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材分析(通用5篇)

时间:2022-01-05 16:35:11 来源:网友投稿

年级是一个汉语词语。含义是:学校中依据学生修业年限分学生为若干级谓之年级。如我国现行学制一般规定小学修业年限为六年,学校中就编为六个年级。学生入学第一学年为一年级,第二学年升入二年级,馀类推。同一年级学生人数多者,再分成若干班,中小学一般分五,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材分析5篇 , 供大家参考选择。

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材分析5篇

【篇1】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材分析

第一单元 白天和黑夜

单元教学概念图

本 单 元 实 验

前概念调查

1、你知道太阳和影子的关系吗?请详细说明。

2、我们可以利用太阳来推算时间,你能说出一种方法吗?

3、如果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定在晚上20点,那么美国的观众应该在什么时候收看实况直播?

4、是什么引起了昼夜交替?

5、每天晚上看到的月亮为什么都不一样?

6、昼夜对动植物有什么影响,请说两点。

第一课 太阳和影子

教 学 过 程

第二课 太阳钟

教 学 过 程

第三课 昼夜交替

教 学 过 程

第四课 看月亮

教 学 过 程

第五课 昼夜对动植物的影响

教 学 过 程

第二单元 光与色彩

本 单 元 实 验

前概念调查

1、你知道哪里有光吗?这些光是什么颜色?

2、光是怎样传播的?为什么?

3、哈哈镜跟平面镜有什么不同?

4、放大镜的外形有什么特点?

第一课 光的行进

教 学 过 程

第二课 照 镜 子

教 学 过 程

第三课 研究透镜

教 学 过 程

第四课 七 色 光

教 学 过 程

第三单元 电和磁

单元分析

过程与方法:

*能够连接基本电路,并画出电路图。

*能够根据电路图连接简单电路。

*能够制作简单的红绿灯。

*能够设计检测装置检测物体的导电性能。

*能对物体的导电性能作出预测并检验自己的预测。

*能够利用检测器检测暗盒里的电路。

*能够根据检测到的现象作出假设性的解释。

*能够利用简单图形记录下检测结果。

*能够探究磁铁的有关性质。

*能够描述磁铁的有关性质。

*能够制作指南针及磁铁玩具。

*能够利用简单图形记录下检测结果。

*能够自己做一个电磁铁。

*能够在探究过程中发现电磁铁与永久磁铁的异同点。

*能够探究影响电磁铁磁力大小的相关因素。

*能够设计实验探究电磁铁的磁极变化。

科学知识方面:

*知道一个基本电路的组成条件。

*认识一些常见的电路符号并能画出简单的电路图。

*认识导体和绝缘体。

*知道人体、大地和自然界的水也是导体。

*知道不同的电路会产生不同的现象。

*学会一种解暗箱的方法。

*认识不同形状的磁铁。

*知道磁铁的一些基本性质。

*知道司南是我国的四大发明之一。

*知道磁铁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乐于探究,善于发现。

*尝试制作的乐趣。

*感受作为中国人的一种自豪感。

*知道什么是电磁铁。

*知道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电池的数量、线圈的匝数有关。

*知道电磁铁的磁极是可以变化的。

*了解电磁铁在生活中的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愿意与同学一起去探讨有关电路的问题。

*体会制作的快乐,感受成功的喜悦。

*树立安全用电的意识。

*尊重证据,实事求是。

*养成周密的思考的习惯,意识到讲究一定的顺序对探究有更多地帮助。

*能主动对电磁现象产生研究,体验探究的乐趣。

*意识到电磁铁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很多方便。

本单元的内容:

1、简单电路的连接

2、导体和绝缘体

3、探测暗盒里的电路

4、研究磁铁

5、电磁铁

单元教学概念图

1、简单电路

一、课程标准:

●知道常用电器的工作需要一个完整的回路;知道开关的功能;能用一些基本组件连接一个简单电路。

●能用简单器材做简单的观察实验,并作实验记录。

二、教学目的:

●过程技能

1. 能够连接基本电路,并画出电路图。

2. 能够根据电路图连接简单电路。

3. 能够制作简单的红绿灯。

●科学知识

1. 知道一个基本电路的组成条件。

2. 认识一些常见的电路符号并能画出简单的电路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愿意与同学一起去探讨有关电路的问题。

2. 体会制作的快乐,感受成功的喜悦。

三、学习成果:预计学生能够:

●能够连接基本电路,并画出电路图。

●知道一个基本电路的组成条件。

●认识一些常见的电路符号并能画出简单的电路图。

四、学习成果评价:

1、概念发展:

层次一:不知道常用电器的工作需要一个完整的回路;不能用一些基本组件连接一个简单电路。

层次二:不知道常用电器的工作需要一个完整的回路;能用一些基本组件连接一个简单电路。

层次三:知道常用电器的工作需要一个完整的回路;能用一些基本组件连接一个简单电路。

2、探究能力:

层次一:不能用简单器材做简单的观察实验,并作实验记录。

层次二:能用简单器材做简单的观察实验,不会作实验记录。

层次三:能用简单器材做简单的观察实验,并作实验记录。

五、教学材料:小灯泡、导线、电池、开关

六、教学过程:

2、导体和绝缘体

一、课程标准:

●了解电是生活和工作中常用的能量来源。了解安全用电常识。

●知道有的材料容易导电,有的材料不容易导电。

●能用简单器材做简单的观察实验,并作实验记录。

二、教学目的:

●科学探究

1. 能够设计检测装置检测物体的导电性能。

2. 能对物体的导电性能作出预测并检验自己的预测。

●科学知识

1. 认识导体和绝缘体。

2. 知道人体、大地和自然界的水也是导体。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树立安全用电的意识。

三、学习成果:预计学生能够:

●能对物体的导电性能作出预测并检验自己的预测

●认识导体和绝缘体。

●树立安全用电的意识。

四、学习成果评价:

1、概念发展:

层次一:不能分辨导体和绝缘体。

层次二:基本可以分辨导体和绝缘体。

层次三:能准确的分辨导体和绝缘体。

2、探究能力:

层次一:不能对物体的导电性能作出预测并检验自己的预测。

层次二:能对物体的导电性能作出预测,不能检验自己的预测。

层次三:能对物体的导电性能作出预测,并能检验自己的预测。

五、教学材料:

若干金属和非金属制品、自来水、纯净水、盐水、小灯泡、导线、电池

六、教学过程:

3、探测暗盒里的电路

一、课程标准:

●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

●了解科学探究的结果应该是可以重复验证的。

二、教学目的:

●科学探究

1. 能够利用检测器检测暗盒里的电路。

2. 能够根据检测到的现象作出假设性的解释。

3. 能够利用简单图形记录下检测结果。

●科学知识

1. 知道不同的电路会产生不同的现象。

2. 学会一种解暗箱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尊重证据,实事求是。

2. 养成周密的思考的习惯,意识到讲究一定的顺序对探究有更多地帮助。

三、学习成果:预计学生能够:

●知道不同的电路会产生不同的现象。

●能够利用检测器检测暗盒里的电路。

●能够根据检测到的现象作出假设性的解释。

●能够利用简单图形记录下检测结果。

四、学习成果评价:

1、概念发展:

层次一:不知道不同的电路会产生不同的现象。

层次二:知道不同的电路会产生不同的现象,不知道现象反映了什么。

层次三:知道不同的电路会产生不同的现象,清楚现象产生的原因。

2、探究能力:

层次一:不能够利用检测器检测暗盒里的电路。

层次二:能够利用检测器检测暗盒里的电路,不能够根据检测到的现象作出假设性的解释。

层次三:能够利用检测器检测暗盒里的电路。 能够根据检测到的现象作出假设性的解释。能够利用简单图形记录下检测结果。

五、教学材料:暗盒、小灯泡、导线、电池

六、教学过程:

4、研究磁铁

一、课程标准:

●知道磁铁有方向特性,磁铁有两极,磁铁间同极相斥、异极相吸。

●知道指南针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会用指南针。

●懂得交流与讨论可以引发新的想法。

二、教学目的:

●科学探究

1. 能够探究磁铁的有关性质。

2. 能够描述磁铁的有关性质。

3. 能够制作指南针及磁铁玩具。

4. 能够利用简单图形记录下检测结果。

●科学知识

1. 认识不同形状的磁铁。

2. 知道磁铁的一些基本性质。

3. 知道司南是我国的四大发明之一。

4. 知道磁铁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乐于探究,善于发现。

2. 尝试制作的乐趣。

3. 感受作为中国人的一种自豪感。

三、学习成果:预计学生能够:

●能够描述磁铁的有关性质。

●知道磁铁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能够利用简单图形记录下检测结果。

四、学习成果评价:

1、概念发展:

层次一:不能准确描述磁铁的一些基本性质。

层次二:能描述磁铁的部分基本性质。

层次三:能描述磁铁的一些基本性质,以及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2、探究能力:

层次一:能够按照教师的要求探究磁铁的部分性质,但不能够利用简单图形记录下检测结果。

层次二:能够自行探究磁铁的有关性质,但不能够利用简单图形记录下检测结果。

层次三:能够自己设计不同实验探究磁铁的有关性质,并能够利用简单图形记录下检测结果。

五、教学材料:

各种形状的磁铁、回形针、针、线、泡沫、盘子、水彩笔、卡纸

六、教学过程:

5、电磁铁

一、课程标准:

●知道电能产生磁,探究影响电磁铁磁性大小的因素,了解电磁铁的应用。

●能做控制变量的简单探究性实验,会设计简单的实验报告,绘制简单图表。

二、教学目的:

●科学探究

1. 能够自己做一个电磁铁。

2. 能够在探究过程中发现电磁铁与永久磁铁的异同点。

3. 能够探究影响电磁铁磁力大小的相关因素。

4. 能够设计实验探究电磁铁的磁极变化。

●科学知识

1. 知道什么是电磁铁。

2. 知道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电池的数量、线圈的匝数有关。

3. 知道电磁铁的磁极是可以变化的。

4. 了解电磁铁在生活中的应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能主动对电磁现象产生研究,体验探究的乐趣。

2. 意识到电磁铁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很多方便。

三、学习成果:预计学生能够:

●能够自己做一个电磁铁。

●能够在探究过程中发现电磁铁与永久磁铁的异同点。

●知道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知道电磁铁的磁极是可以变化的。

四、学习成果评价:

1、概念发展:

层次一:不知道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层次二:知道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一些因素有关,但不知道具体的关系。

层次三:知道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清楚知道如何控制电磁铁的大小。

2、探究能力:

层次一:不能做控制变量的简单探究性实验。

层次二:能做控制变量的简单探究性实验,但不能根据结果做出解释。

层次三:能做控制变量的简单探究性实验,并能根据结果做出解释。

五、教学材料:电池、铁钉、电线、回形针

六、教学过程:

第四单元 呼吸和血液循环

知道为什么使用工具比感官更有效。

能应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对所观察的现象做假设性解释。

能用简单测量工具对物体进行定量观察,采集数据,并作简单记录。

科学知识:

知道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及作用,了解常见呼吸系统疾病的产生和预防。

了解心脏和血管的作用及保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珍爱生命。

意识到个人对自身健康负有责任。能积极参加锻炼,注重个人保健。

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

单元分析

过程与方法

●能准确的测量自己在运动前、后、运动结束休息3分钟后,1分钟呼吸、心跳;

●会通过对数据的比较,发现呼吸和心跳的规律。

●运用各种方法听一听呼吸时肺有什么现象发生;

●能通过搜集的资料帮助自己的学习;

●运用各种方法听一听自己心脏的跳动;

●通过在身体的各个部位找到跳动的脉搏,感觉心脏的跳动。

知识与技能

●知道呼吸和心脏跳动之间的关系;

●知道运动对呼吸和心脏跳动的影响。

●知道人呼吸时,主要吸入空气中的氧气,呼出二氧化碳;

●知道肺是人进行呼吸的重要器官;

●知道身体的各个部位都有跳动的脉搏;

●知道心脏是人体进行血液循环的重要器官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意识到运动对身体带来的影响;

●意识到采集、分析数据是科学探究的一种重要的方法

●意识到肺是人体的重要器官。

●意识到心脏是人体的重要器官。

本单元的内容:

1、测量呼吸和心跳

2、肺和呼吸

3、心脏的跳动

单元教学概念图

第四单元 呼吸和血液循环 班级 姓名

一、请你写出与呼吸有关的3――5个词:

二、数过自己的心跳和脉搏吗?

三、你知道身体的哪些地方能摸到脉搏?

