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英文名称:the Changjiang River/the Yangtze River)发源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脉各拉丹冬峰西南侧。干流流经青海省、西藏自治区、四川省、云南省、重庆市、湖北省、湖南省、江西省、安徽省、江苏,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长江经济带股票4篇 , 供大家参考选择。
长江经济带股票4篇
第1篇: 长江经济带股票
长江经济带发展取得积极成效作者:来源:《中国经贸导刊》2017年第25期
实施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2016年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主持召开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要从中华民族长远利益考虑,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总书记重要讲话发表一年多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会同有关部门、单位和沿江11省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共同努力、扎实工作,长江经济带发展取得了积极成效。
一是建立清晰完善的规划体系。2016年5月30日,党中央、国务院印发《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明确了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战略定位、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成为当前和今后长江经济带发展工作的基本遵循。依据《规划纲要》,岸线保护和开发利用、综合立体交通走廊等专项规划陆续印发实施,沿江省市实施规划基本编制完成,支持政策体系逐步完善。目前,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顶层设计、中层设计基本完成,为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全面实施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是加快绿色生态廊道建设。积极开展生态环保专项行动。针对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面临的突出问题,通过开展生态环境保护专项行动着力加以解决,同步研究建立监管长效机制,巩固专项行动成果。开展“共抓大保护”中突出问题专项检查,针对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不到位、生态治理、环境保护等方面20多个突出问题,进行省市自查、交叉检查、重点复查,并协同开展整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先后开展沿江非法码头、非法采砂专项整治和“回头看”工作,经过沿江省市和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非法码头得到了初步整治,拆除了近700余座非法码头,非法采砂得到了初步监管,长效机制得到了初步构建。开展长江经济带化工污染整治专项行动,通过调查摸底、专项治理、加强监管三个步骤,重点整治化工污染问题。启动长江入河排污口监督检查、饮用水水源地安全检查等专项行动,严控长江水环境污染的关口,切实保障沿江群众饮水安全。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建设。组织沿江11省市完成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指标市县两级分解工作,指导推动长江经济带率先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推进跨界水质断面考核制度,加快推动建立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加强生态环境保护重大工程实施。推进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修复、水资源保护等工程建设,着重抓好天然林保护、防护林建设、退耕还林还草、湿地保护和石漠化治理,实施贵州草海、云南大理洱海源头等重要湿地保护和修复工程。组织实施中华鲟、长江江豚拯救行动,时隔两年之后再次监测到中华鲟自然产卵。引江济淮等重大水利工程开工建设。
第2篇: 长江经济带股票
长江经济带
长江经济带东起上海、西至云南,涉及上海、重庆、江苏、湖北、云南、四川、湖南、江西、安徽7个省2个直辖市。长江经济带的战略定位,一是依托长三角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渝蓉城市群;二是做大上海、重庆、湖北武汉三大航运中心;三是推进长江中上游
一、全面开发利用长江经济带势在必行
(一)大江大河流域开发已成为世界性潮流
莱茵河,全长1400多公里,沿岸居住着5400万人口,是世界经济最发达的经济带,沿岸的德国城市科隆,在跨河发展后,经济迅速发展,成为德国重要城市。同样,密西西比河之于美国、泰晤士河之于英国,这些国家先后对大江大河流域进行大规模开发,从而带动本国经济的大发展。世界上很多国家的著名城市都是因为沿江开发而成为经济最发达的城市。
长江沿岸开发虽然已经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与发达国家的沿江开发程度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开发空间。因此,加快对长江沿岸的开放开发已是势在必行,刻不容缓。
(二)长江经济带的开发利用已具备了较好的基础,构架已日趋明晰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区域发展战略实施的是由“点”到“沿海”再到“沿边”的战略布局,至于长江经济带的正式提出是由中国生产力经济学研究会、中国科学院部分学者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提出的,它的内涵是以长江流域若干超级城市或特大城市为中心,通过它们的辐射作用和吸引作用连接各自腹地的大中小城市和广大农村组成经济区。
