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kāi fàng,多表示张开,释放,解除限制等含义,现代常见有开放政策、开放发展模式、开放式基金性格开放等等,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改革开放时期的党的历史4篇 , 供大家参考选择。
改革开放时期的党的历史4篇
【篇一】改革开放时期的党的历史
改革开放前后的食品
食品方面。改革开放前,参加工作,住在集体宿舍里,吃在工厂食堂里。那时,吃饭是要粮票的,粗细粮分开,又没有什么副食,很多男同学每月供应的三十斤粮是不够吃的。那时在食堂里吃饭,品种单一,引不起什么食欲。偶尔吃上一顿用肉炒的菜真是一次莫大的奢侈,会很解馋,但也会花去很大一部分生活费。记得那时要是馋了的话,就会出去买一两花生米,给饭食助餐做佐料,能吃上几天。至于吃水果,见到的水果品种很少,挣的工资不多,水果还挺贵的,要是能吃上苹果、鸭梨就是莫大的享受了,我们也是每月只可稍稍奢侈一下。开放后则不同,人们吃饭不用再考虑吃多少、够不够吃,而是考虑粗细粮搭配,讲究营养。不用说吃猪肉,鸡肉、羊肉、牛肉、鱼,各种各样的肉类和食品挑选着吃。有人说:现在吃的东西和以前比简直是天天在过年!这话真是一点不假。现在吃水果更是没的说:水果品种花样繁多,什么哈密瓜、提子,还有很多叫不上名来的这瓜那果的,更何况苹果、梨、葡萄、桔子了,人们买水果都要挑挑拣拣。我家的水果盘里总是洗好的各种水果放满在那里,却很少有人问津。
早餐:玉米面 、红薯面稀饭
午餐:玉米面、红薯面面条汤
晚餐:玉米面 、红薯面稀饭和窝窝
一是从追求数量逐渐向追求质量转变。1992年国家实行市场经济以后, 原来那种凭票限量供应的食品消 费形式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各种食品在数量上大能满足需求。就食品消费的客体来说,已经是“人人平等”,无论吃什么、怎样吃完全可以由人们自己选择决定,也就是说人们已经吃得很“自由”了。二是食品消费的社会化程度大大提高。一些快餐食品如方便面、盒饭 熟食制品等销量骤增,保姆、钟 点工走入寻常百姓家。在吃的问题上,人们动手的地方越来越少,花费的时间越来越少,方便、快捷成为北京城镇居民饮食的新时尚。这表明在市场经济逐渐成熟的背景下北京人食品消费的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原来人们花费在“做饭”上的家务劳动越来越多地被社会服务代替。
【篇二】改革开放时期的党的历史
概述新时期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
内容摘要: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到今天改革开放已经经过了35年的时间了,以这次会会议为起点,中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 今年是改革开放3 5周年。系统把握3 5年的历史进程,科学总结改革开放的宝贵经验,对于坚定改革开放的信心和决心,继续解放思想,把改革开放进一步推向前进,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字: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改革经济政策、对外开放的政策。改革开放包括对内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我国的对内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开始实行“家庭联产土地承包责任制”,拉开了我国对内改革的大幕;对外开放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改革开放是我国的强国之路。改革开放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一项根本方针。改革,包括经济体制改革,即把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改革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改革,包括发展民主,加强法制,实现政企分开、精简机构,完善民主监督制度,维护安定团结。开放,主要指对外开放,在广泛意义上还包括对内开放。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基本点之一,是我国走向富强的必经之路。
从十三届四中全会到十六大,是改革开放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主线深入发展的新时期阶段。把握这一新时期阶段改革开放的进程,需要注意以下几个要点:
第一,这一阶段改革开放的基本进程和阶段划分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内出现了“八九”政治风波,国际上苏联东欧发生了剧变,党和国家处于紧急关头。1 989年6月23日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在北京召开。江泽民同志。临危受命,担任中央委员会总书记。 从十三届四中全会到十六大十三年的总体态势是:国际局势风云变幻,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程波澜壮阔。基本过程是: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低潮开始,受命于危难之际,治理整顿,对内稳定局势,对外打破制裁;1992年南方谈话打开通途,十四大开始改革开放新阶段,同时抑制经济过热现象;1997年邓小平逝世,十五大召开,全党高举旗帜,开拓创新,战胜国际国内各种困难,创造众多业绩,书写华彩乐章。
这十三年的历史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989—1992—1997—2002。但这个历史时期与邓小平时期有一定的交叉。尤其是1 989—1 992年,邓小平同志作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对改革开放仍然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特别是1992年的南方谈话,对推进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起了巨大的作用。这一段,既可以划在邓小平时期,也可以划在江泽民时期,主要看从什么角度来划。
第二,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十四大标志改革开放进入新的阶段
1992年初,邓小平视察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并发表重要谈话,科学总结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基本经验,深刻回答了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一系列重大认识问题。1992年10月12日至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作出了三项具有深远意义的决策:一、确立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并将其写入党章;二、明确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三、要求全党抓住机遇,加快发展,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
以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为标志,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邓小平的南方谈话,也成为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向新阶段的又一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宣言书。
第三,这一阶段对外开放的特点,是扩大开放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邓小平时期,开始了对外开放的进程。十四大之后,则迅速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格局。
1990年,邓小平提出要把上海当作一张王牌抓起来。中央决定开发开放浦东,从而掀起了新一轮对外开放大潮,在全国范围内基本形成了“经济特区一沿海开放城市一沿海经济开发区一沿江和内陆开放城市一沿边开放城市"的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到1993年,全国对外开放地带总面积达50万平方公里,包括339个县市、3.2亿人口。
