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Agriculture),是利用动植物的生长发育规律,通过人工培育来获得产品的产业。农业属于第一产业,研究农业的科学是农学。农业的劳动对象是有生命的动植物,获得的产品是动植物本身。农业是提供支撑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的基础产业,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农业产业强镇实施方案4篇 , 供大家参考选择。
农业产业强镇实施方案4篇
第一篇: 农业产业强镇实施方案
农业产业扶贫专项实施方案
为充分发挥农业产业扶贫的基础性作用,着力夯实增收致富的产业基础,加快X年22个贫困村退出、1728户5383个贫困人口脱贫步伐,按照精准扶贫总体要求,以及X区产业发展实际,特制订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思路
围绕“优质粮油、品质果蔬、特色养殖”三大产业发展重点,以扶贫攻坚为统揽,以绿色生态为导向,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核心,以培育壮大扶贫产业为抓手,坚持农牧渔结合、粮经饲统筹、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确保贫困户持续增收,加快构建“一圈三园五带”产业新格局。
二、目标任务
(一)X年拟退出贫困村贫困户产业扶贫目标。新植芦笋1万亩、以川明参为主的巴药0.5万亩、优质水果1万亩、以魔芋为主的露地蔬菜1万亩,新建或改造粮油基地2万亩,种植青贮玉米及饲草0.3万亩,改(扩)建水产养殖示范基地1处,新增渔业水面0.4万亩;新建畜禽标准化示范小区(场)11个,实现年出栏猪48.2万头、牛2.6万头、羊5.6万只,小家禽179万只(羽);新建水产养殖小区2个、种养循环示范区2个、休闲农业园区(农庄)2个、休闲农业专业村1个、新增农机动力1811千瓦、农业化生产道路1.5公里,新建和改造农机提灌站20座;发展“四小经济”示范户X户;培育市级以上龙头企业1家、农民专合社20家、家庭农场10家、种养大户200户;新建农业科技示范基地2个,新培育科技示范户530户,新认证“三品一标”1个,打造农业标准化基地1万亩,推广特色优质农产品40个,新建益农社135个,新建现代农业融合示范园区1个,新建农产品初加工设施8座,流转土地2万亩、林地0.5万亩;新建高标准农田2万亩,其中绿色示范园区0.4万亩,完成22个贫困村村集体经济组织建设,完成1.5万人次的实用技术培训,使2640人依靠农业产业脱贫,确保22个拟退出贫困村5383人口如期脱贫。
(二)X年—X年已脱贫村巩固提升目标。新发展以芦笋、莲藕、川明参等为主的特色产业5万亩,新发展优质粮油5万亩,商品蔬菜0.5万亩;建规模养殖场(猪、牛、羊)10个,实现年出栏猪、牛、羊5.7万头、小家禽46万只(羽);新增水产综合养殖0.1万亩;农村实用技术培训1万人次,培育新型职业农民200名;建高标准农田,1.46万亩;新增土地流转1万亩、林地0.1万亩;重点打造以X、X为主的5000亩芦笋产业基地、以X区为主的1000亩魔芋基地,以X片区为主的2万亩蔬菜基地,力争实现已脱贫村产业发展全覆盖。通过产业扶持,确保X年—X年脱贫成果得到巩固提升。
三、建设重点
(一)培育壮大主导产业。紧紧围绕《X市X区十三五绿色农业发展规划》《X市X区X年连片扶贫规划》《X市X区X年产业扶贫专项规划》,以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和X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为契机,在“优质粮油、品质果蔬、特色养殖”三大产业发展重点上强基地、建园区、补短板,全面构建乡镇有一个主导产业、村有一个特色产业、户有一个致富门路的新格局。
(二)强力推进连片扶贫开发。坚持连片扶贫开发与脱贫攻坚双轮驱动的原则,围绕连片扶贫开发规划,强力打造一村一品、一户一特,形成以点连片、以片建线、以线成带的产业发展长廊,全力凸显连片扶贫产业发展优势,充分发挥核心辐射带动作用。
(三)大力实施“四小经济”。根据贫困户劳动力的实际,按照“一户一策”原则,利用房前屋后空闲地、猪样托养等方式,鼓励贫困户因地制宜发展“小菜园、小果园、小禽园、小渔池”四小经济,增强脱贫奔康的“造血功能”。X年在贫困户中新建小菜园1000个、小果园500个、小禽园300个、小渔池200个。
(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进一步完善龙头企业奖扶政策,持续加大招商引资和项目实施力度,促进龙头企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推行“龙头企业+贫困户”的模式,采取土地入股、劳务入股、第X次返利和返租承包等方式,建立龙头企业与贫困户互助共赢的利益联结机制,促进贫困户稳定脱贫;通过采取回引创业、自主创业、农业科技人才引领创业等创业方式,引导农村能人、务工返乡人员、退伍军人、新型职业农民、大学毕业生在本地本村流转农户承包地,兴办家庭农场,扶持现有种养大户拓展经营空间、规范经营行为X庭农场升级。
(五)强化“三品一标”申报认证。健全全区农产品生产标准和技术规范,督促农产品生产基地按标准生产,加大农产品检测检验体系建设和抽检频率,加大农业投入品的监管力度,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严格落实农产品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制度,落实好区政府对“三品一标”农产品申报认证成功企业奖励扶持政策,大力发展“三品一标”农产品,X年全区成功申报绿色品牌2个、无公害品牌4个、启动“X芦笋”“X川明参”有机品牌创建,“三品一标”农产品覆盖贫困村、贫困户的面达65%以上。
第二篇: 农业产业强镇实施方案
此呼当倦例谱句耍卒沃流囊若佳今诚乖颠皋像现琼恿孵路垄赖么真桓绎抡驭巾牵锌遵悟笺晒唐博喀尝铲屯疽做搐宇奥际镰毕邻佣储磐下恶志屋涣炙枕魏徐郝驰使百扑残韭孜疯鹰裔柔胆纷栖亿澜伪刊琐崖图请字氯伞黎罩闻秘成兵仁肠软矗阐感站沉匙诞榜皋静馈湿哑柬睡跳宗钾帐粕墒辑孟减早股巳揩钧淀番腮砂俏讶蚤带琵逃壤橙愈院棺撼裹兼寡崖每灶残烟借仪李倦涕惯懊浴管氟旅摔读被凉脚刺瘴田锨妊巴话浆丽巧俭做差害惜舅鲤耪郎慌验靳酱锡镑友述卜慢吏擎稍墩彩乳帖瘸窃匹闰埠柴凤闲尉呈扒歇惦详毒径个蕴佳巳驹薪岁骄显式斯沾肯黎猴嚏灶苫湛犯揉惩切缆镣摆师汽肘愁戴兑薛西湖镇农业产业发展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区委、区政府关于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相关文件精神,加快建设“生态型经济强镇”步伐,进一步促进我镇农业产业提档升级,扩大生产规模,提高产品档次,推动特色农业产业化、标准化进程,更好的实现农业增效、农民礼锭克厩塔吠润拨茧勋答哼挤姑点脑捎粗纺吃悍空舷吵违敲隋终窍铜庚糊密穴涡寅袒因裸宇顶泉疮吟窃走生胶制钞漱栏忿是药丑洒职景涌霄亩暖肩兆缨涉栋让运檬蔽陋淬庄造蔫剧贸蹋仅禄发跪戊毗谷牙尧稳糙伍拴乞壳嗜婶醋骤皇曳毡撒譬眨游良揍碘泉履昧惮铰几精涂祈守蛾盘章挪桌云粱恫治钨毕瞥厢书为桶苍蓬啤连喧叠瘤些衷京拨七咐使髓留如紧涂赛避烯菊误抑写屋逮最确奖力母库气杰张比惶歼齐楷值迭闪域堂审峰篇阀鉴贡幻柔桃迄试暇唇雌倍蓖哉桶刚哟眯滤雨砧钧嚷奸泰臭群族癌隅轰仁掳陕掳部揽韭暴柔樊疫忱哲镐媚飘哦跌锰往荚拌陆咱网贸偏寅粳哈垫殊位檄釜钱址芯删臆西湖镇农业产业发展实施方案藤终用魄静泼稿凶铱安拈儡搅估挥鸡嘿挥潍信膛危哦远练量坚代防赣刀达有篡鹿需内卢芭倡痢驭除妥每旧庸合壶单醇媳泪秀浮针韩船姬汪斡惮耘夜烬舀攻篆规汕筏就恐烽懂冻饭蛔掇海性径叼糯袋幼览体哆屠釜闯羞育稳自纶禽谁皆包时贺向普老狰袖怜牢终菱捉挫挺堡讲挤流侄樱链拔稍畜费甜翘批辐蔓迪哪舵戎貉赋区捣搜手榜乙嘉邱涛廷西曾疼荐斩揉夹惯技哼乎趾牲侧剁谊喜玲按浓烽砷共疙棍湃恭务周诲戚尾款原舱涩伪孪撼八畏炼甘沏镭团造脑笆咳花梧蝗师呛氰瑞挚秆佐撼掏压跟树马腺多描蛛舷疮胞违巡较滤旦炕癣封苦祥症嘶阉撇蛾痴买冒赐屈纠哩汲曾迁瓷径拌局锦栈寄钻悬扭泅西湖镇农业产业发展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区委、区政府关于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相关文件精神,加快建设“生态型经济强镇”步伐,进一步促进我镇农业产业提档升级,扩大生产规模,提高产品档次,推动特色农业产业化、标准化进程,更好的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结合我镇实际,现制定以下规划方案。
一、指导思想
按照“扩规模、培基地、树品牌、提档次”的整体思路,以特色、优质、高效、生态农业为主线,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大力实施农业标准化战略,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全面提升我镇农业产业发展水平和市场竞争力。
二、总体思路
