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第 第 6 课
藤野先生
目标 梳理
知识梳理 一、文题解读 标题点明了文章记叙的中心人物。藤野先生是鲁迅在日本仙台留学期间遇到的一位医学导师,他给了鲁迅很大的帮助和鼓舞。
二、作者作品
鲁迅(1881——1936),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鲁迅是他的笔名。1918 年 5 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学习目标 重点难点 1.积累“绯红、标致、诘责、油光可鉴、深恶痛疾”等词语。
2.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了解回忆性散文内容真实、事件典型的基本特点。
3.学习本文双线并行的结构方法;学习典型事例、运用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4.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体会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深厚感情。
1.重点:学习文章精选材料,多方面表现人物性格的手法。
2.难点:了解藤野先生的思想品格,体会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深沉的思想感情。
2 《华盖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坟》等。
三、背景链接 本文选自《朝花夕拾》。1902 年,鲁迅怀着寻求救国救民真理的理想,去日本留学,在东京的弘文学院补习日文。1904 年,转赴仙台,进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医。藤野先生这时正在该校任解剖学教授。鲁迅在此认识了这位日本学者,并且同他建立了深厚的师生情谊。这篇散文写于 1926 年 10 月 12 日,当时鲁迅正遭受北洋军阀及其御用文人的迫害,从北京南下,来到厦门大学任教,这篇回忆他早年在日本留学时期生活的散文,就是在这时期写的。
四、字词积累
1.字音:
绯.红(fēi)
解剖.(pōu)
油光可鉴.(jiàn)
畸.形(jī)
不逊.(xùn)
匿.名(nì)
杳.无消息(yǎo)
深恶.痛疾(wù)
诘.责(jié)
教诲.(huì)
瞥.见(piē)
抑扬顿挫.(cuò)
2.词义:
油光可鉴:头发上抹油,梳得很光亮,像镜子一样可以照人。
绯红:鲜红。
掌故:指关于历史人物、典章制度等的传说或故事。文中指学校里发生的一些事情。
畸形:生物体某部分发育不正常。
不逊:傲慢不礼。逊,谦虚。
匿名:匿,隐藏;不署名或不署真实姓名。
杳无消息:形容一点消息也没有。
抑扬顿挫:(声音)高低起伏和停顿转折。
正人君子:反语,讽刺那些为军阀政客张目而自命为“正人君子”的文人。
深恶痛疾:厌恶痛恨到了极点。疾,痛恨。
四、课文结构
清国留学生——赏花跳舞,不学无术
在东京的见闻与感受
“我”——失望厌恶,心生离意
初到仙台
添改讲义 在仙台与藤野先生交往
交往经过
纠正解剖图
藤野先生
关心解剖实习
3
了解裹脚
弃医从文
匿名信事件
赠送照片
惜别先生
离开仙台后怀念先生 六、课文主旨 本文叙述了作者与藤野先生交往的一段经历,以及作者在日本先学医而后弃医从文的过程,表现了藤野先生正直热诚、治学严谨、摒弃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真挚、深沉的怀念之情。
七、写作特色 1 1 .精心选材,突出特征。本文善于抓住人物的典型特征进行描写。如写藤野先生的“黑瘦”“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穿衣服“模糊”等,简单几笔,形神兼备,刻画出一位治学严谨、不拘小节的学者形象。文章选取的事例也很典型,如添改讲义,表明藤野先生对工作认真负责;纠正解剖图,表现了对工作认真负责;纠正解剖图,表现了藤野先生尊重科学,对学生严格要求、循循善诱;关心解剖实习,表现了藤野先生热情诚恳,真诚关怀学生;了解女人裹脚,表现了藤野先生认真求实的精神和严谨的治学态度。这些都从不同侧面表现了藤野先生的高尚品格。
2 2 .脉络分明,记叙有序。本文依照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相识、相处、离别、怀念为顺序展开叙述,先写东京见闻,交代离开东京的缘由;接着写初到仙台受优待,初识藤野先生;再写与藤野先生交往过程中的几件事;最后写别后的怀念。除了这条明线外,文章还有一条暗线,即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如写对“清国留学生”的厌恶、赴仙台途中的两个地名、匿名信事件、看电影事件等,都是围绕这条暗线展开的。
3 3 .语言精练,饱含深情。本文回忆的是作者终生难忘的“伟大”的人,但文中没有溢美之词,而是在三言两语的叙说中,让读者感受到作者内心深处对藤野先生的尊敬、爱戴和怀念之情。
重点梳理
【重点 01】文章是如何描绘藤野先生这个人物形象的? (1)选取了四个典型事例,准确传神地刻画出了治学严谨、做事认真、关心学生、毫无民族偏见的良师形象。
4 (2)运用白描,抓住人物主要特征,例如“黑瘦”“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活画出一位治学严谨、不拘小节的学者形象。
(3)运用细节描写,对藤野先生的外貌、语言、神态、动作进行刻画,突出人物形象。
(4)运用侧面描写,烘托人物形象,例如写耳闻先生衣着“模糊”,侧面表现藤野先生生活的俭朴。
(5)运用对比手法,将“清国留学生”的腐朽庸俗、不务正业与藤野先生期望把新的医学传到中国的高尚品质进行对比,把思想狭隘、歧视中国人的日本“爱国青年”与热情诚恳帮助中国留学生的藤野先生进行对比,突出藤野先生的形象。
【重点 02】文中哪些部分表现了作者的爱国思想?