在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的时代条件下,如何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拓展发展空间,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成为这一阶段改革开放面临的重大课题。其中,最重要的是解决加入WTO的问题。1986年7月10日,我国正式提出恢复关贸总协定缔约国地位的申请。到2001年12月11日,终于正式加人WTO。这一场世界罕见的马拉松进程,持续了整整15年零5个月。以此为标志,中国的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第四,加强民主法制建设,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强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结合和辩证统一。在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稳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改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中增加了“参政议政"的职能和任务。加强基层民主建设。把依法治国作为治国方略,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逐步建立社会主义的法律体系。
十四届四中全会提出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对党的思想、政治、组织、作风建设作出全面部署。十五大第一次提出“共产党执政就是领导和支持人民掌握管理国家的权力,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尊重和保障人权。”十六大规范了通过“制定大政方针,提出立法建议,推荐重要干部,进行思想宣传,发挥党组织和党员的作用,坚持依法执政”等六种执政方式,实施党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突出强调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要求按照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规范党委与人大、政府、政协以及人民团体的关系。
第五,“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这一阶段改革开放最重要的理论成果。
在改革开放的基础上,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用一系列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在长期执政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深化了我们对新的时代条件下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加强党的建设的规律的认识。
需要注意, “三个代表’’是三句话,又不仅仅是三句话。“三个代表”最初主要是三句话。但十六大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已经是指十三年中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所有理论和实践创新的成果,是“系统的科学理论"。2002年12月,胡锦涛同志在与中央党校校委委员座谈时明确指出:“三个代表"讲了三句话,但决不就是这三句话,而是十三年来我们党的思想、理论、路线、方针的总汇和结晶。
回顾30年来改革开放的伟大历程,我们可以得出三条基本经验。首先,要始终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改革是完善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途径,同时也意味着社会利益格局的大调整、大变动。只有在党的正确领导下,我们的改革开放事业才不会偏离社会主义方向,改革发展的成果才能得到更加公平的分配。其次,要始终处理好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改革是发展的动力,发展是改革的直接动因,稳定则改革与发展的必需前提。正确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把握好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与人民群众的可承受度,以改革促进发展和稳定,在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实现改革、发展与稳定三者之间的良性互动。最后,要始终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改革开放的主体力量。没有人民的主动参与与积极创造,我们的改革开放就不会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目前,我国的改革开放大业已经进入了攻坚阶段,国内外不确定因素不断增加,利益关系更加错综复杂。只有坚持这些基本经验,把党的正确领导、人民的积极参与贯彻到改革开放的全过程中去,我们的改革开放事业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就。
[参考文献]:
1、《现阶段中国私营企业主研究》戴建中着,载《社会学研究》2001年第5期
2、《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陆学艺 176~177页
3、《中国改革30年—10位经济学家的思考》 上海人民版
4、《日志中国——回望改革开放30年》 中国民主法制版
【篇三】改革开放时期的党的历史
改革开放的历史意义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和国家走过了30年不平凡的岁月。30年来,国际局势风云变幻,改革任务艰巨繁重,党和人民经历和战胜了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和挑战。我们从容应对一系列关系我国主权和安全的国际突发事件,战胜了在政治、经济领域和自然界出现的困难和风险。无论是面对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和国内严重政治风波,还是面对西化、分化图谋和所谓的“制裁”,无论是面对历史罕见的洪涝、雨雪冰冻、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和非典等重大疫病,还是面对亚洲金融危机和当前这场国际金融危机,党和人民始终同心同德、奋勇向前。特别是在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历史关头,我们党紧紧依靠全国各族人民,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不动摇,排除各种干扰,坚定不移地捍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保证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航船始终沿着正确方向破浪前进。
30年来,改革开放推动着我们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锐意推动各方面体制改革,使我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伟大历史转折;不断扩大对外开放,使我国成功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我国综合国力迈上新台阶;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人民当家作主权利得到更好保障;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得到更好满足;大力发展社会事业,社会和谐稳定得到巩固和发展;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国防和军队建设取得重大成就;成功实施“一国两制”基本方针,祖国和平统一大业迈出重大步伐;坚持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全方位外交取得重大成就;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明显提高。30年的征程,中华民族以崭新的姿态重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30年的沧桑巨变,30年的光辉历程,铸就了一个民族近百年的梦想!
