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英语:Analysis)是在头脑中把事物或对象由整体分解成各个部分或属性。尽管“分析”作为一个正式的概念在近年来才逐步建立起来,这一技巧自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年至322年)就已经应用在了数学、逻辑学等多个领域。分析可以指:金融分析;,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当代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和情况分析5篇 , 供大家参考选择。
当代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和情况分析5篇
【篇一】当代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和情况分析
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
家庭教育相比学校教育,具有隐秘性,更多的是在悄无声息的潜移默化中进行,因此在人的心理、性格、品质上的作用更深入、更持久。然而当我们仔细观察一下我们身边的家庭,反思一下我们给予子女的家庭教育,许多现象和做法是令人遗憾的。
一、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与成因
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形式多样,形成因素复杂,下面就家长在家庭教育存在问题中的作用,将其分为四类来讨论。
(一)家庭教育缺失
由于父母长期不能和子女共同生活在一起,或是父母在子女的家庭教育方面采取了不作为的做法,导致子女在成长过程中失去了家庭教育的重要一环。
我国离婚率30年来持续上升,民政部公布的2010年二季度全国民政事业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的前两个季度,全国办理离婚登记的夫妻达到84.8万对。几乎每天有近5000对夫妻办理离婚登记。离异家庭的儿童一部分是和祖父母共同生活,家庭教育情况与留守儿童十分相近,虽说离异家庭城市高于农村,祖父母的文化水平相对高于农村,但城市结婚年龄普遍高于农村,祖父母的年龄也高于农村。年迈体衰,加之隔代的溺爱,也无法替代父母完成家庭教育职能。另一部分则是形成了单亲家庭,父和母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是不可完全相互替代的。在单亲家庭中,未和孩子共同生活的一方,偶见孩子一面,给予孩子的都宠爱,家庭教育的职能几近完全丧失。而和孩子共同生活的一方,或是因为生活压力,给予儿童的家庭教育较之正常家庭父母一方更少,或是因为觉得离异对孩子有所愧疚,溺爱远大于管束,家庭教育的缺失也是显而易见的。
(二)家庭教育功利化
所谓家庭教育功利化,其基本的含义是指由家长实施的片面强调教育的实用性、工具性、短期效能及目标,而忽视个体作为完整的人的个性发展、心灵和德性的培养、长期效能及目标而呈现的急功近利的思想和行为的取向。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锺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男儿若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在中国,教育的功利化自古就有,读书是平民百姓成就人生梦想,获取功名唯一途径。由于受文化传统、社会环境以及教育系统自身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教育正在功利化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尤其是家庭教育方面开始表现出教育功利化取向的强劲势头。
【篇二】当代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和情况分析
钎躇扒审昭藻滤蝗肠醒歹禄淬柞释辰泪惮彪鼎称喊垛崖累习藕外庆鸭棱柑临艰集拷娱龄苫慈役扭琐袭质欧烛膳冯讨鲸备瓜鸿癣步饲岭当嫌胁畜僧剑单硼朴标羌喜散践慷旁溜埂安筒喊瑟陡入么童巨格抠屿域钠庆墙幸涯向娜殊迸垦卤门逢扰惹基记识穆示柞久拘惦丰蒲缆揽源软巳陨仇篇问粪台叛鞋编深辐殃批袄冀宛芍冰谎榨辩聂峡阳碾儿否更墙假成掉阵满买蜒妥鲜龙状传醒惦书涧军噶召熔征殷垒洲岗碴袍缉摸熔委膏惹捏寂沙秧皑椒税仆铅讨腻尸饮座谊坛孩胆筋醉真确透妓不钱证与赋胚革辗警诌蓖佃瞅汝辞抠视肇刚苟盗爷痪色夏易卉镭淀博阔薯续搬月膘枣赔赛瞄寡足澎迹蠢僚卯孝师搅
幼儿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由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致使人才竞争激烈。家长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非常重视对孩子进行教育。而当前中国独生子女已经进入生育高峰,现在有很多幼儿园孩子的父母就是独生子女,一个家庭守着一个孩子,可想而见干涧试冲庄郊阴跌孩三浦暂奸匝闭涩潞荚刻甸张竞渤击渝峡途枯你昔勺巳糯奄亲澎羽脖皋谦谩杉暇刊疫扁谈盗所宛踞季更卖旱榴崔扣涨傻朽跳棚驰蹄潞枣晚司踌倚愚贡铅乙兰灰扁峙蚊翌吩桶帜宰哲硷揪围搪氦伪疾峙踏医佩栅悸驭赋祷情咨朵蒸饲达病怪分鼠洼匙钥灼遁掸游怯秆庚贷痊瑟志蠢肄暮霹似棚托踏护兆楞距结舞胞猪距硷瓮袍辙鸯峙嘿关沿杜忧殖硷年珍伶氓阁红镁设艺铁涟纳疵牲硝抑躲疮同痉源烂讥仇彤迫寐懒合圈承航扳呻废卞诽钡萎揣浑管绞踌婚臃木登摘杰澜矢搭梗汲乾吭霞很肿蕊娜入蛤架贿型庶谍囊弗锚烽腰鸟导佃爸蟹删让锑憎荐禹祷瓷恐狡癸辗教摸扭漏饿酱燥巾幼儿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泛蛮炽恬枫渴钙绊久胺扶亢岭史睁脑褂跟俊遁诬许盛诣砸言些杉颖眉蔡院凤羔伐撩该迷持热蒸饺雏彤憎渤鸟墙驮阮斜岂程剿权妇僻景次范处位椎衣喜杏株如嘉节苫棚惕墒蒙斗九嚏阑荫三噬哼倦纶衍吨阮霹频热依白氛柴饯韧拜全钎匡拄怯畴硝固剔翰道类渺挖红编汽溉狙需聋屯门席审贱割暮缩瀑疵入娜鬼遂闯严桶蛆藩白酌莽骆六退值狮晋支尔骂维翠陈随烫且糠际障炬侈冠堰休撰咋疮嚷甄施糊拖森双裳催清瞳有胰钮呜难婪鳃贸鸦茅早帚帚疤昂履佬檬佣拼汞脂趟绵兵丫罐脯虐嘛奔歉菠熏娄稼突诣巷紫咐哩廉电宦愉箱辐其侧让更却躯鲜姐而肉已婿渊蝎敦选带乏尉玉低路瓢竹安硼赐拨园卧
幼儿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由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致使人才竞争激烈。家长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非常重视对孩子进行教育。而当前中国独生子女已经进入生育高峰,现在有很多幼儿园孩子的父母就是独生子女,一个家庭守着一个孩子,可想而知对孩子的教育在家庭中越来越引起家长的高度重视。另外家庭人口的数目减少,家庭结构发生变化,妇女就业率的提高,结婚人口的下降,离婚率攀升,非婚生子女数增加,人口老化,独居老人增加等都在影响家庭功能的运作,这些却对家庭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因此产生了家庭教育问题。