进入90年代,随着浦东开发和三峡工程建设等重大决策的相继实施,国家有关部门提出发展“长江三角洲及长江沿江地区经济”的战略构想。与此相适应,长江沿江各省也纷纷将其经济发展重点逐步转向临江城市或地区,并确定各自的战略开发区域,与国家整体发展战略遥相呼应。
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以上海浦东开发为龙头,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尽快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城市之一,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地区经济的新飞跃”;十四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明确:建设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及沿江地区经济带。至此,中国最大的区域经济体——长江经济带正式展现在世人面前。
(三)当前面临的新形势也迫切需要加快对长江经济带的开发利用
一是2008年下半年世界金融危机开始对我国尤其是对沿海地区外向型经济造成很大影响,在外需不足的情况下,长江经济带在承接产业转移方面尤显重要。长江的中游、上游理应受到更多的关注。中国区域发展应该进入沿海沿江并重的时代。“强弓”还需配“利箭”。
二是三峡工程的建成,为长江经济带的开发利用提供了安全保障。1998年的长江特大洪涝灾害,给沿江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带来了极大的威胁,党中央国务院举全国之力,花费了巨大的人力、财力、物力资源,取得了救洪救灾的最后胜利。尤其长江两岸经常受到洪涝灾害的困扰,严重影响了两岸人民的生产和生活。三峡工程的建设,特别是随着2009年最后一台机组的投入运行,整个工程全面竣工,水害变成了水利,长江经济带的开发环境更加美好。
三是长江两岸的基础设施建设比较完善,为开发利用长江经济带提供了较佳的硬环境。长江经济带横贯我国腹心地带,不仅把东中西三大地带连接起来,而且还与京沪、京九、京广、皖赣、焦柳、成昆等南北铁路干线交汇。沿岸高速公路、铁路、机场、码头、桥梁经过多年的建设,已不断完善,为长江经济带的开放开发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优势
长江经济带具有得天独厚的综合优势:
一是交通便捷,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长江经济带横贯我国腹心地带,经济腹地广阔,不仅把东、中、西三大地带连接起来,而且还与京沪、京九、京广、皖赣、焦柳等南北铁路干线交汇,承东启西,接南济北,通江达海。
二是资源优势。首先是具有极其丰沛的淡水资源,其次是拥有储量大、种类多的矿产资源,此外还拥有闻名遐迩的众多旅游资源和丰富的农业生物资源,开发潜力巨大。
三是产业优势。这里历来就是我国最重要的工业走廊之一,我国钢铁、汽车、电子、石化等现代工业的精华大部分汇集于此,集中了一大批高耗能、大运量、高科技的工业行业和特大型企业。此外,大农业的基础地位也居全国首位,沿江九省市的粮棉油产量占全国40%以上。
四是人力资源优势。长江流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摇篮之一,人才荟萃,科教事业发达,技术与管理先进。
五是城市密集,市场广阔。1995年沿江九省市拥有大小城市216个,占全国城市数量的33.8%;城市化水平约为50%,比全国平均水平高21个百分点;城市密度为全国平均密度的2.16倍。上海浦东开发开放和三峡工程建设将产生数千亿元的投资需求,而且这一地区人口密集,居民收入水平相对较高,各种消费需求也十分可观,对于国内外投资者有很强的吸引力。
由此可见,长江流域孕育了发达的长江经济带。长江经济带是整个长江流域最发达的地区,也是全国除沿海开放地区以外,经济密度最大的经济地带,它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意义是其它经济带所无可比拟的。与沿海和其它经济带相比,长江经济带拥有我国最广阔的腹地和发展空间,是我国今后15年经济增长潜力最大的地区,应该成为世界上可开发规模最大、影响范围最广的内河经济带
经济带城市分布
沿线城市
上海:(1个)
江苏:南京、镇江、扬州、苏州、无锡、常州、南通(7个)
浙江:杭州、嘉兴、湖州、宁波、绍兴、舟山、(6个)
安徽:合肥、芜湖、铜陵、安庆、巢湖、池州、马鞍山(7个)
江西:九江(1个)
湖北:黄石、鄂州、武汉、荆州、宜昌、黄冈、咸宁、恩施(8个)
湖南:岳阳(1个)
重庆:重庆、万州、涪陵(3个)
四川:泸州、攀枝花、成都、宜宾(4个)
长江流域可持续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
(一)生态环境问题
1.流域生态环境日渐恶化。有关资料表明,长江流域中上游森林植被已遭到严重破坏,流域生态环境日趋恶化。由于滥砍森林造成水土流失加剧。,天然蓄调器湖泊被淤积了,河水只能汇集到已被泥沙淤积抬高的行洪道上,因此,即便是中等洪水也往往形成大灾。
2.水资源严重污染
目前长江干流及支流、湖泊均不同程度地受到了污染。由于长江干流水量充沛,稀释能力强,干流水质处于较好水平,但是,必须指出,长江干流的大中城市区段水质变化均呈下降趋势。造成长江流域水污染的主要污染源是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
3.严重的大气污染和酸雨长江流域的大气环境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主要的污染区域集中于城市。就总体而言,流域内50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尤其是
100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大气环境污染程度高于中小城市,工业城市的大气污染程度高于一般城市。长江流域内酸雨污染也很突出,大气污染和酸雨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造成长江流域大气污染的主要因素有:工业废气及二氧化硫、工业烟尘污染、能源结构不合理、汽车尾气污染等。
(二)流域协调发展问题
