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2021中考语文复习,第一部分 古诗文阅读,,,专题一文言文阅读

时间:2022-01-12 15:14:48 来源:网友投稿

 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

 第 1 篇 《论语》十二章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 题。(15 分)

  【甲】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节选自《<论语>十二章》)

 【乙】孟子曰:“尽信《书》① ,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② 也?”(《尽心下》) 孟子曰:“君子深造③ 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 ④ 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⑤ ,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离娄下》) 孟子曰:“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告子上》) (节选自《孟子》) 【注】

 ①《书》:指《尚书》。②杵(chǔ):捣物用的棒槌,这里指形如杵的兵器。③深造:达到精深的境地。④资:积蓄。⑤原:同“源”。

 1. 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5 分)

  (1)人不知而不愠.

 愠:

  (2)必有我师焉.

  焉:

  (3)切.问而近思

  切:

  (4)尽.信《书》

  尽:

  (5)君子深造之以道. 道:

  2. 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 分) (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

 3. 【甲】文中的“

  ”强调时光飞逝,生命短暂,要珍惜时间。从【乙】文中演化出的成语 “

 ”,比喻勤奋的时候少,懈怠的时候多,没有恒心。(2分)

 4. 宋初宰相赵普曾说:“半部《论语》治天下。”【乙】文孟子又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这两种观点是否矛盾?请谈谈你的理解。(4 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 题。(15 分)

 【甲】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节选自《<论语>十二章》) 【乙】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节选自《中庸》) 1. 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5 分) (1)吾日三省.吾身

  省:

 (2)温故.而知新

 故:

 (3)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乐:

 (4)笃.行之

  笃:

 (5)有弗.学

 弗:

 2. 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 分) (1)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2)人一能之,己百之。

  3. 针对学习,【甲】【乙】两文提出了哪些相同的观点?(2 分)

 4. 阅读【甲】【乙】两文,说说你是怎样理解儒家的“博学”观点的。(4 分)

  第 2 篇 陋室铭

 一、[2017 安徽]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 1~4 题。(15 分)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刘禹锡《陋室铭》)

  【乙】子欲居九夷 【注】

 。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节选自《论语·子罕》) 【注】

 九夷:古代称东方的九种民族。亦指其所居之地。

 1. 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5 分) (1)有仙则名.

 名:

 (2)斯.是陋室

  斯:

 (3)谈笑有鸿儒..

  鸿儒:

 (4)无案牍..之劳形

 案牍:

  (5)子欲.居九夷

 欲:

 2. 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 分) (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2)或曰:“陋,如之何?”

 3. 【甲】【乙】两段文字中“何陋之有”的根本原因分别是“

 ”和“

 ”。(用原文语句填空)(2 分)

 4. 两段文字都表现了美好的君子形象。从中你能看出“君子”应具有怎样的情操?(4 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 题。(14 分) 陋室铭 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宴梅道士山房 孟浩然 林卧愁春尽,搴帷① 览物华。

  忽逢青鸟使,邀入赤松② 家。

  金灶③ 初开火,仙桃正发花。

  童颜若可驻,何惜醉流霞④ 。

 【注】

 ①搴(qiān)帷:撩起帷幕。②赤松:赤松子,传说中的仙人名,此处指梅道士。③金灶:指道家炼丹的丹炉。④流霞:仙酒名。

 1. 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4 分) (1)惟吾德馨.

  馨:

 (2)可以调.素琴

 调:

 (3)无案牍之劳形.

 形:

 (4)金灶初.开火

 初:

 2. 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 分) (1)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2)孔子云:何陋之有?

 3. 《陋室铭》和《宴梅道士山房》中写作者与人交往的句子分别是:

 ,

 。(2 分)

 4. 结合《陋室铭》和《宴梅道士山房》,分析刘禹锡和孟浩然的形象特点。(4 分)

 三、[2019 河南 B 卷改编]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 题。(15 分)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刘禹锡《陋室铭》)

  【乙】吾斋之中,不尚虚礼。凡入此斋,均为知己;随分① 款留,忘形笑语;不言是非,不侈 ② 荣利;闲谈古今,静玩山水;清茶好酒,以适幽趣。臭味之交,如斯而已。

 (节选自陈继儒《小窗幽记》) 【注】

 ①随分:随意。②侈:显扬。

 1. 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5 分) (1)惟.吾德馨

 惟:

