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2021年中考复习:议论文阅读指导与训练

时间:2022-01-12 17:10:01 来源:网友投稿

 一、知识梳理

 1.:

 什么是议论文:议论文就是议论说理的文章,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它主要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来阐发作者的观点。即表明赞成什么,反对什么。

 2. 特点:内容具有理论性;结构具有逻辑性;语言具有概括性。

 3. 议论文的三要素:

 (1)论点:中心论点与分论点。

 (2)论证:论证思路(论证过程) (3)论据: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4. 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5. 论证方式:立论、驳论 6. 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 (1)引论部分即是文章的第一部分,应该弄明白的是:中心论点大多在引论部分提出,但不是绝对的。

 (2)本论部分是文章的第二部分。是对论点或论题进行论证分析的部分。结构形式一般有:

  A、层进式:层层深入、步步发展,环环相扣。

 B、并列式:并列中心论点的几个方面,段首有中心句。

  一般借助过渡性的语句来突出这种关系,如“有”“还有”是并列或对照。“虽然”“但是”“固然”“诚然”“由此”是递进。

 (3)结论部分是文章的最后部分,总结、重申论点、水到渠成,得出论点、发出号召、勉励、警示等。

 二、论点 1、论点就是文章所要议论、阐述的观点,是作者要表达的看法和主张,是文章的灵魂。论点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是明确的判断。也就是说,能够明确地表示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观点、态度。

 从形式上看论点是完整的陈述句、判断句( ( 包括肯定和否定) )

 注意:反问句或比喻句等带有修辞手法的句子不适合直接作为论点句。

  一篇议论文,一般只有一个中心论点。有的议论文还围绕中心论点提出几个分论点,分论点是用来补充和证明中心论点的。这几个分论点可以是并列的,也可以是递进的,它们都服从全文的中心论点。

 2、中心论点呈现的方式:作者用明确的语句表达出来。

 3、如何找中心论点呢? A.看文章的标题。议论文的标题有论点型和论题型两种类型,此法适用于论点型议论文,如《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B.在正文中找体现作者主要观点的句子,此法适用于论题型的记叙文。议论文的中心论区一般在开头部分,如《谈骨气》。开篇就是“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便是全文的中心论点;有的中心论点在结尾,

 如《纪念白求恩》号召大家学习白求恩同志“毫不自私自利的精神”,是结论,也是论点;还有少数议论文的中心论点在文中,如《想和做》一文先针对生活中常遇到的现象“空想”和“死做”提出论题,进而提出中心论点“想和做是分不开的,一定要联结起来”。

  总之,论点可以安排在文章的任何位置。但较多情况是在文章的题目、开头,从常见位置寻找文章的论点,是我们的习惯做法。

 4、常见的开头提出论点的情况 (1)直接提出中心论点。

 (2)交代背景,说明写作的目的和原因。

 (3)因事设问,启人思考。

 (4)从日常生活现象落笔。

 (5)引经据典,说古道今。

 三、论据 论据是作者用来证明论点的材料,是作者用来证明论点正确的理由和依据,是论点赖以成立的基础。任何论点,只有被充分的根据作证明后,才会有说明力;没有根据的论点,既使正确,即使深刻,也不能说服人。所以作者在表明自己观点态度的同时,,也必须提出充足有力的根据,比如赞成什么,为什么赞成,认为某个现象不好,根据是什么,这样才能做到有根有据,以理服人。有事实论据、道理论据两类。

 A、事实论据:典型事例、史实、统计数字。

 B、道理论据:真理、名人名言、格言、谚语,自然科学的原理、定律、公式。

  论据要确凿、典型、要能证明论点 四、论证方法

 论证方法是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方法。常见的论证方法有四种:

 A.举例论证:即摆事实,举出具体事例来证明论点。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阐明了......道理,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答题模式:通过......事例,有力地证明了......(观点),使论述更真实可信,更有说服力,有力的论证论点。

 B.道理论证:即讲道理,通过阐述道理来证明论点。a、直接讲述一些支撑论点的基本道理,揭示了事情的本来面目,令人信服;b、引用名言警句格言谚语公理,阐明......道理,增强论点的权威性,使文章极具说服力(也可叫“引用论证”)。名言警句影响力大,格言谚语公理为大家公认,道理不言自明。

