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 学年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测试题 一、基础知识(每小题 3 分,共 12 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和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家眷.(juàn)
皎.洁(jiào)
茂腾腾
人情是故 B.嘱.咐(zhǔ)
脑畔.(bàn)
熙熙然
大彻大吾 C.冗.杂(rǒnɡ)
羁.绊(jī)
马前卒
垂珠联珑 D.斡.旋(ɡuǎn)
怅惘.(wǎnɡ)
暖融融
痛快淋漓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同学们拿到试卷后一定要全面浏览、仔细读题,切不可粗心大意....。
B.文化的传承与交流一如戛然而止....的长江之水,在多元下共生,在包容中创新。
C.《社戏》中的老旦开始还只是踱来踱去....地唱,后来也许累了,竟在中间的一把交椅上坐下了。
D.要经过众多烦琐的工艺层层累加,才能完成一件令人叹为观止....的雕刻艺术精品。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声音,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
B.在延安和陕甘宁边区兴起的新秧歌运动的带领下,使安塞腰鼓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得到了发展。
C.公安交管部门暂时对共享电动自行车的新车及存量车不予上牌,但是意味着这些车辆无法上路行驶。
D.广大农民在我国革命、建设、改革等各个历史时期都做出了重大贡献。
4.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社戏是中国农村举行迎神赛会或岁时节庆时所演的戏。社,指社会。
B.民俗是由民众创造并世代传承的民间文化,也是一种地域文化。
C.旧历,又称“农历”“阴历”“夏历”,是我国的一种传统历法。
D.安塞腰鼓是陕西省的传统民俗舞蹈,以粗犷豪放、刚健雄浑著称。
二、说明文阅读(每小题 3 分,共 9 分) “悟空”探“妖”(青岛中考改编) ①2015 年 12 月 17 日 8 时 12 分,“悟空”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升空。它是一只非常勤奋的“猴子”,每天要绕地球飞行 15 圈,从不偷懒。
②“悟空”是我国第一颗主要用来探测暗物质的人造卫星。其实,它就是一台空间望远镜,担负着寻找暗物质粒子、研究暗物质特性及其空间分布规律等任务。
③一般人听到“暗物质”会一脸茫然:这是什么“妖魔鬼怪”?为什么要寻找它?顾名思义,暗
物质就是通过人眼和其他设备看不到的物质。天文学家在长期的观测研究中发现:许多星系中存在额外的、看不见的引力源,宇宙的总质量其实远远大于已知物质的总质量。他们据此推测,宇宙中应该还存在着一种“暗物质”。我们已知的各种物质基本上都要受电磁力的影响,要么吸收光,要么反射光,要么就自己发光;但暗物质不与光波发生作用,它对电磁力无动于衷,所以我们无法看到它。
④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对暗物质的研究依然不明朗。目前,能够确定的是,宇宙总能量的 26.8%由暗物质贡献..,.普通物质只占...... 4.9% ....,.暗物质的能量是普通物质的............ 5 . 倍以上。
....有这样隐形的庞然大物存在于宇宙中,却又看不见摸不着,这的确让科学家心痒难耐。而且,暗物质与我们人类的生存息息相关。科学家发现,所有发光物质提供的引力无法抵消星系内旋转时产生的离心力,因此推测,是暗物质在提供额外引力,以阻止星系解体。也就是说,没有暗物质就没有星系,也就没有人类。而且,作为一种全新的、未知的粒子,暗物质很有可能开创前所未有的应用空间。
⑤那么,怎样才能找到传说中的暗物质呢?“悟空”的任务,就是上天捕捉暗物质粒子碰撞湮灭时产生的高能电子。简单地说,“悟空”在观测中如果突然发现某一速度的电子射线数量变多了,但这又无法用现有理论来解释,那么这些电子射线很有可能....是暗物质湮灭时产生的。