四、心跳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

1、测量呼吸、心跳

课程标准:

知道为什么使用工具比感官更有效。

能应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对所观察的现象做假设性解释。

能用简单测量工具对物体进行定量观察,采集数据,并作简单记录。

科学知识:

知道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及作用,了解常见呼吸系统疾病的产生和预防。

了解心脏和血管的作用及保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珍爱生命。

意识到个人对自身健康负有责任。能积极参加锻炼,注重个人保健。

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准确的测量自己在运动前、后、运动结束休息3分钟后,1分钟呼吸、心跳;

●会通过对数据的比较,发现呼吸和心跳的规律。

知识与技能

●知道呼吸和心脏跳动之间的关系;

●知道运动对呼吸和心脏跳动的影响。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意识到运动对身体带来的影响;

●意识到采集、分析数据是科学探究的一种重要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能准确的测量自己在运动前、后、运动结束休息3分钟后,1分钟呼吸、心跳、和脉搏的次数;

●会通过对数据的比较,发现呼吸和脉搏跳动的规律。

●知道呼吸和心脏跳动之间的关系。

学习成果:预计学生能够

●知道呼吸和心脏跳动之间的关系;

●知道运动对呼吸和心脏跳动的影响。

●通过对数据的比较,发现呼吸和心跳的规律。

教学准备 秒表、听诊器、记录卡;跳绳、球等运动器材。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2、肺和呼吸

课程标准:

知道为什么使用工具比感官更有效。

能应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对所观察的现象做假设性解释。

能用简单测量工具对物体进行定量观察,采集数据,并作简单记录。

科学知识:

知道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及作用,了解常见呼吸系统疾病的产生和预防。

了解心脏和血管的作用及保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珍爱生命。

意识到个人对自身健康负有责任。能积极参加锻炼,注重个人保健。

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运用各种方法听一听呼吸时肺有什么现象发生;

●能通过搜集的资料帮助自己的学习;

知识与技能

●知道人呼吸时,主要吸入空气中的氧气,呼出二氧化碳;

●知道肺是人进行呼吸的重要器官;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意识到肺是人体的重要器官。

教学重难点

●会做石灰水和气体混合的实验;

●知道人呼吸时,主要吸入空气中的氧气,呼出二氧化碳;

●知道肺是人进行呼吸的重要器官

学习成果:预计学生能够:

●认识肺的器官名称

●会做石灰水和气体混合的实验;

●通过实验认识到人的呼吸时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

教学准备 保鲜袋、清石灰水、呼吸系统模型、循环系统模型、鸡呼吸系统解剖标本。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 学 过 程

3、心脏的跳动

课程标准:

知道为什么使用工具比感官更有效。

能应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对所观察的现象做假设性解释。

能用简单测量工具对物体进行定量观察,采集数据,并作简单记录。

科学知识:

知道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及作用,了解常见呼吸系统疾病的产生和预防。

了解心脏和血管的作用及保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珍爱生命。

意识到个人对自身健康负有责任。能积极参加锻炼,注重个人保健。

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运用各种方法听一听自己心脏的跳动;

●通过在身体的各个部位找到跳动的脉搏,感觉心脏的跳动。

知识与技能

●知道身体的各个部位都有跳动的脉搏;

●知道心脏是人体进行血液循环的重要器官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意识到心脏是人体的重要器官。

教学重难点 :

●知道身体的各个部位都有跳动的脉搏;

●知道心脏是人体进行血液循环的重要器官。

学习成果:预计学生能够:

●认识心脏是人体进行血液循环的重要器官

●知道身体的各个部位都有跳动的脉搏;

教学准备 人的循环系统示意图、猪心、血液循环实验模型(塑料管、)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 学 过 程

第五单元 解释与建立模型

单元分析

●过程技能

1. 能对观察证据做出解释。

2. 能对问题作假设性解释。

3. 能辨别事实与解释。

4. 能边观察边解释。

5. 在识别不同类型模型的基础上归纳出建立模型的相同的意义。

6. 举例辨别不同类型的模型。

7. 运用图示模型解释“看不见却想得到”的现象。

8. 以肘关节为例,学习以下步骤:作假设性解释——进行制作——作观察结果(证据)解释。

●科学知识

1. 知道什么是解释。

2. 知道解释离不开分析、判断、推理等思维方法(形式)。

3. 知道解释不等于事实,许多知识就是科学解释。

4. 了解模型的类型:物理模型,图示模型、数学模型。

5. 知道教材例证模型的关联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体会合理解释的快乐。

2. 认同解释有待不断完善。

3. 乐于合作与交流。

4. 享受完成制作的乐趣。

5. 赞赏建立模型的意义。

6. 乐于交流自己的解释和制作。

本单元的内容:

1、解释

2、建立模型

单元教学概念图

1、解释

一、课程标准:

●知道在科学探究中,要运用理性思维对收集到的证据进行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整理加工,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解释。

●能在总结证据的基础上,做出合理的解释。能对数据整理过程中发现的冲突或矛盾之处进行分析和判断。

二、教学目的:

●过程技能

1. 能对观察证据做出解释。

2. 能对问题作假设性解释。

3. 能辨别事实与解释。

4. 能边观察边解释。

●科学知识

1. 知道什么是解释。

2. 知道解释离不开分析、判断、推理等思维方法(形式)。

3. 知道解释不等于事实,许多知识就是科学解释。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体会合理解释的快乐。

2. 认同解释有待不断完善。

3. 乐于合作与交流。

三、学习成果:预计学生能够:

●能对观察证据做出解释。

●能辨别事实与解释。

●知道解释不等于事实,许多知识就是科学解释。

四、学习成果评价:

1、概念发展:

层次一:不知道什么是解释。能辨别事实与解释。

层次二:知道什么是解释,但不能辨别事实与解释。

层次三:知道什么是解释,能辨别事实与解释。

2、探究能力:

层次一:不能对观察证据做出解释,能对问题作假设性解释。

层次二:能对观察证据做出解释,不能对问题作假设性解释。

层次三:能对观察证据做出解释,能对问题作假设性解释。

五、教学材料:水杯、过滤纸、水彩笔、橡皮筋

六、教学过程:

2、建立模型

一、课程标准:

●能对收集到的证据用文字、图表等方式来呈现。

●能运用语言、图、表等多种方式表达研究的过程和结论。

二、教学目的:

●过程技能

1. 在识别不同类型模型的基础上归纳出建立模型的相同的意义。

2. 举例辨别不同类型的模型。

3. 运用图示模型解释“看不见却想得到”的现象。

4. 以肘关节为例,学习以下步骤:作假设性解释——进行制作——作观察结果(证据)解释。

●科学知识

1. 了解模型的类型:物理模型,图示模型、数学模型。

2. 知道教材例证模型的关联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享受完成制作的乐趣。

2. 赞赏建立模型的意义。

3. 乐于交流自己的解释和制作。

三、学习成果:预计学生能够:

●在识别不同类型模型的基础上归纳出建立模型的相同的意义。

●了解模型的类型:物理模型,图示模型、数学模型。

●运用图示模型解释“看不见却想得到”的现象。

●能按照作假设性解释——进行制作——作观察结果(证据)解释的步骤解释问题。

四、学习成果评价:

1、概念发展:

层次一:了解模型的类型,但不能识别不同类型模型。

层次二:能识别不同类型模型,但不能归纳出建立模型的相同的意义。

层次三:在识别不同类型模型的基础上归纳出建立模型的相同的意义。

2、探究能力:

层次一:不能运用图示模型解释“看不见却想得到”的现象。

层次二:能运用图示模型解释“看不见却想得到”的现象,不需教师指导。

层次三:能按照作假设性解释——进行模型制作——作观察结果(证据)解释的步骤解释问题。

五、教学材料:

黑盒子、滚珠、不同形状的模块、胶带、厚纸板、纸筒、线绳、回形针、大头针、铁垫圈、橡皮筋、模拟关节的相关材料

六、教学过程:

【篇2】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材分析

五年级数学上册《整理与复习》教材分析

本单元复习全册教材的主要知识,分“数的世界”“图形王国”“统计天地”和“应用广角”四个栏目编写。前三个栏目依次复习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等三个领域教学的知识,第四个栏目相当于综合与实践领域的内容。这些编排与四年级的期末复习基本相同,目的是调动高年级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能动性,提高复习的效率和学习能力。回忆整理、练习应用是最主要的复习方法。通过回忆整理,可以进一步理解有关知识,完善认知结构,有助于对知识的记忆与提取;通过练习应用,可以进一步掌握有关知识,形成必要的技能,有利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 在“数的世界”里,着重复习小数的意义、小数的计算、负数的初步知识、字母表示数的知识以及解决问题的策略

本册教材在数与代数领域的教学内容有数的认识、数的运算、式与方程三大块。数的认识教学了小数的意义和性质、负数的初步认识。数的运算教学了小数的四则运算和混合运算,以及利用小数计算解决实际问题,另外还有解决问题的枚举策略。式与方程主要是用字母表示数。复习这些知识,教材先提出本学期“认识了哪些数”“学习了哪些运算”“这些数和运算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能举例说说用字母表示数的好处吗”等四个问题,指向数与代数领域教学的主要内容,帮助学生从总体上回忆学过的有关知识。然后编排14道习题,在解题中仔细回忆涉及的知识,及时整理新的认知结构。复习这个领域的知识,要抓住重要的概念、基本的方法、主要的数学思想;要正确把握回忆整理与解答习题的关系,保障回忆整理知识所用的时间,把解题作为回忆知识的一种手段,应用知识的一条渠道。还要在复习知识与解题的同时,注意习惯、态度的培养,因为许多解题错误的发生,原因并不都在知识上。

在教材提出的四个问题引导下,回忆本学期学习的认数、运算和式与方程的知识,可以结合着翻翻教科书,从书的目录里找出主要内容,从各单元例题里找出重要的知识点。并通过适当的板书,呈现知识之间的联系,形成优化的知识结构。复习小数的意义和性质,要抓住计数单位和数位顺序,突出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三位小数表示千分之几……充分利用小数的组成,体会小数的意义并进行小数的大小比较,理解把多位数改写成“万”或“亿”作单位的数的方法。复习小数四则运算要重视计算法则,凸显小数四则运算和整数四则运算的联系与不同,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复习小数四则混合运算,要着力培养简便运算的意识和能力,鼓励学生尽量应用运算律和运算性质进行计算。用字母表示数刚刚教学,知识与技能的牢固程度会好些,复习重点是利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要为以后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打好基础。

【篇3】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材分析

第一单元  白天和黑夜
科学知识的具体内容:
     1.3了解哥白尼“日心说”的贡献。
     2.1知道昼夜变化与地球的自转有关。
     2.2了解古人对昼夜成因的猜想。
     2.3  了解昼夜变化对人及动植物行为的影响。
     1.4知道太阳每天在天空中运动的模式。
     1.5认识一天中温度和影子的变化与太阳的运动有关。
     1.6能利用太阳辨认方向。
     1.7知道月球基本情况,知道月球每天、每月的运动模式。
     1.8从各种媒体上了解更多的有关月球的知识。
本单元包含五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部分:从引导孩子们观测太阳和影子开始通过探究影子产生的原因,影子变化的长短人手,进而组织孩子用一天的时间去观测太阳及阳光下物体的影子的变化。
     第二部分:在发现了影子变化的规律的基础上让孩子们运用这个规律制作太阳钟,这既是对原理的运用,也可以让孩子投身到实际的天文观测中。
     第三部分:昼夜交替现象曾引起许多人的关注,从古代的埃及人到中国的神话传说,从托勒密到哥白尼都为此做出许多的探索。
第四部分:在夜晚,如果孩子们能够坚持看月亮,并给月亮记下日记,就能发现月相的变化规律。而在白天组织学生观察记录太阳的影子;在夜晚组织学生看月亮、研究月相变化的规律,这都不是短时间内能完成的,这需要经过一整天、一个月或者更长时间的连续观察记录,才能得出科学的结论。
     第五部分:第五课是综合地去研究因为昼夜现象而引起的一系列的生物变化和反应。

第1课、太阳和影子
教学目标:
(一)过程与方法: 
1、能够通过辨认影子了解物体和影子的关系。 
2、能够通过玩影子游戏感受阳光和影子的关系。 
(二)知识与技能: 
1、认识到影子的方向和长度随时间变化而变化; 
2、知道这种变化是太阳(视)运动造成的。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到平常事物的变化中包含着科学的规律。 
2、有意识地关注身边的科学。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标杆、粉笔 
学生准备:卡纸、铅笔等记录材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猜谜语:你走它也走,你停它也停,白天跟着你,晚上离开你。(影子) 
2、  你知道影子和什么有关吗? 
3、  今天我们来研究这些问题。(板书课题) 
4、  室外活动:在有阳光的地方放上标杆,画上它的影子,进入教室。 
二、自主学习 
1、  这是谁的影子? 
(1)  小组讨论:你认为这是谁的影子? 
(2)  汇报。 
(3)  在活动记录卡上画出树和电杆的影子。 
2、  认识影子是怎么形成的 
(1)  小组交流:影子是怎么形成的? 
(2)  汇报。 
(3)  小结:物体挡住光形成影子。 
3、  观察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规律 
(1)  室外活动:再次画出标杆的影子。 
(2)  观察:你发现影子变化有什么规律吗? 
(3)  小组交流。汇报。 
(4)  小结:阳光下,物体影子的长短和方向在发生变化。 
三、巩固应用 
1、  影子是怎么形成的。 
2、  影子的变化规律是什么。 
3、  课后继续研究影子,你还能发现什么? 