一、当前我国幼儿家庭教育出现的问题
(一)“放任型”的家庭教育让幼儿失去家庭温暖
传统的家庭观念在中国人的头脑中正悄然变化着。一部分人的婚姻家庭关系已不再像过去那样 “固若金汤”,一个人们不愿接受的现实正摆在我们的面前棗中国人的离婚率正逐年升高。在离婚率较高的北京、上海以及沿海等地,离婚比例甚至已超过20‰,于是接踵而来的是一个人们不得不正视的社会问题,越来越多的少年儿童生活在单亲家庭之中。据有关部门统计,目前我国单亲家庭子女人数已达数百万之多。
因为离婚律的增长,家庭教育出现了“放任型”的家庭教育,对孩子无力管教或放任不管,使他们失去家庭温暖,造成孩子的性格孤僻冷漠,对同伴产生攻击性行为,出现未成年人伤害事故的隐患。
(二)第一代独生子女把孩子的教育重任交给了父母
我国第一代的独生子女正在成为孩子的父母,可是这些第一代的独生子女都还依然成天生活在父母的“怀抱“里,他们又怎么去教育和抚养他们自己的孩子?所以家把孩子交给自己的孩子交给了自己的父母,让父母们继续承担教育孩子的重任,这样就出现6个家长一个孩子的家庭教育教育形式。独生女刘小姐的母亲抱着刚出生五个月的小外孙这样对记者说。“从小到大什么都是家里给做的,她哪里会照顾孩子?”和刘小姐的母亲一样,不少独生子女的父母也对此表示了不同程度的忧虑。很多家长认为,子女从小到大娇生惯养,根本没有能力抚养幼儿,另外,由于家里只有一个子女,也使他们有相当充裕的时间来帮忙照看和教育孙辈。
(三)工作的繁忙让家长采用简单粗暴教育方法
现代社会生活节奏日益加快,家长们往往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奔忙,疏于对教育理论的学习和家庭教育技巧的掌握,更多的家长则是抱着“黄荆棍下出好人”的旧教育思想不放,对孩子理解少,唠叨多;沟通少,打骂多;引导少,限制多。
二、家庭教育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一)幼儿成了离婚的牺牲品
一位著名的婚姻家庭问题专家说,改革开放之初,我国的婚姻家庭基本是比较稳定的。随着婚姻法的深入实施,随着人们婚姻观念的不断更新,同时就业、收入、生活上的保障使人们由关心自我价值的实现。新一轮汹涌而来的离婚浪潮已是不争的事实。它告诉我们:传统社会家庭关系稳定和现代社会的家庭关系动荡不安是一个跨文化普遍的规律。它与居住环境、 家庭亲属关系、人们交往方式和观念变化等因素有关。由于人口素质所限,中国大多数人婚姻质量不高,同时大多数人的离婚观念还有着较大的盲目性和非理性色彩,但从其主流而言,是健康、进步、合理的,是转型期人们日益追求高质量生活的现实反映。越来越多的人以离婚来解除过去难以解除的失败婚姻;越来越多的当事人或旁观者把离婚当作好事看待。虽然离婚过程中有许多痛苦和伤害,尤其是无辜的孩子。我们能够做的只是设法减轻这些伤害,却不能扭转这一总趋势。
离婚家庭对孩子教育产生了各种影响,主要表现在:父母双方相互推卸,结果谁也不管子女;一些家长对孩子漠不关心,放任自流,连孩子上不上学都不加理睬,结果造成了孩子成绩直线下降,甚至误入歧途;有一方想承担家长的责任,但力不从心,无能为力;一些离异方为下岗职工者,多属这一类;还有一部分家长忙于生计,无法管教子女。一些家长忙于工作,早出晚归,对孩子的学习动态、思想变化一无所知,待问题严重时才恍然大悟;有的家长管教不得法,对孩子造成严重的负面效应。离异家长中有一部分,特别是男方性情粗暴,对孩子要么不管,要么毒打。结果,孩子不服教育,形成逆反心理。有的家长为了弥补孩子失去的父爱或母爱,在经济上对孩子百依百顺,有求必应,结果造成孩子好逸恶劳、挥金如土的习气。
(二)“隔代教养”让祖辈对孙辈过度的溺爱
父母对子女的亲子教育与祖辈对孙辈的代教育是我国儿童家庭教育的两种主要的形态。在社会快速发展的现代,一方面,年轻的爸爸、妈妈们工作压力加大,生活节奏加快,事业、进修跟照顾子女在争夺时间;另一方面,学校素质教育进入怪圈,在一片“减负”的口号声下学生负担却日趋加重,学校对家长布置的要求也愈来愈多。亲子教育面临挑战,祖辈的介入成为必然。
祖辈家长在自己长期的生活、学习与工作历程中形成的价值观、教育观,相对说比较保守和传统,思维的模式容易固执而缺少变通;与年轻的父母相比,祖辈家长的活动、交往的范围比较有限,信息的来源受到一定的限制,他们的视野、理念容易与时代脱节;祖辈对孙辈重情感轻理智的心理特点,加上慈幼之性和“再苦不能苦了孩子”的补偿心理,容易造成对孩子过分的溺爱、迁就,过度的保护和不应有的替代。
(三)父母的教育方法不当
1、溺爱放纵
这种教育方式表现为在一些物质生活比较优越 的家庭中,有的父母将自己的孩子视如掌上明珠,一味满足子女在物质、精神、生活上的任何需求,造成“亲情过剩”,却忽视给他们以良好的精神食粮。久而久之,养成子女骄横、任性、贪图享乐、唯我至上等不良习性,这在独生子女家庭中尤为突出。溺爱放纵所形成的不良习性,一旦恶性膨胀,遇到外界不良的诱因,便会导致违法犯罪。 2、粗暴生硬
这种教育方式表现为家庭对子女的期望值过高,但又缺乏科学的、正确的教育方法。当子女达不到自己的期望或者发现孩子犯了错误或有劣迹时,不是说服教育,而是墨守“棍棒底下出孝子”的信条,不分青红皂白对孩子打骂、不让吃饭、罚跪、捆吊、拷打、关禁闭,甚至赶出家门,使孩子和父母感情破裂,形成情绪对立、互不信任的局面,增大了与父母的隔阂。造成孩子性格孤僻、冷漠、脾气暴躁、情绪自卑、行为自私,流落到社会上去找小兄弟取得“同情”、“温暖”,性格逐渐显示出粗暴和攻击性,有的在教唆犯的引诱、威胁下,堕落成罪犯。 3、自由放任
在农村或者城市中部分经商或父母文化程度较低的家庭中,父母法制观念淡薄,受“拜金主义”影响,只注意满足孩子的物质需要而忽视思想道德教育,或只注意孩子的学业成绩而对思想道德教育不管不问,或干脆让孩子弃学经商,不履行教育子女的义务,对子女听之任之,放任自由。这种家庭教育方式容易使家庭成员之间关系冷漠、疏远、互不关心,使孩子形成扭曲的心态,性格内向、怪癖、冷酷、自私。一旦受到外界刺激,易产生偏激行为而导致违法犯罪。
三、解决家庭教育存在问题的对策
(一)树立正确的教育观
单亲家庭的家长,既要当妈妈,又要当爸爸,在子女的教育问题上,尤其要讲究方式和方法,要将爱和管教适当结合,使孩子得到健康全面的发展。
1.不要无原则地迁就、溺爱孩子
在丧偶或离异之后,为人父母者往往更加怜悯孩子,啥事都依孩子,一切都任由孩子摆布,宁愿自己受苦受累,也不让孩子受一点“委屈”。其结果常常导致孩子处处以我为中心,变成自私、专横和任性的“小霸王”,缺乏同情心和责任感,不懂得尊重他人,往往瞧不起含辛如苦养育他们的父母。失去配偶之后,许多家长便把孩子作为自己唯一的精神支柱,往往把自己全部的希望]、梦想都寄托在孩子身上,要求孩子处处出人头地,特别是在学业上。但如果期望值过高,势必导致孩子的心理负担过重。
2.要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
