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爱和自由规则与平等看过的感受【二篇】

时间:2021-12-20 19:13:55 来源:网友投稿

《感受》是由刚泽斌作词、作曲,鲍比达编曲,成龙演唱的歌曲,收录于1991年12月31日发行的专辑《第一次》,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爱和自由规则与平等看过的感受2篇 , 供大家参考选择。

爱和自由规则与平等看过的感受2篇

【篇1】爱和自由规则与平等看过的感受

规则与自由
作者:何佐晨
来源:《作文与考试·高中版》2018年第13期

        2018年1月5日,由蚌埠南开往广州南站的G1747次列车在合肥站停站办客时,一名带着孩子的女性旅客以等老公为名,用身体强行阻挡车门关闭,铁路工作人员和乘客多次劝解,该女子仍强行扒阻车门,造成该列车晚点发车。根据这则热点新闻,谈谈你的看法,完成一篇作文。(选自《作文与考试》高中版2018年9期《高铁怎能想拦就拦?》)

        孔子和子路之间,曾经有过这样一次对话。在落难时,子路问了孔子一个很敏感的问题:“君子亦有穷乎?”孔子的回答是:“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即“君子在不得志的时候也能安贫乐道,不失节操;小人在不得志的时候,就会想入非非,胡作乱为”。君子约之于礼,礼就是规则,一个“约”字,让君子在即使穷的时候,也不会乱了方向。

        “滥”即河水泛滥。河水在河床里面走,它是有方向、有路径、有规则的,它是能够收束住自己在一个固定轨道里自由行走的。河床、河岸就是对水的约,礼就是对我们人生之路的约。没有这个约,就可能像河水泛滥一样,河水一旦泛滥,不仅自己没有了方向,也失去了自由,还会给这个世界带去灾难。

        由此我们可以明白一个道理——没有规则就没有自由可言,对规则的遵从不是对自由的毁灭,恰是对自由的保护。自由不是为所欲为,没有限制,恰恰是在有限制的条件下从心所欲,自在的存活。“从心所欲不逾矩”,应成为我们每个人的修为。

        但很多人并不明白这个道理,所以有时候需要人付出生命的代价,才能警醒一些人。游客为图方便无视警示标识下车而遭受老虎攻击,为少花一张门票钱翻墙进入动物园而不幸命丧虎口;女教师为让丈夫赶上高铁不惜用脚卡住车门导致全车延误……这些年的社会热点,正是对规则与自由的双面反证。

        现实生活中,我们身边虽不常见像高铁扒车女罗某那么极端的行为,但本质上属于挑战规则的现象普遍存在。如机场里有些乘客迟迟不登机影响飞机的正常起飞,甚至因为航班晚点或者取消,就对机场工作人员大打出手;公路上行人对红绿灯熟视无睹,乱闯马路;等等……各种各样挑战规则的行为不胜枚举。 规则之所以常常被挑战,跟不守规则成本太低大有关系。如在“高铁扒门”发生的当时,这位当事人并没有立即受到强有力的制裁。无论是安保人员、乘务员还是乘警,都主要采取了劝导的方式,并没有采用强制手段将其带离高铁车厢,这也是让其扒门得逞的重要原因。

【篇2】爱和自由规则与平等看过的感受

 自由平等的真谛

 

知识目标

1.知道自由的含义。

2.理解法治与自由的关系。

3.理解平等的含义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能力目标

1.通过辨别、分析,体会自由的受限制性和相对性。

2.理解法治是对自由的保障。

3.增强对平等含义的理解,树立平等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崇尚在法治框架和范围内的自由。

2.增强法治意识,树立平等观念。

重点

1.法治与自由的关系。

2.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难点

1.自由是有限制、相对的。

2.对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含义的理解。

教师准备:教材有关宪法规定的幻灯片。

学生准备:预习新课。

 

一、情境导入,场景激趣

情境一:教师出示幻灯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要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这四个词语。

情境二:引入习近平在2017年10月18日召开的党的十九大报告内容。

习近平在“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这一部分报告中提出:

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全面落实司法责任制,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加大全民普法力度,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树立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理念。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要带头尊法学法守法用法,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法律的特权,绝不允许以言代法、以权压法、逐利违法、徇私枉法。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人们对美好社会的生动表述,也是从社会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它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属性,是我们党矢志不渝、长期实践的核心价值理念。自由是指人的意志自由、存在和发展的自由,是人类社会的美好向往,也是马克思主义追求的社会价值目标。平等指的是公民在法律面前的一律平等,其价值取向是不断实现实质平等。它要求尊重和保障人权,人人依法享有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公正即社会公平和正义,它以人的解放、人的自由平等权利的获得为前提,是国家、社会发展的根本价值理念。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它通过法制建设来维护和保障公民的根本利益,是实现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的制度保证。

教师安排学生齐读教材第89页第四单元前言内容,再进入新课。

二、问题导读,新知研讨

(一)无法治不自由

【过渡语】“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人们对美好社会的生动表述和描写,也是从社会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我们首先来看一下自由与法治是怎样的关系?