第2课、太阳钟
教学目标: 
(一)过程与方法: 
1、设计、制作太阳钟,并用它计时。 
2、尝试做一个沙漏。 
(二)知识与技能: 
1、知道太阳钟的计时原理。 
2、认识多种多样的古代计时工具。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掌握和运用自然规律,可以为人类和社会发展带来好处 
2、体会到科学技术是不断发展的。 
教学准备 :
教师准备:有关日晷和其他计时工具的图片或音像资料。 
学生准备:制作日晷模型的材料(学具袋中有备)、手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有经验的老农会根据天上的太阳来判断时间,这是怎么回事呢? 
2、太阳的确可以当作一个钟来计算时间。今天我们来学习太阳钟。(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课 
1、认识太阳钟及各种各样的计时器 
(1) 太阳钟又叫日晷,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 
(2) 认识地平日晷、赤道日晷。 
(3) 认识各种各样的古代计时器。 
2、 看手掌日晷 
(1) 到阳光下看手掌日晷,注意要面向正南方。 
(2) 学生室外活动,看手掌日晷,方法按照书上的样子。 
3、 做太阳钟 
(1) 你在不同时间里画过物体的影子吗?你发现了什么? 
(2) 我们来做在个太阳钟。 
(3) 学生室外活动,画不同时间里物体的影子,在每条影子旁标上时间。 
三、总结应用 
1、 小结课文。 
2、课后利用星期六时间,按照这种方法做一个整点时间的太阳钟。 


第3课  昼夜的交替
一、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动画片断、演示实验
二、知识目标
1、地球的自转
...① 地球自转的中心
...② 地球自转的方向(包括从北极俯视)
...③ 地球自转的周期
...④ 地球自转产生的星空现象
2、昼夜交替的成因
...① 产生昼夜的原因
...② 产生昼夜交替的原因
...③ 白天中日影的变化
3、计时工具
...① 日的定义
...② 古代计时工具
...③ 现代计时工具
4、中国古代著名天文学家(生平与杰出贡献)
...① 张衡
...② 祖冲之
...③ 一行
...④ 郭守敬



第4课、看月亮
一、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模拟月相变化的实验。 
2、连续一个月观察月亮,给月亮记日记。 
3、观察一天中的月亮移动,并且给月亮的移动作记录。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月相的变化规律。 
2、知道月亮在天空的运行模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够坚持做长期观察。 
2、能够克服恐惧感。 
3、能够实事求是地观察。 
二、教学准备 :
   学生准备:月相观察记录本,月相观察纸若干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前一个月我们用了一个月的时间观察月球的,你的观察怎样? 
2、  今天我们来学习整理下我们的观察记录。 
二、学习新课 
1、  画出你记忆中月亮的形状。 
(1) 你看过月亮吗?你还记得它是什么样子的吗? 
(2) 画出你记忆中月亮的形状。 
(3) 月球明亮部分的形象叫月相。 
2、  观察模拟的月相变化。 
(1) 装实验装置,分小组实验。 
(2) 观察模拟的月相变化。 
(3) 小组交流、描述实验现象。 
3、  整理我们的观察记录 
(1) 把我们的观察记录资料整理一下,你发现了什么? 
(2) 分享交流我们的记录,比一比谁记的最好、最准确。 
(3) 小结:月相在不断地发生变化,月球在天空中的位置也在发生变化,包括同一天中和一个月中月球的位置变化两种情况。 
4、  阅读:月球相对于太阳的位置变化,形成不同的月相。 
三、总结应用 
(1)小结课文。 
(2)课后继续观察月球的运动,你还能发现什么?


第5课 昼夜对动植物的影响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提出并识别昼夜对郁金香、合欢树等的影响以及时差对人的影响,并设法这些问题可能的答案和解决方法;
2、能用图表记录昼夜交替对动植物的影响,如用图表记录蒲公英的变化;
3、能设计一些调查活动,回答和解决哪些动物适合昼间活动,哪些动物适合夜间活动;
4、会描述生物每天在行为或特征方面的变化,如夜行性动物的行为、某种植物和花的变化。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有的动物适合昼间生活,如蜜蜂、蜻蜓等;
2、知道有的动物适合夜间生活,如蝙蝠、猫头鹰等;
3、建立事物之间存在普遍的联系的初步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到昼夜交替对生物的奇妙影响,并以一定的方式赞美,如美文等。
教学准备:
有关昼夜对动植物产生影响的图片或影像资料,明暗对比明显的纸盒。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1、生活中有些现象很奇特,比如:我们到了晚上想睡觉,早上没人叫却也会按时醒来,夜来香傍晚时花朵才会绽放,发出阵阵香气,这一切都与什么有关呢?到底是什么在影响动物和植物的生活呢?
2、学生发表各自意见。
3、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研究昼夜对动植物的影响。
二、探究昼夜对植物的影响。
1、观察郁金香、合欢树、酢桨树、牵牛花、夜来香等植物在一天中不同时段的图片(媒体出示)。思考:这些植物在一天中在什么变化?是什么在影响着它们发生变化?
2、学生讨论并交流。
3、从这些植物的变化中可以发现什么规律吗?
4、学生讨论并交流。
5、小结:每种植物的生活习性都是受着节律的支配,这种节律有时按24小时变化着,和钟的周期一样。这种影响植物的节律我们也称作生物钟。
6、正因为昼夜对植物的影响,有位科学家就利用不同植物开花时间的不同做了一个花钟。(多媒体展示有关花钟的详细内容)
7、我们能不能利用昼夜对植物的影响规律来改造植物,比如,让郁金香在晚上也能开花。
8、学生讨论并交流。
三、探究昼夜对动物的影响。
1、既然昼夜对植物有影响,那么对动物也有影响吗?能不能举例说明。
2、学生交流各自解释。
3、多媒体展示:獾、蜻蜓、壁虎、猫头鹰、刺猬、狐狸,这些动物哪些在昼间活动?哪些在夜间活动?
4、学生交流各自见解。
5、我们可以通过什么途径了解答案?
6、学生讨论、交流各自的研究方法。
7、师生共同确定研究方法并进行调查访问。
8、交流调查访问结果。
四、探究蜗牛、蚂蚁等动物哪些是在白天活动,哪些是在夜间活动。
1、蜗牛、蚂蚁等动物哪些是在白天活动,哪些是在夜间活动。
2、我们可以采用什么样的方法进行研究?
3、学生讨论并交流研究方法。
4、学生探究。
5、交流各自研究发现。
作业:选择一种夜间活动的动物,查资料了解它为什么喜欢在夜间活动,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下来。

第二单元 光与色彩
科学探究具体内容标准:
1.4知道在科学探究中,要运用理性思维对收集到的证据进行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整理加工,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种种解释。
    1.5知道在探究过程的各个环节,需要探究者之间的相互合作、交流与分享。
    1.6知道探究过程与探究结论应该允许别人的质疑,结论应该是可以重复验证的。
    2.3能对收集到的证据进行比较、分类。能在总结证据的基础上,做出合理的解释。
科学知识具体内容标准:
3.1  了解光的直线传播现象。
    3.2  了解平面镜或放大镜可以改变光的传播路线。
    3.3知道日光可以分解成不同颜色的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具体内容标准
    1.3在学习和解决问题中注重证据。
    2.1热爱科学,尊敬科学家,喜欢看科技书籍和影视作品。
    2.3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3.3能从自然中获得美的体验,并用一定的方式赞美自然美。
    4.  对待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关系
    4.1  喜欢用学到的科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改善生活。
    4.2乐于试用日常生活中的科技新产品,关心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部分:光的直线传播现象。引领学生通过推测、实验,了解光的直线传播现象,并通过制作小孔成像盒、模拟并解释小孔成像等探究活动,对光的直线传播规律有更深切的认识。
    第二部分:光的反射现象。引领学生通过照镜子、玩日光打靶游戏、制作潜望镜等活动认识光的反射现象。
    第三部分:研究透镜。通过研究比较凸透镜和凹透镜,进一步了解透镜对光的折射现象。并知道把凸透镜与凹透镜组合在一起就是望远镜。
    第四部分:日光的色散。引领学生通过光的分解、合成实验知道光是有颜色的;通过在色光下观察物体的实验,认识光与色彩的关系;通过阅读牛顿的故事意识到科学需要证据,坚持真理需要勇气

1.光怎样行进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根据常见的光传播现象对光怎样行进作出合理的假设;
2、能够想办法证明自己的假设;
3、能够联系生活实际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会区分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
2、知道光是沿着直线行进的;
3、会制作简易的小孔成像仪。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研究光怎样行进的过程中体验到科学探究的乐趣;
2、体会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3、通过制作小孔成像仪,形成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
教学过程设计
一、朗读科学小诗,渲染学习气氛
1.谈话:同学们,让我们先来朗读黑板上的这首小诗:      是谁,
为花儿披上斑斓的舞衣?              是谁,
把山林点染得青葱翠绿?              是谁,
将七彩虹桥架上蓝天?                ……               是谁,
让我们的世界如此缤纷绚丽?
2.猜一猜:是谁,让我们的世界如此缤纷绚丽?
3.谈话:每当我们朗读这些科学小诗的时候,大家就想接着写下去,做一回小诗人。下面就让我们接着写下去,每小组选出你们认为写得最好的,一会儿全班交流。
4.小结:今天就让我们进入色彩斑斓的光的世界吧!
二、认识光源
1、教师出示各种光源的图像资料。
2、提问:这些画面漂亮吗?它们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3、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4、谈话:我们把这些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5、提问:你还能说出哪些光源呢?
6、判断:月亮、镜子是不是光源?
7、讨论:你们能按照一定的方法给这些光源分类吗?
8、学生交流:是怎么分类的?
9、谈话:我们也能把光源分为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那么哪些是自然光源,哪些是人造光源呢?
10、谈话:对于光你有什么想研究的问题吗?
11、揭题:你知道,光是怎样行进的吗?
三、探究光是怎样行进的
1.谈话:请大家根据自己的经验猜测一下,光可能是怎样行进的。
2.学生交流,说自己猜测的理由。
3.教师出示各种光直线行进现象的图像。
4.谈话:这些光现象的图像对你有什么启发吗?
5.谈话:刚才大家对光是怎样行进的进行了猜测,你的猜测对吗?怎样证明?
6.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7.讨论:如果要使手电筒的光穿过所有纸板中间的孔照到墙上,该怎么办?
8.学生小组活动。
9.学生小组交流:
△你们是怎么做的?
△发现了什么?
△实验说明了什么?
    10.讨论:假如光会转弯,可能会出现哪些奇怪的现象?
四、引导学生了解“小孔成像”
1.教师演示“小孔成像”实验,在屏幕上投射出蜡烛火焰的倒像。
2.提问:你有什么发现?
3.学生回答。
4.谈话:其实,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古代的学者墨子就曾发现了这个有趣的现象——光线从窗户上的小孔射进来,会在对面的墙上形成外面景物的倒像,这个现象被称为“小孔成像”。
五、总结全课,学习制作小孔成像仪
1.谈话:原来光线通过小孔还能成像,让我们也来试一试做个小孔成像仪,好吗?
2.教师介绍小孔成像仪的制作方法、步骤。(课本P16)
3.学生制作小孔成像仪,并玩一玩,试一试怎样在屏幕上呈现一个的清晰的像。
4.学生交流本课的学习体会、感想。

