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
为政以德
一、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
1.
孔子小档案
孔子开创
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诗》
)。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该书被奉为儒家经典。论语》这部书
学派的经典著作,主要是记录
时期我国著名的思想家
及其
言行的书,全书共
篇;内容涉及
、
、
、
以及
的道理等方面。宋代朱熹把它与
、
、
合编为“四书”。
2.儒家经典“四书五经” 先秦时有“六艺”(学习课程):
、
、
、
、
、
。配有教材
,《庄子》中称为“六经”(此“经”与后来的“经”不同)。【回顾:《师说》: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六艺指的是《诗》《书》《礼》《乐》《易》《春秋》六部儒家经典。
】
西汉 时尊儒,将儒家经典称为“经”,设“五经博士”研究传习,由于“乐”失传,所以称“五经”:
《诗》《书》《易》《礼》《春秋》。上加
《孝经》,成为“七经”。
唐时, 将《礼》分成《周礼》《仪礼》《礼记》三礼,将“春秋三传”列入“七经”之中,作为科举考试内容,称“九经”。
东汉时,在“五经”基础 礼》《仪礼》《礼记》《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后又增加
《孝经》《尔雅》,成为“十二经”。
宋 时又加《孟子》,成为“十三经”。清代有《十三经注疏》,将原文及前人的注疏合刻,成为儒家经典集大成之作,被认为是“中华文化的核心典籍”。
南宋朱熹又将“三礼”合并,从 《礼记》 中抽出
、
两章,加上《论语》《孟子》称“四书”,又将《易》《诗》《书》《礼》《春秋》称为“五经”,加以“章句”(注疏)、“集注”(综合前人评价),成为“四书五经”。
3.为政以德 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
”与“
”,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
”或“
”。这种方略把德、礼施之于民,实际上已打破了传统的礼不下庶人的信条,打破了贵族和庶民间原有的一条重要界限。
二、课文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 1.必须掌握的实词,请完成下列问题,并在原文中圈画出来。
(1)必.不得已而去:
(2)节用.而爱人:
(3)是社稷..之臣也:
(4)今由与求也相.夫子:
(5)则将焉用彼相.矣:
(6)丘也闻有国.有家.者 :
家:
(7)非吾徒.也:
(8)
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9)盍.彻.乎:
(10)年饥..,用不足 :
(11)使民敬、忠以劝.:
2.重点理解的字词 (1)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2)道.之以德:
(3)道.千乘之国:
(4)无乃尔是过与.:
(1)既来之,则安之:原意是既然把他们招抚来,就要把他们安顿下来。后指既然来了,就要在这里安定下来。
(2)分崩离析:崩塌解体,四分五裂。形容国家或集团分裂瓦解。
(3)祸起萧墙:指祸乱发生在家里。比喻内部发生祸乱。
(4)鸣鼓而攻之:比喻宣布罪状,加以声讨。
(5)民免而无耻:百姓可以免除罪过但没有羞耻心。
(6)节用而爱人:节约用度并慧爱人民。
三、阅读课文“为政以德”,理解孔子的政治思想,完成下列相关问题 (1)为政以德
“德”和“礼”是
的主要政治主张。
“为政以德”是对
的素养、执政方法提出的要求,要求执政者施行“
”:①
,对百姓不能过分地压迫和剥削,应在富民的同时教化百姓;②
给百姓做示范来规范人的行为,实现社会的稳定。
后人评价:孔子的“德治”是建立在“
”的基础上的一种政治思想体系,与今天的“
”有本质上的区别。“德治”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对
有约束作用,但却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但“德治”作为“
制”的辅助手段,用道德标准来规范统治者和百姓的行为,对维护社会的稳定有积极作用。
(2)民生与教化 孔子高唱仁爱赞歌的同时不忽视老百姓的温饱。冉有问政时,孔子先强调“
”再强调“
”。在孔子的思想中,物质与精神均不容忽视,但他更倾向于精神。当“粮食”与“信任”两者必选其一时,孔子做出“
”的选择,这体现了儒家“
”的思想主张。
(3)先富后教 孔子提出“富民”和“教民”的思想,而且是“
”,这是正确的,但并不是说“富”比“教”更重要。在孔子的观念中,教化百姓始终是十分重要的问题。
孔子主张先“富之”后“教之”,这反映出孔子的治国思想。孔子主张“
”,保证百姓的基本生活,这是基础,所以提倡“富之”;孔子又主张治国以“礼”,要重视“
”,使百姓遵守“
”,这是提倡百姓要有一种精神力量,重视为人的基本准则。【孟子《寡人之于国也》实现“王道”★★★:①富民:五亩之宅,树之以桑;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 ;②教民:谨庠序,申孝悌。】
(4)“均贫富”与“均无贫”
“均贫富”是站在
的立场上,提出的重新分配社会财富的纲领;“均无贫”是孔子站在
的立场上提出的调和阶级矛盾的主张,和“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思想一致,不是平均财富,而是使得上下各得其分。
四、课外其他思想家拓展:
老子( 春秋时期陈国 )的政治思想:
无为而治。(道家)