改革开放的30年,是中国经济迅速蓬勃的30年!幢幢高楼拔地而起,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1978年到2006年间,中国经济总量迅速扩张,国内生产总值从3645亿元增长至21,0871亿元,增长近60倍!中国的经济成就不仅写在了中国历史之上,也在世界历史上刻下了辉煌的一页,过去25年全球脱贫所得成就中,近70%的成就归功于中国!
改革开放的30年,是中国社会和谐稳定的30年!自粉碎“四人帮”以后,中华民族犹如钢铁长城一般坚不可摧!97年香港回归,99年澳门回归;1998年面对南方历史罕见的特大洪水,2003年面对让人闻风丧胆的非典疫情,2008年面对十几个省份百年不遇的冰雪灾害,中华儿女众志成城,手挽手将一个个磨难阻击在脚下!
改革开放的 30年,是教育事业稳步发展的30年!1983年,邓小平同志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对世界,面对未来!高考制度恢复之初,全国有570万人参加高考,却仅录取27万名;而到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报名人数达到1010万,录取新生达567万名!伴随着教育规模的发展,更有越来越多的中华儿女在世界高精尖人才中占据着日益重要的位置!
伟大历程和光辉成就,昭示了一个真理: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是完全正确的;改革开放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成效和功绩不容否定,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
从改革开放30年的宝贵经验中认识改革开放的伟大意义
改革开放是近一个世纪以来,继辛亥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之后的第三次伟大革命。这场我们党领导的新的伟大革命,引领中国人民走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广阔道路,不仅造就了当代中国30年举世瞩目的辉煌巨变,也积累了极为重要的宝贵经验。30年改革开放的宝贵经验,是我们继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基本遵循和强大精神动力。
党在改革开放30年的奋斗历程中总结了“十个结合”的宝贵经验。这些经验就是:在推进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必须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坚持改革开放结合起来,把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同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结合起来,把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发展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把推动经济基础变革同推动上层建筑改革结合起来,把发展社会生产力同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结合起来,把提高效率同促进社会公平结合起来,把坚持独立自主同参与经济全球化结合起来,把促进改革发展同保持社会稳定结合起来,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结合起来。
这“十个结合”的宝贵经验,从历史和逻辑、理论和实践统一上,深刻揭示了我国改革开放取得成功的关键和根本,生动阐明了我们党在改革开放实践中是如何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如何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如何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如何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如何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的宝贵经验,既是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又是理论创新的集中体现,我们必须始终牢记和自觉遵循。“十个结合”不仅仅是为了总结过去,更重要的是为了指导未来。在继续推进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的征程上,我们不仅要深入把握改革开放的宝贵经验,更要融会贯通“十个结合”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不断变革与创新中,创造无愧于前人、无愧于时代的辉煌业绩。
从改革开放30年理论创新成果中认识改革开放的伟大意义
在改革开放这一伟大实践中,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回顾改革开放30年我们党理论创新的历史足迹,深刻总结其经验,对于我们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不断解放思想,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谱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新篇章,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进入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围绕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题,系统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了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这个理论体系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发展道路、发展阶段、发展战略、根本任务、发展动力、依靠力量、国际战略、领导力量和根本目的等问题上,形成了一系列独创性的重大理论观点,系统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如何摆脱贫困、加快实现现代化、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问题。
30年来,改革开放的每一步推进都呼唤着理论创新,而党的每一次理论创新都推动着改革开放进入一个新天地。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产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又推动着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改革开放30年的伟大实践,昭示我们: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30年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已载入史册。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不动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动摇,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继往开来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
【篇四】改革开放时期的党的历史
第13讲 改革开放新时期
——中国特色的现代化之路
[阶段特征]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1978年至今)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中国在民主法制、经济建设、科教卫生、文学艺术等方面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逐渐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坐标通览]