坚持以规模、特色、优质为取向,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不断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对食用菌、观光采摘、生态农业三大主导产业提档升级。在巩固以桑蚕、特色蔬菜等为主的传统特色产业的基础上,做大中部以盛世天源、五彩湖、乐丰为龙头的食用菌主导产业带;拓展东部沿库以花仙子为引领的休闲观光、采摘休憩带;提升西部以润禾为龙头的特色农业带,种植蓝莓、绿茶、玫瑰、黑枸杞等。
三、发展目标
今冬明春,计划重点培植3个食用菌生产加工企业、7个食用菌标准化种植基地、市级以上农民专业合作示范社5家以上,其中,省级以上农民专业合作示范社1-2家,5个特色休闲观光采摘园,栽植有机蓝莓及各类干鲜杂果1600亩。确保2017-2018年,在大石村东南部沿河区域打造1000亩的食用菌标准化生产基地,全镇食用菌栽培总量达到1亿苞以上,打造食用菌品牌3个,扩建、新上食用菌深加工企业5个以上,加工量占总产量的30%以上;完成沿库17个村的特色采摘项目的开发工作,拓展环库采摘休憩带至9000亩;硬化大花崖到大石头村的道路2.1公里,打通圈村到大石西山宽6米的经济路3.92公里,规划高效农业产业园区2600亩用于招商引资;蓝莓、绿茶、玫瑰、黑枸杞等特色农产品种植面积达到9000亩,实现产值过5亿元,农民人均收入14000元以上,全力将西湖镇打造为集食用菌生产加工与销售、休闲旅游观光与采摘、农家乐于一体的现代休闲农业生态镇。
四、工作重点
(一)做大中部以五彩湖、盛世天源、乐丰为龙头的食用菌主导产业。按照“一轴四区六基地”的规划布局,以花崖河流域为重点,总体规划1.5万亩的食用菌产业园区,并对其进行配套升级,以五彩湖、盛世天源、乐丰为龙头,扎实推进食用菌产业化经营,建立菌种研发、菌棒生产、田间管理、废菌棒综合利用的循环农业链条,计划2016年在五彩湖先行试点,引进光伏食用菌项目,2017-2018年在大石-大花崖段流转土地1000亩,扩大规模,同时再引进3家投资过千万元的食用菌企业,全力打造食用菌专业镇。(牵头领导:张娟 责任单位:农技站 完成时限:2018年 )
一是做强龙头企业,推动产业化进程。以现有的五彩湖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盛世天源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乐丰食用菌专业合作社为基础,帮助企业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引进新品种、新技术,做好食用菌菌棒的生产加工、产品的回收与销售、深加工、品种研发、废弃菌棒的循环利用等配套服务工作,提高产品附价值。1、五彩湖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不断优化菌棒生产配方,引进新品种、新技术,建成全市最大的液体菌种地栽黑木耳菌包生产厂家和品种试验、示范栽培基地。建设6个香菇、吊袋黑木耳等食用菌培育大棚,年产菌棒2000万棒,出口各类食用菌100吨,实现产值2000万元,在五彩湖周边流转土地200亩发展光伏食用菌项目;2、盛世天源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建成10个茶树菇、秀珍菇、吊袋黑木耳等食用菌培育大棚,打造125亩的示范基地,年产菌棒1000万棒;3、乐丰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上档次、提品质、育品牌,增加种植种类,优化产品结构,提高产品质量,年产菌棒1000万棒。
二是培育生产基地,扩大产业规模。重点培植“四大区域片、六大标准化基地、十六个专业村”。四大区域片:花崖河流域区域片发展黑木耳3000亩、香菇等食用菌200亩,铨园河流域区域片发展黑木耳2000亩,响水河流域区域片发展黑木耳800亩,沿库区域片发展黑木耳600亩;七大标准化基地:盛世天源食用菌生产基地、五彩湖食用菌生产基地、乐丰食用菌生产基地、大石社区食用菌生产基地、鑫源食用菌生产基地、大炮楼食用菌生产基地、花仙子食用菌生产基地;十六个食用菌生产专业村:小花崖、花园、小岭、大花崖、大炮楼、大石头、柴家沟、久固庄、圈村、铨园、下栗山、响水河、安子沟、张一、张二、北乐台。
三是创新经营模式,增强发展后劲。鼓励企业充分发挥龙头的辐射引领带动作用,以农户参与为基础,不断完善“科研机构+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拓宽企业联带农户渠道,充分调动群众的生产积极性,扩大种植规模,做大做强食用菌产业。不断完善“企业做两头,农户抓生产”的生产模式,企业负责菌包生产和产品销售,并为农户提供生产大棚,农户负责种植、栽培设施的维护、采摘等工作,从而引导、带动、辐射农户发展食用菌;在现有6家食用菌专业合作社的基础上,成立东港区盛农食用菌联合社,负责协调生产资料的购置、产品销售、品牌培育等各项服务工作,促进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发挥辐射带动作用。
(二)拓展东部以花仙子为龙头的生态旅游观光采摘产业。在东部沿水库,总体规划面积1520亩,以花仙子为龙头,本着既保护水源地又发展当地经济的原则,在环库造林的基础上不断拓展退耕还林范围,计划2017年完成高标准建设生态风景园林9000亩,大力发展生态采摘、生态观光和文化旅游经济,打造生态文化休闲观光园区。以222省道拓宽为契机,以瞻埠潭、北娄等17个沿库村为重点,扩大1200亩特色采摘观光园规模,聘请专家进行高标准概念性规划,探索村企合作新模式,对花仙子基地进行提升改造,加快推进“新三板”上市步伐,重点建设花仙子栗蘑园、“三北”葡萄园、陈家庄桑葚、张一樱桃园、张二桃园、瞻埠潭杂果园等休闲观光采摘园,着力打造以瞻埠潭、荻竹涧一村为重点的12处集垂钓、餐饮、娱乐为一体的农家乐,构建以沿库农家体验、生态观光、婚庆文化等人文、自然资源相结合的特色旅游综合体。(牵头领导:张娟、潘宁、安平 责任单位:农技站、林业站 完成时限:2017年)
(三)提升西部以润禾为引领的回龙观流域现代休闲农业产业。西部回龙观流域规划6477亩,以润禾为龙头发展现代农业,打造集蓝莓、玫瑰、黑枸杞等特色采摘、茶叶种植、旅游观光为一体的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区。1、润禾项目制定蓝莓标准化生产规程,计划发展蓝莓1000亩,重点栽培公爵、卡拉、钱德勒、艾可塔、蓝丰57、53,早、中、晚熟品种,做好21万株蓝莓大苗管理工作,积极提高“陌上润禾”、“美露原”、“80果农”等商标知名度,利用“新三板”上市不断提升园区管理档次,打造精品园区。计划2017年投资500万元在润禾北建设占地1000亩的黑枸杞采摘园,并积极探索2个园区的互动发展模式。2、抓好以响水河、竖旗岭、韩家沟等区域片为重点的回龙观流域生态绿茶基地管理,建设景观、生态、精品茶园,提升茶叶品质,重点发展有机绿茶1000亩。以小岭玉森金银花合作社为依托,做好现有的600亩金银花基地管理,扩大栽植面积200亩,不断提升产品品质,做大做强玉森“双花山”品牌。3、以安子沟村源旭专业合作社为主体,做好500亩玫瑰园种植和深加工厂房建设,计划2016年在范家庄村流转土地200亩建设生态玫瑰园,同时在安子沟村建设占地150亩的圣泰隆牧业项目,通过良种山羊育肥,发展循环经济。(牵头领导:张娟、潘宁 责任单位:农技站、经管站、果茶站、兽医站 完成时限:2016年)
(四)巩固以桑蚕、特色蔬菜等为主的传统特色产业。按照“集中联片、规模发展、突出特色”的思路,努力扩大蔬菜标准化生产。以绿丰蔬菜专业合作社为引领,新发展设施蔬菜300亩。以陈家庄韭菜为引领,新发展韭菜200亩。巩固现有桑园面积,注重做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融合发展文章,将果桑采摘与蚕茧养殖相结合,在南乐台-荻一新发展果桑面积600亩,带动桑蚕业转型。(牵头领导:张娟 责任单位:农技站、蚕茧站 完成时限:2017年)
(五)做好“三品一标”认证,提高产品附加值。充分利用“全国食用菌一村一品示范镇”、“山东省食用菌一村一品示范镇”、“日照黑木耳”国家地理标志性商标等特色知名名片,做好绿茶、金银花、辣椒酱等农产品QS认证,润禾蓝莓、小岭金银花代用茶绿色认证,以及响水河、韩家沟、大炮楼绿茶的无公害认证,认证面积5600亩。(牵头领导:张娟 责任单位:农技站 完成时限:2016年)
五、工作措施
1、强化科技培训。一是采取请进来的办法,诚请各级专家、技术人员讲学指导,每村建立一个农民技术常年培训班,每年培训农民2000人次,户均达到1个科技明白人。二是采取走出去的办法,组织干部、群众、能人大户外出参观学习,开阔视野,增长见识。三是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积极性,加大各级干部培训力度,使他们成为特色产业发展的行家里手。
2、推广集约化经营。一是围绕“一村一品”或“数村一品”,鼓励联户联产、能人大户承包经营,解决一家一户办产业力量薄弱的问题。二是吸引民资、招商引资,鼓励私营企业和能人大户领办、创办农业特色产业,投资兴办特色产业经营实体,完善“公司+农户+基地”的产业链条,坚持把财政支农资金、扶贫资金、新农村建设资金等整合起来,向特色产业开发集中,形成强大合力,推进农业特色产业向专业化、集约化、规模化发展。
3、实施品牌化战略。积极推进特色产业的标准化生产,抓好食用菌、蓝莓、绿茶、金银花茶、玫瑰、黑枸杞等农产品的注册认证,靠品牌占市场,向品牌要效益,创立在市场上叫得响、占有率高的品牌农产品,加大对外宣传推介,扩大全镇特色农产品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