1.东西向交通基础设施滞后长江流域的交通基础设施已初步形成了水运、铁路、公路、航空相结合的综合运输体系,但尚未形成综合大交通体系,运输设施相对落后。具体表现在:铁路、公路干线以纵向通过型为主,缺少横向铁路、公路干线的通道;没有形成东西横向出海的综合运输大通道,上游地区的重庆、成都直达上海的大通道除水运、航空外,铁路、公路均不能直达。由于沿江东西向交通
基础设施滞后,造成长江上中下游地区之间经济联系薄弱,经济发展整体性差,资源优势转化渠道不畅,缺乏快速有效的交通通信纽带和紧密的经济互动,工业与城市大多呈不连续的带状分布,沿江产业带明显断开。
2.地区封锁与诸侯经济突出长期以来,长江流域内地区封锁与诸侯经济一直比较突出,导致沿江各省市产业结构明显趋同,成为阻碍和制约沿江经济带形成和整体实力提高的突出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条块分割现象尚未完全消除,政策法规不健全,生产要素市场分割,价格体系不合理,政企不分,各种生产要素被固化在不同的隶属关系中等造成的。
四、长江流域可持续发展若干对策
(一)建设长江防护林带,改善长江流城生态环境
(二)强化环境管理,提高环保意识。
(3)建立完善的交通基础设施体系
(4)建立一个具有权威性的流域协调管理机构
参考案例
湖北在长江经济带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存在问题和措施
(一)自然资源丰富
湖北长江经济带横贯东西,全长1062公里,约占长江流域经济带长度的38%,居沿江各省市首位。它居于长江流域与中部地区的复合部位,具有东西和南北经济耦合的地缘条件。国土面积54168.5平方公里,占全省的29.1%。其地貌类型多样,山地、丘陵、平原、岗地兼备。气候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四季分明,热量丰富,光照充足,降水充沛。
作为千湖之省,湖北自古就因水而兴。湖北长江经济带河流众多,地表水资源约为650多亿立方米,长江过境客水年均径流量达6000多亿立方米。水电资源丰富,目前已经得到充分开发。同时,还拥有部分丰富的矿产及农产品资源。
(二)经济实力雄厚
1.经济发展概况。目前,湖北长江经济带已具备较好的产业体系。农业以优质粮棉油、蔬菜和水产品为主体,农林牧渔全面发展;工业形成了以汽车、冶金、化工、装备制造、纺织服装、水电、建材和食品等为主的优势产业;以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和新能源、新材料、环保产业为主的新兴产业;服务业以商贸、金融、物流、旅游和信息服务业为主。
2.社会发展概况。湖北长江经济带总人口达2746.73万人,占全省的48.1%,其分布从整体上表现为东密西疏的特征。教育优势突出,共有高等院校75所,占全省高等院校数的78%。医疗卫生、文体事业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良好。
3.城市发展状况。湖北长江经济带城市密集度高,产业比较发达。其中武汉至黄石段分布着武汉、鄂州、黄冈、黄石等大中城市,是湖北的冶金工业走廊;武汉至荆州段分布着武汉、赤壁、洪湖、石首、荆州等城市,是富饶的江汉平原,以农业、轻纺工业为主,本段除两头外,中间缺乏大中城市;荆州至宜昌段,分布着荆州、宜都、宜昌,该段间距不大,以水电、旅游、轻纺工业为主,且宜都还是比较重要的枢纽城市。
(三)基础设施完备
1.交通基础设施。湖北长江经济带交通网络的骨架初步形成。
2.能源、信息及水利基础设施。能源基础方面,全国的水电中心位于湖北长江经济带,阳逻、鄂州、黄冈、咸安、赤壁、荆州和宜昌等地布置有火力和生物质能发电。同时,川气东输工程途径湖北长江经济带,为其提供了丰富的天然气能源。信息设施方面,固定电话、移动电话、因特网普及率较高。水利设施方面,长江沿岸干堤建设已达到长江流域规划的标准,防洪能力得到显著增强。
(四)旅游资源众多
湖北长江经济带人文旅游景观时代跨度大,历史价值高。这里有古人类长阳人遗址,又有众多的古三国胜迹和楚都遗址纪南城,有辛亥革命遗址起义门、阅马场,又有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及“八七会议”会址;有以荆州古城为代表的灿烂的荆楚文化,又有著名的现代工程三峡大坝;有气象万千的武汉大都市风光,又有浓郁独特的鄂西土苗民族风情。大自然的沧桑变化、鬼斧神工,加上数百万年来人类的嵌珠砌玉、涂红抹彩以及荆楚文化源远流长,湖北境内自然景观和历史遗存,比比皆是,颇具特色。
存在问题
湖北长江经济带还存在着对外开放水平不高、产业竞争力不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资源整合不充分、长江水运优势发挥不够、生态环境压力日益增大等问题,制约了湖北长江经济带进一步发展。
(一)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主要表现在以长江干流为主轴的综合交通走廊尚未形成。目前,湖北长江沿线公路交通主通道尚未打通,大部分沿江县市没有通达的沿江公路,很多沿江乡镇道路曲折难行、破损严重,过江通道也明显不足。带内机场改扩建工程进展缓慢,国际全货机航空运输还是空白,进出口货物的航空运输主要靠客机腹舱运载,对于原材料采购和产品出口方面带来严重影响,已成为改善我省投资环境的“软肋”。港口建设跟不上经济发展的需要。长江湖北段全长1062公里,仅有5个主要港口,缺少适应区域内特色产业、特色产品发展需要的专用码头,港口设施落后,吞吐量小、通航条件差。其他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一些沿江城镇水、电、路、气等基础设施比较落后,地下管网建设和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严重滞后,不能满足生产生活需要。
(二)长江水运优势发挥不够
湖北的优势在水,长江经济带的优势在江。在长江沿线6省2市中,湖北长江通航里程虽位居第1,但每公里航道运量居第6;港口数量和吞吐能力位居第3,但每百米港口岸线的吞吐能力居第6;港口吞吐量位居第4,但每亿元GDP产生的港口吞吐量居第7。特别是与上海、江苏、重庆等省市的差距更是呈拉大之势。加快建设武汉长江航运中心,已成为事关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大开放大开发最紧迫的重大课题。
(三)产业竞争力不强
