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为 - 拼音fēn wéi 动词,生活中经常使用词语,如:“一分为二”、“一分为三”等,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党的百年历史分为四件大事3篇 , 供大家参考选择。
党的百年历史分为四件大事3篇
第一篇: 党的百年历史分为四件大事
济南城区百年历史变迁
100年前的济南城有多大
长期以来,济南为省级各衙署、济南府、历城县治所所在地。清朝初年的《济南府城图》显示的济南府城,仅为现老城区部分,基本为洪武四年(1371年)修建府城的原貌。那时,整个济南城"周围一十二里四十八丈",也就是说,以人的步行速度绕整个城市转一圈,只需要一个小时二十分钟。从地图上可以看出,如今的制锦市小区北部一带,仍是一片水湾,名叫"三娘子湾"。
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军事的需要,济南开始修建城外圩郭,因城北水多,缺其一面,整个圩子墙长3670丈,上有垛口3309个,辟有岱安、永固、永靖、永绥、永镇、济安、海晏七个圩子门。从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的一张《省城街巷全图》上可以看到,三娘子湾一带除了辟有"棘榛市(制锦市)"等街巷集市外,三娘子湾的水面已经不见,取而代之的是一大片菜园子。圩子修好后,从而使济南成为兵书上所谓"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的坚城。那时的老济南依附在传统的农业经济的肌体上,高矗的城墙把城区封闭在2.6平方公里的圈子里,人口仅有5万人左右。
开埠,就是另建新城
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济南自开开埠。通过开埠,济南的城市建设第一次打破了老城区的束缚,拓展了向外发展的空间。商埠区为在老城圩外另辟新城,当时济南商埠的范围是:东起馆驿街西首的十王殿,西至大槐树,南沿赴长清大道,北以胶济铁路为限,计东西长五里,南北长二里,商埠内道路以"经、纬"命名。
开埠后,济南市区面积扩大到10平方公里,人口达到14万人。
1908年,济南打开普利门,拓宽了柴家巷,并改名为普利街,与商埠的经二路相连。1909年后,又相继修建打开了麟祥门,和经四路相接。至此,老城区与商埠区已融为一体。
1912年,黄河铁路大桥建成,津浦铁路、胶济铁路在济南交汇。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以今泉城路一带为古城中心和以经二路、经四路为商埠中心的双中心城市格局逐步形成,人口达到25万人,较开埠前增长了64%。
康有为曾力主济南建北部新城
近代著名政治家康有为曾三次来过济南,对济南极有好感,他曾把济南和国内若干名城相比,认为"然山水之美,皆不若华不注也"。上个世纪20年代,他写了一篇《新济南记》。在这篇文章中,详尽地论证了他开辟济南北部新城的设想:
但开一新济南,尤美善矣。今驰道已至黄台山,黄台桥有农林学校在焉。诚宜从黄台桥通驰道于华山前,以华山为公园,稍缀亭台,循花木,先移各学校于山前,驰道间设一公会堂,为吏士公会之所。徙酒楼闾女其间,因人情之汗乐,藉以开辟之,则游人率而来。车马杂沓,咸愿受一廛而为氓,乃为之限定园宅之制令,宅地必方十丈以外,宅必楼,瓦必红,宅式不得同,庶几青岛之闳规美观焉。不十年,新济南必雄美冠中国都会。
为发展商务,又开南北商埠
据1928年《历城县乡土调查录》记载:"今以商务发展,开拓南北商埠。北商埠,东尽津浦铁路,北抵洛口镇,西以黄河码头黄家屯庄,南界官扎营。南商埠,自七大马路以南开拓至陈、王二庄止,正在规划中。"
1929年济南设立为市,首任市长阮肇昌撰写《建设新济南整个计划》一文,称:"济南为古代文化发祥地,但商业发达乃最近三十年事情,其主要原因为津浦与胶济两干线之完成,本市适当两路之交点,陆路交通已极便利,水路方面由小清河可直达渤海湾,故本市发展趋势系由旧城西移于商埠。今后最繁盛区域当为商埠至泺口间之北展界。"
阮肇昌还提出了未来的济南规划设想:"一、改善旧城与商埠;二、发展南北展界为新市区"。南北展界的提出,开始了"利用科学知识以计划新都市之改造"。
