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性,从生物学角度来看,是具有相对性状的两个纯种亲本杂交,F₁表现出来的亲本的性状。它所表现的性状,即显性。组成名词:显性性状,显性基因等。从心理学角度来看,有显性知识,是人们可以通过口头传授、教科书、参考资料、期刊杂志、专利文献、视听媒体、,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交叉遗传是显性还是隐性5篇 , 供大家参考选择。
交叉遗传是显性还是隐性5篇
【篇1】交叉遗传是显性还是隐性
第三节 基因的显性和隐性
一.教学目标:
1.举例说出相对性状与基因的关系,描述控制相对性状的一对基因的传递特点,说明近亲结婚的危害。
2.通过对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的分析,引导学生思考推理,逐步得出结论,并尝试通过基因显隐性的原理来解释现实生活中的遗传现象。
3.增强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运用科学方法解释生命科学的有关问题。
二.1.教学重点:掌握相对性状与基因的关系,描述控制相对性状的一对基因的传递特点。
2.教学难点:描述控制相对性状的一对基因的传递特点,禁止近亲结婚的道理。
三、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色盲检测图谱。
学生准备:豌豆种子(不同颜色的种子),调查近亲结婚的事例。
课时安排:1课时
四、教学过程
【篇2】交叉遗传是显性还是隐性
基因的显性和隐性
丁家中学 董鹏霞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举例说出性状与基因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的分析,引导学生思考推理,逐步得出结论。并尝试通过基因显隐性的原理来解释现实生活中的生命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运用科学方法解释生命科学的有关问题。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控制相对性状的一对基因的传递特点。
2、禁止近亲结婚的道理。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具准备:
(1)准备孟德尔生平介绍的资料。
(2)准备常见人类隐性遗传病的资料。
【 师生谈话复习导入】)通过上节课学习,我们知道基因在染色体上,基因随着染色体通过生殖细胞传递给后代。在形成精子和卵细胞的细胞分裂中,染色体都要减少一半,而且不是任意减少一半,是每对染色体中各有一条进入精子和卵细胞。(教师边引导学生回顾,边画出上节课的填图练习)
教师:如果把图中的染色体去掉,只看成对的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表示出来就是遗传图解。基因的传递、性状的遗传情况都可以用这样的遗传图解来表示。请同学们画出来。
学生:画遗传图解。(教师指导)
教师:我们知道,基因控制生物性状,那么,假设AA和aa基因,分别控制双眼皮和单眼皮这一对相对性状,或者说,双眼皮是因为有一对控制着双眼皮的基因AA,单眼皮是因为有一对控制着单眼皮的基因aa。那么,当受精卵的基因是Aa时,发育成的子代新个体是双眼皮吗?为什么?
学生:猜测
教师:(对学生的猜测不做评价)这类问题的解决,不能靠推测。奥地利科学家孟德尔是通过实验研究对此作出了合理的解释。(板书,一、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
【建构新知,师生互动】教师:请同学们自主阅读P32—34第一段的图文,认识孟德尔和他的实验,并分组交流、分享所获的信息。
板书:
1.孟德尔的简介
2.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
⑴实验目的:
⑵实验材料:
⑶实验步骤及观察到的实验现象
⑷对现象的解释 )
学生:阅读、思考、表述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补充并进一步启发思考
⑴实验目的:研究相对性状的遗传
⑵实验材料:豌豆
教师:孟德尔为什么会选择豌豆?豌豆有什么特点?
学生:看书,找出豌豆的特点:闭花授粉、相对性状区别明显,稳定遗传等。
教师:做实验时选择恰当的实验材料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使你的实验容易成功。
⑶实验步骤及观察到的实验现象
1(根据学生描述,一步步画出板图/CAI图片,可以适当知识拓展说明①什么叫杂交?②遗传图解的表示方法:杂交的亲代用符号P表示。交配符号写作×,所得杂种称子一代,以F1表示。
教师:为什么后代都是高的?矮的性状为什么不见了?
(学生:思考、讨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联系前面所学知识去分析,但不做评价)
2(继续根据学生描述,一步步画出板图,并说明①什么叫自交?②遗传图解的表示方法:杂种子一代自交获得杂种第二代,以F2表示。)
教师:把杂种豌豆再种下去,后代却有高有矮,矮的又出现了,这说明了什么?
学生:思考、讨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联系前面所学知识去分析,但不做评价)
⑷对现象的解释:(根据学生描述,进行补充并板书)
教师:怎么解释这些奇妙的现象呢?经过深入思考,孟德尔作出了怎样的解释?