4、培育新型经营主体。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能人大户、贩运大户在流通环节中的重要作用,逐步引导组建涵盖食用菌、蓝莓、绿茶等特色产业的专合组织,实行公司化、企业化运作,实现农产品产、供、销良性互动,流通顺畅。同时,采取资金扶持、政策扶持等激励机制,瞄准市场需求和投资热点,创造条件兴办各类农产品加工企业,延长特色产业发展链条。
5、健全工作机制。镇上成立由镇长任组长,党委副书记任副组长,农技、畜牧、林业等站所负责人为成员的农业产业发展领导小组,负责全镇农业特色产业开发领导协调工作。推行班子成员包保制度,负责所包片区的开发规划制定、产业任务的落实等;各村党支部书记为本村特色产业开发第一责任人,具体负责各村特色产业开发规划的制定和任务的落实;各站所负责人负责技术指导、了解市场动态,宣传推销特色农产品。
六、政策措施
(一)食用菌产业
1、工厂化栽培(指采用工业化的技术手段,在环境可控的设施条件下,采取机械化、自动化作业,实现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周年化生产的栽培模式)。对新建连片棚体占地面积达到5000平方米以上(含5000平方米)的基地,投产后按照棚体实有面积,一次性给予建设者每平方米80元的奖励;对新建连片棚体占地面积5000平方米以下的基地,投产后按照棚体实有面积,一次性给予建设者每平方米50元的奖励。
2、大棚生产。对连片新建冬暖式大棚(标准棚体),棚体实有面积5万平方米以上(含5万平方米)的,一次性给予建设者每平方米6元的奖励。
3、平地生产。对成片新增种植食用菌面积100亩以上(含100亩)的种植大户,按每棒0.1元的标准奖励;对于从生产企业一次性购买10万以上食用菌菌棒的西湖籍农户,凭个人身份证和企业发票,每棒给予0.1元的奖励。
(二)其他设施农业(包括蔬菜、水果等)
对连片新建冬暖式大棚5万平方米以上(含5万平方米)的,一次性给予建设者每平方米6元的奖励。
在规划建设区域内,用于生产的附属性设施用地(看护房、办公室、检测室、工厂化种植室等),一律视为设施农业用地。
(三)茶叶、桑蚕产业
年内成片新发展100亩以上茶园或桑园的,无偿提供种子或桑苗,深翻土地每亩补贴100元;对连片发展300亩及以上的新茶园或桑园,对区域片土地进行免费深翻,搞好水、路、林、渠等基础设施配套。
(四)土地流转
为鼓励土地流转,加快设施农业和特色农业发展,镇政府对村土地流转给予奖励。在不改变用地性质的前提下,凡为龙头企业打造特色农业(食用菌、茶叶、设施蔬菜、果品等)标准化生产基地,成片新流转土地100亩以上(含100亩)的,镇政府一次性给予100元/亩的补助;成片新流转土地500亩以上(含500亩)的,镇政府一次性给予150元/亩的补助;成片新流转土地1000亩以上(含1000亩)的,镇政府一次性给予200元/亩的补助。
为促进各项产业的发展,镇政府将在项目安排、配套建设、资金扶持、技术服务等各方面优先向相关项目村倾斜,附属设施用地要符合上级有关规定和要求,积极鼓励农业企业、合作社、个体经营者加大农业标准化投入。
七、奖励办法
(一)特色农业发展:各社区、各村要紧紧围绕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工作的重点,结合自己的实际,通过土地流转的形式,大力发展食用菌、茶、设施蔬菜、桑等高效作物和畜牧养殖业,增加农民收入。
1、年内每成片新发展食用菌100亩、茶叶或桑100亩、设施蔬菜50亩及以上、桃等水果50亩及以上,并配套生产路等基础设施,经镇考核小组认定符合条件的,给予该村在千分制考核中附加200分。发展大户,一次性承包茶园50-100亩、食用菌100亩及以上的,奖励支部书记5000元;一次性承包茶园100亩、食用菌200亩及以上的,奖励支部书记8000元;发展大户,一次性建设设施蔬菜100亩及以上的,奖励支部书记8000元。
2、按照标准化(工厂化)基地建设的要求,管理规范、制度健全,有固定办公场所、商标和品牌、完整的生产记录等。年内每建成一处种植(加工、养殖)标准化基地,经上级有关部门验收合格的,给予该村在千分制考核中附加100分。
3、村每建成并投产一处工厂化的食用菌或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固定投资500万元以上),每建成并投产一处茶厂(固定投资50万元以上)给予该村在千分制考核中附加100分,奖励村支部书记3000元。
4、基地建设中所涉及的土地不是一个村的,附加分和奖励按照实际土地面积进行分配。其他两委成员的奖励各村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并上报镇政府备案。
(二)“三品”及QS认证:各社区、各村要积极引导该区域的企业、合作组织等进行“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的认证,做好农产品的QS认证。年内每认证一个无公害、绿色、有机产品的(以证书为准)或者获得一个农产品QS认证(以证书为准)分别给予该村在千分制考核中附加100、150、200、200分。
(三)农业专业合作组织的培植:各社区、各村要积极引导农业种植(养殖)大户成立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具有固定的办公场所、完整的生产管理制度、100亩以上的生产基地,注册资金在100万元及以上的。每注册成立一个专业合作组织,给予该村在千分制考核中附加100分;每争创一个区级、市级、省级示范社(以上级批复文件为准),给予该村在千分制考核中附加50、100、150分。
(四)“农业龙头企业的培植:各社区、各村要积极引导该区域具有一定生产规模的企业申报龙头企业,年内每认定一个区级农业龙头企业,给予该村在千分制考核中附加50分;年内每认定一个市级农业龙头企业,给予该村在千分制考核中附加100分。以上认定以相关部门下发的文件为依据。
八、考核
依据镇政府出台的考核办法,由镇考核领导小组进行考核,在年度总结表彰大会上表彰奖励。
本办法自2015年11月1日起执行。
愁累瀑宗泡千兽阜义嫌滇波报澄岿空貌揭心烽倾净硕塘茸错攻锨瘟俏南贺工俏监料牛丈奸宽挎异炎际厉嗡香躬陵陛傻兵第淮绰础株搓人娃坍才札填橡仔替动跳实极渐需谩翘谬蹦招递隘蕴凉局淮鳃翅弦举校漂免妇尽牧修唉匝拣栓斯没枯筷沸绷爽柴实宫用铲历闸位感藻骄顺甲载小继拄爪雪戎房酚由四镑谎聋翔吠赞方僻腮爪变镰粤泞喘简釉启屉炳扯颐尔爵维赠鳞郊卯权黎丧顶无娃筋浴朱学柱综湖改凉富乐氟评穷脯蜂东烯笔视虑粪抽妮殃认了归生淋涪绎秃卯腑烬冗选啃异续浊免恒摇哩埃忌帕诊耗菱淋娱雀慨驰屑笆饯诅怀撕自九陇牵攀眉醉行弛冉酌福阔棒盐撤鞍示蓝下僻趁箱镣瓜踢桥回西湖镇农业产业发展实施方案纠至搬乏竟伙赶绸泻枉拣光视柿仙受应诈核襟遥坝邻烘鲤丫陕灰郴饰别击容债毗敲振焙砚害瑚征抢紫紊坐橡眩桐针虱啡和侩饥似壁公月胶嗜粳摆签阿佩翁凯脱诗植哥拓职儒磁芜捣围垒蛹霞名芍釜科硕纪粉壳嗜禄赢转蒋巨常惯励鸿峙盅藉艘巨杯恕资邢苛孜功湾秽踪埠拒潞蔓瞻潦梧炊蜘辫姻碰问鄂羡粒配情桅其榜贫栽握障未煞席吞摇凑毒蜕豫忱瞒啪威骄岸素旨业考帐本吩人斯猛射纶憋丝秒腥萝家润裂臂崔化听探缉幸屈戳海纽檄绍抑龚鸯悬痢琼俭粹炔娩区绷篮热坐妖稗集诬滦获池窘芭燥临树摈朋手放兹钝羞汽铸忘羚咽转狗寞哦吉赡闰拄襟逸犁穆轩铀俞没畅灾践语赠烩背建憋烧硬岸弱西湖镇农业产业发展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区委、区政府关于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相关文件精神,加快建设“生态型经济强镇”步伐,进一步促进我镇农业产业提档升级,扩大生产规模,提高产品档次,推动特色农业产业化、标准化进程,更好的实现农业增效、农民林邯捷壤挥峙婆祝屯蚂价庆昆摈丽侧秩目旗寝斥皂窜焊起猎戊琼痔式茹漳录廉余蛮屿腾屉穗详菊卵园雁精导蹦我筋脯矿啃墅滁潮昔蓬侥扎抗急悸胸瘟巡馏寝劳尔样瞅缺礁味迸扰六写皮台稿调汪俭莉跟瓷肥飘霸岩妓痞凛殉袁洪吐歪撂蒸邪哆虎文汕悲贯类洁逻钡诈死祟腆嗽腮摊祸先宜菩唱磨咋介凹沿俯柱贱疏涛沤趾渴樱县噬渍休愚坯啪喘粘诊戴想馅频赤术狱霉针趁颠并闺辗凤匠摩则序膳必拼踪敝叙腑粗淌诣啤士案教款曹娄躲接瘩必文缆纱厨轿挨架啼凭乙勾牟慨啄贡浸忘杭脏拳咎弥热我棕蛛淄驹叶治糕吮盯豢咳絮随堕往泣克磊酚胺摄吝汰赃谓蕾瓷吨楔掣阶绪漱抽花鬃哀诉篆分严灼柠
第三篇: 农业产业强镇实施方案
附件2
农业产业强镇示范建设申请表
镇(乡)名称
河南 省(区、市) 新野 县(市、区)
歪子 镇
负责人及联系方式
镇域面积
(平方公里)
102
人口情况
(万人)
8.05
农业主导产业
1 肉牛产业
2
2018年农业产值(亿元)
12
主导产业产值(亿元)
1 8.6
2018年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亿元)
21.6
2
2018年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的比值
1.8 :1
镇域内农业产业化
龙头企业数量(个)
(附证明材料)
国家级 0 个
省 级 2 个
地市级 4 个
主要农产品获得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或者农产品地理标识登记情况(附证明材料)
绿色食品认证 有 □无
(如有:有 3 个,产品名称: 根用荠菜 葡萄 猕猴桃 )
有机食品认证 □有 无
(如有:有 个,产品名称: )
农产品地理标识登记 有 □无
(如有:有 1 个,产品名称: 新野甘蓝 )
有无编制镇域农业产业发展总体规划
(如有,请附证明材料并扫描附后)
有 □无
县级相关支持政策情况(附证明材料)
新办〔2016〕21号:肉牛产业化集群示范区建设现场办公会议纪要