1930年,韩复榘督鲁后,济南市专门成立了"设计委员会"。该会于1932年对南展界和北展界(即北商埠)作出规划:北展界名为"模范市"(1934年改为"济南市模范区"),南展界命名为"模范村",并计划以"济南模范市"为全市中心。 当时的规划以五三路(今济泺路)为主干道,其东设纵路两条,其西设纵路五条;小清河以南设横路12条,以北设横路四条。成丰桥与济泺桥之间为政府办公地区,金牛山与小清河之间地带辟为公园区,并计划将药山辟为大公园。"七七事变"后,该规划被全部放弃。日伪时期,"济南模范区"区域被辟为工业区。至济南解放前后,济南市区面积为23.2平方公里,人口61.9万。
新中国首部城市规划:要把市区扩大三倍
济南解放后,从1949年4月起,数十万济南市民参加义务劳动,拆除了旧城外圩子门,拓建道路。1950年2月,又一段一段拆除了济南府城墙。几乎在同时,济南市人民政府组建了"都市计划委员会",负责城市建设规划工作。1950年制定了新中国第一部《济南市都市计划纲要》。《纲要》对城市用地范围勾绘了轮廓:"要把市界较现市区扩大到三倍",即西至玉符河,南至大涧沟、黑龙峪,东到刘志远庙、大张马庄一线,北一直到黄河边。这个《纲要》还首次提出了"建设环境优美的文教和住宅都市"的概念。现在的植物园("纲要"中提出此处要修建"人民广场")、英雄山烈士纪念碑、无影山的气象台等都是按这个《纲要》而修建的。
1956年,在国家城建部苏联专家巴拉金的帮助下,济南编制了《济南市城市建设初步规划》。《规划》对城市作了功能划分:工业区主要有西郊重工业区、北郊轻工业区、东郊混合工业区等;交通仓储区主要在泺口、白马山和黄台一带;居民住宅区以原有城区为主适当向四周扩展;北园地区由于地势低洼作为园艺保留区;龙洞、佛峪以及玉符河两岸为疗养区;市中心广场设在南门外,各区也要修建区中心广场。这个《规划》1957年2月22日正式公布,并在大明湖南丰祠举办了"济南市城市规划展览会",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 1959年,济南市会同国家有关部门的专家,对济南的历史现状进行了系统全面调查,历时8个月编制出了《济南市城市总体规划》。这个规划虽然未经国家正式批准,但它是在调查研究、科学分析的基础上编制而成的。此后20多年的建设实践证明,这个"总体规划"的骨架基本上是合理的。到1965年底,济南市建成区面积已发展到57.98平方公里,市区非农业人口增加到71万人。
青山进城,泉水入户
东方风来满眼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济南市城市规模已达到面积78平方公里,人口94.2万。1980年完成了对1959年规划的修订完善,编制出新的《济南市城市总体规划》,并于次年印制成《济南市总体规划图集》。1981年底,山东省委审查通过了这个规划,并要求"突出‘青山进城,泉水入户‘的特点,切实抓好保泉和绿化两件大事"。1983年6月10日,国务院批复了这个规划,要求济南市要"逐步建设成具有泉城特色、环境优美、文明整洁和经济繁荣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国务院批复后,"济南市规划建设展览会"于1984年元旦在大明湖正式展出,近十万观众参观了展览。
1989年济南市制定了《济南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明确提出了"一带一片三街坊,五十二点一个网"保护古城风貌的基本构思。其中的"一带",即指从千佛山到黄河南北的鹊、华二山的风景文化带。"风景文化带"的框架基本与"2003年-2020年济南市城市总体规划方案"中提出的"泉城特色风貌带"相仿。规划还提出了"调整用地结构,保护古城特色"的具体要求。
1995年济南市编制《济南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年-2010年)》,2000年底国务院批复。根据这个方案,确定到2010年济南市城市用地规模为205平方公里,人口220万。1997年6月,山东省委明确提出济南"五年大变样"的战略决策,给济南的城市发展带来了新的历史机遇。到2001年末,济南市城市建成区面积已达176平方公里,人口已达209万,规划建设用地只剩20平方公里左右,"规划"制定的发展目标已无法适应新形势需要。
新规划勾画宏伟蓝图