产业支撑和带动力不强是当前制约湖北长江经济带快速发展的核心和关键。近年来,虽然省委省政府采取多种措施,着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促进了湖北长江经济带汽车、钢铁、石化、电子信息、纺织、建材、食品医药等支柱产业的形成,但除武汉外,沿江其他各市的新型工业化整体水平不高,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支柱产业尚未形成,真正对全省经济起明显支撑、带动作用强的支柱产业和名牌产品不多,产业链短、产业聚集度不高,整体优势尚未得到充分发挥。农业产业化集中度较低,农产品加工业的专业化、规模化、集团化发展不够,龙头企业偏少,特色不鲜明。开发区是产业集群的重要载体。2007年江苏省51个省级以上开发区,其中国家级10个,业务总收入20646亿元,进出口总额1179亿美元,总收入过千亿元的开发区有5个。而我省沿江共有省级以上开发区47个,其中国家级2个,总收入过千亿元的只有2个。两相比较,差距较大。现代服务业发展不快,特别是物流业发展缓慢,商贸物流基地和配送中心建设明显不足,服务体系不健全,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不够强劲。
(四)资源整合不充分
资源整合不够,综合利用率低,是加快推进湖北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面临的突出问题之一。在岸线资源方面,对岸线的防洪、供水、航运、生态环境以及开发利用功能缺乏统筹规划协调,造成岸线资源的配置不合理,存在多占少用和重复建设现象。长江湖北段岸线资源长度列沿江各省市之首,但利用率不到20%,明显低于江苏、上海。在水能和港航资源方面,存在航运、港口体制不顺,多头管理,无序竞争,没有形成拳头,竞争力弱,利用效率低。在旅游资源方面,缺乏必要的衔接和整合,没有形成整体的旅游品牌,削弱了对游客的吸引力。
(五)环境保护压力较大
长江是我们的母亲河,既要开发长江,更要保护长江。目前,长江经济带的生态环境,特别是水资源保护任务十分艰巨。沿江地区分布了不少高耗能、易污染的工业项目,一些开发项目更多地考虑经济效益,项目布局和环保措施不合理,不仅加剧了河岸的冲刷造成了险情,而且加快了下游河床淤积,对防洪造成了不利影响。一些城市的产业布局对相邻城市的环境造成影响,一些影响环境的产业在布局选址和废弃物治理及排放方式上,对下游下风向的城市会造成影响。一些油码头、危险品码头、企业排污口极易造成取水口水域污染,一些养殖区、旅游度假区的废污水排放,对水质安全造成威胁。高度重视对长江的保护,是合理开发长江经济带的前提条件。
五、加快湖北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的对策措施
湖北长江经济带应成为湖北经济发展主轴,引领全省和中部崛起的现代产业密集带,长江流域要素承载能力最强、产业聚集能力最高、带动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最强的地区之一。
(一)坚持交通先行,构建完善的基础设施网络
交通不畅是制约湖北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最大的“瓶颈”。加快湖北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要以新一轮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为突破口,建设长江中游交通运输枢纽和物流快速大通道,加速开发“黄金水道”水运资源。
1.大力加强长江航运建设。一是加强港口建设,提高水陆运枢纽能力。加大投入,推进武汉新港建设,打造长江中游水运枢纽;加快宜昌、荆州、黄石等主要港口和19个重要港口的配套建设,形成布局合理的湖北港口群。二是加强航道建设,提高航道通过能力。按照“畅通长江中游、渠化整治汉江、打通江汉运河”思路,建设环绕江汉平原的长江-江汉运河-汉江810公里千吨级航道圈。三是加强保障工程建设,提高航运服务能力。建立具有湖北优势的集装箱、煤炭、矿石、石油化工、汽车滚装等专业化船舶运输体系;大力发展多式联运、公水联运等运输方式;建立统一的长江航运信息系统和信息平台,加快建设“数字长江”。
2.完善综合运输网络。一是借鉴江苏经验,加快建设沿江快速大通道,与出省快速通道相连接,实现沿江县县通高速并互联成网,形成横贯东西、连接南北、畅通全国、快速高效的路网体系。二是打造四大交通枢纽(武汉、宜昌、荆州、黄石)。三是加强航空建设。开辟新的国际航线,筹划建设武汉国际货运机场。
3.建设现代物流服务体系。一是推进武汉新港及其四大配套物流园区(钢材、商贸、煤炭、粮食)建设;二是加快武汉空港、武汉保税区物流中心建设;三是将宜昌建设成为辐射鄂西、连接川渝的区域性物流中心。
(二)坚持产业聚集,发展沿江现代产业密集带
产业是区域发展的重要支撑。加快产业布局,大力发展产业集群,是全面提高湖北沿江经济带发展水平的核心内容。
1.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努力提升工业化水平。汽车产业:以神龙、东风本田、东风日产等7家整车企业为龙头,促进汽车产业集群化发展,将武汉建成全国重要的家用轿车生产基地、电动汽车研发生产基地、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钢铁产业:以武钢、鄂钢、新冶钢为龙头,继续建设鄂东钢铁工业走廊。把武钢建成国际一流钢铁、全球最大冷轧硅钢片生产基地和全国重要的汽车板材生产基地,支持新冶钢建成全国重要齿轮钢、轴承钢等特种生产基地。石油化工产业:以武汉80万吨乙烯工程建设为契机、延长产业链,将武汉建成中部地区最大的石油化工基地;以宜化、兴化等企业为龙头,壮大磷化工产业集群,将宜昌建成全国重要的磷化工生产基地;以宜化、沙隆达、葛化等企业为龙头,促进盐化工产业发展;以楚源化工为龙头,促进精细化工产业集群化发展。装备制造业:以重点骨干企业为龙头,将武汉建成全国重要的发电设备制造基地、重型机床设备制造基地、铁路运输设备制造基地。船舶工业:重点扶持黄冈、鄂州、武汉、宜昌沿江聚集区的发展,积极推进组建船舶工业集团,把沿江走廊建设成为全国中小型特种船舶设计制造、船舶配件制造和船舶出口产品制造基地。
2.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建设沿江高新技术产业带。以东湖高新技术产业区为产业载体,促进电子信息产业技术创新、产品创新,不断壮大电子信息产业;以建设武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为抓手,加强生物医药、生物农业、能源环保等领域的研发和利用,实现生物产业超常规、跨越式发展。