2.照镜子
教学目标如下:
过程与方法
1、能从照镜子的游戏中知道镜子的作用;
2、能用自己最擅长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研究过程和发现,并进行交流;
3、能联系生活说说能照出影像的物体有什么共同特征;
4、能在游戏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5、能描述探究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
知识与技能
1、了解镜子可以改变光的传播路线;
2、认识各种各样的镜子并了解镜子的用途;
3、能动手制作简易的万花筒或潜望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愿意合作与交流,分享合作游戏的快乐;体会探究的乐趣;
2、意识到生活中处处有科学和科学知识给人类与社会发展带来的好处,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提高生活的质量。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提问(出示镜子):这是什么?你用它做过游戏吗?怎么做的?
二、师生共同游戏,了解镜子的作用
1、谈话:我们一起再来玩照镜子的游戏,好吗?
2、游戏一:(玩一面镜子)照镜子。
    3、提问:通过照镜子,你在镜子中还看到了什么?仔细看一看,比一比,谁的发现多?
4、游戏二:(玩两面镜子)改变两面镜子的角度,观察镜中物体的变化。
5、谈话:说说有什么新发现。
6、游戏三:(玩多面镜子)日光接力打靶游戏。
(注意:选几组学生上去,一位学生站在阳光下,另一位站在阴影里,让学生想办法怎样使阴影里的同学也有阳光射到桌肚里,比一比哪一组最快想出办法,最后全班分组玩这个游戏。)
三、动手制作万花筒和潜望镜
1、教师出示万花筒和潜望镜,问学生想不想制作。
2、教师介绍制作万花筒和潜望镜的方法和步骤。
3、学生选择一种最想做的进行制作,并玩一玩。
4、小组活动:用语言或图画解释用潜望镜看到物体的原理。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1、谈话:上堂课我们玩了照镜子的游戏,生活中你还见过比较特别的镜子吗?
2、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二、玩凹面镜和凸面镜
1、教师讲述:镜面弯曲,就是凹面镜或者凸面镜。
2、小组活动:玩凹面镜和凸面镜,你们有什么发现?并把你们的发现记在记录纸上。
玩凹面镜和凸面镜记录表
玩凹面镜 玩凸面镜
我们发现了:  我们发现了:
3、学生汇报研究结果。
4、谈话:生活中哪些地方看到过这样的镜子?哪些地方用到了这样的镜子?
三、找出身边能照出影像的物体
1、提问:生活中除了镜子外还有哪些物体能照出物体的影像?它们有什么相同的特点呢?
2、教师出示一些能照出影像的物体的图像。
四、本课小结(略)

教学手记
现代学习观充分重视实践活动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地发展价值。提倡“学以致用”,通过创设既富有教学价值,又带又情感色彩地实际操作情景。让学生在其中动脑、动眼、动手、动口,从而强化学习成功,为他们带来快乐,并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
总的来说,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在好奇心驱使下的,从问题开始,以问题为导向的、学生有高度智力投入且内容和形式都十分丰富的学习活动。其总的特征,可以概括为“活”和“动”两个字,“活”一方面表现为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表现为学习活动的生成性,课堂上实际所发生的一切不可能完全由教师所预设,学生在思维和行动上常常迸发出令教师意想不到的充满童趣的智慧火花;“动”表现为学生真正的动手动脑。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不断地丰富和优化探究性教学活动的设计,而且在具体的教学中灵活地设计和取舍,组织好上面教学活动的每一个游戏,使探究性学习获得真正的成效。
本节课的设计是以学生为根本,以活动为载体,以探究为核心,并注重课堂的开放性,为学生、教材、教师之间连接了一条有机的纽带,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真刀真枪”的学科学、做科学、用科学,每一个环节都体现了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目的的教改新理念。


3.玩放大镜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学会做凸透镜成像的实验;
2、尝试制作望远镜。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可以改变光的传播路线;
2、了解凸透镜的应用;
3、初步了解望远镜的构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到人类对光学规律的认识与利用会为我们带来许多方便;
2、乐于用所学的知识改善生活;
3、意识到科学技术的发展会给人类和社会发展带来好处。
教学过程设计
一、玩水游戏,激趣导入
1.谈话:同学们,喜欢玩水吗?我们来玩几种新的关于水的游戏,好吗?
2.讲解玩水游戏方法(实物投影):
△用滴管滴一滴水在画报纸的一个字上,透过水滴看字有什么变化?
△透过盛水的玻璃杯看画报纸上的字有什么变化?
△把装水的玻璃透明碟放在有字的画报纸上,观察纸上的字有什么变化?
3.学生进行玩水游戏。
4.学生交流在游戏过程中的发现及问题。
5.提问:在生活中,你还见过类似的现象吗?
二、亲密接触,认识凸透镜
1.谈话:大家都见过放大镜吗?你知道它是什么样的吗?
2.学生描述自己所知道的放大镜。
3.学生观察各种凸透镜片:用看、摸等多种方法。
4.学生汇报观察结果。
5.认识凸透镜:这样中间厚、边缘薄的透明镜片叫放大镜。
三、亲手实践,认识凸透镜的作用
1.提问:你们知道凸透镜有什么作用吗?
2.学生讨论、汇报。
3.学生分组实验:凸透镜成像实验。
4.学生汇报交流实验结果:凸透镜既可形成放大的像,又可形成缩小的像。
5.提问:现在,你知道凸透镜有哪些作用?
6.讨论:凸透镜为什么会有这样神奇的作用呢?
7.小结:光线射入凸透镜时,方向发生了偏折。
四、联系生活,认识凸透镜的用途
1.谈话:小小凸透镜真神奇,那在生活中哪些地方需要用到它呢?
2.学生讨论交流。
3.出示图象资料:凸透镜的应用。
4.出示照相机实物,重点介绍凸透镜成像作用在照相机中的应用。
五、制作望远镜,拓展延伸
1.谈话:刚才,我们观察研究了凸透镜,认识了它的外形特点和作用,那大家再来看看这个透镜(出示凹透镜),比较一下,它与凸透镜有什么不同?你能给它起个名字吗?
2.学生观察、比较。
3.学生汇报、起名。
4.学生活动:透镜组合看事物。
5.汇报、交流活动结果。
6.结合望远镜实物,小组讨论、制作一架望远镜。



4.七色光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学会做日光的色散与合成实验;
2、尝试做在单色光下观察物体颜色的实验;
3、能够对所观察的现象作出合理的解释。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光是有颜色的,了解阳光的色散现象;
2、初步了解光与色彩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光学世界的无限奥妙,欣赏大自然的缤纷色彩。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制造彩虹,激趣导入
1.出示图像资料:夏天雷雨过后,天空出现了一条七色的彩虹。
2.谈话:请学生谈谈彩虹是怎样形成的?它有哪几种颜色组成?
3.讨论:你们想不想自己制造彩虹?
4.带领孩子们制造彩虹。
二、分解阳光,研究色散的原理
1.讨论:我们还可以怎样制造彩虹?(学生小组讨论后交流)
2.讲述关于牛顿发现七色光的故事。
3.组内交换意见并动手实验: 
△利用三棱镜
△利用平面镜和水
△利用光盘
4.提问:刚才研究的时候有没有碰到什么要注意的问题呀?如果有的可以提出来大家一起交流。
三、混合色光,研究逆色散原理
1.出示图像资料:牛顿把七色光合成白光
2.讨论:怎样证明日光是由七色光组成的?
3.游戏:玩七色陀螺
4.解释现象。
5.提问:那我们能不能想出更多的方法来证明日光是由七色光组成的?
四、初步了解光与色彩的关系
(一)色彩的形成
(出示录像资料:缤纷绚丽的自然界)
1.谈话:自然界中缤纷绚丽的色彩又是怎样形成的?
2.学生组内讨论并请他们上来交流。
3.教师演示:为什么该物体呈现红色?把红、橙、黄、绿、蓝、靛、紫、黑、白这几种颜色的纸分别放在七色光下,孩子们将看到当七色光投到红纸上,光谱中只剩下了红光,而其他色光不见了。
4.学生实验:绿色物体、黑色物体和白色物体。
5.学生交流心得体会。
(二)“透过彩色玻璃纸看物体”游戏
1.玩“透过彩色玻璃纸看物体”游戏。
2.玩戴各色太阳镜游戏。
3.学生解释原理。
五、课内总结,课外延伸
1.教师出示事先准备好的末端分别贴有红、绿、蓝三色玻璃纸的长纸筒。
2.教师演示:实验时先混合其中两种色光,然后再把三种色光混合起来。
3.讲述:红、绿、蓝就是光的三原色。
4.课后延伸:继续探究光的三原色和色彩的三原色是不是一回事。
(学生刚刚知道七色光能合成白光,当他们看到红、绿、蓝三种色光也能合成白光时,他们感到特别惊奇,课后探究的欲望再次被点燃。)
教学手记
在科学教学中,当学生把探究作为一种学习的需要,逐步成为学习的行为习惯时,课堂教学就会化被动为主动,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一种内驱动力。
在本堂课的教学中,我根据小学中年级学生年龄小、好玩的心理特征,引导学生在“玩”中学,在“玩”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在“玩”中经历探究七色光秘密的全过程,在“玩”中激发继续探究的兴趣,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教学目标。
当然,这种“玩”并不是放羊式的、盲目的、无目的的玩,它与学生课余时间自发的游戏活动有着本质的区别。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以下三点:首先,要在教师的安排和引导下“玩”,教师要精心选择实验材料,合理调控活动时间,灵活处理突发情况等。第二,要让学生有目标地“玩”,带着问题去“玩”,在“玩”中逐步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第三,要让学生在“玩”中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让学生在带有游戏性的活动中“真刀实枪”地搞科学。这样,学生才会在“玩”中有所感、有所悟、有所得,才会终生受益。

5.照相机和眼睛
教学目标如下:
过程与方法
1、尝试制作照相机和眼球的实物模型;
2、能够解释照相机和眼睛得成像原理。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眼球的基本构造;
2、了解照相机和眼球得成像原理;
3、知道怎样保护眼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意识到眼睛是大自然赋予我们的最珍贵的、最神奇的“照相机”,从而更加珍爱和保护眼睛。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照相机、眼球的模型或构造图;分组材料:放大镜一个,烧瓶一个,墨汁一瓶,硫酸纸一张。
学生准备:每组可能带来照相机或照相机说明书;一组为单位到照相馆了解照相机工作原理;课前分组组织部分学生去拜访眼科医生,搜集眼睛保护的常识。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教师检查学生课前准备情况)
1.谈话:同学们,通过前几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光和色彩的关系,是光使我们的世界变得如此的绚丽多彩,于是人们想方设法留下大自然多姿多彩的美丽景色,谁能做到这一点呢?是照相机,人们根据光学原理设计制造出照相机。相信大家都拍过照,有没有谁自己使用过照相机呢?
2.提问:关于照相机你已经知道了什么?
3.提问:关于照相机你们还想研究什么?
4.教师设疑:教师出示两张照片的投影,一张清晰,一张模糊。注意观察,发现什么?
5.讨论确定研究方向和问题。
二、讨论照相机的工作原理
1.提问:有谁已经知道照相机是怎样拍出照来的?
2.谈话:请你们介绍课前搜集的一些关于照相机的资料。
3.出示相机,再请学生猜想并交流相机的工作原理。
4、小结相机的工作原理:相机将恰当量的光线透过凸透镜聚焦在胶片上形成图像,调整光圈(光线通过的小孔)和曝光的时间,就能控制透过光线的量。
5.指导分析照片清晰与模糊的可能原因。
6.简单介绍“傻瓜相机”:这种相机能自动测量景物到相机距离,进行自动调焦,高度自动化,即使缺乏摄影经验的人也能照出清晰的相片。
7.教师板书: 照相机:镜头(凸透镜、速度、光圈、调焦)
                   机身(暗箱、快门、扳手)
                   胶卷
三、眼睛的工作原理研究
1.讲述:眼睛是大自然赋予我们的最精密的“照相机”。谁来说一说,为什么眼睛是精密的“照相机”?
2.提问:同桌之间相互观察眼睛,你有什么发现?(稍侯提示,对照照相机工作原理,说一说猜一猜眼睛是怎样工作的?)
3.小组讨论,并全班交流。(教师引导学生利用黑板之板书,将相机之凸透镜、暗箱、底片,与眼睛的晶状体、眼球内、视网膜两两对应地分析)
4.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总结讲解“眼睛的工作原理”。(突出教材27页的基本内容。)
5.教师板书:眼睛:眼角膜、瞳孔、晶状体、视网膜、视神经、大脑
四、观察分析瞳孔与光线强弱的关系
1.观察与探讨:看窗外阳光灿烂的天空,在镜中自己的瞳孔,注意他们的大小变化。你有什么发现?
2.学生同桌之间观察2分钟,集体交流。教师小结:瞳孔是控制光线的,光线强时瞳孔缩小,防止伤害眼睛。外部光线弱时,瞳孔变大,以便看清物体。
3.分析猫的眼睛在白天与晚上的不同。师:不知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到,猫的眼睛的特别之处?学生回答。
4.比较:对照相机,说一说,相机的什么部件与眼睛的瞳孔相似?
五、制作眼球模型
1.提问:你们能用桌上的材料作一个眼睛模型吗?
2.师生讨论,得出基本方法 。
3.学生分组制作,教师巡视指导。
六、眼病的预防
1.谈话:眼睛是我们感受大自然美丽色彩的唯一器官,如果眼睛得了病,那可是一件麻烦的事。眼睛会得那些病呢?我们如何来保护自己的眼睛呢?
2.学生回答,教师指导。 
3.分析近视眼的原因。(有谁的眼睛已经近视,说一说,你得近视眼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教师摘要点板书。)
4.联系图片,学生尝试分析近视眼的原因。
5.根据板书,教师整理预防近视眼得几点要求:适度用眼、眼睛休息、少看电视、眼保健操、食物与营养等。
七、课后延伸
1.观察猫眼在不同光线下的变化,并思考为什么?
2.采访照相馆与照相器材商店了解最新相机信息。
3.指定一组同学拜访当地眼科医生,了解眼睛保护知识。