 (2)草色入.帘青

 入:

 (3)可以调素.琴

 素:

 (4)不尚.虚礼

 尚:

 (5)以.适幽趣

 以:

 2. 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 分) (1)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2)臭味之交,如斯而已。

  3. 【甲】【乙】两文在语言特点上有什么相同之处?试简要概括。(2 分)

  4. “陋室”主人和“吾斋”主人有哪些相似之处?结合【甲】【乙】两文的内容加以概括。(4分)

  第 3 篇 爱莲说

 [2020 安徽]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 题。(16 分) 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咏 菊 白居易 一夜新霜著① 瓦轻,芭蕉新折败荷 ② 倾。

 耐寒唯有东篱菊,金粟③ 初开晓更清。

 【注】

 ①著:附着。②荷:也称作莲。③金粟:金粟一般的花蕊,这里指菊花。

 1. 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4 分) (1)晋陶渊明独.爱菊

  独:

 (2)濯清涟而不妖.

 妖:

  (3)宜.乎众矣

 宜:

  (4)金粟初.开晓更清

  初:

  2. 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 分) (1)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2)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3. 《爱莲说》中,菊是

 的象征;《咏菊》中,菊有

 的特点。(用原文词语填空)(2分)

 4. 《爱莲说》《咏菊》对莲(荷)的情感有什么不同?其原因是什么?(6 分)

 第 4 篇 河中石兽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 题。(16 分) 河中石兽(节选) 纪 昀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过沙头(其二) 杨万里 过了沙头渐有村,地平江阔气清温。

 暗潮已到无人会,只有篙师识水痕。

 1. 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4 分)

  (1)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啮:

  (2)转转不已.

 已:

  (3)遂反溯流..逆上矣

 溯流:

 (4)暗潮已到无人会.

 会:

  2. 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 分) (1)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2)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

 3. 《过沙头》(其二)中,“地平江阔气清温”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该句在诗中具有什么作用?(4 分)

 4. “只有篙师识水痕”和老河兵能对河中石兽的位置做出正确推断的共同原因是什么?请简要概括。(不超过 10 个字)(4 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 题。(15 分)

  【甲】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节选自纪昀《河中石兽》)

  【乙】门人邱生言,有一官赴任,舟泊滩河,夜半有数盗执炬露刃入,众皆慑伏。一盗拽其妻起,半跪曰:“愿乞夫人一物,夫人勿惊。”即割一左耳,敷以药末① ,曰:“数日勿洗,自结痂愈 ② 也。”遂相率呼啸去。怖几失魂,其创果不出血,亦不甚痛,旋即平复。以为仇耶?不杀不辱。以为盗耶?未劫一物。既不劫不杀不辱矣,而又戕其耳。既戕其耳矣,而又赠以良药,是专为取耳来也?取此耳又何意耶?千思万索,终不得其所以然。天下真有理外事耶?邱生曰:“苟得此盗,自必有其所以然。其所以然亦必在理中,但定非我所见之理耳。”然则论天下事,可据理以断有无哉! (节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有删改) 【注】

 ①末:粉末。②愈:痊愈,愈合。

 1. 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5 分) (1)当求.之于上流

 求:

  (2)如.其言

  如:

  (3)遂.反溯流逆上矣

 遂:

  (4)旋.即平复

 旋:

  (5)可据理以.断有无哉

 以:

  2. 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 分) (1)可据理臆断欤?

  (2)愿乞夫人一物,夫人勿惊。

 3. 石兽逆流而上这样的事看来不可思议,然而仔细推究,也合情理。因此,【乙】文作者认为天下事“

 ”;而世人不能准确判断事物的主要原因是“

 ”。(用原文语句填空)(2 分)

 4. 【甲】【乙】两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4 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 题。(15 分)

  【甲】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纪昀《河中石兽》)

  【乙】庚寅冬,予自小港欲入蛟川城,命小奚① 以木简 ② 束书从。时西日沉山,晚烟萦树,望城二里许,因问渡者:“尚可得南门开否?”渡者熟视小奚,应曰:“徐行之,尚开也,速进则阖。”予愠为戏。趋行及半,小奚仆,束断书崩,啼,未即起,理书就束,而前门已牡下③ 矣。予爽然 ④ ,思渡者言近道。天下之以躁急自败、穷暮而无所归宿者,其犹是也夫! (节选自周容《小港渡者》,有删改) 【注】

 ①小奚:小书童。②木简:木板。③牡下:上锁。④爽然:茫然若失的样子。

 1. 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5 分)

  (1)山门圮.于河

  圮:

 (2)曳.铁钯

 曳:

 (3)尔辈不能究.物理

  究:

  (4)望城二里许.