2002年1月22日,省委、省政府召开济南市城市建设现场办公会,揭开了济南发展史上新的一页。这次会议之后,济南市邀请国内专家合作,编绘泉城新蓝图,先后完成了《泉城特色风貌带规划》和《济南市城市空间战略及新区发展研究》两项成果。在近一年半的时间内,根据社会各方的意见,规划部门对新蓝图多次修改,几易其稿,最终形成了"2003年-2020年济南市城市总体规划方案"。2003年6月,中共山东省委召开常委扩大会议,专题研究部署加快济南城市规划建设发展问题,以大思路、大气魄、大决策为泉城的明天勾画出一幅灿烂恢宏的画卷。新规划确定的空间发展战略是:东拓、西移、南控、北跨、中疏;城市用地规模将扩充至400平方公里,人口规模增至400万人。这年的5月,长清县正式撤县建区,成为济南市区的一个区,标志着济南的城市重心将进一步西移。
2003年-2020年济南市城市总体规划方案为济南人勾画了一幅宏伟的发展蓝图,为济南城市发展史揭开了新的一页。
纵观济南市近年的城市建设,速度更是惊人。许多"老济南"不禁惊叹:几个月不出门,出门就得买张新地图,否则就要迷路回不了家了。有关人士也惊呼,济南城市地图如果90天不更换一次就会"过时"。
第二篇: 党的百年历史分为四件大事
百年历史人物评价
——林彪
摘要:林彪,是新中国建设历程中重要的历史人物,他有功亦有过。首先林彪是一位优秀的军事家,对于国家和民族,做出过不可磨灭的突出贡献。他是有功的,我们不能忘记林彪的功。其次他也有过,“文化大革命”期间组成反党集团,有预谋地诬陷、迫害党和国家领导人,阴谋篡夺党和国家的最高权力。他在后期所犯下的这些错误,是任何人都无法容忍的。
关键词:近现代 林彪 “文化大革命”
一、林彪简介
林彪(1907-1971),原名林祚大,字阳春,号毓蓉;出生于湖北省黄冈县回龙镇林家大湾村。军事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1925年参加中国共产党。参加了八一南昌起义。在井冈山时期先后任营长、团长、军长、军团长等职。参加了红军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一一五师师长。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野战军司令员等职,指挥了辽沈战役、平津战役等重大战役。解放后历任国防委员会副主席、国防部长、中央军委副主席等职。
二、战功赫赫的林彪
林彪是一名具有非凡才华的军事将领,能够跻身共和国十大元帅,排在第三位,绝对不是空空如也、夸夸其谈。那可是论战功、评实力的。其卓越的军事天赋被称为“常胜将军”和“战神”。从红军长征,到抗日战争,再到解放战争,林彪立下的战功不胜枚举,足以让敌人闻风丧胆。以下简要列举他所指挥的部分战役。
1、平型关战役
抗日战争时期的1937年9月25日,平型关战役打响。时任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第115师师长的林彪当时年仅30岁。他运用山地关隘伏击战术,最终八路军总体以少胜多,以弱胜强。
平型关之战是八路军挺进抗日战争前线后的第一仗,取得了中国全面抗战以来“零的突破”,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打出了中国人抗战的决心,打出了共产党和八路军在中国人民心中的威望,极大地鼓舞了中国军民的士气,打击了侵华日军的嚣张气焰。从此,林彪赢得了的“常胜将军”的称号
2、辽沈战役
1948年9月12日至11月2日,41岁的东北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委林彪,指挥打响了辽沈战役,本次战役作战样式多元化,以城市攻坚战为主,阵地阻击战相结合。共歼灭国民革命军47.2万余人,取得了完全胜利。
此次战役是第一个战略决战的完全胜利,取得了大规模歼灭战的宝贵经验,率先成为人民解放军一支强大的战略机动力量。
3、平津战役
1948年11月29日,平津战役也在林彪的指挥下展开,本次战役作战样式多元化,以攻坚战为主,围歼战、追歼战相结合,还有“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和平战。同样取得了完全胜利。
林彪卓越的军事天赋给敌人造成了重大损失,蒋介石围剿中共时,林彪被蒋称为“魔鬼”,中共能赢得内战,林彪功不可没。因此,说他战功赫赫一点也不夸张。
三、罪行累累的林彪