学生:齐读“孟德尔的假说”
教师:精讲并辅以板图、板书,①相对性状有显性性状与隐性性状之分(例如;豌豆的高和矮,高是显性性状,矮是隐性性状,杂交的后代只表现高不表现矮)②一对相对性状有一对基因控制,或者说,控制同一相对性状的基因是成对存在的;基因有显隐性之分。(在相对性状的遗传中,表现隐性性状的,其基因组成只有dd/…一种;表现为显性性状的,其基因组成有DD或Dd两种。③基因型是Dd的(杂种豌豆),虽然d(隐性的、矮基因)控制的性状没有表现出来,但d并没有受D(显性的、高基因)的影响,还会遗传下去。
教师小结:后来,大量的科学实验又进一步证明了孟德尔的解释是正确的。(板书 第三节 基因的显性和隐性)
教师:通常情况下,显性基因用大写字母来表示,隐性基因用小写字母来表示。请同学们写出产生杂交一代和杂交二代的遗传图解。
学生:练习画遗传图解。
教师:隐性性状在第几代中才能出现?
学生:在杂交第二代中才出现。
教师:为什么豌豆的后代中高的多矮的少?它们有一定的比例吗?
学生:因为高是显性,只要有一个A在,就表现高,而矮是隐性,只有两个基因都是a时才表现矮。在杂种二代中,高矮的比例是3:1。
教师:现在谁能解释本节开始时提出的Aa基因组成的后代是否双眼皮的问题?
(学生,利用所学进行解释,对知识进行迁移运用。)
课堂练习:P35练习题1,2
教师:假如隐性基因与某致病性状相关联,那又会出现怎样的情况,产生什么样的危害呢?
(学生阅读、思考、表述)
学生:人类的某些遗传病是由隐性基因控制的,而同家族中携带同样的隐性致病基因的可能性很大,如果有血缘关系的后代之间再婚配生育,遗传病出现的机会就会增加。
教师:说得很好,所以我国的婚姻法规定什么?(板书 二、禁止近亲结婚 )
教师:同学们明白了这个道理,不仅要自己以身作则,还应该在你的周围做好宣传工作噢。
1.什么是近亲,(范围)
2.禁止近亲结婚的意义。
【篇3】交叉遗传是显性还是隐性
根据知识能否清晰地表述和有效的转移,可以把知识分为显性知识(Explicit Knowledge)和隐性知识(Tacit Knowledge)。
1.隐性知识概念
隐性知识是迈克尔·波兰尼(Michael Polanyi)在1958年从哲学领域提出的概念。他在对人类知识的哪些方面依赖于信仰的考查中,偶然地发现这样一个事实,即这种信仰的因素是知识的隐性部分所固有的。波兰尼认为:“人类的知识有两种。通常被描述为知识的,即以书面文字、图表和数学公式加以表述的,只是一种类型的知识。而未被表述的知识,像我们在做某事的行动中所拥有的知识,是另一种知识。”他把前者称为显性知识,而将后者称为隐性知识,按照波兰尼的理解,显性知识是能够被人类以一定符码系统(最典型的是语言,也包括数学公式、各类图表、盲文、手势语、旗语等诸种符号形式)加以完整表述的知识。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相对,是指那种我们知道但难以言述的知识。
2. 显性模式
企业隐性知识管理的核心是隐性知识的显性化,隐性知识的价值必须通过与显性知识的转化来实现,企业内的知识正是通过这种循环转化而形成了一个螺旋形上升的知识创新过程。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转化历经四个循环阶段。
社会化阶段
社会化阶段是指从个体的隐性知识到另一个体隐性知识的传播过程。这是人类知识传播最古老也是最有效的方式。在知识管理的过程中,我们不遗余力地将隐性知识通过信息技术显性化,但总有部分有价值的隐性知识难以实现转化,通过隐性知识的社会化阶段将隐性知识进行传递、共享及创新,增强组织的竞争能力,已成为企业知识管理中非常重要的环节。这一过程中,参与者不使用语言也可以从别人那里获得隐性知识,如徒弟仅凭经验、模仿和实践就可以学会手艺。
外化阶段
外化阶段是通过类比、隐喻、假设、倾听和深度谈话等方式将隐性知识转化为容易理解和接受的形式。将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是典型的知识创新过程。人们将自己的经验、知识转化为语言可以描述的内容,是从感性知识提升为理性知识,将经验转变为概念的过程。知识显性化的目的在于知识的共享,通常情况下,只有那些具体的、操作性强的或常规的知识才可以进行传播,深层次的知识则不易为他人获得。因此,实施知识管理首先要采集和加工可以显性化的隐性知识。
组合阶段
该阶段是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的转化,是一个建立重复利用知识体系的过程。它重点强调的是信息采集、组织、管理、分析和传播。在这一过程中,信息是在不断聚合过程中产生新的理念。私人知识并不能直接共享,可以进行传递的仅仅是知识中的有关观点和信息。他人在接受信息后,要对其进行深入地感知、理解和内化,然后才能形成自己的新知识。企业将从个体员工收集到的显性知识通过加工整理,形成一般的显性知识,最终浓缩为企业的核心知识,员工可以方便的吸收和使用,以实现组织的正常运营。