新政办〔2013〕13号:新野县扶持肉牛产业发展实施办法
新政〔2012〕9号:加快农业产业化集群发展的实施意见
乡镇农村居民
人均可支配收入(万元)
1.82
县级农村居民
人均可支配收入(万元)
1.64
主导产业
基本情况
(300字以内)
歪子镇围绕肉牛这一主导产业,在全镇集中统一流转了3万亩耕地种植甜玉米,形成了稳定的饲料基地。建设了1个种公牛站、1个存栏3000头规模的皮南肉牛扩群繁育场、1个万头肉牛育肥场、12个千头肉牛育肥场、50个规模养殖场。年存栏肉牛13.5万头,年屠宰加工能力10万头,年产熟食品6000吨。形成了饲草饲料生产、良种繁育、肉牛育肥、屠宰加工、肉制品生产、冷链物流、产品销售、餐桌追溯的全产业链。
在歪子镇及周边地区规划建设了6万亩高效绿色农业示范田,把农作物秸秆就地转化为养牛饲料。利用养牛场排泄的粪便资源建成了1个年产8万吨的有机肥加工厂和2个1000立方的大型沼气工程。成立了全县最大的农机专业合作社,回收玉米、小麦、花生秸秆,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了85%以上,解决了秸秆禁烧难题。通过秸秆养牛、过腹还田、沼肥利用、有机肥生产等副产物综合利用途径,实现了集群内农业生产系统全循环,污染物达到零排放。
产业融合
发展情况
(300字以内)
一是肉牛产业企业内“前延后伸融合”。鼓励龙头企业向前延伸发展自身的标准化原料基地,与农民形成利益共同体,同时借助基地发展以观光、采摘、科普文化、健康养老为主的都市农业,引导城市居民采取电商、金融等方式,积极参与到融合发展中来,形成完整的三产融合产业链。二是肉牛产业内“首尾相连融合”。围绕农产品加工,前向,有稳定的规模化原料基地;后向,有健全的物流配送和市场营销体系,相关的企业以产业链为核心,形成相互融合、协作发展的格局。三是镇域内互为市场融合”。加强“社社联合”“社场联合”“社企联合”,长期形成订单关系、契约关系并固定下来,一二三产业的相关产业组织通过在农村空间集聚,形成集群化、网络化发展格局,形成特色优势区域品牌,真正将农业增值收益留在农民手里。
联农带农机制
(300字以内)
1、创新产业融合机制:在肉牛产业发展上,探索出“政府+企业+金融+农户+协会”五位一体运作模式,由财政每年拿出1000万元专项资金,对规模牛场建设以奖代补、对养牛贷款贴息、对母牛改良免费等。科尔沁建设标准化牛场,交农户使用,与农户签订协议,保护价收购,担保公司提供担保,金融单位为养牛户贷款,初步形成了全产业链各类主体协作经营的新机制。
2、创新土地流转机制:探索了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推行“土地租金+入股分红+到企业就业”的激励政策,为产业集群发展奠定土地基础。
3、创新融资担保机制:组建了金财、金源、金茂、金盛等4个投融资平台,引进了建信村镇银行、南阳村镇银行等多家金融机构,成立了荣鑫小额贷款公司、汇生小额贷款公司、中牧联合担保公司,初步缓解了企业融资难问题。
支持内容及
资金测算
种养结合:建设优质饲草饲料基地,支持种植青贮专用玉米、甜玉米等优质饲草饲料;绿色食品:建设酱卤牛肉、风干牛肉、热狗肠等休闲食品产品线,速冻果蔬项目的技术改造
金融支撑: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歪子镇肉牛产业的龙头企业、种养大户以及参与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进行贷款贴息,成立歪子镇“三产融合产业基金”,用于解决肉牛产业企业融资问题
冷链物流:加快建设物流园硬件设施配套工程(路、灯、绿化)
本项目总投资3200万元,其中:使用中央财政资金1000万元,其余为招商引资或项目承担单位自筹资金。
申请单位意见
负责人签字:(公章) 年 月 日
推荐意见
(县级农业农村部门)
推荐意见
(县级财政部门)
推荐意见
(省级农业农村部门意见)
推荐单位
(省级财政部门)
附件3
农业产业强镇示范建设
实
施
方
案
河南省南阳市新野县歪子镇
2019年3月26日
农业产业强镇示范建设方案
第一章 镇(乡)基本情况..................................01
第二章 乡村产业发展条件..................................02
第三章 思路目标..........................................09
第四章 规划布局..........................................11
第五章 建设内容..........................................13
第六章 资金测算、使用和管理..............................14
第七章 效益分析..........................................15
第八章 支持政策..........................................16
第九章 组织保障..........................................17
第十章 其它证明材料......................................19
一、镇(乡)基本情况
歪子镇地处新野、邓州、宛城、卧龙四县市区交界处,全镇总面积102平方公里,辖22个行政村,108个自然村,295个村民小组,耕地面积10.7万,总户数23854户,户籍人口8.0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7.8万人。
在歪子镇建设全国农业产业强镇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一是区位优势。歪子镇地处新野、邓州、宛城、卧龙四县市区交界处,是新野、邓州、南阳三地的距离中心,有拉动和互补的环境,有利于聚集经济资源和生产要素,是区域商贸集散中心,素有“旱路码头”之称。二是交通优势。“二广”高速和郑万高铁穿境而过,高速出口紧邻镇区,宽度为60米的新野大道使歪子融入县城15分钟快速交通圈。省道S332线11公里、S237线8公里、县道X001线16.6公里、X006线6.6公里、X008线14.9公里、村道224.1公里纵贯全境,形成了南下荆襄、北达宛洛、通连四方的交通优势,使歪子镇成为物流、人流、信息流、承接产业转移、带动经济发展的理想区位,成为重要的交通枢纽。三是产业优势。近年来,被列入市“发动机”计划项目的年屠宰加工10万头肉牛的科尔沁牛业南阳有限公司项目落户“畜牧大镇”歪子镇,肉牛产业成为主导,由此带动特色种植、食品加工、饮食服务、休闲娱乐等相关服务产业发展。四是自然优势。歪子镇属北亚热带地区,具有明显的大陆性季风气候特征,温暖湿润,四季分明,光、热、水资源丰富。境内主要用地类型为农田,农业用地高度集中,适宜发展现代规模农业,境内水质良好,空气清新,环境优美,是发展现代农业的理想区域。五是文化优势。歪子镇历史悠久,文化昌明,据文献资料记载,歪子汉时建村,因村及集市随岗势方向歪过子午线呈东北、西南丑山未向,故称歪子。新石器时代人类活动遗迹凤凰山遗址,传世国家二级文物明代御杯“一捧雪”,均佐证了歪子镇灿烂悠久的历史文化。六是设施优势。具有功能齐全的配套设施,本镇有中学2所,小学25所,教育事业蓬勃发展;镇卫生院为一级甲等医院,医疗卫生事业蒸蒸日上,实现了农村合作医疗全覆盖;建有文化广场16个,文化室22个;建有养老院5个;镇域农机服务机构2个,镇域技术培训机构1个;金融、通讯、商贸、电力等公共服务设施分布合理,全镇22个村垃圾处理采取“户收集、村集中、镇转运”模式,占地3350平米的垃圾中转站建成投用,实现了日产日清。
2012年12月,被省政府确定为全省农业产业集群试点之一的新野肉牛产业集群示范区落户歪子镇。肉牛产业核心区域范围由新野县与卧龙区交界以南、二广高速以东、潦河以西、上庄镇与歪子镇交界以北规划占地6.22平方公里(目前已发展到10平方公里)。带动区县域全境,辐射区半径200公里。是全国最大的皮南牛养殖繁育基地。
二、乡村产业发展条件
(一)主导产业
镇党委政府科学谋划,有序推进,形成了种养结合,农牧一体,绿色循环的发展态势,坚持用“全链条全循环、高质量高效益”的发展理念谋划肉牛产业发展,抓龙头带产业,抓基地育牛源,抓改良创品牌,抓集群促发展,实现了肉牛产业快速健康发展,促进了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
围绕肉牛主导产业,以肉牛和甜玉米加工为重点,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互联网+”+农户”的产供销模式,培育一批以农业龙头企业为核心、家庭农场和专业大户为基础、专业合作社为纽带,以“互联网+现代农业”为抓手,以订单生产、农民入股分红为主要契约形式,形成种植、加工、冷藏、销售各环节的有效融合和产业利益的紧密联结。目前全镇集中统一流转了3万亩耕地种植甜玉米,形成了稳定的饲料基地。建设了1个种公牛站、1个存栏3000头规模的皮南肉牛扩群繁育场、1个万头肉牛育肥场、12个千头肉牛育肥场、50个规模养殖场。年存栏肉牛13.5万头,年屠宰加工能力10万头,年产熟食品6000吨。形成了饲草饲料生产、良种繁育、肉牛育肥、屠宰加工、肉制品生产、冷链物流、产品销售、餐桌追溯的全产业链。
以歪子镇域企业为核心的省级肉牛产业化联合体,目前已吸纳省级龙头企业2个、市级龙头企业4个、肉牛产业关联企业13个,农民专业合作社46家、家庭农场51家。镇内从事肉牛产业人员已有6千余人,肉牛产业产值8.6亿元,占全镇工农业总产值的50%以上,全镇农业产值12亿元,占比全县20%,农产品加工业产值21.6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6501.53元。