(1)文章开头以讽刺的笔触描写“清国留学生”纸醉金迷的生活。作者认为在这些“清国留学生”身上能看到中国的出路,所以用一句“东京也无非是这样”表露出自己的失望、痛恨之情。这是鲁迅爱国思想在文中的初步表现。
(2)从东京赴仙台途中,作者提到“日暮里”,还特意写了对“明的遗民”朱舜水“客死的地方”的记忆,这直接表现了作者的爱国情操。
(3)通过“匿名信事件”和“看电影事件”,作者揭露了日本一些被军国主义思想毒害至深的“爱国青年”的种族偏见,反映了一个弱国国民内心的辛酸和满腔义愤。文中还揭露了无聊的国人愚昧麻木的灵魂,表达了作者“怒其不争”的伤痛。这些是作者爱国思想最集中的表现。
(4)文末,作者提到自己将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以此来报答毫无民族偏见的藤野先生对自己的厚爱。这其中也反映了作者战斗的决心,爱国的情怀。
肖像描写 肖像描写是描绘人物面貌特征地一种手法,它包括对人物的身材、容貌、服饰以及仪态、风度、习惯性特点等的描写。肖像描写的目的是以“形” 传“神”,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运用时要注意:(1)仔细观察,抓住人物与众不同的方面,突出特点;(2)注意抓住人物面部特征;(3)注意身材体型、服饰打扮,凸显人物个性;(4)注意习惯性的动作神态;(5)抓重点,不要面面俱到;(6)
5 可以适当运用比喻、夸张、联想等修辞手法;(7)要有顺序;(8)要真实。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1)教诲.(
)
(2)瞥.见(
)
(3)畸.形(
)
(4)诘.责(
)
(5)解剖.(
)
(6)不逊.(
)
(7)寓.居(
)
(8)芦荟.(
)
(9)杳.无消息(
)
(10)陌.生(
)
(11)挟.着(
)
(12)匿.名(
)
2. 为加点词选择正确的解释。
(1)油光可鉴.(
)
A.镜子
B.照
C.审察
D.可以作为警戒或引为教训的事
(2)深恶.痛疾(
)
A.很坏的行为
B.凶恶
C.憎恨,讨厌
D.恶劣
(3)不逊.(
)
A.谦虚、谦恭
B.让出
C.比不上,差
3. 对下列各句的修辞手法判定有误的一项是(
)
A. 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比喻)
B. 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比喻、夸张)
C. 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比拟、反语)
D. 日本报纸上很斥责他的不逊,爱国青年也愤然,然而暗地里却早受了他的影响了。(反语)
4.选出没有语病的一项(
)
A. 我们要及时解决并发现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B. 深秋的香山是人们登高远眺、欣赏红叶的好时候。
C. 能否根治网吧“顽症”是保证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条件之一。
D. 教育工作者要善于引导学生用美的眼光去看世界,用美的心灵去感受世界。
6 5.本文回忆了鲁迅先生的几件往事及他对事情的态度,请根据要求完成下列表格。
人物
事情
情感态度
鲁迅
①
深恶而痛绝
女子缠足
②
③
孜孜不懈
指导青年
④
6.“弃医从文”是鲁迅一生中的大事,请结合文章内容和链接材料,谈谈你对这一选择的理解。
【链接材料】这一学年没有完业,我已经到了东京了,因为从那一回以后,我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
——(摘自鲁迅《呐喊·自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2020· · 阜新中考)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后面问题。
那年,那灯 ①闲时帮母亲收拾旧物,在一口木箱里,看到一个用牛皮纸紧紧包裹着的物件。原来是一盏厚重的煤油灯。恍惚间,眼前似乎摇曳着煤油灯那柔和的光。