3.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建设沿江商贸走廊:加快商贸、期货市场发展步伐,促进我省物流、人流、信息流与发达地区的对接。建设沿江旅游带:整合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和武汉都市旅游圈的资源和品牌,打造旅游强省。突破性发展沿江物流业:充分发挥长江“黄金水道”的航运功能及沿江公路、铁路的运输功能,加快物流货运站点、码头、园区和一批专业物流中心建设,培育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链主企业,积极发展第三方物流企业,推动传统仓储运输、流通企业加快转型,大力发展沿江要素市场。
4.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纺织业:引导纺织企业向荆州、咸宁等棉麻产区集聚,促进纺织业集群化发展。服装制造业:以美尔雅、爱帝等骨干企业为龙头,将鄂东服装产业走廊建成全国重要的服装生产和出口基地。烟草制造业:以湖北中烟集团为龙头,进一步提高烟草制造业规模,提高品牌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
(三)坚持城市带动,建设沿江城市连绵带
1.加快武汉城市圈建设。积极推进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加快“两型”产业发展,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和布局、城乡建设、区域市场建设、生态发展和环境保护“五个一体化”进程,大力增强经济实力、创新能力和服务能力。与此同时,建设以宜昌、荆州为支撑的城市群,充分发挥两个城市对湖北长江经济带的服务功能、辐射功能、带动功能。
2.大力提升沿江城市功能。以沿江中心城区县域为核心,拓展长江两岸城镇空间,形成与产业布局相适应的沿江城市连绵带。
3.加强中心城市与小城市协作互动。以长江水运为纽带,破除行政区划等体制障碍,加强沿江城市经济合作,探索建立多层次的区域合作机制,使沿江城市带形成联系更加紧密、交流更加活跃、要素流动更加频繁的城市经济体。
(四)坚持保护优先,打造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典型示范带
1.科学布局临水产业,有序利用水资源。推动临水产业集约发展,坚持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一致性。有序布设耗水企业,根据沿江不同地区产业发展的基础与条件,实施差别政策,以控制产业不合理发展对沿江环境造成危害。加快淘汰小造纸、小印染、小水泥、小火电等落后产能,腾出更多的环境容量和发展空间。
2.积极推进清洁生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促进沿江大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按照循环经济理念调整经济发展模式和产业结构,鼓励企业实行清洁生产和工业用水循环利用,发展节水型工业。加快政策法规和标准体系建设,研究建立有利于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的激励政策和约束机制,运用价格杠杆,促进节能、节水、节材和资源综合利用。
3.加大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污染处理能力。抓好三峡库区等重点区域污染防治和沿江城市的废水危险物品的处理,加强流域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各类污染物收集和处理率,杜绝有毒有害物向长江排放。
4.探索建立长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探索施行排污权交易制度、邻域污染双向补偿制度。积极争取国家研究制定长江流域下游财政转移支付、税收调节、产业扶持等生态补偿标准和办法,通过跨部门、跨地区的协调管理以及相关利益方广泛参与,促进全流域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5.重视长江流域生态保护,维护生物多样性。加大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力度,完善自然生态保护区和珍稀濒危水生野生动物植物保护网体系。加强湿地保护,切实贯彻落实长江禁渔期制度。继续开展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和长江防护林体系建设,建立沿江绿色走廊,综合治理水土流失。
(五)坚持开放先导战略,进一步扩大沿江对外开放
1.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要抓住国家扩大内需,沿海产业向内地转移的机遇,建设一批事关全省开放大局的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完善相关物流配套设施,发展水陆空多种联运方式,把武汉建成中部地区最大的进出口货物集散中心。
2.坚持园区突破,加强发展外向型经济。按照“产业集聚、特色鲜明、开发集约、服务创新”的要求,加大沿江开发园区建设开发力度,使开发区成为沿江区域对外开放和产业集聚的重要载体。
3.加强对外联合与协作。发挥居中优势,变“东西夹击”为“东引西联”。一方面,要成为长三角的后方基地和纵深腹地,依托黄金水道主动承接上海、江浙的产业转移,加快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另一方面,要成为长江上游地区走出去的桥头堡,借助产品“西进东出”的机会发展自己。积极推动长江经济带一体化发展,建立沪、宁、汉、渝等中心城市多边或双边高层对话和议事机制、合作协调机制,定期举办经贸科技活动。
第3篇: 长江经济带股票
安徽长江经济带新政
一、热点材料
2014年12月1日,长江经济带海关区域通关一体化改革实现流域全覆盖,南昌、武汉、长沙、成都、重庆、贵阳、昆明等7个海关加入改革。当天,流域12个关区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也纳入区域通关一体化,长江全流域真正实现了“12关如1关”。这标志着京津冀、长江经济带、广东地区三大区域通关一体化改革全面实施。
