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检测试卷(原卷版)
( 时间 150 分钟
满分 120 分)
一、基础知识与运用(27 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元勋.(xūn)
奠.基(diàn)
澎湃.(bài)
鞠躬尽瘁.(cuì) B.挚. 友(zhì)
迭 .起(dié)
咳嗽.(sou)
鲜.为人知(xiān) C.卓.越(zhuó)
校. 对(xiào)
薪 .金(xīn)
气冲斗.牛(dǒu) D.硕.果(shuò)
草率.(shuài)
悠.然(yōu)
潜.心贯注(qián)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3 分) A.选聘
深宵
至死不懈
契而不舍 B.调羹
绞肉
锋芒毕露
妇儒皆知 C.谣言
昼夜
慷慨淋漓
目不窥园 D.小楷
吩咐
一反即往
深恶痛绝 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我国大江南北分布着众多巧夺天工....的自然景观,雄伟的泰山、险峻的华山、奇绝的黄山、秀丽的庐山„„无不让人叹为观止。
B.董仲舒专注研读《春秋》,目不窥园....,以致他的弟子中有人三年没有见到过老 师的面。
C.留守儿童普遍存在内向胆怯、自我封闭等心理问题,许多外出务工的家长却不以为然....。
D.雷声轰隆,夏雨如田径赛场上的运动员尽情挥洒的热汗,让人感到慷慨淋漓....。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 分) A.邓稼先在一次实验中,受到核辐射,身患直肠癌,不幸在北京于 1986 年 7 月 29 日逝世,终年 62 岁。
2 B.闻一多纪念馆坐落在闻一多故乡凤栖山麓的清泉寺遗址上,占地约 15 亩左右。
C.通过发奋勤学,使吕蒙成为了谋略过人、勇冠三军的一代名将。
D.我不爱武器,我爱和平,但为了和平,我们需要武器。假如生命终结后可以再生,那么我仍然选择中国,选择核事业。
5.下列排序正确的是(
)(3 分) ①核武器试验时大大小小突发的问题层出不穷。
②1982 年,他做了核武器研究院院长以后。
③人们劝他回去,他只说了一句话:“我不能走。
④戈壁滩上常常风沙呼啸,气温往往在零下三十多摄氏度。
⑤一次井下突然有一个信号测不到了,大家十分焦虑。
⑥稼先虽有“福将“之称,意外总是不能完全避免的。
A.①⑤②③④⑥
B.④①⑥②⑤③
C.④⑥①②⑤③
D.⑤②③④⑥① 6.下列文学常识有误的一项是(
)(3 分) A.邓稼先和杨振宁是我国研制和发展核武器的重要技术领导人,为我国成功研制原子弹、氢弹和新型核武器做出了重要贡献。
B.闻一多,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代表作有诗集《红烛》《死水》,学术著作《神话与诗》《唐诗杂论》等。
C.《回忆鲁迅先生》的作者是萧红,她被誉为“20 世纪 30 年代的文学洛神”,其代表作有短篇小说《呼兰河传》。
D.《资治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 1362 年间的史事。
7.名句默写。(6 分) (1)此夜曲中闻折柳,
。
3 (2)马上相逢无纸笔,
。
(3)《春夜洛城闻笛》中运用夸张手法,极写夜之静、笛之悠扬,反衬诗人闻笛后的孤寂心情的的句子是
,
。
(4)韩愈的《晚春》中诗中表面揶揄“杨花榆荚”无才思,实则是对他们更深层次的赞许的句子是:
,
。
8.名著阅读。(3 分)
他二十来岁的人,个子很大很高。圆眼,肉鼻子,两条眉很短很粗,头上永远剃得发亮。腮上没有多余的肉,脖子可是几乎与头一边儿粗;脸上永远红扑扑的,特别亮的是颧骨与右耳之间一块不小的疤——小时侯在树下睡觉,被驴啃了一口。
文段中的“他”是谁?“他”刚进城时是个怎样的人?请写一个经典情节来体现。
二、阅读理解(43 分)
( 一)
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 9 9- -0 10 题。(5 分) 登 楼 韦应物①
兹楼日登眺,流岁暗蹉跎。
坐厌淮南守② ,秋山红树 ③ 多。
【注】①韦应物:唐代山水田园诗人,身居官场,常怀归隐之心。②守:担任太守。③红树:只是满树红叶。
9.结合全诗,谈谈你对“流岁暗蹉跎”的理解,并分析其作用。(3 分)
4
10.下列诗句,借叶所表达的情绪与“秋山红树多”表达的情绪不相近的一项是(