②小的时候,家家户户照明用的差不多都是油灯。一节带松脂的树结,一个空墨水瓶装点柴油,这就是最简易的油灯。带玻璃灯罩的煤油灯算是比较高档的,燃烧稳定,灯光明亮。我从小怕黑,天没黑就嚷着点灯,母亲燃起煤油灯,屋内霎时弥漫..着一片橘黄的光,朦胧、柔和、温暖。有灯亮,有母亲在,我就觉得踏实。
③那时是我家最艰难的时期,父亲下放到农村,不久身染重病。母亲在镇上的学校教书,白天忙完学校的工作,晚上回家就着煤油灯纳底做鞋,还要教育儿女,照顾父亲。母亲让我每天把灯罩擦得亮亮的,她说灯光亮堂,心里就亮堂,日子才会过得亮堂。艰难的岁月里,是母亲为全家燃起希望的灯。
④灯下,我见得最多的是母亲纳鞋底的样子。她每穿过去一针,手臂扬起,拉紧线索,又钻进去一针,针索来来回回中,“呲啦”的声音富有节奏感。看到母亲熟练自如的样子,有一次我央求她让我试试。我左手拿鞋底,右手捏针,可厚厚的鞋底哪里钻得进针去?母亲教我用顶针帮忙,结果针鼻一歪,针扎进我中指的皮肉里。从此,我再也不敢用顶针。
7 ⑤灯下,母亲不仅给了我物质上的享受,还带给我精神上的滋养。母亲是语文教师,她引导我阅读,指导我写作。母亲靠着微薄的工资养活一家人,百般精打细算,尽可能给我借书买书。多少个夜晚,我做完作业,在那橘黄的灯光下,如饥似渴地阅读着。对书籍的痴迷,对文字的喜爱,或许那时就随着灯光,一起深深浅浅地印入了年少的心里。
⑥母亲喜欢猜谜语,尤其是字谜,她也培养我的兴趣。记得还是小学二年级时,母亲给我出了一个字谜:“一木口中栽,非杏又非呆,若作困字猜,也没好文才。”我在纸上写写画画,一会就猜出了“束”字,母亲高兴地表扬了我,我自然备受鼓舞。后来,一些难度更大、有一定技巧的谜语,我也能猜出来。有一次,母亲出了这样一个谜语:“炮马士象一盘棋,老帅当中笑嘻嘻。五个小卒当阵卧,为何输了这盘棋?”想了半天,拆字、重组、另解,都猜不出。吃饭也想,睡觉也想,突然眼前一亮:这盘棋没有“车”——欠车?那就是“软”字啊!
⑦今天,煤油灯早已成了“历史文物”,但一盏煤油灯,承载了太多的记忆和情感。我轻轻摩挲着这盏煤油灯,用牛皮纸把它重新包好放回原处,就让它在这里静静地躺着吧。岁月深处,灯影摇曳,永恒的灯光带给我温暖和慰藉、希望和梦想,也照亮我前行的方向。
(选自《中国教师报》)
(1)阅读全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第⑥段内容
(2)根据语境,赏析第②段加点词“弥漫”的表达效果。
(3)选文第④段画线句子运用了哪种人物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4)选文第⑦段在结构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
(5)读了本文之后,请联系实际谈谈你的感受。
1.(1)huì(2)piē(3)jī(4)jié
(5)pōu (6)xùn
(7)yù (8)huì (9)yǎo (10)mò (11)xié (12)nì
8 2.(1)B
(2)C
(3)A 3.C 4.D 5.①留辫子;②绝望而愤怒;③对三大问题的研究;④尊重创造和奋斗。
6.鲁迅先生在日本留学时曾和日本同学一起看日本人枪毙中国人的电影,日本人大喊万岁而一起留学的中国人居然也麻木地大喊万岁。他意识到医术只能拯救人的身体,文学则可以医治人的思想,而中国落后的根本原因在于思想。于是鲁迅先生决定“弃医从文”,希望从思想上拯救国家而不是做几场手术救几个人。这是他对当时国民劣根性的深刻认识,使他最终决定“弃医从文”。
7.(1)母亲培养“我”猜谜语的兴趣。
(2)“弥漫”是充满的意思,生动形象写出了朦胧柔和的灯光充满了屋子,表达了母亲带给“我”的温暖,让“我”踏实。(意思接近酌情给分)
(3)动作描写。生动写出母亲纳鞋底熟练的样子,表现母亲勤劳,心灵手巧。
(4)结构上:总结全文,照应开头。
内容上:点明(深化)中心。写出了母亲带给“我”温暖和慰藉、希望和梦想,对“我”影响深远(意近即可)
(5)联系实际谈感受,言之成理即可。
相关热词搜索: 上册 学年 帮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