2015年4月,省政府正式下发《关于贯彻国家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实施意见》。我省本轮战略目标中,将建成以合肥为中心、联接所有设区市、通达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快速客运铁路网。在2015年的工作安排中,推进宁安城际、合福高铁与黄杭高铁的建设进度,开工建设商合杭、合安九、禹亳宿、皖赣铁路宣城-绩溪段扩能改造等铁路项目,推进北沿江、六安景、随麻安、合新(桥)六等城际铁路前期工作。未来几年的高铁建设中,还将重点建设宁合汉与安黄金温客专,淮(北)宿阜、蚌滁宁、亳蚌等城际铁路。并推进合肥—六安—十堰—安康(西安)快速客运铁路建设,连接新亚欧大陆桥,对接“一带一路”。建设六安景、亳宿、铜宣等铁路,完善普通铁路网。
公路:合芜合安高速年内改建。我省规划中的“四纵八横”高速公路网将尽快建成,其中,今年加快扬绩、济祁、北沿江、宁宣杭、岳武、铜南宣等一批在建高速公路的建设,力争开工建设合芜、合安高速公路改扩建等项目,加快推进芜黄、黄千高速公路等项目前期工作。此外,我省骨干高速公路还将迎来全面的改扩建。此次省政府文件明确提到的除合芜、合安高速公路,还有合宁、合铜黄、宁芜、合六叶、宣广、连霍安徽段、宁洛安徽段等。
航空:年内力争开工两新机场。为提高航空通达度,今年将推进合肥新桥国际机场二期工程前期工作,积极拓展至国内主要城市的航线网络,努力增加国际航线,提高航班密度。同时,今年计划推进新建芜宣、蚌埠、安庆、亳州、宿州、滁州等民用机场前期工作,争取芜宣、蚌埠机场开工建设,改扩建阜阳机场。此外,建设岳西、泾县、庐江等通用机场在此次落地政策中明确。
水运:五万吨级船舶可到芜湖。我省将依托长江打造畅通高效的黄金水道,构建“两横一纵”的航道主骨架。“两横”即加快长江和淮河干流航道整治,提高通航标准;“一纵”即实施引江济淮航运配套工程,实现江淮贯通。我省此次落地政策中提到,力争芜湖以下航道水深提高到12.5米,芜湖至安庆段提高到8米。记者了解到,达到这一标准,五万吨级海运船舶可畅行至芜湖,安庆至芜湖段可常年通行万吨级船舶。
桥梁:多座长江大桥即将开建。目前我省在建的有望东长江公路大桥、芜湖长江公路二桥、池州长江公路大桥、芜湖弋矶山第二公铁等,今年还将推进芜湖城南、泰山路城市道路过江通道,马鞍山慈湖、九华路公铁两用过江通道,安庆宿松公铁两用过江通道等前期工作。今后还将尽快建设铜陵公路大桥替代桥,安庆第二长江公路桥,池州梅龙等过江通道;积极推进马鞍山姑孰、龙山路、湖北路,芜湖龙窝湖,铜陵横港、开发区,安庆海口,池州、池安、江口等过江通道前期工作,争取早日开工。
社保:长三角跨省市互认社保。安徽正式作为长三角经济带重要一员,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是今后趋势。比如,江浙沪皖可实现医保的异地就医结算。我省政策明确,将积极推动长三角地区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和预警应急体系建设。依托“信用长三角”建设,扩大信息资源开放共享,实现信用信息互认。积极推进社会保障一体化,加强养老保险待遇资格协助认证合作、异地就医结算合作、工伤保险合作,参与完成长三角的跨省市用工信息、社会保障信息共享平台。
物流:合肥建国际邮件互换局。在长三角这一世界级城市群中,合肥跻身副中心,与南京、杭州并驾齐驱。对此,我省落地政策提到,研究制定合肥都市区国际化发展定位和建设行动纲要,推进合肥国家大科学中心和量子通信、未来网等国家重点工程建设,加快建设国际金融后台中心,积极创建国家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城市,吸引跨国公司区域总部、国际金融机构入驻。并依托合肥新桥机场高水平规划建设国际航空物流港,建设国际邮件互换局,完善国际中转、国际快递、国际货代、仓储保税等功能。推进合新欧国际货运班列向西延伸,加密班次,积极开辟新亚欧大陆桥战略性物流通道。
二、相关问题
1、“长江经济带”的建设有何重要意义?
答、对于我国的发展具有全局性的意义;长江经济带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基地,是国家重要的粮食生产和现代农业基地,是粮食生产的核心区,对于这一区域的产业优化升级、粮食稳产高产等,具有重要意义;对于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2、“长江经济带”的建设要求各省市加强合作,这说明了什么?
答、合作是发展的基础;合作有利于加强交流与协作,凝聚集体的智慧,共同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合作有利于促进经济规划区内各地的协调发展;合作有利于促进中部地区抓住机遇,实现跨越式进步与发展。
3、“长江经济带”里的各地在合作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答、需要确立共同目标;需要加强协作,理解沟通与宽容;需要有奉献精神、团队精神。
4、我省如何充分利用“长江经济带”的机遇,实现跨越式的发展?
答、加强区域合作,统筹城乡、农业与工业的发展;坚持发展生态农业,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走创新发展之路,发展现代工业;坚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淘汰高能耗、高污染的企业,走新型城镇化道路。
5、为全面提升我省经济综合实力和竞争力,你认为当前应该着重解决好哪些问题?
答、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促进文化大发展和大繁荣;坚持科学发展观的指导,走科学发展的道路,坚持创新发展;坚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科教兴皖、人才强省和文化强省的战略;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强水利建设,实施科技兴农,努力实现科技惠农等。
6、你准备为实现“长江经济带”的目标做哪些实实在在的事?
答、树立报效祖国和建设家乡的远大志向,勇于承担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努力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把自己培养成为祖国和家乡需要的人才;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培养亲社会行为,关爱社会,服务社会,奉献社会,为家乡的美好贡献自己的力量。
7、请你为安徽在“长江经济带”中率先发展出谋划策?
