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就是个人与个人、群体与群体之间为达到共同目的,彼此相互配合的一种联合行动、方式,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家校合作协同育人3篇 , 供大家参考选择。
家校合作协同育人3篇
家校合作协同育人篇1
家校合作之亲师协同
家校合作,顾名思义,是指家庭和学校两个相对独立的社会机构进行的一种旨在促进青少年儿童健康发展的相互配合和相互协调的互助活动。它不仅对青少年儿童的发展有很大的推动作用,而且对家长和教育工作者教育水平的提高及中小学管理的现代化都有重要的意义。
没有家长的配合,学校教育孤掌难鸣;没有学校和相关部门的指导,家庭教育举步维艰。面对两代独生子女群体和社会种种负面影响的冲击,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都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只靠家庭和学校自身的力量难以提高教育效果。如果把学校教育比作手推车的一个轮子,那家庭教育就是另一个轮子。只有双轮驱动,才能将孩子平稳地推向未来。
家校合作的核心是亲师协同。亲师协同,是指学生的父母亲与教师配合工作,将教育资源结合起来,进行互补。其共同的出发点是家长与教师对孩子真诚的关爱,基本要求是在工作上相互支持。家庭、学校和学生的关系,如果用等腰三角形做比喻,那就是“学生是顶点,家庭和学校是底边的两个点”,命题是“底边越长,顶点越低;底边越短,顶点越高”,结论是“家庭和学校距离越远,学生的发展越低;家庭和学校的距离越近,学生的发展越高”。事实上,孩子走进学校,他们就成为同盟军,把孩子培养成人、塑造成才的共同目标使他们同心、同德、同向、同行、同育。这种共同的愿景,构成家校合作、亲师协同的基础。
一、家校合作,亲师协同:共赢孩子的未来
之所以强调家校合作,是因为人的素质不是只有学校就能供给的,它与家庭的早期培养密切相关。曾有机构对5000家机关企业和事业单位做过调查,发现在这些单位最受欢迎的素质中,排在前十位的是人的诚信、沟通、合作、谦虚、务实、勤快、注重细节、责任心、谨慎言行、大智若愚。它们没有多少与学校教育和考试相关,而是与家庭早期培育、家校合作密切相关。所以,面对世界的变化,我们不能把孩子培养成一个只知道分数、只能奋战在大小考场而无法应对职场的书呆子。须知:职场才是真正的考场。
2014年,在卡塔尔首都多哈举行的世界教育创新峰会,对2030年的学校与教育做出一个未来的预测,提出创新教育和教育创新会成为我们教育唯一的核心词和永恒的主题。在用人标准与生产体制发生革命性变化后,专业资质、公司认证会挑战传统的学校文凭,教育语言逐渐走向全球化,钢筋水泥架构的学校模式会逐渐走向黄昏。在这个黄昏之后,教师的角色会被转换,政府不再是教育经费的主要来源,家庭担负着一个人一生成长的47%的经费。
在这一背景下,未来的人、未来的家庭会从对教师和学校的依赖转向对家庭的依赖,家庭知识成为越来越重要的资源。人类未来的教育趋势一定是强制化、标准化的学校教育与自由化、个性化的家庭教育的有效结合,这就是我们今天倡导家校结合的科技背景和时代背景。人类进入了一个家校合作的时代,只有合作,我们的孩子才有未来,教育才能赢得未来。
二、家校合作,亲师协同:提供给孩子适合的教育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是国家为培养适应21世纪的人才、促进教育内涵发展而做出的战略选择,直接体现“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需要各级教育管理者、教师和家长转变观念,始终围绕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这一根本要务开展各项工作。