内化阶段
内化意味着新创造的显性知识又转化为组织中其他成员的隐性知识。显性知识隐性化的目的在于实现知识的应用与创新。知识的创新与应用是知识管理的终极目标,组织能否在竞争中占有优势取决于组织能否充分利用组织的知识,能否不断地创造出新的知识,进行知识的更新。经过内化阶段,组织竞争力得到提高,知识管理完成一个基本循环。 在上述四种转化过程中,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转化是核心,是知识生产的最直接和最有效的途径。员工个人的隐性知识,是企业新知识生产的核心。如何有效地激发个体的隐性知识,避免转化过程中的障碍,增加四种转化方式的互动作用,将影响公司的新知识产生水平。
3. 显性障碍
正如波拉尼指出,如果隐性知识是个人的见解,只有通过个人经验才能获取,隐性知识的显性化显然是困难重重。下面我们从不同类型的隐性知识的特点角度来分析隐性知识显性化的主要障碍。
基于身体的隐性知识
基于身体的隐性知识所谓基于身体的隐性知识是指,主体在认识过程中所产生和应用的隐性知识。这类隐性知识多植根于人类身体机能的运用,或对于工具的使用。如艺术家演奏与绘画、医生对病人施行手术等。在这些操作技能及艺术技能中存在大量隐性成份。 该类隐性知识具有垄断性,隐性知识被限制进入公共传播领域或被共享。典型表现是将知识专有化,对具有商业价值的隐性知识进行控制,以避免知识显性化使自身失去竞争优势。此类隐性知识的显性化需要信任机制的建立,通过内部思考与外部交流可以获得。除此之外,往往还需要经过反复的亲身实践和体验。
基于言语的隐性知识
基于言语的隐性知识是指,当主体所认识的外部世界是另一个主体,两主体之间的交互必然需要通过言语(包括肢体语言)来进行,这一过程中所产生和运用的隐性知识即是基于言语的隐性知识。 隐性知识无意识的特点是人们并没有意识到自身知识的范围。显性知识是很容易识别,但内在的思维和灵感以及经验这类隐性知识是很难描述的。经验和知识深度又导致隐性知识的深化,增加了表达知识的难度。不同语种之间的表述的差异也增加了理解上的困难。基于言语的隐性知识的显性化往往要求主体间有着与交流主题相关的共同的知识背景。另外,讲故事,通过隐喻、象征、案例分析等方法可以很好地帮助主体间构筑共同的语境,因而,这种做法对于隐性知识的获取有着重要的作用。
基于个体元认知的隐性知识
考虑到认知个体内部思维、情感、心智模式、直觉等方面因素,这些因素的差异会影响到个体提取客体信息、施予智能行为及信息传递过程各个方面,从而形成个体独特的“信息认知与再生”方式。而这些即是基于认知个体内部心智与思维的隐性知识,或称为基于个体“元认知”的隐性知识。该类隐性知识,体现为个体的心智模式、解决问题的方法、直觉、情感等方面。获取一般需要通过师徒传授方式,在世界观与方法论层面进行建构。
基于社会文化的隐性知识
相对于个体的元认知,种族、历史、社会意识形态所形成的社会大环境以及个体所处的组织环境都会对个体的“信息认知与再生”模型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在这一层面,形成基于社会文化的隐性知识。该类隐性知识,会对个体的元认知、个体与其它个体的交互、及个体对自然客体的认识过程产生影响。如不同文化背景,知识共享的难易程度是有区别的,知识共享的流动要求参与人采取开放的态度。这类隐性知识的显性化,需经由个体在其环境中长期体验来实现。
4. 存在的风险
风险一
隐性知识由于具有不易用语言表达, 不易衡量其价值和不易被他人所理解的特点,已成为企业竞争优势的源泉。而显性知识相比而言,容易表达和转移,极易被竞争对手模仿学习,不能形成企业持久的竞争优势,因而在一定知识水平范围内,对于越来越多显性化的隐性知识,如果组织内不能及时采取一定的保密措施,竞争对手会设法获取这些已经应用或已经编码化的显性知识,并将运用其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因此组织内部应采取一定的措施,一方面保证隐性知识的显性化, 另一方面加强显性知识的保密,防止竞争对手的复制。
加强显性知识的保密,防止竞争对手的复制
风险二
隐性知识显性化所获得的收益无法弥补其过高的显性化成本。随着显性化水平的提高,知识的转移从人与人之间的联结学习方式转变为语言调制方式过程中,组织需要创造出其中所必需的环境条件及技术条件,这必然要花费较大的成本。同时, 显性化所创造的收益难以在短时间内衡量,显性化成本会随着知识显性程度的提高而改变。因此,在组织内部,显性化成本及收益的衡量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风险三