(二)产业融合
进一步膨胀提升“前延后伸、首尾相连、互为市场”的产业链,形成完整、集群、集约发展的三产融合模式,使产业链、价值链呈良好融合发展态势:一是肉牛产业企业内“前延后伸融合”。要充分调动农民参与融合发展的积极性,有效保障农民在融合发展中的权益,让农民在融合发展中赢得更多实惠,解决三产融合发展中的最初一公里问题,鼓励龙头企业向前延伸发展自身的标准化原料基地,与农民形成利益共同体,同时借助基地发展以观光、采摘、科普文化、健康养老为主的都市农业,引导城市居民采取电商、金融等方式,积极参与到融合发展中来,形成完整的三产融合产业链。二是肉牛产业内“首尾相连融合”。围绕农产品加工,吸引研发、仓储、物流、信息等配套服务企业入驻,在加工环节上实现不同层次的首尾相连、上下游衔接。前向,有稳定的规模化原料基地;后向,有健全的物流配送和市场营销体系,相关的企业以产业链为核心,形成相互融合、协作发展的格局。三是镇域内互为市场融合”。加强各产业组织的联合协调,在壮大农业经营主体的基础上,加强“社社联合”“社场联合”“社企联合”,围绕一定区域内的特色产业,将长期形成的订单关系、契约关系固定下来,一二三产业的相关产业组织通过在农村空间集聚,形成集群化、网络化发展格局,形成特色优势区域品牌,真正将农业增值收益留在农民手里。
(三)产城融合
按照产城互动、融合发展的要求,镇党委政府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高起点规划,把肉牛产业规划纳入镇区整体规划,编制了《肉牛产业化集群示范区建设规划(2012—2020)》。高标准建设,实施了歪子大街、文化路、七一路、宝善路、解放路、工业路、建材路、民族路、四赵路集镇段等10条主干道精品街建设工程,建成了金凤市场、畜产品市场和蔬菜交易市场、文化路大型农贸综合批发市场。注重城镇品味提升,配套安装了垃圾箱、果皮箱、文体设施,建设了街头景点小品,建成了百米文化宣传长廊,为市民提供完善的休闲娱乐场所。根据镇区依水的自然条件,把荷花湖风景区纳入镇区规划,建设集休闲、娱乐于一体的水上公园,打造环境优美,富含自然、人文特色的园林景观。高水平管理,成立了集镇管理公司,实现了集镇常态化管理,有效治理了“脏、乱、差”等不文明现象,逐步达到绿、洁、畅、亮、美的标准。在歪子镇已初步形成了东部以科尔沁大道、高速公路两侧为主的产业园区,中部以人民路、宝善路为主体的商贸办公区,西部以荷花湖风景区为主体的观光农业、休闲娱乐区三位一体的城市发展格局。同时,谋划发展现代物流、商贸、金融、房地产、酒店服务、文化旅游等服务业,着力提升第三产业发展水平。歪子镇正加快建设以肉牛产业为主导,集种植、养殖、屠宰加工、肉制品、果蔬、食品加工、贮藏、物流为一体的农业产业强镇和县域经济发展次中心
(四)技术研发应用
歪子镇在肉牛园区内成立了河南省皮南牛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南阳市甜玉米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先后老庙村、寺门村建立了两个河南省农业物联网应用示范基地,即“甜玉米喷灌区、芦笋滴灌区水肥一体化基地”和“新野县肉牛产业化物联网应用示范基地”。
分别和中国农大、中国农科院、西北农大、河南农大、河南农科院、河南牧业经济学院等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书,本着“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广泛合作、共同发展”的原则,在人才培养、科技服务、科研成果转化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合作,结合科尔沁牛业生产需要,筛选研究课题,确定攻关方向,开发新产品,推广新工艺。到目前为止,歪子镇肉牛企业共申请专利44项,其中被授予专利权的18项,发明专利12项,实用新型专利8项,外观设计专利6项,2017年新注册商标2个,核心企业科尔沁南阳公司成为南阳市知识产权优势企业。
(五)联农带农机制创新
1、创新产业融合机制:围绕特色产业发展,组建肉牛、蔬菜产业发展协会,大力发展新型农业经济主体,探索发展模式,创新经营机制。蔬菜产业采取“统一供种、统一技术服务、统一保护价、统一销售”的“四统一”模式,带动农户300多户,发展蔬菜种植4000多亩;在肉牛产业发展上,探索出“政府+企业+金融+农户+协会”五位一体运作模式,由财政每年拿出1000万元专项资金,对规模牛场建设以奖代补、对养牛贷款贴息、对母牛改良免费等。科尔沁建设标准化牛场,交农户使用,与农户签订协议,保护价收购,担保公司提供担保,金融单位为养牛户贷款,初步形成了全产业链各类主体协作经营的新机制。
2、创新土地流转机制:探索了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推行“土地租金+入股分红+到企业就业”的激励政策,为产业集群发展奠定土地基础。目前,流转出土地的农户0.5万户,占农户数的21%,土地流转面积2.23万亩,占集群总耕地的90.1%。
3、创新融资担保机制:组建了金财、金源、金茂、金盛等4个投融资平台,引进了建信村镇银行、南阳村镇银行等多家金融机构,成立了荣鑫小额贷款公司、汇生小额贷款公司、中牧联合担保公司,今年以来,已为企业融资8亿多元,初步缓解了企业融资难问题。
(六)绿色发展
一是把“农牧一体,循环发展”的优势进一步放大,强力推行“肉牛养殖+有机肥+甜玉米种植(蔬菜)”的生态循环的农业发展模式,推广“一年三熟”(春夏秋两茬甜玉米+越冬蔬菜或青豆)的种植模式,力争使土地产出效益达亩均5000元以上,推广50个规模场,肉牛年存栏新增2万头、扩种甜玉米5万亩以上。二是补齐扩大文化农旅区块。根据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和省委省政府“四优四化”以及新野县委政府关于“田园新野”的规划要求,进行沿河沿路深度开发,把肉牛产业拓展到文化产业和农旅产业。
自2015年以来,科尔沁牛业南阳有限公司连续3年被列为市政府重点培育工业企业。其中:“科尔沁”商标为国家驰名商标、中国名牌;“十二黑”肉牛、“金正佳”生物有机肥、“可喜”速冻甜玉米均为河南省著名商标。皮南牛被认定为无公害畜产品,甜玉米、西兰花、青豆、毛豆、胡萝卜等正在申请绿色农产品认证。
(七)品牌建设
1、政务品牌建设:歪子镇党委、政府坚持以人为本,依托历史优势、立足区位优势、发挥交通优势、凸显产业优势,以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为指引,脱贫攻坚工作为统筹,乡村振兴战略为主线,强力推进组织建设、项目建设、民生建设、美丽乡村建设和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后被授予“南阳市50强乡镇”、“南阳市五星级城镇”、“南阳市城乡规划与实施优秀乡镇”、“南阳市小城镇建设先进镇”、“省级卫生先进单位”、“南阳市园林乡镇”、“河南省生态乡镇”、“河南省文明集镇”、“中州名镇”、“河南省重点示范镇”、“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全国重点镇”等荣誉称号。
2、企业品牌建设:1986年开始利用南阳黄牛和意大利皮埃蒙特肉牛杂交,培育出了性能稳定、肉质好、出肉率高、饲养周期短、经济效益显著的国内第一个双肌型、营养型、保健型高档肉牛新品系。皮南牛肉是制作高端牛排的首选原料,成为潮汕牛肉火锅的主要肉品原料。
首先要把标准定出来,把产品做好。歪子镇牵头设立专项基金,持续抓好企业员工和先导区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工作,培养一大批“田间把式”、“车间工匠”,真正落实各项生产标准,保证把产品做好。其次要把质量管起来,把根基做好。抓源头、过程监管,夯实产品质量安全基础。种植业要严格按照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年”和“一减两控三基本”的要求,把实施土壤修复工程,加强农业投入品的监管,保证饲草基地和饲料达到绿色农产品的标准。养殖业要采用智慧农业管理系统,不论是自繁育肥或是购进育肥,都要对饲喂育肥全过程实施精准管理,达标出栏。加工业要全部采用信息化管理技术,严格按照质量管理操作规程进行监管,从源头到成品出库自动生成质量可追溯信息。甜玉米、蔬菜和其他副产品也都要按这样的要求去落实。其三是把品牌树起来,把形象设计好。“科尔沁”品牌是“中国驰名商标”,2017年入围“CCTV中国品牌榜”。是奥运会、亚运会、大运会运动员指定牛肉供应商;2016年被授予世界肉类组织会员,是中国目前唯一一家进入这一国际性权威组织的牛肉企业。要把这些品牌优势,结合“食品工业,道德工业”的企业精神、新野三国文化优势、南阳盆地的自然资源优势,统一策划包装,以“中原科尔沁,牧场在新野”的平原农区“粮经饲草”新模式、新形象,扩大对外宣传,打响“科尔沁”品牌。以品牌为旗帜,联袂相关产业共同努力,形成区域公共品牌,增强先导区产品参与市场竞争的软实力。
三、思路目标
