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页 共 7 页 教师招聘《小学教育学》通关试题每日练
1: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
)。
单项选择题 A、社会本位说 B、个体本位说 C、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D、素质教育思想
2:当一个人进行愉快的活动时再对他进行奖励,会更增加这项活动对他内在的吸引力。(
)
判断题 对 错
3:教育目的对小学教育的作用主要表现为(
)。
多项选择题 A、导向作用 B、约束作用 C、激励作用 D、评价作用 E、相互作用
4:教必有法.但教无定法。(
)
判断题 对 错
5:了解学生常用的方法有(
)。
多项选择题 A、实验法 B、谈话法 C、观察法 D、调查法 E、书面材料分析法
6:“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学思结合思想最早出自(
)。
单项选择题 A、《学记》 B、《论语》 C、《孟子》 D、《中庸》
第 2 页 共 7 页
7:根据《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的思想,素质教育的内容主要是(
)。
多项选择题 A、政治素质 B、道德素质 C、身体素质、心理素质 D、个性素质 E、思想素质
8:教育史上最早出现的教学组织形式是(
)。
单项选择题 A、个别教学 B、班级授课制 C、复式教学 D、小组教学
9:真正为课程论建立起心理学基础的人是卢梭。(
)
判断题 对 错
10:由传统教育向终身教育发展的一种新型教育制度是(
)。
单项选择题 A、基础教育 B、职业技术教育 C、高等教育 D、成人教育
11:我国把课程分为国家、地方、学校三个层次。那么,一级课程和二级课程指的是(
)
单项选择题 A、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 B、国家课程和学校课程 C、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 D、地方课程和国家课程
12:小学生的学习特征有(
)。
多项选择题 A、低年级小学生对学习的意义难以深刻理解 B、低年级小学生对学习过程的形式感兴趣 C、对学习结果的重视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 D、对学习常规缺乏足够的了解 E、学习动机是希望得到老师的称赞、父母的夸奖
第 3 页 共 7 页
13:一个测验经过多次测量所得到的结果一致性较高,说明该测验的(
)较高。
单项选择题 A、信度 B、效度 C、区分度 D、难度
14: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是职业角色的(
)。
单项选择题 A、合理化 B、示范化 C、多样化 D、个别化
15:属于自编测验的类型的是(
)。
单项选择题 A、工作日记 B、客观题 C、等级评价量表 D、行为检查单
16: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是(
)。
单项选择题 A、课外活动 B、实践活动 C、教学活动 D、班主任工作
17:根据少先队活动的自主性原则,少先队的活动应该让他们自己去计划和组织,辅导员要彻底放手,不要指手画脚。(
)
判断题 对 错
18:根据学生选择课程的自主性,课程分为下列类型(
)。
多项选择题 A、学科课程 B、必修课程 C、技能型课程 D、选修课程 E、活动课程
19:运用知识的过程是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转化为技能和技巧的过程。(
)
第 4 页 共 7 页 判断题 对 错
20:某教师要求学生能够掌握此课文中的生字生词。这属于教育的(
)。
单项选择题 A、总目标 B、实质性目标 C、发展性目标 D、教育性目标
21:在 17 世纪,对班级授课制给予了系统的理论描述和概括,从而奠定了它的理论基础的教育家是(
)。
单项选择题 A、北欧的尼德兰 B、捷克的夸美纽斯 C、法国的斯图谟 D、德国的福禄倍尔
22:教学信息转换就是把课本卜的书面表达形式转换为口语、体态、板书等表达形式。(
)
判断题 对 错
23:人类教育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是(
)。
单项选择题 A、社会生产 B、人口数量 C、科学技术 D、自然环境
24:小学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是(
)
单项选择题 A、教育内容 B、学生 C、教育目的 D、各种标准
25:参观法是把学生带到自然和社会现实的环境中去观察事物和现象的一种教学方法。(
)
判断题 对 错
第 5 页 共 7 页
26:一篇文章的首尾记得快、记得牢,而中间部分记忆效果差是由于(
)。
单项选择题 A、超限抑制 B、前摄抑制 C、倒摄抑制 D、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
27:国内最早提出“教育形成交往起源说”的人是(
)。
单项选择题 A、王策三 B、李秉德, C、叶澜 D、桑新民
28:在教育思想史上明确提出教育应该以儿童、活动、经验为中心的教育家是(
)。
单项选择题 A、卢梭 B、洛克 C、杜威 D、赫尔巴特
29:教学工作中的中心环节是(
)。
单项选择题 A、备课 B、上课 C、作业的检查与批改 D、课外辅导
30:确立教育目的的科学依据是(
)的辩证统一。
多项选择题 A、教育 B、生产劳动 C、社会实践 D、社会发展要求 E、个体发展需求
1:答案 C
解析
2:答案错误
解析
3:答案 A,C,D
解析
第 6 页 共 7 页 4:答案正确
解析
5:答案 B,C,D,E
解析 了解学生的方法:1、通过阅读学生的有关材料来了解学生。(书面材料分析法)2、通过对学生本人或知情者的调查访问,从各个侧面间接地了解学生,包括谈话法、问卷、座谈等。(谈话法、调查法)。3、在自然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在各种活动中的行为表现进行观察。(观察法)(本解析由张恩凯提供)
6:答案 B
解析 略。
7:答案 A,B,C,E
解析 略。
8:答案 A
解析 个别教学与生产力发展水平低的状况相适应,因而最早出现。
9:答案错误
解析 真正为课程论建立起心理学基础的人是赫尔巴特。
10:答案 D
解析 略。
11:答案 C
解析
12:答案 A,B,C,D,E
解析
13:答案 A
解析 根据信度的定义可知。
14:答案 C
解析 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是职业角色多样性。
15:答案 B
解析
16:答案 C
解析
17:答案错误
解析
18:答案 B,D
解析
19:答案正确
解析
20:答案 B
解析
21:答案 B
解析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他的著作《大教学论》中系统阐述了班级授课制。
22:答案正确
解析
23:答案 A
解析
第 7 页 共 7 页 24:答案 C
解析
25:答案正确
解析
26:答案 D
解析
27:答案 C
解析 交往起源说是由叶澜最早提出,他认为:在原始社会人类活动中具有相互非物质性的交往活动,只要这类交往发生,就必然有交往的双方和交往的内容,并产生交往的结果——在交往双方身上产生认识、情感、意志和行为的影响。当这类交往被意识到,并逐渐形成较为固定的教和学的关系时,教育活动就演化而生了。因此可以说,人类的教育活动起源于交往,在一定意义上,教育是人类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
28:答案 C
解析 系统暂无解析
29:答案 B
解析 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上课,上课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
30:答案 D,E
解析 确立教育目的的科学依据应是社会发展要求和个体发展需求的辩证统一。
相关热词搜索: 通关 教育学 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