第三单元   电和磁


1.做手电筒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制作一个简易手电筒,使手电筒亮起来;
2、通过具体操作认识基本电路的组成,并会画出简单电路图。
知识与技能
认识常见的电路符号,并能画出简单电路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愿意探究手电筒亮起来的秘密,并体会合作与交流的乐趣。
教学准备:
手电筒、导线、灯泡、开关、电池及其相应的工具。
教学过程设计
一、使小灯泡亮起来,并画连接图
1. 教师出示一个手电筒,问:谁能让手电筒亮起来,说一说手电筒是怎样亮起来的? 2. 教师给学生一些实验物品,要求学生设计实验使灯泡亮起来。
3.学生参照自己组装的电路,把灯泡与电池、导线连接的情况画下来。
4.讲解:同学们所画的图,一般叫做实物图,画起来有些麻烦,人们为了工作更加方便、快捷,常常用一些符号来表示实物,这样的简易图叫做电路图。请你参照P30的图,认识电路符号:电池、灯泡、导线、开关。
5.学生用电路符号画出上面的电路连接情况。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
二、制作一个简易手电筒
1.手电筒为什么可以根据人们的需要亮灭呢?你认为手电筒内部可能有什么样的构造?它们之间怎样组合才能使小灯泡亮起来?
2.讨论交流
3.利用手中的材料和用具自制一个手电筒。认真观察组成手电筒使小灯泡发光需要哪些材料,画出简易安装图。
4.小组讨论汇报
一个完整的闭合电路一般由电池、灯泡、开关、导线四部分组成。
三、设计电路图,连接电路
1.给你二节电池、二个开关、二个灯泡,其中的材料可以全用,也可以选用,能连成什么样的电路?以小组为单位,先把电路图设计出来,然后在按照电路图连接电路。
2.小组讨论、交流、设计。
3.按照电路图组装电路。
4.向全班同学汇报,并说明电路特点。
四、拓展研究:认识不同的电路
1.参阅书P32的图,比较按不同方式连接起来的电路有什么不同?
2.小组讨论交流。
3.用电路符号画出两种电路的电路图。
4.改变两种电路的一些情况,比如,摘下一个灯泡等,观察、比较各种电路的不同反应,并做好记录。

教学手记
大科学家爱因斯坦在总结自己一生的成就时说过,他没有特别的天赋,只有强烈的好奇心。他强调指出:只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一个人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历史上成千上万个有卓越贡献的人,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特征,即自信、主动、喜欢不受约束地独立思考、具有寻根问底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敢于竞争和冒险、渴望自己胜过别人、工作起来专注而迅速、情绪稳定、自控能力强等等。
因而,我们可以看出注重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是十分重要的。



2.物体都能导电吗
过程与方法
1、对物体的导电性进行预测,并说明依据;
2、能自主设计方案对物体的导电性进行检验,并记录研究情况。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物体有的是容易导电,有的是不容易导电的;
2、知道导体和绝缘体在生活中的应用;
3、知道与物体导电性相关的安全用电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探究过程,在研究中尊重事实、实事求是,愿意交流与合作;
2、体验到物体导电性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
3、体会到科学学习可以改善生活质量,并愿意改进安全用电方面的不足。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对问题进行预测,交流验证做法
1.教师提出问题:我们周围的物体都导电吗?
2.学生发表见解,并说明依据。
3.讲述:刚才,同学们对物体是否导电进行了预测,并说明了其导电的依据,但我们根据生活经验预测的结果还需要经过实验的检验。接下来,我们要进行验证。怎样验证物体是否导电?
4.学生分组交流。
5.交流验证做法,全班达成一致。
二、设计验证实验方案,分组进行验证
1.讲述:每个小组要利用电路材料设计一个“物体导电检验器”,同时要设计一张实验记录单,记录你们的验证过程。记录单的形式不限,但记录单上至少可以让别人看出:你们组设计的“物体导电检测器”的电路图、对物体能否导电的预测、检验结果、最终结论等。
2.学生分组设计方案,教师参与学生活动,适当指点。
3.全班交流、评价验证方案,选取最佳方案。
4.修改完善各自的方案。
5.选取电路元件和检验材料,结合方案验证物体能否导电,并做好记录。
6.教师巡视指导,及时引导学生反思预测和验证的结果。
三、交流验证结果
1.学生汇报对物体导电性的验证结果。(汇报内容:①容易导电的材料有哪些?不容易导电的材料有哪些?②验证过程中有什么新发现或新想法或问题)
2.学生反思和交流:为什么检验结果和预测结果有不同?其中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3.学生分组操作:逐渐增加电池的节数,再检测不导电的物体——浓盐水。 
4.教师和学生一起进行“人体导电试验”(先用学生制作的检测器检测人体是否导电,然后,教师提供验电球,让学生再检测人体的导电性)。
5.学生谈试验后的想法。
6.讲述:①物体导不导电不是绝对的,是有条件的;②导体和绝缘体概念。
四、了解导体和绝缘体的应用及安全使用
1.学生讨论: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导体和绝缘体?它们有什么用?
2.学生观察与辨认:废旧电路板及元件、电料和工具上的导体和绝缘体。
3.学生就如何安全使用电器、电料和工具进行交流。
(对学生树立安全使用电器的观念很重要。)
五、课后延伸活动
生活中,湿木头是容易导电的物体,但在我们的检测中却不容易导电,请你(最好和你的家长合作)研究:湿木头在什么情况下才容易导电,将研究报告上交给科学老师。(提示:使用简单材料,不要用220v市电进行实验)


3.神秘的暗箱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利用检测器检测暗箱中的电路;
2、能够根据在检测中观察到的现象对暗箱做假设性的解释;
3、能对检测过程和结果进行评议与反思;
4、能利用简单表格、图形、统计等方法整理检测结果。
知识与技能
1、知道解暗箱也是科学探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2、知道不同的电路连接可以产生不同的现象;
3、知道解暗箱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尊重证据,实事求是;
2、愿意去探究暗箱中的秘密;
3、体会到合作与交流的重要价值。
教学过程设计
一、提出问题,创设研究情境
上课时教师直接向学生提出问题:我们已经能够设计和连接简单的电路,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种电路,是我们看不到的电路,看看我们大家有没有信心和能力想办法去解决。
二、利用检测器检验暗箱的电路
1.提问:看不到的电路我们怎样研究呢?
2.学生在小组内交流他们的一些意见和想法。
3.教师提供暗箱让学生研究,引导学生可以借助一种装置来检测,通过在暗箱外部观察到的现象判断暗箱内电路的连接。
4.教师讲解:这种用导线连接的一节电池和一个小灯泡的装置就是检测器。
5.让学生通过研讨,确定检测器的组成。
6.学生设计验证的方案,教师指导学生在验证的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和事项。关键是在检测中的验证记录,最终学生要根据验证记录来判断暗箱的电路。
7.学生用检测器检验暗箱电路活动。
三、活动记录的整理与交流汇报
1.教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研究和记录进行整理,画出暗箱中的电路图示。
2.小组间进行交流,引导说出本组验证的想法和依据。
3.教师引导学生说出他们是怎样检验的、在检验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问题和困难、是怎样解决的、是根据什么现象来判断暗箱内的电路、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等。
四、打开暗箱验证自己的判断
1.学生打开暗箱验证自己的判断。
2.学生找出判断正确与否的原因所在。
3.学生说出自己的探究体会和验证后的反思。
4.教师布置在今后探究中的注意事项和操作要求。


4.电与生活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对生活中的用电现象做正确的评价
2、能够查阅与电有关的资料。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安全用电的基本常识;
2、知道救护触电者的基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节约用电是有知识、有道德的表现;
2、意识到安全用电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设计
一、交流调查结果
1.谈话:课前老师请同学们回家调查家里有哪些用电器、哪些用电器是每天必用的、每月你家的用电量是多少等几个问题。相信同学们都掌握了第一手资料。下面就请同学们在组内交流你们的调查结果。希望同学们能认真听,看看你能从交流中发现些什么。
2.小组内交流调查结果。
3.学生交流自己的发现。
二、节约用电教育
1.谈话:听了同学们的交流,老师跟大家一样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离不开电,“电”与“生活”的联系十分密切。请同学们想一想,如果没电了,我们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呢?
2.学生交流想法。
3.谈话并提问: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确实遇到过停电的事儿。这是因为我国的电力资源短缺,为了保障生产、生活需要而进行的有计划的调控。有的同学就会想:咱们不能多生产些电吗?对这种想法你是什么观点?为什么?
4.学生交流想法。
5.播放录像,介绍几种发电方法.
6.谈话并提问:通过看录像,大家知道发电确实需要耗费大量的能源,而且还要有合适的自然条件。在这些能发电的能源中,你认为使用哪种能源最好?为什么?
学生交流想法。
7.提问:生活中,我们怎样做才是合理用电?
学生交流节约用电的方法。
三、安全用电教育
1.引导交流:有些人为了让自己家电表少走点儿字、少交点儿电费,竟然私自从公共电线上拉线,你如何评价这种行为?
2.学生评价交流。
3.提问: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不安全的用电行为?
4.学生思考交流。
四、触电者的救护
1.谈话:不按照科学方法操作,就很容易发生触电事故。一旦发生这样的事,应该怎样救助被电击伤的人?
2.学生交流救护常识。
3.教师给予适当的补充。
4.创设情境、救护演练。
五、小结本课 拓展知识
1.提问:通过前面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2.学生小结。
3.谈话:除了本课了解、掌握的关于“电”的知识外,你还搜集了哪些课外的知识?
4.学生交流资料。
六、布置课后作业
谈话:同学们的交流,真是让老师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希望同学们能有所学、有所用。回家后请大家注意观察周围有没有不安全用电的地方,发现后告诉家长、老师,我们共同制定合适的解决办法。

5.研究磁铁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设计实验探究出磁铁的性质;
2、能利用各种方法测出两块磁铁磁力的大小;
3、能够对磁铁在生活中的用途作相关的解释。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磁铁的一些基本性质;
2、知道磁铁磁力大小的一些测量方法;
3、知道指南针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对探究日常生活中的磁现象有浓厚的兴趣;
2、意识到磁现象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好处;
3、乐于探究、善于发现。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1.谈话:同学们,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小玩具,你们想看吗?(想)
2.教师演示:唐老鸭磁性玩具。
3.提问:唐老鸭为什么会翩翩起舞呢?(有吸铁石吸着)
二、探究活动
1.认识各种形状的磁铁。
(1)讲述:吸铁石在科学上称作磁铁,这一节课我们就来研究磁铁(板书课题),你们在平时看到过哪些形状的磁铁?
(2)学生汇报:环形磁铁
(3)提问:还有哪些形状的磁铁?
(4)教师出示:条形磁铁、蹄形磁铁、菱形磁铁(指南针),学生辨认。
2.探究磁铁的基本性质。
(1)谈话:刚才我们一起认识了几种形状的磁铁,你们知道磁铁有哪些性质呢?
(2)学生汇报:磁铁会吸铁。
(3)谈话:磁铁还有哪些性质?你们想研究吗?(想)老师为每一个小组提供了一些回形针和装了一些水的烧杯,你们想怎样研究?(小组内交流)
(4)学生分小组探究,做好记录。(记录在书后“活动记录”上)
(5)汇报:磁铁同极相斥,异极相吸;隔着物体能吸铁。(记录在“活动记录”上)
(6)教师出示:指南针。(向学生介绍指南针就是一块小磁铁,它总是一端指南,一端指北。指南的一端成为南极,用“S”表示,指北的一端成为北极,用“N”表示。指南针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战国时被称为司南。磁铁和指南针都有一样的性质。)
(7)提问:那么磁铁是否也可以指南北方向呢?我们用什么方法来验证好呢?(学生思考、议论)
(8)讲述:悬浮法和悬挂法。下面我们悬挂法来验证一下。
(9)学生小组内探究。(用细线把条形磁铁悬挂起来)
(10)汇报:磁铁可以指南北方向。(记录在“活动记录”上)
(11)再问:磁铁还有哪些性质呢?(学生汇报)
3.了解磁铁在生活中的应用。
(1)谈话:磁铁有了这么多的性质,它在生活中有哪些用途?
(2)学生小组内交流。
(3)学生汇报:磁悬浮列车、门吸、冰箱门、磁性铅笔盒。
4.探究两块磁铁磁力的大小。
(1)我们来猜一猜这块条形磁铁和这块环形磁铁的磁力谁大谁小?(学生猜测)
(2)点拨:要想知道这两块磁铁的磁力大小,用什么方法可以测量出来?
(3)学生小组内交流。
(4)汇报:比吸回形针的数量;比吸铁的距离远近。
(5)每一个小组自选一种方法进行实验。
(6)汇报交流。
思考:通过本课的学习,你们有哪些收获和体会?(学生谈体会和收获)