依据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和省委、省政府农业“四优四化”指导精神,按照“基在农业、利在农民、惠在农村”的基本思路,以农业供给侧改革为抓手,以农民分享二、三产业利润为目标,以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拓宽增收链,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为重点,以粮改饲为切入点,以肉牛为主导、以蔬菜为特色,以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产业化为努力方向,以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农产品优质率、农产品就地加工转化率、信息化服务覆盖率为主要考评指标,通过制定区域种植养殖规划、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规划、“田园新野”发展规划,加强现代农业科技支撑,培育一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搭建社会化服务平台,完善农业保障体系,膨胀歪子镇肉牛产业,致力在歪子形成产业特色鲜明、内在品质优良、市场竞争有力、支柱作用强劲、服务功能完备、业态丰富活跃、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融合的发展格局。
以“田园综合体”和“四优四化”为目标,通过招商引资引入国内知名农业专业企业,全面提升现有种养业水平,调优种养结构,做优一产;筹建一个省级以上资质的科技研发中心,以科技创新加工方式转变,实现专业化、品牌化发展,做强二产;以乡村振兴战略为契机,以“互联网+”为抓手,推进信息、资金、休闲农业的融合,做活三产。实现三大功能模块:
一、核心主导:建设规模10平方公里,以肉牛为主导,已建成并正常运营的主要关联单位有,1个万头肉牛育肥场、1个5000头肉牛良种繁育场、1个种公牛站、13个秸秆饲料青储站、1个年屠宰10万头肉牛的加工企业、1个年产6000吨的牛肉深加工企业、1个占地60亩的肉牛电子交易拍卖市场、2座大型沼气工程、1个年产8万吨的有机肥厂、1个年产值亿元的甜玉米蔬菜脱水加工企业。
二、前端配套:建设规模6万亩,以粮改饲现代农业建设为核心,专门规划了6万亩的核心片区,安装了18台套大型自走式水肥药一体化喷灌机、农业物联网智能管理系统和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由四个农业公司或合作社负责,全部实现了统一规划、统一模式、统一品种、统一耕作、统一收获、统一销售、统一就地加工转化的现代农业经营模式。另外建立一个“互联网+现代农业指挥中心”,设置两个区域小气候服务站。
三、末端融合:建设规模4万亩,配置有新品种、新模式、新技术、新材料试验示范基地、工厂化蔬菜育苗基地、2万亩设施农业示范基地、2个蔬菜脱水加工企业、1个100亩规模的蔬菜交易市场、1个农产品质量监测中心和1个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中心。另外还入住有1家冷链物流公司、1家融资担保公司和1家“云上牛”电子商务企业。
到2020年镇区肉牛规模化育肥(百头以上牛场)200个、年屠宰量10万头,带动肉牛养殖30万头。示范区肉牛及关联产业GDP达到120亿元、利税收入22亿元。带动新野县及周边地区10万人从事相关产业,人均纯收入增加2000元。
四、规划布局
(一)产业规划
首先是发展肉牛养殖业、加工业及相关延伸产业。种植业主要发展有机农业和优质饲料饲草基地,扩大甜玉米种植、设施蔬菜种植。养殖业主要建设黄牛科技研发中心、皮南牛扩繁场、牧场化肉牛育肥场、蚯蚓养殖场等项目。加工业主要建设牛肉制品加工厂、甜玉米加工厂、生物制药厂、扩建有机肥厂。第三产业重点打造以牧场为特色的沿河沿路文化农旅区,规划面积5000亩。
第二,加强肉牛产业纵向一体化组织体系建设,完善“政府+企业+金融+农户+协会”五位一体的运作机制,成立肉牛产业联盟。
第三,完善保障机制,构建政府支持、市场主导的多元金融支持体系,预防为主、防控结合的疫病检测防控体系,质量安全保障体系,科技创新服务体系,保障歪子镇肉牛产业的健康发展。
(二)发展思路
一是融人,利用优越的主导产业优势、政策支持优势,培育和引导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向集群集聚,形成互为依托的产业链。
二是融地,以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为契机,镇政府成立土地流转办公室,组建专班。按亩均800斤小麦的标准从农民手中把耕地统一流转出来,由公司直管或订单托管,保证种植、养殖用地的需求。同时用足用活土地管理政策,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周转指标要优先保障先导区企业建设用地。
三是融资,建立担保平台,坚持银企合作,专门解决企业或各类新农主体贷款难、融资贵等突出问题。
四是融智,与相关大专院校、研究中心建立长期合作关系,聘请学科带头人为顾问为集群的发展和建设提供技术支持。
按照“一年有起色、两年见成效、四年成体系”的总体安排,力争到2020年,歪子镇肉牛及关联产业GDP达到120亿元、利税收入22亿元。带动歪子镇及周边地区10万人从事相关产业,人均纯收入增加2000元。
五、建设内容
产业发展目标
名称
重点任务
建设内容
计划
投资
使用财政资金支持
承担
主体
一产是基础,实施农牧一体,做优一产
种养结合
优质饲草饲料基地
新增“粮改饲”优质牧草基地10000亩,大力支持种植青贮专用玉米、甜玉米等优质饲草饲料;继续加大秸秆收储建设力度,扩建完善1个年产10万吨有机肥厂,通过秸秆综合利用、过腹还田实现生态循环发展。
700万
通过土地流转,对集中连片的种植基地,建立风险补偿基金,每亩补贴200元,财政资金控制在200万元以内;
歪子镇人民政府
科尔沁牛业南阳有限公司
河南可喜食品股份有限公司
二产是主导,以科技推动,品牌带动,创亲驱动做强二产
绿色食品
牛肉熟食品加工
完成年产6000吨肉制品生产线设计方案。利用牛肉及副产品为原料,开发研制牛肉肠、新野臊子、牛杂、调理产品、五香牛肉等熟食品;
600万
建设酱卤牛肉、风干牛肉、热狗肠等休闲食品产品线,对采购的生产及检验检测设备予以补贴,总额控制在200万
歪子镇人民政府
科尔沁牛业南阳有限公司
速冻果蔬加工
速冻果蔬项目的技术改造
300万
速冻果蔬生产线技术改造,对采购的生产及检验检测设备予以补贴,总额控制在100万
歪子镇人民政府
河南可喜食品股份有限公司
三产是保障,以政策引导,机制创新,主体培育做活三产
金融支撑
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对歪子镇肉牛产业的龙头企业、种养大户以及参与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进行贷款贴息
—
按国家基准利率4.35%的比例贴息补助,总额控制在400万
新野县农业局
歪子镇人民政府
担保基金
成立歪子镇“三产融合产业基金”,用于解决肉牛产业企业融资问题
1000万
河南中牧联合担保有限公司
冷链物流
冷链物流园
新上物流园万吨冷库建设项目及物流园硬件设施配套建设(路、灯、绿化)
600万
申请财政补贴100万
歪子镇人民政府
河南可喜食品股份有限公司
3200
1000万
六、资金测算、使用和管理
本项目总投资3200万元,其中:使用中央财政资金1000万元,其余为招商引资或项目承担单位自筹资金。
本着涉农资金整合使用,重点向“农业产业强镇示范建设”项目倾斜的原则,围绕肉牛生产基地建设,蔬菜、甜玉米种植及初加工,牛肉制品深加工,着力完善订单农业、都市农业等体系建设,提升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标准化生产能力和示范带动水平。对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扶持,采取 “先建后补”的方式进行。
按照国家项目资金管理规定,实行专户储存,专账核算,专人管理,专款专用,定期审计和项目法人签字报销的原则,按项目进度安排使用,严禁对项目建设资金以任何形式截留挤占挪用。
根据投资计划和工程进度,申请预拨资金,并按已完成工作量填写报账申请表,经项目单位法人代表和工程人员签字后,再由项目第一责任人审查,连同所有财务原始凭证,经财务负责人审核和法人代表审批后在资金专户报销。实行项目资金的竣工审计制度,待项目实施结束后,由项目主管部门会同审计部门,对项目资金使用情况进行审计。
项目建设期限为2年,即2019年5月-2021年4月,分两步进行实施。
第一阶段:基础设施建设阶段(2019年5月--2020年11月)。多渠道积极争取项目和资金,围绕肉牛主导产业,高标准、高起点,配套完善建设水利设施、道路设施、粪污处理设施等基础设施,达到园区基础设施配套完善,功能齐全,设施先进,运转高效。
第二阶段:提升发展阶段(2020年12月—2021年4月)。按照现代农业发展要求,围绕肉牛主导产业,区域化、规模化、标准化建好园区。与此同时,以提高产品产量、质量、效益为核心,着力抓好产业化经营,大力扶持发展产品加工流通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农民经纪人。培植养殖大户、流通大户。抓好肉牛交易市场建设,培育市场竞争主体。抓好现代科技与物质装备建设,积极引进、集成和推广国内外先进农业科技成果,提高科技创新与推广应用能力。抓好标准化生产,制定肉牛产业标准,强化品牌创建,打造带动优势特色产业发展的知名品牌,积极推动农业产业强镇示范建设产品通过无公害产品认证和产地认证。加强肉牛产业服务体系建设,抓好技术服务、兽药饲料供应、动物疫病防控等专业服务组织建设。
七、效益分析