没有及时或正确地将组织内部隐性知识显性化也会给企业带来极大的风险。如果组织没有及时将知识主体的隐性知识外化,并得到充分利用,有可能会使组织丧失各种机遇。但同时应该认识到,并非所有的隐性知识都可以或都能够正确地外化为显性知识,如果组织不顾技术水平及其他方面的限制,硬是将不可显性化的知识显性化,从而导致核心知识的错误解释,以至于知识的错误运用,将会给企业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这就需要组织把握住一个度,即知道哪些知识可以正确的显性化,能够显性化的程度。而这个问题解决还需要依靠管理人员一定的经验知识。
风险四
对于知识主体来说,尽管自身的隐性知识的共享会提高组织整体的知识水平,但不一定有益于个人。个人知识的创新和研究是耗费大量精力,付出艰辛的努力才能达到, 因而知识主体会不自觉地将自己的投入成本,机会成本、交易成本,信誉成本作一个风险预测, 预测在将自己的隐性知识共享后的公平性及合理性及是否符合自己的期望值。往往这些成本不是薪酬所能弥补的, 当知识主体无法通过内部机制获得补偿时,就会限制知识的传播与共享,从而也就难以实现合理地将个人的隐性知识显性化的目的。
风险规避
(1)为了克服由于人才外流所造成的隐性知识的流失,除了可以将个人的隐性知
风险规避
识显性化以外,还可以通过组建促进隐性知识共享的组织学习机制来充分挖掘知识主体头脑中的隐性知识,将知识主体的隐性知识通过组织内各种渠道的传播和共享,成为组织的隐性知识。在这个过程中依靠的是员工之间隐性知识层面上的沟通,这就要求组织内的知识主体对如何协调组织的工作有一种全面理解,而组织应创造出一种鼓励知识主体发挥合作精神的环境, 以达成成员之间的默契与协调,实现个人隐性知识的归纳、总结,完成向组织隐性知识的转换。
同时要不断地增加企业核心知识,尤其是隐性知识的数量和质量。通过不断地创造新的隐性知识,保持组织的长期竞争力,由于技术类的隐性知识归根到底是以单个主体为基础的,所以应从人本角度出发,由组织的内部文化来驱动知识的产生,激励员工主动寻找、共享、创造知识,在组织内部形成自下而上的知识拉动型流动机制。
(2)提高隐性知识显性化所需的技术水平及知识主体知识显性化所需的专业知识, 以提高隐性知识显性化的准确程度。在组织内部,知识主体要建立和维持必要的知识转化能力和技术使用能力,以及对隐性知识的理解和消化能力。同时,由于知识主体具有较强的责任感和自我管理能力,因而可以适当的授予其处理和利用组织知识的权利以提高个人的知识水平。同时,知识转化技术要随着业务技术的不断进步而作相应的重组和适应性的变化。
(3)采用信息技术和信息系统外包的形式来降低知识显性化成本,专业的信息技术外包商能够提供高水平、低成本的技术产品和专业的技术建议。同时,在与信息技术外包商相互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可以增加相关的技术知识。这时需要合作双方知识的流动、共享及相互间建立亲密的合作关系。一方面,组织内部人员要积极参与合作,并提供组织的工作流程和部门间错综复杂的关系的信息,使知识转化的技术产品更接近于实际工作的要求; 同时,通过进一步参与知识转化技术产品的设计和工作,来了解该产品的理念及要求,并提出不足之处,以促进切实可行的技术改进方案的提出;另一方面,技术供应商也应注意吸收组织内部知识,协助组织成员加深对该类产品的理解,从客户角度出发,尽可能的以高效率、低成本的知识转化产品提供给客户。
(4)组织要为知识主体提供宽松的奖励措施,一方面要对知识主体新知识的付出绝对给与补偿,按所提供的知识对组织贡献的大小给与奖励性报酬, 使知识主体期望值得到满足,使个人贡献知识的回报大于囤积知识的回报。建立良好的外部制度,以促进知识的积累, 加大知识主体提供隐性知识的压力及动力。
5. 隐性知识特征
1. 默会性:不能通过语言、文字、图表或符号明确表述:隐性知识一般很难进行明确表述与逻辑说明,它是人类非语言智力活动的成果。这是隐性知识最本质的特性。
2. 个体性:隐性知识是存在于个人头脑中的,它的主要载体是个人,它不能通过正规的形式(例如,学校教育、大众媒体等形式)进行传递,因为隐性知识的拥有者和使用者都很难清晰表达。但是隐性知识并不是不能传递的,只不过它的传递方式特殊一些,例如通过“师传徒授”的方式进行。另外,这里需要区别“个体性”与“主观性”。波兰尼认为,和主观心理状态之局限于一己的、私人的感受不同,个体知识是认识者以高度的责任心(resposibility),带着普遍的意图(universal intent),在接触外部实在(external reality)的基础上获得的认识成果。可见,个体的不同于主观的,关键在于前者包含了一个普遍的、外在的维度 。