⑥全世界各国的科学家都希望能够第一个观测到这部分电子射线,从而获取暗物质存在的证据。除“悟空”外,目前世界上用以探测暗物质的设备,还有国际空间站的阿尔法磁谱仪和美国宇航局的费米空间望远镜。而中国的“悟空”,是迄今为止观测范围最宽、能量分辨率最优的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
⑦2017 年末,“悟空”工程团队在世界权威科学杂志《自然》上发表论文,宣布获得了世界上最精确的高能电子宇宙射线能谱,该能谱将有助于发现暗物质存在的蛛丝马迹。我们希望“悟空”不负众望,用火眼金睛找到更多线索,早日探到“妖”的真容。
5.根据文章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悟空”主要用来寻找暗物质粒子、研究暗物质特性及其空间分布规律。
B.暗物质不受电磁力的影响,所以不能通过人眼和其他设备看到。
C.“悟空”可以通过捕捉到的宇宙中的高能电子来探寻暗物质的踪迹。
D.与其他探测器相比,“悟空”性能更加杰出,已率先发现暗物质。
6.下列对文章写作特点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全文按照时间顺序说明了“悟空”的任务、暗物质的特性、“悟空”探寻暗物质的方式及成果。
B.“悟空”是一颗人造卫星,“妖”指暗物质,以“‘悟空’探‘妖’”为题,生动形象,吸引读者。
C.选文第③段连用两个设问句,加强语气,引出对“悟空”探“妖”方式的具体说明。
D.选文第⑤段中加点词语“很有可能”表明探寻暗物质前景不容乐观,语言表达既准确又含蓄。
7.对文章第④段中画线句子的分析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目前,能够确定的是,宇宙总能量的 26.8%由暗物质贡献..,普通物质只占 4.9%,暗物质的能量是普通物质的 5 倍以上。
A.句中加点词语“贡献”是拟人说法,可解释为“提供”。
B.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准确说明了暗物质和普通物质在宇宙总能量中所占的比例分量大小。
C.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将暗物质的能量与普通物质的能量相比,准确说明了暗物质的能量之多。
D.句中画波浪线部分去掉后并不影响语意,所以显得可有可无,是可以删去的。
三、文言文阅读(每小题 3 分,共 9 分) 【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老人引杨氏入山之大穴。鸡犬陶冶,居民之大聚落也。至一家,老人谓曰:“此公欲来,能相容否?”对曰:“老人肯相引至此,则必贤者矣。吾此间凡衣服、饮食、牛畜、丝纩、麻枲之属,皆不私藏,与众共之,故可同处。子果来,勿携金珠锦绣珍异等物,所享者惟薪米鱼肉,此殊不缺也。惟计口授地,以耕以蚕,不可取食于人耳。”杨氏谢而从之。又戒曰:“子来或迟,则封穴矣。”迫暮,与老人同出。
(选自康与之《昨梦录》) 8.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渔人甚异.之(觉得奇怪)
B.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 C.屋舍俨然..(整齐的样子)
D.老人引.杨氏入山之大穴(带领) 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忘路之.远近
与众共之. B.以.耕以蚕
以.我酌油知之 C.杨氏谢而.从之
学而.时习之 D.不可取食于.人耳
生于.忧患
10.下面对【甲】【乙】两文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中是渔人自己偶然发现了桃花源,而【乙】文中杨氏是经一老人引导才进入大山之穴。
B.【甲】文通过对桃花源中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
C.【乙】文中杨氏听了穴中人的话后,愿意留在洞中,但无奈临近傍晚又被老人带出洞穴。
D.【甲】【乙】两文都以人物的行踪为线索,【甲】文按空间顺序进行记叙描写,【乙】文是通过人物对话来描写洞内生活情况的。
第Ⅱ卷 (共 60 分) 三、文言文阅读(9 分)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6 分) (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3 分)
(2)子来或迟,则封穴矣。(3 分)