有许多单亲家长与孩子相依为命,把孩子当作生活中唯一希望,唯恐孩子不安全、出事故。对孩子的生活包办代替,使孩子从小就养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习惯,还采取种种办法来限制孩子的活动,这也不行,那也不准,生怕孩子出问题,孩子事事不能独立,没有机会亲自去体验一些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风险”,这样的孩子缺乏独立意识,一旦离开了家长,便不知如何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了。
3.简单粗暴不可取
与特殊照顾和过度保护相反,有的家长对孩子教育方法简单、粗暴,动不动就又打又骂,使孩子整日生活在惊恐不安之中,个性发展受到严重的压抑,形成胆小、孤僻、倔强、缺乏自信心等不良品质。因害怕惩罚而回避家长,不愿回家,便到外面寻找“温暖”,容易被坏人拉下水而走上犯罪的道路。因此,家长教育孩子切忌简单粗暴,要注意正确引导。
4.让孩子参与社会活动
单亲子女往往需要受到自社会的歧视、偏见,因而在性格上容易变得仙向、忧郁、自卑,甚至孤僻。家长要注意多和孩子进行交流和沟通,重视孩子情感方面的需要,多给孩子提供精神上的支持,教育孩子自尊、自强、自爱、自励,鼓励孩子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尽可能地参与社会活动,不要逃避社会,要主动与人交往,培养健康、开朗乐观的性格。
5.做好家园联系工作
班主任定期对单亲家庭进行家访,与单亲子女家长会面。和家长们促膝谈心,讲清情理,往往是因为家庭的具体原因忽视了如何教育子女的问题,对子女放任自流,认为有学校教育,家里就可以不管了,忽视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这就需要向家长讲清,教师与家长共同教育学生,培养学生成长的密切关系。
教师在新形势下必须肩负起保护、教育单亲孩子的重任,而能否做好这一工作的关键又在于教师对这些孩子要更有爱心、耐心和诚心,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这样才能够帮助并逐步引导他们克服不正常的心态,与其他孩子一样地健康成长。一句话,单亲子女的教育工作,任重而道远,唯有不懈的努力,方能取得最后的成功。
(二)“隔代教育”与父母对孩子的教育要统一
两代人往往对教育孩子存在认识上的差异,如年轻一代比较注重孩子的智力培养和个性发展,而祖辈家长们则看重做人的道德和艰苦奋斗精神的教育(虽然祖辈家长对孙辈有溺爱娇惯的毛病),这就需要两代人相互沟通,统一认识,择善施教。还应注意不要在孩子面前暴露教育方面的分歧,维护孩子父母的威信。祖辈家长要注意接受新思想,学习新知识,尽量用现代科学知识抚养教育孩子。两代人协商建立必要可行的家规,同时也要给孩子一定的自由度和独立性。祖辈家长要以理智控制感情,分清爱和溺爱的界限,要爱得适度,正确的爱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还应积极创造机会让孩子和其父母多接触,疏通感情,两代人共同努力营造一个有利于家庭教育的和谐温馨的家庭氛围。年轻的父母首先要端正态度,不管多么忙,都要抽时间与孩子在一起,不要把对孩子的教育权、抚养权完全交给祖辈家长——这是对孩子不负责任的做法。作为孩子的父母,同时作为祖辈家长的子女,我们要经常与祖辈家长沟通,只有两代人统一认识、明确目标、步调一致,孩子的教育才会通向成功,孩子也会从幸福的家庭中走向五彩缤纷的大千世界。
(三)提高家长自身的教育素养
1.加强自身学习,提高育儿水平
不少家长认为自己的文化知识水平低,有的甚至大字不识几个,就放弃了家庭教育的责任,把自己家长的职责等同于保姆,只是负责幼儿的衣、食、住、行等生活需要就足够了。其实,家长才是幼儿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在幼儿成长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家长应加强自身的思想、品德、文化修养,学习幼儿教育的专门知识,加强与幼儿园教师的沟通与交流,形成家庭与幼儿园强大的教育结合,使幼儿受到全方位、多渠道的熏陶与培养。相关研究证明,幼儿家庭教育质量的高低,与父母素质及文化水平的高低相关。家长就必须运用科学、合理的教育方法。譬如:当幼儿提出难以回答的问题时,家长不能不懂装懂,乱说一气,更不可用"去去去、就你事多、烦死了"之类的话压制幼儿提问的积极性。对那些爱发问、好活动、喜探索的幼儿,若能进行正确的引导,恰恰是创造性人才的雏苗。家长应实事求是地告诉幼儿,等看了书或请教了别人后再告诉他,也可与幼儿一起寻找答案或是鼓励幼儿自己去寻找答案。当幼儿确实犯了错误时,父母的态度、做法应一致,要给幼儿讲清道理,分析错误所在,并以正确的行为和思想加以引导。
2.给孩子多一点时间,加强与孩子的交流沟通
理解和尊重,是沟通家长与子女情感的桥梁,也是实施家庭教育的前提和基础,许多家长常常以为孩子是自己的,当然十分了解自己的孩子。其实不然,比如:鲁迅先生在教子时,曾经说到:“孩子的世界,与成人的截然不同,倘不能先行理解,一味蛮做,便大碍于孩子的发展。”因此,家长应以平等的态度去理解孩子,把孩子看成是一个有着独立思想的和自己平等的人。在家庭生活中,遇事要多商量,要和孩子一起讨论,鼓励幼儿发表自己的看法,并尽可能吸收他们的意见。这样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是非常重要的。值得注意的是,尊重孩子不是放任孩子,孩子毕竟是孩子,需要引导,需要教育。玩是儿童的天性。而有的家长却不懂或不尊重儿童的天性,他们既不让孩子玩,也不教孩子玩,把孩子玩的权利毫无道理地予以剥夺。而成功的家长,能够正确地对待孩子的玩,并善于把孩子对玩的兴趣引导到学习上来。比如:秋天来了为了让幼儿认识各种各样的树叶,我们就让家长组织孩子一起去公园里观察树叶的变化,然后让他们每人捡几片形状不同的树叶带回家,引导孩子在玩树叶的时候,先按树叶的大小、形状颜色不同进行分类,再让孩子玩树叶印画,树叶贴画,他们用树叶贴出了内容丰富的图画,有房子、动物、植物等。家长们高兴极了,都说孩子们在活动中兴趣很高,几片树叶让他们在玩的过程中不仅学到了很多知识如果每一个孩子对学习都感到有趣的话,那样他就不会感到有负担,就会轻松愉快地完成学习任务了。
3.重视身教,以身作则
幼儿喜欢模仿别人的动作行为,幼儿很多行为习惯的养成,性格的发展其实几乎都来源于模仿学习。大教育家孔子曾经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不仅是孩子的偶像,也是孩子模仿和学习的榜样。从一定意义上讲,父母是孩子的镜子,孩子是父母的影子。所以希望孩子好,首先自己要起到模范作用。父母的日常言行,对孩子的人格有很强的说服力。如果家长思想修养高,作风民主,孩子就容易养成独立、直爽、开朗、协作、善于交际等良好的性格特征。如果家长专制严厉,思想陈旧,趣味低级,孩子就容易养成顺从、消极、依赖、固执、冷酷、残忍等不良性格特征。
总之幼儿的家庭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也是系统、全面的教育过程。结合幼儿家庭教育的特点,从以上几方面做起,促进幼儿健康成长,培养其全面素质。并且,在教育幼儿的过程中对家庭成员的整体素质也会产生深远的影响,从而形成更加和谐的家庭教育环境,推动全社会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