1.对自由的渴望

教师出示幻灯片,请同学理解这两句诗的意思。

教师在学生回答基础上作出小结。

教师总结:“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表达了人们对自由的无限向往。人们渴望在广阔的天地里,充分自由地行动;渴望摆脱不合理的束缚和限制,自由地施展才能;渴望不受他人奴役和支配,按照自己的意愿自由自在地生活。

【知识拓展】“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意思是大自然的广阔无边为鱼跃鸟飞提供了宽广的空间;比喻在广阔的天地里,人们可以自由地施展才能。如《西游记》第八十四回:“老菩萨,古人云:‘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怎么西进便没路了?”又如于逢《金沙洲》第三部分:“啊!‘海阔任鱼跃,天高任鸟飞。’谁还愿意待在一个村子里呢!”

2.自由的作用

拥有自由,不仅能增强个人的幸福感,而且能激发每个人的活力,从而推动社会的进步与繁荣。

3.自由的特点

教师安排学生分小组学习、讨论教材第91页上面的“探究与分享”,思考回答问题:

(1)挣脱了束缚的风筝为什么“无力回天”?

(2)如何理解自由应受到必要的限制?

教师在学生回答基础上,作出小结。

教师总结:(1)因为缺少了绳子对它的牵制或保护。(2)自由不是为所欲为,它是有限制的、相对的。必要的限制是对自由的保护。无限制的自由只会走向自由的反面,导致混乱与伤害。

教师安排学生小组学习、讨论教材第91页最下边的“探究与分享”,思考回答问题:

请查阅我国对网络言论的相关法律规定,说一说网络世界自由的边界。

教师总结:这个边界就是宪法和法律。

【知识拓展】《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均对网络表达和言论自由的范围作出了明确的界定,详细列举了不得在互联网上制作、复制、发布、传播的9类信息,具体有:反对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信息;危害国家安全,泄露国家秘密,颠覆国家政权,破坏国家统一的信息;损害国家荣誉和利益的信息;煽动民族仇恨、民族歧视,破坏民族团结的信息;破坏国家宗教政策,宣扬邪教和封建迷信的信息;散布谣言,扰乱社会秩序,破坏社会稳定的信息;散布淫秽、色情、赌博、暴力、凶杀、恐怖或者教唆犯罪的信息;侮辱或者诽谤他人,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信息等。

4.自由的含义及在法律上的体现

(1)含义:自由主要指人们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依照自己意志活动的权利。

(2)自由在法律上的体现:就是我们享有的和正当行使的各项权利。

5.法治与自由的关系

教师安排学生阅读教材第92页内容,思考问题:

自由与法治是怎样的关系?

教师在学生回答基础上作出小结。

教师总结:法治与自由相互联系,不可分割。一方面,法治标定了自由的界限,自由的实现不能触碰法律的红线,违反法律可能付出失去自由的代价;另一方面,法治是自由的保障,人们合法的自由和权利不受非法干涉和损害。法治既规范自由又保障自由。社会生活中,有边界才有秩序,守底线才享自由。

【知识拓展】《中华人民共和国集会游行示威法规定》

第四条 公民行使集会、游行、示威的权利的时候,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不得反对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

第五条 集会、游行、示威应当和平地进行,不得携带武器、管制刀具和爆炸物,不得使用暴力或者煽动使用暴力。

(二)法眼看平等

1.平等的含义

教师安排学生阅读教材第93页中间一段文字,后提出问题:平等的含义是什么?

教师总结:平等是人类的崇高理想,是社会发展的永恒主题。在法律意义上,平等具有两层含义:一是同等情况同等对待,比如男女同工同酬、一次选举一人一票等;二是不同情况差别对待,比如老人、儿童、孕妇、残疾人在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应获得优先权和得到特殊关照。

教师安排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究教材第95页“拓展空间”,思考:“同等情况同等对待”与“不同情况差别对待”是不是存在矛盾呢?

教师在学生探究过程结束后,请每个小组派代表发言,在此基础上作出总结。

教师总结:不矛盾。因为老人、儿童、孕妇、残疾人等他们属于弱势群体,是需要帮助的特殊对象,所以对他们给予“不同情况差别对待”是对他们人权的尊重、关心和爱护,这也是对宪法精神和原则的体现和尊重。

【知识拓展】教师出示2017年5月15日在北京举办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29国首脑圆桌峰会现场图片和2017年9月4日厦门金砖五国峰会现场图片。圆桌会议在席位上不分尊卑主次,与会者围圆桌而坐,都以平等身份参加会议,体现了平等原则和协商精神,这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为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国际事务应“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和精神一脉相承。

2.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1)意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也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原则之一。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2)理解:

任何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等,都一律平等地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各项权利,同时必须平等地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各项义务。

我国公民的合法权益一律平等地受到法律保护,违法或犯罪行为一律平等地依法予以追究,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

【知识拓展】十八大之后的五年,全国纪检监察机关一共处分153.7万人,涉嫌犯罪被移送司法机关处理的5.8万人。这其中,立案审查省军级以上党员干部及其他中管干部440人(包括中央委员、候补委员43人、中央纪委委员9人);纪律处分厅局级干部8900余人、县处级干部6.3万多人、基层党员干部27.8万人。

三、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两个概念和一对关系:自由和平等的含义,法治与自由的关系;还要认真理解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含义和表现。

相关热词搜索: 平等 看过 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