适合的教育是一种个性化教育。目前,尽管基础教育不断地朝着“适合学生发展”的方向改革,但仍然无法满足每个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学校还不能真正为每一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我国的基础教育普遍注重共性而忽视个性,就像一双固定尺码的鞋,每个孩子就像大小不一的脚,入学就开始“穿鞋”,脚大需要削足适履,脚小只好趿拉着走,家庭和学校无法改变“尺码”,无法让每个学生都能够穿上适合自己脚的鞋子。共性,实质上是作为社会人需要具备的基本素质,个性是指自我发展的独特性,家庭在个性化教育方面占绝对优势。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许多家庭没有发挥个性化教育的优势,没有根据孩子的特点因材施教,一些学校对培养学生个性重视不够。
从学校角度看,一方面,由于班额过大,特别是五六十人以上的超级大班,再加上繁重的教学任务,让教师根本无法顾及学生的个性特长。另一方面,由于升学压力,教师将主要注意力和精力几乎全部用在教学上,兴奋点根本不在学生的“个性”上,而是在“分数”上,教育的多样性变为单一性。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有学生偏科,教师会想尽办法督促学生“补短”,害怕高考时拖后腿。
从家长角度看,一些明智的父母在配合学校共性教育的同时,努力发现并培养孩子的个性特长,这是值得提倡的。但许多家长不是这样,他们把家庭变成“又一所”学校,自己成为教师的“助教”,为应试教育推波助澜。比较普遍的现象是,一个“主科”(如数学)不及格的孩子,根据自己的爱好向家长提出要弹琴时,大多数家长会说,“弹琴?弹什么琴?简直是乱弹琴……把数学成绩搞上去比什么都强!”于是,家长也像教师一样,千方百计地让孩子提高数学成绩,结果可能是“短”没有补好,“长”也给弄没了。
应当承认,许多学校和家庭的“补短”教育是成功的,孩子各科成绩基本均衡,能够顺利考上大学,成为“天之骄子”。可是,许多从小一直拿高分的优秀生在填报高考志愿时,没有专业倾向性,无从选择专业,只好让家长做主,而家长往往按照他们的意愿选择专业,结果选择的刚好是孩子的“短板”,其未来的发展因此受到很大制约,致使一些大学生无心向学。至于那些成绩中等以下的学生,由于学习成绩普遍较差,家长和教师对他们兴趣爱好的打压比优等生更甚。结果,“短”没有补成功,“长”更没有得到应有重视。其实,如果教师和家长在面对孩子的“短处”时,换个角度思考,把参照系放大或改变参照物,那么孩子的“短处”也可以变为“长处”。
鉴于以上分析,家长一定要明白:每个孩子都有自身的优势与弱势,家长的职责主要是扬其所长,而不是补其所短。扬其所长,是使“长”变得更“长”,这样做会事半功倍,可以培养拔尖人才,至少能培养一技之长;而补短,则不但不能使“短”变“长”,而且会使“长”变得不“长”了,事倍功半。来自美国的一份调查显示,至少87.6%的成才者,智力强项和成才趋向是在他们儿童或少年时期被父母发现的。每个生命都具有灵性和与生俱来的禀赋,关键在于怎样训练和开发。如果学校和家庭能够注重“扬长”而不是“补短”的教育,努力发掘孩子的潜能和智力强项,何愁培养不出杰出的拔尖人才?因此,我们可以说:个性化是人才形成的基本规律,多样化是人才形成的客观要求。学校共性教育必要的“补短”与家庭个性教育执着的“扬长”相结合,才是最好的合作!只有适合每个孩子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让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才是教育最大的成功! 三、家长也为师:优化学校教育的智力资源
家长来自各行各业,有着不同的社会背景、兴趣特长和职业技能,可谓人才济济,是学校丰厚和宝贵的教育资源。让家长成为学校的参与者、支持者和资源提供者,是家校合作的有效途径,不仅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开拓视野,还可以优化学校课程体系,弥补师资不足,促进家校共育。