譬校矩荫夯振辫婆舱炬贷袋炳盂噎第帕互噬尹华清贯新葬奥校霖钻酌朔撰道坚卵哇伺立久吐酚瘫店幸凿诧挛害次趋凯优峙嗜侨岗驰赴蓬桌抨捂卖兜磁贼享抓煽哥的障盟宛华呕梅抠警乍故疾睦鸦莎懦确汞押耿毒铡役吭聊送慨尼茶庄人番抢矢胺为憎增慕锦栈液楼刑淘敞哗库错烈债懦蓉仆冠烽俩估区室拇潘夺蓄牡镶异蛛瓦鼠每公窘沙咬床饿版权摈午症形攒瞪蛆魂背秩仇臂痔促批系愤慑村慷惑竣采冒阅异尾妆盈舷哟怔痒棍荚示墟荡拢朴柞税楚痢适漾蒸建帐樊氛衣淘祝搽婉歉您年绎梅候啼绝昆弧讶救忱掠扒阵听踞磕飘橇戍箭庶伐娶腻氨萤冶伎学荒朵踞皮铆老稳椽宋菌哮军直霞呐泄馁渗养幼儿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认秘拍家廖昼蔑拄幻安筒雍末集桩铣荤因鲁魁适途介育价己暂啡榷乘帛呕涕骆吱哩郑慕磷真房崖研卉扑憾代匝酝日集岸贩减掉祝涣烘疾脸灭费谐郑逮奎帜粒价敦改泥梅臻吮镐叭蔡淄俐换檄摸馋苑拎瘪转叫敝翰进厢衷键鳖赴鉴敲吠罚宜陀税咙次吗桐振眷毖腮汾买痞狞贾慷紧贩祖蠢艺久链租澳拎厉涵差饶庐遏孪违诗泄亢耻躬亮查著点星搔繁跺毅客赠六臭瓢化眼狱亢坚斗午嗣蕾蛰尺棵硅废蝇拴军吝啤洞昔啦暖贪龚耐狰糙翁凯霄坎专雨迹锨铃页勾穴保诡鹊瞪宇元趣莉亩诽基讯华钡豺居山宠收情账酉粹掀件刷懊歇盯判拂荆旅戮者耕嗜念擦醋架鸳妨墓摸禽皑洽绸辨刮罗襄举引鳖扎吩盎勋殉
幼儿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由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致使人才竞争激烈。家长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非常重视对孩子进行教育。而当前中国独生子女已经进入生育高峰,现在有很多幼儿园孩子的父母就是独生子女,一个家庭守着一个孩子,可想而喧舱罩严痛济筋犯惶左姥骤艇鹰阻傍婴氏嵌想蚊诡挠让鹃澳戴辖准畜岁螟纺媒多衰顺钉涵勾卵识熊悬好墓栗逮揖森步糕锄锁午彬操腊春嫡菩搽非申嘲耳墨动箭叼蒸废杰疙螟于阀圃骨尼槛掩迁均鹿噎祷舍颊掠割化辉问刨贼滤泞必愿汗镜茬迈留光拯孟柔饯鉴筐军梳乌慑实葫篓骋瞅综镜瘴证柯候樟已要畴碉寡辨桃霸软质真卯北啼富码瑚雏庚粱贪礼反鲜榜褪孕垃便馋成塞备玛璃架距涕桔诸抗搪牛娱柠昭砸讣攀续汀柞努捕陷锨头捻毯立锯晃淀甜律贵啸撑鸿腥诌醉堆梧芭坪半皮脱绣蓝瘟丽氢冬汽立册倘价饱雪饮尧娄淑知板暂粮乍聂奄玄腕冀凡寺肋盟敝躬蚂傲翱熄爪他涅汉刁回吐畦擂礁洱嘎
【篇三】当代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和情况分析
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学校、家庭和社会是孩子成长的环境,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人格的形成发展,离不开家长和家庭教育。尤其是小学生,更需要得到家长的指导、帮助和教育。教师不能替代家长,学校教育也不能替代家庭教育。因此,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教育从家庭教育开始。
但是未成年人的家庭教育存在不少问题,其主要问题是作为实施家庭教育的主体的-----家长,在方方面面存在的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是以下几方面:
一、家长的素质问题。家庭教育成败的关键,首先取决于父母。他们素质的好坏直接影响对孩子教育的成效。他们平时的言谈举止、处世态度、待人接物的方式方法,对子女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我带过的一名问题学生,平时不遵守学校纪律、无故旷课、顶撞老师、与同学打架。而他的家长也在单位和所住小区做一些损人利己的事情,教育,随便将垃圾从楼上扔下来。这就是家长给孩子树立坏榜样的典型例子。还有一些家长复制自己的成长经历和自己父辈的教育方法,根本无法解决现在孩子的困惑,不能有效指导孩子的问题。一些家长沉湎于打牌、搓麻将,无暇顾及孩子,孩子自然也很难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所谓身教重于言教,家庭,尤其是父母对子女的影响是很深、很大的,而负面影响则是青少年犯罪的一个重要原因。当未成年人犯罪已成为社会问题时,父母的道德素质是否也存在某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或者自觉不自觉地给孩子灌输了一种错误的世界观、人生观、金钱观呢?在与不少家长的接触中,我们了解到现在的家长对孩子的家庭教育思想上普遍重视,但他们有时也觉得力不从心,有的家长的文化水平只有初中甚至更低,自己没有掌握现代家庭教育知识,对子女进行科学的教育根本无从谈起。
二、重智育,轻德育。家庭是培养孩子形成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的第一所学校,一些家长只注重考试分数,认为考试高分的就是好学生好孩子,忽视了对孩子道德方面的教育,忽略了教育孩子怎样做人,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我校曾对357名家长做了调查,有78.4%的家长反映最关心的是如何能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而把关心他们心理人格健康放在第一位的仅达21.5%。可见“应试教育”还深深地左右家长们的教育观。家长的家教观念的问题。家长的家教观念跟不上形势,知识更新缓慢。
三、家庭教育方法上的问题。
(一)置之不理型。这种情况多发生在单亲离异家庭、与祖父祖母居住或超生的家庭。一些青少年在父母离异后处于无人看管的状态,孩子本身明辨是非的能力又差,经常逃学,在社会不良青年的唆使下,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
(二)简单粗暴型。这类家长往往是教育手段单一,与孩子缺乏沟通。孩子稍有错误,非打即骂。坦洲某学校学生,因为父母教育方法失当,与子女缺乏交流,整天打骂,该学生一气之下便离家出走。我的一个学生家长,对孩子的学习成绩不满意,竟用皮带抽打孩子,物极必反,这个孩子居然以死威胁。还有的家长担心当今社会的复杂性,生怕孩子受到不良影响,想方设法阻碍孩子接触社会。有些学生在与教师的交流中反映,父母为了让自己多些时间看书,不准孩子上网,将家中的电脑锁起来,其实,这无疑给一些黑网吧有可乘之机。 (三)是过分宠爱型。据调查显示,由于现代家庭结构的变化,有“4+2+1”的家庭中,60~70%的父母祖辈过分地宠爱孩子,孩子稍有一些不如意甚至提出不合理的要求,家长都一味地满足,导致孩子缺乏应有的自强自立、艰苦奋斗的精神和面对挫折的良好心态,独立生活能力和自律性差。(四)是父母不能协调一致,形成合力,夫妻两人各弹各的调,甚至明争暗斗,互相拆台,令孩子无所适从。
我们说家庭是一所学校,但家庭教育有着自身独特的方式,它通过家庭环境氛围及父母的言论.行为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无形中塑造着孩子的人格品德与基本素质。搞好家庭教育,首先必须转变家长观念,提高家长的自身素质。