[整体感知]
—(1)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得到恢复和发展,并取得巨大成就。如提倡“依法治国”,实行基层民主选举等。
(2)祖国统一问题上,“一国两制”得以成功运用。香港和澳门顺利回归,两岸关系取得重大突破。
(3)新时期的外交政策主要表现为不结盟;外交成就突出,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国际环境。
—(1)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城市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增强了我国的经济实力。
(2)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逐步形成,我国开始积极融入世界经济全球化潮流。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形成
—(1)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际相结合,诞生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成为我国改革开放的思想指南。
(2)科技、教育、文艺等全面繁荣,生活时尚、思想开放成为新时期人们精神面貌的主要特色。
改革开放后新中国的政治和外交
民主与法制建设
拨乱反正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政府着手平反冤假错案,恢复和完善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的一系列民主政治制度
“依法治国”
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1999年“依法治国”被正式写入宪法
基层民主选举
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正式颁布,进一步加强和扩大基层民主
“一国两制”
理论
1984年“一国两制”方针正式成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的指导方针
实践
在“一国两制”方针的指引下,香港和澳门先后回归祖国,海峡两岸关系得到发展
外交活动
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1)发挥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作用
(2)代表第三世界国家,倡导建立公正合理、平等互利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
积极参与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活动等
维护周边安全
领导创立上海合作组织,积极建设和平的周边环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确立
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
确定党和国家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
2.经济体制改革
(1)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①原因:人民公社体制阻碍生产力发展,农村稳定是国家局势稳定的基础。
②内容:是指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把土地长期承包给各农户使用,农业集体生产变为分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③意义: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飞速发展。
(2)在城市进行国有企业改革
①改革内容:管理体制、所有制形式和分配方式。
②过程:1984年以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③意义:1992年中共“十四大”确立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目标,进一步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力,有利于国民经济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3.对外开放
(1)20世纪80年代,先后建立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
(2)1990年中央政府作出开发、开放浦东的决定。
(3)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中国全面与世界接轨。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1)1992年“南方谈话”,邓小平提出计划和市场都是发展生产力的手段。
(2)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1997年中共“十五大”,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4)到21世纪初,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基本建立。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邓小平理论
(1)形成
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中国人民开始走上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②中共“十三大”召开,第一次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作了系统概括。
(2)发展: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
(3)地位:1997年,中共“十五大”决定把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提出: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2)地位:2002年,在中共十六大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被确立为全党的指导思想。
(3)意义: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社会生活的变迁和科技文化教育的发展
1.社会生活的变迁
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生活的改善,物质生活、交通运输、通讯事业、大众传媒都取得了长足进步,中国由短缺经济时代逐渐过渡到小康生活时代。
2.科技和文化教育
(1)科技:2003年,“神舟五号”飞船成功返回地面,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2)文艺的春天:“双百”方针得到恢复并进一步贯彻执行。
(3)教育: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实行“科教兴国”战略;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导方针;制定《义务教育法》;实施“211工程”计划;启动“希望工程”等。
主题1| 经济上:新时期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特点及影响
1.(2016·全国丙卷)1980年与1975年相比,我国粮食播种面积减少6 884万亩,总产量却增加674亿斤;棉花播种面积减少53万亩,总产量增加652万担;油料作物和甜菜播种面积共扩大3 626万亩,其总产量分别增加70%和150%。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农民生产自主权的扩大
B.农业生产技术有了革命性的改变