12.【甲】【乙】两文段所写的农民生活是有共同之处的,你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共同点吗?你相信两文段所写生活的真实性吗?为什么?(3 分)
四、诗歌鉴赏。(6 分) 式微 《诗经·邶风》 式微式微,胡不归? 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 式微式微,胡不归? 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渭川田家 王维 斜阳照墟落① ,穷巷 ② 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雉雊③ 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注释】①墟落:村庄。②穷巷:深巷。③雉雊(gòu):野鸡鸣叫。
13.《渭川田家》这首诗共描绘了五幅图画,请简要概括。(3 分)
14.两首诗都着力表现一个“归”字,但表达的感情却不同,请分别概括。(3 分)
五、默写(9 分) 15.根据提示,用作品原句填空。(每空 1 分,共 9 分) (1)关关雎鸠,
_。窈窕淑女,
_。(《关雎》) (2)
_,悠悠我心。纵我不往,
?(《子衿》) (3)气蒸云梦泽,
_。(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4)《桃花源记》中选取不同年龄阶段的人来传达桃花源之中人们生活安乐自在的句子是:_
,_
_。
(5)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一扫离别愁云 ,给人以积极向上力量的诗句是:_
,_
_。
六、现代文阅读(30 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 16~20 题。(17 分) 米粽之忆 雷抒雁 ①一想到端午节就要到了,心里就不免浸淫出一些温馨的情绪来,一整夜一整夜都会沉进回忆里,想的都是家乡和儿时的那些事情。
②想得最多的,自然是母亲。端午的先几天,母亲就赶夜给我做红布肚兜。又一针针用五彩丝线在那红布上刺绣一些蛤蟆、蜈蚣、蜘蛛,以及蛇蝎之类的小动物。那时,并不知绣这些东西有什么用,只是觉得五颜六色,绣得好看;妈妈那时年轻,手巧眼也明亮,一边绣着一边还低声唱着歌儿,我只是趴在一旁,不眨眼地看着,一声不吱地听着。
③接着是包粽子。早一个月,妈妈就到远处的苇塘里打下一把把宽宽的苇叶,阴干在屋里。又从
路旁的马兰草上剪下一根根长长的草叶。红枣大米红红白白,泡在瓷盆里;包粽时,便一张张捋平苇叶,包上糯米和红枣,菱形的粽子包好之后,再抽出泡在水里的马兰草叶一头用牙咬住,另一头去捆那米粽。那时,妈妈年轻,手脚灵活,干什么活儿都利索。
④端午的头天晚上,开始煮粽子。只一阵时间,满屋里都是米的清香,枣的清香,以及苇叶、马兰草甜丝丝的青草香。从米粽一下锅,我就像只小苍蝇,总围着锅台转,怎么也轰不走。妈妈说:睡觉去吧,粽子得煮一夜,明早吃才香哩!我说:不睡,我不困么。
⑤咕咕嘟嘟,粽子在锅里快乐唱歌;经不住这歌声和香味的催促,我的眼皮开始打架。不知道什么时候被母亲抱到炕上,一睁眼,却天亮了。枕头边是母亲放在碗里的一只粽子,香喷喷的味道直往鼻子里钻,也不管没有洗手洗脸,端起碗就吃。我想我这一生再也没有吃过那么香的粽子,妈妈包的粽子。
⑥这时,父亲已站在门前,手里握着一把镰刀,要到野外割艾草去。我便三下五除二,穿衣登鞋,要跟父亲“趟露水”去。
⑦端午时节,已是仲夏季节,草木茂盛,到处是浓密的树叶,高深的青草。鸟儿藏在树林深处,不管有没有人走过,依旧长一声短一声地鸣叫。麦子已一片一片黄熟,心急的人家已开始开镰割麦了。在阡陌上行走,不一会露水就打湿了鞋袜,打湿了裤脚。不管!那时,父亲在前边割艾草,闻着那带有苦味的草香,我便想起了妈妈给爷爷熬药的味道来。
⑧一大捆艾草,父亲选了一些插在门楣上;剩余的,爷爷会把它拧成草绳。夏天蚊子多,点燃草绳,闻着苦艾燃烧的味道,蚊子就不敢飞过来了。
⑨哎,一说到这些事,我就忍不住想掉眼泪。全是 60 年以前的事了。我的爷爷,那个默默劳作一生的人 1962 年就去世了;我的父亲去世 25 年了,而母亲离开我也已近 10 年了。端午节其实也是个祭祀的日子,写这篇小文,想想那些逝去的亲人,也算是一个纪念吧。
⑩我面前现在正放着几个米粽,是从超市购来的。我不想急急忙忙打开它,那形状使我想起既往的端午节,想起永远不会再有的妈妈给我煮的红枣米粽,香喷喷的,让人止不住要落泪…… (选自《今晚报》,有删改) 16.文题“米粽之忆”在文中有什么作用?(3 分)