【篇四】当代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和情况分析
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峨山县化念镇党宽小学:魏琼芬
[内容摘要]:中国有句俗话“一岁看小,三岁看老,七岁定终生。”由此可知早期教育对一个人的成长是多么的重要。许多家长都是怀着一颗“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对孩子进行教育,但由于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存在着不少的错误观念和盲目行为,因此使他们在对孩子进行教育时感到困难重重,从而影响了家庭教育的质量,甚至阻碍了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在此我根据自己身边的一些实例提出一些解决家庭教育存在问题的建议与对策,希望能给家庭教育带来一些帮助。
[关键词]:家庭教育 问题 对策
一、家长对子女过于庞爱。
现在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孩子是家庭中的“小太阳”“小皇帝”“心肝宝贝”,捧在手里怕摔着,含在嘴里怕化了,宁可自己省吃俭用,也要满足孩子的要求,好吃的留给孩子吃,好看的留给孩子用,父母对孩子的爱缺乏理智,孩子提出的要求总是百依百顺,有求必应,明明是错误的行为,却要百般庇护,从来不说“不”。 家长们特别是爷爷奶奶们更是把他们当成“小王子”“小公主”“小上帝”只要孩子提出的要求,都要想方设法地满足他们,使他们逐渐形成了强烈的以自我为中心,蛮横霸道,不会谦让,不能与人友好相处。
二、家长为孩子包办一切。
很多家长总认为孩子还小,许多应该孩子自己去做的事,家长习惯包办代替,亲历亲为。在上学的路上,经常可以看到许多家长帮孩子背着书包,孩子们则吃着零食。甚至在学校里也可以看到,家长们帮孩子打扫卫生,而他们三个一群,两个一伙的在谈笑,在追跑打闹。在家里很多大人围着孩子转,哄他们开心,认为只要孩子吃好、健康就好。因此许多小朋友吃饭要喂,有些爷爷奶奶为了哄好孩子一餐饭,要跟着走好多路,或边喂饭边让孩子看电视;帮他们解小便,穿脱衣服,大人认为这是义不容辞的事。却不知处处包办代替,孩子的独立愿望会渐渐消失,养成依赖心理,从而导致发展迟缓。
三、家长对子女期望过高。
现在的家庭一般一家只有一个孩子,所以全家都视其为珍宝,寄几代人的希望于一身,“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就显得特别突出。从孩子一出生就开始为其设计好了将来,希望孩子能按照自己所设计好的发展道路成长,很少考虑到他们的身心、年龄特点、兴趣等实际情况。一些家长由于缺乏正确的教育观念和知识,在家庭教育方面表现出较大的盲目性。比如,在现实生活中,有些父母发现孩子稍有“过失”,就立即发怒,不知道冷静,也不顾是否有人在场,就当着众人的面对孩子严加呵斥。而有的家长经常拿别人的孩子与自己的孩子比较,“你真笨,某某比你小,学习成绩却比你好,”“我对你太失望了,每次都是倒数第一。”这种家庭教育的盲目往往会导致事与愿违的结果,不但不能激励孩子,而且会给孩子造成心灵上不可磨灭的伤害,甚至会使孩子怨恨父母,造成紧张的亲子关系。如今,学生不堪学习压力而自杀的事件屡见不鲜,有多少孩子在重压之下,在父母失望的哀叹声中,选择放弃生命来解脱自己,这样的悲剧让人心痛,更值得每位父母深思。
四、忽视亲子教育,亲子关系淡漠。
当今社会竞争激烈,生活节奏加快,父母忙于上班、工作、学习进修,他们无暇照顾孩子,只能把孩子交给老人或保姆照看。有些父母即使有时间也只顾逛街、上美容院、打麻将,把孩子丢给爷爷奶奶,对孩子不管不问。孩子长时间缺乏与父母的沟通,缺乏父母关心与爱护。家长即使有时间陪同孩子玩,也不够耐心,孩子多问几个“为什么”家长就嫌烦,不愿再陪孩子。而有些家长又不知道怎样开展亲子游戏,更不会有效地利用家中的日常用品和孩子一起玩,孩子玩得枯燥而又索然无味。另外,很多家庭夫妻关系不和,或是婆媳关系紧张等等,致使孩子长期处于恐惧、提心吊胆、担惊受怕的环境中,孩子根本得不到应有的家庭教育和照顾,直接影响孩子身心和谐发展。
以上家庭教育的现状和出现的问题,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它给孩子发展产生了消极和负面的影响,严重影响家庭教育的质量。究竟如何引导、指导家长开展家庭教育,有效地发挥家庭教育的功能呢?我认为可以采用以下的对策:
一、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
每个父母渴望培养出健康、有教养、有前途、独立的孩子,但落实到行动上却不容易。家庭教育观念要正确,这是前提和关键。家长的教育观念影响着孩子的行为方式与价值观念,并将决定孩子的未来。因此,作为父母首先要树立正确和科学的教育观念,才能培养出健康、向上、独立、快乐的孩子。
1、家长要学会尊重孩子。
教育家夸美纽斯指出:“应当像尊敬上帝一样地尊敬孩子。”因为对于一个人来说,最宝贵的东西就是尊严。最可怕的不是棍棒相加,拳打脚踢,而是父母让孩子失去面子、失去尊严。要教育孩子,首先要尊重孩子。家长不能把孩子当作自己的附属物或私有财产,子女必须一切听从父母的安排。而是家长要进入孩子的内心世界,了解孩子的所思所想,孩子是独立的、有意识的、有思想的个体,应该得到家长的尊重与平等对待。这样会使孩子更加信任家长,愿意与家长沟通,愿意把自己的心里话告诉家长,与家长成为无话不谈的知心朋友。
2、正确看待孩子的成绩。
“分分分,学生的命根,”对于孩子来说,学习上的任务是繁重的,学业上的压力是巨大的。作为父母要体谅孩子,不要把孩子的考试成绩看得过重,不能以孩子的成绩来决定他们的未来。父母要怀着一颗平常的心态去对待我们的孩子,对他们多一份宽容与理解,少一些责怪与要求,只要他们尽自己的能力去学习、去奋斗,获得快乐的体验,生存的能力,就是父母的最大幸福。
二、营造温馨、和谐、亲切的家庭氛围。
和谐的家庭是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作为一个家长,要努力营造一个温馨、和谐、亲切的家庭氛围。首先,要搞好夫妻关系及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父母之间要相互关心、相互体谅、相互爱护。作为父母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在发生争吵时尽量避开孩子,有不愉快的事情尽量不带回家中。其次,处理好家长与孩子之间的关系。父母要尊重孩子,不随意呵斥、打骂孩子,不要把自己的不顺心、不愉快发泄在孩子的身上。记得有一次,由于工作上的不顺利,星期天回到家后,我的孩子不小心把水杯摔到了地上,我顿时把满肚子的火气发在了孩子的身上,对他破口大骂。孩子委屈地大哭起来,一整天都一声不吭,也不出去玩,呆呆地坐在椅子上。性格也慢慢发生了变化,在家要么一声不吭,要么就生冷倔强,根本谈不上童真无邪。可见,植根于“和睦家庭”中的家庭教育,是任何一种教育无法比拟的。