  许:

  (5)予愠.为戏

  愠:

  2. 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 分) (1)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2)徐行之,尚开也,速进则阖。

 3.

 “微反应”往往反映“真心理”,这就是细节描写的作用。【甲】文中,“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中的“笑”反映了讲学家

 的心理;【乙】文中,“渡者熟视小奚,应曰……”的“熟视”反映了渡者

 的形象特点。

 (2 分)

 4. 阅读【甲】【乙】两文,任选一个角度,分析两文在写法上的相同之处。(4 分)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 题。(15 分)

 【甲】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节选自纪昀《河中石兽》)

  【乙】雁奴,雁之最小者,性尤机警。每群雁夜宿,雁奴独不瞑,为之伺察。或微闻人声,必先号鸣,群雁则杂然相呼引去。

 后乡人益巧设诡计。于是先视陂薮① 雁所常处者,阴布大网,多穿土穴于其傍。

 日未入,人各持束缊② 并匿穴中,须其夜艾,则燎火穴外,雁奴先警,急灭其火。群雁惊视无见,复就栖焉。

 于是三燎三灭,雁奴三叫,众雁三惊;已而无所见,则众雁谓奴之无验也,互唼③ 迭击之,又就栖然。

 少选,火复举,雁奴畏众击,不敢鸣。

 乡人闻其无声,乃举网张之,率十获五。

 (节选自宋祁《宋景文集》,有删改) 【注】

 ①陂薮(bēi sǒu):陂,堤岸、湖边。薮,湖泽通称。②束缊:捆扎的乱麻。可作火把。③唼(shà):水鸟吞食声。

 1. 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5 分)

  (1)一老河兵闻.之

  闻:

 (2)固.颠

  固:

 (3)果.得于数里外 果:

  (4)雁奴独不瞑.

  瞑:

  (5)复.就栖焉

  复:

  2. 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 分) (1)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2)或微闻人声,必先号鸣,群雁则杂然相呼引去。

 3. 阅读【甲】【乙】两文,说说其分别讽喻了什么现象。(2 分)

 4. 简要说说【甲】【乙】两文在写法上的相同之处及其作用。

 (4 分)

 第 5 篇 三峡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 题。(15 分) 三峡 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早发白帝城 李 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1. 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5 分) (1)略无阙.处

  阙:

 (2)不见曦.月

  曦:

 (3)属.引凄异

  属:

 (4)哀转久绝.

 绝:

 (5)朝.辞白帝彩云间

 朝:

 2. 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 分)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2)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3. 《三峡》和《早发白帝城》中画线的句子都写出了三峡

 的特点,都运用了

 (描写角度)的描写方法。(2 分)

 4. 《三峡》第四段和《早发白帝城》都写到了“猿声”,分别有什么作用?(4 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 题。(15 分)

  【甲】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节选自郦道元《三峡》)

 【乙】登山里许,飞流汩然下泻。俯瞰其下,亦有危壁,泉从壁半突出,疏竹掩映,殊有佳致。然业已上登,不及返顾,遂从三姑① 又上半里,抵换骨岩,岩即幔亭峰 ② 后崖也。岩前有庵。从岩后悬梯两层,更登一岩。岩不甚深,而环绕山巅如叠嶂。土人新以木板循岩为室,曲直高下,随岩宛转。

 (节选自《徐霞客游记》) 【注】

 ①三姑:地名。②幔亭峰:山峰名。

 1. 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5 分) (1)沿溯.阻绝

  溯:

  (2)良.多趣味

  良:

  (3)属引.凄异

  引:

  (4)不及返顾.