)(2 分) A.殷勤谢红叶,好去到人间。(宣宗宫人《题红叶》) B.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王勃《山中》) C.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王昌龄《〈采莲曲二首〉其二》) D.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山行》) (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1- -4 14 题。(15 分) 【甲】初,权谓吕蒙日:“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日:“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日:“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节选自《资治通鉴》)
【乙】盖汝若好学,在家足可读书作文,讲明义理,不待远离膝下① ,千里从师。汝既不能如此,即是自不好学,已无可望之理。然今遣汝者,恐汝在家汩② ”于俗务,不得专意。又父子之间,不欲昼夜督责,及无朋友闻见,故令汝一行。汝若到彼,能奋然勇为,力改故习,一味勤谨,则吾犹有望。不然,则徒劳费,只与在家一般。他日归来,只有旧时伎俩人物,不知汝将何面目归见父母亲戚乡党故旧耶?念之!念之!“夙兴夜寐,无忝③ 尔所生!”在此一行,千万努力。
(节选自《朱子训子帖》)
【注】①膝下:指父母跟前。②汩(gǔ):沉,淹没。③忝(tiǎn):辱没。
1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 分) (1)蒙辞.以军中多务
(2)及鲁肃过.寻阳 (3)然今遣.汝者
5 (4)力改故.习 12. 翻译下列句子。(4 分) (1)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2)汝既不能如此,即是自不好学,已无可望之理。
13.【甲】文中孙权劝导吕蒙要学习的理由是什么?【乙】文中朱熹让儿子离家求学的原因是什么?(4 分)
14.从写作目的看(甲)(乙)两文有着怎样的共同点?从写法上看又有何不同?(3 分) (1)写作目的:
(2)写法上:(甲)
(乙)
( 三)阅读《说和做》(节选),完成 15- -9 19 题。(13 分)
“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作为学者和诗人的闻一多先生,在 30 年代国立青岛大学的两年时间,我对他是有着深刻印象的。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1930 年到 1932 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杜甫晚年,疏懒得“一月不梳头”。闻先生也总是头发凌乱,他是无暇及此。闻先生的书桌,零乱不堪,众物腾怨,闻先生心不在焉,抱歉地
6 道一声:“秩序不在我的范围以内。”饭,几乎忘记了吃,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夜间睡得很少,为了研究,他惜寸阴、分阴。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四壁”。
不动不响,无声无闻。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几年辛苦,凝结而成《唐诗杂论》的硕果。
他并没有先“说”,但他“做”了,做出了卓越的成绩。
“做”了,他自己也没有“说”。他又由唐诗转到楚辞。十年艰辛,一部《校补》赫然而出。别人在赞美,在惊叹,而闻一多先生个人呢,也没有“说”。他又向“古典新义”迈进了。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作为学者的方面。
15.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中的三件事。(3 分) (1)
(2)
(3)
16. 体会下列“说”的含义。(2 分) 我是做了再说.。
(
)
“做”了,他自己也没有“说.”。(
)
17. 加点的“精神食粮”和“这”分别指代什么?(用原文语句回答)(2 分)
18.为更好地刻画学者闻一多的形象,作者十分注重细节描写,请品析下面句子。(3 分) 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
7
19.下列选项中对课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吃尽”“消化尽”“远射”“文化药方”等词语,生动地表现了闻先生全身心投入研究,执著探寻从文化上拯救民族之路径的研究状态。
B.文中大量使用对称句式和四字词语,使语言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读来琅琅上口。