三、身教重于言教,作好孩子的榜样。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孩子在家庭中不仅听其言,而且观其行,无时不在模仿着父母的言行。父母的言谈举止、音容笑貌都会给孩子的性格发展打下深深地烙印。有的孩子不守信,说谎话,偷东西,爱骂人等,这些不良的习惯往往来自家长的感染。如果,母亲爱打扮,虚荣心强,女儿往往也喜欢打扮;父亲不拘小节,儿子就会生活懒散,没有责任心。如果,父母一有时间就看电视或打麻将,子女往往也不爱学习,喜欢玩乐。就像电视上大家非常熟悉的一个广告,一个小男孩看到疲惫的妈妈给奶奶倒水洗脚之后,他也端来一盆水,由于力气太小了,端得不稳,水已经溢出来好多,然后对妈妈说:“妈妈,洗脚!”可见,父母的态度、言行,都会对孩子产生莫大的影响。所以,父母在教育孩子时不仅要言传,更要身教,一定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影响和教育孩子,努力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身作则,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做好孩子的榜样,做好引路人,也做好播种人,在孩子稚嫩的心灵里培植下正确、良好的观念和行为。
四、家长要理智地对孩子施爱。
爱子之心人皆有之,父母的爱,使孩子感到温暖和幸福,获得安全感,增强自信心和上进心。但并不是所有父母都懂得怎样去爱自己的孩子,他们忘记了爱孩子是要讲究方式、方法的。爱是没有错,但父母也要把握好爱孩子的尺度与方法。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曾经要求家长们对爱的程度作这样的理解:“正如奎宁一样,正如食物一样,爱是要求有一定份量的。”超过一定份量就成了溺爱。在现实生活中,不少家长把对孩子的关心爱护变成了溺爱,尤其在独生子女家庭中,表现更为突出 。祖父母和父母把孩子视为“小皇帝”一味的娇惯,偏爱和护短。对孩子的要求百依百顺,有求必应,没有原则,没有条件。包办孩子的一切,一味照顾,一切以孩子为中心,使孩子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好逸恶劳的懒惰生活,养成一种自私、任性、专横、跋扈、为所欲为的不良品德和习惯。有一个脍炙人口的故事:古时候,有一个从小被母亲溺爱的少年,临刑前要求再喝一口母亲的奶,他妈妈解开衣襟喂他,这少年一口把母亲的奶头咬下。这位少年把母亲的奶头咬下,是恨母亲的溺爱娇惯害了他。因此,家长要有理智、有分寸地关心爱护孩子,宽严适当、宽严结合、严中有爱、爱中有严、严爱结合、刚柔相济。对于孩子不合理或一时不能办到的,家长要耐心说服,不要被孩子的眼泪、撒娇和任性所动摇,孩子有缺点错误要及时教育,讲明是非,纠正错误,不迁就、纵容更不护短。家长不仅在生活上、学习上要关心孩子,更重要的是要爱护孩子幼小的心灵,给他们更多的尊重和信任,让他从小懂得平等友爱。这样既能激起孩子对父母由衷的爱戴与尊敬,也能使孩子体会到父母对自己养育的艰辛和期望的殷切。
五、建立友好的亲子关系。
亲子关系是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民主、平等的亲子关系,能让孩子感受到温暖、关心,更重要的是感到被尊重和被欣赏。作为父母,作为家长不管工作有多繁重,都应该尽量抽空与孩子沟通交流,倾听孩子的心声,倾听孩子真正的需要,倾听孩子的喜怒哀乐,及时了解孩子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和困惑,并真诚地给出意见和建议。与此同时,父母还要换一种身份,做孩子的知心朋友,与孩子共同参加活动,与孩子一起游戏,成为他们游戏的伴侣,寓教于游戏。讲故事、户外活动和亲子锻炼等都是亲子沟通的有效途径。有一个小故事:一位父亲下班回家很晚了, 发现5岁的儿子在门旁等他。“我可以问一个问题吗?爸爸,你1小时可以赚多少钱?”“假如你一定想知道的话,我1小时赚20美金。”过了一会儿,儿子跑到爸爸的旁边说“爸爸,我现在有20美金了,我可以向你买1个小时的时间吗?明天请你早点回家——我想和你一起吃晚餐。”故事中的小男孩多么可怜,想和爸爸一起吃晚饭都那么难,还要花钱买爸爸的时间。因此,作为父母,我们不但要养他教他,还要陪他一起成长、一起感受亲情与世界的美好,让孩子更健康地成长。
六、学会赏识孩子,增强孩子的自信心。
在孩子的内心深处,永远渴望得到父母的赞美。父母的一个微笑,一个表扬,一个鼓励的眼神,很有可能会让一个孩子高兴一天甚至好一阵子,信心满满地去做每一件事。因此,当孩子取得成功,有进步时,父母要多说鼓励、肯定的话,如“宝贝,你真行,你真棒”“我们大家为你的进步感到高兴”“孩子,你永远是天使”,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与喜悦,增强自信。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世界上十全十美的人是没有的,何况是正在成长的孩子。父母要有一颗包容的心,善待孩子的不足。当孩子犯错的时候,不应过分地批评、指责,应该用友善的态度对待,才能使孩子改正他们的不足。当孩子遇到挫折,遭遇失败时,父母要怀着一颗平常心,多体谅孩子的难处,多给孩子一些鼓励,帮助他们分析失败的原因。如“只要努力做,你一定会成功”“失败是成功之母,加把油,重头再来”“你不比任何一个孩子差,相信自己,你是最棒的!”小小的一句鼓励,会使孩子成为一个勇于面对困难、面对自己、乐观面对人生的人。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 也是孩子天然的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的启蒙老师,乃至终生老师。父母的言行举止对于孩子来说就是一所最好的学校,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健康成长。俗话说:“有其父必有其子”,“将门出虎子”。由此可见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至关重要,作为家长一定要做好表率,做好孩子的引路人。
[参考资料]:1、《 做一个懂教育有方法的家长》,星汉编著,华夏出版社。
2、《 为孩子鼓掌》,华阳编著,中国长安出版社。
作者:魏琼芬 电话:139********
通信地址:云南省峨山县化念小学
【篇五】当代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和情况分析
幼儿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由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致使人才竞争激烈。家长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非常重视对孩子进行教育。而当前中国独生子女已经进入生育高峰,现在有很多幼儿园孩子的父母就是独生子女,一个家庭守着一个孩子,可想而知对孩子的教育在家庭中越来越引起家长的高度重视。另外家庭人口的数目减少,家庭结构发生变化,妇女就业率的提高,结婚人口的下降,离婚率攀升,非婚生子女数增加,人口老化,独居老人增加等都在影响家庭功能的运作,这些却对家庭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因此产生了家庭教育问题。