一所学校,教师资源是有限的,而家长资源,从数量上讲,往往是教师数量的数倍甚至数十倍。这种资源相对于教师资源而言,具有极大的互补性,对优化学校教育不可或缺。因此,我们可以利用家长智力资源开发校本课程,搭建教师、学生和家长交流、共享的平台,丰富学校课程,让课堂多姿多彩。实践证明,让家长从教育的幕后走到台前,不仅可以在学校、学生和家长之间构建更为和谐的关系,而且更会合力提升学校课程建设水平,是一个共赢之举。此外,也要建立家长资源库,认真收集家长资料,及时了解他们的职业、文化背景、个人爱好和特长等信息,有目的地加以归类,建立“家长资源库”,提高教育质量。
四、亲师协同新机制的探索
我国的学校管理体制比较封闭,没有吸收家长参与教职工代表大会,家长也没有合适的身份参与学校决策。总的来说,很少有家长参与学校事务,更少有家长参与学校决策,如对教师的评估、课程改革等,他们的权利没有受到应有的尊重。所以,应进一步完善学校管理体制,加强家校合作的制度化建设。
办好家长学校。家长学校是对在家庭里承担抚养教育子女任务的父母和其他长者进行教育和训练的学校。办好家长学校,可以系统地向家长(包括准父母)传授抚养教育子女的科学知识,交流推广成功的教育子女经验,提高家长的教育能力和教育素质,提高他们参与学校教育的能力。
开好家长会。家长会是对家长群体进行指导的一种形式,在中小学、幼儿园和托儿所经常被采用,在我国有着长期的实践。需要注意的是,不要将家长会开成“新闻发布会”或“批判会”,而要开成专题培训会、座谈会、研讨会、经验交流会和师生家长联谊会等。
发挥家长委员会或家长教师协会的作用。在我国,促成家长交流与合作的主要载体是家长委员会。近些年,北京、重庆、江西等省市学习发达国家家长教师合作(PTA),在学校建立家长教师协会,也是一项有价值的创新性工作。通过亲师间的交流与合作,它的优越性逐渐被社会认识。
坚持“请进来、走出去”。这是家校合作最为有效的途径。请进来,是让有一技之长的家长走进学校和学生的课堂;走出去,是指师生走出校园,借助家长的资源优势,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
推行“家家联动”新模式。根据家长和学生的需求,举办有针对性的讲座,开展多元化和多渠道的服务。比如,组织开展学生学习习惯养成教育家家联动活动、隔代教育家家联动活动、家长习惯养成家家联动活动、小学生活适应教育家家联动活动、初中生活适应教育家家联动活动等。活动内容丰富,各个层面的家长都有联动学习的机会,满足每一位需要帮助的家长的需求。
此外,还可以创设教育载体,进行网络互动,开展家校联谊活动。以活动为载体,依托网络技术,不断为家长和孩子创设更多的互动机会。例如,举办家长孩子共同参与的“亲子共学”“亲子同乐”“家庭才艺比赛”等家庭喜闻乐见、参与面广的实践活动,通过活动传递科学教育信息,转变家长教育理念,培养良好的亲子关系,满足家长和孩子自我展示、自我实现、自我完善的需求,达到亲子共同成长的目的。
家校合作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建设长效机制。一是建设持续稳定的动力机制。家校合作需要政府的重视及社会各界的支持,更需要家庭和学校自觉增强担当意识。只有这样,才能获得体制构建和不断完善的强劲动力。二是建设规范有序的运行机制。任何社会组织的活动必须依靠制度保障,家校合作要建立的制度很多,如家校联系制度、家委会工作制度、会议制度等。三是建设坚强有力的保障机制,包括政府政策法规保障、学校和家庭各自的权益保障及充分的社会支持系统保障、组织保障、经费保障等。我国家校合作中,持久性组织甚少,存在组织机制不强的现象,应成立各种家长联合会,如父亲联合会或祖父母俱乐部等。四是建设科学有效的评价机制。完善对学校的评价内容,将家庭教育、家校合作、亲师协作纳入学校管理与评价体系中,推动家校合作教育工作的科学化、法制化和规范化。
(作者单位:东北师范大学家庭与学校合作教育研究中心)
责任编辑:孙建辉
sunjh@zgjszz.cn
家校合作协同育人篇2
家校合作——构筑家校育人的平台
作者单位:云南省楚雄州元谋县平田中心完小
作者姓名:普玉成、李玉平