C.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完成
D.国家取消对农副产品的统销政策
A [题干中农业种植结构发生的变化以及农产品产量的增加,主要原因在于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即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扩大了农民的生产自主权,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A项符合题意。当时农业生产技术没有出现革命性的改变,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正在进行,国家也没有取消对农副产品的统销政策,故排除B、C、D三项。]
2.(2013·全国卷Ⅰ)有俄罗斯学者认为,中国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属于新版的苏俄新经济政策。这一认识的依据是两者都( )
【导学号:02792131】
A.面临相似的国内外经济环境
B.面临着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
C.巩固了农村的集体所有制经济
D.促进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B [新经济政策改变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取消自由贸易的做法,承认市场和商品货币的作用,实际上正确处理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中国的改革主要是突破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故B项符合题意。两国实行的政策相距半个多世纪,国内外经济状况尤其是国际经济状况明显不同,A项错误;苏俄新经济政策实行前没有出现农村集体所有制经济,C项错误;苏联为促进工业化取消了新经济政策,D项错误。]
[备选真题]
3.(2016·上海高考)2016年4月,习近平在安徽考察时指出:“当年贴着身家性命干的事,变成中国改革的一声惊雷,成为中国改革的标志。”其中“贴着身家性命干的事”指( )
A.经济特区的建立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人民公社化运动
D.土地改革运动
B [经济特区的建立与安徽农村的探索无关,故A项错误;安徽小岗村农民违背中央禁令,“贴着身家性命”分田单干,实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揭开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成为中国改革的标志,故B项正确;人民公社化运动是中央倡导的,不存在“贴着身家性命”,故C项错误;土地改革运动没有违背中央精神,不存在“贴着身家性命”,故D项错误。]
4.(2016·海南高考)1979年7月,中共中央做出决定,要求广东和福建两省“发挥优越条件,抓紧当前有利的国际形势,先走一步”。其直接结果是( )
A.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设立经济特区
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开展国企改革
B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从安徽开始的,与广东和福建省不符,故A项错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确立了改革开放的方针,确定以广东和福建两省为基础建立经济特区,实行对外开放,故B项正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是中共“十四大”确定的,与题干时间1979年不符,故C项错误;国有企业改革全面开始于1984年,与题干时间1979年不符,故D项错误。]
新时期经济体制改革的特点
1.以产权制度改革和产权关系调整为核心和主线,无论是农村的改革,还是城市的改革,或者与二者有关的改革,都是以责权关系及其制度的调整为核心和主线。
2.以旧制度最薄弱或新制度需求最强烈的环节——农业制度为突破口。
3.允许旧体制外生产新体制,即体制增量调整与体制存量调整并行,而且以前者促进后者。
4.包括政府在内的多元主体联合创新体制,政府扮演重要角色。中国经济体制变迁过程中的初始主体可能存在比较大的差别,但是在制度的设计和变迁过程中,是多元主体联合创新体制,并不断进行着角色的转换。
5.从制度变迁的规律和中国实际出发,选择渐进式城镇化改革的方式。
从制度创新角度命题考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命题猜想]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为主要形式,所有权和经营权分开,农民获得的是土地的经营使用权,所有权仍归集体所有,所以并没有改变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解题时结合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内容和特点进行分析。
1.(2016·德州模拟)1980年,中共中央“75号文件”指出,在边远山区和贫困落后地区,可以包产到户。在一般地区,集体经济比较稳定,就不要搞包产到户。在生产队领导下实行的包产到户是依存于社会主义经济,不会脱离社会主义轨道,没有复辟资本主义的危险。据此判断当时( )
【导学号:02792132】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全面展开
B.中央经济政策难以落实到地方
C.经济改革仍然面临着较大阻力
D.突破了“姓社姓资”思想束缚
C [根据“在一般地区,集体经济比较稳定,就不要搞包产到户”可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未全面展开,故A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中央经济政策难以落实到地方,故B项错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只是在边远山区和贫困落后地区实行,“75号文件”特别强调包产到户“不会脱离社会主义轨道,没有复辟资本主义的危险”,反映出仍有部分人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存有疑虑,这些表明改革仍然面临着较大阻力,故C项正确;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 突破了“姓社姓资”思想的束缚,故D项错误。]
2.(2016·马鞍山质检)我国户均土地规模从1986年9.2亩下降为1997年的7.65亩。随着农村人口的日益增长,人均土地面积的减少和最初15年的承包权限使农民不可能把太大的经营成本投入到土地中,所以我国绝大多数农户生产力还是低级的人畜力水平。这一现象说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A.实际上是小农经济的回归
B.已经不适应农村地多人少的现实
C.激发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D.不利于农村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
D [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自然经济的主要表现形式,以家庭为生产单位、家庭手工业和农业结合、自给自足三者结合为其主要特征,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故A项错误;按照材料意思,农村地少人多而不是地多人少,故B项错误;材料信息没有体现出关于农民生产积极性得到激发的信息,故C项错误;材料中“农民不可能把太大的经营成本投入到土地中”“绝大多数农户生产力还是低级的人畜力水平”这些关键信息从侧面体现了农村生产效率的低下,故D项正确。]
创设新情境考查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命题猜想]