 答题模式:引用......名言来证明......(观点),使说理更充分、更深刻,更具有权威性,有力的论证观点。

 C.对比论证:是将性质、特点在某些方面相反或对立的不同事物加以比较来证明论点的方法。将论据中截然相反的两种情况进行比较,形成鲜明的对照,互为衬托,特别能突出一方面的性质,具有很强的论

 证力量。

 答题模式:把......和......放在一起比较对照,正确错误分明,是非曲直明确, 显得论证严密,说服力强,给人印象深刻。有力的论证论点。

 D.比喻论证:就是议论文中的比喻修辞句,来更生动形象、通俗易懂地阐述道理。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论点,浅显易懂,增强说服力,同时又能使文章生动形象。

 答题模式:用......来比喻......,把......这一深奥的道理,说得讲得通俗易懂,语言生动形象,容易被人接受。有力的论证论点。

 五、考什么? ?

 ( ( 一) ) 题型一:在论点上设题

 1、问文章的中心论点首先看文章的题目是论点还是论题,如果是论点,或完善或直接抄写下来;如果是论题,就要找寻作者针对这个论题的观点。

 2、问文章是怎样提出论点的。①注意位置:开头、中间、结尾②注意方式:是否引用故事、歌谣、俗语、名言、生活中现象等。

 3、问分论点之间的关系:并列和递进 ( ( 二) ) 题型二:论据上设题

 1、概括事实论据答题指导:概括时和记叙类的方法有点不同,在点明人物、事件、结果的同时,要把论点融进去。比如:《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一课中的事例概括为:罗兰布歇内尔善于运用知识发明了交互式乒乓球电子游戏机。

 2、补充事实或道理论据注意:要有积累(困难/勤奋/诚信/感恩/读书/做人等);表述时要紧扣论点。例:①居里夫人致力于放射性元素的研究,她专注于此,克服了重重嗣难,终于发现了镭并分离出纯镭,为人类作出了巨大贡献。②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19 岁第一次接触到有关昆虫的书籍后,便立志写一本有关昆虫书。他观察昆虫的生活习惯,耗费一生精力,终于写成了《昆虫记。整理课本中名人事迹七上:鲁迅、居里夫人、海伦·凯勒七下:邓稼先、闻一多、安徒生、贝多芬、吕蒙、英国南极科考队斯科特等。注意:补写论据要看清类型;是否有字数限制;尽量用名人事例或名言,不要用大家不熟悉的内容。

 3、解析论据与论点的一致性。

 (1)论据能否证明论点?论据用来支撑或证明论点的。如 2010 年河南中考《匠人与大师》中:画家的事例重点在目标和信念上,而第④段阐述的观点是“匠人较单一,大师善综合”,所以画家这一论据与论点不一致,不能很好地证明观点。

 (2)辨析论据类型及作用语言表述:这是……(事实、道理)论据,具体有力地论证了……的论点,使论点更有说服力。

 ( ( 三) ) 题型三:论证上设题 1、在论证思路上设题

 (1)问段落(或句子)顺序能否调换。

 答题思路:A。如果是逐层深入的论证:不能换,因为逐层论证,层层深入地论证论点。B。如果是并列式的论证:可能能换,因为这几段是并列式,从几个方面论证中心论点。也可能不能换,要考虑与总括句的照应关系。

 (2)问怎样论述论点的。(主要是针对全文或某段论证思路的考查)答题指导:①怎样提出观点②用什么论证方法阐述观点③得出什么结论。(3)论证方法的判定及作用分析举例论证:举了…的例子,(从正面、反面)具体有力地论证了…的观点。使论点更有说服力。道理论证:引用…的名言(警句、格言、谚语、公理)有力地论证了…的观点。使论点更有说服力,令人信服。比喻论证:把…比作…,生动形象地论证了…的观点。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对比论证:将…与…对比,突出强调了…的观点,使论点更有说服力。