  顾:

  (5)岩即.幔亭峰后崖也

 即:

  2. 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 分) (1)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2)登山里许,飞流汩然下泻。

  3. 【甲】文表现三峡夏水水流湍急时运用了

  的表现手法;【乙】文作者主要从

  (感官)角度描绘山中之景。(2 分)

 4. 【甲】文写“水”,各写了三峡四时之水的哪些特点?【乙】文写“山”,作者前往换骨岩途中俯瞰到什么“佳致”?请简要概括。(4 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 题。(15 分)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郦道元《三峡》)

  【乙】湘水又北迳衡山县东。山在西南,有三峰:一名紫盖,一名石囷,一名芙容。芙容峰最为竦杰,自远望之,苍苍隐天。故罗含云:“望若阵云,非清霁素朝,不见其峰。”衡山东南二面临映湘川;自长沙至此,江湘七百里中,有九向九背。故渔者歌曰:“帆随湘转,望衡九面。”山上有飞泉下注,下映青林,直注山下,望之若幅练在山矣。

 (节选自《水经注》,有删改) 1. 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5 分) (1)至于夏水襄.陵

 襄:

 (2)不以疾.也

 疾:

 (3)林寒涧肃.

 肃:

 (4)芙容峰最为竦.杰 竦:

 (5)望若.阵云

 若:

 2. 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 分)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湘水又北迳衡山县东。

 3. 【甲】【乙】两文都写出了山高的特点。【甲】文从正面写山高的句子是:

 ;【乙】文从侧面写山高的句子是:

  。(2 分)

 4. 【甲】【乙】两文都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 分)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 题。(15 分)

  【甲】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节选自郦道元《三峡》) 【乙】阳水又东北流,石井水注之。水出南山,山顶洞开,望若门焉,俗谓是山为礕头山① 。其水北流注井,井际② 广城东侧,三面积石,高深一匹 ③ 有余。长津激浪,瀑布而下,澎赑之音 ④ ,惊川聒谷,漰渀⑤ 之势,状同洪河,北流入阳水。

 (节选自《水经注》) 【注】

 ①礕(pī)头山:在今山东青州。②际:接近。③一匹:四丈。④澎赑(bì)之音:水流相击发出的巨大声音,这里指瀑布形成的轰鸣声。⑤漰渀:水流奔腾激荡的样子。

 1. 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5 分) (1)虽乘奔.御风

 奔:

  (2)素.湍绿潭

  素:

  (3)回清..倒影

 回清:

 (4)俗谓是.山为礕头山

 是:

  (5)其水北.流注井

 北:

  2. 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 分) (1)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2)水出南山,山顶洞开,望若门焉。

 3. 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每句限断一处)(2 分) (1)暮 到 江 陵。

 (2)高 深 一 匹 有 余。

 4. 请结合【甲】【乙】两文,说说它们分别是从哪个角度来描写水的特点的。(4 分)

  第 6 篇 答谢中书书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 题。(16 分)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山行留客 张 旭 山光物态① 弄春辉,莫为轻阴便拟归 ② 。

 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注】

 ①物态:景物,这里指(山中的)景色。②便拟归:就打算回去。

 1. 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4 分) (1)四时..俱备

 四时:

  (2)沉鳞..竞跃

  沉鳞:

 (3)实.是欲界之仙都

 实:

  (4)纵使..晴明无雨色

 纵使:

 2. 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 分) (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2)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 《答谢中书书》中,描绘山高水清的句子是:

 。《山行留客》中,对春山美景进行整体描绘的句子是:

 。(2 分)

 4. 面对山川美景,陶弘景发出“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的感叹,张旭则是极力“留”客于春山之中,试比较两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异同。(6 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 题。(15 分)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乙】仆① 去月谢病 ② ,还觅薜萝 ③ 。梅溪 ④ 之西,有石门山者,森壁争霞,孤峰限日,幽岫 ⑤ 含云,深溪蓄翠。蝉吟鹤唳,水响猿啼,英英相杂,绵绵成韵。既素重幽居,遂葺宇⑥ 其上。幸富菊花,偏饶竹实。山谷所资,于斯已办。仁智所乐,岂徒语哉! (吴均《与顾章书》) 【注】

 ①仆:谦称自己。②谢病:托病辞官。③薜萝:这里指隐士所居之处。④梅溪:在今浙江安吉县境。⑤岫:山洞。⑥葺宇:盖房子。

 1. 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5 分) (1)五色交辉..

 交辉:

 (2)四时俱.备

 俱:

  (3)晓雾将歇.

 歇:

  (4)还.觅薜萝

 还:

  (5)既素.重幽居

  素:

  2. 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 分) (1)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2)仁智所乐,岂徒语哉!