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是高考命题的热点之一。复习备考时,要加强对农村生产关系调整的实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特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过程及影响等的理解认识,同时要注意与时事热点问题相联系。
3.(2016·武汉模拟)1992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允许股票进入社会主义经济领域并在上海、深圳进行股票上市试点,试行外汇期货交易,开放边境城市及长江沿岸主要中心城市……。这反映了当时的中国( )
A.社会主义市场体系基本建立
B.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形成
C.市场经济改革成为明确目标
D.计划经济开始转向市场经济
C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1世纪初社会主义市场体系基本建立,与材料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初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故B项错误;根据“股票进入社会主义经济领域”“试行外汇期货交易”“开放边境城市及长江沿岸主要中心城市”等信息可知市场经济改革成为明确目标,故C项正确;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计划经济开始转向市场经济,故D项错误。]
4.(2016·湖南十三校联考)1988年,在全民经商潮背景下,中国计划经济下的流通体系彻底崩溃,物价失控。其后三年的经济增长率在4%~6%的低点徘徊,理论界有人提出“将物价等权力收到省一级的政府中”。理论界的这一言论( )
【导学号:02792133】
A.有利于国民经济健康快速发展
B.表明深化改革势在必行
C.说明政府应不断强化计划职能
D.指出了市场经济的作用
B [1988年,伴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计划经济下的流通体系彻底崩溃,阻碍了经济的发展,理论界违背商品经济发展的规律而主张实行计划干预,故A项错误;根据前面的分析可知,计划经济体制的计划干预阻碍了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意味着深化改革势在必行,故B项正确,C项错误;1992年“南方谈话”后国家才筹划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故D项错误。]
从历史进程和阶段特征角度命题考查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命题猜想]
20世纪80年代我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从1980年的经济特区到1984年的沿海开放城市再到沿海经济开放区、经济技术开发区推及内地而全面展开。解题时需结合相关历史概念分析。
5.(2016·唐山二模)1984年初,邓小平为深圳特区题词:“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从此中国改革开放进入一个全新时期。此后中国开始( )
【导学号:02792134】
A.在大型国有企业中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B.开放沿海城市,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
C.着手加速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融入全球化进程
B [材料反映的时间是1984年,在大型国有企业中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1992年,故A项错误;1984年我国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故B项正确;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与题干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是在2001年,故D项错误。]
6.(2016·岳阳质检)到1987年,上海金融保险业提供的GDP由1980年的7.02亿元增长到34.04亿元,第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10.87%上升到了21.34%。对此,《上海通史》认为,上海金融保险业高速增长的根本原因是制度释放。“制度释放”的具体表现有( )
①经济特区的设立 ②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行 ③沿海港口城市的开放 ④浦东的开发开放
A.②③ B.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A [经济特区主要有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和海南,没有上海,故①错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于80年代,故②正确;1984年,我国开放了上海等14处为沿海港口城市,故③正确;上海浦东开发是在1990年,故④错误。]
主题2| 政治上:新时期两岸关系的发展与祖国统一
(近五年全国卷未在此处命题)
[备选真题]
1.(2015·北京高考)以下是四幅新中国不同时期的宣传画。按画中主题体现的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①②③④ B.②③①④
C.③①②④ D.④②③①
C [①据“跃进”可以判断发生在“大跃进”时期(1958年开始),②“样板戏”是“文化大革命”的产物,时间是1966~1976年,③新中国第一部宪法是195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④香港回归是在1997年。故按时间先后排列顺序为③①②④。]
2.(2012·天津高考)“就在21世纪的钟声即将敲响之前,从神州大地上消除了最后一块帝国主义侵略造成的殖民地的残痕,完整而彻底地完成了民族独立的历史使命。”完成这一历史使命的根本保证是( )
A.“一国两制”的提出 B.“九二共识”的确定
C.中国国际威望的提高 D.中国国力的强大
D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把握材料信息,并将其与所学知识相结合。本题的关键信息是“21世纪的钟声即将敲响之前,从神州大地上消除了最后一块帝国主义侵略造成的殖民地的残痕”,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判断这一事件为1999年澳门回归祖国。而完成这一历史使命的根本保证是中国国力的强大。故答案选D项。]
多角度认识“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特点
(1)从基础上看是“一个中国”: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香港、澳门都是中国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2)从实行的制度上看实行“两种制度”:作为国家主体的大陆地区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则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两种制度长期共存、和平共处、相互支援、共同发展。
(3)从行政区域管理角度看实行高度自治:在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内,依宪法规定在港、澳、台设置特别行政区,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是中央政府领导下的地方自治。台湾还可以保留自己的军队。
(4)从实行的方式看是通过和平谈判:通过接触谈判,以和平方式实行国家统一,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心愿;实行“一国两制”长期不变,具有稳定性。
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命题考查国家统一的必要性及影响
[命题猜想]