 ( ( 四) ) 题型四:语言风格上设题 1、整体语言风格 (1)语言特点:严密准确。

 (2)语体特点。口语和书面语。掌握一点关键词:简明平实、亲切自然,通俗浅显;含蓄委婉、庄重典雅;生动形象、幽默风趣;富有文采等。做这类题一定要有具体文句支撑,也就是用文章中的具体例句为例子进行分析。

 2、具体词语分析答题思路:(1)解词;(2)这个词表达了……的内容,对论点起到……的作用;(3)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关注那些体现逻辑思路的语言、严密性的语言、概括性强的语言。

 ( ( 五) ) 题型五:开头段的作用

  以故事、生活现象、诗词、名言的开头最易考查其作用①总结段意:开头写了……的内容,②引出……论点(或论题),有时也可以作为……论据论证论点。③引起读者的兴趣,增强文章趣味性。④引出下文。

 ( ( 六) ) 题型六:问题目作用

 题目形式新颖的最易考查其作用答题思路:运用了……的修辞,提出……论点或论题;引人思索;形式新颖独特,引起读者情趣。

 ( ( 七) ) 题型七 :结尾段( ( 升华段) ) 设题

  答题思路:1、论点在题目上或开头已经提出论点的,结尾段作用是:总结全文,重申中心论点,强调中心论点的重要性,及其重大意义。要么是:总结全文,强调论点(或发出号召,指出希望)。2、论点在结尾在提出的文章,结尾段作用是总结全文,水到渠成得出论点。3、结尾补充论证的,作用是使论证更加严密或深入。

 ( ( 八) ) 题型八:信息筛选 1、准确把握全文段落结构; 2、看分做题。2 分题可能要点是 2 点或 4 点;3 分题可能就是 3 点。

 ( ( 九) ) 题型九:主观评价题 1、有的可支持、可反对,要自圆其说,论据充分。思路:观点+阐述 2、有的需辩证看问题。此类题要慎重,要结合文章论点具体分析。否则会有模棱两可、观点不明确的嫌疑。

 3、主观题其实不主观,答案也在文里面。要和作者站在一边,作者意思就是正确答案,只是让你表述出来。语言组织:层次清晰、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语言有文采,能用上成语、名句、排比句更好。

 ( ( 十) ) 题型十:结合实际谈体会

 基本思路:论点+生活事例+总结重申注意:读懂题干中“实例”要求:是具体事例还是泛叙即可。

 实战演练:

 【0 2020 朝阳上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1-23 题。(共 7 分)

 ①一棵老树、一间老屋、一泓碧水,或者一出家乡戏……每个人都有着独特的“乡愁”记忆。其实,乡愁承载的是人们对美好家园的期盼。

 ②从古至今,乡愁都传达了人们对故乡青山绿水的渴望。“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温庭筠的乡愁存放在回塘水暖、凫雁自乐之中;“何处是乡愁,云在霍山头。儿时常入梦,杏黄麦子熟”,梁衡的乡愁寄予在霍山脚下那个古老美丽的小山村里。青山绿水才是美丽家园。就像洱海边的古生村,溪水环绕、绿树成萌,农家院花开四季……清新静谧的自然风貌留住了乡愁之根。如果故乡失去了原有的美丽,那又该如何唤起人们的乡愁? ③乡愁不仅在故乡美好的自然环境之中,还表现为人们对故乡传统风貌和生活体验的怀念。汪曾祺的乡愁停留在品尝过端午鸡蛋的舌尖上,老舍的乡愁存在老北京的胡同与四合院里,鲁迅的乡愁则

  ……可见,传统风貌与生活方式如若渐渐消失,那么乡愁也将无处安放!难怪民俗专家冯骥才大声疾呼:“最近十年,我国每天消夫 80 个村落!被切断的不只是一段历史,还有世代积淀在那里的特有的文化与习俗、与生俱来的劳作习惯。” ④乡愁还传递了对淳朴自然的人际关系和敬老孝亲的社会风尚的向往。相比“家家包铁栏,户户装猫眼。电话聊千户,不语邻家言”的生活状态,大家更喜欢“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的坦诚相见;相比不孝顺父母、不赡养老人的新闻屡屡爆出,大家更怀念“兄友弟㳟、敬老孝亲”的礼治社会。传承着淳朴民风、文明家风的人文乡村,浸润着中华民族几千年传统文化的美好家园。才是每一位游子心中的故乡。