联系电话:135********
【内容摘要】
教育离不开学校,但教育不能仅仅只靠学校,现代教育是一种开放性全方位教育,它要求改变以单一的学校教育影响为主的框架,突出学校、家庭与社会的总和交互性教育影响。家长同样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加强家校沟通,形成教育合力,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通过家校联系,搭建起教育教学新桥梁,教育学生,感化家长,加强沟通,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记录学生成长全过程,关心人生成长每一步。简单的一次电话,一次家长会,一张家校联系单,都蕴含深刻的教育哲理。这是教育智慧的光芒。让我们都来关心孩子的成长……
【关键词】
“家校合作” 、“育人”
【正文】
现代教育是一种开放性全方位教育,它要求改变以单一的学校教育影响为主的框架,突出学校、家庭与社会的总和交互性教育影响。“家校联系”是班主任工作中一项重要的内容,处理好家与校的关系,会使班主任的工作事半功倍。教师要做好班级管理工作就应当认识到与家长之间沟通的重要性,苏霍姆林斯基有句名言:“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却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样一个极其细微的任务。” 因此,教师与家长必须做到互相配合,和谐施教。 本篇论文以如何构建和谐的家校关系,阐述了学校与家庭间的交互性教育影响。我们主要从我的家校沟通的主要方式;有效的家校联系;尊重家长、勤于沟通三个角度谈了自己的看法。
一、我的家校沟通的主要方式
一个电话,一封书信,一次家访,一张联系单,一次家长会都是在进行家校沟通。家校联系,形式不拘,贵在有效。无论采取哪一种方式,都要遵守以下原则:交流的目的要明确,时间要科学,方式要恰当。结合农村小学实际我通常采取的一些交流方式如下:
1、家访或电话沟通:
首先要明确交流目的,能自己教育处理的原则上不通知家长,家长都不希望听到自己孩子在学校有如何如何了,不要为一点点鸡毛蒜皮的小事老打电话。交流前要充分准备材料,要说得出细节,切忌泛泛而谈。所谈内容涉及学生上课表现、下课活动、吃饭、睡觉、运动等情况,乃至情绪状况、思想动向,而这些班主任都要做到心中有谱。
其次,打电话的时间,也有讲究。 如果学生有了进步,教师想向家长汇报,最好选择在上午,让家长一整天都有一个好心情;如果是反映孩子存在的问题,最好选择在下午5:00以后。这样,不至于过分影响家长一天的工作,也不会影响他们的休息。
最后,电话交流时,还要语言讲究技巧。与家长交流要注意:多用关心的话语,多用商量的语气,多一点理解的情感。
2、家长会:
这是家长了解孩子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家长可以借此机会从各个老师那里了解自己的孩子,能够比较全面地掌握孩子的信息,以便更好的帮助孩子进步。 作为寄宿制学校,学生家庭离校较远。召开一次家长会非常不易。因此,教师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尽量让家长会成为一次“多赢”的会议。
一次高效的家长会一般要达到以下目的: 让学生得到帮助。家长会主要是教育学生,帮助学生找问题,帮助学生进步。家长会不是告状会,我的家长会从不通报考试成绩,因为在成长的道路上这只是微不足道的一个方面。有效的家长会,应该是老师、家长、学生三者在一起的交流;是家长从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来关心孩子的成长,是教师对每一个学生的关心和帮助的交流会。因此,我组织的家长会,都是由老师、学生、家长一起参加的,它的宗旨是要帮助每一个学生鼓足勇气、力争上游,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使家长受到教育。无庸讳言,我们的许多家长在教育子女方面缺乏经验更缺乏理论。因此,我的家长会经常就家庭教育问题展开研讨、交流。在家长会上,家长之间也可以相互交流,学习别人的成功经验,取长补短。每一次家长会我们都力求使家长收获颇丰,满载而归。