国家统一是历史的主流,也是持续的社会热点。高考多是隐性考查与国家统一有关的历史事实,特别是“一国两制”理论与实践、两岸关系的发展等。复习备考时,适当拓展,链接古今中外的国家统一与民族团结的相关史实,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分析认识国家统一的必要性及影响。
1.(2016·石家庄一模)下面三幅图片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
A.新中国的外交政策逐渐走向成熟
B.“一国两制”构想付诸实践
C.中国人民维护国家统一立场坚定
D.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C [台湾问题属于我国内政问题,对台政策不属于外交政策,故A项错误;材料中第一幅图画当时还没有提出“一国两制”,故B项错误;第一幅反映新中国成立初期坚决统一台湾的决心,第二幅图反映改革开放后推动两岸友好交往以便实现和平统一大业,第三幅图反映了为实现祖国统一走上了法制化道路,故C项正确;材料中并未提到中国在国际舞台的地位问题,故D项错误。]
[备选习题]
2. “截至2009年10月,两岸贸易额累计达1.6万亿美元;大陆有关方面累计批准台资项目8.9万多个,台商对大陆投资总额累计超过588亿美元。大陆企业自2009年开始对台投资以来,项目约180个,金额近10亿美元。”这体现出( )
【导学号:02792135】
A.“一国两制”理论有新发展
B.“九二共识”原则得到国共两党认可
C.海峡两岸经济合作的深化
D.“和平统一”是两岸关系的最终结局
C [题干材料中并没有涉及“一国两制”的问题,故A项错误;材料中只强调台湾和大陆的贸易来往,并没有强调“九二共识”,故B项错误;根据题干材料可以看出主要强调的是大陆和台湾贸易额的增长,体现了海峡两岸经济合作的加深,故C项正确;题干材料主要涉及的是两岸经济贸易往来,而非两岸的统一问题,故D项错误。]
主题3| 文化上:现代中国思想、科技、文化的发展
(近五年全国卷未在此处命题)
[备选真题]
1.(2015·江苏高考)邓小平说,我们的同志就是怕引来坏的东西,最担心的是会不会变成资本主义……无论怎么样开放,公有制经济始终还是主体,得益处的大头是国家,是人民,不会是资本主义。这一讲话应该出现于( )
A.改革开放大幕拉开之际
B.浦东开发与开放之时
C.“南方谈话”发表之后
D.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之初
A [依据材料信息“无论怎么样开放,公有制经济始终还是主体”,可知邓小平的这一讲话是让人们坚定改革开放的决心,据此判断当时处于改革开放初期,故A项正确。浦东开发与开放是在20世纪90年代,这是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重要标志,故排除B项。“南方谈话”阐明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深化了改革开放,故排除C项。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在21世纪初初步建立的,故D项错误。]
2.(2014·江苏高考)右图为李岚清同志篆刻的一方印。下列邓小平的活动,发生在“文革”后与之密切相关的是( )
A.1975年进行“全面整顿”
B.1979年试点创办“特区”
C.1983年提出“三个面向”
D.1992年发表“南方谈话”
C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结合题干限定词“‘文革’后”和图片信息“科教后勤部”进行判断,A项发生在“文化大革命”后期,故排除;B、D两项不涉及科教方面,不符合题意;“三个面向”是邓小平根据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总路线、总任务,对教育战线提出的战略方针,为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故C项正确。]
1.经济体制转型过程中的三次思想解放运动
(1)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指的是1978年5月思想理论界开展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主张,肯定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打破了教条主义和个人崇拜对人们的思想束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2)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指的是1992年邓小平的“南方谈话”,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问题,解决了困扰人们的姓资姓社的问题。
(3)第三次思想解放运动指的是1997年党的“十五大”,会议提出非公有制经济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解决了困扰人们的姓公姓私的问题。
2.通史视角认识现代中国教育、文艺事业发展的阶段特点与表现
时间
阶段特点
主要表现
1949~1956年
向社会主义过渡
(1)政治上,建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经济上,实行计划经济体制
(3)教育上,建立了人民教育事业
1956~1966年
曲折中前进
(1)经济建设有成就,也有严重失误,如“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2)1956年,毛泽东提出“双百”方针,但是1957年反右派斗争扩大化又破坏了“双百”方针
(3)1958年,掀起“教育大革命”,有成就也有教训
1966~1976年
遭受严重挫折
(1)政治上,民主法制受到严重破坏,人权遭到践踏
(2)经济上,受政治运动的打击,经济建设几乎停滞
(3)教育上,高等教育受到严重冲击,大学停止招生,教授受到批斗
(4)文化上,盛行“阶级斗争”文艺,样板戏流行,出现“百花凋零”局面
改革开放以来
全面繁荣
(1)政治上,进行拨乱反正,民主法制得到发展和完善
(2)经济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国民经济稳定、快速发展
(3)外交上,发展全方位的外交关系,努力争取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4)教育上,确定了“科教兴国”的战略,教育得到全面发展
(5)文化上,“双百”方针重新得到贯彻,科研、艺术出现全面繁荣的局面
创设问题情境考查新时期的教育成就
[命题猜想]
伴随着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我国的教育事业取得很大成就。如恢复高考、实施义务教育、邓小平提出三个面向等。解题时一般需要结合所学史实解答即可。
1.(2016·临沂模拟)1996年9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明确指出:“职业教育是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经济、社会和劳动就业的重要途径。”材料表明( )
A.这是科教兴国战略的体现
B.国家首次提出了职业教育理论
C.传统的教育观念开始改变
D.劳动力缺乏影响了经济的发展
A [材料中强调发展职业教育是为经济、社会和劳动就业服务的,故A项正确;职业教育在中国属于舶来品,材料中并未体现国家首次提出职业教育理念,故B项错误;传统的教育观念因为199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的颁发才开始改变,是不准确的,故C项错误;中国是劳动力大国,不会出现劳动力缺乏而影响发展,故D项错误。]
[备选习题]
2.(2016·北京西城区二模)下表是1975~1995年我国各级学校中女生占学生总数比例(%)的统计表。结合所学知识可以推断( )
年代
高等教育
中等技校
中等师范
中学
小学
1975
32.6
34.4
/
39.3
45.0
1980
23.4
37.2
26.0
39.6
44.6
1985
30.0
38.6
/
40.2
44.8
1990
33.7
42.4
52.4
41.9
46.2
1995
38.5
48.3
62.8
45.2
47.5
A.在80年代,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出现明显减少
B.“双百”方针的提出推动了我国基础教育的快速发展
