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改,汉语词汇,拼音zhěng gǎi,释义为整顿并改革,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理论联系实际有差距 整改措施3篇 , 供大家参考选择。
理论联系实际有差距 整改措施3篇
【篇一】理论联系实际有差距 整改措施
浅议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理论联系实际是我们党一贯倡导的优良学风,毛泽东早在民主革命时期,就对理论联系实际做过精辟的理论概括,他指出:“中国共产党人只有在他们善于应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善于应用列宁斯大林关于中国革命的学说,进一步地从中国的历史实际和革命实际的认真研究中,在各方面作出合乎中国需要的理论性的创造,才叫做理论和实际相联系。”邓小平说,“别人的经验可以借鉴,但必须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决定自己的事情。”理论联系实际是我们党具有旺盛创造力的关键所在。也是我们搞好学习的根本方法。它的要点一是要有理论,二是要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胡锦涛总书记曾概括为勤奋好学、学以致用。怎样才能更好的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党的学风建设呢?这就要求我们既要解决思想上不重视的问题,也要解决方法上的问题。
一是要真学真懂真信,要真正做到重视理论学习,熟谙理论知识、懂得理论内涵。
现在有的同志不重视理论学习,认为学习无用,强调工作忙,顾不上;觉得自己水平高,应付工作没问题,用不着学习。因而学习只是应付差事,装潢门面。这是需要克服的思想障碍。这是个认识问题、态度问题。任何个人的才能比之事业工作的需要来讲,都不敢说是富余的。而且学习还有个完善自己人格修养的问题,这更是无止境的。我们党认为自己的理论是正确的,应该坚信不疑,坚定不移。首先是领导干部要相信,把自己武装起来,然后去指导工作,去影响他人。
二是要联系实际的去学,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有意识有针对性的去学习去专研。
在理论学习的时候,大家应根据自身实际有针对性的对某些理论进行深入的研究。大的方面要联系国际国内形势,本地区本单位情况,来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具体要联系自己的工作实际和思想实际。要联系工作实际,加强对实际问题的研究,增强实践能力。胡锦涛总书记讲,现在一些领导干部学用脱节很严重,不会用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我们在实际工作中都有很多问题,有很多困惑,很多困扰我们的东西。带着这些问题学习,进行深入的理论思考,把科学理论变成自己的思维方式,变成对客观形势的看法和把握,变成工作思路和措施,变成实践行动和干劲。这样下来,理论就具体地指导实践了,理论的作用就显现了,运用理论研究解决实际问题就见效了。长期坚持形成习惯,领导水平和境界就提高了。
三是要善于总结实践经验,要提高理论思维能力,进一步形成新的理论概括。
任何科学的理论都是实践经验的概括。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因此,要善于总结人民群众在实践中创造的新经验,做出新的理论概括,使之上升为理论。邓小平就十分注意群众创造的经验。他说:改革开放中许许多多东西,都是由群众在实践中提出来的。我的功劳是把这些新事物概括起来,加以提倡。不善于总结实践经验,不善于从中做出理论概括,就不能实现理论创新,也就没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大好局面。
四是理论联系实际要发挥两方面的积极性。
毛泽东早在民主革命时期就指出:“有书本知识的人向实际方面发展,然后才可以不停止在书本上,才可以不犯教条主义的错误。有工作经验的人,要向理论方面学习,要认真读书,然后才可以使经验带上条理性、综合性,上升成为理论,然后才可以不把局部经验误认为即是普遍真理,才可不犯经验主义的错误。”同志们要重视知识理论的学习,也要注意实践经验的总结,只有两个方面都努力,并且有机地结合起来,理论联系实际才会落到实处。
【篇二】理论联系实际有差距 整改措施
摘要:
“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是对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原则的概括表述,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之一。其中的哲学内涵深厚,其运作过程中也具有特殊的内在规律。理论与实际之间的联系,并不是外在的、主观臆想的、人为的、随意的联系,而是内在的、客观的、必然的联系。本文主要是探讨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基本内容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三个相互联系的方面。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 理论联系实际 认识论
正文:
一、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基本内容:
“理论联系实际”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得基本原则之一,其基本精神是达到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这里的“理论”泛指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原理、观点、范畴以及方法等。这里的“实际”泛指人们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的一切客观事物、真实情况。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只有在认识中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才能在实践中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所以,理论联系实际原则,要求把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活动有机地统一起来。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辩证法中认识与实践相统一、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相联系,是辩证唯物主义的一种具体表现。要实现“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必须坚持反对形而上学的思想。
二、理论与实际的关系:
理论指导实际,认识实际和改造实际不能脱离理论的指导。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教条,而是无产阶级政党和人民群众认识和改造实际的行动指南。毛泽东遵循这一原则,在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在反对主观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的斗争中,对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作了深刻的论述和发挥。他指出,是否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是对待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态度问题。列宁指出:“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行动。”在《论列宁主义基础》中,斯大林指出:“理论是概括起来的各国工人运动的经验,当然,离开革命实践的理论是空洞的理论,而不以革命理论为指南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可是,理论如果是在和革命实践密切联系中形成的,那么它就成为工人运动的极伟大的力量;因为理论,而且只有理论,才能使运动具有信心,使它有确定方针的能力,使它能了解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因为理论,而且只有理论,才能使实践不仅了解各阶级在目前如何行进和向哪里行进,而且了解这些阶级在最近的将来会如何行进和向哪里行进。” 邓小平把中国革命和建设最根本的成功经验,归结为中国共产党人有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具体化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和方法的正确指导。他说:“过去我们搞革命所取得的一切胜利,是靠实事求是;现在我们要实现四个现代化,同样要靠实事求是。”无产阶级政党要领导人民群众取得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胜利,就必须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去认识实际,分析和把握实际,从而制造改造实际的正确路线、方针和政策。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建设中,也是根据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本原理来认识中国的国情,分析中国社会的基本矛盾、阶级和阶级斗争,从而制定出正确路线、方针和政策的。