17.文中作者围绕“米粽”回忆了哪几件往事?(3 分)
18.本文
的语言富有表现力,请你联系上下文,品析文中第⑤段画线句子。(3 分) 咕咕嘟嘟,粽子在锅里快乐唱歌。
19.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母亲的性格特点。(4 分)
20.阅读下面两段文字,说说各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4 分) 【甲】我面前现在正放着几个米粽,是从超市购来的。我不想急急忙忙打开它,那形状使我想起既往的端午节,想起永远不会再有的妈妈给我煮的红枣米粽,香喷喷的…… 【乙】待到母亲叫我回去吃晚饭的时候,桌上便有一大碗煮熟了的罗汉豆,就是六一公公送给母亲和我吃的……但我吃了豆,却并没有昨夜的豆那么好。
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鲁迅《社戏》)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 21~24 题。(13 分) 翻开动漫书还要关上 “翻开动漫书要关上”这话的第一层含意,即读书要有选择。我们不反对俗文化,但特别强调要读经典,什么才叫经典呢?圣洁的、美感的、雅致的、庄重的、忧郁的、悲悯的东西,便是经典。经常听人家说“我正在重读”而不是“我正在读”的书,便是经典。经典常常乔装成个人或集体的无意识,隐藏在深层记忆中。经典走近我们,背后拖着它们经过文化或多种文化时留下的足迹,也就是说,它们穿越过也正穿越着时间和空间。当然,语文教材的文章是经典,教育部规定的 30 部中学生必读书是经典。阅读经典,是为了体会人类生命深处的共鸣,思想深处的结晶。阅读经典,是为了传承民族文化,阅读经典,是为了鼓舞我们的智慧和心灵。
那么,什么又不叫经典呢?卡通书和动漫书大约不叫经典。当红影视明星写的书不是经典。正吵得火爆的书难成经典。而据说一读就可变得聪明成为天才考到高分,这样的书肯定不是经典。同学们却偏爱读这些书,也不能全怪同学们,社会是这么浮躁和功利。文化也要快餐,道德也要速成,这是急功近利的毛病,是脚痛医脚的错误。思想贫乏、情感苍白,几乎是人文上的不治之症,是癌症;词
不达意、语言干瘪,终将成为同学们发展道路上跨不过的铁门槛!
所以,要读经典,要宁静而从容的阅读,要沉醉而投入的阅读。“翻开动漫书要关上”第二层含意就是,确保读书的充裕时间和安宁心境。媒体的多元和出版业的发达,有时也是坏事。我们的眼球和脑半球常常被换来换去的频道控制了,或者,是网站,是卡通动漫书,是时尚的花花绿绿的书。我们消遣,感到快捷和轻松,却也感到乏味和无聊,轻浮和浅薄。所以,打开电视还要记得关上,开机上网还要记得关上,翻开动漫书还要关上。于是,读书就有了时间和空间,有了心境和氛围。我常常怀想一些境界,像叶灵凤在《书斋趣味》中说的,“在这冬季的深夜,放下了窗帘,封了炉火,在沉静的灯光下,靠在椅子上翻着白天买来的新书,我是在寂寞的人生旅途上为自己搜寻着新的伴侣”。像冰心女士在《寄小读者》中说的,“夜渐长了,正是读书的好时候。愿隔着地球,和你们一同在晚餐后用功”。像林语堂先生说的,“或在暮春之夕,与你们的爱人,携手同行,共到野外读《离骚》《诗经》;或在风雪之夜,靠炉围坐,哲学经济诗文,十数本狼藉横陈于沙发之上,然后随意取之,取而读之”。我自己也常常庆幸,自己少年时双手不是操作遥控和鼠标,而是翻开发黄或洁白的书页,行走在唐诗深处,融化在宋词里边,曾在《三国演义》里金戈铁马,曾在《红楼梦》中陨泪伤怀。
以上,我谈的是要读经典和宁静读书的问题。
同学们,人间的第一等好事就是读书。阅读经典,宁静读书,让贫乏和平庸远离我们,让博学和睿智丰富我们,我们不负读书,读书终将不负我们。
(选自《诗文选粹》,有删改) 21.请结合全文分析标题“翻开动漫书还要关上”在文中的具体含义。(3 分)
22.在文中作者用了三个名人的话来论证,这是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3 分)
23.结合全文谈谈你对画线句“我们不负读书,读书终将不负我们”的理解。(3 分)
24.理清本文的论证思路。(4 分)
七、语言应用(6 分)
25.为了推进南充市“中小学生阅读素养提升”行动计划,南充市教育局组织开展了公益海报设计评比活动。下面为参赛作品,请欣赏这两幅海报,并按要求作答。(5 分)
(1)甲、乙两幅作品,你喜欢哪一幅?请结合画面内容谈谈理由。(3 分)
(2)结合你喜欢的那幅海报的内容,为本次活动拟出一条宣传标语。(3 分)