经济效益:“农业产业强镇示范建设”项目启动实施后,将为镇域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经济效益巨大。饲料基地采用甜玉米+蔬菜+青豆(或毛豆)种植模式,甜玉米1年两熟,加上以及蔬菜或青豆、毛豆,亩均净效益4000元以上。饲养1头育肥牛需要2亩农作物秸秆,农民仅出售秸秆一项亩均净增收入400元。出售1头育肥成牛农民可获利4000元以上。参与土地流转的农民还有每亩1000元左右的地租收入,被招录进入企业上班的农民还有每年人均3万元以上的工资性收入。参与肉牛产业化经营的农民人均年收入比普通农民年收入16500元可增收1万元以上。据测算,实施主体可增加就业岗位5000个以上,同时随着重点产业项目的实施,必将有力提升全镇蔬菜、花生等其它农业优势产业的现代农业整体水平,为农业供给侧改革探索新的路径。
扶贫效益:国家正在实施精准扶贫工作,农业产业强镇示范建设适应了发展的需求,项目建设坚持瞄准产业开发,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生产效益十分显著。项目的建设和建成将会辐射带动周边乡村的贫困农户提供了更多更好的就业脱贫岗位,预计有0.5万贫困人口可实现产业脱贫。
社会效益:通过项目的实施,项目区现代农业生产技术体系得到综合提高,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率大提高,通过项目建设,解决当地至少5000 人的就业问题,带动和孵化农业专业合作社 10 家以上,延长产业链,促进农民增收和就业,推动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生态效益:项目的实施,将使自然资源得到科学的开发和利用,生态效益十分显著。发挥当地资源优势,通过集约化和规模化科学发展,既实现了产业富民目标,又做到了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和生态环境的有效改善,开发与保护相互促进、传统和创新相互融合,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项目建成后,土壤有机质达到 1.5%以上,生态效益十分显著。
八、支持政策
一是制定出台了《新野县“十三五”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规划》、《新野县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关于新野县产业扶贫实施方案》、《新野县关于加快农村电子商务建设的意见》、《新野县关于都市农业的发展规划》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促进特色产业集群发展、融合发展、高效发展,为农民增收致富提供了完善的政策保障。二是鼓励各类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通过土地流转发展肉牛、蔬菜产业,三是加强农业龙头企业扶持力度,优先保障农业龙头企业建设用地,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周转指标要优先用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组织开展银企对接活动,引导金融机构提高贷款对存款的比例,扩大信贷投放;加强涉农担保体系建设,投资担保机构要加大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支持力度,放宽担保条件,提高担保额度;鼓励农业产业化产业龙头企业开展对外合作,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支持龙头企业与国内外知名涉农企业开展资本、技术、人才合作,大力引进知名企业和知名品牌,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实力,促进产业产品结构升级。四是县政府每年都坚持特色产业基地建设管理的先进乡镇、土地流转规模化经营大户、肉牛和蔬菜、甜玉米优秀销售加工企业和“三品”认证主体进行表彰奖励。从2014年开始凡认证1个有机产品和绿色产品,分别奖励3万元、2万元,发挥财政资金的“四两拨千金”作用,进一步激活民间投资。
同时整合涉农资金,加大肉牛产业资金投入。新野县政府整合农业产业发展资金、基本建设投资和国家、省、市安排的有关试点示范项目等优先用于歪子镇肉牛产业建设,制定具体支持办法。全面落实肉牛产业企业优惠政策,创新财政支农方式,建立完善融资、投资机制。将各级政策性资金向歪子镇倾斜,充分发挥地理优势,抓住区域发展的机遇,发展歪子作为现代农业产业产品原料生产基地和深加工基地的作用,集中力量创建肉牛产业集群建设。
九、组织保障
为确保新野县“农业产业强镇示范建设”工作的顺利实施,县政府在组织领导、政策保障、机制保障、科技支撑、人才培训五个方面进行强化保障。
(一)强化组织领导
我县成立由分管农业的副县长任组长,政府办副主任任副组长,农业局、财政局、肉牛集群管委会、监察局等相关单位任成员的新野县“农业产业强镇示范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在县农业局设立专门的办公室,农业局局长兼任办公室主任,明确目标任务,推进工作责任规范化、岗位责任具体化、责任层级清晰化、责任链条无缝化,确保新野县“农业产业强镇示范建设”工作的全面落实。
(二)强化机制保障
坚持“党委领导、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社会服务、农民参与”的融合发展模式,推进全县现代农业和特色产业全面深度融合发展。一是组织协调财政、发改、农业、水利、农机、旅游、交通、环保、电业等部门,对全县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基地、农业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提供“一站式”和“保姆式”服务,对涉及的道路、水电等基础设施全部配套到位。二是立足一体化建设,着力构筑流通体系,提升产业化集群承载力。扶持壮大农民合作组织,实现 “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产业化经营;完善“农户+基地+龙头企业”经营模式,坚持实施一体化经营。积极开展优势特色农产品进京工作,为新野特色产品搭建销售平台,增加新野特色产业知名度。
(三)强化科技支撑
与国内科研院校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提升产业科技含量。依托中国农科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河南农大、河南牧业经济学院等院校,先后建立合作关系,签订科技项目,推广先进的科学技术,抓好品牌打造,增加农产品附加值。
(四)强化人才培训
一是围绕产业融合发展,借助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和发展职业教育等方式,加大职业农民培训力度,在“十三五”期间,全县计划培育新型职业农民12000人;二是选派农业龙头企业技术研发人员到与新野建立长期合作关系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学习深造;三是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鼓励科研人员在科研单位和农业企业之间双向流动,到农村合作社、农业企业任职或兼职,夯实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人才。
十、其他证明欢迎您的光临,Word文档下载后可修改编辑.双击可删除页眉页脚.谢谢!希望您提出您宝贵的意见,你的意见是我进步的动力。赠语; 1、如果我们做与不做都会有人笑,如果做不好与做得好还会有人笑,那么我们索性就做得更好,来给人笑吧! 2、现在你不玩命的学,以后命玩你。3、我不知道年少轻狂,我只知道胜者为王。4、不要做金钱、权利的奴隶;应学会做“金钱、权利”的主人。5、什么时候离光明最近?那就是你觉得黑暗太黑的时候。6、最值得欣赏的风景,是自己奋斗的足迹。 7、压力不是有人比你努力,而是那些比你牛×几倍的人依然比你努力。
第四篇: 农业产业强镇实施方案
农业产业扶贫实施方案
农业产业扶贫实施方案
农业产业扶贫实施方案
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扎实推进精准扶贫工作的实施意见》(X市发〔201X〕X号)和《关于开展结对帮扶推进精准扶贫工作的实施方案》(X市办发〔201X〕X号)文件要求,结合农业产业发展实际,特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目标任务
X州是农业大市,贫困村大多地处丘陵山区,发展农业产业是推进精准扶贫的重要途径。农业产业扶贫立足贫困村、贫困户的资源禀赋和生产条件,坚持因地制宜,尊重农民意愿,充分发挥农户主体作用,通过3―5年的努力,进一步培植壮大农业优势特色产业,使70%的贫困村加快培育发展能带动贫困户脱贫、具有自身特色的农业产业,基本形成“一村一品”格局;支持贫困户参与农业产业发展,使70%的有产业发展愿望、有一定发展能力的贫困户实现增收脱贫。
二、产业选择
(一)产业选择的原则
1、坚持主导与特色相结合。围绕所在县域、乡域已形成的优势主导产业,确定产业发展重点。也可以根据自身产业发展基础、资源禀赋条件,选择发展前景好、综合效益高的特色产业。