 ⑤乡愁,是人们一生一世浓得化不开的情愫,是一种文化印迹和精神归属。记住乡愁,建设美好家园,其路漫漫,虽远莫阻。

 21.阅读全文,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甲】第①段中提出了中心论点:乡愁承载的是人们对美好家园的期盼。

 【乙】第②段里列举温庭筠、梁衡及古生村的事例,论证了作者的观点。

 【丙】第④段从人际关系和社会风尚两方面,论述了对当下生活的不满。

 22.根据你对第③段的理解,结合阅读经验,在横线处补写合适的内容。(2 分)

 答:

 23.下面是李广田的一首小诗。请结合诗句的内容和上面的文字,简要说明你对诗中乡愁的理解。(3分)

 乡愁 李广田 在这座古城的静夜里, 听到了在故乡听过的明笛, 虽说是千山万水的相隔吧, 却也有同样忧伤的歌吹。

 偶然间忆到了心头的, 却并非久别的父和母, 只是故园旁边的小池塘, 萧风中,池塘两岸的芦与笛。

 答:

 【2020东城上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2- 24题。

 (共7分) 做好自己的事

 谭侃 ①《阎肃人生》一书中有这样的几句话:“跟随时代的潮流,尽自己最大的力量,做好我应该做的事情。”这几句话,简简单单,却道出了人生的真谛。新时代呼唤新担当,新时代需要新作为,新时代开启新征程。生于新时代的我们,要紧跟时代步伐,走好自已的路,做好自己的事。

 ②做好自己的事,要有爱岗敬业的态度。干工作,态度是关键。俗话说,“在其位,尽其责,谋其事” 。我们做好自己的事,要干一行爱一行,真心热爱自己的岗位;要干一行专一行,把本职工作当成自己的事业去经营;要干一行成一行,用严谨的工作态度,全身心地投入到本职工作中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以饱满的工作热情,在平凡的岗位干出不平凡的业绩。

 ③做好自己的事,要有求真务实的作风。“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太行山上的新愚公李保国,时代楷模廖俊波,核潜艇第一设计人彭士禄,他们都是新时代的实干者、奉献者。做好自己的事,要以求真务实的作风,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尽心对待每一项工作,用心做好每一件事,用一丝不苟、认真专注的敬业态度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默默地奉献。要用心思考,精雕细琢,把每一件事做好、做细、做实,不流于形式,不闭门造车,只有这样,才能创造出卓越的工作业绩。

 ④做好自己的事,要有敢于担当的精神。担当,意味着忠诚,意味着勇气。身处新时代的我们,需要有新气象、新作为、新担当,更需要主动担当、敢于担当,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永不止步的进取精神、敢于担当的责任意识。只有做到敢于担当,才能“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历史” 。

 ⑤

  。载人航天上九天揽月,深海潜水下五洋捉鳖,,这些奇迹无一不是毫不松懈探

 索研究的成果;头悬梁的孙敬,锥刺股的苏秦,叱咤乒坛的马琳,孔雀舞者杨丽萍,这些人无一不是在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下才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的。我们作为新时代的新青年,更应该具备这种品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有删改) 22.根据你对全文的理解,结合上下文,在第⑤段横线处补写一句话。

 (2 分) 答:

 23.阅读全文,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项是(

  )(2 分) 【甲】第①段中引用《阎肃人生》中的几句话是为了引出本文的论点。

 【乙】第③段先引用名言,再列举事例,最后通过正反对比来证明本段观点。

 【丙】】第④段可采用下面事例作为论据:排雷英雄杜富国面对不明爆炸物,大喊“让我来”,将战友护在身后,自己光荣负伤。

 24.请结合文章内容,联系实际,说说作为中学生,我们怎样才能做好自己的事。(3 分) 答:

  【2020 西城上期末】阅读下文,完成 21-23 题。(共 7 分)