孔子( 春秋鲁国人)
政治思想:提出“
”,主张“
”(行为符合礼的要求)【简称“德”和“礼”】
孟子( 战国中期 )政治思想:提出“仁政”(核心)和“
”的民本思想。
墨子( 春秋末期战国初期宋国人 )的政治主张:
( 墨子的“非命”“兼爱”之论,和儒家“天命”“爱有等差”相对立,所谓兼爱,包含平等与博爱的意思。墨子要求君臣、父子、兄弟都要在平等的基础上相互友爱,爱别人就像爱自己,并认为社会上出现强执弱、富侮贫、贵傲贱的现象,是因天下人不相爱所致。他反对战争,要求和平。
)。
荀子( 战国末期赵国人 )政治思想:礼法
,提出“君舟民水”思想。
韩非子( 战国末期韩国新郑(今属河南)人,是荀子的徒弟 )政治思想:依
治国。
五、合作探究* 课后习题【非常非常重要】
( (1)
)
.孔子一方面主张先 “ 富之 ” 后 “ 教之 ” ,一方面又宁可去 “ 食 ” 留 “ 信 ” ,二者有没有矛盾?怎样理解 “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 这句话? 答案 孔子认为管理一个国家,
是很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取得民众的信任,使全国百姓同心协力,这样才能实现“圣王之治”。因此,“
”是基础,“信”是“
”的结果,是实现“
”的重要保障,二者并不矛盾。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强调了“民信”在治理国家中的作用,是在特定语境下对教民思想的强调,不能由于他的去“食”留“信”说法就否认了他的“足民”思想。
( (2)
)
.孔子说 “ 均无贫 ” ,这个 “ 均 ” 和历史上农民起义的口号 “ 等贵贱,均贫富 ” 的 “ 均 ” 意思是否相同?朱熹的《论语集注》把它释为 “ 各得其分” ”( 不同等级地位的人各自得到应该得到的部分) ,你认为有没有道理?这和《说文解字》 “ 均,平 ” 的解释矛盾吗? 答案 不相同。在孔子看来,贫富悬殊的危害要大于贫穷,而“均贫”不是普遍的贫困,而是“均无贫”,即达到共同的富裕。富裕、均平、和谐、安定,使“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这就是孔子希望达到的经济和社会目标。孔子的“均无贫”是站在统治者的立场上提出调和阶级矛盾的主张,和“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思想一致,不是平均财富,而是上下各得其分。而农民起义的口号“等贵贱,均贫富”是站在穷人的立场上提出的重新分配社会财富的纲领。
( (3)
)
通过学习,你认为 “ 政 ” 和 “ 德 ” 、 “ 刑 ” 和 “ 礼 ” 的主要区别在哪里? ? 答案 “
”是为治之具,“
”是辅治之法。“
”只能使百姓远罪而已,“德礼”是不同于“政刑”的手段,可以使百姓日迁善而不自知。孔子主张“
”。他把“
”作为治国的根本。
六、默写检测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
。”(2.1)
子曰:“道之以政,
,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
,
。”(2.3)
子曰:“其身正,
;其身不正,
。”(13.6)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
;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
,
。”(16.1)
七、高考真题试炼 1.(5 分)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问题。【2011 年高考真题】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
夫圣人之治国,不恃人之为吾善 ① 也,而用 ② 其不得为非也。恃人之为吾善也,境内不什数 ③ ;用人不得为非,一国可使齐。为治者用众而舍寡,故不务德而务法。
(《韩非子》)
【注】①为吾善;自我完善。②用:使。③不计数:不能用十来计算,不用十个。
(1)从上面两段文字中,概括出孔子和韩非子的为政观。(2 分)
孔子:
韩非子:
(3)对这两种为政观进行简要评析。(3 分)
2.(5 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各题【2016 年高考真题】
《墨子•节用》:“圣人为政一国,一国可倍也;大之为证天下,天下可倍也。其倍之非外取地也,因其国家,去其无用之费,足以倍之。圣王为政,其发令兴事,使民用财也,无不加用①而为者。是故用财不费,民德②不劳,其兴利多矣。” 【注】①加用:更有用,更有价值。②德:通“得”。
(1)从这段文字看,“节用”的含义是
。(不超过 6 个字)
(2)根据选文,理解并概括墨子的“为政”思想。
3.6 (6 分) )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小题。【2020 年高考真题】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学而》) 仲弓问子桑伯子。子曰:“可也,简。”仲弓曰:“居① 敬而行 ② 简,以临其民,不亦可乎?居简而行简,无乃大 ③ 简乎?”子曰:“雍之言然。”(《论语·雍也》) 【注】①居:居心。②行:做事。③大:同“太”。
21.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孔子的政治思想是以________为本。“敬事”的意思是________。
22. 孔子认同“居敬而行简”优于“居简而行简”,试作分析。
相关热词搜索: 论语 为政 选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