3. 非理性:显性知识是通过人们的“逻辑推理”过程获得的,因此它能够理性地进行反思,而隐性知识是通过人们的身体的感官或者直觉、领悟获得的,因此不是经过逻辑推理获得。由于隐性知识的非理性特征,所以人们不能对它进行理性地批判。
4. 情境性:隐性知识总是与特定的情景紧密相联系的,它总是依托特定情境中存在的,是对特定的任务和情境的整体把握。这也是隐性知识的很重要的特征。
5. 文化性:隐性知识比显性知识更具有强烈的文化特征,与一定文化传统中人们所分析那个的概念、符号、知识体系分不开,或者说,处于不同文化传统中的人们往往分享了不同的隐性知识“体系”,包括隐性的自然知识“体系”,也包括隐性的社会和人文知识“体系”。
6. 偶然性与随意性:隐性知识比较偶然、比较随意,很难捕捉,所以获取的时候就比显性知识要困难。
7. 相对性:这里的相对性有两层含义:一是隐性知识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显性知识,二是相对于一个人来说是隐性知识,但是同时对另一个人来说可能已经是显性知识,反之亦然。 8. 稳定性:与显性知识相比,隐性知识与观念、信仰等一样,不易受环境的影响改变;它较少受年龄影响,不易消退遗忘;也就意味着个体一旦拥有某种隐性知识就难以对其进行改造。这意味着隐性知识的建构需要在潜移默化中进行。
9. 整体性:尽管隐性知识往往显得缺乏逻辑结构,然而,它是个体内部认知整合的结果,是完整、和谐、统一的主体人格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个体在环境中的行为起着主要的决定作用,其本身也是整体统一,不可分割的。
6. 隐性知识分类
从技能和认识角度可将企业隐性知识划分为两类:
一类是技能方面的隐性知识,包括那些非正式的、难以表达的技能、技巧、经验和诀窍等;
另一类是认识方面的隐性知识,包括洞察力、直觉、感悟、价值观、心智模式、团队的默契和组织文化等。
从企业隐性知识可编码程度可划分为:可编码的隐性知识、不易编码的隐性知识和(在一定时期不具备条件)不能编码的隐性知识。
由于企业隐性知识的隐含性和复杂性,一般而言,可编码化或显性化的隐性知识仅占小部分,大部分不易编码或不能编码。正确分类有助于我们对隐性知识识别、流动、转化与创新等采取不同的策略。
7. 隐性知识转化
从管理学角度探讨隐性知识,涉及组织和个人两个层面。
长期以来,知识特别是隐性知识对于组织越来越重要,它是企业创新的源泉,能够不断为企业带来竞争利益。一些组织理论研究者进一步扩展了隐性知识的内涵。温特 (Winter)、尼尔逊(Nelson)、斯班德(Spender)等在对企业能力的研究中,认为企业内部存在着隐含性的组织知识。企业隐性知识是指存在于员工个体和企业内各级组织(团队、部门、企业层次等)中难以规范化、难以言明和模仿、不易交流与共享、也不易被复制或窃取、尚未编码和显性化的各种内隐性知识,同时还包括通过流动与共享等方式从企业外部有效获取的隐性知识。
企业层次拥有的隐性知识是在对员工个体、群体和从企业外部获取的各种知识有效转化、整合和长期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它涌现出单个个体或群体所无法具有的知识特质。主要特点是它表现为只有企业层次才具有的企业文化、价值体系、企业惯例等,这些是难以清晰说明,但却发挥着重要作用的知识。它也包括能被企业层次掌握的诀窍、经验和协作能力等。
从“个人”视角出发的主要有两位代表人物,一位是以美国管理学教授彼得·德鲁克(Peter F. Drucker),另一位是日本管理学教授野中郁次郎(Ikujiro Nonaka)。他们是从隐性知识的个体属性来认识的。
彼得德鲁克认为,隐性知识是不可用语言来解释的,它只能被演示证明它是存在的,主要来源于经验和技能的,学习的惟一方法是领悟和练习。
野中郁次郎(Ikujiro Nonaka)认为:隐性知识是高度个人化的知识,很难规范化也不易传递给他人,主要隐含在个人经验中,同时也涉及个人信念、世界观、价值体系等因素。隐性知识是主观的经验或体会,不容易运用结构性概念加以描述或表现的知识。显性知识则是可以客观运用概念加以捕捉或呈现的知识。他也特别强调隐性知识和知识环境对于企业知识创造和共享的重要性。另外, 他在OECD的知识分类的基础上还提出了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转化关系。