  ①如今,户外运动已成为一种时尚的运动方式,受到不少人的追捧。然而,近日一则“90 后小伙在羌塘无人区失联 50 天被找到,却拒绝接受行政处罚”的新闻引发公众热议,虽然该事件以当事人交齐罚款而告终,但其背后的警示,依然值得我们深入反思。

  ②近年来,一些户外运动越来越刺激,安全之弦却没有越绷越紧。有人仓促开启“说走就走”的户外探险而遇难,有人追求不顾风险的自然体脸而被困,有人胃险违规穿越未开发的区域而失联……这些行为违背了珍爱生命、保护自然、遵守法规的原则,引发了严重的事故,耗费了大量的公共资源,不仅严重威胁窗险者自舟的生命安全,更会给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

 ③参与户外运动,需要我们懂得,再精彩的挑战也不及生命珍贵。上述新闻事件中的小伙子们堪称户外运动的资深玩家,甘有一些极限挑战获得成功的经历,这给了他们寻求更精彩挑战的底气。然而精彩不是逞强弄险,不是无视生命的蛮干。著名登山家夏伯渝,在 69 岁高龄靠一双假肢第 5 次争取实现登顶珠峰的梦想,在离顶峰只有 94 米时突遇风雪,想到身边 5 个夏尔巴向导都才 20 岁出头,冒险硬上会威胁到他们的生命安全,他最终还是毅然做出了下撤的决定——爱护生命为先,这才是户外运动最应该提倡的理念。

  ④追求挑战乐趣,需要我们牢记,再遥远的眺望也要留意脚下的土地。有环保人士指出,一个易拉罐被大自然完全分解需要 200 年,塑料制品需要 1000 年,一个玻璃瓶需要长达 200 万年。青藏高原西北部的羌塘荒原是中国最大的无人区,探险者在这里丢弃一点垃圾,就可能造成很长时间都难以修复的生态损失。可以说,以亲近自然之名行破坏自然之举,既不是户外运动的风向标,也绝不会成为极限挑战的勋章。对于生态脆弱的自然保护区而言,宁静才是最大的守护,户外运动要多把这份宁静还给自然。

  ⑤每个人都有探索远方的权利,我们也乐于见到失联小伙最终得救的暖心结局,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接受他们“拒不认错”的任性。这次事件还警示我们:进行户外运动,需要大家明确,再惊人的壮举都不能无视法律的权威。《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规定:未经批准进入自然保护区,由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责令其改正,并可以根据不同情节处以 100 元以上 5000 元以下的罚款。错就是错,真正成熟自律的户外运动爱好者,应该首先是一个知法守法者,而不能以“不知道”为借口,推却自己连守法律的责任和义务。

  ⑥截至目前,已有数千人登顶珠峰,数百人进过太空。这些极限探险活动都突破了常人的能力边界,表现了永不言弃的心志和突破极限的精彩,而同时也绝不碰触道德法律的底线。虽然普通的户外运动爱好者难以企及这样的高度,但这些极限探险活动所尊崇的理念,却可以成为每一个户外运动爱好者的自我修养。

 (据 2019 年 5 月《人民日报》盛玉雷作品改写) 2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限 20 字以内)(2 分)

 22.阅读全文,判断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2 分) A.第②段列举一些户外运动者的不良举动,表明这类行为不在少数,危害严重。

 B.第③段举登山家夏伯渝放弃登顶的例子,告诉读者再精彩的挑战也不及生命珍贵。

 C.第④段引环保人士关于易拉罐等物品被大自然完全分解需要很长时间的说法,让读者明白户外运动不能破坏生态环境。

 D.文章最后两段总结全文,用无视法律权威的反例和珠峰、太空探险的正例互相对照,来论述户外运动的正确做法。

 23.引用下面材料中的名言,在第②段和第③段中间补一小段话,总结上文,引领下文。(3 分) 【材料】

 子曰:“以约失之者鲜矣 2460。” 注:①[以约失之者鲜矣〕出自《论语·里仁》,杨伯峻认为,孔子这句话的意思是“因为对自己节制、约束而犯过失的,这种事情总不会多”。

 答:

相关热词搜索: 议论文 年中 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