教学手记
在科学课的课堂教学中,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学生对周围的世界(特别是身边的有趣现象和事物)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望,我们的科学教师只有细心呵护好孩子们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有的放矢的引领学生探究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才能使学生学习科学的过程成为一种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同时,教师更要发挥好学生科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合作者的作用,帮助学生及时获得成功的体验。
因此在本课教学中,通过四个探究磁铁的活动,组织指导学生进行了一次有趣而大胆地探究尝试。俗语说:“好的开端就是成功的一半。”在导入新课伊始,我向学生出示了一个他们既熟悉而又陌生的自制唐老鸭磁性玩具。经过我的巧妙演示,学生们的注意力一下子被这翩翩起舞的唐老鸭所吸引,思维的火花立刻被激活,探究磁铁的兴趣也被激发。这样,学生们有了探究磁铁的兴趣,就以饱满的热情和积极的态度去认识各种形状的磁铁,探究磁铁的基本性质和两块磁铁磁力的大小,了解磁铁在生活中的应用,较好地完成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通过课堂教学实践证明,学生是非常喜欢这样的科学探究活动。教师只要正确地引导,创设一定的情景和空间,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学习资源,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起学生的探究兴趣,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潜能就会得到充分的发挥,学生的个性就会得以张扬,学生的创造思维就会得到发展,教师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就能落到实处。


6.电磁铁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够根据所给的材料制作一个电磁铁;
●能够做电磁铁的磁力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
●能够对电磁铁的两极变化进行探究。
知识与技能
●知道什么是电磁铁;
●知道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电池的电量、导线缠绕的圈数有关;
●知道电磁铁的两极是可变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积极主动地研究电磁铁,体会探究的乐趣;
●乐于合作与交流。
教师准备:导线、铁钉(用火烧过的)、大头针、指南针、电视资料
学生准备:电池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制作电磁铁
(出示一包大头针与牙签的混合物)
1.教师提问:怎样快速的分开它们?学生可能提出用磁铁把大头针吸上来。
2.教师给予肯定后,说:我还有一种办法。演示(像魔术师一样):先用铁钉去吸,不行;再用导线去吸,也不行;把导线按照一个方向缠绕在铁钉上又去吸,还是不行;最后,把电池接通到导线的两端,终于吸上了大头针。教师介绍这个装置叫电磁铁。
3.学生尝试制作并验证电磁铁吸铁。
4.教师提示:如果切断电流,会怎样?学生猜想并验证。
5.小结:永久磁铁与电磁铁的异同。
二、研究电磁铁的磁力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1.教师统计各小组吸上大头针的数量后,提问:为什么各组吸上的大头针数有多有少?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2.学生做出假设。
3.指导学生设计实验验证 :你们认为与什么因素有关?该怎样做实验?需要注意什么?
4.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共同设计实验方案,然后在班级内讨论、交流。
5.学生分组实验,观察记录。
6.学生汇报实验现象与结果,得出结论。
三、研究电磁铁的两极
1.谈话:磁铁有南极和北极,电磁铁有吗?(学生做出假设)
2.怎样判断呢?(学生会想到利用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的原理)
3.学生实验判断、汇报结果。
4.教师提问:为什么有的组钉尖是南极,有的组钉尖是北极?大家互相看一看,你们的做法有什么不同?
5.学生互相观察,找出原因。教师可以让各组重新验证一下。
四、电磁铁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1.谈话:你们知道电磁铁在生产、生活中都有哪些应用吗?学生根据经验谈。
2.播放电视资料,增加学生的见识。
3.谈话:请你设想一下,你还能把电磁铁应用到哪些地方?
4.学生畅所欲言。

教学手记
《电磁铁》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一节课。如何使他们在整节课中都能处于一种兴奋状态、积极主动的探究是我设计本节的目标。因此,我在开课伊始就以魔术的方式激起学生的兴趣,使他们迫不及待地要制作电磁铁。为了让学生能保持研究的积极性和不断体验成功的喜悦,在研究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和电磁铁的两极是可变的时,我都在准备的材料上做了“手脚”,从而降低了探究的难度,使学生们愉快地到达成功的彼岸。在结尾处,学生的思维更活跃了,他们设想了很多利用电磁铁为生活服务的方案,如在每辆汽车前安装电磁铁以防撞车。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感到学自信心。生探究过程中,教师的引导是非常重要的,而教师的巧妙铺垫不但使教学顺利进行,还能使学生不断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探究的积极性和

第四单元   呼吸和血液循环

1.测量呼吸、心跳和脉搏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准确地测量自己在平静时、运动后、运动结束休息3分钟后1分钟内呼吸、心跳和脉搏的次数;
2、会通过对数据的比较,发现呼吸和心脏、脉搏跳动的规律。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呼吸和心脏跳动之间的关系;
2、知道运动对呼吸和心脏跳动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到运动会对身体带来影响;
2、意识到采集、分析数据是科学探究的一种重要的方法。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手表或秒表、统计图表、风格不同的音乐
学生准备:手表、自制听诊器
教学过程设计
一、谈话导入
1.谈话:在以前的生活中,你对自己的身体有了哪些方面的了解?你还想知道些什么?
2.提问:刚刚参加过一些运动,你感觉自己的身体发生了哪些变化?
3.讲述: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测量我们的呼吸、心跳和脉搏。
二、测量呼吸、心跳和脉搏
1.测量活动指导。
(1)提问:怎么样算呼吸一次?指名让学生讲解并演示。怎么样可以测量到呼吸?
(2)提问:你有没有听到过自己心跳的声音?
学生静坐体会。
教师讲述:利用合适的工具我们可以更清楚地听到自己和他人心跳的声音。分发课前制作好的简易听筒,分组听一听自己和同桌的心跳声音。
有力的心跳声音是一个人身体健康的标志。
(3)谈话:除了心脏在有力地跳动之外,我们身体上还有脉搏也在一刻不停地跳动着。怎么样来测量脉搏呢?
方法指导:伸出自己的左手,掌心朝上,右手的食指、中指、无名指三指并拢,将指肚部位放在左手手腕外侧,大拇指自然地放在手背附近。这时,中指指肚就可以感觉到手腕处脉搏的跳动了。
学生自我尝试。
(4)讲解:在同一个时间内,心跳的次数和脉搏的次数是一样的。所以在测量时,我们只需要通过测量脉搏的跳动次数就可以知道心脏的跳动次数了。
2.预测:你静坐时一分钟呼吸和脉搏跳动的次数是多少?在活动记录上作好记录。
3.布置任务:每两个人组成一个小组,合作为自己和对方测量1分钟呼吸和脉搏跳动的次数,并在科学活动记录上作好记录。建议可以一人测量自己的呼吸次数,另一人帮助测量脉搏的跳动次数。测量结束后交换。
4.小组活动:分组测量。
5.汇报测量数据,并交流与你预测的数据一样吗?
6.提问:参加活动后我们的呼吸次数和脉搏跳动又会有什么变化呢?
7.三分钟热身活动。
各组一位学生根据音乐的节奏做“坐下——起立——扬臂——坐下”的循环动作。
活动一结束,小组内合作马上测量运动后的呼吸和脉搏跳动次数,并作好记录。
8.播放舒缓、柔和的音乐,让学生休息三分钟以后,第三次测量呼吸和脉搏的跳动次数。
9.组内交换,另一位学生参加活动热身活动和休息,再分别测量呼吸和脉搏的跳动次数。
10.休息时间相机安排学生认识人体的呼吸器官和血液循环系统图。)

三、分析、整理数据
1.阅读自己的活动记录表,提问:比较一下你测量的这三组数据,有什么发现?
2.小组内分析收集到的数据,有什么共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3.总结:人在运动时,所需要消耗的能量比原来要多很多,所以呼吸和脉搏的跳动次数都会比原来增加。每个人的身体素质不同,所能够承受的运动的负荷也不同,于是会出现有些人运动后呼吸与脉搏跳动的次数变化非常大的现象。
4.调查:哪些人在休息3分钟后呼吸和脉搏的次数已经接近平静时的次数了?
四、拓展延伸
1.小资料:
不同年龄层次的人平静时的呼吸和心跳参照数
呼吸频率
年龄 每分钟呼吸次数
新生儿 40—50次
5岁儿童 20—30次
10岁少年 25次以下
15岁青少年 20次以下
成年人 16—18次
心跳频率
年龄 每分钟心跳次数
新生儿 140
3岁儿童 110
4岁儿童 100
10岁少年 90
成年男子 70—72
成年女子 76
资料来源:德国综合理科教材(初中版2)。感觉这些数据对促进学生的学习是有帮助的,所以利用资料卡的形式向学生作推荐。
2.提问:通过上面的测量和比较,你有哪些感兴趣的问题想进一步研究?
小组讨论,交流,把想研究的问题记录下来,课后可以自己先去找些资料来自学一下。



2.呼吸和血液循环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会做用石灰水和气体混合的实验;
2、运用各种方法听一听呼吸时肺有什么现象发生;
3、通过各种方法,听听自己心跳的声音;
4、通过在身体的各个部位找到跳动的脉搏,感觉心脏的跳动;
5、能通过搜集的资料帮助自己的学习。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人呼吸时,主要吸入空气中的氧气,呼出二氧化碳;
2、知道身体的各个部位都有跳动的脉搏;
3、知道肺是人进行呼吸的重要器官;
4、知道心脏是人进行血液循环的重要器官;
5、了解呼吸和血液循环之间的联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肺和心脏是人体的重要器官;
2、运用联系的观点来看待生活中的各种事物与现象。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石灰水(提前制取)、塑料袋、吸管、烧杯、听诊器、人体器官挂图、相关电化教育资料、人体呼吸器官模型、动物的心脏等。
学生准备:学具袋、塑料瓶、粗塑料管、纸杯、线等。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谈话
1.谈话:通过上节课的测量研究,关于呼吸和心跳,你知道了些什么? 
2、讲述:这节课开始我们一起来研究人体的呼吸和血液循环,(板书课题,读题)让我们更加深入地来了解我们自己的身体。
二、研究人体的呼吸现象
1.谈话:人每时每刻都在呼吸,这一简单的过程需要很多器官协同工作
2.认识人的呼吸器官。
(1)自我感觉一下,你呼吸的过程中有哪些器官参与了活动?
(2)学生交流。
(3)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人的呼吸器官,认一认。
(4)汇报并小结:人体的主要呼吸器官包括鼻、咽、喉、气管、支气管、肺。肺是人进行呼吸的重要器官。
(5)学生在呼吸的过程中感知并体会各个器官所在的位置和所发挥的作用。
3.谈话:关于呼吸,我们想研究的问题一定有很多。大家想研究哪些问题呢?
(1)分小组讨论,在纸上写下你们想研究的问题。
(2)交流,出示探究问题:
①空气是如何进入肺部又是如何从里面出来的?
②吸进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
③吸进去的空气到哪里去了?
(3)布置任务:我们分小组来对不同的问题展开研究。
介绍教室里准备的相关模型和实验用品,大家可以根据需要有选择地使用这些器材和用品。
4.小组活动。各个小组根据各自不同的探究问题,选用不同的模型和实验用品,设计实验并搜集相关实验数据。保证每个问题都有两个小组在开展研究。
5.探究“我们呼出和吸进的空气有何不同”的小组活动。
(1)提问:我们吸进和呼出的空气是不同的吗?
学生讨论并交流意见。
(2)我们呼出的气体和吸进的气体分别是什么?用什么办法可以证吸进的和呼出的空气是不同的?
学生在组内发表意见并把假设记录下来。
(3)师生共同设计实验。
(4)实验需要用哪些器材和用品?合理选用材料开展实验。
(5)实验活动:
选用一杯清石灰水,先用打气筒注入空气,观察实验现象;
再用塑料管用嘴向水内吹气,观察现象有什么变化。
(6)交流实验现象,讨论并作好实验记录。
(7)大组交流实验方法和过程并小结:实验现象告诉我们呼出和吸入的空气是不同的,吸进的是氧气,呼出的是二氧化碳。
(8)教师讲解:杯子里的水并不是什么神奇的东西,而是清石灰水,它遇到二氧化碳就会产生白色的不溶于水的沉淀物,石灰水变浑浊了就是这个原因。
(9)阅读:我们呼吸的空气的主要成分。
(10)谈话:我们呼出的空气中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碳,但里面还是有一小部分氧气的。你可以结合生活中的例子来说说吗?
小组探究活动使得组内所有的成员都可以投入到研究活动之中,并在实验过程中积极发6.探究“空气是如何进入肺部又是如何从里面出来的”的小组活动。
(1)具体活动过程与上面的研究活动相似,这个研究活动更加突出的是对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调查和了解,然后借助合适的模型让学生模拟呼吸的过程,从而弄明白“空气是如何进入肺部又是如何从里面出来的”。
(2)在跟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我们了解到,一般学生都认为空气是因为肺部像气球一样张开了空气就进入里面。空气是如何进入身体内部的?空气进入身体内部的动力来自于哪里?通过操作呼吸模型,学生很容易就可以认识到:胸部肌肉的运动使胸腔内的空间大小发生变化,在胸部扩张和收缩的过程中空气就很自然地被压进肺部了。
(3)另外,在操作过呼吸模型以后可以指导学生更好地利用自己的身体去体会呼吸的两种不同方式:胸式呼吸和腹式呼吸,体会在这些过程中身体内部各器官的相互协调和作用。
7.探究“吸进去的空气到哪里去了”的小组活动。(略)
这一小组的汇报活动放到下一节研究循环问题的过程中,以指导学生把人的呼吸与循环很好地结合起来看待与分析。
三、总结深化
1.谈话:通过今天的研究,你有哪些收获?哪些认识与你原来的观点是不同的?
2.阅读教材P52(上)介绍“人的呼吸”的一段话。
“呼吸让我们吸进含有丰富氧气的空气,呼出含有大量二氧化碳的废气。肺是氧气和二氧化碳进行气体交换的重要器官。”
3.讲述:人在呼吸中吸入氧气,吸进的空气又到哪里去了呢?这必须与我们身体内部另一种重要的活动联系起来研究。我们下节课再一起来继续探究。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提问:我们的心脏总是在不停地跳动着的。你听到过自己心跳的声音吗?
2.安静下来,感受自己的心跳。
3.借助于听诊器听一听自己有力的心跳。