日本知识管理专家野 (Ikujiro Nonaka)提出了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相互转换的SECI过程:
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相互转换的过程
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相互转换的过程
群化(Socialization)即通过共享经验产生新的意会性知识的过程
外化(Externalization)即把隐性知识表达出来成为显性知识的过程
融合(Combination)即显性知识组合形成更复杂、更系统的显性知识体系的过程
内化(Internalization)即把显性知识转变为隐性知识,成为企业的个人与团体的实际能力的过程
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转化关系
1、隐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转化。
这是在个人间分享隐性知识,是知识社会化的过程。主要通过观察、模仿和亲身实践等形式使隐性知识得以传递。师传徒受就是个人间分享隐性知识的典型形式。借助信息技术建立虚拟知识社区,则为在更广范围内实现从隐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转化创造了条件。
2、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的转化。
这是对隐性知识的显性描述,将其转化为别人容易理解的形式,这个转化所利用的方式有类比、隐喻和假设、倾听和深度会谈等。当前的一些智能技术,如知识挖掘系统、商业智能、专家系统等,则为实现隐性知识的显性化提供了手段。
3、显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的转化。
这是一种知识扩散的过程,通常是将零碎的显性知识进一步系统化和复杂化。将这些零碎的知识进行整合并用专业语言表述出来,个人知识就上升为了组织知识,能更容易地为更多人共享和创造组织价值。分布式文档管理、内容管理、数据仓库等是实现显性知识组合的有效工具。
4、显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转化。
这意味着,企业的显性知识转化为企业中各成员的隐性知识。也就是说,知识在企业员工间传播,员工接收了这些新知识后,可以将其用到工作中去,并创造出新的隐性知识。团体工作、干中学和工作中培训等是实现显性知识隐性化的有效方法。这方面,也有一些协作工具,如电子社区、E- learning系统等。
【篇4】交叉遗传是显性还是隐性
隐性与显性语言学
Implicit and Explicit Linguistics
作 者:多梅尼科·西尔维斯特[1];萧俊明(译)[2]
Domenico SILVESTRI(不详)
作者机构:[1]意大利那不勒斯东方大学;[2]不详
出 版 物:第欧根尼
年 卷 期:2019年 第1期
摘 要:列维-斯特劳斯对于语言学的发现,更具体地讲,对于尼古拉·特鲁别茨科伊的布拉格学派音位学的发现——他是在美国通过罗曼·雅各布森与之相遇的——代表着其全部学术著作中的一个里程碑。即便他此后的学术生涯沿着非常特殊的路线自行发展,取得了我们如今所知的非凡成果,也不能否认语言学对其思想的贡献。
页 码:27-38页
主 题 词:语言学;显性;布拉格学派;斯特劳斯;学术著作;雅各布森;学术生涯;音位学
【篇5】交叉遗传是显性还是隐性
基因的显性与隐性教案
潢川二中 董本琳
一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举例说出什么是显性基因和隐性基因,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
2.描述控制相对性状的一对基因的传递特点。
3 举例说出相对性状与基因的显隐性之间的关系。
4.说明近亲结婚的危害。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以及语言的归纳概括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态度和运用科学方法解释生活中的有关问题,认同优生优育,禁止近亲结婚。
二 教学思路设计