答:大力推进科技进步与创新,实施科技强省战略,高度重视人才的培养、引进和使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我省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加强文化建设,实现由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的跨越;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其他方面的改革,增强经济发展的活力;进一步扩大开放,引进资金、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借助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大力发展旅游产业等。
8、材料一:在依托黄金水道建设长江经济带的大潮中,“改革创新”在安徽有了新的注脚——文化体制改革的“安徽现象”。“安徽现象”体现了高度的文化自觉;“安徽现象”背后是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安徽现象”有力证明改革是跨越发展的强劲动力。当文化体制改革成为主流,它对文化发展和文化生产力的激活是全方位的:安徽出版集团是全国第一家组建时同步完成“转企改制”的文化企业;安徽报业集团是国内唯一注入国外资本的党报集团;安徽文化产业增加值连续快速增长。
材料二:有一种力量,让世人刮目相看。随着“安徽面孔”频频亮相中国好人榜、全国道德模范榜,构成令人赞叹的“安徽现象”,树立“厚德安徽”良好形象。数年间,我省涌现出众多“中国好人”和“全国道德模范”,成为矗立在江淮儿女心中的精神群雕。
(1)“安徽现象”是安徽哪方面建设的成果?
(2)“安徽现象”会对安徽的发展起到哪些积极的影响?
(3)“当文化体制改革成为主流,它对文化发展和文化生产力的激活是全方位的”说明了什么?
(4)你对繁荣安徽文化产业还有哪些好的建议?
答、(1)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2)有利于促进社会风气的转变,构建和谐社会;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安徽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思想道德保障等。(三点即可)
(3)改革是安徽建设与发展的动力;在安徽未来的发展与建设中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对安徽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等进行改革;只有坚持改革才有出路,才会发展。(两点即可)
(4)示例:整合安徽地方特色文化,开发文化旅游产品;结合现代科技,发展动漫产业等。(一点即可)
9、长江经济带是中国经济版图中的重要轴线,东起上海、西至云南,涉及云南、四川、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七省两直辖市。推动建设长江经济带,其战略意义重大而又深远,是带动东、中、西部整盘复兴的全局战略。
(1)作为一名安徽人,你认为发展安徽有哪些优势?请举例说明。
(2)在推动建设长江经济带中,请你为安徽率先发展提出自己的建议。
(3)合肥作为安徽的省会,无疑要在率先崛起中起带头作用。作为中学生,我们能为家乡发展做些什么?
答:(1)有利条件:安徽有很丰富的资源,如煤炭,是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和原材料基地;安徽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优势明显,承东启西,联结南北;安徽教育科学文化基础较好,有丰富的人力资源,如合肥科教基地;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如徽商文化、黄梅戏;安徽旅游资源丰富,有很多旅游胜地,如黄山、九华山,为发展旅游业提供了重要条件等等。
(2)加快推进安徽农业现代化、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进程,注重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全面落实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大力发展教育、文化、体育、医疗卫生事业,不断提高人口素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强与国内外合作,密切与东西部地区联系,实现全方位对外开放等等。
(3)努力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把自己培养成为祖国和家乡需要的人才;树立报效祖国和建设家乡的远大志向,勇于承担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等。
10、众所周知,当前全球供给结构、需求结构正面临深度调整,经济重构带来市场、产业、科技、资源等方面的竞争更趋复杂激烈;中国国内发展也面临诸多矛盾和问题。在这种背景下,以改革创新开放为动力,促进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培育新的增长点,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已成为中国的战略选择。建设长江经济带,为什么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答: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立足我省省情,加快实现中部崛起的必然选择;是提高我省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必然要求;是坚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基本国策的必然要求;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提高企业的抗风险能力,提升安徽在全国竞争力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国民经济收入分配合理化,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满足人民群众过上幸福生活的必然要求等。
11、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我们应该怎样做?
答: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实施科教兴皖战略、人才强省战略,发展科技,培养人才,不断提高劳动者素质,增强经济发展的后劲;坚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大力发展“低碳经济”;重视科学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提高劳动生产率;关闭高耗能、高污染企业,节约资源、节约生产成本;不断提高我省的自主创新能力,致力于建设创新型安徽等。
12、由于受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以及全球气候变化、流域重大开发工程等的影响,长江流域的湖泊正面临着面积急剧萎缩、物种丧失、生态系统退化、水体富营养化、洪水调蓄能力降低和供水能力不足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做好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并重的功课。你认为党和政府应该怎么做?中学生应该怎么做?
答:党和政府要切实转变领导方式,真正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实施计划生育、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以人为本,关注民生,落实惠民政策,走共同富裕道路;实施科教兴皖战略,增加对义务教育的投入;继续关注“三农”,加强农田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继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等。
中学生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全面提高自身素质,立志成才,报效祖国;树立崇高理想,肩负历史使命,发扬艰苦创业精神;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勇敢承担社会责任,养成亲社会行为习惯;号召身边的人关注安徽经济发展,投入到安徽经济的发展之中;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把创新热情和科学求实态度结合起来;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为建设长江经济带,振兴安徽贡献自己的力量等。
13、为了把家乡建设得更加美好,请你给当地政府提几条建议。
答: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加大对外开放的力度,扩大招商引资,促进经济的发展;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依托本地优势,发展特色农业;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加大教育投入,提高市民的文化素质;加大社会环境的整治力度,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形成良好的发展氛围。加大扶持力度,做大做强优势产业,自主创新名优产品;优化投资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等。
14、巢湖流域早在“九五”期间就被国务院列入重点治理的“三河三湖”,尽管近年来各级部门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进行研究和治理,但巢湖的水环境污染问题依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1)调查巢湖水污染情况,谈谈这种情况可能带来哪些危害。
(2)作为合肥市民,你认为应以什么实际行动为建设生态合肥作贡献?