第Ⅲ卷 (共 60 分) 八、作文(60 分) 26.作文。(60 分) 成长是奇妙的旅程。软弱的可以变得坚强,自大的能够学会谦虚,自私的也会懂得感恩……这样,一切都在不经意间发生着变化。在你成长的过程中,应该也发生过一些事情,让你认识到另一面的自己。
请以“原来,我也很________”为标题写一篇文章。
写作要求:①请先将题目补充完整再作文;②文中不能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③诗歌除外,文体不限;④不得少于 600 字。
参考答案 一、基础知识(每小题 3 分,共 12 分) 1. C2. B3. D 4. A 二、说明文阅读(每小题 3 分,共 9 分) 5. D6. B 7. D 三、文言文阅读(每小题 3 分,共 9 分) 8. A9. C10. C
三、文言文阅读(9 分) 11.(1)(3 分)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鸡鸣狗叫的声音可以互相听到。
(2)(3 分)你如果来晚了,山洞就封着了。
12.(3 分)共同点:没有剥削、没有压迫,和平安定、自给自足的原始农耕生活。
不真实。这样的生活,只是表达了人民渴望过上平等、安宁、幸福的美好生活的愿望,在当时的黑暗社会中只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四、诗歌鉴赏。(6 分)。
13.(3 分)牛羊归巷图、野老念牧童、野鸡麦苗图、蚕眠桑叶图、农夫絮语图。
14.(3 分)《式微》表达的是受奴役者处在非人处境的哀叹以及他们对统治者的满腔愤懑。《渭川田家》以人归得及时、亲切、惬意,反衬诗人自己归隐太迟,借以表达诗人混迹官场的孤单、苦闷,抒发了向往、归隐田园的感情。
五、默写(9 分) 15.(1)在河之洲__君子好逑 (2)青青子衿__子宁不嗣音_ (3)_波撼岳阳城 (4)黄发垂髫_,_并怡然自乐_。
(5)_海内存知己_,_天涯若比邻_。
六、现代文阅读(30 分) 16.(3 分)概括了文章所叙之事,表明文章行文线索。
17.(3 分)母亲赶夜给“我”做红布肚兜;母亲包粽子、煮粽子;跟父亲去割艾草,爷爷用艾草拧成草绳点燃以驱蚊。
18.(3 分)运用拟人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米粽在锅里跳跃的情形,表达了作者对米粽的热切期盼之情。
19.(4 分)母亲是一个勤劳能干、心灵手巧、乐观爱子的人。比如:“母亲就赶夜给我做红布肚兜”
表现母亲勤劳;“绣得好看”“手巧眼也明亮”“手脚灵活,干什么活儿都利索”表现母亲能干、心灵手巧;“一边绣着一边还低声唱着歌儿”表现母亲乐观的性格。
20.(4 分) 【甲】文作者借眼前的米粽表达了对既往的端午节和母亲的怀念之情。【乙】文作者借罗汉豆表达了对童年有趣生活和天真淳朴的小伙伴的怀念之情。
21.(3 分)标题在文中有两个含义:①读书要有选择;②确保读书要有充裕的时间和安宁的心境。
22.(3 分)道理论证。论证了“读书要有充裕的时间和安宁的心境”。
23.(3 分)我们不负读书:指我们要阅读经典,宁静读书。读书终将不负我们:指读书会让贫乏和平庸远离我们,让博学和睿智丰富我们。
24.(4 分)首先摆出“翻开动漫书要关上”的第一层含意:读书要有选择。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证。接着摆出“翻开动漫书要关上”的第二层含意:确保读书的充裕时间和安宁心境。用事实和道理进行论证。最后归纳并重申作者的观点:阅读经典,宁静读书。
七、语言应用(6 分) 25.(1)(3 分)示例一:甲图展现了老师带领学生们在藏书丰富的阅览室中读书的画面。图中学生们正聚精会神地阅读自己喜爱的图书,老师也乐于与学生交流自己的读书心得。甲图能够表现出师生同读的融洽气氛,强调了校园环境对提升中小学生阅读素养的重要性。示例二:乙图是一家三口坐在沙发上一起阅读的温馨和谐的画面。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孩子阅读习惯的养成离不开父母的引导和陪伴,只有家人共同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孩子的阅读兴趣才能更高。
(2)(3 分)示例:甲:①师生同读,携手成长。②共建书香校园,同享读书之乐。乙:①构建书香家庭,培育儒雅一代。②家人齐阅读,增情益智乐融融。
相关热词搜索: 下册 学年 下学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