本节是前两节内容的综合和深入,学生学习了生物的性状是由一对基因控制的,遗传的实质是基因的遗传,因此新课前进行了新旧知识的链接,出了六到链接题,为学习新内容做好铺垫。然后又利用多媒体直观的观看染色体、基因在亲子之间的传递,生殖细胞是基因在亲子代传递的桥梁,最后利用课本上的“想一想仪一仪”切入主题,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和主动探索的欲望。
对孟德尔的杂交实验,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结合实验,以问题推进方式分析实验结果,逐步得出结论。第一步由豌豆杂交实验初步认识基因的显性和隐性与相对性状之间的关系,第二步分析子二代自交实验,理解控制相对性状的一对基因的传递规律,分析基因组合表现出来的不同性状的原因,激发学生用类比法理解能否卷舌上升理论高度。
由能否卷舌现象过度到”禁止近亲结婚”的教学内容,分析白化病这一典型事例引导学生分析“近亲结婚”的危害。
三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掌握相对性状与基因的关系。
2.描述控制相对性状的一对基因的传递特点。
教学难点
描述控制相对性状的一对基因的传递特点。
四 教学方法
多媒体演示法、讨论法、分析归纳法,谈话引导法。
四 教具准备
教师准备
关于生殖过程中基因的传递图解、有关豌豆杂交实验及隐性遗传病图片的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
课下收集的有关孟德尔的个人事迹及豌豆杂交实验资料。
五 教学过程
[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基因如何在亲子代间的传递,咱们通过课件上的几个问题一起回顾一下。请大家思考并回答。
展示课件新旧链接
1、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是 ( ) 存在的,位于染色体上的基因也是( )存在。
2、在有性生殖过程中( )和 ( ) 就是基因在亲子代间传递的“桥梁”。
3、在形成精子或卵细胞的细胞分裂中,染色体要减少 ( ),而且是每对染色体中各有 ( )进入精子或卵细胞。
4、基因控制生物的( )。
5、人的体细胞中的染色体为( )对 ,精子和卵细胞中的染色体为 ( )条,受精卵是( )对 。
6、子代的每对染色体都是一半来自 ( ),一半来自( ),所以子代具有父母双方的遗传特性。
参考答案:1.成对 、 成对 2 精子 卵细胞 3一半 、一条 4 性状 5 23、23 23 6 父亲 母亲
(注:对于回答完善准确的同学,给予鼓励、赞扬性的评价;对于未完善的答案,应补充,并对此同学也给予鼓励、赞赏。)
教师:想一想上节课的填图练习展示填图课件,直观了解染色体基因变化,然后去掉染色体,只看成对基因在亲子间的传递
(扬。)
[讲授新课]
教师:父母通过精子和卵细胞,分别把一对基因的一个传给了受精卵,这样子代的体细胞中,控制一种性状的基因仍然是一对,一个来自父方,一个来自母方。那么控制相对性状的一对基因之间有着什么关系呢?如果AA基因控制父亲的能卷舌和aa基因控制母亲的不能卷舌这一对相对性状,那么受精卵的基因型是Aa型,发育的个体能否卷舌?为什么?
学生:能 不能 卷一半。
教师:这个问题不能紧靠推测,科学家是通过大量的实验来研究的。今天我们学习了基因的显性和隐性后就能得出正确答案。孟德尔作出了巨大贡献。
板书 基因的显性和隐性
(一)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
学生 : 介绍孟德尔,并请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孟德尔的资料.
教师: 为什么孟德尔选择豌豆做杂交实验。
展示多媒体课件结合课件介绍原因。
1 相对性状比较明显,如豌豆的高茎(1.5-2米)矮茎(0.3米),种子的圆形与皱行,种子的黄色与绿色等。
2 豌豆严格的自花传粉,不受外界影响。
教师:孟德尔的实验过程怎样的?实验中究竟看到了什么?
豌豆杂交实验一:纯种高矮茎豌豆杂交,展示多媒体课件再现当时情景,分析实验过程。问题:
1 两者杂交后后代表现什么性状?学生:高茎
2 能用图解的形式表示出来吗?展示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完成图解。
亲代: 纯种高茎✗纯种矮茎 DD(纯种高茎)✗dd(纯种矮)茎)
⇩ ⇩⇩
子一代: 高茎 生殖细胞; D d
↘↙
受精卵: Dd(高茎)
教师:DD控制的是纯种高茎,dd控制的是纯种矮茎子一代中的基因是Dd是该矮茎的后代为什么只表现高茎而不表现矮茎?为什么?孟德尔非常困惑,于是他又用杂合的子一代自交结果怎样?