答:(1)威胁巢湖及周边生态平衡;危害居民生命健康;制约环巢湖地区的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2)积极宣传保护环境和合理利用资源的基本国策;提高环保意识,增强环保法制观念,从身边小事做起,落实环保行动;养成绿色出行、厉行节约、使用节能产品等良好习惯,为建设生态市作出自己的贡献。
15、2014年4月28日,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重庆主持召开座谈会,研究依托黄金水道建设长江经济带,为中国经济持续发展提供重要支撑。长江黄金水道是贯通东中西部、通航能力最强的航道,要用黄金水道串起长江经济带“珍珠链”。这是在“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之后,中国政府提出的又一个面向中西部地区发展的战略。长江是中国第一、世界第三大河流,目前长江干线货运量约20亿吨,位居全球内河第一,为密西西比河、莱茵河的4倍和10倍。
(1)该战略提出有何重要意义?
答、有利于进一步优化区域经济布局,协调推动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探索科学发展新路径,加强区域互动合作,推动形成一体化发展新格局;有利于进一步完善全国区域发展总体格局,促进东部地区产业转移、西部地区资源输出和南北区域交流合作,拓展内需增长空间,形成与长江中游地区南北呼应、带动中部地区崛起的核心地带,成为引领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和支撑全国发展新的增长极。
(2)长江经济带的具体范围包括哪些?
答、长江经济带覆盖11个省(市),包括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四川、重庆、云南、贵州,面积205.1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约21.4%,国内生产总值23.6万亿元人民币,占全国约40.9%。
(3)长江经济带建设面临哪些机遇和挑战?
答、机遇: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深入发展;国家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国家支持长江经济带探索新型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新路子;区域合作日益密切等。
矛盾和挑战:农村人口多、农业比重大、保粮任务重,经济结构不合理、农村富余劳动力亟待转移、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低,农业问题突出是制约协调发展的最大症结,人多地少是制约协调发展的最现实问题,城镇化水平低是制约协调发展的最突出矛盾。
(4)哪些需要催生支持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国家战略?
答、是巩固提升农业基础地位,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需要;是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加快新型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需要;是促进协调发展,为全国同类地区创造经验的需要;是加快发展,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需要;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需要。
(5)建设长江经济带,我们充满信心,请简要分析我们的信心来自于哪里。
答、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各级政府的正确决策;丰富的旅游资源和矿产资源;人民的勤劳善良,不屈不挠;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和巨大的市场潜力等。
(6)请为建设长江经济带提几条合理化建议。
答、经济方面: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积极招商引资;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等。
政治方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国策;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及基层民主制等。
文化方面:坚持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坚持自主创新、提高创新能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加强对外文化的交流与合作;积极实施文化强省战略,充分发挥我省旅游资源丰富的优势;等。
资源、环境方面:坚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要协调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实施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等。
(7)为建设长江经济带设计几条宣传标语。
答、共建长江经济带,同赴小康幸福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加快实现共同富裕;建设长江经济带,从你我做起;建设长江经济带,人人有责等。
第4篇: 长江经济带股票
长江经济带的武汉方案
作者:陈浩杰
来源:《财经国家周刊》2018年第07期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积极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编制实施相关规划,建设一批重点项目,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引领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
近些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长江流域出现生态功能呈退化趋势,环境污染形势严峻。由于缺乏长效保护治理机制,相关的环境保护工作尚未形成整体合力。
对此,全国政协委员、武汉市政协主席胡曙光认为,国务院已出台《关于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意见》,对长江流域实施“硬约束”的时机与条件基本成熟。今年全国两会上,胡曙光还作为第一提案人,联合多位政协委员联名,共同提出《关于支持设立国家级武汉长江新区的建议》。
“长江干流流经湖北1061公里,通过建设长江新区,推动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示范区建设,将更好发挥武汉的生力军作用。设立国家级武汉长江新区,对于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推动实施长江经济带国家战略,构建中部区域特色的现代化经济体系,探索新型城市化发展路径具有重要意义。”胡曙光在接受《财经国家周刊》记者采访时说。
2017年初,武汉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提出“启动规划建设长江新城,以超前理念、世界眼光,打造代表城市发展最高成就的展示区、全球未来城市的样板区。”
遵循新发展理念,对标雄安新区,长江新城规划建设启动一年来,高端起步、大胆创新,各项工作有序推进,受到广泛关注。以武汉长江新城为中心,建设武汉长江新区,成为武汉发展的新方略。
《财经国家周刊》:2018年是武汉长江新城的建设启动之年,目前武汉长江新城建设已经做好了哪些准备?
胡曙光:规划建设武汉长江新城,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武汉落地实践的具体要求,是把中国梦细化为武汉发展蓝图的具体体现,承载着大武汉的伟大城市梦想,是百年大计、武汉大业。在谋划武汉长江新城过程中,武汉市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对标雄安新区,坚持规划引领,坚持改革创新,努力为长江经济带发展提供武汉方案。
相关热词搜索: 长江 股票 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