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目
《涉江采芙蓉》 科目
语文 教学对象
高一学生 主备人
一、教材内容分析
《涉江采芙蓉》选自人教版必修 2 第二单元第 7 课,是一首五言抒情诗,抒发了主人公“涉江采芙蓉”,进而联想到远人,思念难抑,忧伤不已的情感。
二、 学情分析及教学设想
高一学生学过《再别康桥》《采薇》等诗歌,对景与情的关系有所了解,但是在细读文本上还有明显的不足。本诗语言浅易,学生易读懂词句。重点在于体会深刻情感与语言特色。
三、教学目标 1.识记有关《古诗十九首》、古诗、五言诗等文化常识。
2.把握本诗情感主旨,学习触景生情的手法。
3.感受“古诗”质朴直率但又精细深切的语言特色。
四、教学重难点
1.触景生情的手法。
2.理解语言风格的差异。
五、高考知识对接
1. 古代诗歌中常见的抒情方式;体悟诗歌情感 2. 赏析诗歌语言特色 六、教学过程
文本分析
学生活动
个案 生成
一、 导入(引出课文内容)
自行安排 二、预习检测:
《古诗十九首》“古诗”“五言诗”文化常识
可参照《成长资源》36~37 页
三、初读感知:
1、请学生找诗中动词,明确抒情主人公的行为,想象画面、品味情感。
涉(江)——蹚水过江——不易
采(芙蓉)——芙蓉(高洁、修洁)
遗(所思)——思远人
还顾(旧乡)——长路漫漫
离(居)——忧伤终老
2、诗歌结构梳理:
请学生将“第 1 题”所概括的行为串联起来:
“我”涉江采芙蓉,想要将它赠送给思念的人。回头望向故乡,现在的我正与那个人相离而居呀。
明确:
因采芙蓉、见芳草而思人;因别乡远、与所思之人离居而忧伤怅惘。这是由因及果, 触景生情。
3. 诗歌触景生情的手法:
定义:
受到眼前景物的触动,引起联想,产生某种感情。(先看到物,再抒发情)
举例:
杜甫《春望》: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王湾《次北固山下》: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李商隐《登乐游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作区分:触景生情·借景抒情 区别:借景抒情,情在景之先。是将已有的情附着在景物上借以抒发。触景生情是情在景之后。是景引发情。
举例:
王安石《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崔颢《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四 、 探究诗歌 语言特色以及解读方法
浏览课文,概括情节
梳理归纳
思考探究
小组合作,思考探究
请学生给所有诗句补全句子成分,给上下句补全关联词。
我涉过江水去采集芙蓉,看到生有兰草的沼泽地有很多芳草。
我采集这些芙蓉是想要送给谁呢?我想赠与的那个人在远方。
我回头望了望故乡,发现回故乡的路遥远而无边无际。
因为我和我所思念的那个人感情深厚却相离而居,所以我只能忧伤痛苦直到去世。
探究:前后对比,处理之后不太像一首诗歌,是因为诗歌有自己的文体特征。给出两句名言,请同学们总结特征。
提示:
1. 法国诗人瓦雷说:散文如散步,诗歌如跳 跳舞。(结构:句间空白、跳跃性)
2. 布罗茨基:诗歌是飞 飞行术,散文则是 步兵。
(节奏:迅速、轻灵)
总结:诗歌跳跃性强,句间空白可以让它充满张力,但同时也会让人不易解读。在解读诗歌时,应当借助名词、形容词发挥联想与想象。
五、 作业
课时规范训练第 91 页,《水调歌》一题。
六 、板书个案生成
七 、教学反思
相关热词搜索: 学年 必修 人教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