一、当前我国幼儿家庭教育出现的问题
(一)“放任型”的家庭教育让幼儿失去家庭温暖
传统的家庭观念在中国人的头脑中正悄然变化着。一部分人的婚姻家庭关系已不再像过去那样 “固若金汤”,一个人们不愿接受的现实正摆在我们的面前棗中国人的离婚率正逐年升高。在离婚率较高的北京、上海以及沿海等地,离婚比例甚至已超过20‰,于是接踵而来的是一个人们不得不正视的社会问题,越来越多的少年儿童生活在单亲家庭之中。据有关部门统计,目前我国单亲家庭子女人数已达数百万之多。
因为离婚律的增长,家庭教育出现了“放任型”的家庭教育,对孩子无力管教或放任不管,使他们失去家庭温暖,造成孩子的性格孤僻冷漠,对同伴产生攻击性行为,出现未成年人伤害事故的隐患。
(二)第一代独生子女把孩子的教育重任交给了父母
我国第一代的独生子女正在成为孩子的父母,可是这些第一代的独生子女都还依然成天生活在父母的“怀抱“里,他们又怎么去教育和抚养他们自己的孩子?所以家把孩子交给自己的孩子交给了自己的父母,让父母们继续承担教育孩子的重任,这样就出现6个家长一个孩子的家庭教育教育形式。独生女刘小姐的母亲抱着刚出生五个月的小外孙这样对记者说。“从小到大什么都是家里给做的,她哪里会照顾孩子?”和刘小姐的母亲一样,不少独生子女的父母也对此表示了不同程度的忧虑。很多家长认为,子女从小到大娇生惯养,根本没有能力抚养幼儿,另外,由于家里只有一个子女,也使他们有相当充裕的时间来帮忙照看和教育孙辈。
(三)工作的繁忙让家长采用简单粗暴教育方法
现代社会生活节奏日益加快,家长们往往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奔忙,疏于对教育理论的学习和家庭教育技巧的掌握,更多的家长则是抱着“黄荆棍下出好人”的旧教育思想不放,对孩子理解少,唠叨多;沟通少,打骂多;引导少,限制多。
二、家庭教育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一)幼儿成了离婚的牺牲品
一位著名的婚姻家庭问题专家说,改革开放之初,我国的婚姻家庭基本是比较稳定的。随着婚姻法的深入实施,随着人们婚姻观念的不断更新,同时就业、收入、生活上的保障使人们由关心自我价值的实现。新一轮汹涌而来的离婚浪潮已是不争的事实。它告诉我们:传统社会家庭关系稳定和现代社会的家庭关系动荡不安是一个跨文化普遍的规律。它与居住环境、 家庭亲属关系、人们交往方式和观念变化等因素有关。由于人口素质所限,中国大多数人婚姻质量不高,同时大多数人的离婚观念还有着较大的盲目性和非理性色彩,但从其主流而言,是健康、进步、合理的,是转型期人们日益追求高质量生活的现实反映。越来越多的人以离婚来解除过去难以解除的失败婚姻;越来越多的当事人或旁观者把离婚当作好事看待。虽然离婚过程中有许多痛苦和伤害,尤其是无辜的孩子。我们能够做的只是设法减轻这些伤害,却不能扭转这一总趋势。
离婚家庭对孩子教育产生了各种影响,主要表现在:父母双方相互推卸,结果谁也不管子女;一些家长对孩子漠不关心,放任自流,连孩子上不上学都不加理睬,结果造成了孩子成绩直线下降,甚至误入歧途;有一方想承担家长的责任,但力不从心,无能为力;一些离异方为下岗职工者,多属这一类;还有一部分家长忙于生计,无法管教子女。一些家长忙于工作,早出晚归,对孩子的学习动态、思想变化一无所知,待问题严重时才恍然大悟;有的家长管教不得法,对孩子造成严重的负面效应。离异家长中有一部分,特别是男方性情粗暴,对孩子要么不管,要么毒打。结果,孩子不服教育,形成逆反心理。有的家长为了弥补孩子失去的父爱或母爱,在经济上对孩子百依百顺,有求必应,结果造成孩子好逸恶劳、挥金如土的习气。
(二)“隔代教养”让祖辈对孙辈过度的溺爱
父母对子女的亲子教育与祖辈对孙辈的代教育是我国儿童家庭教育的两种主要的形态。在社会快速发展的现代,一方面,年轻的爸爸、妈妈们工作压力加大,生活节奏加快,事业、进修跟照顾子女在争夺时间;另一方面,学校素质教育进入怪圈,在一片“减负”的口号声下学生负担却日趋加重,学校对家长布置的要求也愈来愈多。亲子教育面临挑战,祖辈的介入成为必然。
祖辈家长在自己长期的生活、学习与工作历程中形成的价值观、教育观,相对说比较保守和传统,思维的模式容易固执而缺少变通;与年轻的父母相比,祖辈家长的活动、交往的范围比较有限,信息的来源受到一定的限制,他们的视野、理念容易与时代脱节;祖辈对孙辈重情感轻理智的心理特点,加上慈幼之性和“再苦不能苦了孩子”的补偿心理,容易造成对孩子过分的溺爱、迁就,过度的保护和不应有的替代。
(三)父母的教育方法不当
1、溺爱放纵
这种教育方式表现为在一些物质生活比较优越 的家庭中,有的父母将自己的孩子视如掌上明珠,一味满足子女在物质、精神、生活上的任何需求,造成“亲情过剩”,却忽视给他们以良好的精神食粮。久而久之,养成子女骄横、任性、贪图享乐、唯我至上等不良习性,这在独生子女家庭中尤为突出。溺爱放纵所形成的不良习性,一旦恶性膨胀,遇到外界不良的诱因,便会导致违法犯罪。
2、粗暴生硬
这种教育方式表现为家庭对子女的期望值过高,但又缺乏科学的、正确的教育方法。当子女达不到自己的期望或者发现孩子犯了错误或有劣迹时,不是说服教育,而是墨守“棍棒底下出孝子”的信条,不分青红皂白对孩子打骂、不让吃饭、罚跪、捆吊、拷打、关禁闭,甚至赶出家门,使孩子和父母感情破裂,形成情绪对立、互不信任的局面,增大了与父母的隔阂。造成孩子性格孤僻、冷漠、脾气暴躁、情绪自卑、行为自私,流落到社会上去找小兄弟取得“同情”、“温暖”,性格逐渐显示出粗暴和攻击性,有的在教唆犯的引诱、威胁下,堕落成罪犯。
3、自由放任
在农村或者城市中部分经商或父母文化程度较低的家庭中,父母法制观念淡薄,受“拜金主义”影响,只注意满足孩子的物质需要而忽视思想道德教育,或只注意孩子的学业成绩而对思想道德教育不管不问,或干脆让孩子弃学经商,不履行教育子女的义务,对子女听之任之,放任自由。这种家庭教育方式容易使家庭成员之间关系冷漠、疏远、互不关心,
使孩子形成扭曲的心态,性格内向、怪癖、冷酷、自私。一旦受到外界刺激,易产生偏激行为而导致违法犯罪。
三、解决家庭教育存在问题的对策
(一)树立正确的教育观
单亲家庭的家长,既要当妈妈,又要当爸爸,在子女的教育问题上,尤其要讲究方式和方法,要将爱和管教适当结合,使孩子得到健康全面的发展。
1.不要无原则地迁就、溺爱孩子
在丧偶或离异之后,为人父母者往往更加怜悯孩子,啥事都依孩子,一切都任由孩子摆布,宁愿自己受苦受累,也不让孩子受一点“委屈”。其结果常常导致孩子处处以我为中心,变成自私、专横和任性的“小霸王”,缺乏同情心和责任感,不懂得尊重他人,往往瞧不起含辛如苦养育他们的父母。失去配偶之后,许多家长便把孩子作为自己唯一的精神支柱,往往把自己全部的希望]、梦想都寄托在孩子身上,要求孩子处处出人头地,特别是在学业上。但如果期望值过高,势必导致孩子的心理负担过重。
2.要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
有许多单亲家长与孩子相依为命,把孩子当作生活中唯一希望,唯恐孩子不安全、出事故。对孩子的生活包办代替,使孩子从小就养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习惯,还采取种种办法来限制孩子的活动,这也不行,那也不准,生怕孩子出问题,孩子事事不能独立,没有机会亲自去体验一些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风险”,这样的孩子缺乏独立意识,一旦离开了家长,便不知如何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了。