  3. 从【甲】【乙】两文中,分别找出相关内容,填入下面表格中。(2 分) 篇目

 《答谢中书书》

 《与顾章书》

 静景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1)

 动景

 (2)

  蝉吟鹤唳,水响猿啼,英英相杂,绵绵成韵。

  4. 【甲】【乙】两文的画线句表现了作者哪种共同的处世态度?你如何看待这种处世态度?(4 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 题。(15 分)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乙】始从东阳孙游岳受符图经法,遍历名山,身既轻捷,性爱山水,每经涧谷,必坐卧其间,吟咏盘桓,不能已已。谓门人曰:“吾见朱门广厦,虽识其华乐,而无欲往之心。望高岩,瞰大泽,知此难立止,自恒欲就之。且永明中求禄,得辄差舛;若不尔,岂得为今日之事。岂唯身有仙相,亦缘势使之然。”沈约为东阳郡守,高其志节,累书要之,不至。

 (节选自《南史·陶弘景传》,有删改) 1. 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5 分) (1)古来共.谈

  共:

  (2)晓雾将.歇

  将:

  (3)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与:

  (4)谓.门人曰

  谓:

  (5)累书要.之

 要:

  2. 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 分) (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2)虽识其华乐,而无欲往之心。

  3. 【甲】文中的“

 ”(用原文语句填空)一句暗合了【乙】文“望髙岩,瞰大泽,知此难立止,自恒欲就之”一句,表达了作者

  之情。(2 分)

 4. 结合【甲】【乙】两文,试分析陶弘景的形象特点。(4 分)

 第 7 篇 记承天寺夜游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 题。(15 分) 记承天寺夜游 苏 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定林所居 王安石 屋绕湾溪竹绕山,溪山却在白云间。

 临溪放杖依山坐,溪鸟山花共我闲。

 1. 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5 分)

  (1)解衣欲.睡

 欲:

  (2)念.无与为乐者

  念:

  (3)相与..步于中庭

  相与: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

  (5)临.溪放杖依山坐

  临:

  2. 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 分)

 (1)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3. 《记承天寺夜游》写出了“月”

 的特点;《定林所居》写出了“山”

 的特点。(2 分)

 4. 《记承天寺夜游》和《定林所居》都写到了“闲”,试分析苏轼和王安石的“闲”分别传达了他们怎样的心境。(4 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 题。(15 分)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于时九月,天高露清,山空月明,仰视星斗,皆光大,如适在人上。窗间竹数十竿,相摩戛① ,声切切不已。竹间梅棕,森然如鬼魅离立 ② 突鬓 ③ 之状,二三子又相顾魄动而不得寐,迟明 ④ 皆去。

 既还家数日,犹恍惚若有遇,因追记之。后不复到,然往往想见其事也。

 (节选自晁补之《新城游北山记》) 【注】

 ①摩戛:摩擦撞击。②离立:并立。③突鬓:鬓发翘起直立。④迟(zhì)明:黎明。

 1. 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5 分) (1)相与步.于中庭

  步:

  (2)水中藻、荇交横..

  交横: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闲人:

 (4)二三子又相顾.魄动而不得寐

 顾:

  (5)因.追记之

 因:

  2. 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 分) (1)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2)窗间竹数十竿,相摩戛,声切切不已。

  3. 【甲】文中,作者夜游承天寺的缘由是“

 ”;【乙】文中,作者把这次出游的经历记录下来的原因是“

 ”。(用原文语句填空)(2 分)

 4. 【甲】【乙】两文都写到了“月”,两文中的“月”有什么共同特点?作者在表现这一特点时,写作手法有何不同?(4 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 题。(15 分)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台高而安,深而明,夏凉而冬温。雨雪之朝,风月之夕,予未尝不在,客未尝不从。撷园蔬,取池鱼,酿秫酒,瀹脱粟而食之,曰:“乐哉!游乎!”

  方是时,予弟子由适在济南,闻而赋之,且名其台曰“超然”,以见予之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

 (节选自苏轼《超然台记》) 1. 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5 分) (1)月色入户.

 户:

  (2)庭下如积水空明..