1、“文化大革命”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林彪为了清除篡党夺权道路上的障碍,与陈伯达、黄永胜、吴法宪、叶群、李作鹏、邱会作等结成反革命集团,同江青反革命集团互相勾结,有预谋地诬陷迫害党和国家领导人,把一大批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定为“走资派”、“叛徒”、“特务”、“里通外国”而打倒了。他们的被打倒,使我们的国家陷于一片混乱之中。
林彪的这种所作所为,破坏了社会的稳定,使我们的国家处于一种岌岌可危的境地,是我们人民不能容忍的。
2、反革命武装政变
1970年,林彪加紧进行“抢班夺权”的罪恶活动。在中共九届二中全会上,林彪企图攫取国家主席的位子,最终失败。篡权失败后,林彪反革命集团开始策动武装政变。1971年9月8日,他下达反革命武装政变手令,企图谋害毛泽东,另立中央。阴谋败露后,于9月13日乘飞机外逃,在蒙古人民共和国温都尔汗地区机毁身亡。1973年8月20日,中共中央决定开除其党籍。1981年1月25日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特别法庭确认为反革命集团案主犯。
四、总结与启示
林彪的是非功过,历史早已作了公正的结论。作为我军历史上的十大元帅之一,林彪的军事才能和对中国革命的贡献是不容抹杀的。毛主席在“九一三事件”后指出,1949年以前,林彪对于中国革命是功大于过。以下就是我个人对林彪一生功与过的看法。
1、林彪在为新中国成立的道路上付出的努力是很值得肯定的,他的军事才能,过人的谋略也是应该得到后人赞扬的。如果没有林彪,或许新中国的成立不会那么顺利。为什么这么说呢?从他的称号“常胜将军”和“战神”就可以看出,这绝不是在夸夸其谈。
2、林彪之过在于其膨胀的私欲,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在“文革”期间,为了扫清前方道路,不惜对多年战友下毒手,背离人民,致使党内动荡,国家不安。在革命即将胜利时,林彪却企图反对和妄图加害毛泽东而犯下了重大的过错。林彪是不明智的,试想一下,如果不是自己的一时糊涂,又怎样会落得个家破人亡的下场呢?
3、林彪用自己的一生给全国人民上了一堂深刻的阶级斗争教育课。作为新时期的大学生,我们应当本着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态度来看待林彪。最后,通过评价林彪,不仅深入了解了中国近现代史上一位争议人物,还有利于我们以史为镜,反思过去,放眼未来,用我们自己的实际行动建设我们的祖国!
参考资料:《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高等教育出版社
《林彪全传》 林星雨 著
第三篇: 党的百年历史分为四件大事
百年历史看天津
汉语国际教育一班 陈佳佳 学号13579144
“近代百年看天津”,成为世人共识。天津,四个中央直辖市之一,我国北方经济中心,国际港口城市和生态城市,是中国大陆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的三大中心之一,经历600余年的沧海桑田,特别是近代百年,造就了天津中西合璧、古今兼容的独特城市风貌。从1921年至1949年,那时的天津建筑,在中国大地上散发着异域气息。
古代的天津。4000多年前,天津所在的地方慢慢露出海底,隋朝修建京杭运河后,在南运河和北运河的交会处,史称三会海口,是天津最早的发祥地。1214年,在三岔口设直沽寨。这是天津最早的名称。元朝改直沽寨为海津镇,成为漕粮运输的转运中心。明成祖朱棣称帝后,为纪念由此起兵“靖难之役”,在永乐2年11月21日将此地改名为天津,即天子经过的渡口之意。
清末的时候,天津作为直隶总督的驻地,也成为李鸿章和袁世凯兴办洋务和发展北洋势力的主要基地。 1860年,英、法联军占领天津,天津被迫开放,列强先后在天津设立租界1900年7月,八国联军攻打天津,天津沦陷。1901年,由八国联军组成的天津都统衙门下令拆除城墙。
俗话说“北京四合院,天津小洋楼”,一座历史名城诱人的魅力,首先来自其独有的建筑美。风貌建筑是一座城市凝固的自传,也是地域文化的典型外现。天津千百幢小洋楼,几乎囊括了西方近代建筑的所有样式——英国中古式、德国哥特式、法国罗曼式、意大利文艺复兴式、俄罗斯古典式、希腊雅典式、近代摩登式等等,风格迥异,千姿万态,争奇斗艳。因此,天津被誉为“世界建筑博览馆”。外地朋友首次来天津观光,从天津站下车,过了解放桥,鳞次栉比的外来建筑映入眼帘,令人应接不暇,恍如置身欧陆。天津这种独特的城市景观,被称为“小洋楼文化”,成为天津城市文化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随着“九国租界”洋楼的拔地而起,天津的市政建筑和公用设施开始走向近代化——邮政、电报、电话、医院、公园、报纸、煤气、电力、自来水、电车、体育场、游泳池、电影院等现代设施及文体场所纷纷涌现。