二、寻找身体各个部位的脉搏
1.出示人体挂图:“脉”就是我们身体内部的血管。它遍布我们的全身。
2.找一找:我们可以在哪些部位感受到“脉”的搏动?
交流后让学生自己感受颈动脉、股动脉、手腕动脉等处脉的搏动。
3.提问:通过上节课的测量,我们知道脉搏的跳动和心脏的跳动是同步的。为什么脉和心脏会同时搏动?
4.实验:把一个鼓风的风箱和一段胶皮管子相连,在鼓风时让学生摸管子感受搏动。
借助这个模型可以把血管与心脏之间的搏动联系展示出来,化内为外,使教学活动更直观。
5.小结:心脏收缩、舒张一次,我们就会感觉到一次心跳。心脏是人体的泵,它不停地跳动,推动血液在遍布全身的血管里循环流动。
三、研究人的血液循环
1.谈话:心脏是人进行血液循环的重要器官。心脏的结构是怎么样的呢?
2.分组解剖猪的心脏,了解心脏内部的结构。
3.借助电化教育手段展示人体的血液循环过程。
4.人的呼吸和血液循环过程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我们吸进去的空气到哪里去了?”
5.小结:血管里流动着血液,血液把从肺吸进的氧气和从肠吸收的养料运送到身体各处去,又把从全身各处收集到的二氧化碳和其他废物输送到肺和其他器官排出体外。
科学学习中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合于搞探究,人体的血液循环过程利用电化教育手段可以使教学效果更加明显。
四、巩固深化
1、谈话: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2.自我检测:在图中填写出呼吸器官和血液循环器官的名称。(P80)
3.讨论:运动时,为什么呼吸和心脏的跳动会同时加快呢?
(1)学生交流。
(2)把讨论结果记录在“科学活动记录本”上。
教学手记
“解释与模型”是五年级科学“过程与方法”训练的重点。本单元的研究主题是“呼吸和血液循环”,气体的交换和血液的流动都是在我们身体内部进行的,肺、心脏等内部的器官我们无法直接观察到。如果能够借助合适的模型,可以更好地展示其内部的结构和功能,为学生的学习和研究提供帮助。
曾经有幸参加过多次国外科学教育专家组织的科学培训活动,每次留下深刻印象的除了国外科学教育先进的理念、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和一切着眼于学生的发展的教学追求外,就是一个个设计合理、制作精良的科学模型了。演示“火山灰喷发”的模型、岩浆遇冷凝固的实验设计、人体关节的结构模型等等具体可操作的实验器材把一些原来只可以凭借想象学习的内容真实地展现在学生的眼前,为学生理解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和原理提供了生动的情境。可以说,一个合理的模型可以使科学教学活动取得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本次教学活动中所使用的“人的呼吸”及“感知心脏和脉搏的跳动”的模型就是教者根据教学的需要自己制作的,设计思想来自于参加过的国外科学教学培训活动及国外的科学教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利用模型直接操作,增强了探究活动的生动性,为促进学生自主建构有关呼吸的知识和意义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科学工具箱” 为教学提供了一些设计合理、功能齐全的模型,教师可以根据教学活动的需要创造性地使用,有些模型则还需要教师自己设计和制作。为科学教育设计制作出更多有助于学生观察和理解的模型,是每一位科学教师的责任和义务。我将继续努力!


3.保护肺和心脏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掌握测量肺活量的正确方法,并能测量自己的肺活量;
2、会通过对肺活量大小的比较,知道不同的人每分钟呼吸的次数也是不同的;
3、通过坚持参加体育锻炼活动,增强自己的肺活量;
4、通过设计制作小报来宣传如何做好自我保护。
知识与技能
1、了解肺活量的含义及其大小与体育锻炼之间的关系;
2、知道体育锻炼对呼吸和心脏带来的好处;
3、制定一份体育锻炼计划;
4、认识常见的呼吸传染疾病和心脏疾病,并了解如何预防这些疾病;
5、了解如何保护好自己的肺和心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为什么要参加体育锻炼;
2、意识到保护肺和心脏的重要性;
3、意识到疾病对人体的伤害,并能意识到预防各种疾病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
测量肺活量的仪器:塑料瓶(瓶面上使用刻度标志)、水槽、水、粗的吸管、酒精棉球、抹布等。
学生准备:带弯头的塑料吸管、手表、气球等。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导入
1.提问:呼吸是怎么样的一个过程?心跳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2.提问:关于呼吸和心跳,同学们还想知道些什么呢? 
3.讲述:不同的同学每分钟的呼吸次数是不是都一样的?为什么有些同学呼吸快,有些同学呼吸慢呢?本节课我们来研究这方面的问题。
二、探究活动
1.测一测我们自己的肺活量。
(1)你的一口气有多长?我们可以利用实验器材测量自己的呼吸量。平静时的呼吸量与用尽力气呼吸一次的呼吸量是有差异的。
(2)认识肺活量的含义。
(3)小组活动:利用简单设备测量自己的肺活量,并作好记录。
(4)小组内统计自己测量到的肺活量和历年体检时的肺活量。
(5)阅读、分析数据:比较自己和同学的肺活量时发现了些什么?
(6)全班交流。
(7)吹气球比赛。
猛吸一口气,全部吹入气球,比一比谁吹的气球大,谁的肺活量大。
2.比较讨论肺活量的大小和每分钟的呼吸次数有什么关系。
(1)小组活动:
与本单元第1课搜集到的呼吸次数的数据联系。
比较:肺活量大小不同的同学呼吸的次数是相同的吗?
讨论:为什么肺活量越大,每分钟呼吸的次数越少?
(2)学生交流。
(3)讨论:肺活量大对人体的健康有什么好处?
过渡:怎么样做才能让自己的肺活量增加,使心跳更加有力?
3.制定自己的体育锻炼计划。
(1)在你的印象中,哪些类型的人身体一般都比较好?
(2)参加适量的体育运动可以提高我们的身体素质,让我们的肺活量更大,心跳更加有力。
(3)你平时参加哪些体育锻炼活动?还希望参加哪些方面的锻炼活动?
4.讨论:保护肺和心脏还要注意什么?
(1)除了锻炼,保护肺和心脏还要注意什么?阅读课本第56页上的内容。
(2)学生讨论、交流。
(3)谈话:除此之外你还有什么补充吗?
(4)小结:要保护肺和心脏,应该养成个人的良好习惯,如保持环境的清洁卫生,不随地吐痰,注意个人卫生,注意饮食、注意休息等,还应该远离毒品,远离有害的不良行为,如吸烟、打电子游戏等。
(5)讨论:你周围有吸烟的人吗?你准备怎么样劝解他们呢?
为学校、家庭、公共场所设计禁烟宣传语和图片。
(6)讲解:另外,还要预防一些常见的呼吸道疾病,心脏血管疾病和心脏肝脏疾病等。
介绍一些重大的疾病如“非典型性肺炎”、“禽流感”的危害和预防措施等。
三、小组活动:制作一份戒烟小报
小组合作,将课上所利用到的资料和自己课外搜集到的资料制作一份宣传戒烟的小报。要求主题突出、版面活泼、内容生动。一周后组织评比活动,优胜的小报将在学校内展出,并到社区内进行宣传。
老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直观的数字数据和图片资料等。


第五单元 解释与模型

1.解 释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用多种方法,对事物进行观察,并对观察到的事实进行思考、分析。
知识与技能
知道什么是解释,理解事实与解释之间的关系,知道解释与假设一样,也是科学探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并且,一个正确的解释,需要人们经过长期的验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运用解释的方法进行科学研究的兴趣。
教学重点:知道什么是解释,理解解释是科学探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并能对某些现象进行解释。
教师准备:滤纸、水、盛水的塑料瓶、水性笔、实物展台、教科书。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一、直接进行新课
1.指导学生知道解释是怎么回事。
(1)讲述:看图,你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板书:看   想)
(2)学生回答。(教师不作判断)
(3)提问:雪地上留下了很多脚印,看过之后,你是怎样想的?
(4)学生回答。(教师同样不作判断)
(5)提问:这是三年级一位同学的油菜生长记录表,你有什么想法?
(6)讲述:看到这三幅图之后,我想,每个同学都会有自己的想法。以前科学课我们曾经学习过,比如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鼻子闻等,通过这些方法得到的信息呢我们可以称之为观察到的现象,也可以叫做观察到的事实,通过观察我们可以得到许多事实,我们的大脑就会思考这些事实,并会在这些事实之间建立起一定的联系,刚才同学们的回答和你们还没来得及说的想法,其实就是对这些事实所做出的……解释(板书:解释)
2.指导学生认识事实与解释之间的关系。
(1)提问:解释与事实之间是怎样的关系呢?(出示腐烂苹果)
(2)谈话:这是一个腐烂的苹果,这儿有五句话,在这些语言中哪些是事实?哪些是解释?
(3)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看        想
                       事实       解释)
(4)讲述:苹果变坏只是因为温度太高吗?(学生反应)由此来看,对某一现象的解释,不一定就是事实,它可能正确,也可能不正确。为了做出正确合理的解释,你认为还应该怎样做?
(5)学生汇报。
(6)教师小结:我们应该获得充分的证据,利用已有的知识,进行合理的思考。
3.指导学生做“毛细现象”的实验。
(1)谈话:(教师介绍实验用具)滤纸、水性笔,用水性笔在滤纸上画一朵小花,然后用笔的另一端蘸点水,滴在花的中心,你有什么发现?
(2)学生实验。
(3)提问:对于刚才你们观察到的现象,你怎样来解释呢?
(4)学生回答。
(5)教师小结:看来,我们要对刚才这些现象做出正确、合理的解释,还需要这方面的资料。老师建议同学们回家后查找一下关于纸遇到水会怎样的这方面的资料,有了资料、有了证据以后,你才能做出合理的解释,得到一个正确的结论。