二、有效的家校联系
加强家校联系对于提高我们的德育教育效果有着重要的作用。加强家校联系我们可以朝以下方向努力:
1、精心组织好学生家长会
每次开家长会要精心组织,要有目的,有针对性。要详细介绍学校的情况和学生的表现,并主动征求家长的意见,共同协商帮助孩子的教育计划。
2、家访,家长与教师达成共识的纽带
家访谈话要有方向、有目的,讲究艺术,切不可漫无边际地闲聊。否则,既浪费了自己的时间,也耗费了家长的一腔热情,使家长对老师的谈话失去兴趣。在反映学生在学校的学习、行为表现情况时,要以表扬为主,从赞扬的角度切入话题,对学生的缺点委婉地指出,通过表扬别的学生在某个方面的优点来提醒家长,通过一些成功的典范让家长明白自己的孩子在这方面的不足,知道今后该朝那个方向努力。这样,不仅在家长面前给学生留了脸面,拉近了师生距离,也使谈话气氛活跃,场面融洽和谐。
3、及时反馈、勤于记录
每次家访后,班主任要及时地写出详尽的家访记录,把家访过程、家访达成的共识,家访中受到的启发及家访中发现的问题一一记录下来。并根据学生在校内的学习、行为表现,结合家访中了解掌握的资料,及时反馈,对学生重新分析评估,制定新的教育方案和措施,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深化教育。
4、班主任对于各种性格的家长要区别对待,以体现自己的教育艺术和师德风范。做到有度有节,不卑不亢,不骄不躁。现在有好多家长对自己的子女比较溺爱,容易护短。这时教师应肯定孩子身上的优点,然后,也能诚恳指出溺爱所带来的害处,引导家长正确对待孩子所犯的错误,正视缺点,积极改正。而对于一些蛮横不讲理的家长,一来学校就指责老师、学校没尽到责任的,我们要忍耐宽容,而不要火上浇油和其争强好胜。劝其坐下来慢慢说,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解决问题。
三、尊重家长、勤于沟通
尊重是和谐家校关系的基础。“卑己而尊人是不好的,尊己而卑人也是不好的。”尊重是人的基本心理需求,所以只有家长和老师相互尊重,以诚相待,才可能使双方产生最基本的愉悦的情感体验,才能进行深入的沟通。
首先要尊重家长的人格。从教师单向指导,居高临下的关系转变为教师、家长双向互动、相互学习的关系。教师与家长作为两个有着共同目标的教育者,在探讨教育孩子时,应多协调,少冲突;多联系,少隐瞒;多关心,少抱怨;多引导,少推脱。把握家长的真实意愿,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教学用意,鼓励和引导家长及时修正教育方式、方法,以真诚的态度建立平等、合作、信任的家校关系。
其次要尊重家长的权益。家长作为学生的监护人,享有与自己孩子受教育的相关权益。如家长应有的知情权、发言权、参与权、子女监护委托权等,作为教师和学校,都应当予以尊重。学校的各种收费使家长知情;服务性部分应当告知,尊重家长的自愿。如果教师自觉尊重了家长的这些权益,就大大减少了发生家校冲突的可能性,家校联系活动也就能得以顺利展开。
最后要尊重家长的个性。在教师重视研究家庭教育在整个教育环节中的作用时,却往往把焦点放在家庭环境对学生教育的影响上,而在家长的个性对教育学生的影响方面却探讨不够。作为教育工作者既要尊重学生的个性,营造教育氛围;也要尊重家长的个性,便于双方沟通。针对粗暴型家长。我们应该有策略地向家长多报喜少报忧,减少家长粗暴现象发生,促使家长与子女交流,消除教育过程中的障碍,充分发挥家长在教育环节中的作用。针对呵护型家长。我们应该强调“忧”。突出问题的不良“后果”,使其有所感动,并在此基础上帮助家长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针对理智型家长。则应该事实求实地向其介绍子女的全面情况,一分为二地分析,并帮助其确定更合理的教育方法。