展示多媒体课件分析实验结果及基因亲自代之间图解;
子一代;高茎✗ 高茎
↓
高茎: 矮茎 约等于3:1
子一代基因Dd杂合的,自交后子二代出现了两种性状:高茎和矮茎,并且高矮的比例约等于3:1,子二代的基因型有三种DD、 Dd、 dd=1:2:1 。
孟德尔还做了圆粒豌豆和皱粒豌豆、黄色豌豆和绿色豌豆的杂交实验,都得到了类似的结果。
怎么解释这些其妙现象?经过大量的统计分析和深入的思考,总结四条遗传规律:展示多媒体课件结合图解总结四条遗传规律:
亲代: 纯种高茎✗纯种矮茎 DD(纯种高茎)✗dd(纯种矮)茎) ↓
⇩⇩
子一代 : 高茎 生殖细胞; D d
↘↙
受精卵: Dd(高茎)
结合课件总结遗传规律
1、相对性状有显性和隐性之分,纯合的相对性状杂交子一代表现出来的性状叫显性性状(如豌豆高茎),未表现出来是隐性性状(如矮茎豌豆)。
2 控制性状的基因有显性和隐性基因之分,控制显性性状的基因为显性基因,用大写的英文字母表示如D,控制隐性性状的基因为隐性基因,用小写英文字母表示如d。
3 体细胞中基因成对成在,生殖细胞只有成对基因中的一个,当基因为两显性或一显性一隐性时如DD、Dd表现显性性状,只有当两个基因都是隐性时如dd才表现隐性性状。
教师:展示豌豆自交多媒体过程及图解课件继续引导学生分析遗传规律:
子一代;高茎✗ 高茎 Dd ✗ Dd
↓
高茎: 矮茎 约等于3:1
4 当体细胞中基因是杂合的,如子一代Dd一个显性基因一个隐性基因时,子一代自交,携带不同的生殖细胞D、d结合的机会均等,子二代有三种基因型DD Dd dd,表现型两种高茎和矮茎,子一代中,隐性基因d控制的性状不表现,但他还会遗传下去。
教师:学习了遗传规律,我们回过头来看看本节开始提出的问题
父亲显性基因AA控制能卷舌,母亲隐性基因aa控制不能卷舌,孩子Aa控制能否卷舌?
学生:能(当基因为杂合时隐性基因控制的性状不表现出来)。
了解了相对性状与基因之间的关系。试想:如果夫妻双方的基因组成都是Aa,其后代的基因组成可能有几种情况?请对此做出预测。大家试着在纸上写,另请一位同学到黑板上完成。
教师:展示白化病及其图解课件课件,结合课件分析白化病是隐性基因控制的遗传病,如果一对夫妇基因是杂合的如Aa 、 Aa,其外表都是正常的,但他们每生一个孩子都有四分之一的可能是白化病患者,生活中就有这样的例子一对外表正常夫妇确生下一个白化病的孩子。除了白化病是隐性基因控制的还有红绿色盲患者,苯丙酮尿症患者。
展示患者多媒体课件。
教师:现实中这样患者多么?
学生:不多
教师:什么样的婚配易得这种隐性遗传病,其实我们每个表现正常的人体内都有5-6个隐性致病基因只是被显性基因掩盖为表现出来,一般一对健康的夫妇不会生下有遗传病的孩子,但如果两人血缘关系较近,体内携带的相同隐性致病基因可能性就较大,换隐性遗传病的可能性就较大,所以我国婚姻法规定:
(二) 禁止近亲结婚(板书)
教师:什么样的亲缘关系为近亲?
学生;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
教师:展示近亲图解课件理清直血亲系和旁系血亲关系。强调优生优育,提高民族素质。
课堂小结:引导学生总结本节收获。本节通过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的研究,解决了相对性状与基因之间的关系,隐性基因与显性基因如何实现控制相对性状等。我们可以利用所学的知识解释我国婚姻法中的一些规定。
七 板书设计
基因的显性和隐性
(一)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
显性性状→ 显性基因→ D → DD 、 Dd控制显性性状
相对性状
隐性性状→ 隐性基因→ d → dd 控制隐性性状
(二)禁止近亲结婚
七 能力拓展 一对都是双眼皮的父母却生下一个单眼皮的孩子,请帮忙分析原因:
结合多媒体课件分析: 父母及孩子的基因及其性状表现,用A表示显性基因,a表示隐性基因。
八 针对训练
1 、 高茎豌豆和矮茎豌豆杂交,子一代都表现为高茎,这种高茎为( )
A 显性性状 B 隐性性状 C 显性基因 D 隐性基因
2 、已知有酒窝和无酒窝是一对相对性状,有酒窝是显性基因控制,现有一对无酒窝的夫妇,他们的孩子中( )
A 均有酒窝 B 不可能出现无酒窝的子女 C 可能出现无酒窝的子女 D 不可能出现有酒窝的子女
3 父亲的基因型为HH,母亲的基因型为Hh,他们产生的精子、卵细胞、中的基因分别是( )
A 、 H h Hh B、 H H h HH Hh
C. H、h、Hh D. H、h、Hh Hh
4 如果一株红果番茄的花(RR),接受一株黄果番茄的 花粉(rr),红果番茄的种子种下长的植株上接的果实是( )
A.红色 B.黄色
C.红黄相间 D.有的是红色,有的是黄色
5 下列疾病不是遗传病的是( )
A.红色 B.黄色
C.红黄相间 D.有的是红色,有的是黄色
病例 1 达尔文的婚姻
2 摩尔根的婚姻
思考: 红楼梦里的贾宝玉和林黛玉能结婚吗?为什么?
相关热词搜索: 显性 隐性 遗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