第二课时
1.指导学生认识一个正确的解释是要经过不断的修改完善的。
(1)谈话:许多科学结论就是令人信服的解释,这些结论的得出经历了怎样的过程呢?一个正常人的眼睛能看到很多东西,人眼睛是怎样看到东西的呢?你是怎样解释的? “通过反射光看到东西”这一结论现在已经被我们接受了,那么在这个结论得出之前,人们对“人眼是怎样看到东西”是怎样进行解释的呢?
(教师出示课件。)
(2)提问:看了这个资料,你认为一个正确的结论的得出,经历了怎样的过程?
(3)学生回答。
(4)提问:你知道日心说、板块说的结论是怎样得出来的吗?
(5)学生汇报自己查找的资料。
(6)讲述: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是科学技术的进步,对某些现象的结论,是科学家们经过长期的观察、调查、实验、分析、思考,不断修改完善的结果。
2.指导学生了解为什么要把自己的解释分布于众。
(1)谈话:怎么知道我们对某一现象的解释是合理的呢?
(2)学生汇报。
(3)提问:怎样让别人接受你的解释呢?为什么要把自己的解释公布于众呢?
(4)学生讨论、汇报。
(5)讲述:看来,我们要让别人接受你的解释,你需要做很多事情。但是,我们对某些现象进行解释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呢?
3.组织学生活动。
(1)教师提出要求:做一架小飞机,详细写下制作的步骤,然后与别人交换记录,再按照他人的步骤进行制作,你会有什么感受?
(2)学生按照教师的布置进行活动。
(3)成果展示。
(4)学生谈感受。
(5)教师小结:看来,让别人接受你的解释,你还需要表达清楚,而如何进行表达,也有一定的技巧,老师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科学学习中,能用清楚的表达,告诉别人你更多的科学发现。

2.用模型解释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在实际操作中,利用模型进行解释;
2、学生会通过各种途径了解模型解释的方法、作用。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利用模型解释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形式;
2、了解简单模型可以向别人介绍自己的解释。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做成模型后的乐趣;
2、意识到利用模型进行解释对科学研究的重要作用。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一、黑匣子探秘
1.谈话: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解释,这节课首先就请同学们来解释这只黑匣子。这是一个密封的盒子,盒子里有一个滚珠和一些用厚纸板做的障碍物。厚纸板粘在盒子的某个部位,不许打开盒子,想办法知道障碍物的位置和形状,并做出解释。现在考虑一下怎样才能知道障碍物的位置和形状以及怎样做出解释。
2.学生汇报。(板书学生提供的方法)
3.谈话:同学们已经知道怎样找障碍物的方法,而我们今天就采用画图的方法进行“解释”。
4.提供给学生同样的,包括里面障碍物的位置和形状,正面四角标有A、B、C、D的黑匣子。并提供标有A、B、C、D的图纸。
5.学生分组搜集有关盒子的事实。
6.组与组之间进行交流。
7.全班交流。(学生将各组研究结果粘贴在黑板上)
二、用模型解释
1.谈话:同学们是不是非常想知道盒子内的障碍物究竟是什么样的?可惜的是我们并不能够打开这个盒子,因为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这样类似与“黑匣子”的事物,我们人类并不能直接观察它而获得结果,只能依靠这样那样的方法去推测。你们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科学家又是如何解释的?
2.教师出示DNA模型(图)、三球仪(模型)、自然界水的循环(课件)。让学生说说对这些模型的认识以及作用,还可以说一说根据这些模型懂得了什么。
3.小结: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用画图的方法解释了“黑匣子”,又知道用图可以解释DNA的样子,用模型可以解释太阳、地球、月亮之间的关系,用动画可以演示自然界水的循环,这些都是科学研究中很重要的方法——“用模型解释”(板书)。
4.思考并交流:用模型解释事物或现象要经历怎样的过程?
5.谈话:同学们现在是不是还想知道盒子内的障碍物究竟是什么样的?能否根据本课所学,采用画图以外的方法解释盒内的障碍物?
我们下节课将继续进行“黑匣子探秘”。

第二课时
一、“黑匣子探秘”
1.提问:想到采用画图以外的方法解释盒内的障碍物的方法了吗?
2.谈话:这节课我们用一个盒子和厚纸板,通过收集到的有关“黑匣子”的信息,再造一个“黑匣子”,用这样的模型去解释盒内的障碍物。(这一环节最好引导学生自行讨论得出)
3.学生依据图画制作模型。
4.学生依据自制模型对“黑匣子”做出解释。
5.依据各组的研究结果,推测盒内的障碍物最有可能是什么样的和在什么位置。
 二、作业:做一个肘关节模型,并解释肘部

教学手记
在撰写这节课的教案之前,我反复翻阅着教材与教参。面对这教材提供的授课顺序,我总感觉有些不妥之处。我从教材的顺序中隐约感受到一种思想“科学家是这样做的,我们也应该这样做”。以我个人对新课程的理解,这节课不能够这样设计,不能够让科学家的光环束缚学生的发现。参与新课程的教师都清楚,新课程非常注重学生的亲历。所以,我认为应该让学生亲身经历一个典型的建立“模型”的活动,然后让他们自己总结方法,再让他们与科学家的方法对比,最后让他们感受到“我们的方法与科学家的方法没什么两样,我们也是科学家”。因此,我在这种思想的推动下,编写了本课的教学过程。从教学实际情况看,学生对“模型”已经有了自己的认识,能够利用模型解释事物和现象。
在第二课时我仍然利用这个“黑匣子”做文章。虽然,教材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很多有趣的活动,但是,如果我们每个都做,不仅时间不允许,而且活动与活动之间也缺少连续性,这样不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整合,也就建立不起来自己知识结构。说到这,我不由得想起那句熟悉的话“用教材教”。进行教学设计时,应该取材于教材,依据教师和学生的特点,依据课程标准,重新创编教材。因此,我就大胆地尝试了改编教材,让学生在第一课所搜集到的信息的基础之上,提供给学生障碍物和盒子,让他们再建一个类似“黑匣子”的模型。在课前我唯一担心的是学生已经见过这个“黑匣子”,会因为熟悉而对这个活动失去兴趣。没想到,学生在“障碍物究竟是什么样的?”想法的驱使之下,百分之百的投入到活动之中。当学生最终获得的结果越来越相近的时候,我知道,“用模型解释”的意义就不用我多说什么了。 

【篇4】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材分析

第一单元白天和黑夜

单元分析
本单元教学内容涉及到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有:过程与方法:
*能够通过观察记录影子的变化和移动。
*能够观察并描述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并建立太阳的运动模式。*能够用仪器观察记录太阳的高度和当时的气温。*会做用太阳的影子表示时间的“钟表”。*能够模拟月相变化。
*能够连续观察一个月的月相变化,记月相日记。
*能够观察一天中月亮的移动,建立月亮的运动模式。知识与技能:
*知道物体的影子和物体之间的关系。
*知道阳光下物体的影子移动和变化的规律。*知道太阳一天当中的运动模式。
*能够发现太阳高度和当时气温之间的关系。
*知道太阳的影子能够表示时间,了解太阳钟的计时原理。*认识日晷等古代的计时工具,了解其他的古代计时工具。*认识月相变化,知道月相变化是有一定的规律的。*知道月亮一天的运动规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够持久(为期一天的太阳观察和为期一个月的月相观察)地进行观察。*体会到长期收集的数据的价值,因为数据中会隐藏着一定的规律。
*体会到看似平常的太阳和月亮的运动和变化中包含着大自然神奇的规律与联系。*意识到掌握利用自然规律可以为人类和社会的发展带来好处。*体会到科学技术是不断发展的。
本单元的内容:
1、太阳和影子2、太阳钟3、昼夜交替4、看月亮
5、昼夜对动植物的影响
单元教学概念图


新月娥眉月
太阳的视运动
白天
昼夜交替
黑夜
月亮
半圆月凸月
影子的变化和移动
太阳钟
满月
花钟
日晷
人的作息
昼行动物和夜行动物
上弦月下弦月


本单元试验1
科学内容太阳和影子
试验内容
1、测量影子的变化
2、模拟一天影子变化
材料
1、指南针、直
尺、铅笔计时器
2、手电筒、铅
笔、橡皮
1、硬纸板、双
面胶2、铅笔1、手电筒、地球仪、
1、月相变化盒2、硬纸板1、课前准备的资料
备注
动植物的生活
月相
残月
地球自转
2太阳钟
1、制作简易太阳钟
2、手掌日晷1、模拟昼夜变化1、模拟月相变化2、月相日记卡1、交流

345
昼夜交替看月亮昼夜对动植物的影响


前概念调查问卷


第一单元单元调查
班级姓名日期
1、你知道太阳和影子的关系吗?请详细说明。
2、我们可以利用太阳来推算时间,你能说出一种方法吗?
3、如果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定在晚上20点,那么美国的观众应该在什么时候收看
实况直播?
4、是什么引起了昼夜交替?
5、每天晚上看到的月亮为什么都不一样?
6、昼夜对动植物有什么影响,请说两点。
前概念调查统计
1、你知道太阳和影子的关系吗?请详细说明。
所有学生都知道太阳和影子是有关系的,但大部分学生只关注到太阳和影子方向之间的关系,对于长短的关系能够意识到的只有少数同学。
2、我们可以利用太阳来推算时间,你能说出一种方法吗?有的同学知道用日晷,大部分学生也知道根据太阳方向判断大概的时间,但不知道怎么样推算精确的时间。
3、如果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定在晚上20点,那么美国的观众应该在什么时候收看
实况直播?

【篇5】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材分析


1.五年级苏教版科学上册实验总结
早晨到校时,观察太阳的位置,上科学课前和放学时再去观察一次。
在同一地点:左手握拳,举到和眼睛一样高。然后拳头一个接着一个叠上去,直到拳头刚好遮住太阳。计算一下拳头数,这就是我们测量的太阳高度。
2.观察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
早晨,在校园里找一个物体,给它的影子做上记号。下课的时候再去画一画。用橡皮泥把铅笔垂直固定在白纸上,确定好南北方向,
每到课间,画出阳光下铅笔的影子,并在影子的顶端记下当时的温度和时间。
3.制作简易的太阳钟。
(1)选择一个有阳光的地方,在地上垂直插一根小棍。当你的
手表达到某一整点时,就在木棍的投影处放一块石头作为记号,并把时间记录下来。这就是著名的“牛顿钟”。(2)用卡纸、指南针和硬纸板做一个更精确的太阳钟。
a.在半圆形的卡纸上画上刻度。
b.把一块三角形的硬纸板竖直粘在印有刻度的卡纸上。c.根据三角形纸板的投影,就可以判断当时的时间。
4.玩手掌日晷时,要注意:面向正南方,掌心向上平端横放在胸
前,上午用左手,下午用右手。
1/4



5.观察转动的地球仪,当中国、日本是白天时,美国、加拿大是黑
夜,
埃及、西班牙是清晨,夏威夷海岛是黄昏。
6.如果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定在晚上20点,那么美国在早
上收看,德国中午收看,澳大利亚在下午收看。
7.光的行进:
(1)准备3张带有小孔的同样大的纸板,把它们固定在一个平
面上,使三个小孔成一条直线,在另一侧放一个纸屏。(2)用手电筒照小孔,光投在纸屏上。结论:光在空气或水
中是沿直线行进的。
8.用红外线手电照装满水的玻璃杯,看到水中有一条红直线。9.镜子是最好的反光物体,我们研究镜子的反光现象。
(1)照镜子,看到镜子中的像上下一致,左右相反。(2)直立两面镜子,不断变换角度,发现夹角越小,镜子中的
影像越多。
10.凸面镜成正立、缩小的像,凹面镜成倒立的像。
11.中间薄、边缘厚的透明镜片叫凹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透明镜
片叫凸透镜。
凸透镜的作用:放大、聚光、成倒立的像。凹透镜的作用:缩小、散光、不能成像。
12.制造彩虹:
2/4



(1)A将小镜子倾斜着放入水盆,并设法将它固定。
B打开手电筒,让光线照在水下部分的镜面上。
C将白纸在手电筒的上方举起来,移动电筒位置,直到看清彩虹。
3)在晴朗无风的日子里,背对太阳,用喷雾器朝空中喷水,
你也
可以在水雾中看见彩虹。
13、在圆盘上涂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快速旋转

盘,看到七色光混合成白色光。
14、把红、绿、蓝三种颜色涂在圆盘上,旋转后看到白光。15、透过不同颜色的玻璃纸看彩色图案,发现彩色滤光片只能透过
同颜色的光。但透过红色滤光纸,看到的绿色是黑色的。
16、磁铁的性质:可以吸铁,磁铁上不同部位的磁力不同,磁极的
磁力最大,磁极可以指示南(5、北(N)方向,同极相斥,异极相吸。
17、研究磁化现象:A用磁铁的一极在缝衣针上沿同一方向摩擦20次以上。B把磁化后的缝衣针插在小块塑料泡沫中央,放在水
面上,观察它的指向。
18、研究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问题:电磁铁的磁
力大小与什么有关?假设:与电池节数有关。节数多,磁力大,节数少,磁力小。实验设计:不变的因素,导线粗细、绕线圈数、铁钉粗细改变的因素:电池的节数实验结果:1节电池吸回形针5个。
3/4


相关热词搜索: 上册 五年级 苏教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