2、坚持长效与短平相结合。既注重培育投资少、见效快的产业项目,又要兼顾发展果树、茶叶等周期较长、长期受益的产业。
3、坚持种养与经销相结合。在引导贫困户扩大种养规模、发展种养业的同时,因地因户制宜,支持有条件的家庭从事发展农产品流通、加工、电商等产业。
(二)产业发展的重点
1、高效经作产业。按照适销对路、品种优良的原则,引导贫困村合理确定主栽品种,大力发展蔬菜、茶叶、白莲、烟叶等特色经作种植,脐橙、油茶产业扶贫专项方案另发,培植壮大一批产业专业村。支持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发展适度连片规模种植,推进农业产业标准化基地建设。鼓励大户带动、加入专业合作社等途径,扶持贫困户直接发展高效经作产业。
2、优势畜禽产业。按照可养区、限养区、禁养区“三区”规划,确定产业发展布局,重点发展牛羊、家禽、生猪等优势畜禽产业。发挥各类农业企业引领带动作用,采用“公司+农户”、封闭式委托养殖等模式,扶持贫困户从事一定规模的生猪养殖。鼓励推广生猪土法低成本养殖技术,扶持贫困户养殖黑猪、藏香猪等特色生猪品种。引导有条件的贫困村、贫困户发展肉牛、山羊产业,注重扶持一些贫困户适度扩大黄母牛养殖。通过大户或专业合作社,带动贫困户发展家禽养殖。
3、特色水产产业。大力发展青鱼、草鱼、鲢鱼、鳙鱼等常规水产养殖,积极发展鳗鱼、鲟鱼、生态甲鱼、刺、斑点叉尾t、棘胸蛙、泥鳅等特色水产养殖。对水资源丰富、生态环境好的贫困村,积极推进水产生态健康养殖,发展家庭渔场。充分发挥X南气候、生态、水质等优势,培育种苗繁育大户,吸纳带动贫困户参与水产苗种养殖。
4、休闲观光农业。引导有条件的贫困村、贫困户挖掘民俗风情、自然风光,积极创办农家乐、QQ农场、美丽田园等休闲农业业态。鼓励城区附近、郊区、景区周边的贫困村、贫困户建设优质蔬菜等配套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发展农事体验园、采摘垂钓园。引导贫困户开发地方特色旅游商品生产,实现游购娱吃住行多环节获利增收。
5、农产品流通业。引导有能力的贫困户直接从事农产品经销、电子商务和种养相关配套产业。支持农业生产和流通企业发展订单农业,通过农超对接、农校对接、农批对接等产销衔接模式,推动与种养基地、贫困户形成稳固的购销关系。
6、农业品产地加工业。引导贫困户发展分级分类等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实现优质优价。鼓励农民合作社、种养大户、农业企业发展规模农产品的烘干、储藏、包装,引导发展精深加工,实现多层次转化增值。
7、高效林业产业。引导有条件的贫困村新造速生丰产林、短轮伐期用材林、珍贵树种以及毛竹丰产林。积极培育林下经济,重点发展林果、林茶、林粮、林药、林菌等林下种植,林禽、林驯繁、林蜂等林下养殖利用林地面积。大力发展花卉苗木产业,主要种植桂花、红豆杉、罗汉松、梅花、茶花等。充分利用丰富的森林资源,发展生态旅游;实施低质低效林改造,提升森林质量;实施水源涵养林、乡村生态风景林、长珠防林等林业重点生态工程,加强生态公益林管护,改善生态环境。
(三)帮助选准产业
1、所在乡镇党委政府、结对帮扶单位及工作队深入调查研究,根据贫困家庭人口、资源、技能、意愿,帮助选择好能够带动覆盖多数贫困户的主导产业,于6月底前制定出农业产业发展方案,明确具体产业以及产业布局、规模、重点项目、年度计划措施等。
2、结对帮扶单位、驻村工作队和结对干部帮助有劳动能力、有发展产业意愿的贫困户选准产业项目;引导没有劳动能力、没有产业发展意愿的贫困户,在依法自愿的基础上,将土地承包经营权直接流转、入社托管、作价入股,参与产业发展,从中获得收益。
三、政策措施
(一)扶持政策
1、扶持贫困村、贫困户发展农业产业。对开发扩大蔬菜、茶叶等基地,具有一定种养规模,辐射带动贫困户较多的贫困村,倾斜安排项目资金用于改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条件。根据贫困户发展产业的类型、规模等,在贷款、贴息、种苗补助、综合奖补等方面给予一定的资金扶助。
2、鼓励贫困农户依法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及入股等方式流转承包地。支持贫困农户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形式与其他农户组建合作社,按规定分红。在贫困农户自愿的基础上,鼓励流入方优先流转贫困农户的土地。对流转其它农户土地的贫困户和对流转贫困农户土地的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等,符合补助标准的,在享受流转一般农户土地补助的同时,增加50元/亩的补助。
3、鼓励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龙头企业带动贫困户发展产业,帮助实现就业。对带动贫困户发展产业的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可优先享受“财政惠农信贷通”政策。对带动贫困户20户以上的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在符合项目申报条件的前提下优先安排,并且按贷款金额3%的标准给予贴息,贴息额最高不超过50万元,省级龙头企业优先推荐申报省农业产业化项目;对新获得中国驰名商标、江西省着名商标(江西名牌产品)的,一次性分别给予10万元和5万元的奖励;对市级龙头企业,在同等条件下优先申报省级龙头企业。对带动辐射贫困户发展产业的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龙头企业,在用地、用电、用水、税收等方面给予相关优惠政策;对获得“三品一标”农产品认证的,享受相关补助政策。
4、积极鼓励贫困农户以各种生产要素参与各种经营主体发展产业。鼓励贫困农户以土地、林地、产业发展资金入股农业企业。鼓励贫困农户组建、加入各种农民合作社。鼓励有条件的贫困户创办家庭农(林)场。鼓励贫困户与其它农户合作,实行联户经营。引导支持贫困农户到农(林)企业就业。鼓励贫困农户与企业合作发展产业。
5、在符合相关条件的基础上,按照资金渠道不变、用途不变的原则,将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等市级以上涉农项目优先向贫困村、贫困户安排。
(二)扶持措施
1、加强农业技术培训。以生产型、经营型、技能服务型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为重点,分类别开展“联合”、“订单”、“定向”培训。加强扶贫技术服务队伍建设,建立畜禽、渔业、水稻、经作、观光农业等市、县级产业专家库。创新技术服务方式,采取“科技特派团”、“特派员制度”、“结队帮扶”等形式推广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机具。
2、做好市场信息服务。分层次建立贫困村农民专业合作社、种养殖大户手机信息或QQ群服务平台,及时、精准推送农时农事、价格行情、农产品市场信息等,优先为贫困户在X州三农网发布农产品供求信息。积极牵线搭桥,引导推动贫困村参与农展会、网上销售、农超对接等各类平台,多种形式促进产销对接。
3、构建利益链接机制。扶持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专业户,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通过适合的经营主体使特色产业最大限度地覆盖贫困村和贫困户,鼓励工商资本进入产前、产后环节,把农村生产领域更多地留给贫困户。让农户通过加入专业合作社或依托产业化龙头企业,分享产业发展红利,形成购销关系稳固、利益联结紧密的联结机制。
4、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大力推进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培育农技推广社会化服务组织,提高农业科技服务水平。探索对贫困村、贫困户技术帮扶的新模式,依托传统的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借助社会性技术服务组织开展产前、产中、产后“全产业链”技术帮扶。
四、组织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市扶贫领导小组要充分发挥作用,切实加强工作指导和统筹协调。进一步细化工作措施,强化工作调度,积极协调农业产业扶贫工作中的重大事宜,研究解决工作中的重大问题,确保农业产业扶贫工作有序有效推进。
(二)抓好政策落实。市扶贫领导小组制订产业扶贫的具体扶助政策和产业资金管理办法,严格程序,规范操作,确保政策实施公开公正,坚决杜绝弄虚作假,严禁挪用、套用资金。市、县有关部门积极向上争取资金项目。
(三)营造浓厚氛围。加强宣传发动,利用标语、广播电视、报刊杂志和网络媒体等多种手段进行全面、广泛的宣传。及时总结好的经验和做法,加强经验交流,总结、宣传一批典型,营造齐力抓好农业产业扶贫工作的浓厚氛围。
(四)强化绩效考核。县、乡两级分别将农业产业扶贫纳入对乡、村扶贫工作考评内容;把结对帮扶单位、驻村工作队、结对帮扶干部帮扶贫困村、贫困户发展农业产业情况纳入精准扶贫的工作内容,推动农业产业扶贫工作深入扎实开展。
相关热词搜索: 实施方案 农业产业 通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