1860年开埠后的天津,在遭侵略受凌辱的同时,也揭开了向城市近代化艰难转型过渡的序幕。小洋楼文化所展示的近代城市风貌与物质文明程度,租界在市政管理、经济结构、建筑风貌、公用设施、人文意识、生活方式等方面显现出层出不穷的新气象新事物,为封闭滞后的老城区如何向近代城市转化攀升,打开眼界,激活思想,提供样板,注入活力。
另外,小洋楼文化把西方的思维模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等,也一股脑地带进天津,对天津年青一代,产生了巨大影响。外来的西方文化在与本土传统文化激烈碰撞和反复摩荡之中,逐渐适应,历经磨合,渐趋交融。因此,小洋楼文化成为中国年青一代向西方文化观摩学习的窗口。近现代天津籍的一些著名政治家、学者、教育家和文艺家,他们接受基础教育的青少年时代,都是在天津小洋楼里度过的。
在西学东渐的同时,伴随着小洋楼文化的形成,晚清的洋务运动和北洋新政先后以天津为北方的中心次第展开,其势亦如大潮涌起。在这种复杂的背景中,天津近代工业体系、商贸格局、金融市场、市政管理和文化结构等五大体系相继形成,为天津城市近代化和跃升为中国北方商贸中心奠定了基础。
每座城市,都有她的象征,或山川风物,或人文盛景,无论哪一种,一定是独特的——独特的来历,独特的形状,独特的韵味。
北京四合院,天津小洋楼。小洋楼,便是天津的象征之一。
历史留给天津一千多幢样式各异的小洋楼,天津的“世界建筑博物馆”标签即源于此。这千余座小洋楼的绝大部分集中在海河两岸,百年前,这里是大大小小的九国租界。
这些小洋楼按照用途分为三类:公用、民用和商用。民居部分主要集中在和平区五大道(即马场道、睦南道、大理道、常德道、重庆道)、河北区意式风情区和河西区解放南路一带,它们的主人除西方人外,大多是清廷皇亲遗老,北洋政府时期的总统、总长、督军以及巨商富贾、大家红角。
名人多故事,掩映在小洋楼里的故事更添了一丝悬念的味道。百年中国看天津,很大程度是看她的小洋楼。小洋楼是一位中华民国史的导游。归隐的静寂,思潮的预热,丰美的物象,深邃的杂糅能够在里面一一找到对应物。世界罕见的天津小洋楼建筑群把一段屈辱史斑斓记下,沧桑而成天津的租界文化。
“火烧望海楼”又称天津教案。发生在1870年,即清同治九年。清同治八年(1869),天津法国传教士在繁华的三岔河口地区建造教堂,拆除了有名的宗教活动场所崇禧观和望海楼及附近一带的民房店铺,使许多百姓流离失所,无家可归。望海楼教堂建成以后,法国传教士网罗了一批地痞恶霸、流氓无赖为教徒,为非作歹,欺压百姓。1870年6月,法国天主教仁慈堂收容的中国儿童,因发生瘟疫大批死亡,教堂将之葬于河东盐坨之地,每二三人一棺,尸骸暴露,惨不忍睹,引起群众愤恨。适天津不断发生迷拐儿童事件,被捕案犯供称系受教堂指使,一时民情激愤,舆论大哗。6月21日天津知县刘杰同拐犯到望海楼教堂对质,教堂门前聚集的民众与教徒发生冲突,法国驻津领事丰大业到场向刘杰开枪,打伤其随从,激起了天津民众极大愤慨,致使天津全城鼎沸,引发了"火烧望海楼"教案这场大规模的中国民众教案发生后,法、英、美、俄、普、比、西7国联衔向清政府提出"抗议",并调集军舰至大沽口进行威胁。清政府对外妥协,对内镇压,杀16人,流放25人,将天津知府张光藻、知县刘杰革职充军,派崇厚去法国"谢罪",向各国赔银50余万两。自发地反抗帝国主义压迫的斗争。
教案发生后,法、英、美、俄、普、比、西7国联衔向清政府提出"抗议",并调集军舰至大沽口进行威胁。清政府对外妥协,对内镇压,杀16人,流放25人,将天津知府张光藻、知县刘杰革职充军,派崇厚去法国"谢罪",向各国赔银50余万两。天津教案虽然得到平息,但是天津人民对西方侵略者和清政府没有屈服。为抵命而死难的居民被群众视为义士举行公葬,反应教案的一些年画、木刻画一直在民间流传。天津教案在全国引起震动,直隶、江西、福建、四川等地先后爆发了反洋教斗争。
天津是个历史沉淀的城市。正是这百年来的历史,成就了今天的天津,一个历史文化底蕴厚重的城市。走进天津,走进百年中国历史。了解过去,才能更好的展望未来。
相关热词搜索: 分为 通用 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