3.简单粗暴不可取
与特殊照顾和过度保护相反,有的家长对孩子教育方法简单、粗暴,动不动就又打又骂,使孩子整日生活在惊恐不安之中,个性发展受到严重的压抑,形成胆小、孤僻、倔强、缺乏自信心等不良品质。因害怕惩罚而回避家长,不愿回家,便到外面寻找“温暖”,容易被坏人拉下水而走上犯罪的道路。因此,家长教育孩子切忌简单粗暴,要注意正确引导。
4.让孩子参与社会活动
单亲子女往往需要受到自社会的歧视、偏见,因而在性格上容易变得仙向、忧郁、自卑,甚至孤僻。家长要注意多和孩子进行交流和沟通,重视孩子情感方面的需要,多给孩子提供精神上的支持,教育孩子自尊、自强、自爱、自励,鼓励孩子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尽可能地参与社会活动,不要逃避社会,要主动与人交往,培养健康、开朗乐观的性格。
5.做好家园联系工作
班主任定期对单亲家庭进行家访,与单亲子女家长会面。和家长们促膝谈心,讲清情理,往往是因为家庭的具体原因忽视了如何教育子女的问题,对子女放任自流,认为有学校教育,家里就可以不管了,忽视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这就需要向家长讲清,教师与家长共同教育学生,培养学生成长的密切关系。
教师在新形势下必须肩负起保护、教育单亲孩子的重任,而能否做好这一工作的关键又在于教师对这些孩子要更有爱心、耐心和诚心,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这样才能够帮助并逐步引导他们克服不正常的心态,与其他孩子一样地健康成长。一句话,单亲子女的教育工作,任重而道远,唯有不懈的努力,方能取得最后的成功。
(二)“隔代教育”与父母对孩子的教育要统一
两代人往往对教育孩子存在认识上的差异,如年轻一代比较注重孩子的智力培养和个性发展,而祖辈家长们则看重做人的道德和艰苦奋斗精神的教育(虽然祖辈家长对孙辈有溺爱娇惯的毛病),这就需要两代人相互沟通,统一认识,择善施教。还应注意不要在孩子面前暴露教育方面的分歧,维护孩子父母的威信。祖辈家长要注意接受新思想,学习新知识,尽量用现代科学知识抚养教育孩子。两代人协商建立必要可行的家规,同时也要给孩子一定的自由度和独立性。祖辈家长要以理智控制感情,分清爱和溺爱的界限,要爱得适度,正确的爱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还应积极创造机会让孩子和其父母多接触,疏通感情,两代人共同努力营造一个有利于家庭教育的和谐温馨的家庭氛围。年轻的父母首先要端正态度,不管多么忙,都要抽时间与孩子在一起,不要把对孩子的教育权、抚养权完全交给祖辈家长——这是对孩子不负责任的做法。作为孩子的父母,同时作为祖辈家长的子女,我们要经常与祖辈家长沟通,只有两代人统一认识、明确目标、步调一致,孩子的教育才会通向成功,孩子也会从幸福的家庭中走向五彩缤纷的大千世界。
(三)提高家长自身的教育素养
1.加强自身学习,提高育儿水平
不少家长认为自己的文化知识水平低,有的甚至大字不识几个,就放弃了家庭教育的责任,把自己家长的职责等同于保姆,只是负责幼儿的衣、食、住、行等生活需要就足够了。其实,家长才是幼儿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在幼儿成长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家长应加强自身的思想、品德、文化修养,学习幼儿教育的专门知识,加强与幼儿园教师的沟通与交流,形成家庭与幼儿园强大的教育结合,使幼儿受到全方位、多渠道的熏陶与培养。相关研究证明,幼儿家庭教育质量的高低,与父母素质及文化水平的高低相关。家长就必须运用科学、合理的教育方法。譬如:当幼儿提出难以回答的问题时,家长不能不懂装懂,乱说一气,更不可用"去去去、就你事多、烦死了"之类的话压制幼儿提问的积极性。对那些爱发问、好活动、喜探索的幼儿,若能进行正确的引导,恰恰是创造性人才的雏苗。家长应实事求是地告诉幼儿,等看了书或请教了别人后再告诉他,也可与幼儿一起寻找答案或是鼓励幼儿自己去寻找答案。当幼儿确实犯了错误时,父母的态度、做法应一致,要给幼儿讲清道理,分析错误所在,并以正确的行为和思想加以引导。
2.给孩子多一点时间,加强与孩子的交流沟通
理解和尊重,是沟通家长与子女情感的桥梁,也是实施家庭教育的前提和基础,许多家长常常以为孩子是自己的,当然十分了解自己的孩子。其实不然,比如:鲁迅先生在教子时,曾经说到:“孩子的世界,与成人的截然不同,倘不能先行理解,一味蛮做,便大碍于孩子的发展。”因此,家长应以平等的态度去理解孩子,把孩子看成是一个有着独立思想的和自己平等的人。在家庭生活中,遇事要多商量,要和孩子一起讨论,鼓励幼儿发表自己的看法,并尽可能吸收他们的意见。这样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是非常重要的。值得注意的是,尊重孩子不是放任孩子,孩子毕竟是孩子,需要引导,需要教育。玩是儿童的天性。而有的家长却不懂或不尊重儿童的天性,他们既不让孩子玩,也不教孩子玩,把孩子玩的权利毫无道理地予以剥夺。而成功的家长,能够正确地对待孩子的玩,并善于把孩子对玩的兴趣引导到学习上来。比如:秋天来了为了让幼儿认识各种各样的树叶,我们就让家长组织孩子一起去公园里观察树叶的变化,然后让他们每人捡几片形状不同的树叶带回家,引导孩子在玩树叶的时候,先按树叶的大小、形状颜色不同进行分类,再让孩子玩树叶印画,树叶贴画,他们用树叶贴出了内容丰富的图画,有房子、动物、植物等。家长们高兴极了,都说孩子们在活动中兴趣很高,几片树叶让他们在玩的过程中不仅学到了很多知识如果每一个孩子对学习都感到有趣的话,那样他就不会感到有负担,就会轻松愉快地完成学习任务了。
3.重视身教,以身作则
幼儿喜欢模仿别人的动作行为,幼儿很多行为习惯的养成,性格的发展其实几乎都来源于模仿学习。大教育家孔子曾经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不仅是孩子的偶像,也是孩子模仿和学习的榜样。从一定意义上讲,父母是孩子的镜子,孩子是父母的影子。所以希望孩子好,首先自己要起到模范作用。父母的日常言行,对孩子的人格有很强的说服力。如果家长思想修养高,作风民主,孩子就容易养成独立、直爽、开朗、协作、善于交际等良好的性格特征。如果家长专制严厉,思想陈旧,趣味低级,孩子就容易养成顺从、消极、依赖、固执、冷酷、残忍等不良性格特征。
总之幼儿的家庭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也是系统、全面的教育过程。结合幼儿家庭教育的特点,从以上几方面做起,促进幼儿健康成长,培养其全面素质。并且,在教育幼儿的过程中对家庭成员的整体素质也会产生深远的影响,从而形成更加和谐的家庭教育环境,推动全社会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
相关热词搜索: 家庭教育 当代 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