C.作者善于合理安排材料详略,如:详写最为艰辛的的写作过程,而略写比较顺利的的写作过程。
D.第 3 节中“‘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是比拟的说法,把当时的中华民族比成一个病人,说明闻一多当时从文化上来探求救国的方法,也还仅仅是走出了第一步。
( 四)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20- -4 24 题。(13 分) 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 高荣伟 黄旭华,是中国第一代核动力潜艇研制创始人之一,被誉为“中国核潜艇之父”。作为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他曾先后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全国科学大会奖等。
黄旭华是广东省揭阳市揭东县人,祖辈大多从医,很小的时候,父母就希望他未来能够从医。为什么后来学起了造船?据黄老回忆:“那时日本人入侵,我们被迫离开华南沿海家乡,往内陆转移。轰炸一来,必须躲到掩体中。那时我就想,要么上天,要么入海。”1945 年,黄旭华考取了交大的造船系。
投入核潜艇研究,则是 20 世纪 50 年代了。1958 年,聂荣臻元帅向党中央请示研制核潜艇,很快获批。因为曾有过几年仿制苏式常规潜艇经历,黄旭华被选中参研。那时,对核潜艇的研究极为保密,黄旭华不得不远离父母家人。新婚不久的黄旭华告别妻子,只身来到风暴经常光顾的试验基地。后来,他们干脆把家也搬到了荒凉的小岛上。
此后 30 多年,他的父母和八个兄弟姐妹都不知道他在干什么。直到 20 世纪 80 年代,他才陆续跟家人联系,但父亲临终时也不知他是干什么的,母亲则从 63 岁盼到 93 岁才见到他一面。
核潜艇,被称为集海底核电站、海底导弹发射场和海底城市于一体的尖端工程。中国的核潜艇研制工
8 作,是从一个核潜艇玩具模型开始的。当时,核潜艇什么模样,大家都没见过。黄旭华选择了难度很大但却是最先进的水滴线型。为确定可行性,他和同事们在实验室里不知度过了多少个不眠之夜。
为了艇上千万台设备,上百公里长的电缆、管道,黄旭华要联络全国 24 个省市的 2 000 多家科研单位,工程复杂。那时,又没有计算机,黄旭华和同事们用算盘和计算尺,演算出了成千上万个数据。
经过黄旭华与团队的艰苦科研,1964 年我国第一艘核动力潜艇研制成功;1970 年试航;1974 年交付海军;1981 年中国第一艘导弹核潜艇顺利下水。中国成为继美、苏(今俄)、英、法之后,世界上第 5 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
1988 年初,核潜艇按设计极限在南海做深潜试验。这是举世公认的危险试验,有的参试人员向亲人嘱托了后事。已经 62 岁的黄旭华决定亲自带队做深潜试验。
再一次检查每一台设备,每一块钢板,每一条焊缝,每一根管道,确认万无一失后,核潜艇开始下潜。100 米、200 米、250 米、300 米,巨大的水压使艇身多处发出“咔嗒”“咔嗒”的声响。黄旭华镇定自若,指挥试验人员记录各项有关数据。平安上来后,他诗兴大发,现场作诗曰:“花甲痴翁,志探龙宫;惊涛骇浪,乐在其中。” 当试验成功的消息传到黄老家中,一向默默支撑着家庭重担的妻子放声大哭„„ (有删改) 20.阅读文章,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黄旭华的人生经历。(2 分) 立志上天入海→
→
→取得巨大科研成果 21.在进行核潜艇研究的过程中,黄旭华遇到了哪些困难?(3 分)
22.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4 分) (1)直到.. 20 世纪 80 年代,他才 .陆续跟家人联系,但父亲临终时也.不知他是干什么的。
9
(2)已经 62 岁的黄旭华决定亲自..带队做深潜试验。
23.文中画线句子,为什么要详细交代具体的年份?(2 分)
24.黄旭华为我国核潜艇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和邓稼先共同的特点是什么?请你用简要的语言概括。(2 分)
三、作文(50 分)
25.请以“你是我最_________的人”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⑴请你从“贴心”、“感激”、“牵挂”、“欣赏”四个词语中选择一个,把题目补充完整。
⑵写记叙文,要有真情实感; ⑶叙事要具体,不少于 600 字。
相关热词搜索: 单元 下册 学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