理论结合实际,指导认识实际和改造实际的理论要适合实际。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把实践提到第一的地位,认为人的认识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排斥一切否认时间重要性、使认识离开实践的错误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教条的现成答案,而是提供认识和改造实际的出发点和方法。我们需要通过结合各国的具体情况来在实践中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选用恰当的理论和方法指导认识和改造具体的实际。理论联系实际,一方面要求指导认识和改造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应是适合于具体实际的理论。虽然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是内容非常丰富的科学体系,但其中也不能概括各个国家的复杂的国情的指导方法。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知识正确揭示了这个具体实际的一般规律性的原理和方法,我们需要将它与实际结合,才可能正确的认识和指导实践。另一方面,要求应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应注意同各个国家复杂具体情况相结合。列宁明确指出:“只要各个民族之间、各个国家之间的民族差别和国家差别还存在(这些差别就是在无产阶级专政在全世界范围内实现以后,也还要保持很久很久),各国共产主义工人运动国际策略的统一,就不是要求消除多样性,消除民族差别(这在目前是荒唐的幻想),而是要求运用共产主义的基本原则(苏维埃政权和无产阶级专政)时,把这些原则在细节上正确地加以改变,使之正确地适应和运用于民族的和民族国家的差别。”邓小平曾一再指出:搞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都必须使马克思列宁主义同本国的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他说:“中国革命的成功,是毛泽东同志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现在中国搞建设,也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邓小平也一再指出:搞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都必须使马克思列宁主义同本国的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他说:“中国革命的成功,是毛泽东同志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现在中国搞建设,也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
理论要与实际统一,要创造新理论来满足指导实际的需求。理论联系实际,要求应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能在实践中不断发展,根据时代的变化,根据时间、地点、条件的变化,创造适用于指导新的实际的新的原理和新的结论,代替已经陈旧的原理和结论。在毛泽东看来,包括其科学世界观的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都是一种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理论。如果停滞不前,它就没有生命力了。他指出:“中国共产党人只有在他们善于应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善于应用列宁、斯大林关于中国革命的学说,进一步地从中国的历史实际和革命实际的认真研究中,在各个方面作出合乎中国需要的理论性的创造,才叫做理论与实际相联系。”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马列主义基本原理至今未变,个别结论可以改变》,《毛泽东文集》,
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2、毛泽东:《实践论》,《毛泽东选集》。
3、斯大林,《论列宁主义基础》。
4、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邓小平文选》。
【篇三】理论联系实际有差距 整改措施
理论联系实际题
答:1,物价总水平持续上涨,就叫通货膨胀。物价总水平持续下降,就叫通货紧缩。
2,财政政策通过调节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优化社会资源配置,实现促进充分就业、物价基本稳定、国际收支平衡和经济稳定增长的目标。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货币政策是指政府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所制定的关于调整货币供应的基本方针及其相应措施,它是由信贷政策、利率政策、汇率政策等构成的一个有机政策体系。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财政政策的工具:
1.预算政策
2.税收政策
3.公债政策
4.投资政策
5.补贴政策
3,财政政策的优势:可以直接刺激消费和投资,具有手段多、力度大和见效快的特点,在调节公平分配和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增长和充分就业、优化资源配置等方面,效果比较明显。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货币政策的优势:通过货币供求总量的调整,可以直接调节物价总水平,影响市场利率水平,调节经济运行中的消费与储蓄关系。特别是货币政策操作属于一种经济行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比较缓和和灵活,有利于市场机制作用的发挥。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财政政策的局限性:
第一,财政政策对社会总需求的调节主要是改变总量中的比例和分布;
第二,财政政策对经济运行发挥作用的过程主要是政府干预,因而这种调节作用容易对市场机制形成较大冲击,也难以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第三,财政政策的制定过程是一个经济决策和政治决策相结合的过程,政策实施起来灵活性相对较小。
货币政策的局限性:
第一,货币政策难以解决国民收入的分配不公问题;
第二,货币政策在弥补市场机制缺陷,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方面的作用不如财政政策直接和有效。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4,“双紧”搭配类型——紧缩性财政政策与紧缩性货币政策的组合
当经济中出现严重的通货膨胀可以采取这种政策组合。
“松”的政策措施:增加财政支出、减税、降低利率、降低存款准备金率、扩大信贷规模。
“紧”的政策措施:减少财政支出、增税、提高利率、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缩小信贷规模。
具体应该采取哪一种类型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措施,主要取决于宏观经济运行状况和所要达到的政策目标。
如果社会总需求明显大于社会总供给,则应该采取“紧”的政策措施,以抑制社会总需求的增长;如果社会总需求明显小于社会总供给,则应该采取“松”的政策措施,以扩大社会总需求。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相关热词搜索: 整改措施 理论联系实际 三篇