 空明:

 (3)盖.竹柏影也

 盖:

  (4)予弟子由适.在济南

  适:

  (5)且名.其台曰“超然”

 名:

  2. 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 分) (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2)雨雪之朝,风月之夕,予未尝不在,客未尝不从。

  3. 【甲】【乙】两文的中心句分别是“

  ”和“

 ”。(2 分)

 4. 【甲】【乙】两文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 分)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 题。(15 分)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余尝寓居惠州嘉祐寺,纵步松风亭下。足力疲乏,思欲就亭止息。望亭宇尚在木末① ,意谓是如何得到?良久,忽曰:“此间有甚么歇不得处?”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若人悟此,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进则死敌,退则死法② ,当恁么时也不妨熟歇 ③ 。

 (节选自《东坡志林·记游松风亭》,有删改) 【注】

 ①木末:树梢。②进则死敌,退则死法:前进的话,会被敌人杀死;后退的话,也会被军法处死。③熟歇:好好歇息一番。

 1. 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5 分) (1)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寻:

  (2)怀民亦未寝.

 寝:

  (3)相与步于中庭..

  中庭:

 (4)余尝.寓居惠州嘉祐寺

 尝:

  (5)虽.兵阵相接

 虽:

  2. 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 分)

 (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

  3. 【甲】文紧扣“闲”字组织文章,“闲人”是点睛之笔,“闲”表现在何处?(2 分)

  4. 【甲】【乙】两文分别为苏轼被贬黄州、惠州期间所作,虽然时间和地点都不同,但其所展露的胸怀却有共同之处,请简要说明。(4 分)

 第 8 篇 富贵不能淫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 题。(16 分) 富贵不能淫 《孟子》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石灰吟 于 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1. 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5 分)

  (1)往之女.家

 女:

  (2)以顺为正.者

 正:

  (3)与民由.之

 由:

  (4)独行其道.

 道:

  (5)烈火焚烧若.等闲

  若:

  2. 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 分) (1)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2)此之谓大丈夫。

 3. 恰当的写作手法有助于诗文的表情达意。《富贵不能淫》中的“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运用了

 和

 的修辞手法;《石灰吟》则运用了

  的表现手法。(3 分)

 4. 请根据你对《富贵不能淫》中“大丈夫”的理解,简要分析《石灰吟》的作者能否称得上“大丈夫”。(4 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 题。(15 分)

  【甲】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节选自《富贵不能淫》)

  【乙】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饥者,蒙袂,辑屦,贸贸然来。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曾子闻之,曰:“微与。其‘嗟’也可去,其谢也可食。” (节选自《礼记》) 1. 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5 分) (1)父命.之

 命:

  (2)戒.之曰

  戒:

  (3)富贵不能淫.

  淫:

  (4)有饥者,蒙袂.,辑屦

 袂:

  (5)敖左奉.食

  奉:

  2. 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 分) (1)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2)其“嗟”也可去,其谢也可食。

  3. 【乙】文中饥者

 的行为体现了【甲】文中孟子所说的大丈夫

  的品格。(用原文语句作答)(2 分)

 4. 曾子认为“其‘嗟’也可去,其谢也可食”,请说说这个观点与孟子的看法是否矛盾。(4 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 题。(15 分) 【甲】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富贵不能淫》)

 【乙】古人云:“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仆虽不肖,常师此语。大丈夫所守者道,所待者时。时之来也,为云龙,为风鹏,勃然突然① ,陈力以出;时之不来也,为雾豹 ② ,为冥鸿 ③ ,寂兮寥兮 ④ ,奉身而退。进退出处,何往而不自得哉?故仆志在兼济,行在独善。

 (节选自白居易《与元九书》) 【注】

 ①勃然突然:猛然奋力飞起。②雾豹:藏在雾中的豹子,用来比喻隐退的贤人。③冥鸿:飞在高空中的鸿雁,用来比喻高才之士或隐居的人。④寂兮寥兮:悄悄地。

 1. 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5 分) (1)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焉:

 (2)以顺.为正者

  顺:

 (3)威武不能屈.

  屈:

 (4)常师.此语

  师:

 (5)故.仆志在兼济

 故:

 2. 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 分) (1)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2)进退出处,何往而不自得哉?