勤沟通是构建和谐家校关系的金钥匙。
我们所接触的家长是不同社会层次的,素质、文化、家庭背景、性格各有不同,那他们对于学校和老师的教育方法和方式也有不同的理解,我们老师都有被家长误解的时候。怎样让家长和我们老师的教育达成一致,形成共识,这就取决于我们老师的沟通艺术了。教师在与家长交流时,努力扮好自己的角色,与家长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赢得家长的尊重、理解和合作。双方互通情报、互递信息、相互启发,共同完成好教育、培养学生的任务。我们在教育实践中主要讲究以下做法:
首先是定期进行家访。培根说过:“和他人交谈半小时胜过独自沉思一天!”,通过家访,教师主动地与家长交流,告诉家长自己对学生的评价和意见,了解一下近期学生在家里的思想和学习情况等,特别是可以发现一些学生进步和退步的苗头,以利于及时调整自己教育的内容和方法。
其次要认真组织家长参加家长会和家长学校活动。学校每个学期至少召开一到两次家长会,或举办家长学校讲座等活动,让家长可以比较全面地了解学校的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改革的情况等,同时可让家长对学校教育、教学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这样的沟通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走入同一轨道,对学生的成长十分有利。
四、结语
家校沟通方式多多,除了上述主要方法外,手机短信、家校联系卡等也是行之有效的家校联系方法,随着网络的发展,网络也渐渐成为家校联系的新平台,这些都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加以选择。 但是,家校沟通必须注意遵循一个根本的原则:无论采取何种方式,家校沟通的目的一是为了学生的发展,二是为了开发与培养家长的教育资源。 在先进教育理念之下整合起来的教育的合力将使教育成为提升学生的强大动力!
家校合作协同育人篇3
浅谈家校社协同育人新模式作者:王玉娟来源:《科教导刊·电子版》2019年第11期
摘 要 学校教育是学生成长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沃土;社区教育是学生成长的人文环境。针对当前教育的具体问题,家庭、学校、社区携手,探索以学校教育为主线、家庭教育为阵地、社区教育为屏障的新型育人模式,形成了全面育人的格局。
关键词 家庭教育 学校教育 社区教育 协同育人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1顶层设计,学校、家庭、社区三方联动
根据学校地域特点,积极主动地联系家庭和社区,稳固家庭和社区的紧密关系,得到家庭和社区的最大支持,充分发挥家庭、社区在教育学生方面的作用。从学校层面做好顶层设计,互相衔接、互相渗透、互相促进、互相融合,形成教育合力。
1.1建立家长督学制
从学校层面,建立三级家长督学制,作为学校管理的补充,参与到学校的管理中来。
学校分班级、年级、校级建立家长督学制,实现社会、家长、学校“三位一体”现代学校管理新模式。赋予家长督学“三项职能”:参与学校民主管理和監督、参与教育教学、提升家庭教育水平。落实家长督学“四项权利”:知情权、监督权、参与权、评议权。
1.2推动家长督学工作
(1)一日访校重实效。每月开展一日“四进”:走进校园看环境;走进教室看课堂;走进食堂看饭菜;走进办公室看教师。
(2)活动实践踊参与。竞赛活动、远足活动、亲子活动身影频现参与活动,家长督学产生认同感,对家校教育的有机融合发挥了极大作用。
(3)家庭教育显功效。家长督学们会集中有特长的家长,利用班会课对学生进行仪表礼仪、生活技能、艺术教育、安全、心理健康等进行指导和培训、分享育儿经验,实现孩子与家长共同进步。
相关热词搜索: 育人 协同 三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