C.改革开放后我国才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D.教育改革和观念进步是我国女性教育发展的重要原因
D [根据表格“1975~1995年我国各级学校中女生占学生总数比例”可以看出,新时期女性接受各类教育的人数逐渐增加,可以推知教育改革与人们教育观念的转变是我国女性教育发展的重要原因,故D项正确。]
主题4| 多维探究:从政治、经济、文化等角度归纳改革开放后的社会转型
(近五年全国卷未在此处命题)
[备选真题]
1.(2015·山东高考)1980年6月18日,四川省广汉县向阳人做出了一个在新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举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概括指出材料所蕴含的历史信息,并结合时代背景加以阐释。
【解析】 解题时注意提取材料关键信息“1980年”及摘掉人民公社的牌子。由此联系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及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相关知识作答。注意要对这一历史现象进行解释。
【答案】 提取历史信息:
层次一:能结合历史发展的时代特征,准确、全面地概括材料反映的历史信息。例:人民公社体制开始被打破,政治体制改革已悄然进行;“左”倾思想的束缚依然存在,人们对改革心存顾虑。
层次二:能依据材料,获取表层信息。例:向阳人悄悄摘下人民公社的牌子,人们对摘牌行为感到忧虑。
层次三:答案与材料没有联系。
进行历史解释:
层次一:能结合时代背景,在材料所反映的信息和以下知识之间建立联系,并进行合理解释。如:①人民公社体制的弊端;②十一届三中全会及其关于改革的决定;③拨乱反正工作及当时思想领域的实际状况等。在此基础上,能提出独立的见解或认识。例:改革具有艰巨性,改革是在新旧观念的激烈冲突中展开的。改革者必须有“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和勇气,才能实现改革的目的。
层次二:能结合时代背景,在材料所反映的信息和以下知识之间建立联系,并进行合理解释。如:①人民公社体制的弊端;②十一届三中全会及其关于改革的决定;③拨乱反正工作及当时思想领域的实际状况等。(依据考生作答时所涉及要点多少及解释的合理程度等酌情给分)
层次三:不能在历史信息和所学历史知识之间建立某种联系,没有对历史信息的解释。
历史表述
层次一:合乎逻辑,条理清晰,语言流畅。
层次二:基本符合逻辑,条理较清晰,语言较流畅。
层次三:缺乏逻辑,条理不清,词不达意。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社会发展的时代特征
(1)政治上
①纠正“文化大革命”中的“左”倾错误,恢复和完善中国的民主制度,健全法律制度,促进国家政治民主化、法制化。
②祖国统一问题上,对台湾政策发生了变化,提出了和平统一的方针,形成了“一国两制”的策略,香港、澳门回归,两岸关系和平发展。
(2)经济上
①抛弃“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路线,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②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为主向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方向转变,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转变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倡导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③发展思想从片面盲目发展到全面科学发展的转变。在继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前提下,更加突出地强调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强调可持续发展,注重宏观调控,强调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3)外交上
①由革命外交转变为全方位的外交政策,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
②坚持和扩大对外开放,积极融入世界经济全球化,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4)思想上: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
(5)科技教育上:科技快速发展,特别是计算机技术、载人航天技术等逐渐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教育全面发展。
1.(2016·常德模拟)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中国历史发展进入新阶段。下列关于新阶段特征的表述正确的是( )
【导学号:02792136】
A.先改革后开放,以国内改革带动对外开放
B.去苏联模式,开创中国式的社会主义道路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成为农村发展的动力
D.始终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
B [改革和开放基本上是同步的,两者是相互促进的关系,故A项错误;改革开放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摆脱了苏联模式的影响,走上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故B项正确;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放了农村生产力,生产力的发展才是农村发展的动力,故C项错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是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来的,故D项错误。]
[备选习题]
2.(2015·锦州质检)“文革”结束后,中共领导人逐渐认识到,由于资本主义在现代中国历史上的失败,社会主义时期依然存在着前资本主义的社会经济生活方式,从而使“封建主义的残余”而不是资本主义成为中国现代经济的发展、因而也是真正的社会主义发展的最大障碍。这表明( )
A.中共探索符合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B.“文革”后党内仍有“左”倾错误
C.封建主义制度是新中国发展的最大障碍
D.社会形态的演进是不可跨越的
A [材料体现了中共领导人对于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而不是再单纯地照搬苏联的做法,故A项正确;材料体现了一种对中国国情客观的实事求是的分析,而不是“左”倾的体现,故B项错误;封建主义制度在当时已经消失,故C项错误;材料的主旨不在于强调社会形态的演进可否跨越,故D项错误。]
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1.主要活动
(1)波澜壮阔的革命生涯。
(2)“文革”后支持开展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3)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成为第二代党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
(4)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5)开辟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形成邓小平理论。
(6)为了实现祖国统一,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2.评价
是中国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是20世纪继孙中山、毛泽东之后对中国历史命运有重大影响的伟大人物。
相关热词搜索: 改革开放 时期 通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