  3. 【甲】【乙】两文中都提到了“道”,【甲】文“妾妇之道也”中的“道”指

 ,【乙】文“大丈夫所守者道”中的“道”指

 。(用原文语句填空)(2 分)

 4. 【甲】文中的“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和【乙】文中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结合生活经历谈谈你的理解。(4 分)

  第 9 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 题。(16 分)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隋 宫 李商隐 紫泉① 宫殿锁烟霞,欲取芜城 ② 作帝家。

  玉玺③ 不缘归日角 ④ ,锦帆 ⑤ 应是到天涯。

  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

  地下若逢陈后主,岂宜重问后庭花。

 【注】

 ①紫泉:借指长安。②芜城:指隋时的江都,旧名广陵,今江苏扬州。③玉玺:皇帝的玉印。④日角:额骨中央隆起,形状如日,喻指帝王。⑤锦帆:指炀帝的龙舟,其帆皆锦制,所过之处,香闻十里。

 1. 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4 分) (1)饿.其体肤

  饿:

  (2)行拂.乱其所为

 拂:

  (3)曾.益其所不能

 曾:

  (4)岂.宜重问后庭花

  岂:

  2. 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 分) (1)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2)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3. 《隋宫》说明了一个道理,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的四字短语进行概括,那就是“

 ”。(2 分)

 4.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手法,《隋宫》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请分别找出来并分析其作用。(6 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 题。(15 分)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赵襄子① 攻翟 ② ,胜老人、中人 ③ ,使使者来谒之,襄子方食抟饭 ④ ,有忧色。左右曰:“一朝而两城下,此人之所以喜也,今君有忧色,何?”襄子曰:“今赵氏之德行,无所于积,一朝而两城下,亡其及我乎!”孔子闻之曰:“赵氏其昌乎!”夫忧所以为昌也,而喜所以为亡也。

 (节选自《吕氏春秋·慎大览·慎大》,有删改) 【注】

 ①赵襄子:春秋末晋国大夫,赵氏家族首领,战国时期赵国的创始人。②翟(dí):春秋时期的国家。③老人、中人:翟国的两座城池。④抟(tuán)饭:捏成团的饭。

 1. 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5 分) (1)管夷吾举于士.

  士:

  (2)行拂乱.其所为

  乱:

  (3)衡.于虑

 衡:

  (4)襄子方.食抟饭

  方:

  (5)亡其.及我乎

 其:

  2. 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 分) (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一朝而两城下,此人之所以喜也,今君有忧色,何?

  3. 【甲】【乙】两文或通过具体的论证,或通过典型的事例,得出了相似的结论,其中【甲】文得出的结论是“

 ”,【乙】文得出的结论是“

 ”。(用原文语句填空)(2 分)

 4. 结合【乙】文内容,简要说明【甲】文中的“生于忧患”在赵襄子身上是如何体现的。(4 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 题。(15 分) 【甲】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节选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吴既赦越,越王句践 【注】

 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女忘会稽之耻邪?”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越王句践世家》) 【注】

 句践:勾践。春秋时越国国君,于公元前 494 年被吴王夫差大败于会稽,被俘,回国后,发愤图强,于公元前 473 年灭掉吴国。

 1. 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5 分) (1)劳.其筋骨

 劳:

  (2)而后作.

  作:

  (2)入则无法家拂.士

 拂:

  (4)越王句践反.国

 反:

  (5)乃.苦身焦思

  乃:

  2. 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 分) (1)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2)女忘会稽之耻邪?

 3. 【甲】文中,孟子认为一个国家要想避免“亡”的命运,必须具备“内有法家拂士”和“

  ”两个条件;出自【乙】文的一个成语是:

 。(2 分)

 4. 【甲】【乙】两文都写出了逆境对人才成长的作用,阐明了“逆境成就人才”的道理,但也有人认为“顺境也能成就人才”,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4 分)

  第 10 篇 桃花源记

 一、[2016 安徽]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 题。(15 分)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陶渊明《桃花源记》(节选)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节选) 1. 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5 分)

 (1)豁然..开朗

  豁然:

 (2)阡陌交通..

  交通:

 (3)悉.如外人

 悉:

  (4)泉香而酒洌.

 洌:

  (5)杂然而前陈.者

  陈:

  2. 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 分) (1)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2)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

 3. 《桃花源记》选段已用“//”分为两个层次,请分别概括其内容。(2 分)

  4. 两段选文分别反映了作者怎样的社会理想?请简要概括。(4 分) 《桃花源记》:

 《醉翁亭记》: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 题。(15 分) 桃花源记(节选)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山中问答 李 白 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窅然 【注】

 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注】

 窅(yǎo)然:深远的样子。

 1. 请解释下...

相关热词搜索: 文言文 阅读 第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