出现具有高级铸币形态性质的年号钱币,大小钱币的兑换进一步明确”、“我国最早由政府正式发行的纸币‘官交子’"等信息可知,我国古代的货币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形制渐趋统一、兑换规范化、便于携带和铸币权由国家主导的趋势。结合秦统一货币、历朝历代发行货币的内容和纸币的出现等信息展开论述即可。
1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任何一种经济理论都是在社会生产力状况的基础上形成的,反过来又为这种生力服务。最早系统论述自由主义经济思想的是亚当·斯密……他生活的时代,英国正处在资│本主义手工工场内部分工日益加强、工业革命曙光显现之时……自由主义就是适应这种要求提出的……"世界工厂"地位的确立和国内市场的狭小以及原料的不足,使工业资产阶级要求凭借其强大经济实力进行自由生产和贸易,扩大国内外市场。但是保护关税政策,严重地阻碍了国内外市场的扩大从而制约了经济的自由发展……于是一场反
对国家干预,要求自由发展经济的斗争迅速掀起并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和完成而取得最后胜利。"自由主义"经济理论,对英国工业资产阶级的利益,是经典,是工具,对于世界其他国家而言,则是经济化略的理论的策略的依据。
———摘编自《亚当·斯密"自由主义"经济思想与英国工业革命》 材料二
1930 年,美国总统胡佛签署了《斯姆特·霍利关税法》,将世界经济引入了冰河期。该法案为了保护本国产业,向进口的工业产品征收最高 400%的关税,各国争相提高关税,陷入了报复引发报复的恶性循环。二战后,美国力推自由主义贸易政策,构建"自我利益的多边主义"的世界经济体系。然而到了 20世纪 70年代,美国陷入了严重的经济滞胀,国内对抗自由贸易的势力迅速发展,新保护主义抬头,其国际贸易政策在此时期充满摇摆性和矛盾性。
——《美国国际贸易政策演化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亚当·斯密"自由主义"经济思想所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 20世纪 30 年代到 70 年代推行不同贸易政策的原因。
【答案】(1)影响:从有利于推动英国工业革命深入发展角度作答;从有利于推动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角度作答;从有利于提升英国国力,确立了世界霸权角度作答;从有利于推动英国政治民主化进程角度作答;从客观上给亚非拉地区带来了灾难角度作答。
(2)原因:随着经济大萧条的到来,为了保护国内市场,促进经济的恢复与发展,1930 年,美国通过立法方式提高关税,推行贸易保护主义政策。二战中美国大发战争财,战后政治经济实力空前膨胀,召开布雷顿森林会议,签署《关税与贸易总协定》,推行自由主义贸易政策。20世纪 70 年代,由于自身经济滞胀以及西欧、日本的崛起,美国重新实行贸易保护主义。
【解析】
【详解】(1)影响:根据“英国正处在资本主义手工工场内部分工日益加强、工业革命曙光显现之时……自由主义就是适应这种要求提出的”得出有利于推动英国工业革命深入发展;根据“工业资产阶级要求凭借其强大经济实力进行自由生产和贸易,扩大国内外市场”得出推动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自由主义经济政策的发展有利于英国的对外殖民扩张,从而提升了英国国力,确立世界霸权;有利于推动英国政治民主化进程;但客观上给亚非拉地区带来了灾难。
(2)美国 20 世纪 30 年代到 70 年代推行不同贸易政策的原因应该根据这一阶段内美国的经济发展状况进行作答。如 1929 年,随着经济大萧条的到来,为了保护国内市场,促进经济的恢复与发展,美国于 1930年通过立法方式提高关税,推行贸易保护主义政策。而二战中美国大发战争财,战后政治经济实力空前膨胀,召开布雷顿森林会议,签署《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为了巩固经济地位,开始推行自由主义贸易政策。到 20 世纪 70 年代,由于自身经济滞胀以及西欧、日本的崛起,美国重新实行贸易保护主义。
20. 在中国社会的不同历史发展进程中,中国工人阶级呈现出不同的结构变化。
时期 工人阶级内部阶层的分化 20世纪 50年代至 20 世纪 70年代末 工人、干部 20世纪 80年代初至 20世纪 90 年代末 国有企业工人、集体企业工人、三资企业工 人、私营企业工人、乡镇企业工人 21世纪以来 企业经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城市普通工人、农民工、下岗失业工人 —根据刘海军《当代中国工人阶级结构变化及其现实影响》整理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人阶级内部阶层 分化折射出社会经济领域的变化。
【答案】经济体制改革,所有制结构变动;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乡镇企业发展迅速;国有企业改革逐步深入,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对外开放新格局逐步形成,外资(合资)企业发展迅速,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人口流动规模增大,工业化、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从 20 世纪 50 年代到 80 年代一直到 21 世纪初,我国工人阶级内部阶层分化越来越明显,多元化趋势加快,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我国进行经济体制改革,所有制结构变动;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我国产业结构不断调整;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85 年我国乡镇企业发展迅速,因此出现了乡镇企业工人;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十四届三中全会之后,随着国有企业改革逐步深入,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因此出现了下岗工人以及企业经理人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推动工人阶级结构的变化;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对外开放新格局逐步形成,外资(合资)企业发展迅速,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因此三资企业工人出现;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随着经济发展,人口流动规模增大,工业化、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也使得工人阶级结构发生变化。
相关热词搜索: 烟台市 山东省 上学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