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人:育人育人:2006年宁夏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图书,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家校协同创新育人2篇 , 供大家参考选择。
家校协同创新育人2篇
家校协同创新育人篇1
家校合作 协同育人
作者:陈静
来源:《教育·教学科研》2019年第01期
2017年9月教育部发布了《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提出了“六大实施途径”,其中的“协同育人”,旨在加强家庭教育指导,构建社会共育机制,争取家庭、社会共同参与和支持学校德育工作。家校的有机结合,能促进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统一方式方法,形成合力,积极促使教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家校联合的基础则是教师,其中班主任承担着重要的角色,班主任和家长的沟通更是重中之重。本文试图从心理学家海德的态度平衡论来分析班主任和家长之间的相关关系,并提出相应的沟通措施,达成协同育人,共助孩子成长。
德育建构,责任之重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网络和现代通讯技术手段拓展了学生的社会空间,学生自由支配的机会和可能性越来越多,无论是家长还是学校,对学生的可控信息在其全部信息中的比重在下降,这对学校教育构成了极其严峻的挑战,学校与家长协同实现有效沟通,加强合作从来没有像今天这么需要和迫切。
学校教育只有取得家庭教育的配合、支持,才能保证良好的教学绩效。现代教育科学一致认同: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方向是否一致,决定着教育的成败。学校教育要实现促进学生“和谐全面的发展”,离不开“两个教育者”——学校和家庭的密切联系和协调一致的配合。“学校和家庭,不仅要一致行动,要向学生提出同样的要求,而且要志同道合,抱着一致的信念,始终从同样的原则出发,无论在教育的目的上、过程上还是手段上,都不要發生分歧。”还有,教育理念的发展变化,人们越来越意识到教育是一个系统整体,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在这个整体中相互依赖、相互作用,分别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作为学校教育的主体角色,班主任如何与家长取得有效沟通,已不仅仅是学校问题,更是一个亟需解决的社会问题。
态度平衡,理解沟通
心理学家海德(F·Heider)提出了改变态度的“平衡理论”,又被称为“P-O-X”理论,P与O各代表一个人,X是第三者或态度对象。平衡理论假定“P-O-X”之间的平衡状态是稳定的,排斥外界的影响,不平衡状态是不稳定的,并会使个人产生心理上的紧张。这种紧张消除仅当他们之间的关系发生改变,恢复平衡状态时才竟其功。海德认为,人类普遍地有一种平衡、和谐的需要。一旦人们在认识上有了不平衡和不和谐性,就会在心理上产生紧张的焦虑,从而促使他们的认知结构向平衡和和谐的方向转化。显然,人们喜欢完美的平衡关系,而不喜欢不平衡的关系。平衡理论涉及到一个认知对象与二个态度对象之间的三角形关系,用符号P来表示认知的主体,用符号O与X表示二个态度对象。P—O—X三者的两两之间的评价是带有情绪性的,喜恶、赞成与反对。判断三角关系是平衡的,还是不平衡的,其根据为:平衡的结构必须三角形三边符号相乘为正;不平衡的结构必须三角形三边符号相乘为负。海德由此假定了8种态度状态,其中有4 种均衡状态和4种不均衡状态。
家校协同创新育人篇2
家校协同育人的六大策略
作者:苏贡国
来源:《中小学班主任》2020年第01期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全面发展的和谐教育包含两个‘教育者’——学校和家庭。”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的完善,家庭教育在育人的角度发挥的作用将越来越大。教育部《关于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指出,要“积极发挥家庭教育在少年儿童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构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有机融合的现代教育体系”。家庭教育已经成为当今教育关注的重要议题,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协同育人已经成为教育融合的焦点。
一、班级管理中家校协同育人的必要性
生好孩子是妈妈的愿望,养好孩子是家庭的义务,教好孩子是教师的责任。学生是家庭和学校教育的主要承载者。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面对两个教育的主体,以成长生活为基础的家庭教育及以学习生活为基础的学校教育,两个教育主体不是矛盾的对立体,而是相辅相成的统一体。
1.学校教育实施教育目标,学生的班级生活需要家长
当代著名学者朱永新教授曾说过,优质的学校是人才的摇篮,是孩子们的天堂。学校是学生学习的基本环境,班级是学生学习生活的大家庭。每一位学生具有不同的成长经历,不同的教育认识。学生待在40多人组成的群体中,群体意识及群体文化存在差异,这必然会引发学生间心智理解碰撞,甚至是成长的困惑。学生无障碍地融入班级环境,认同班级文化,需要家长的参与引导。学生的班级生活是他们今后社会生活的缩影,如何有效发展人与人之间关系,这需要家长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做铺垫。
2.家庭教育传导社会理念,学生的家庭生活需要教师
生活处处是教育,生活时时是教育。教育存在于生活的点点滴滴,隐藏于生活的时时刻刻。家是学生生活的归宿,学生的家庭生活素养来源于父母的言传身教,家长是学生生活行为的第一观察者。学生的不良习性是家庭教育的软肋,是家庭成长过程中一路携带的,仅依靠家长是无法解决的。教师客观性评价、公正性引导可纠正家庭教育的误区,弥补家庭教育不足,有教师参与的家庭教育才会更加完美。
相关热词搜索: 育人 协同 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